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的建立流程

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的建立流程

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的建立流程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成为国家间建立友好关系和加深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

通过文化交流,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文化交流和国际关系的建立流程,并以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一、互派文化使者文化交流的第一步是派遣文化使者。

各国可以选派代表性人物,例如艺术家、学者、政治家等,前往对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使者的任务是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传统习俗以及艺术成就,同时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实践和价值观念。

通过使者的互访,可以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为国际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以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为例,中美两国互相派遣文化使者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中国向美国派遣的文化使者包括著名画家、作家、京剧表演艺术家等,他们通过展览、讲座、演出等形式向美国民众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成就。

美国也向中国派遣了许多文化使者,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向中国民众展示美国的多元文化和艺术风貌。

通过这种文化交流,中美两国的国际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升。

二、举办文化活动文化交流的第二步是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深互相了解。

各国可以在对方国家举办展览、音乐会、电影节等活动,展示本国文化的魅力,并与对方国家的文化进行对话。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推广两国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例如,每年在法国举办的戛纳电影节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各国的电影制作人、导演和演员齐聚一堂,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其他影人进行交流。

通过电影节,不仅可以促进各国电影产业的合作,还可以加深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类似的文化活动还有国际艺术展览、国际音乐节等,它们为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提供了交流互鉴的机会,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三、合作举办文化项目文化交流的最后一步是通过合作举办文化项目加深合作关系。

各国可以共同策划并实施文化项目,例如举办联合展览、合作制作电影、共同举办音乐会等。

通过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可以提升各国间的合作水平,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天下”走向“万国”: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

从“天下”走向“万国”: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

从“天下”走向“万国”: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过程。

首先从历史角度分析了中国在“天下”到“万国”之间的演变过程,阐述了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背景。

随后介绍了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

接着分析了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互利共赢为核心、尊重国家主权和发展道路多样性等。

最后探讨了该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贡献。

结论部分展望了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未来发展,强调其创新性和发展性,同时提出了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国际关系观和对国际秩序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天下、万国、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历史演变、形成背景、核心观点、主要特点、国际影响、展望、创新性、发展性、启示、借鉴。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政治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从“天下”走向“万国”的演变过程,以及近现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和发展。

从传统的“天下”观念到现代的“万国”视野,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在这一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和完善。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也受到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和挑战,中国学者不断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反思和创新,提出了更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现实的理论观点。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多样性,也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和理论构建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及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及主要观点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及主要观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前国际关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三种理论视角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构成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康德、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开始,经过相互依存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占据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半壁河山。

冷战后以全球治理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新的方向上进行探索,注重对非主权国家行为体和世界政治中的社会性力量的研究。

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

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传统。

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

在启蒙运动中,一批睿智的思想家高擎理性主义的大旗,对以欧洲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为代表的腐朽“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挞伐。

人类似乎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智慧。

正如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所言,这是一个“让光明照亮人类的思想的黑暗角落”的时代。

尽管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大多是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般的哲学问题,但也有些思想家在此哲学基础上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了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

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卢梭和康德。

这些思想家确立了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

与中世纪的神权和蒙昧主义不同,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天然禀赋。

理性个人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这乃是一种“自然状态”。

而国家不过是社会中的个体之间订立“契约”的产物,其唯一目的就是保障人们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自然权利。

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乐观主义。

自由主义者并非都是人性本善的信仰者(事实上他们更多强调人性不完善的一面),但他们强调人有能力控制和改造自己,从而改善社会的道德和物质条件,使社会进步成为可能。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分析.doc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分析.doc



过主流理论解释。还有,冷战的介绍与超级大国放弃权利的 矶
行为也无法通过结构现实主义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出 憩
现都会引起人们对于原有的理论知识进行质疑,所以波普尔
的问题是更加重视双向对话的[3]。
在根据国际关系领域中批判的学者罗伯特.科克斯对于 饵
波普尔的问题进行了阐释与说明,并且进一步提出了“问题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 成分析
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重点都是在美国产生的,但
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国际关系理 论都是基于美国国际关系 聋
理论而产生的翻版。一方面,英国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具有


非常悠久的历史遗迹思维体系,另一方面英国的国际关系理
论也充分的表现出自身独特的研究风格[1][2]。基于这一特
件,从这一方面来看,不同的问题都来源于不同的环境视角,

而不同的环境视角有来自不同的 社会与文化和不同的系统 惨
表象[4]。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目前主要的问题就是关


于理论核心的问题,而且必须要经历过一定的表象,这种表 踟
象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一种表象反应,而是经过建构的过程。

通过对于文化、语言等概念表象系统进行构建,从而形成作 永


意识”这一概念波普尔与科克斯两个人都认为问题源于理论, 卷
但是两个人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同。波普尔认为问题主要是


原有的理论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相关的矛盾,但是其本身并 帙
不包含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视角。而科克斯认为问


题意识的主要基本内容依然是问题,也就使得这一理念更加 纵
趋向于客观事实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主观意识。所 音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走向综述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走向综述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走向综述【摘要】:进去21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形势,这久对我国国内的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要求越来越高。

而且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增多越发的凸显中国的重要,这就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越来越重要。

就现在中国的现状而言,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仍就处于国际发达国家的较低水平,尽管自1978年以后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任然不能满足现在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自从进入21世纪,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开始。

