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近日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罗丹说:“恶是枯干”。
我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获甚多,感慨万千。
总感觉一位老人正在讲述着他一生对教育的感悟的种种表情。
先生说:“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一,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
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谱写教育新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是我们这些教书匠的指路灯,我认为这盏灯,对我们来说,是最明亮着,永远是闪烁着,永远指引着文字前进再前进。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8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通用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
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精选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篇1】盖尾中心小学林航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面孔,学生都畏惧,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
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
”无论什么时候,通过各种例子或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融入学生觉得有趣的内容或令人愉快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有帮助的,活动与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相吻合,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就学习内容发表意见,是将学生兴趣融入活动的另一种途径。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开展活动时,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内容,正如我们的数学课一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找出学生的兴趣所在,要针对学生,巧妙设疑,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讨论、动手操作等形式,直接感知和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了全部过程。
该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这样才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我把我所学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于我的教育中。
在教学中我也用爱进行感化教育,给学生一分关爱,一分宽容,一分期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引导中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篇2】原文一:“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作为教师,早就熟知陶老先生的大名,不过却是第一次拜读他老人家的文章,领会他的经典教育理论。
细细品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仿佛在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讲述他的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以及他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使我不禁为自己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的落后和愚昧无知而汗颜。
因此我由刚开始的好奇应付阅读,到及时记录阅读中引发的真切感想,再到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两遍地反复阅读。
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认识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陶老先生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他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剖析,对教育理论的透彻研究,对今天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更是为我们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就如一盏明灯,始终照亮在我们的心田。
下面谈一谈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一、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论,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一寒假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越读,我越觉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越读,越觉得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先生为了所热爱的教育毕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为后人留下600万字的着作。
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去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
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
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诚然,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
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花季少年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
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很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观点和理念在时下的教育界仍然是适用的,而且他的许多理念现在正在被我们所尝试和应用,在他身上我们这些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是可以学习到很多,感悟体会到很多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将陶老先生发表的教育理念整合,让作为读者的我更加系统完善的深入了解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
书的引言提出陶行知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的教育。
正是陶行知的这个做法,才能使他的教育理念既能符合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又不至于像无本之木一样,脱离中国国情,所以他的教育思想真正的在中国起到作用。
其中有一些思想对我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受益匪浅。
教学合一思想陶行知先生将世界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把儿童做成书架子;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生依旧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种先生乃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校和学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要先生负执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调理清晰,让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自我判断出自己是何种先生,明白自己的目标。
先生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
现在的教育现实中,有许多老师安于现状,把教学内容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交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所以我就觉得陶行知的眼睛真毒,寥寥几笔,却抓住了最关键的症结。
教学合一对于教师是极其重要的,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必须具备的思想。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学生自治这个问题,是自动主义贯彻德育的结果,使我们数千年来保育主义,干涉主义,严格主义的反应,是现在教育界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中国由于历史原因,群众长期处于被压制的阶级,所以在中国学生自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也是十分值得思考的。
学生自治办得妥当有四点好处:①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实验②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③学生自治能辅助风气之进步④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
凡事都有两面,学生自治办的不妥当会出现以下几点弊端:①把学生自治当成争权的器具②把学生自治误作治人看③学生自治与学校在对峙地位......生活即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是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在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已经在国际教育界广泛认同,但是陶行知先生并未沿用老师的理念,而是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更加适合中国教育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我感觉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位教育家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和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先生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留下了许多永不过时的教育理论,。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学做合一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导语】当阅读了⼀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篇读后感了!以下是⽆忧考整理的《陶⾏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欢迎阅读!1.《陶⾏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了《陶⾏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章都给了我⼀些启⽰,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这⼀篇。
陶⾏知先⽣在这篇⽂章⾥阐述了:先⽣的责任不在教,⽽在教学,⽽在教学⽣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个⽼师。
好的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学,他说的教学⽣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看成⼀只鸭⼦,把知识当作粮⾷,只知道把鸭⼦为饱,⽽应该是把学⽣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法。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到底要学什么。
学⽣是学习的主⼈。
在教学过程中,学⽣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主动探索,积极思索,⾃主实践,⽣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的发展⽅式,⾃主地、⽣动活泼地发展⾃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必须根据学的法⼦,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要个别对待。
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的能⼒进⾏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运动能⼒、学习能⼒、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创造能发挥他们⾃⾝能⼒的学习情景,使每⼀个学⽣都能达到学习⽬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避免学⽣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失去兴趣,产⽣厌烦⼼理。
最后,陶先⽣⽤先⽣须⼀⾯教⼀⾯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个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常快,学⽣可以通过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的知识⾯,不断地丰富⾃⼰的内涵,才能满⾜学⽣的求知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在我刚上班的前几年,单位由于没有读名著的现象,虽然知道陶行知老先生,但很少见过有关他的资料,偶尔见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句,就总是把它写在教案本的第一页,来激励警示自己。
后来虽然也接触到陶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但没有真正拜读过他的著作。
因此当学校把《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发到我手里时,顿有亲切之感,好像又和自己熟悉的慈祥的老人意外的见了面,于是一有时间就要翻看。
读陶行知,感觉仿佛与陶老作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让我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
陶老先生的__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这本书汇集了陶老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比如陶老先生说:“民主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中,我会照顾每位学生,尽量“蹲”下来看学生,多引导,多点拨,多鼓舞,多激励;在课堂上,我尽量制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兴趣盎然,思维活跃,领悟知识就显得主动而又迅速了。
