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重点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重点 兰文娟

经济地理学重点  兰文娟

1、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2、区位理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所占有场所(区位)的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

3、位置极差地租: 由于距离产品消费市场(城市、城市中心)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大小的土地利用纯收益。

4、中心性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公式:C=B1-B25、门槛人口: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某中心只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6、首位城市:区域内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P r=P1/r n7、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8、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9、区位: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10、经济地租: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

11、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12、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

它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因素之一,且决定着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3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14、区位理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所占有场所(区位)的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15、经济地租: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16、潜导产业: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17、增长极理论:作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和发展理论P918、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溢出效应19、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哪些影响? P17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供贷商地理位置相邻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了紧密合作的最好条件。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集聚作用:便于协作生产、共享某些技术环节;减少成品或半成品的运费;共享基础设施而减少成本投入;共享某些企业所需的相关信息。

分散效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经济人:完全掌握了环境的一切信息,并且具有稳定地、正确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的人。

这是传统经济区位论观点。

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经济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成本高低,取决于运费、通信费等。

纯粹集聚: 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表现为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如分工、基础设施、协作等引起多个企业集聚。

表现为多个企业在空间的集中。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这里的某事物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区位主体:人类活动的内容或实体称区位主体,或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包括经济与非经济因子。

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一般区位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运费。

特殊区位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空气湿度。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遍在原料:为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如普通砾石。

偏在原料:只有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

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劳动力成本指数: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劳动系数: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加工系数: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即能够向周围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考点区位location: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工业区位:主要条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次要条件:用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以及其他因素。

农业区位:主要条件:光热和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是韦伯。

哪些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有影响: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

(举例)p38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圈:(圈层结构)以城市为中心,从里到外依次为p611 自由式农业圈,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2 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种植。

3 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类(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六区轮作;4 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

经营较粗放。

5 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离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分为三区轮作即三圃式轮作制度。

6 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

杜能“孤立国”的六个前提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不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4、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要点1.世界经济体系-发达国家:主要包括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区,具有高度工业化、发达的经济体系,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

-发展中国家: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具有较快的经济增长潜力。

-重要地区:包括亚太地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地区,经济合作程度较高,对全球贸易和投资有重要影响。

2.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农业资源:农业资源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土壤条件等影响。

发达国家主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国家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效益较低。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发达国家一般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也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匮乏,多依赖进口。

-工业资源:工业资源包括劳动力、技术、资金等。

发达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3.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模式:发达国家实行的工业化模式,基础设施完善,高度依赖技术和自主创新。

-出口导向模式:发展中国家常采用的模式,依靠出口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吸引外资进行产业升级。

-农产品出口模式: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出口农产品获得外汇,促进经济发展。

4.跨国公司与全球化-跨国公司:具有在两个或多个国家开展经济活动的能力的公司。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5.区域经济合作与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为了加强经济合作,一些国家组成了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盟等,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制定共同规则来促进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互相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南美洲南方共同市场等。

以上是世界经济地理复习的一些要点,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根据具体题目要求展开对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论述。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答:
第三章 经济区位理论
4.名词解释: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一体化战略。
答:(1)规模经济效益:一般来说,生产和经营的规模越大,效益越好。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2)范围经济: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
(4)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7.名词解释:规模经济;主导产业:产业集群。
答:(1)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3)产业集群:在特定产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Porter, 2000)。
25.P4-6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26.P115-116 企业增长的动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27.P139在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中,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
(2)区为主体: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2.名词解释: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劳动系数。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完整总结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完整总结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完整总结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

答:,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特点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的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什么样的格局效率最高?增长极的演进规律?如何形成增长极体系?增长极与区域的组合关系?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计算。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中心地: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

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称规模效益(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心。

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乘数效应: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示范、组织带动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增大。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及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重点

经济地理重点

第一章绪论1、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50年代以后,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些学者表现出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战后以来,做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与此相应,60年代初美国地理学家麦克尼提出了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为思维方式。

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

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

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2、试述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重视经济的空间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①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②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③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A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B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D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A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B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4.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A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B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C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D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E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6.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空间区位已知);(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主体已知)。

7. 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并不是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

