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三下5.1光与影教学设计
光与影子科学教案

光与影子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光与影子的基本原理,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与光和影子相关的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探索未知,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光的基本原理,影子的形成与光的关系。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生动地展示光的直线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关于光和影子的日常经验,引起他们的兴趣。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光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实验展示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强调光与影子的关系。
3.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与影子的关系,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主要采用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理解知识。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生动的光与影子的图片和视频。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相关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
2.作业:布置一些关于光与影子的观察任务,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实验工具:手电筒、小球、纸板等用于展示影子形成的工具。
2.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光与影子的相关现象。
3.教学软件:用于模拟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的软件。
七、结论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光与影子的关系,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和影子的形成机制。
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的现象,激发他们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
《光与影》教学设计

《光与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2.能够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3.知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影子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2.通过对那些物体是光源的判断知道光源的定义3.通过做光和影的实验,得到实验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发现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2.提高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教学难点:实验记录单的填写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教学准备】教师:光与影的课件、手电筒、正长方体木块学生(每组):手电筒一个,KT板屏幕一个、正长方体木块一个、尺子一把、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3分钟师:今天付老师请大家看一个不一样的舞蹈节目观看2014年春晚的《中国符号》师:平时我们看到的舞蹈都是人表演的,节目中的舞蹈是什么表演?生:人(你看到人了么?)师:准确的说是人的影子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和影【板书】光和影二影子产生的条件3分钟师:请问哪位同学可以用木块和手电筒在白纸上做几个影子出来,再做几个不同的影子。
师:我把它画下来(学生做影子,我画)(如果学生说没有材料,师:材料讲台上有)。
师:刚刚我们做了几个影子生:光师:也就是说需要一个会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为光源生:物体师:也就是说需要一个物体遮挡住光线,这样的物体我们成为遮挡物。
师:还需要哪些条件师:影子在哪里?生:白纸师:需要一样东西呈现影子,我们称为屏PPT一一呈现三个条件师:产生影子需要光源、遮挡物、屏这三个条件,也就是有光源照射物体才会有影子。
师:刚刚我们在做影子的时候,用手电筒作为光源。
【K12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五单元多彩的光.光与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一.教学导入.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
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
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二.活动影子游戏.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吧!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
布置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各自的设计。
(4)学生实验。
(5)汇报与交流。
(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三.拓展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小学科学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光与影》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小学科学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光与影》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光源概念,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光的传播途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知识、主动探讨合作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介绍和欣赏皮影戏,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结合互动探讨,合作实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科学秘密的兴趣。
2学情分析
依据课标,针对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以及教法,我通过多媒体、游戏活动等激趣,适时出示学习任务,运用合作讨论、游戏体验、活动实践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获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3重点难点
明确光源概念,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和理解光的传播途径。
通过合作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4教学过程
4.1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讲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石林夜晚的画面激趣导课。
2【讲授】(二)探究乐园
1、检查预习,明确学习目标。
2、首先认识光源,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明确光源的概念。
3、然后出示情景回放——踩影子游戏,明确影子产生的条件。
走进轻松一分钟,出示指南车信箱,了解我国的皮影艺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3【活动】(三)动手实践。
科学三年级下册《光与影》教学设计-

光与影—--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
3.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1.通过分组实验验证影子产生的条件。
2.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介绍光和影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产生影子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猜测图片,激趣导入二、影子游戏,深入探究1.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制造影子。
2.学生用句式:我们用向照射,在上就产生了影子。
说说怎样制造影子的。
3.学生根据活动猜测影子产生的条件是什么?4.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影子产生的条件。
三、光源教学1.出示图片让学生分类:哪些能自行发光,哪些不能发光,哪些是靠反射发光?2.教学光源定义四、光的直线传播1.学生根据生活中现象,猜测光是怎样传播的?2.教师演示,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
五、拓展延伸,运用实践1.关于光与影子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运用,你能说出几个吗?2.教师补充:日晷,手影,皮影戏。
六、总结反思,问题结束1.交流这堂课的收获或反思不足。
2.对于光与影,你还想知道什么?《光与影》说课稿----攸县交通路小学丁鹏程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光与影》。
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光与影》是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
认识到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很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生活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但他们对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的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三年级科学下第五单元多彩的光第一课光和影

