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华 《摩擦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也是理解机械运动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初中生的摩擦力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

一、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和应用;2. 能够区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不同特点;3.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基本概念;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3. 摩擦力的应用:如何减少摩擦力,如何利用摩擦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和应用,并与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如何减少摩擦力,如何利用摩擦力。

2. 讲授:介绍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和特点。

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观察和体验模拟摩擦力的现象。

3. 练习:针对不同的例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摩擦力,并进行模拟实验,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和掌握。

4. 总结: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问题解答和知识总结。

5. 作业:布置摩擦力的相关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体验实验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模拟摩擦力的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合作学习法:组成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加强合作能力和团结精神。

3. 情境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手段1. 实验工具:平衡力台、斜面、硬质物体、鼠标垫等;2. 多媒体课件:PPT、视频、图片等;3.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

六、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针对摩擦力相关知识进行测试;2. 课堂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表现和合作能力;3. 论文评价:要求学生撰写摩擦力相关实验报告,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相关知识。

七、教学资源1. 人力资源:教师团队、同学间互动;2. 物质资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3. 知识资源:相关课程资料、案例和实验报告。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的种类和特点3. 摩擦力的计算4. 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热身老师会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摩擦力”是什么,并用实例给出说明。

2. 知识讲授(1)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老师要注意在讲解时加入一些情绪词,例如“神奇的”、“克服困难的”等,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摩擦力的种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特点和区别,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3)摩擦力的计算教授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在黑板上演示摩擦力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解决实例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像或视频演示,介绍摩擦力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制动器、磨粉机、擦窗工具等。

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也能意识到摩擦力的实用性。

3. 实验实践让学生分组设计和制作不同的摩擦器,例如滑轮、滑板、滑梯等。

带领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并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4. 总结与评价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实践活动的总结,回顾本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并重新理解和回答热身活动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1.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

2. 教学过程中,老师重视语言互动,通过情绪词、生动的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实验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评价,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同时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后续教学的展开。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

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摩擦力的教学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摩擦力》物理教案

《摩擦力》物理教案

《摩擦力》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分类,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区别。

3. 让学生学会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定义和计算公式。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应用: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本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摩擦力的现象和原理。

3. 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探究摩擦力的概念:学生自主学习摩擦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学习摩擦力的分类:教师讲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特点和区别。

4. 摩擦力的应用: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

3. 评价指标:理解摩擦力概念、正确运用摩擦力公式、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摩擦力现象。

七、教学拓展1. 摩擦力的科研应用:介绍摩擦力在航空航天、汽车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2. 摩擦力与生活:探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运动器材、日常用品等。

3. 摩擦力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摩擦力原理演示、实例分析等。

《摩擦力》教学

《摩擦力》教学

《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感受来明确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明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

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如何产生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定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具准备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摩擦力演示仪等;课时安排 1 课时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播放视频:NBA 篮球场上两名球员相撞后在地板上长距离滑行的视频2.观看图片:老师在学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后膝盖受伤的照片3.提出问题:老师腿受伤是什么惹的祸?――摩擦力(二)新课教学:一、摩擦力1.学生活动: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谈谈感受。

2.对照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教师可提示性提问:(1)谈某个力至少需要涉及几个物理?(2)是否需要接触?(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效果3.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实质:活动: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的实质是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平产生的备注: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摩擦力,引起学生的思考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猜想:通过前面展示的老师在篮球场上膝盖受伤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摩擦力》优秀教案(通用

《摩擦力》优秀教案(通用

《摩擦力》优秀教案(通用《摩擦力》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三节,主要详细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定义及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2. 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及其影响因素3. 摩擦力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定义、分类、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认识到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分类、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器、滑块、砝码、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2. 学具:纸张、铅笔、尺子、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1)举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2)思考:摩擦力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2. 基本概念与分类(1)教师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3.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1)教师演示摩擦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4. 摩擦力的计算(1)教师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例题讲解:计算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

(3)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摩擦力。

5. 摩擦力的应用(1)教师讲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2. 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分类、特点(2)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3)摩擦力的计算方法(4)摩擦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