【关键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发展国际关系学科,在中国可以称为一门最新鲜、年轻的学科之一,他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是伴随着现代新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的动荡使得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愈来愈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走向进行试探行的理论综述。

一、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产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理论研究学科,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状态。

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在美国和西欧开始产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

中国虽然在1949年建国,但是那时由于国际局势对中国这个新兴国家非常不利,因此那时基本没有对国际关系有所涉及,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后更是让中国对于国际关系的把握处于不利的地位。

改革开放是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产生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陆续在各大高校开设了国际关系学院,同时建设了中国外交学院,随着这些学院的开设,中国才开始了真正的、系统的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研究。

开始时,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多数是靠借鉴美国等西欧国家的论文、教材,研究的方向比较单一。

虽然说是借鉴,但是又不能直接拿过来用,由于两种政体之间的隔阂,使得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走上了“中国特色”之路①。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获得了很大好处,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相比较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体现出来的是不成熟显得太年轻。

冷战国际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_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体系的路径探索

冷战国际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_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体系的路径探索
② 究。 ①
的机遇。 首先, 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检测当代国际关系 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 实验室 !。不同于自然科学研 究 , 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受到 理论检验与实验手段 不 科学 !甚至缺位的困扰, 国际关系理论 的研究更是如 此 , 以致大多数理论仍停留在思辨、 假设与概念化的层 面 , 因而迫切需要一个可操作的 试验时空 !。 20 世纪 对整个人类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世界性战争分别是第一 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随后是美苏间的冷战。 根据并非严格的历史断代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 四年 ( 1914 ~ 1918 年 ), 第 二 次 世 界 大战 打 了 六 年 ( 1939~ 1945 年 ), 冷战则用了 45 年才宣告结束 ( 1946 ~ 1991 年 ) , 时间长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十倍, 第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冷战国际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 二次世界大战的七倍。更为重要的是 , 不同于对两次 世界大战的历史研究 , 史学家们未等冷战结束 , 他们就 开始撰写冷战历史了 , ① 使得这样的 当代历史 ( con te m porary histo ry) ! 表现出超常的领域宽泛性和内容

了集体安全、 战略威慑、 军备控制、 危机管理甚至有限 战争。解 决 国际 冲突 的 方式 是 否发 生 了 范式 转 换 ( parad igm sh ift) , 如从解决到管理再到 弥合 ( reconcil iation) !? 议题五 : 国际合作规范 /体 制的建构。冷战的 阵 营 !对抗并未 阻碍甚至 延缓国际 间的多面 和深度 合 作。到底应该如何评估冷战 状态下国际合作 的规范 ( N or m )和机制 ( Reg i m e) 的构建与实施 ? 这些规范和 体制是否也适用于非冷战形态下的国际社会? 新的规 范 /机制的建构是否导致国 际关系主体的变化 ( 从国 家政府到非国家政府 ) ? 议题六 : 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关联。冷战中革 命性的科技进步既促进了人类发展 , 但也恶化了国际 安全。科技到底能否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 自变量甚至一个新的分析范式 ? 议题七 : 民主和平 !的评估。冷战的告终是否真 的就标志着人类历史 终结 !了? 如果说冷战中 硬实 力 ! (遏制、 威慑和胁迫能力 ) 的作用下降、 软权力 ! ( 心理、 价值观、 意识形态影响力 ③ ) 的地位上升, 那么 民主、 自由、 人权 !在多大程度上能确保世界 长治久 安 !? 再次, 冷战国际关系应该成为检验现存国际关系 理论模式的参照体系。尽管 处在一个特殊的 历史时 期 , 冷战仍然继承了传统国际关系的基本属性。现代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产生于对至少 500 年以来民族国家 对外交往行为轨 迹的研究。其中无论是成 论 ( 均 势、 地缘政治 ), 还是假设 (威慑、 霸权、 危机处理、 国际体 制、 相互依存、 一体化等 ), 都对冷战研 究具有框架性 的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 它们能够在冷战国际关系 的体系内得到进一步验证。例如, 国际关系学者可以 对冷战中民族国家的外交与安全决策行为进行多层面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圣才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圣才出品】

第十章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1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回顾(见表10-1)★★表10-1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回顾考点二: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若干问题★★★1.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若干问题(见表10-2)表10-2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若干问题2.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见表10-3)表10-3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3.关于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价问题要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还要正确地处理好对西方理论的批评和借鉴的问题。

要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对客观情况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的基本原则。

(1)应看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理论贡献,研究哪些可以借鉴,洋为中用。

(2)应看到它的局限和缺陷,进行必要的分析批判。

两者不可偏废。

(3)在这一前提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握变化与实质的关系。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东西方关系缓和,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方的理论融入了许多新的内容。

然而,这并不意味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实质起了根本变化。

在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时,必须看清其实质。

(4)西方学者从宏观与微观角度筑造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构架可供我们参考,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也有着明显的缺陷: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本质上是以西方大国关系为主,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中找不到小国、弱国、穷国的应有地位,听不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正义声音。

考点三: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见表10-4)★★表10-4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10.2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答: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恢复期(1978~1987年)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新形势,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此,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悄然兴起,主要表现在:①开始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贡献一、本文概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贡献,是一个涵盖了多元学科、跨足理论与实践的广阔领域。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也经历了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的重要转变。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其在中国外交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并探讨其对国际关系学界的贡献。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案例分析,本文期望能够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轨迹。

