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作者:姬妲瑾
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4期
【摘要】中国辽阔的疆土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孕育出了56个民族独有的生活状态和多元化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
而不同地域音乐中的各类音乐体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体系,并逐步衍生出了属于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从而造就了我国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
【关键词】地域;支脉;音乐文化;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J60;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04-0051-01
【本文著录格式】姬妲瑾.地域差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J].北方音乐,2020,02(04):51,57.
中国传统音乐就是在一个历史时期产生、经过一代代传承下来,具有本民族特有艺术形式和音乐形态的音乐,主要包含了民间、宫廷、宗教、文人等几个音乐类别。
这类音乐的整体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传承方法是在一个地域之内,在特定的人群当中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进行传承。
正是因为这样的传承特征,使得在不同地形、气候下,经数千年中人口迁徙、社会变革、战争纷扰而形成的不同区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音乐风格、品种和体系。
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一书中,作者遵循历史发展,依照各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及其特色,将我国的音乐体系分为了十二个支脉:秦晋高原、北方草原、荆楚武陵、齐鲁燕赵、吴越支、巴蜀、青藏高原、滇桂黔、闽台、粤海、客家、台湾山地[1]。
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成大多是发生在特定的区域内,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
以农业生产举例,正是由于不同地理环境下培育的土壤、地貌环境不同,才使得各地区孕育了不同的农作物。
传统音乐的发展也是如此,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人文环境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笔者将参照十二支脉的划分,从各地域下的地貌特征、气候特征、生产生活方式、人文因素等方面来阐述地域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一、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因素对中國传统音乐的影响
不同区域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征。
在中国西部地区多为高山、高原,这一地区即为秦晋支脉,此地的音乐艺术风格大多高亢、豪迈,尤其是秦晋高原上的原生态民歌,旋律走向十分自由。
形成这样的音乐风格,与西部高山高原一代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正因为这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地貌开阔,人们说话回响洪亮,才形成了当地特色极为鲜明的宽广音域。
可想而知,婉转曲折的音调是难以诠释西部地区的雄浑壮阔的。
再将目光移至地势平坦的东部平原地区,即荆楚武陵支脉、吴越支脉等,孕育出来的音乐风格多为小调体裁,这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的音乐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东部平原地区的音乐,多为婉转清新、节奏平稳、有韵味,多有清丽动人的民间情歌,这显然离不开东部地区的平坦地貌和田野风光。
按照西北地区地貌开阔的说法,东部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密集,歌声传达便不着重于追求音量,而小调恰好也是此种风格,易传唱,风格温柔敦厚、婉约清扬,起伏变化不大。
二、不同区域的气候因素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气候状况往往能影响大众对音乐文化的审美态度,从而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恶劣,因此,人们常常说“北方汉子”来形容他们的性格刚毅耿直,他们喜欢的音乐也多为豪迈奔放、大气粗矿风格;而南方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美,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生活较为惬意,“慢节奏”享受生活,因此,他们所喜爱的音乐多为抒情、细腻、婉转,娓娓道来风格。
总的来说,气候因素对我国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产生的影响为纵向,而地形地貌产生影响则为东西横向,这也与这两者本身的差异大小成正比。
三、不同区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位于我国东部的农耕民族区域内主要孕育了小调、号子等艺术形式,而西部地区畜牧业的特性下则多产牧人歌;东南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因此,田间地头口口相传的的调子慢慢地成为了大众的“共鸣”进而转化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北方地区,即北方草原支脉,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存在草原遍布的环境下,结合自身生活方式的特点创造了长调和短调;西南地区,地面崎岖不平,恶劣的交通环境对于人们的出行沟通也产生了阻碍,少数民族群众们便通过“放歌”来传达情谊。
可见,不同地域环境下各个因素都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决定着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同时也共同影响着多个区域音乐风格的形成。
四、不同区域的人文因素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数千年的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文化改变了不同区域的自然风貌,形成了各地的文化景观。
人们没有被环境一体化,而是在结合不同的环境创造出了被本区域的人认可的文化。
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建筑物,当然音乐文化也是人们结合不同环境创造出来的产物。
属于吴越支脉的江南水乡,提到江南地区的音乐,难免会想到其代表作品《茉莉花》,这一类歌曲多为歌唱江南区域的风景名胜和风土人情,具有亲切柔和的特点。
在这种安逸、慢节奏的环境中,塑造出了江南地区人民大多“温文尔雅”的性格,使江南小调也就多了一份细腻与灵巧,音乐素以柔婉华美著称。
北方草原支脉,以北方游牧民族的“长调”为代表的悠扬豪迈风格,这片土地上容纳了蒙古族、哈萨克族、赫哲族、锡伯等多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这一支脉的人民同样将音乐当做人与人之间情感交互和信息传递的纽带。
“长调”在这一区域广为流传,节奏似陕北民歌一般自由,曲调悠扬大气,多为散板[2];长调多分布在牧区,因为从事传统畜牧业的牧民唱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依据,也获得了群众基础。
齐鲁燕赵支脉,包括中国华北、东北地区,这里传统农业经济以旱地农耕为主,音乐体裁有京剧、评剧、吕剧、琴书、单弦、京韵大鼓、二人转等,除此之外还有北方的号子、小调、秧歌等,都是这一区域内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艺术形式。
音乐风格一般起伏较大,多跌宕起伏的跳进,音符节奏密度大、短促高亢,形象鲜明而灵活,感染力与表现力极强。
秦晋支脉,这一区域的音乐律动性强,代表作以《信天游》《花儿》为首。
音乐作品主题往往围绕着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比如雄鹰和雪莲;主题也有围绕宗教信仰展开,这归因于此区域内藏族人民内心对于宗教信仰的追求,代表民歌有《脚夫调》《莲花山的路盘盘》《洗衣歌》《格桑拉》等。
陕北信天游意为“让内心感情随着歌声的翅膀在天地间尽情遨游”[1]。
歌曲多为“土生土长”,由当地人即兴创作而成,主题大多围绕生活、爱情、劳动,也有部分以反映现实生存环境为主,是陕北地区人民贫困生活的一种写照。
其区别于其他地区最大的特色就是激昂豪迈、粗犷豁达且朴实的音乐风格。
由于陕北地区恶劣贫困的自然环境,该地区音乐中的情感往往饱含凄婉却又带有与当地恶劣条件做抗争的一股韧劲。
《花儿》主要流行于甘肃地区,当地人又以男、女青年歌唱形式的不同将其区分为“花儿”和“少年”。
花儿的旋律风格有自由型也有工整型,前者旋律高亢洒脱、音律波动大;而后者的结构较前者规整许多,旋律走向也较为平稳,抒情手法更加细腻。
在2009年9月,甘肃花儿这一口头文学从各种音乐艺术形式中脱颖而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具艺术价值。
在华夏民族辽阔的疆域上,各族人民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思考,推动着我国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也诞生了我国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便包含了绚丽多彩、姹紫嫣红的音乐文化。
除上述所提及的五大区域外,还有巴蜀、闽台等众多地区未有涉猎,望本文的结论能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华.蒙古族民歌[J].音乐生活,2005(10):53.
作者简介:姬妲瑾(1996—),女,汉族,安徽宿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音乐专业,研究方向:古乐复原与节目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