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sommaire
一、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THEORIES FONDAMENTALES DE CONCEPTION URBAINE
二、不同类型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
PRINCIPES ESSENTIELLES DE METHODES DIFFERENTES
例如:圣彼得教堂广场柱廊、 香榭丽舍大街沿街建筑、上 海外滩建筑群。。。
C、 面——整体形态、肌理关系
例如:佛罗伦萨传统街区、巴黎传统街区、北京四合院传统街区
(3) 对于虚性和空间序列等。
包括重要建筑入口前庭、街廓内虚 体、街道及广场网格、公园、庭园 以及线性开放空间系统等。
(2)取向:视觉的唯美主义,精神
象征的体现,对轴线、轮廓、对景 等视觉效果的追求、崇拜,“城市 可作为一个艺术品来加工”。
例:东方:元代以后的北京城 西方:朗方设计的华盛顿规划
1. 视觉秩序分析 (3)古典城市美学派人物西特(Sitte)的观点
整个城市应是一种激奋人心的、充满情感的艺术作 品,城市设计者就是表达社会抱负、激情洋溢的艺术家。
(2)观点之二:
实与空间互异构成了城市不同的 空间结构,建立了场所之间不同的形 体序列和视觉方位,城市中“空”的本 质取决于其四周实体的配置。
同时,这种“图底分析”还鲜明地 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 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 特征。
(3)观点之三: 空间印象转变
A.传统城市空间---连续性的街道、 围合性的广场、 标志性的建筑 以及整体性的街廓;
一、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1 图底理论
(Figure---Ground Theory)
城市设计研究论文3篇
城市设计研究论文3篇第一篇1规划背景及项目历程大连,位于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亚经济区三区相叠的交汇处,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优势。
随着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城市确定西拓北进的发展方向,将城市西拓至旅顺、北扩到金州。
大连市体育中心位于北拓的重要节点,通过对其周边区域的改造,将推进大连主城区的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北进的步伐。
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是以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主要比赛场地之一的体育中心为核心形成的片区。
体育中心是大连市为举办2013年中国第十二届全运会而兴建的现代化体育场馆,该项目作为大连市的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直接推动了体育中心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工业区和物流仓储区的搬迁改造,与之配套的商业、旅馆业、文化娱乐等项目及规划居住项目的兴起将带来城市新一轮建设,形成一个全新的大连城市形象。
兴建的“鹏辉新天居、南岭花园、井西小区、绿园小区”等一批新型居住区,以及配套建设的商务办公、医院、汽车4S店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使该地区的城市面貌将在全运会之后焕然一新。
2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体育中心周边区域作为大连体育新城建设的标杆,以高端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技术和举措作为大连北部地区建设的形象和技术典范。
规划形成一个集商务办公、运动休闲、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旅游度假、高档居住为一体的大连北部第一个低碳城区。
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需要考虑到对运动理念的延续、对整个南关岭片区城市肌理的传承、对体育中心相应配套的承担和对周边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最终,使其成为大连后亚运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起点而带动新一轮大连北部片区的城市化进程。
3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通过科学、合理、务实的规划和适宜的空间设计理念,着力建设一个功能聚集完善、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形象鲜明的低碳生态核心区,展示大连北部未来城市中心的标志形象。
规划最大化利用区域景观资源,引入“环”状公园理念和步行休闲绿环系统,形成网络化的生态绿化空间。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13-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
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 城市设计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设计的倡导者主张,设计者首先应询问人们 是如何生活的,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为 此,现代城市设计者需要吸取并综合运用旁系学科的知识, 或者组成由跨学科人员组成的设计小组。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公众参与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公众讨论会、市民工作组、组织公众到规划地址参观、市 民意向调查;利用新闻媒介举行问题辩论会,举办方案展 览以及关于规划设计的公众论坛等。比如,设计者可以在 现场建立办公地点,让人们去提问题、交流并及时得到信 息。充分公开化的模型和绘图表现、讨论设计构思的会议 也在这一层次上组织。
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 城市设计和公众参与 以往我国规划的制定基本上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 过程。在此过程中,公众基本上是被排除在外的,他们 对于城市规划只有遵守和执行的义务。而今天社会主义 市场体制的建立必将伴随一个重要过程,那就是规划和 设计决策将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 的路径。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公众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 受到政治和法律上的保护,“人民城市人民建”就是这 个道理。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建造了专供规划城市成果 展示的城市建设展览馆,使得公众参与成为一个经常化、 制度化的工作。
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 设计成果的表达
2)城市设计规划 由于这种成果可以直接诉诸人的视觉,所以它是最常 见的,也是通常使用最多的城市设计成果形式。实际上, 城市设计方案就是设计政策法令的三度描述。 传统城市设计有两种规划产品,即与形体环境有关的 远景总图和能描述一般社区政策的综合性规划。当代的城 市规划设计者日益意识到,规划设计应导向一项现实行动 和过程,强调过程和规划的双重性,这样就可能在规划和 它的实施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现代城市设计方案是为可 能实施的政策的意向来准备的,它包括实施政策的措施手 段、目的和可行性研究。
