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三语文 近五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咏史诗教案(新人教版)

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高级中学高三语文近五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咏史诗一、类别: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二、归纳思想内容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三、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6)语言:含蓄(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四、高考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五、迁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8分)(上海卷)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史怀古诗》。
本诗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载体,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本诗也是一篇典型的怀古诗,诗人以史为鉴,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和社会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
难点: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描绘田园景色的画作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创作风格。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的背景,介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倾向。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c. 解析诗中的情感,如“世味薄于纸,人情淡若水”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d.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魅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情感和手法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的喜欢的古代诗歌,尝试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咏史怀古诗》意象:田园景色、自然美景情感:热爱自然、感慨人生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写一篇短文。
2.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使学生了解了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常用手法。
3.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生积累、理解史实。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最为华丽的篇章。
诗以唐冠,宋以词我。
伟人英雄,歌以咏志;达官巨贾,诵以怡情;志者学人,习以修身。
大凡有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唐诗宋词的吟诵,让我们一起走进咏史怀古诗。
二、初步感知怀古诗的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三、咏史怀古诗鉴赏,总结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看题目特征:《咏怀古迹》(其三)就知道是咏史怀古诗。
1.学生配乐朗诵诗。
齐读师: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咏怀古迹》(其三)被誉为咏昭君诗中的绝唱。
2.在这首诗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有关昭君的那些事情?从中体会到昭君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远嫁朔漠,故乡千里;元帝昏庸,终身遗恨(怨恨)3.整首诗就是在表达昭君的怨恨么?背景:(1)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731—745)(2)长安十年。
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3)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745——755)(3)本诗写于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54岁的作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第七年。
作者站在夔州白帝城的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有感而作。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咏史怀古诗》的概述、鉴赏方法以及精选的《登幽州台歌》、《赤壁怀古》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感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尤其是对诗歌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
重点:通过具体诗歌的解读,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历史典故,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展示课件,讲解鉴赏方法。
3. 诗歌解读:a. 《登幽州台歌》: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体会诗人的感慨。
b. 《赤壁怀古》: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审美价值。
4. 随堂练习: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诗歌的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定义、特点2. 鉴赏方法3. 《登幽州台歌》解读4. 《赤壁怀古》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咏史怀古诗,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历史、人物、事件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2. 诗歌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3. 诗歌解读的深入程度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包括了解诗歌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品味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情感等。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导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咏史怀古诗”单元。
主要学习内容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把握其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2. 鉴赏三首咏史怀古诗,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黄鹤楼、钱塘湖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三首诗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2)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a. 朗读诗歌,体会诗的意境。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离愁别绪。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
d. 随堂练习:描绘诗中的画面。
(3)学习《钱塘湖春行》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味。
b. 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2. 内容:登鹳雀楼:怀古之情、修辞手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离愁别绪、意境钱塘湖春行:怀古之情、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
(2)描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
2. 答案:(1)例:《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
(2)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精选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鉴赏》教材第四单元《咏史怀古诗》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等经典咏史怀古诗作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技巧。
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寓意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特点,掌握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乌衣巷、鹳雀楼、赤壁等历史场景,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顺势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咏史怀古诗。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让学生对咏史怀古诗有初步的了解。
3.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等诗篇,分析其结构特点、意境、寓意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进行鉴赏分析,示范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2. 内容:a. 定义、特点、发展历程b. 经典作品:《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c. 鉴赏方法:结构分析、意境把握、情感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乌衣巷》的意境和寓意。
b. 请从结构、情感等方面鉴赏《登鹳雀楼》。
c. 请谈谈你对《赤壁怀古》的理解。
2. 答案:a. 意境: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寓意:通过对乌衣巷的描绘,反映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
b. 结构:诗句对仗工整,韵律优美。
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高二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活动五:体验高考题
(二)(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一)基本知识
1、【咏史诗、怀古诗的概念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2)描写手法:①用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②对比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③虚实结合《扬州慢》姜夔
《念奴娇赤壁怀古》虚实结合,作者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还有象征、比喻、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二)、鉴赏咏史怀古诗诗的三步曲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教案教案咏史怀古诗的鉴赏与创作一、教学目标:1.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鉴赏经典咏史怀古诗,感受其艺术魅力。
3.学会创作咏史怀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咏史怀古诗的定义与特点咏史怀古诗是一种以历史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景象的描绘和议论,抒发诗人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感慨的诗歌形式。
其特点如下:(1)历史性: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景象的描绘,展现历史的风云变幻。
(2)抒情性: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景象的描绘和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3)议论性:咏史怀古诗在描绘历史事件、人物、景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议论,表达诗人的观点和态度。
2.咏史怀古诗的分类(1)咏史诗:以历史事件、人物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抒发诗人的感慨。
(2)怀古诗:以古代景象、古迹为题材,通过对古代景象、古迹的描绘,抒发诗人的感慨。
(3)咏史怀古诗:兼有咏史诗和怀古诗的特点,既描绘历史事件、人物,又描绘古代景象、古迹,抒发诗人的感慨。
3.经典咏史怀古诗鉴赏(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鉴赏要点:本诗通过对战乱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忧虑和感慨。
(2)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鉴赏要点:本诗通过对华清宫的描绘,讽刺了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的历史悲剧。
4.咏史怀古诗创作(1)确定题材:选择一个历史事件、人物或古迹作为创作题材。
(2)构思立意: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或古迹的描绘和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3)锤炼词句: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优美、生动。
(4)注意格律:遵循古典诗歌的格律,使诗歌具有音韵美。
三、教学步骤:1.导入:简要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鉴赏:分析经典咏史怀古诗的艺术魅力。
咏史怀古诗赏析教案

