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眼·词眼·曲眼·文眼
论古代诗词的“诗眼”和“词眼”
经・ 秦风》 中的《 蒹葭》 :蒹葭苍苍 , 篇 “ 白露 为霜。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 , 阻且长 。 道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央。蒹
中的情态与江鸣夜雨之形象表达 出来 ,二则把诗人与其友 之 间在此种情景 中告别的骚动不安 以及急切之心情透露 出 来 ,对诗人 的情感体验进行了鲜 明而强烈 的渲染 。诗人 的 《 旅夜书怀》 星垂平野阔 , 中“ 月涌大江流 ” , 垂” “ 二 句 “ 换 字 、词 :苍 苍——萋 萋——采 “ 采 ” “ 霜—一未 唏一 ,为 未 已 ” “ 方 ——湄——涣 ” ,一 “ 长—— 跻——右” 等 等 , 层推 进 , , 逐 同中见 异 , 称得 上 可 “ 眼” 诗 。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随着声韵 、 格律的兴起和骈文的 盛行 , 文人创作 中追求警 策、 秀丽之句 , 中包括对诗 眼的 其 追求 , 为一时风气 。谢胱 的诗句 “ 成 天际识 归舟 , 云中辨江
杜勃妹
( 呼和 浩特 民族 学 院 语 言文 学 系, 内蒙古 呼和浩特
摘
001) 100
要: 古人 写诗 作 词 , 究锤 炼 字 、 , 炼 得 当 的字 、 , 为整 个一 首 诗 词 的 “ 眼 ”“ 讲 词 锤 词 成 诗 、 词眼 ” 在 关键 处起 到 画 龙 点 睛 ,
的 传神 作 用 , 得 整 首诗 词 生动 而富 于 情趣 , 意精 炼 而 意境 大增 。 本 文 试 从 古人 诗 词 名 句 的欣 赏 中, 纳 “ 眼 ” “ 眼 一 使 诗 归 诗 、词 带 给 整 首诗 词 精妙 意境 的作 用 , 而探 讨 古诗 词锤 炼 “ 进 字眼 “ ” 眼 “ 一 些技 法 , 、词 的 以便 我们 能够 在 - ̄ 诗 词 鉴 赏 中 . 正把 握 其 b ̄ - 真
高考古诗歌鉴赏——如何准确快速寻找诗歌的诗眼
如何准确快速寻找诗歌的诗眼中小学必背70首古诗的诗眼(解说诗眼在括弧中)导入•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可能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往往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例如:•《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荷塘月色》: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什么叫诗眼: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统领全诗、全联或全句最关键的字词句。
诗眼小诗眼:一句之眼,“一字之妙”。
使意境更丰富;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情趣味;大诗眼:指一首诗的眼目,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诗揭示全诗主旨,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诗眼的判断和鉴赏方法诗眼举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望岳》•白居易《琵琶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示儿》南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临安邸》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眼例三(诗题式)•《春夜喜雨》杜甫《书愤》陆游•《题李凝幽居》贾岛《田园乐》王维•《望月怀远》张九龄《山中留客》张旭•《喜弟卢纶见宿》司空曙•《征人怨》柳中庸指出下列诗歌的诗眼(句子)•杜甫《蜀相》《登高》•李白《将进酒》•《行路难》•李清照《一剪梅》•柳永《雨霖铃》指出下列诗歌的诗眼•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王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杜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
请看下面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此题要求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原题是这样的: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因为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地显示出山中幽静的孤寂的景象。
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
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1、全诗的主旨所在;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①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
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
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
与诗的主旨吻合例② 山中留客高适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
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最新高中古诗诗眼赏析
望江怨·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 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解析】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 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 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 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 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二、诗眼知识
(一)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 词句。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诗眼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 的诗眼,叫诗中眼,全诗的内容往往紧扣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 中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乱 【解析】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 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 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 “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借疏桐 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诗眼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寻找诗眼、词眼与联眼之技巧
寻找诗眼、词眼与联眼之技巧{老刀学习笔记}借佚诗鉴赏说寻找诗眼、词眼与联眼之技巧(估计这首诗看过的人不多)(老刀迅速找到该诗诗眼为:不知人世能几许。
诗眼是一首诗的灵魂。