城市文化与建设——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市文化与建设——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XXXX XXXX XXXX XXXX城市的建设是受到文化的支配的,城市的形态以及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个地区或者这个国家的文化。
文化与城市之间不断的相互影响着,文化指导了城市及其空间的生成,城市的形态与模式又不断的强化着文化,最终不同的地区因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巨大的,其城市的形态以及模式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点从古代就能看出。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点很多,其成因主要来自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
这些差异变现在东西方人的宗教信仰不同,思考问题的逻辑不同,为人处事的方式不同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方关于宗教信仰的差异。
关于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中,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受到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影响而大不相同。
中国虽然没有很明显的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但也不能说中国人就没有宗教没有信仰。
我们有的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等,这些不能定义为宗教信仰,但他们的思想同宗教信仰相似,都植根于中国人心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影响着中国文化。
西方的人文主义是在反抗中世纪神权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把长期处在神权统治下的人提高到神与自然之上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主体价值和人权平等,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
中国人文传统的核心价值,既不刻意于宗教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古代时期,西方就将宇宙视为一种和谐的体系,人们认识到众多星体都围绕着一个“宇宙中心”在旋转。
所以西方的城市规划会设置一个“宇宙中心”,让其他所有的城市空间都围绕其发展。
按照这种做法的最典型的就是雅典,雅典卫城中的中心是神庙,雅典的中心是卫城。
雅典卫城不但在平面布局上处于中心地位,其所处位置也是雅典的制高点,更加突出其中心地位。
春秋末年时期,齐人写下《周礼》,其中的《考工记》中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是一个包括城市设计、城市开发、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规划工作。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城市的良好管理和控制。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会探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
一、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区域、空间功能、交通流线和景观特征等相互作用的空间模式和空间形态。
在城市规划中,空间结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需要考虑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分析城市的功能分区,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2.城市化理论城市化理论是指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内部的结构、空间和效益逐渐变化的一种理论。
城市化的速度和范围,对城市的发展和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城市化理论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化的规模、进展、速度等因素,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城市规划措施。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城市规划中要注重保护环境资源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4.城市美学理论城市美学理论是指城市的景观、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的审美标准和观念。
在城市规划中,美学理论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城市形态,将其融入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
二、城市规划的方法1.市场分析方法市场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城市人口、经济、产业等整体市场的分析,进而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保障。
市场分析方法需要了解人口变化趋势、市场需求、资金来源等因素,确定城市规划的方向和重点,以满足市场需求。
2.区域分级方法区域分级方法是指根据城市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功能差异和居住差异等因素,将城市分成不同级别的区域。
不同级别的区域规划目标和重点也不同。
城市规划设计——浅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其方法
浅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其方法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止关注精致物质生活的方式,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规划城市的景观设置,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如道路的修建等,但是城市的景观设置同样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从而影响着外来人口对于城市的印象,也是影响经济的潜在因素,因此做好城市景观规划的相关工作非常重要。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理论城市是承载一个国家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国家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市规划包括各个方面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中城市的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也在逐渐地被扩充,其设计的中心目的与建筑规划相似:就是为了提供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虽然景观设计的作用不像是道路的建设,作用效能性十分明显,但城市景观的影响是细微的,但也不容轻视。