接着,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在应对全球化、地缘政治变革等国际挑战中的实践应用,以及在外交政策、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安全等领域的具体成果。

本文还将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在国际关系学界的影响和贡献进行评估,包括对其他国家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和借鉴,以及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贡献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国内外学者和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视角,为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部列强的侵略和内部政治动荡的双重压力。

面对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国际关系理论,试图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理解和解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角色。

早期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如何在这种格局中维护自身的利益。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更加自主地思考和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国际关系理论。

他们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实践,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观点和概念,如“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外交政策原则,“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洛径选择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洛径选择

作者: 卢凌宇
作者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欧洲研究
页码: 126-149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5期
主题词: 国际关系学;中国学派;路径选择;核心问题;观念
摘要:建构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至少可以遵循两条路径:一是“核心问题驱动路径”:二是“观念引导路径”。

核心问题能否推动中国学派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性质。

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不易受外交政策影响、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经验性问题而非规范性问题。

不仅如此,该路径可能还必须回应“泛目的性”的质疑并解决集体行动问题。

观念则包括关于世界政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它们是人性的一部分.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同构性,从而赋予了“观念引导路径”以较强的自然演化属性。

两条路径虽然取向不同,但可以并行不悖地共同促进中国学派的生成。

心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与研究路径

心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与研究路径

心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与研究路径内容提要: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日趋走向体系层次理论建构的背景下,微观层次上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试图对这个学科本体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正当性,进而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研究路径进行梳理,最后指出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结合所内在的问题,以及微观理论和体系理论的结合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关系学心理学分析理论正当性研究路径国际关系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社会科学的本体性地位,自20世纪初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诞生以降,就一直遭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

其中,最为着名的是英国学派(EnglishSchool)代表人之一马丁·怀特(Martin Wight)在《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1]一文中所做的精彩原因分析。

国际关系学的学科本体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根源之一在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的一个显着特征,即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很大部分来源于对其他社会科学的借鉴。

冷战结束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国际关系理论异军突起,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向体系理论深入和发展,国际关系理论进入“社会学转向”时期。

与此相反,微观层次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似乎始终处于学科发展的边缘,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也感慨和抱怨说,“研究个性和个性的类型在心理学和政治学领域已不受人青睐。

”其实,国际冲突理论中一直存在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分析路径,分析代表着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视角。

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逐步走向体系层次的理论建构的情境下,微观层次的个性分析、知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心理理论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微观个体理论的解释力有多大?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存在哪几种路径?个体理论能否与体系理论走向统一?等等,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确立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能性与正当性问题。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

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转自:庄周梦蝶)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

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

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事件以后,引起“911”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20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

[1]自世纪90年代以来,[2]论战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则是每一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3]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吉尔平为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沃尔兹和罗伯特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

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在他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是国家行为的目标。

【方法研究】国际关系中思想流派的问题丨国政学人第305期

【方法研究】国际关系中思想流派的问题丨国政学人第305期

【方法研究】国际关系中思想流派的问题丨国政学人第305期作品简介【作者】约瑟夫·格里科(Joseph M. Grieco)是杜克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冲突。

他是国际关系领域的新现实主义学者,也是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间辩论的关键人物。

主要著作有《State Power and World Markets: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 Europe, America, and Non-T ariff Barriers to Trade》。

【编译】柯孜凝(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对】李博轩【审核】姚寰宇【排版】高佳美【来源】Grieco. J.(2019). Schools of though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1), 424-446.期刊介绍《国际研究评论》(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创刊于1957年,原名为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于1999年更改为当前的刊名,卷编号从1重新开始。

该期刊是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代表国际研究协会出版的同行评审学术期刊,以季刊形式发行。

主编是Amanda Murdie。

2018年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为2.076。

国际关系中思想流派的问题The Schools of Thought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内容提要很多学者对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教学被框定为相互竞争的思想流派之间的冲突的趋势感到不满。

作者为此研究了两个主要的改革选项,并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

作者将第一种选项称为分析单一主义(analytical singularism),旨在要求抛弃国际关系学中的各种流派,代之以单一的、统一的国际关系研究框架。

关于国际关系学“三大范式”的反思——以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建构“中国学派”

关于国际关系学“三大范式”的反思——以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建构“中国学派”