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

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摩擦力》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分类,知道这两种摩擦力的分类2. 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3.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4.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5. 了解动摩擦因数μ的决定因素,会用实验测量计算μ6. 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和利用摩擦力。

二、课前预习1、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摩擦力,请大家回忆一下,摩擦力可以分为哪三类?2、请同学们利用你们的课桌和书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给书本一个初速度,仔细观察书本滑出后在桌面的滑行情况是怎样的?3、书本在滑动过程中速度会逐渐减小并最终停止下来。

是什么原因导致书本的速度越来越慢呢?4、你能概括出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吗?我们可以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两手相互对搓来感受滑动摩擦力。

5、当我们用手掌压着桌面滑动时,桌面给手掌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6、手掌在桌面滑动时,桌面对手掌有摩擦力作用,那手掌对桌面有摩擦力作用吗?为什么?7、那手掌给桌面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8、那桌面对手的摩擦力是三种摩擦力中的哪一种?手对桌面的摩擦力是三种摩擦力中的哪一种?9、大家还可以再做一个实验体会一下:左手压在一本书上,右手将书抽走,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左手不动,由于书本与左手间是相对滑动的,所以无论是书给手的摩擦力还是手给书的摩擦力均是滑动摩擦力。

10、你能说出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吗?11、试比较说明弹力与滑动摩擦力在产生条件及力的方向上的关系。

1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是与运动方向相反吗?一三、请以左手压书,右手抽书的实例来体验滑动摩擦力方向。

14、有一种野蛮缺货法,就是卡车加速后退,突然刹车,则货物由于惯性会滑出车厢,试分析此过程中货物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

壹五、请写出滑动摩擦力的严格定义。

16、滑动摩擦力大小如何计算?一qi、公式中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吗?看下面三个图。

《摩擦力》教案(精选13篇)

《摩擦力》教案(精选13篇)

《摩擦力》教案(精选13篇)《摩擦力》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 :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学习方式:探究式启发式二、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我在上学校的路上拾到了几个脏兮兮的小玻璃球,老师用水给它们洗干净了。

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容器中请出来。

(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但不易夹出)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太滑,摩擦力小。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1、认识什么叫摩擦: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学生设计实验并实践感受: 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并请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的手、脚运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学生思考回答。

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1)学生预测。

《摩擦力》教案设计

《摩擦力》教案设计

《摩擦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单位。

2.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

3.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摩擦力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摩擦力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 运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4. 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基本知识。

3. 讲解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研究这些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

4. 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5. 学生分组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影响摩擦力因素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处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不同粗糙程度的砂纸、砝码等。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量,它对于我们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很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本文将设计一节关于摩擦力的教学课程。

一、引入在开始正式的教学内容之前,可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可以选择一个与学生经常接触的场景,比如推动一辆自行车,然后询问学生是如何推动自行车的。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可能存在的力量,包括推力和阻力,并引出摩擦力。

二、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演示。

准备一个光滑的水平桌面和一张纸片,让学生将纸片折叠成一个小长方体,并将其放在桌面上。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手指推动纸片,观察并记录推动过程中的感受和现象。

让学生发现推动时纸片受到的阻力,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这是摩擦力的作用。

三、理论知识讲解在学生对摩擦力有了初步认识后,进行一次针对性的理论知识讲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量。

2.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间的不平整度和微小的颗粒之间相互干涉而产生的。

3.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滑动之前的阻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滑动时的阻力。

4.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质量、物体之间的压力等都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四、实践探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摩擦力的概念,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探究的任务。

例如,拿一张光滑的纸和一根铅笔,让学生用力将铅笔沿纸面推动,观察并记录所需要的力量大小。

然后,再使用一张砂纸把铅笔尖擦磨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相同的操作,观察是否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

让学生分析并总结砂纸和光滑纸之间摩擦力的差异,并提出解释。

五、拓展应用在巩固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掌握后,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列举一些摩擦力的应用场景,比如使用防滑鞋底、运动员起跑时的起跑线、机械设备的润滑等等,并让学生围绕这些场景进行讨论和思考。