本文通过自己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工作谈谈关于其相关理论的几种看法。
1 城市景观概述城市景观的理论在我国被提出并实践的时间虽然晚于其他国家,但是我国在建设城市时的景观设计相较前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城市景观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城市理论是建筑理论中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比起其他定位十分明确的建筑理论,它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内容也更加复杂,涉及园林设计学、风景理论、环保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地被发展。
它虽然不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它的作用是间接而又强大的,如果规划好城市的景观设计,可以拉动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而且对于环保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环保的价值对于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城市景观的规划做到位,可以保证更好地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缓解土地资源利用紧张的状况,减缓浪费资源的现状,这些都是比较实用的功能,城市景观建设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功能,就是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在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使其生活工作时的心理环境更加舒适。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景观规划中的形式主义,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却是随处可见。
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S001304)王建国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相关先修课程基础上,一般了解城市设计的概念,熟悉其内容和历史发展。
2.较系统地掌握现代城市设计的各种方法和操作技术,并通过案例研究检验之。
3.完成研究报告,文献阅读或案例研究二、教学内容:1.城市设计概论: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内涵2.现代城市建设和现代城市设计发展3.现代城市设计方法论演变和前瞻4.现代城市空间分析方法5.城市设计空间调研的技艺6.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城市设计7. 城市设计专题第一讲城市设计概论:城市形象和特征城市设计,古已有之。
人们日常生活感知到的城镇街区外部空间,建筑、道路、广场、建筑小品和绿地的环境处理及其所创造出的艺术特色、乃至城镇的用地形态和空间结构,从来就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
“北京城, 上海滩, 广州市”这种独特的城市格局和环境特色是千百年来人们精心经营和城市设计的直接结果。
正是城市设计塑造的这种空间和环境,形成了整个城市的艺术和生活格调,体现了特定的城市文化,建立了城市的品质和特色。
城市: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
一般常常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整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最初的“城”一般是指城市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概念;“市”则是贸易和交换功能的概念。
设计:简言之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
建筑设计: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实现做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作为备料、投资控制、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城市设计含义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是指以城镇建筑(体形)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中日趋复杂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的,在城市规划指导和协调的前提下,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和环境对象所进行的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构思优秀论文
城市设计构思优秀论文城市设计构思优秀论文山、水、田园是莱山办事处片区的主要自然与文化特质,规划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将规划区现有的自然资源环境与传统农耕文化相融合,试图营造出山水田园现代化新城的意境,是本次规划设计的灵魂。
思路一:山水格局、田园生态要素整合从前面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片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基础资源,通过对相关资源作用与影响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提取出山、水、田这三类核心资源要素,作为构成片区生态基础设施骨架的主要内容。
通过GIS技术手段对片区地形地貌进行三维模型分析,并结合坡度、坡向、用地分析等初步构筑了对片区山水田园生态格局的直观印象。
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片区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地形关系,梯度变化明显。
东部为自然山体,西部为大沽夹河的干流。
东部山脉与西部夹河共同构成了整个片区的自然山水空间背景,并呈现出一山一河多水库的山水格局。
通过土地利用分析得出,片区现状主要农业用地分为水浇地与旱地果园两类,水浇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夹河东侧,旱地果园则主要集中于东部,围绕光山形成集中的果园种植片,从图上可以看出,整个片区两类型农业分布区域泾渭分明,农业耕作肌理非常清晰。
综合片区内外山水、田园要素分析,我们认为整个片区自然生态格局可以概括为“H”型的空间生态骨架,田园则作为主要的生态基质,覆盖绝大部分区域。
思路二:区位条件与资源优势相融合区位上,该片区毗邻莱山经济开发区、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主打生态休闲与温泉疗养的院格庄片区。
区位和资源上的优势为发展城郊型产业提供了前提。
因此,依附莱山区主城区形成与周边区域错位发展的功能组团将成为片区定位的主要原则。
思路三:人的行为活动的引入人的行为活动对于一个片区功能定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主导人群的定位主导人群定位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片区的主体人群,即片区常驻人口核心构成部分来分析。