《光与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光和影》。
本课通过“影子游戏”、“寻找光的传播路线”、“制作小孔成像盒”三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的特征,训练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3.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光源。
2.了解影子的产生条件。
3.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
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影子的产生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手影戏视频、透明胶片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
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欣赏动漫,激趣引入1、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群有趣又特别的小动物(课件播放手影动物视频),瞧,请叫出它们的名字吧!2、这些动物和你们以前见过的动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是黑色的?揭示课题,板书:光与影。
3、对于光与影,你想研究什么?梳理学生问题,交代本节目标:认识光源,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师:到底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真的和光和物体有关吗?你们的猜测对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光与影的世界吧!出示并板书课题:光与影(学生齐读课题)(二)认识光源,1、师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物体图片(电灯、月亮、太阳、镜子、火柴、萤火虫),它们会发光吗?师:那些会自己发光?(电灯、太阳、萤火虫)2、师总结梳理,揭示并课件出示“光源”概念: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板书)3、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可以成为光源,比如“手电筒打开后可以成为光源”,你能像老师这样举几个例子吗?——什么在什么时候可以成为光源?(三)活动一影子游戏,探究影子产生条件过渡:有光源就能产生影子吗?(不能)还需要什么的条件?(物体、、、、、等)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科学是讲究事实的,就要用实验来验证。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 光与影湘科版

并画出光传播的 路线,大胆提出猜 测,并引导学生先 通过分析推理来 判断猜测的准确 性,再利用生活中 的现象支持自己 的观点,最后在实 验中寻找证据证 实自己的猜想。让 学生经历一个解 决问题的思维过 程,学会探究的方 法。
引导学生先推 理进行质疑,然 后再用生活中 的经验支持自 己的观点
还有没有其他实验方案? (你们想象一下,如果光不是沿直线传播,会出 现什么情况?) 出示材料,讲解做法。 1) 三孔一直线。 A、 连成一条直线,可借助木棍。 B、 手电筒对准第一个孔照射。 C、 观察最后一张白纸上是否出现小亮斑。 D、 移动中间的孔,照射观察小亮斑。 2) 管道。 A、 手电筒对准弯道照射,观察小亮斑。 B、 换下弯道,换上直道,观察小亮斑。 温馨提示: 1) 注意安全,节约能源。 2) 注意分工,轮流实验。 3) 仔细观察,作好记录。 4) 实验结束,整理材料。 学生实验 5.汇报结果(3’) 谁来汇报一下结果? 从你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光 是怎样传播的? 所以,现在你们能解释清楚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了 吗?谁来解释一下。
学生分组实验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板书)
1.观察光柱。
通过两个验证实 验,让学生明白实 验的方法不止一 种。
尝试让学生解释 影子的产生,训练 学生的概括与表 达的能力。Fra bibliotek2 分钟
通过拓展活动让
三、拓展 刚刚我们通过实验寻找到了证据,证明光是沿直 线传播的,你们想看看直直的光柱吗?展示光柱。
材料:装淡墨水的杯子,手电筒。 2.应用:隧道中的激光准直 3.皮影戏
让学生在手影中 理解影子产生的 条件,并感知如何 变换影子形状和 大小,同时了解学 生对光传播路线 的初步想法,引出 “遮挡”,为后面 的探究奠定基础。
湘教版科学三下5.1《光与影》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三下5.1《光与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光与影》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影子产生的原因。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光的传播和影子的一些基本知识。
但他们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影子产生的原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实践活动充满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提高他们对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
3.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提高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影子产生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与影的奥秘。
2.运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讲解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手电筒、卡片等。
3.准备PPT,用于展示知识点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关于光与影的图片,如日食、月食、手影等,引导学生思考光与影的奥秘。
2.呈现(10分钟)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影子产生的原因。
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手电筒和卡片等材料,观察和分析影子的大小和形状变化。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4.巩固(5分钟)针对实践活动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光与影知识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让学生了解光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光与影》教案:让孩子认识光影的魅力

