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学设计-《17 古诗三首》(含备课素材和同步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 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一一《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悄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來)红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0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认识5个字。
会写13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
1.读词语,积累词语。(个人读,齐读)
2.齐读课题,自由说说“望”的意思。(看、欣赏)
3.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
1.在齐读课题时,引导学生注意“望”与“洞庭”中间的停顿,体会古诗的韵味。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的资料做适当的补充。
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用时:10分钟)
17 古诗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3.教师范读。必要时可领读难句。
4.指导朗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或老师。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生字,读准“庭、未、盘”的字音,识记“镜、未、磨、遥、银、盘”的字形。汇报学习生字的好方法。读好多音字“磨”,在本课读mó,组词为磨刀、磨练。
4.背诵古诗。
1.品味作者把“潭面”比喻成“镜未磨”时,引导学生体会洞庭湖无风时的平静。
2.学生讲述自己联想的画面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课前积累的词语,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四、指导书写,拓展延伸(用时:15分钟)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镜、未、磨、遥、银、盘。
3.聆听教师范读,体会本诗的停顿之处。
4.同桌合作读,个人汇报读,齐读。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2. 诗歌:《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朗读音频、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体验古诗的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朗读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教学2. 内容: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3. 重点:意境、朗读技巧、欣赏能力4. 难点:理解意境、培养欣赏能力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悟,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并背诵古诗《游园不值》、《咏鹅》、《静夜思》。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停顿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古诗。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感。
2. 教学内容古诗《游园不值》、《咏鹅》、《静夜思》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分析古诗的词句、意境和语感。
•诵读演绎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模拟表演古人的情感和意境。
•听说训练法:通过听古诗的朗读和模仿,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4.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创设情境:教师与学生一起游园,介绍古人游园的乐趣。
–引发思考:你们平时喜欢去游园吗?游园的时候你们都玩什么?2.学习《游园不值》(15分钟)–教师朗读古诗《游园不值》,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角色诵读古诗,体验古人游园时的愉悦和失望。
3.分析古诗(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古诗,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把握重点(10分钟)–教师总结古诗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准备背诵。
第二课时1.温故知新(5分钟)–教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游园不值》。
2.学习《咏鹅》(15分钟)–教师朗读古诗《咏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角色诵读古诗,模仿鹅叫声,表达鹅的可爱和机灵。
3.分析古诗(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古诗,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把握重点(10分钟)–教师总结古诗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准备背诵。
第三课时1.温故知新(5分钟)–教师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咏鹅》。
2.学习《静夜思》(15分钟)–教师朗读古诗《静夜思》,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对古诗的语感和节奏感。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学生通过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创作古诗,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首古诗:《静夜思》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李白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王之涣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第三首古诗:《春晓》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浩然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古诗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课件、黑板、粉笔。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教案)
小学语文三上17《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本单元主题“祖国河山”,《古诗三首》描写了山水美景。
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配合表现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这与本课的古诗教学似乎关系不大。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独特。
“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课文插图简洁而富有意境,可作为学生理解诗句的参照。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能够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够参看注释、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比喻的巧妙,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朗读篇章页1.自读篇章页,说说自己的发现。
2.饱含深情朗读诗歌。
3.那就跟着诗人的脚步一起去领略祖国壮美的山河吧!二、学习《望天门山》1.李白是我们的老熟人了,谁来介绍一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
他的诗想象丰富,音律和谐,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地朗读和默写古诗。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学习,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山行》三首古诗。
2. 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 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默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书写,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诗人的生活趣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分析: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 练习:让学生朗读、默写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诗句:分行书写三首古诗,重点标注生字、生词。
3. 诗人:介绍三首古诗的诗人及其背景。
作业设计1. 朗读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3. 画出自己心中的古诗意境。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讲述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习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和表情。
3. 理解: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如比喻、拟人、押韵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默写诗句,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17 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字词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韵律特点:押韵、平仄等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学习《山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古诗。
2. 理解每首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3.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挂图。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诗意。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每首诗的诗意,描绘诗中的画面。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讨论等活动,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5. 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诗人的情感。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三首古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列出三首古诗的标题、作者及背景。
2. 用彩笔描绘每首诗的诗意,突出重点词语。
3. 画出诗中的画面,展示古诗的韵律美。
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 根据诗意,画出诗中的画面。
3. 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是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描绘画面。
3. 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4.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巩固和理解。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将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六、板书设计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图画。
3. 查阅资料,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反思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导入新课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①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②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教师点拨。
第二步:①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④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⑤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①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②交流。
第四步:①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②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天门断楚江开望天门山碧水回热爱祖国山河青山出孤帆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_17古诗三首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_17.古诗三首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_17.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古诗,感受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其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内容1、欣赏《望洞庭》、《浪淘沙》和《火烧云》三首古诗。
2、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并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歌唱、舞蹈等方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自然景观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欣赏古诗的氛围。
2、欣赏《望洞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刘禹锡的《望洞庭》,并逐句解释诗的意思。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诗中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3、欣赏《浪淘沙》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李煜的《浪淘沙》,并逐句解释诗的意思。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诗中夸张的修辞手法,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4、欣赏《火烧云》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萧红《火烧云》,并逐句解释诗的意思。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火烧云的美丽景象,感受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5、写作练习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写一首关于自然景观的小诗。
6、表达感受学生通过朗诵、歌唱、舞蹈等方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7、总结教师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强调古诗对生活的启示和感悟,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掌握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难点: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情况。
2、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写作练习,评价其运用修辞手法的熟练程度和创意性。
3、朗诵、歌唱、舞蹈等表演:评价学生对古诗的表达方式和感悟能力。
六、教学参考资料1、刘禹锡《望洞庭》背景资料。
2、李煜《浪淘沙》背景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断开流回出来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4.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
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
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
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望洞庭》。
2.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默写古诗《望洞庭》。
湖光...。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
...里一青螺3.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一、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
指湖光和秋月。
和谐,优美。
指湖面。
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
【板书设计】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
“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
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
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
天门山,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其他资料】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南岸,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课后作业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
..无风镜未磨..秋月两.相和.,潭面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