片区未来将融入到莱山区内部,作为烟台主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将成为该片区的主体人群之一。
城市设计原理论文[五篇]
城市设计原理论文[五篇]第一篇:城市设计原理论文城中村街道活力的发展:以武汉起义门社区为例【摘要】本文通过探究城中村其实际的价值倾向和服务的人群以及它对现代城市的贡献出发,探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改善其所代表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块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可开发的土地进行论证。
【关键词】城中村街道活力消费水平起义门社区起义门前的这一块街区算是很有历史的一个地方了。
在曾经的武昌城城门起义门外,建筑风格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二层沿街骑楼风格,一层商铺二层住宿。
在这样的建筑群中一眼看过去,与当代新建的商业街对比起来当然会有一种被这里老房子的灰暗色基调的脏乱差直觉触发。
对比图片:起义门社区的街道氛围(作者拍摄)和现代街道氛围(网络图片)现在的主流观念评价这样的城中村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城中村当作城市负面形象来看待。
比较极端的负面评价有“城市毒瘤”,城市包袱等,他们认为城中村问题复杂多样,有:形象丑,密度高,环境差,卫生糟,治安乱,公共空间不足,社区配套和市政设施缺乏,消防不合规范等等。
另一种是将城中村当作一种历史文脉和人文情感延续的观点来看,觉得城中村再怎么脏乱差,它也承载着曾经的时代的印记和回忆,就这么一波推是一种暴力的无脑的行为,缺乏考量和足够的人文关怀。
现代城市千城一面的现状中对城中村毫无考量的拆迁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我看来,那种将城市中的所谓脏乱差的建筑场所,包括城中村一波推而重建的方法,其本质服务的只不过是市政人员和中高产阶级的人们。
看过去,城市一片光鲜亮丽,中高产阶级的人们在新建成的商业楼里兴高采烈的消费,市政人员也因为这样的暴力手段消除了城中村这样的低下阶层所在的低下场所而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而升职加薪被提携。
那么,那些原本生活在城中村的原住民和暂住民呢?抛开文青气质的所谓场所精神的保留和人文文脉的延续,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有谁如果有选择的情况下会放弃现代高档舒适的住宅楼而选择城中村呢?这样的选择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一个必选题而已。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城市富裕阶层的产生,不仅对北京城市发展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城市规划者和城市设计师提出了挑战。
适应这种变化,必然带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7.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平等思想的削弱这是城市富裕阶层的产生带给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最重要也是最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城市中,自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存在着城市空间结构分异的现象,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一分异现象愈演愈复杂,分异的程度也在不断扩大。
中国的城市在解放以前由于不同等级的阶级阶层的存在,也存在城市空间的分异现象,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城市建设者更是通过一定手段加深分异的程度。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虹口区的洋房别墅与徐汇区内的贫民窟的鲜明对照即是很好的例子。
由于1957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平等思想的贯彻和新建城区的迅速发展,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异基本被消灭。
除了保留城市内原先有的某些较为高级的住宅区,由于不平等阶级的消灭,城市规划设计者没有刻意规划和设计某些特殊的居住、商贸和娱乐区,城市完全按照平等的观念被设计和建设。
随着城市富裕阶层的产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者不得不考虑这一新兴阶层的需要,建设北京的“富人社区”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花园别墅区的集中建设,固然有其交通、区位及房地产商投资意向的反映,同时也说明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平等思想已有所改变。
随着富裕阶层群体活动及群体意识的增加、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城市规划与设计将更趋于受不平等思想的指导,城市空间的分异程度也会不断加深。
7.2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多年以来,由于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变相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受国家宏观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影响,因此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主要受国家政策与地方政府关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制约。
个人与社会团体参与城市规划的力度比较小,个人与社会团体的利益在城市规划中反映得也较少,这种情况基本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的机构学派所持有的地方政府机构在城市规划中拥有绝对的权力的观点相似。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
光照效果———— 色彩的视觉随着照在色彩上的光线的色相和彩度
的变化而变化。
光渗———— 指对着背景看一个光亮物体时,其尺寸会明显地增大。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色彩的协调和不协调——
【视觉 机能 】
眼睛喜欢少量色相的结合。超过三个色相就难以获得成功。单色