关于国际关系学“三大范式”的反思——以比较政治学和历
史社会学建构“中国学派”
倪长文
【期刊名称】《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9)002
【摘要】20世纪末,伴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重新构建、政治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国
内学界开始探讨区别于国际关系美英主流研究范式的中国式研究进路,“中国学派”一词开始出现在学界.随着“中国学派”的谈论与研究不断丰富发展,出现了关系建
构主义、社会进化主义与道义现实主义三大有影响力的范式.三大范式以及其他的
讨论为“中国学派”的建构做出了长足的贡献,但是并未从“理论”本身的功能、
作用及如何与中国这一超大的文明体接续进行考察.在建构“中国学派”的过程中,
应吸收与中国传统思维相契合的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中历史主义的研究进路.
要明确的是,中国学派的首要任务是“重新阐释中国”,核心议题是研究中国如何和
平崛起.
【总页数】6页(P49-54)
【作者】倪长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
【相关文献】
1.论比较国际关系学及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 [J], 王义桅;倪世雄
2.论比较国际关系学及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 [J], 王义桅;倪世雄
3.国际关系“中国学派”的建构及其现代性反思 [J], 李楠;谢鹏
4.审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推进理论建构本土化进程——“国际关系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关系学院举行 [J],
5.反思性转化与学科主体性建构
——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百年发展的历史考察 [J], 唐晓琦;徐选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人谈学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路径选择卢凌宇㊀㊀内容提要:建构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至少可以遵循两条路径:一是 核心问题驱动路径 ꎻ二是 观念引导路径 ꎮ核心问题能否推动中国学派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性质ꎮ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不易受外交政策影响㊁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经验性问题而非规范性问题ꎮ不仅如此ꎬ该路径可能还必须回应 泛目的性的质疑并解决集体行动问题ꎮ观念则包括关于世界政治的本体论㊁认识论和方法论ꎮ它们是人性的一部分ꎬ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同构性ꎬ从而赋予了 观念引导路径 以较强的自然演化属性ꎮ两条路径虽然取向不同ꎬ但可以并行不悖地共同促进中国学派的生成ꎮ关键词:国际关系学㊀中国学派㊀路径选择㊀核心问题㊀观念引㊀论高度重视理论的本土原创性是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一个显著特色ꎮ①这个倾向至少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ꎮ1987年8月ꎬ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上ꎬ创建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成为会议的核心议题ꎮ②以此为起点ꎬ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㊁ 中国视角 和 中国学派 等说法陆续出现ꎮ2004年12月ꎬ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 创建中国理论㊁构建①②本文把国际关系学定位为社会科学ꎬ以区别于国际关系史ꎮ从这个意义上说ꎬ国际关系理论等同于国际关系学ꎬ所以两者在文中交替使用ꎮ王军㊁但兴悟:«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四十年»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ꎬ第341-349页ꎻ王建伟㊁林至敏㊁赵玉梁: 努力创建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ꎬ«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参»1986年第9期ꎬ第1-7页ꎻ谢益显: 关于国际关系学的对象㊁任务㊁方法和内容之我见 ꎬ«世界经济与政治»1987年第9期ꎬ第34页ꎮ中国学派 的倡议ꎮ①如果说中国视角是 从中国的立场㊁利益㊁历史文化等视角思考与研究国际问题ꎬ从中国的问题意识思考国际问题 ꎬ②那么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既是中国视角的理论结晶ꎬ又是创建中国学派的前提ꎮ相对于中国特色和中国视角ꎬ中国学派强调理论的 体系性和流派特征 ꎬ③ 在主观上更自觉ꎬ在内容上更充实ꎬ较之从前更有底气 ꎮ④科学的学派(school)是一个特定的研究群体ꎬ群体成员 研究旨趣相似ꎬ理论导向相同ꎬ思想倾向相仿ꎬ学术风格相近 ꎮ⑤事实上ꎬ国际关系学者并不总是赞同 学派 这个提法ꎮ一方面ꎬ亚历山大 温特(AlexanderWendt)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的前言中向 明尼苏达学派 (theMinnesotaschool)和学派之父雷蒙 杜瓦尔(Ray ̄mondDuvall)表达了谢意ꎬ另一方面ꎬ温特坦言不能确定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系其他成员是否会承认存在这么一个学派ꎮ⑥尽管如此ꎬ社会科学中的学派不仅客观存在ꎬ而且对知识的增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学派是激活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的ꎬ学派之间的互动引发理论创新ꎬ学派对于传承学术精粹ꎬ凝炼学术传统ꎬ铸造学术辉煌ꎬ造就学术大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ꎮ ⑦以国家来命名学派在社会科学史上不多见ꎬ⑧但并非没有ꎬ例如国际关系学中著名的 英国学派 和经济学的 德国历史学派 ꎮ国内不少国际关系学者支持 中国学派 