咏史怀古诗赏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咏史怀古”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咏史怀古诗》的赏析,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的第一至第三课,详细内容涵盖了从先秦时期《诗经》中的怀古之作,到唐宋时期杜甫、苏轼等大家的经典咏史怀古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分析并掌握咏史怀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对比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咏史怀古诗中用典的理解和体会,以及诗人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的文学特点、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意境的构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讲述古代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引出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简介咏史怀古诗的起源和发展。
b. 详细解读教材中选取的咏史怀古诗,分析其文学特点及表现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如杜甫的《春望》,进行详细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咏史怀古诗,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咏史怀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其作用。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并说明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的起源与发展2. 咏史怀古诗的文学特点用典象征对比3. 经典案例分析:杜甫《春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阐述其怀古之情。
2. 答案要求: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高二语文《咏史怀古诗》教案

高二语文《咏史怀古诗》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咏史怀古诗》教案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二语文《咏史怀古诗》教案【教学设想】新课程必修四第二单元有三首古诗,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一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另两首是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三首诗歌都是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运用典故达到伤己、伤今、反思等目的。
用典只是手法、过程,而不是目的。
学生要学会通过分析表面的典故,理解作者的主旨和用意所在。
这一节课,就是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找到用典手法到咏史抒怀的通道,从而达到理解作者感情、读懂诗歌的目的。
【教学目标】一、能够准确找出咏史怀古诗的古今连接点;二、理解诗歌内容,说出诗歌中“用典怀古”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找到古今连接点,掌握怀古诗的三个作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练习总结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内容】一、课堂导入:(课件展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是啊,多少烟尘历史中,多少历史诗歌里。
今天,让我们一起伴着诗人的心跳,去感受历史的沧桑,聆听诗歌的回音。
二、方法总结:1、什么是怀古诗?(课件展示)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故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怎样读懂怀古诗?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一个接点、三种线索一个接点:找对接点。
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3、举例分析,寻找连接点。
(课件展示)《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探究意象内涵
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历史 文化内涵和诗人的个性化 情感表达。
12
情感体验法
感知诗人情感
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 进入诗歌情境,感知诗人 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2024/1/28
理解情感表达
分析诗人运用语言、意象 等手段表达情感的方式和 技巧。
文化内涵
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历史人 物的描绘以及历史遗迹的凭吊,抒发诗人的思古之情,表达 诗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特见解。
8
诗歌特点及表现手法
诗歌特点
咏史怀古诗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 富的文化内涵,常常借古讽今、借题 发挥,表达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 思考。
表现手法
咏史怀古诗常采用比喻、象征、用典 等修辞手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 挖掘和对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营造 出一种独特的诗歌意境。
教师示范创作
教师以自己的创作为例,向学生展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过 程,包括主题选择、构思立意、运用写作技巧等,为学生 提供直观的参考和借鉴。
21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01
学生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每位学生将自己的咏史怀古诗朗诵给全班同学
听,让大家共同欣赏和学习。
02
学生互评
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从诗歌的主题、立意、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评
确定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和观点,例如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敬仰、 对时局的感慨等。
2024/1/28
20
写作技巧指导与示范
2024/1/28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写作技巧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常用写作手法,如用典、借古讽今、对 比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诗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学会从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入手,深入解读咏史怀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咏史怀古诗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咏史怀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如何深入解读咏史怀古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咏史怀古诗的代表作品,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讲授新课:分析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形象、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特点。
讲解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3. 课堂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咏史怀古诗进行鉴赏。
每组派代表分享鉴赏心得和感悟。
4.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鉴赏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强调咏史怀古诗在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咏史怀古诗中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入理解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咏史怀古诗的社会文化背景咏史怀古诗的文学特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咏史怀古诗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步骤。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咏史怀古诗作,让学生深入理解。