方案可以给人一种端庄、紧凑和有力的印象,但也可能让人很快 失去兴致。这时,引入小面积的对应原色相的接近补色就会使方 案活跃起来。 以两个或三个基本色相为基础的设色方案,能适应眼睛要求简朴 的特性,同时也能使之多样化。同时,眼睛还偏爱保持适当距离 的色相,它喜爱色相同或紧密相邻(类似色)或明确地远离(对比色)。 眼睛喜欢色块的大小和色相的彩度二者多样化。喜欢色彩的面积 与它的彩度成反比变化。 色彩有一种起源含糊的心理联想。如绿色代表春天,橙色是秋色, 蓝是天空。同时,绿色象征着生机,蓝色代表深邃,黄色代表活 泼等等。最显著的联想是,红、黄类为暖色调,蓝、绿类为冷色 调。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视觉界面是被人感知到的知觉空间界面,不同层次空 间界面产生了不同层次的视觉界面。 视觉界面的规律(同视觉规律): 类似律、临近律、新近律、良好连续律、连锁律、背 景一图形关系等。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塑造空间 形态上主要是通过分析、控制城市空间界面,使人们 在认知城市空间时获设计安排的视觉界面。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视线 视线的高低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地位势态。 高度】 视线高度相近时,——心理上容易获得平等的心态; 视线高于别人时,——一般会产生一种优势心态; 视线低于别人时,——往往会形成一种劣势心态。 高高在上的王座和一定的空间距离,塑造一种至高无 上的权威;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坐在较高的地方 公共空间中观看活动空间中坐憩设施的设计原则:提 供高于自然人站立时视线高度(一般可取1.5~1.6米) 的空间。
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作者:刘威巍杨忠琴来源:《房地产导刊》2014年第02期【摘要】新城市主义是美国90年代促进邻里和地区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美当今的城市建设。
本文主要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发展以及主要的理论与实践,分析该思潮的理论来源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种种启示。
探索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城市景观规划和环境设计一条新路【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城市设计景观规划1.何谓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始于1990年初美国。
由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
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
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里/小时。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述地域特色给城市设计带来的影响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指导教师:2016年月日目录摘要 (Ⅲ)关键词 (Ⅲ)1.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3 论题的阐述 (2)2.城市的地域特色及现实问题 (3)2.1城市地域特色的形成 (3)2.2城市地域特色的现实问题 (3)2.2.1城市面貌的紊乱与相似 (3)2.2.2传统历史街区的破坏 (3)2.2.3攀比与跟风现象严重 (3)2.3城市地域特色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4)2.3.1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4)2.3.2经济利益的驱动 (4)2.3.3观念及认识水平的限制 (4)3.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思想与方法探索 (5)3.1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思想 (5)3.1.1以人为本的思想 (5)3.1.2传承文脉的思想 (5)3.1.3因地制宜的思想 (5)3.2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方法 (6)3.2.1空间形态分析法 (6)3.2.2城市活力营造法 (6)3.2.3认知意象分析法 (7)4.市中心城区地域特色及城市现状 (7)4.1市中心城区地域特色 (7)4.1.1市中心城区自然资源特色 (7)4.1.2市中心城区人文资源特色 (7)4.1.3市中心城区历史资源特色 (8)4.2市中心城区城市现状 (8)4.2.1城市发展历程 (8)4.2.2市中心城区的建设特点 (9)4.2.3市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的突出问题 (9)5.本次设计理念概述 (9)5.1设计理念 (9)5.2 设计方法与结果 (10)5.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论述地域特色给城市设计带来的影响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的模仿和“克隆”现象的增加,全国城市的面孔小异。
许多的城市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原有的格局、历史街区被破坏得很严重,由于盲目和无序的大兴建设,致使城市风貌的紊乱。
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模板
(2)、调查研究
1、现状调查研究:区位关系、现有基础、主要特征 2、社会调查研究:地方习俗、传统生活形态 3、设计条件研究:交通条件、城市定位、用地形状、周边环境景点
(3)、工作内容
城市设计是一个完善的体系,从整体空间环境入手,以整体的全面的 分析研究为依据,确定城市设计的工作内容。
4、以城市中心广场为结点,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营造集绿化、游憩、 广场、雕塑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并综合考虑尺度、形状、质感等因素,突 出标志性的视觉中心作用。
5、结合生活性道路设置步行商业街和商业广场,集景观、购物、休闲、地下停车 场于一体;疏缓商业街区的拥挤,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真正将商业、购物环境的 品质从实质上得以提高,以增强该商业街区的吸引力和其土地价值,使之成为城市功 能的重点地段。
2、强调人在城市中主人翁的地位──以人为本。 在街道城市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从
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努力创造可以吸引广大 市民的城市洪空间。处处为人着想,从宏观到微观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 要,这样才能吸引人,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才能真正达到街道景观设 计的目标――为人提供舒适优美的交通空间。 ①满足生理要求──日照、通风、采光、防灾、安全
为了研究与管理方便,我们把 城市设计用以上图表来表达
内容——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一般包含三个部分:城市自然景观、城市人工
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城市自然景观是城市中所包含的自然山体、丘陵、农田、 绿地、河流等要素为主的景观。城市人工景观是指城市中人工构筑的实体建筑 物(构筑物)及其空间环境。城市人文景观包含城市历史、文化民俗、城市活 动等内容,对城市人文景观的研究不仅应包含这些人文活动,而且应包含这些 人文活动所限定的空间场所景观。
城市设计:第四章城市设计理论及分析方法
2、 “诺利地图” (Giambattista Nolli,1748)
(1) 传统城市的图---底关系中,私人肌理 (tissue)与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的关系非常协调,相互衬托、融为 一体。
(2) 传统城市中具有界定明确的实体与虚 体系统。公共空间有建筑物的量体中分割 出来延续并连接内、外部的空间及活动。
昌迪加尔
二、联系理论及分析方法 (Linkage Theory)