与其说是这首诗改变了诗作者的命运,不如说是这句诗眼改变了其命运----老刀点评)老刀梳理寻找诗眼、词眼、联眼的技巧如下:1、绝句的诗眼一般在第三句。
如该绝句范例。
律诗的诗眼一般在颈联。
因为绝句的第三句与律诗的颈联处一般需转折或递进了(在启承转合的转的环节),是全诗的关节所在。
当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2、词眼一般在下阙的首句(即是过片的位置,这个位置的句子一般也需转折或递进。
3、联眼一般在出句与对句中的动词处,该动词衔接前后,舞动整个句子,使整个句子灵动丰满。
4、关于眼的慨念与定义,未有定论。
上面老刀梳理的观点仅供参考,不作权威结论。
唐代的裴坦和刘虚白从小就在一起读书游戏,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然而,裴坦很早就中了进士且仕途亨通,刘虚白到老还只是一名生员。
一年,双鬓苍白的刘虚白又去应考,恰逢裴坦担任主考官。
试毕的那天晚上,面对昏黄的灯烛,刘虚白想起三十年前与裴坦一起参加考试的情景,再想想如今自己已经年迈,不由百感交集,点点辛酸的泪水汇成一首诗三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
不知人世能几许,犹着麻衣待至公。
第二天,他把诗呈给裴坦。
裴坦看毕,大动恻隐之心,录取了他。
这首诗写得非常感人。
“灯烛”和“风”都是极平常的事物,但诗人将其入诗,立即使襲坦联想到自己和刘虚白一起应考的场景。
“不知人世能几许”,看似平凡,却韵味深长,抒发了人生几何的苍凉慨叹,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岁月无多,希望及第的焦急渴盼心情。
据《说文・通训定声》载:“古无木棉,麻衣亦为布衣之代称”,可知,麻衣借指百姓。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你裴坦的一念之仁就可以改变我如今身为布衣的命运。
试想,将这么大的希寄托在他身上,能不让裴坦大动感情?。
高三语文诗歌的“题眼”“诗眼”“词眼”
高三语文诗歌的“题眼”“诗眼”“词眼”
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出来(浦起龙《读杜心解》)。
《哀江头》的“哀”,整首诗如泣如诉,凄婉感人,题眼即见。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诗眼、词眼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如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捶。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代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钥匙。
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
结尾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诗眼、词眼、用典
诗眼、词眼、用典
诗的语言最精练,往往差了一个字就会影响一句诗甚至会影响一首诗的艺术性。
古人称这样的字为“诗眼”。
诗眼也好比人的眼睛,从前顾恺之画人物极有名,他画人物时非常注意画眼睛,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
”就是要在眼睛里传达出人物的神情来。
诗眼也这样,也能传出一首诗的精神,这个字用不好,也会使诗变得没有精神。
所谓炼句炼字,就是在词的某一句的某一字,经过锤炼。
而使全句乃至全篇形象鲜活,神情飞动,顿生光辉。
这在词的创作中有个术语,叫作“诗眼”或“词眼”。
一般说,诗或词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谓语的中心词(称“谓词”),把这个词炼好了,真是所谓一字千钧。
宋人宋祁《玉楼春》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天仙子》中有一句:“云破月来花弄影”。
王国维认为“闹”“弄”二字,就是词眼。
因
为,着此二字“而境界全出矣”。
多用典故,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一个突出的现象。
它对作品有利有弊。
有些作者用典故来炫博矜奇,用典故来粉饰空无内容的作品,它的流弊就很大。
有的运用人人熟知易解的典故,用得很恰当,能以少数文字表达比较丰富的意思,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有的并且能起“古为今用”的作用。
这种是完全应该肯定的。
词眼(一)
词眼(一)所谓“词眼”如“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眼睛”。
笔者称之为“字眼”。
通俗地说,它是诗词句中最显眼、最生动、最具有活力和色彩的“字眼”。
诗词的炼字,有所谓的“诗眼”、“词眼”之说。
“词眼”是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
好的“诗眼”、“词眼”,能增强诗词的色彩和活力,使诗词的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因此,诗词“字眼”是诗词爱好者的一门必修课。
学好这门课,对诗词创作和欣赏很有帮助。
(一)“词眼”的特点1、新奇而自然。
孟浩然诗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淡”、“滴”轻灵自然,别有会心。
再如秦观《满庭芳》中的名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其“抹”、“粘”二字,《踏莎行》中“砌成此恨无重数”的“砌”字,都是出奇制胜,不落窠臼,又自然贴切,无雕琢之感的词眼。
2、含蓄而凝练。
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用“自”、“空”两字写出英雄身后的冷落、萧条,是善用虚词的例子。
此联中“自”、“空”又是拗救字,诗人在此联中着意用“拗句”,既体现了他的用心,也反映了声韵与内容的一致。
3、准确而形象。
杜甫《遣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句中的“出”、“斜”,分别与“细雨”、“燕子”相呼应,如一幅幅画面,姿态逼真,动感十足。
杜甫还常以颜色字作句头,使句子的色彩更加突出鲜明。
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秦观也是个善于用颜色字来美化意境的高手。
如“红粉脆痕,青笺嫩约”,“碧水惊秋,黄云凝暮”,“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等等。
(二)词眼在词中的几种表现形式1、在句中用以翻出新意。
如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2、借以增添情趣。
如韩驹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为:“深”、“里”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
专题五:诗眼(词眼、关键字)
2021/3/11
10
• 第一问答案:
•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 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 风光。
2021/3/11
11
例: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诗人写景是如何突出一个“幽”字来写的?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 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 初夏景色之幽美)
②以动衬“幽”(“下鹭”)
③以声衬“幽”(“鸣蛙”)
2021/3/11
12
2021/3/11
13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1、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忧”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