这个提法ꎬ主要的分歧体现为对中国学派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ꎮ很多学者否认721㊀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路径选择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任晓: 走自主发展之路:争论中的 中国学派 国际关系学 ꎬ«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ꎬ第16页ꎮ王军㊁但兴悟:«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四十年»ꎬ第344页ꎮ同上ꎮ任晓: 走自主发展之路:争论中的 中国学派 国际关系学 ꎬ第17页ꎮ俞正梁: 序言 ꎬ郭树勇主编:«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ꎬ第2页ꎮ2007年2月8日ꎬ温特在给作者的电子邮件中写道: 据我所知ꎬ还没人写到过 明尼苏达学派 ꎮ我不能确定这个系的 拥泵们 是否会承认他们是所谓 明尼苏达学派 的成员ꎮ鉴于这种状况ꎬ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学派ꎬ除了采访当事人ꎬ可能找不到其他的信息来源了ꎮ 俞正梁: 序言 ꎬ«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ꎬ第2页ꎮ关于学派的作用ꎬ也可参见邓伟志㊁林明崖:«学派初探»ꎬ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ꎬ 序 ꎬ第1页ꎻ张家治㊁刑润川主编:«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ꎬ第8-13页ꎮ社会科学中的学派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命名方式:一是制度化的学术中心或中心所在地(国)ꎬ例如经济学的 剑桥学派 和 奥地利学派 ꎬ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的 弗吉尼亚学派 和 布鲁明顿学派 ꎻ二是学派所在的(大)学校名ꎬ如政治学的芝加哥学派ꎬ以及国际关系学的所谓 哈佛学派 ㊁ 普林斯顿学派 ꎬ虽然学界普遍认为后两者尽管声名显赫ꎬ但并没有系统的思想可以传世ꎻ三是研究的问题领域ꎬ例如国际关系中的结构现实主义学派和政治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学派ꎮ参见WilliamMitchellꎬ VirginiaꎬRochesterꎬandBloomington:Twenty-FiveYearsofPublicChoiceandPoliticalScience ꎬPublicPolicyꎬVol.56ꎬNo.2ꎬ1988ꎬpp.101-119ꎻ也可参见WilliamMitchellꎬ TheOldandNewPublicChoice:ChicagoVersusVirginia ꎬinWilliamShughartIIed.TheElgarCompaniontoPublicChoiceꎬCheltenhamꎬUKꎬEdwardElgarPublishingLimitedꎬ2001ꎬpp.51-58ꎮ存在单一的中国学派ꎮ①庞中英把中国学派视为 有中国特性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总称ꎬ并非指单一的一个学派 ꎬ因为在中国学派内可以有两个或多个学派ꎮ②俞正梁则指出ꎬ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繁荣ꎬ取决于 不同学派的形成㊁切磋与争鸣 ꎮ③也有学者对以国家来命名学派表示异议ꎮ阎学通认为ꎬ理论是人类的公共物品ꎬ没有国籍上的排他性ꎬ所以美国三大理论的创建者就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所谓的 美国理论 ꎮ国际关系理论的所谓学派往往指 系统性还不太完善的理论思想 ꎬ并不是说这些理论思想具有国家或民族性ꎮ④关于 中国学派 内涵的争论固然为国际关系学 中国学派 的建设所不可或缺ꎬ但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无疑是如何建设中国学派ꎮ⑤在这个问题上ꎬ秦亚青教授的贡献最为突出ꎮ他在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 一文中ꎬ倡导并系统地论证了国际关系学中国学派生成的 核心问题驱动路径 ꎮ⑥本文是对秦亚青教授这篇纲领性著作的深化和推进ꎮ本文潜在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对核心问题进行类型学划分的基础上ꎬ阐述了 核心问题驱动路径 的特点和限度ꎻ二是尝试性地提出了与之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 观念引导路径 ꎮ在经验上ꎬ本文将通过核心问题和(共有)观念这两个视角ꎬ对正在形成中的建构主义的 中国学派 ㊁ 清华路径(学派) 和 上海学派 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ꎮ一㊀学派何以生成: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从逻辑上看ꎬ学派的生成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然演化ꎻ另一种是人为建构ꎮ所谓自然演化ꎬ指学者按照自己的偏好去从事研究ꎬ水到渠成㊁自然而然地形成学术交集ꎻ人为建构ꎬ则事关学术共同体的领导和组织ꎬ以及如何处理与行政机构的关系ꎬ有着较重的权力政治痕迹ꎮ支持自然演化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理论建构 无法以机械的方式通过拼凑㊁组装事先想当然的零部件的途径来完成 ꎬ因此ꎬ学派 不是自封的ꎬ而是被821欧洲研究㊀2016年第5期㊀①②③④⑤⑥国内学者也有反对以国家来命名学派的ꎬ例如张晓明指出ꎬ用英国学派来比附中国学派是不恰当的ꎬ因为英国学派严格地说应该叫英格兰学派ꎬ它不能代表苏格兰㊁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英国国际关系思想ꎬ参见张晓明: 英国学派还是英格兰学派 ꎬ«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5期ꎬ第78-80页ꎮ任晓: 走自主发展之路:争论中的 中国学派 国际关系学 ꎬ第20页ꎮ俞正梁: 序言 ꎬ«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ꎬ第2页ꎮ阎学通: 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性的 ꎬ阎学通㊁徐进等:«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ꎬ第292-293页ꎮ秦亚青: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 