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线、 性关系规律的理论。这些线有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 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 和景观条件。
通过联系理论的分析,可以明确城市空间秩序,建 立不同层次的标志性建筑,明确城市中主要的建筑及公 共空间的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以此为依据控制周 围与其相联系的构成元素,能达到“各种流动形态的和 谐交流”和“秩序化”的结构布局。
例如: 嵌入式城市(Peter Cook, Plug-in City)。。。
(2) 城市空间整体性的思考:对大尺度城 市环境中,城市空间结构整体性的追求; 内在的联系。
例如: 费城中心区再开发规划 (Ed. Bacon, Downtown Philadelphia
Redevelopment Plan)
(3) “当城市有水平方向改向垂直方向发 展时,点状塔楼、集合住宅或现代景观中 常见的摩天大楼,几乎不可能创造一个和 谐的城市空间。”
6、 空间是传递城市体验的媒介 (1) 空间形式:格网形态、同心放射、中轴序 列、折角形状、曲线形状、有机形态等;
(2) 空间领域:公共、半公共、私密空间的有 序组织是实现空间意义的重要内容;
费城是美国的一座古城,其中心区的空 间结构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一个局 部接着一个局部、经年累月、苦心造就的。 它之所以能够体现统一性,是由于它的每 一个局部都是根据同一个有机成长过程的 原则而同其他局部相联系的。因此,不要 求规划“定局”。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创新与实践①——以贵州大学为例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地方服务精神方面也显得乏力。
教学创新提出MOC (Mode+Objectives+Content )教学创新思路,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教学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时空壁垒,以OECD 学习罗盘为指引设计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植入地域发展诉求,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
教学从六个方面开展教学创新实践,分别为:借助“学习通”线上平台引入互联网和数据思维技术,运用智慧教室营造多样教学场景,植入课外竞赛与实践,打造“地域性城市设计”线上课程包,培育跨年级、跨专业的学习生态,强调学生成长过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创新实践获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地域性;教学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09-0053-04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创新与实践①———以贵州大学为例杨钧月(贵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贵州贵阳550025)一、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亟须创新改革(一)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新型城镇化对地方高校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随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持续开展,大量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涌入城市设计行业,如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块链等[1]。
这些新技术打开了城市设计的新篇章,让城市设计行业进入了数据与空间结合、虚拟与现实并存的时代。
然而,传统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难以培养出能快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高校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亟须改革创新。
(二)传统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培养无疑是高校教学的核心目标[2]。
着眼社会发展的现状,激烈的竞争难以避免,学生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其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摘要】结合哈尔滨市城市步行街区建设实践,从分析步行街区的空间与功能构成人手,重点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功能构成要素及功能构成模式;分析城市步行街区空间涵义、特征和步行空间界面构成要素。
通过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运行机制及功能与空间的构成,为塑造城市步行街区空间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市步行街区;空间;功能;构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对步行街的研究,从规划设计到具体实践,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成功地运用规划学、建筑学、环境艺术学及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诸学科的最新成果,对城市步行街的开发模式、具体工程量化、环境营造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而我国由于起步晚,对于从理论上指导方兴未艾的步行街区建设,显然缺乏足够的准备。
1城市步行街区的功能构成1.1功能构成要素1.1.1商业功能因为步行街区有大量的人群聚集,必然需要一定的功能支撑来达到人们的行为目的,商业功能是步行街区的重要功能构成。
提供商业功能的商服建筑有多种多样,按规模分:大有超级市场,小有报亭小卖店;按买卖方式分:有内向经营的商场,还有外向经营的售货亭。
1.1.2休闲功能步行街区别于一般的商业大街和公园。
很重要的一点是休闲内容的区别:在步行街区的休闲活动,因为人车分离,比在一般商业大街的休闲活动更安全、更安静,比在公园的休闲活动更丰富。
因为人群的聚集和缓慢的移动,增加了人们偶遇的机会,使实现人际交往的可能性得以提高。
步行街的休闲活动更适合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集休闲和购物于一体。
步行街区的界面往往是有特色的建筑或历史建筑,尤其是处于市中心商业区的步行街区往往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步行商业街区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而成为反映一座城市特色的重要旅游景点。
1.1.3环境功能步行街区往往是封闭内向型的空间,通过绿化、小品、雕塑等精心设计,形成良好的步行环境。