《光与影》教案:让孩子认识光影的魅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光影艺术的欣赏能力。
3.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方式,让学生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 影子的形成:讲解影子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光线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背后形成暗区的现象。
3. 光影艺术欣赏:展示各种光影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光影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
2. 示范法:展示光影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影子,体验光影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光的传播、影子形成原理的图片和光影艺术作品的展示。
2. 道具:手电筒、障碍物(如纸板、积木等)、白纸。
3. 投影仪:用于展示光影艺术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手电筒和障碍物,让学生观察影子的形成,引发学生对光影的好奇心。
2. 讲解光的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
3. 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让学生明白影子是如何产生的。
4. 展示光影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光影的魅力。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影子,体验光影的变化。
7. 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光影现象,并加以描述。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制作成果,检验他们对光影变化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作业,分析他们对生活中光影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光影艺术展览,加深他们对光影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邀请光影艺术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光影艺术的创作过程。
3. 开展光影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独特的光影作品。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光与影》教案:让孩子认识光影的魅力

《光与影》教案:让孩子认识光影的魅力让孩子认识光影的魅力光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们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学习、娱乐,但我们很少关注到它们所带来的美感和意义。
本教案旨在向孩子们介绍光与影的基本知识,让他们探索光影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视觉认知及审美水平。
第一节了解光与影的基本概念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向孩子们介绍光与影的基本知识。
我们将从物理的角度来了解光与影的来源和形成。
通过实验,孩子们将了解到,光源是产生光线的物体,光线是指由光源向外发射的光线,而影是由遮挡物阻挡了光线的部分而形成的。
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光与影的产生过程。
接着,我们将向孩子们介绍光与影的基本性质。
通过实验,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色散等基本性质,而影的形成则涉及光的散射、吸收、衍射等现象。
这样的实验可以更加生动地向孩子们展示光与影的性质和表现形式。
第二节探索光与影的魅力在第一节课中,孩子们已经了解了光与影的基本知识,而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引导他们探索光与影的魅力。
我们将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具有光影元素的艺术作品。
例如,用光影和空间来营造气氛、塑造形象的摄影作品、电影作品、舞台艺术作品等。
通过这样的介绍,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光影在艺术领域中的那种独特魅力。
接着,我们鼓励孩子们动手实践,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创作一些有趣的光影艺术作品。
比如,制作一些简单的光影玩具,用闪光灯和玻璃球来制作彩色光影、用影子剪纸制造简单的幻觉等等。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光影的认识,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节提升孩子的视觉认知及审美水平在前两节课中,孩子们已经探索了光与影的魅力,而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引导孩子们提升自己的视觉认知及审美水平。
我们将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具有光影元素的视觉设计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涵盖从日常生活到艺术领域、从平面设计到建筑空间的多个领域。
通过这样的介绍,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光与影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和魅力。
《光与影》教案模板

《光与影》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和影子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光束演示仪、镜子、物体(如书本、玩具等)。
2. 学具:学生手册、画笔、彩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与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与影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基础。
3. 课堂演示:利用光束演示仪展示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特性。
4. 实践操作:让学生用手中的镜子照射物体,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5.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影子变化的原因,总结影子的形成规律。
6. 拓展延伸:讲解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了解折射对光路的影响。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原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学生手册相关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光影现象,下周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原理,以及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讲解光的折射现象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惑,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技能培养: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记录和分析光影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估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对光影艺术的欣赏能力。
七、教学调整1.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更直观的教学课件和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
2. 对于对光影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如电影特效、舞台设计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光与影》教案模板

《光与影》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产生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光的传播路径、光的速度、光的折射和反射。
2. 影子:影子的形成、影子的形状、影子的变化。
3. 光的应用:光源、光的热效应、光的化学效应。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与影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
3.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实验器材:光源、透明塑料尺、硬纸板、蜡烛等。
3. 作业纸、画笔、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影子游戏,引发学生对光与影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光的传播、影子及其形成原理。
3.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尺上的传播,以及蜡烛燃烧时影子的变化。
5. 案例分析: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太阳能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传播和影子产生的原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光与影的画作,展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创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等进行评价。
3.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光与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教学效果:通过学生作业、实验报告等,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光与影的创意摄影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光与影教案