七、教学步骤1. 咏史怀古诗的社会文化背景介绍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咏史怀古诗的产生背景。
分析咏史怀古诗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2. 咏史怀古诗的文学特点讲解韵律与格律:讲解咏史怀古诗的韵律特点和格律要求。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特征、思想主题及常用的表现手法方法;2.学习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与技巧。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难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思路】特点归纳→迁移训练。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曾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的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总会留下一些让历代诗人竞相歌咏的历史人物及事迹,也总会让历代的诗人们在这些人物或事件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生出共鸣,产生感慨,于是便有了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怀古咏史诗。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
二、诗体简介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
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三、诗歌特点(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二)“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咏史怀古诗》教案

《咏史怀古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六章《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等著名诗篇。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深入解析,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能够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咏史怀古诗。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对所选诗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特点及表现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咏史怀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2. 内容:a. 咏史怀古诗特点b. 诗篇举例:《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c. 情感表达与意境分析d. 课堂练习:分析其他咏史怀古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咏史怀古”为主题,创作一首诗。
2. 答案示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英雄豪杰成古事,江山如画永流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咏史怀古诗,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能够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咏史怀古诗”。
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咏史》课文教案

《咏史》课文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鉴赏《咏史》这篇文言课文,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咏史》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
2. 理解诗中描写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意义。
3.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与《咏史》相关的历史图片或重要文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预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预习《咏史》这篇文言课文,了解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提醒他们关注文言文的特点和常用句型。
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咏史》,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示例:(1)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它们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2)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形象是怎样的?他们的贡献和价值是什么?4. 交流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他们的理解和观点,交流彼此的观点和认识。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供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5.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咏史》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并对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整体的梳理和归纳。
示例:(1)《咏史》以历史为素材,通过诗歌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历史的向往和思考。
(2)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传达了历史对当代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6. 拓展延伸(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额外阅读,了解更多与《咏史》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并与此课文进行对比和对照。
鼓励学生在写作或口头表达中将自己的想法与相关资料结合起来,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导入:利用图片或文物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2. 预习: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预测的能力。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信息,回答问题。
课文《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课文《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课文《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见下表)篇目类别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越中览古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石头城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寓情于景、拟人蜀相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对比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爱国情怀词中用事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化用前人诗句过华清宫奢侈淫逸咏怀古迹(其三)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二、概念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三、类别: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四、归纳思想内容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咏史怀古诗》教学教案分析