这种高质量的环境,一方面向其周围区域辐射,对城市的一定区域产生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步行区的建设,使步行街所处的局部环境得以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空间形态的连续性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3年 6 月24 日目录摘要 (Ⅱ)关键 (Ⅱ)1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空间形态连续性在设计上的重要性 (1)1.1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空间认知 (1)1.2 空间形态连续性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的重要 (1)2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空间连续性的运 (2)2.1 流线空间连续性 (2)2.2开放空间的连续性 (2)3 空间连续性的设计方法 (4)3.1 三维形态的设计 (4)3.2整体设计 (6)3.3 形体环境设计 (6)总结 (6)参考文献 (7)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空间形态的连续性摘要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着显著的重合,因为两者都关注城市三维的空间形态,两者的工作对象和范围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呈整体连续性的关系。
所以对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空间连续性的研究对设计师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现在的城市与建筑设计师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试图从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空间形态连续性的重要性;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对空间形态连续性的运用;以及空间连续性的设计方法等多个方面以实例分析的方法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空间形态连续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空间形态连续性整体设计一般来讲,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
因为城市设计以多重的委托人和当地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地反映公众的利益和意志,远远超出功能、造价、美观等内容。
其主要领域是建筑物之间的城市空间,它研究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城市空间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而建筑设计基本上为设计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所转移。
从今天的现状来说,很多的建筑师并没有像城市设计师那样对城市城市整体性的高度自觉。
虽然近年来国内外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师们在二者的空间的连续性上也有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和研究。
但是,房地产开发的投入产出效益,业主的最高盈利原则往往使建筑单体建设一定程度上脱离城市外部环境的约束而自行其是。
毫无疑问,重要的显赫的建筑会对城市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一定都是积极的。
如果建筑师不恰当的地增加容积率和建筑覆盖率,缩小日照间距及减少必要的配套设施等,那这种建筑设计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影响就是消极的。
只有当建筑单体的设计与城市设计整体环境达到良好的的配合契合,该建筑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积极的社会效益。
因此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活动中是一种“整体设计”关系,它们共同对城市良好的空间形态创造作出贡献,减少空间变化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最终达到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流线空间的整体性和有序化。
本文着重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空间形态的连续性,并试图将其运用到现实设计中去。
1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空间形态连续性在设计上的重要性1.1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空间认知城市空间是城市中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种活动的综合结果,由人们通勤、交往模式等形成的社会生活空间,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形成的城高支撑空间;由行政管理区划形成的职能空间等等。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
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
文丘里曾指出,“建筑就产生于功能与空间要求的室内与室外交接之处。
”建筑立面是建筑的外壳和表皮,但又是城市空间的“内壁”。
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互相交融,隔而不断,内、外只是相对的。
因此,城市空间环境是一个连续统一的空间形体,符合空间连续性的原则。
空间连续性原则,又称“区域共轭性原则”,是指自然区划所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整体性的、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空间连续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共同组成自然区划的原则。
城市形态学认为,城市如同一个有机体,城市的发展不是机械式的增长,而是像生物一样,它的发展类似于一个生命的生长过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不间断性。
1.2 空间形态连续性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从古到今,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总是用最能动的方式加以改善更新,使之更加完善。
但是建筑形式与风格对此作业甚微,现代主义建筑师那种用“形体规划论”来决定三维空间设计,同建筑师填补局部和细部的办法也似乎成效不大,因为孤立于建筑空间的建筑物很难对环境做出贡献。
以纽约城市建设为例,由于1916-1961年分区法的实施,使纽约变成了高楼大厦的天地,如图1.1所示。
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图1.1林立,而形体要素的相互关系“非常紊乱”,巴奈特在评论纽约城市建设中说,“无论单体建筑如何精心设计,但城市本身没有得到任何设计。
”所以自1959年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空间连续性的重要性。
“十次小组”首次提出“形体环境”一词,认为街道或交通体系乃是环境主要的“发生器”,图应恢复街道作为城市生活组织的媒介,图1.2为纽约现在的交通体系图。
同时,用一种“中间领域”,使个体与社会、建筑与城市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后来的整体设计的思想。