摩擦 《摩擦力》教案(优秀4篇)

摩擦 《摩擦力》教案(优秀4篇)

摩擦《摩擦力》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这4篇《摩擦力》教案是作者为您整理的摩擦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摩擦力》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3篇)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3篇)

《摩擦力》教学设计〔精选3篇〕《摩擦力》教学设计篇一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表达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

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

将辩论引入课堂。

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

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表达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测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性质的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种力,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必须跨越的的一道门槛。

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中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计算来理解认识两种摩擦力的异同。

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通过本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为以后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已初步认识了摩擦力的分类,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

但这些认识是定性的,较为模糊的,未涉及定量的计算。

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又十分密切,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生活中的实例比较丰富。

因此,一些看法和认识已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节教学中必须纠正留在学生脑海中的错误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推理,深刻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

从具体形象的思维上升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计算。

尤其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从初中到高中这一步跨的比较大,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设计、探究的过程,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来减缓学习的坡度,顺利越过这道力学学习的门槛。

2023年《摩擦力》优秀教案(通用

2023年《摩擦力》优秀教案(通用

2023年《摩擦力》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教材第九章第二节,主题为“摩擦力”。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种类、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正压力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装置、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块、木块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摩擦力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走路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种类及影响因素。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摩擦力的相关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摩擦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正压力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摩擦力计算的例题。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解题过程。

5.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2)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的定义、种类及影响因素。

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求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

(2)应用题: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摩擦力公式,计算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2)应用题答案:列举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摩擦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摩擦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摩擦力》教学设计《摩擦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摩擦力》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

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

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

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

对于摩擦力的种类,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摩擦力并不是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并不知晓。

《摩擦力》的教案

《摩擦力》的教案

《摩擦力》的教案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

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摩擦力初中教案

摩擦力初中教案

摩擦力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计算。

2.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摩擦力的知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粗纸、细线。

2.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二、探究摩擦力的概念1. 让学生用手握住一个物体,尝试用力握住物体,感受手对物体的摩擦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 实验一: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木块,放在滑轮组上,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改变拉力的大小,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拉力与摩擦力的关系。

2. 实验二:让学生将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改变毛巾的粗糙程度,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3. 实验三:让学生将木块放在粗纸上,用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改变木块的压力,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压力与摩擦力的关系。