《咏史怀古诗》教学教案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史怀古诗》。
主要内容包括《咏史怀古诗》的概述、鉴赏方法以及三首经典作品:曹操的《短歌行》、杜甫的《蜀相》和杜牧的《过华清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三首经典作品,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其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三首经典作品的背景、意境、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故宫等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3. 作品鉴赏:(1)曹操《短歌行》:分析背景、意境、艺术特点,讲解鉴赏方法。
(2)杜甫《蜀相》:分析背景、意境、艺术特点,巩固鉴赏方法。
(3)杜牧《过华清宫》:分析背景、意境、艺术特点,实践鉴赏方法。
4. 随堂练习: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概述2. 鉴赏方法3. 三首经典作品:(1)曹操《短歌行》(2)杜甫《蜀相》(3)杜牧《过华清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教材中选择一首咏史怀古诗,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2. 答案要求:列出诗歌的背景、意境、艺术特点,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2. 三首经典作品的背景、意境、艺术特点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要求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1.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咏史怀古诗”专题鉴赏阅读》教学设计

《“咏史怀古诗”专题鉴赏阅读》教学设计---------------------------------------《“咏史怀古诗”专题鉴赏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概念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并能应用到此类型诗歌的鉴赏阅读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鉴赏“咏史怀古诗”,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此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授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刚刚结束的必修三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唐诗,可以说唐代的四位诗人带领我们用诗歌领略、见证了大唐的由盛到衰。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唐朝,走近诗人们笔下的“咏史怀古诗”。
(二)、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时,为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并对知识进行初步感知。
具体过程如下:1、“咏史怀古诗”的涵义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类型;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歌。
概念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咏史怀古诗”这种类型的鉴赏方法。
并结合实例,对此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2、“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①内容:以吟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主。
②情感:对于不同诗歌创作内容,作者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或褒或贬,或讽刺批判,或同情歌颂。
具体来说,可以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仰慕,或惋惜同情;对“历史事件”的赞扬、或批判;对“历史遗迹”的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历史兴替的感慨。
③表达技巧:常使用对比、用典,写景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手法。
3、课内阅读赏析示例1: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见下表)篇目类别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越中览古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石头城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寓情于景、拟人蜀相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对比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爱国情怀词中用事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化用前人诗句过华清宫奢侈淫逸咏怀古迹(其三)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二、概念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三、类别: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四、归纳思想内容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五、咏史怀古诗的主题: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
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五、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6)语言:含蓄(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六、艺术特色2.借古讽今3.对比4.用典5.化用6.寓情于景七、鉴赏步骤(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1.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
比如1996 年高考题选了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故意把作者所歌颂的三国英雄诸葛亮说成是刘备,就是制造误区的一个例子。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以古讽今的杰出之作。
关于诗人对史实的态度,我们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像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
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历史题材,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反映的,这里不但体现了诗人们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4.要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
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
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
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
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
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
在分析时,也要留意。
八、解答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1.懂。
即写什么?①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用典。
高考试题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用典都是学生熟知的,不可能出学生生疏的历史事实、陌生的历史人物或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典故。
例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三套诗歌赏析题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取用第一册的《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
对学生生疏的内容一般给出注释。
②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既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王昭君与杜甫的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
杜甫的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
③要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怀古”二字来看,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抒怀诗,那么作者在这首词中是侧重于借古讽今还是借古言态呢?从下阕作者对周瑜的描写赞美中可以发现,原来作者咏史,想要抒发的是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经固亭怀古》则既有借古讽今之意,又有借古消个人胸中块垒之心。
④要分析作者的写法。
咏史抒怀诗的写法多样。
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
在章法上,或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⑤要学会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
2.审。
即审明题目要求。
3.书。
即书写答案。
要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4.查。
即检查要点全不全,语言通不通。
九、高考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