图1.22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空间连续性的运用2.1 流线空间连续性城市运作的高效体现在交通的迅捷、安全、方便和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等方面。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体,流线空间即是其脉络,交通的连续和通畅是保持城市连续性生长的重要基础。
现代交通的发展对传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W・鲍尔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指出:“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的规划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的统一。
把用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两者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在规划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有些人认为城市设计只是一个美的控制,主要是建筑的外观,这是一个陈词滥调,它给建筑师带来不好的名声。
城市设计是整个规划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规划的整个过程是从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开始,到最后建成环境为止。
”现代城市设计是为中心的三维空间设计,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市民创造一个高效益、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
流线空间的设计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2开放空间的连续性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着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它包括绿地、江湖水体、待建与非待建的场地、农林地、滩地、山地、城市的广场和道路等空间。
它们担负着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重功能,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多重载体。
开放空间包含生态、娱乐、文化、美学或其它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方式相一致的多重目标。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规划与城市各项功能体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环境保全、休闲娱乐、城市防灾、景观体系等。
这些功能是贯穿在整个城市中的,城市中任何一个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或者被割裂,这些功能的实现就会受到阻碍。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以城市空间体为基础而建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连续性是系统研究的核心。
开放空间系统只有保证各个层面上开放空间元素的相互延续和支撑,才能保证其各种功能的完整性。
建筑空间也是一个开发系统,动态的建筑空间有着相对稳定有序的结构,其与外界环境也就是城市环境时刻保持高速有效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
首先,建筑空间的发展时刻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并与哲学思潮、艺术流派保持同步。
从古代的巨柱厅不断对空间跨度、建筑高度提出新的要求,到如今曼哈顿的高层林立;同时建筑高度提出新要求。
由妹岛和世玉西泽立卫21世纪美术馆(图2.2.1)位于日本金泽市中心,基地三面临街,周边地块用地性质很多样,城市建筑多以背面面相向。
面对这样的城市环境,建图2.2.1筑师并没有根据周边道路的等级或城市轴线来确定建筑形态的主次关系,而是从如何确定处理建筑空间与城市、环境和人的关系入手,在设计开始便选择了直径112.5米、无正面、无侧面的正圆柱体(图2.2.2)作为室内空间的边界并且无主入口设计,大小、高低不同的立方体和圆柱体错落布置其上,美术馆外壁为连续玻璃幕墙。
这些看似模糊与轻透的设计,使得美术馆与场地环图2.2.2境、人群、社会之间建立起与以往不同的开发与交互关系。
3 空间连续性的设计方法3.1 三维形态的设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和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因此,三维形态设计与表达一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工作内容。
借助于三维形态设计研究和表达,不但可以将一系列城市系统关系可视化,同样重要的是这种可视化能够快速向其他人员、普通市民传递城市精神和城市建设艺术信息。
而后一种作用在如今的中国反而被绝对化,几乎成了首要的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的评判标准。
很多城市设计工作者为此将设计工作的重点放在寻找形式美构图和三维形态艺术美感上,将重心放在“平面构图”和“三维形态设计”上,甚至为此而忽略、扭曲城市设计应该表达的其他关系。
然而,众所公认,城市设计不是建筑设计,不是一次建设的终级蓝图,而是对城市建设活动的“整体设计”和“过程设计”。
为此,我们需要厘清城市设计中的“形态设计”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在图3.1.1现代城市设计及其后续管理中的作用模式。
在柯布西耶1925年为巴黎所做的伏瓦生规划(图3.1.3)中,同样是以高层的矩阵布局将现代性与传统城市割裂开来,并以未来感与英雄性将其影响力持续到现在,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的原型。
三维形态不仅可以让城市设计者表达城市理想,更是城市设计者研究空间关系、实体-虚体关系、通道和开敞空间关系的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奥地利建筑师卡米诺•西特十分强调空间-形体分析方法,注重城市设计和规划师可以直接驾驭和创造的城市环境里的公共建筑、广场和街道之间的视觉关系……在他看来,整个城市规划应该是一种激奋人心的、充满情感的艺术作品,城市设计者就是表达社会抱负的、激情洋溢的艺术家。
如今,形态设计和表达还成为参与性规划重要的解释性手段,通过三维的形象、直观表达,向各种类型、各种空间解读和想象能力的人传递设计意图,以使获取有效的参与。
在此次的大十字商业中心的设计中,我们也是采用这种三维形态设计的方法(图3.1.2)。
用三维模型的方式来研究空间-形体的关系,通过三维的形象、直观表达,向图3.1.2各种类型、各种空间解读和想象能力的人传递设计意图,这更是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空间形态的连续性在设计中运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2整体设计“整体设计”意味着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是不可分的,建筑和规划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完整的工作,并在设计过程中予以反映把握。
就是说,环境的形态应是整体统一和局部变化的有机结合,“房屋是局部,环境才是整体。
”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建筑革命所倡导的设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