8.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它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或收益;它的可得性、质量、价格等存在区域差异(稀缺性)9.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A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B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产业和城市发展、地区经济差异以及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下面将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地理因素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球表面的地理条件不均匀,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因素可以影响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高温多雨的地区适合种植稻谷,温带地区适合种植小麦等谷物。

地理条件也会影响工业发展,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更有利于海运贸易和制造业发展。

因此,了解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助于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

二、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地理因素、历史原因、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引起的。

例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很大,这与国家之间的资源分配、科技水平、劳动力市场等因素有关。

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也很明显,如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而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

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制定相应政策来促进地区平衡发展。

三、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经济地理学还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对资源的集聚和创新的推动起到重要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规模、产业组织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并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四、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聚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在不断扩大的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合作。

区域集聚则是指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某个地区优势集聚的现象。

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地理学中有着密切关联。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得全球范围内资源和市场的流动加快,促进了区域集聚的发展。

例如,中国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产品制造业集聚,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电子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

经济地理全

经济地理全

名词解释1、区位(P34):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因子(P37):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或者是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3、综合等费用线(P71):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4、临界等费用线(P73):一系列同心圆状的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是临界等费用线。

5、中心地(P93):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6、门槛人口(P94):指某种中心地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7、接触扩散(P121):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8、等级扩散(P121):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9、生产链(P156):是某种产品生产与销售各环节活动及其关联,包括原材料采集、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到制造品的销售,以及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

由于每一个环节均为产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故又称做增值链。

10、区域经济结构(P173):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11、主导产业(P174):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12、区域空间结构(P183):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3、增长极(P208):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14、支配效应(P209):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15、乘数效应(P209):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学科。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学,多以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某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空间关系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等。

在我国的实践中,国土资源调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1.经理地理学可以分析经济增长的区域来源,并提供解释区域发展先后格局的理论2.经济地理学可以独到的解释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3.经理地理学提供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解释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意义1.经济地理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2.指导经济活动区位合理选择3.提供区域政策发展咨询4.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提供建议5.区域差距诊断建议第二章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 自然经济技术交通政策。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1.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话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其中讨论经济话动的区位理论就构成了经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农、工、商业区位论等。

3. 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人类对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优劣。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二、自然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1)1. 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第二章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投入(PAGE38-42)第四节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成本、交通便捷程度page49-51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背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问题。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六个圈层: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如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鲜奶等。

第二圈-林业圈。

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类(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马铃薯区、大麦区、苜蓿区、黑麦区、豌豆区、黑麦区)轮作。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块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五、六为牧草,第七为荒芜休闲地。

全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圈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圈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物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蓄,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8、城市经济地理特征9、农村经济地理特点1、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范畴1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11 其范畴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

112 探讨经济活动在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上的空间特征。

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原理21 运输成本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原材料运输和产品运输。

211 劳动力成本和质量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有显著影响。

212 市场接近性决定了企业能否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满足消费者需求。

213 集聚经济效应促使企业倾向于在产业集中的区域布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31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

311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成本。

312 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

313 政策法规对区域经济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不可忽视。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411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

41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经济地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5、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51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知识溢出等优势。

511 产业扩散是产业在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

512 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6、经济地理中的交通与通信61 高效的交通网络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611 通信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改变了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7、经济地理中的资源与环境71 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经济地理重点内容详解

经济地理重点内容详解

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P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包括第一、二、三、四次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发生;(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也成为研究重点;(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

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

2、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区别(P37)区位条件是对于场所和区位主体而言;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对农业经济地理学的意义(P64)(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二是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收益最大;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4、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意义(P76)(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和理论基础;(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就是最佳区位点;(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于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5、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P99)(1)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对下列研究具体指导意义: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与城市之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的区位、规模和职能等方面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p2、3页〕〔1〕史志描述〔2〕商业地理研究〔3〕经济地理学研究2、经济地理学的概念〔p10页〕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是什么?〔p19——21页〕(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区位、区位条件、区位因子的概念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2、生产的三要素是什么?————①自然投入②劳动力③资本3、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有哪些方面?〔p41页〕①劳动力移动②劳动力成本③劳动力特色④劳动力素质4、对经济活动区位重大影响的市场因素有几个方面?⑴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其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⑵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包括:市场意识、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5、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有哪些?〔p45页〕6、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表达在哪儿?〔p46——47页〕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7、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在哪儿?①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②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③通过指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经济活动行为。