四、总结摩擦力的计算公式1.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摩擦力的知识?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强调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摩擦力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掌握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摩擦力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3.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5.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类比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
(2)物体与物体之间接触并且相互挤压(有形变),即有弹力;
(3)两个接触面不光滑,应有粗糙程度。
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相反”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能相对别的物体。
3.静摩擦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将动未动时的摩擦力)。它的数值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的大小。
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可以是一个变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与Fmax之间,即0<F≤Fmax
·问题: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想、讨论。
可通过生活经验定性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也可通过小实验得出结论。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4.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生活中的实例:
1.在地面上推箱子,推空箱子比推装满物品的箱子更容易;
2.分别在冰面上和在水泥地面上推同一个箱子,在冰面上更容易些。这些能说明什么?
让学生手压桌面,试图移动手掌,体会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改变手掌对桌面的压力大小,多做几次,发现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手在桌面上移动就越困难,既最大静摩擦力越大。
2、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知识拓展
增大有益摩擦:
1.增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车轮胎、各种旋钮表面都有花纹。
2.增大压力。如:电动机的皮带拉得很紧,以便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带打滑。
减小有害摩擦:
1.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
首先,学生利用手边的书和课桌(课桌上有桌布)做个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小实验,体会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与正压力间的关系。
高中阶段如果只是定性的分析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正压力间的定量关系,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通过实验得出它们间的定量关系。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原理的探究:
让学生手压桌面并让手在桌面上缓慢移动,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及其方向。
·让学生观察下面四幅图,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学生总结: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分类: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增强对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展示自己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定量得出正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对动摩擦因数有定性的认识。
分析论证后形成结论: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F=μFN
这个实验现象明显,能帮助学生领会静摩擦力的方向。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
从此实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最大静摩擦力是大于滑动摩擦力的。
通过对实例和小实验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很顺利地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间的定性关系。
定性得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最大静摩擦力也越大。
·问题:平时我们如何来判断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呢?
可由二力平衡条件得出。
我们怎样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
学生讨论,找判断方法。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进行判断,但看物体间有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是关键也是难点。因此必须让学生知道怎样判断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趋势。
相对运动趋势:如果两物体间光滑,物体会发生相对运动,由于两物体间不光滑(有摩擦),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这样的物体就有“相对运动趋势”。
·判断静摩擦力的两种方法
①假设法:可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物体间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
②状态分析法:根据运动状态,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判断。本节课我们只能运用二力平衡知识来判断,以后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后,还可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所谓“相对运动”,指的是两个物体分别以对方为参考系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而不是相对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
例如:右图中,用力F把A物体从B物体下拉出来,B物体和A物体间所出现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而不是静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会说出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利用二力平衡定量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探究:
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控制变量法
(3)组织学生利用已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可利用上节课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的实验装置,用力把下面的木板拉出来。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4)要求学生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准备
毛刷、木板(每组1块)、相同的木块(每组3块)、弹簧测力计、毛巾、玻璃板、学生身边的物品等。
多媒体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引入新课
通过两个小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问题。
·演示1:木块从斜面上滑下,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演示2:让一个女同学到前面来,试着推讲桌,力气不够大就推不动讲桌。
重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突破重点及难点,教学中设计了几个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分析得出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定。并且每完生更好的理解。
物理知识与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课件展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课件展示静摩擦力的方向,强调方向中提到的“相对”二字的含义。
为了方便观察,可播放实验的视频,视频清晰度高,有利于学生的观察。
课件展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及静摩擦力的大小。
课件展示影响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课件展示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方法,例题及变式训练。
讲授新课
(第2课时)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确定
介绍滚动摩擦,使学生了解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小实验:张开两只手掌,使两手的手指互相交错咬合,并置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当两手向相反方向运动时,你能感觉出两手所受的摩擦力吗?
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会受到另一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例2:如图3所示,用水平力F把重为G的木块压紧在竖直墙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与木块间的摩擦力,当所水平力增大到2F时,墙对木块的静摩擦力()
A.是原来的2倍B.与原来的相等
C.是原来的3倍D.是原来的
4.静摩擦力的应用
阅读书本P58[说一说],了解静摩擦力的应用。
引导学生说一下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事例。
“国培计划(2014)”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
教学设计表
课名
摩擦力
省份
黑龙江

大庆
区/县
龙凤
单位全称
大庆市第六十中学
教师姓名
张月华
学科
物理
学科(版本)
人教版
章节
必修1第三章第3节
学时
2课时
年级
高一
学习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有关摩擦力的知识,知道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知道二力平衡下物体所处的状态;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物体间的正压力大小有关,但只给出了定性的关系,并没有给出定量的关系。而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摩擦力进行具体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摩擦力是否存在,还要分析出摩擦力的种类、大小和方向,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大小及方向的判定方法,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经过半年的高中学习,基本已经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解析:(略)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
例举生活中滚动摩擦的实例。
问题:停止蹬自行车后,自行车由于惯性要继续向前运动,此时车轮受到地面给它的摩擦力是哪种摩擦?如果用车闸抱死车轮,自行车仍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此时车轮受到地面给它的摩擦力是哪种摩擦?比较两种摩擦,哪种摩擦力大,哪种摩擦力小?
例1:如图1所示,木棒靠在光滑的墙上,分析地面对木棒的静摩擦力方向。
变式训练1:如图2所示,A、B两物块竖直叠放在水平面上,今用水平力F拉B物块,两物块均静止,那么物块A是否受静摩擦力作用?若A物块与B物块一起匀速运动,A、B物块间是否有静摩擦力作用?若A物块随B物块一起做加速运动,A、B物块间是否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