ꎬ«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ꎬ第165-166页ꎮ同上ꎬ第165-176页ꎮ承认的 ꎮ①王逸舟也指出: 中国 特色不是说出来的ꎬ而是自然形成的ꎬ所谓 水到渠成 ㊁ 功成名就 ꎮ ②王逸舟在此处虽然讨论的是特色形成ꎬ但这个观点也适用于学派生成ꎬ因为 特色 往往是学派的思想特征或标新立异之处ꎮ这些学者的观点符合卡尔 波普尔(KarlPopper)和托马斯 库恩(ThomasKuhn)等科学哲学家的知识进化观念ꎮ在波普尔看来ꎬ 只有少数的社会建构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ꎬ而绝大多数的社会建构只是 生长 出来的ꎬ是人类活动的未经设计的结果 ꎮ③库恩把科学进步比喻成物种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过程ꎬ认为 科学发展必须被看做是一个从后面推动的过程ꎬ而不是受到前面拉动的过程 就像生物进化是从过去物种进化而来ꎬ而不是向什么物种进化而去 ꎮ④库恩进而建议ꎬ如果用 按我们确实知道的去演进 取代 按我们希望知道的去演进 ꎬ许多令人烦恼的问题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消失ꎮ⑤苏长和等指出ꎬ独特的理论贡献是判断学派存在的主要标准ꎮ⑥而所谓独特的理论贡献ꎬ必须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ꎮ学派的形成是一个过程ꎮ在政治/国际关系学史中不乏这样的故事:学术领袖及其追随者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形成某种派别ꎬ但他们努力推进自己的研究纲领和范式ꎬ最后被学术共同体认可为学派ꎮ下文要大量论及的美国政治学的芝加哥(Chicago)学派和罗切斯特(Rochester)学派就是这样的先例ꎮ从这个角度来看ꎬ自然演化与人为建构虽然遵循不同的生成逻辑ꎬ但两者并非针锋相对ꎬ而是存在交集ꎮ具体而言ꎬ一方面ꎬ自然演化并不意味着消极无为ꎬ而是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ꎬ借助制度和文化环境ꎬ为学派的成长创造适合的条件ꎮ另一方面ꎬ建构主义者可以从自然演化的案例中吸取学派成长的经验和教训ꎬ提高学派建设的效率ꎮ所以ꎬ学派生成往往是人为建构和自然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ꎮ关于学派生成的条件ꎬ国内外学者做了不少深入的探讨ꎮ本文认为ꎬ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的贡献突出了共同信念对学派生成的重要性ꎬ而国内学者则提出了与之大异其趣的以核心问题来驱动学派生成的另一条路径ꎮ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对学派的生成条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ꎮ学派的生成被认为921㊀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路径选择①②③④⑤⑥苏长和㊁彭如昌: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贫困:对近20年来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反思 ꎬ«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2期ꎬ第15-20页ꎮ王逸舟: 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若干问题 ꎬ士柏咨询网ꎬ2004年4月29日ꎬhttp://www.pen123.netꎬ2016年7月6日访问ꎮ[英]卡尔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ꎬ杜汝楫㊁邱仁宗译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ꎬ第51页ꎮThomasKuhnꎬTheRoadSinceStructureꎬChicagoꎬIL: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ꎬ2000ꎬp.115ꎻ转引自宋志润: 知识演化与生物进化的类比:库恩的后达尔文思想评析 ꎬ«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9期ꎬ第20-24页ꎻ也可参见[美]托马斯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ꎬ金吾伦㊁胡新和译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ꎬ第153页ꎻ郑也夫:«文明是副产品»ꎬ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ꎬ第154页ꎮ[美]托马斯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ꎬ第153页ꎮ苏长和㊁彭如昌: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贫困:对近20年来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反思 ꎬ第15-20页ꎮ主要受到以下五个因素的显著影响:卓越的学派领袖㊁优秀的学术团队㊁坚定的思想信念(例如芝加哥学派对实证主义的信念㊁罗切斯特学派对理性选择的坚守)㊁革命性的学术影响和(大学)行政中枢的支持ꎮ①本文认为ꎬ在诸种因素中ꎬ能够支撑学派兴起和传承的决定性因素是共同的信念ꎮ行政中枢的支持往往意味着财政和组织资源ꎬ但行政支持并不构成学派之间的根本区别ꎮ强大的学术团队和革命性的学术影响是孪生兄弟ꎬ同时又是学派生成的结果ꎮ不仅如此ꎬ世界级名校的政治学系几乎一无例外有着强大的学术团队和重要的学术影响ꎬ但并不因此都成为学术共同体认可的 学派 ꎬ比如今天的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和杜克大学政治学系ꎮ卓越的学术领袖对于学派的启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ꎬ有些学派甚至以领袖来命名ꎬ比如政治哲学领域有所谓的 斯特劳斯学派 (theStraussians)ꎮ②然而ꎬ学术领袖履行着行政领导和学术思想领袖的双重职责ꎮ如前所述ꎬ行政支持本身构不成学派之间的根本区别ꎮ学派领袖与通常的政治学系主任或顶尖政治学者的本质区别也不在于其绝对的学术贡献和影响ꎬ而是坚定的学术信念ꎮ学派的生成和繁衍实际上是对开山领袖学术信仰的继承和发展ꎮ换言之ꎬ如果学术共同体缺乏坚定的信念ꎬ即使同时具备行政中枢的支持㊁强大的学术团队㊁巨大的学术影响和卓越的学术领袖ꎬ仍然形不成 学派 ꎮ后文将要重点阐发的 观念引导路径 即是对共同信念或观念如何促成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生成的论证和引申ꎮ关于学派如何生成ꎬ国内学者主要有三种观点ꎮ第一种观点突出 核心概念 ꎮ孙学峰等在评价成长中的 清华学派 时ꎬ把缺乏 核心概念 