“归” 3、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愁” 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愁” 5、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6、郁达夫《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021/3/11
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2021/3/11
6
如何赏析“诗眼”(含关键词)
1.要有多要素意识:(1)最生动,最具活力。(2)最能营造 意境。(3)最易统摄全篇。(4)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 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
2.要有多层级意识:“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 阕中、全篇中乃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 意义或作用。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诗眼-精选word文档 (2页)
【最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诗眼-精选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抓住诗眼,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诗词意蕴。
1.诗人的赏鉴能力、观察力。
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
”金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四:“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
”明袁宏道《与伯修书》:“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
”2.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
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
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通过描写晚春时节海棠花的凋谢,抒发了词人的感伤情绪。
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词眼。
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抑郁的情境。
夜来风雨骤起,烦闷愁人,于是借酒浇愁,昏昏睡去,但一觉醒来,酒意并为消尽。
三四两句,写在酒意朦胧中,记起了昨夜的风雨,它是否摧折了园中的海棠呢?于是深情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回答却是漫不经心的,居然说“海棠依旧”。
这时,女主人不无嗔怪地连声反问“知否?知否?”紧接着道出那最精彩的一句:“应是绿肥红瘦”。
这几个寻常字眼,经李清照这门一组合,其色泽和韵味便油然而生。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书法有书眼,什么是书法作品的“书眼”,在作品中起什么作用?
诗有诗眼,⽂有⽂眼,书法有书眼,什么是书法作品的“书眼”,在作品中起什么作⽤?“书眼”⼀词,并⽆明确定义,多见于今⼈书论。
但在书法创作实践中,的确有“书眼”的艺术现实存在,因此,越来越多的⼈逐渐接受了这个词语,包括⼀些完全不懂书法的⼈,也知道“书眼”⼀说。
我个⼈理解,“书眼”就是⼀副书法作品中最先映⼊眼帘的部分,或者是⼀副书法作品中最出彩的部分,另外,我觉得“书眼”仅限于⾏草书体,正书体谈不上什么“书眼”,因为每个字都是书眼。
怀素《⾃叙帖》局部1、书眼的艺术价值这是⼀个很抽象的问题,是润物细⽆声的存在。
⼀幅⾏草书作品,如果平铺直叙,⼀⽀笔杵到底,的确会显得呆板⽆神,即便字上的功夫再深,也难免会让⼈觉得是字匠⼀枚,我本⼈很多作品就存在这个⽑病,也经常为⼈诟病。
如果在作品中偶然出现突兀、破锋、留⽩、拖笔、涨墨等等特殊处理,整体作品效果的确会被瞬间激活,迸发出艺术光辉,⽽这些特殊处理就是传说中的“书眼”。
这⾥⾯蕴含着什么艺术美学理论?很难去解释得清楚,但“书眼”⼀直就在那⾥,从未离开过。
我的⼀幅作品,缺少所谓的“书眼“”2、书眼的形成书眼应该是浑然天成的东西,⽽不应该是刻意为之,甚⾄是宁缺⽏滥。
⼀个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之前,应该对章法布局有所考量,但绝不应该像编程序⼀样精确设计,⽽更多地应该依靠书法家艺术修为和艺术灵感的⾃由发挥,否则,处处⼼机,甚⾄可以重复完成,会让⼈觉得是在制造⼯艺品⽽⾮创作书法作品。
我举⼀个例⼦,在西安我看过⼀个⼈街头表演书法创作,他在写到第三⾏的中间部分时,突然留出来⼤约20厘⽶的⼀段空⽩,正当观众们觉得疑惑的时候,他写到了第四⾏,其中有⼀个“也”字,他突然浓墨疾书,把“也”字的竖弯钩变成⼀条斜线,直插第三⾏空⽩,以求实现平衡布局的效果。
这样⼀来,“书眼”有了,但书家的⼼机也展漏⽆疑,失去了⾏草书率真的艺术初⼼。
徐渭书法作品我们经常听到⼀些评论,说某某⼈的作品是江湖体,我觉得“书眼”过多、设计痕迹明显,也往往是被⼈贴上江湖书法标签的主要原因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文眼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文眼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
指文中最能揭露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症结性词句。
清朝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例1:《爱莲说》的线索或文眼就是第一句“可爱者甚蕃”中的“爱”字,它是全文总帽,统领了下文。
作者不但写了陶渊明及众人的花之“爱”,更写了“予独爱”,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例2:小思写的《蝉》中,“朋友说,那原本的糊口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持续,必需好好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无非要好好地活过。
”就是文章的文眼,揭露了生命的意义,点明了主题。
例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也是全文的文眼,点明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例4:李商隐的《无题》中文眼就是全诗首句中的“别”字,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例5:李森祥的《台阶》中文眼就是全文首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终局都是以此为起点的。
例6: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总结:文眼常常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互相联络的症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眼·词眼·曲眼·文眼诗歌语言之题眼、诗眼、词眼(附:诗眼·词眼·曲眼·文眼)阿吉之“叫”学相长的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2002年高考选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题中“闻笛”二字便是“题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一句才透露了诗人的本意。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
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