8、可进入性包括哪些方面?9、交通三要素是什么?①交通网②交通流③地域10、如何计算交通网的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p51、52页〕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定条件?同心圆结构如何配置?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给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经济地理学重难点

经济地理学重难点

经济地理学重难点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身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在区位决策中作用的空间经济分析方法。

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经济活动全球化加强了全球与地方的联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研究;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环境与治理研究;区域发展研究;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区,又有位,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占据区位的事物)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通达指数是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为B=E/V。

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规模经济:指由于专业化水平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成本下降,规模扩大,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P1152,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P943,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P1744,互补产品:指两种产品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5,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产生的阶段扩展。

P1176,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的扩大。

P1177,范围经济:指企业由于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

P1158,霍夫曼比例:是一个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比利式,其重点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此比例被称为霍夫曼比例,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增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增值。

P1819,增长极:指区域经济中,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成的经济中心。

P20910,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长生示范、祖师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了其与周围的联系,而在此过程中受到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的扩大和强化,影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的效应。

P2091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的效应。

P2091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效应。

P2091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P20914,区域管制:指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变化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控制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重点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1、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2、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书,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特质特点。

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区位活动、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4、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①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用地。

二是作业经济活动的场所与空间,如工业、交通与城市建设用地。

前者土地的自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非常突出,后者土地的区位影响非常突出。

②由于地价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收益)不同,城市内部的利用在空间上出现圈层分化。

③大规模的工业(大型企业)要求面积大、平坦且承压力高的土地,多在郊区布局,如钢铁、生化、汽车等工业企业。

而城市区位型工业,用地少,收益高,市场在城市内部,多布局在城市内部,如服装、出版、印刷等企业。

6、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有市场规模、市场特性等。

7、杜能农业区位论形成机制。

①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 —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

②地租曲线:指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范围)连结的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由此,形成了经典的杜能圈层式农业土地利用结构
8、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P61图
9、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10、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消费低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前提下,以最小生产运费为目标的区间指向为:
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间;
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对应上述设定的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两个因子,即可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①原料指数大于1,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②原料指数小于1,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③原料指数等于1,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低都可以为自由区位。

原料指数等于局地原料重量比与产品重量之比
11、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交通原则下形成的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重点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
线的中间点。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12、企业增长动因: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13、横向一体化: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14、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15、企业空间的扩张:接触扩张、企业等级扩张。

16、公司组织结构的5种基本类型: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部结构。

17、外国直接投资区位3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

18、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19、R&D的区位要求:由于R&D活动具有不同阶段,各阶段对区位的需求不尽相同。

但总的来说,R&D对区位条件要求为:
①、接近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③、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者。

20、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21、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2、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23、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24、库兹涅茨法则内容:
第一、随着时间推移,农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它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到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25、霍夫曼定理核心思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

26、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27、区域空间3个结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

22、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23、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24、(大题)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P212(必须背)
①、传统社会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人们主要从事作物栽培。

②、为经济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但是其产生的效果往往被
人口增长所抵消;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开始进行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人们开始储蓄,金融制度应运而生,这样就为资本循环提供了条件;企业家阶层逐渐形成,其势力和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使得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出现了专业的分工与协作。

当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经济起飞。

③、经济起飞阶段。

经过长期积累,经济增长会在一定时候发生质变,由缓慢增长而进入持续、高速的增长,即开始起飞。

这个质变过程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生产性投资率提高,由工业部门担任的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

这个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是,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地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加速向工业领域流动;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加快,大量地向工业领域集中;近代工业和焦勇运输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④、成熟阶段。

经过一点持续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长的速度讲逐渐趋缓,进入成熟阶段。

这时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农业虽然还有相当规模,但是劳动力仍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同时人口也继续向城市集中。

⑤、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经济增长就进入高额消费时期。

它的主要经济特征的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人么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为了满足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开始生产大量的耐用消费品。

这时,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为耐用消费品的大量生产提供了条件。

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权益缺乏保障。

由于社会生产能力逐渐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政府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诱导需求增长,于是在经济生活中就出现留在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的局面。

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主要经济特征是,在物质生活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

随着消费倾向的改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教育、文化、尾声、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5、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3个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干扰机会。

26、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27、比较成本学说史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