视为学派尚未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ꎮ实际上ꎬ核心概念与核心问题没有本质的区别ꎬ因为核心概念要么被用作自变量ꎬ要么是因变量ꎮ所以ꎬ核心概念是形成核心问题的前提ꎮ例如ꎬ形成中的 清华学派 就旨在回答 霸权国家如何影响国际规范演化 这一重要问题ꎮ③第二种观点强调系统的方法或方法论ꎮ张锋坦言ꎬ以阎学通为代表的清华学者是031欧洲研究㊀2016年第5期㊀①②③参见卢凌宇: 美国政治学学派生成的条件分析:以罗切斯特㊁芝加哥和耶鲁学派为例 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5日ꎻ也可参见张家治㊁刑润川主编:«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ꎬ第23-24页ꎻ艺衡主编:«学派的天空: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群落»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ꎬ第5-6页ꎮ关于学派生成的其他影响因素ꎬ可参见[美]肯尼斯 汤普森:«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ꎬ梅仁㊁王羽译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ꎬ第2-3㊁9㊁26-30页ꎻMortonKaplanꎬ AGreatUniversityMakesforaGreatDepartment ꎬPerspectivesonPoliticsꎬVol.2ꎬNo.4ꎬ2004ꎬp.803ꎮ斯特劳斯学派 (theStraussians)是以芝加哥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列奥 斯特劳斯(LeoStrauss)来命名的ꎮ这种学派命名方式较为少见ꎮ关于 斯特劳斯学派 的概况ꎬ可参见KennethDeutschandJohnMurleyꎬLeoStraussꎬtheStraussiansꎬandtheAmericanRegime.NewYork:Rowman&Littlefieldꎬ1999ꎻ包利民: «罗尔斯篇»与古今之争的得失:试论斯特劳斯派 ꎬ«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ꎬ第45-51页ꎻ朱兵: 一位斯特劳斯主义者的肖像:哈维 曼斯菲尔德政治思想初探 ꎬ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博士学位论文ꎬ2011年ꎬ第1-3页ꎮ徐进㊁孙学峰: 清华路径 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 ꎬ«国际展望»2014年第6期ꎬ第18-32页ꎮ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中很有特色㊁颇具发展潜力的一支ꎮ它以中国先秦思想和实践为经验基础ꎬ目的是丰富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并为当前中国崛起提供政策建议ꎬ同时强调科学方法的应用ꎮ尽管如此ꎬ张锋坦言上述三个特征还不足以支撑起 清华学派 ꎬ因为 一个学派必须在一个领域具有独特且系统的研究方法ꎬ并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标志性方法与观点ꎬ同时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留下学术空间 ꎮ①这个观点与乔治 斯蒂格勒(GeorgeStigler)的看法相呼应ꎮ斯蒂格勒曾指出ꎬ如果一个学派统一于研究方法而不是实质性的原理ꎬ那它的寿命将更长ꎮ方法论并不局限于实质性的问题ꎬ因而学派的成员能够更容易地适应新问题和新挑战ꎮ②但是后文将要论证ꎬ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与本体论㊁认识论是同构的ꎮ在很多情况下ꎬ本体论和认识论决定了方法论和方法的选择ꎮ换言之ꎬ方法论是表ꎬ本体论/认识论是里ꎮ同一方法(论)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核心问题ꎬ未必具备支持学派生成的独立性ꎮ第三种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是秦亚青的观点ꎬ即强调 核心问题 ꎮ国内其他学者未必赞同单一的 中国学派 这个提法ꎬ但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赞同核心问题对于学派形成的驱动作用ꎮ秦亚青首先把国际关系学定位为经验科学ꎮ经验社会科学是问题驱动的ꎬ其理论贡献在本质上就是对某个研究问题的回答ꎮ从这个前提出发ꎬ秦亚青指出ꎬ中国学派建构的起点和关键是提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ꎮ中国学派形成的标志是基于又不囿于中国思想文化㊁历史传统和现实经验的原创性的理论ꎬ而这样的理论就是对某个核心问题的回答ꎮ具体而言ꎬ理论的核心问题主导一个特定行为体的研究议程ꎮ它引导出核心理念ꎬ然后 从核心理念形成理论硬核ꎬ从理论硬核发展成理论范式 ꎮ秦亚青还辨识出 美国学派 的核心问题为 如何保护和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ꎬ英国学派的核心问题是主权国家体系在缺少中央权威的情况下ꎬ 国际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美国学派和英国学派核心问题的差异取决于二战之后两国的历史地位和面临的问题不同ꎮ这种差异性 通过英美两国社会文化表象系统的折射ꎬ显示出质的差异ꎮ它在很大程度上使美国人更多地关注国际体系ꎬ使英国人更多地关注国际社会ꎻ使美国人更多地关注国际体系的霸权护持ꎬ使英国人更多地关注国际社会的建构与运作ꎻ使美国人更加注重软硬实力ꎬ使英国人更加注重规范与规则 ꎮ通过类比ꎬ秦亚青提出 中国如何和平地融入国际社会 很有希望催生中国学派的核心问题ꎮ③核心问题驱动路径得到了卡赞斯坦(PeterKatzenstein)的赞同ꎮ卡赞斯坦虽然131㊀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路径选择①②③张锋: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清华路径 ꎬ«国际政治科学»2012年第4期ꎬ第127页ꎮ[美]乔治 斯蒂格勒:«经济学家和说教者»ꎬ贝广多等译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ꎬ第166页ꎮ秦亚青: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 ꎬ«国际政治科学»2012年第4期ꎬ第165-176页ꎮ很怀疑在解决问题上(或自变量)存在特定的国家学派 ꎬ但他表示 确实相信某些学派产生于特定社会之相互联系的问题群(或因变量) ꎮ①不仅如此ꎬ核心问题引导路径在国内学术共同体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ꎮ多年以来ꎬ中国国际关系学经常受到批评ꎬ被指 