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一、题眼例1: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解析]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例2: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巩固练习] 找出下列诗题的“题眼”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思归的急切心情。
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 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
孤雁(唐·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解析]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另外还有,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送友人》、杜甫《客至》、高适《别董大》、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等,顾名思义,就能大致揣摩出诗的主旨。
[上课时备用资料]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析]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诗(词)眼”指诗(词)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地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
是理清诗歌脉络的筋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前提。
抓住诗(词)眼,就能提挈全诗(词)。
例1: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唐·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提问]这首诗是以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春日美景来反衬伤春思归之情。
请问诗中哪个词点明了诗的主旨?[解析]“归思”。
反衬手法的运用,在诗词创作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以乐景写哀情,则可倍增其哀,反之亦然。
例2:玉楼春(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提问]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解析]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
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例3:天仙子(宋·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提问]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你是怎样理解的?[解析]全词将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这句权威性的评语主要是论其遣词造句之功力,其实这句妙处不仅在于修词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巩固练习]【经典试题】(2003全国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唐·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例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
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答题指津〗[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示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卷第17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高考标准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王维的这首五言律诗,标题中的“过”是访问、探望之意。
诗人因“不知”香积寺便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了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中。
中间四句写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
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从远处飘来隐隐的钟声,使这寂静的山林更显得安谧。
五六两句仍然表现山林幽静冷寂。
“泉声咽危石”,山间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穿行,仿佛发出呜咽之声。
这“咽”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
“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
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
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根据这样的分析,不难归纳出本题的答案。
[示例二]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图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点情境)。
[点拨]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诗眼、词眼。
它在句中的作用: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加强形象性;铸就诗词的意境。
《辞源》中“诗眼”的解释是:“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
后来也指全诗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而没有“词眼”、“曲眼”、“文眼”的条目,其它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概无其条目。
这里的“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语句甚至“一工之字”也可通之于文、赋、词、曲等各种文体。
陆机《文赋》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警策”就是可以联系立振动全篇,“揭全文之胃,.的关键语句,可谓之“眼目”。
把握,一眼目”对于我们阅读理解和欣赏诗、词、曲、文都是很有好处的。
‘一,诗眼。
古诗讲究练字弓诸如“悠r醉里挑下炙五十弦玲一‘的户飞快,:弓如、霖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轰得生前身后名。
秘白发生。
这首词看起来是写现在的事,一但末句“可怜白发生”是眼,它告诉我们:前九句都是对过去球斗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回忆。
过去的战斗生活是何等豪迄,诗人的胸襟抱负又是何等阔大,可惜这些理想抱鱼我没有实现,而人已经老了,岂不令人无限悲愤!这首诗上九句为一雄公哄琳叭,末一句为一意;上九问是虚拟之辞,末一句才是实,是现实情况。
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正是为了加重意写渲染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