比如陶老先生主张“以教人者教己”,就是“为教而学”必须舍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更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陶老在__中列举了几个例证让读者更明白“以教人者教己”的内涵。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中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11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1暑假期间,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这本书,通过阅读思考,可以说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礼,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才会成为有用之才。
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教学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学做真人,求真的知识,求真的本领,有真的道德。
做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要学得博。
”我们讲育人第一,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
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
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在“创造的教育”中,他说: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
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通用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通用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通用6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如何写读书心得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篇1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今天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本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赞颂他是万师表。
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
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下,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当代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发展教育途径提供有利的依据。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
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当做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
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说实在话,在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前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教学研究可以说是不很了解,对陶行知先生本人的故事和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是模糊的,片面的,在认真地读了这本书以后,其中《生活即教育》对我启发最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
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
“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
而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本质功能。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8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8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不过,我和他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是乡村教师。
都见识过农村孩子的厌学,也都见识过城市学生的繁华浮躁。
之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性格差别会那么大?为什么城市中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只能坐十分钟?一般的老师上十分钟课,那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就会躁动不安、左扭右转、小声说话,甚至于让老师上不成课。
为什么最纯真的孩子却没有对课堂纪律的尊重,对老师的尊敬呢?没有一丝集体观念,那么我行我素,一点都不愿受到约束。
一说吃喝玩乐特开心,但是死活都不愿意学习一点儿苦都不能吃。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他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的人吗?而山村里的一些学生呢,成绩很好,但是说话畏畏缩缩;见到老师,就不敢打招呼,视若无睹地走过去。
学习上呢,没有一点主动性,需要老师和家长死管。
遇到难题,卷子上大片空白,都不愿意尝试,就等着老师去讲。
九年级每班的周末作业,居然有一半多的同学是胡写乱画应付老师的。
这能成才吗?这时我想起了假期读的陶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
陶先生曾说,他宁可培养一个独立、健全开朗的人,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愿培养一个考上重点大学,但却需要母亲洗衣陪伴的人。
他的“生活教育说”提醒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教育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教什么。
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离开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现在有一种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众,但是就是不愿意跟人沟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惧社交。
离开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又能走多远呢!这不是我们教育人想看到的吧!而这一切想改变,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3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1在学校里,老师们就对我们说:是陶行知爷爷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
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这次学校组织我们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其中陶爷爷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
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
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
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
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
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通用16篇)
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通用16篇)学习陶行知心得体会篇1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首先,用爱心对待学生,传递一份爱心给他们。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
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
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
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都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20篇)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20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篇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
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幼儿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文:东篱;第三编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
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即五种素养,第一种素养是“康健的体魄”,选了《学问之要素》、《这一年》、《每天四问》三篇文章和《春天不是读书天》这首诗歌。
固然,从所选的内容来看,并不完全是讲述“康健的体魄”的,但陶先生将其列为“职业素养”第一条的做法,令人感慨万千。
翻阅手头关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文章、书籍,所罗列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无非都是诸如“热爱本职工作”、“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人素质”、“深厚的专业知识”、“高效的教学能力”……等等,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没有谈及教师的身心健康。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在谈论“教师职业素养”的时候,我们的着眼点,往往是“职业”,而忘记了,前面还有两个字“教师”。
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其余的一切,无异于白谈。
学生时代,曾遭遇师范班主任在开学之际,和班干部讨论新学期各项事宜的时候突发脑溢血倒下;工作之后,有同行因急病倒在了办公室……这或许只是个例,只是和其他人一样是因为疾病的缘故;并且,谁也无法准确保证,这是由于职业因素所导致。
但这也在警示我们:作为“教师”,在承担“职业”之前,首先也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存在的,而作为自然人的“教师”,身体构造并不会因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类的而有任何特殊之处。
所以,咱当老师的,千万别把自己当做百变金刚或者无敌超人,就算是春蚕,也得先活好了,才有吐丝的可能。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近日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00(优秀8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00(优秀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00(优秀8篇)读后感是我们通过阅读和思考,对书籍内容有所共鸣和感悟后的写作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润物无声做教育真人
临沂朱张桥小学主父国凤徐经济
在学校读书时,就开始认识陶行知先生。
他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现在每天工作抬起头就能看到这句话。
最近重读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本书,联系十年来的教学实践,却又有一番滋味,这种滋味是和我做学生时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到“学生自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一、陶先生的文章是师德的典范
“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他对教师的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
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
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
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三、“教学做合一”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书中他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
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
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请看,陶先生的这一教学主张,正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不谋而合。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陶先生说得多好。
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
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课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陶行知先生还指出:“教育法的演进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凭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第二个阶段,师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第三个阶段,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第四个阶段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第四个阶段,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力求“教学做合一”,向着第四个阶段发展。
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
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
笑脸,朗朗的书声。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