连问题也要从国外引进 ꎮ②理论建设要来自现实中的重大问题ꎬ③所以ꎬ 问题意识与学术自觉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基本前提 ꎮ④综上所述ꎬ核心问题和共同信念是最具包容性和潜力的学派生成路径ꎮ接下来ꎬ本文首先进一步讨论 核心问题驱动路径 的特点和限度ꎬ然后再论证 观念引导路径 的合理性和不足ꎮ二㊀核心问题的类型与学派的生成对于国际关系学的中国学派这个论题而言ꎬ秦亚青教授的贡献在于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学派生成的 核心问题驱动路径 以及实现这条路径的基本原则ꎮ尽管如此ꎬ要让这条路径为中国本土国际关系学的成长做出切实的贡献ꎬ仅仅依赖纲领性的原则是不充分的ꎮ后继的学者有必要将秦亚青教授提出的若干原则细化ꎬ深入地探讨核心问题推动学派生成的特点和限度ꎬ这样才能赋予这个创见以可操作性ꎮ本文在秦亚青原创性贡献的基础上提出ꎬ 核心问题驱动路径 能否顺利贯彻ꎬ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性质ꎮ具体来说ꎬ经验性问题而不是规范性问题更有助于该路径的实现ꎮ而且ꎬ无论核心问题的性质如何ꎬ这条路径还面临着 泛目的性 ㊁问题的阐释性和集体行动问题等约束ꎮ对于以国家命名的学派ꎬ情况尤其如此ꎮ诚如秦亚青教授所言ꎬ包括核心问题在内的任何研究问题都有不同的时空走向ꎮ根据问题的时间向度ꎬ研究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经验性问题(A类)ꎻ二是规范性问题(B类)ꎮ经验性问题是对经验性事件的提问ꎮ经验性事件分为两种:一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象或事件ꎬ例如古希腊时代斯巴达㊁雅典以及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对峙的 两极格局 ꎮ二是普遍性的现象或事件ꎬ即只要人类社会存在ꎬ就一直存在的问题ꎻ这样的问题可以缓解ꎬ但不可能完全解决ꎬ比如曼库 奥尔森(MancurOlson)231欧洲研究㊀2016年第5期㊀①②③④任晓: 关键在于中国特性:也谈英国学派及其他 ꎬ«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期ꎬ第70-71页ꎮ任晓: 国际问题研究断想 ꎬ«国际观察»1998年第4期ꎬ第51-53页ꎮ资中筠: 理论创新从研究新问题中来 ꎬ«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3期ꎬ卷首语ꎮ张志洲: 问题意识与学术自觉: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基本前提 ꎬ郭树勇主编:«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ꎬ第181-189页ꎮ所提出的集体行动问题ꎮ①相反ꎬ规范性问题指涉未曾发生的现象或事件ꎬ主要有以下两个子集:②一是尚未发生的事件ꎬ比如打破美元单一霸权的世界经济秩序ꎮ二是应然性事件ꎬ比如朝鲜半岛应该无核化ꎮ应然性事件与尚未发生的事件并不总是泾渭分明ꎮ对于某些主体而言ꎬ尚未发生的事件很可能就是应然性事件ꎮ例如ꎬ朝鲜半岛无核化一直是中国政府的主张ꎮ参照上述核心问题的类型学ꎬ不难发现ꎬ美国学派㊁英国学派与秦亚青教授所建议的中国学派的核心问题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ꎮ美国学派的核心问题是 如何维护在二战中确立的国际地位以及战后形成的美国主导的霸权体系 ꎬ而英国学派的核心问题则是 国际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ꎮ引导中国学派生成的一个重要核心问题则是 中国如何和平地融入国际社会 ꎮ③美国的霸权护持行为始于二战结束ꎬ而英国所谓的国际社会的形成甚至早于1945年ꎬ两者虽然也指向未来ꎬ但都已经发生并且正在继续ꎬ因此可以视为经验性问题ꎮ相比之下ꎬ中国如何和平地融入国际社会这个问题则既可以视为经验性问题ꎬ又可以视为规范性问题ꎬ两者分野取决于所谓 和平地融入国际社会 的标准是什么ꎮ这里牵涉到三个关键词:一是 和平地 ꎻ二是 融入 ꎻ三是 国际社会 ꎮ如果说 和平地 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和其他国家发生大规模的战争ꎻ 融入 指成为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ꎻ 国际社会 指联合国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㊁WTO等主要的国际组织ꎬ那么中国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ꎮ相反ꎬ如果把关键词的外延窄化ꎬ比如把 和平地 界定为没有同其他国家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ꎬ那么鉴于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样的事件ꎬ我国即使已经 融入国际社会 ꎬ但却不是 和平地 ꎬ至少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前是如此ꎮ但是ꎬ毫无疑问ꎬ这个核心问题符合秦亚青教授所强调的核心问题的 目的向度 ꎬ体现出前瞻性ꎬ能够 代表人类发展的需求和进步方向 ꎮ④快速崛起的中国的目标是和平地 融入 国际社会ꎮ这不仅是中国政府努力的方向ꎬ也应当并且能够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普遍关心的问题ꎮ鉴于中国的经济和人口体量ꎬ 如何和平地融入国际社会 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ꎮ但由于该问题本身可能兼具经验性和规范性ꎬ所以无意中掩盖了两类问题的331㊀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路径选择①②③④MancurOlsonꎬ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PublicGoodsandtheTheoryofGroups(SecondEdition)ꎬCam ̄bridgeꎬMA:HarvardUniversityPressꎬ1971.规范性问题还有一种形态ꎬ那就是区别于现实文化的所谓 书面文化 ꎬ可以参见顾准: 论孔子 ꎬ«顾准文集»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ꎬ第394-395页ꎻ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㊁文化及其变革»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ꎬ第167-248页ꎮ秦亚青: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 ꎬ第165-166页ꎮ同上ꎬ第165-166㊁174-176页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