光与影教案
光与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2.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认识光的颜色和色散现象;
4.掌握凹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
5.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光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光的颜色和色散现象;
4.凹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可以使用一道题目或者一个趣味实验引入光与影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逐步展开:
(1)光的特性和传播规律:
通过介绍光的定义、光的传播方式以及光的速度等知识点,让学生对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介绍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定义和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3)光的颜色和色散现象:
讲解光的颜色和色散现象的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颜色和色散现象。
(4)凹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
介绍凹凸透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凹凸透镜,观察成像过程。
3.巩固和展示:
结合课堂练习和实验,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通过展示实验结果和成像效果,让学生主动参与分享。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验报告等形式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光与影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验能力。
五、教学资源:
课件、实验器材、练习题库等。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趣味实验和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新版】湖南科技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光与影》【创新教案】

《光与影》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影子游戏”、“寻找光的传播路线”、“制作小孔成像盒”三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训练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
研究光时,学生一开始便会质疑:光从何而来?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动机,以认识光源作为本课的导入,提出光源发出的光照在物体上时会产生什么现象?让学生从“影子游戏”开始,观察影子产生过程,设计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引发学生进一步质疑物体的影子产生的秘密是什么?将探究引向深入,教材用插图启发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去“寻找光的传播路线”,解释影子产生的现象。
最后用《墨经》里小孔成像科技史引领学生完成一个“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
本课教材按“观察提问→猜想与假设→实验→结论→交流→应用”的结构来组织教材,能力训练重点是实验和实验描述的能力,重点活动是“影子游戏”。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生活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但他们对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的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哪些物体是光源。
2.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
3.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1.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3.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探究影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1.能够设计并完成实验,准确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
2.能够制作小孔成像盒。
3.小组成员能够团结协作。
教学准备不同的光源卡片、投影机、手电筒或激光笔、纸箱或鞋盒(暗箱)、蜡烛、动物轮廓厚纸片,蚊香、半透明纸、胶水、相关挂图或投影片。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光与影.doc

第五单元多彩的光1.光与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和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准备不同的光源或图片卡、投影机、投影片、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
.教学导入1.讲述: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的光射人了我们的眼睛,但射人眼睛的光,有的是物体自己发出的,有的是别的物体发出的光照到该物体上后的反射光。
2.区分物体哪些能自己发光,哪些不会自己发光。
3.认识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活动影子游戏1.过渡:光照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让我们从游戏开始研究吧!2.学生猜谜: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
3.在阳光或投影机灯光下做各种影子游戏,边做边问:灯光邙日光)下的影子像什么?是什么照出来的影子?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皮影戏。
布置任务: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表演自己的皮影戏。
5.游戏完毕,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影子游戏中,影子产生要具备哪些条件?影子的长短、形状、清晰程度等与哪些因素有关?……6.教师组织学生用实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让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三幅图,选用合适的器材[光源、挡光物体(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白色背景墙等]C2)引导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各自的设计。
(4)学生实验。
(5)汇报与交流。
(提醒学生说出实验结论的同时,还要描述实验方法和影子产生的过程).拓展课后研究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挡光物体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图文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的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光与影》教学案例

《光与影》教学案例湘教版三年级科学单位:xxxxxx过风楼xx中心小学xx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像电灯这样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遮挡物、屏。
影子的长短和光的照射位置有关,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的方向相反的。
影子的大小变化与物体和光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所照射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
2、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利用科学教具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运用于新的情景中。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游戏中发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手电筒、遮挡物、屏、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视频,大家想看吗?(课件播放手影戏视频)谁来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手影。
2、师:手影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回答:因为光照在手上,手的影子映照在屏幕上,所以出现了影子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光与影”3、师:产生影子需要有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光源遮挡物屏二、认识光源,奠定基础1、师出示学生熟悉的物体图片(电灯、月亮、太阳、镜子、火柴、萤火虫),这些图片那些是光源?学生回答:电灯、xx、火柴、萤火虫师:月亮是光源吗?学生回答:不是,它是借助白天太阳发出的光,晚上才发光。
3、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能成为光源?师课件演示。
学生回报。
教师总结: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三、探究影子产生条件(一)实验一:探究“影子的长短和光的照射位置有关”1、导入:白天在xx下,我们的影子总是一样的吗?学生回答:不一样。
师:那么我们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影子有时长有时短。
2、师:那么你们知道影子与什么有关系吗?学生回答:位置。
光与影教案

光与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折射、衍射等基本现象;3.了解光的应用,如光的成像、光的通信等;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光的反射、折射、衍射等基本现象;3.光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光的传播方式;2.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3.光的衍射现象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光的反射、折射、衍射等基本现象,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折射、衍射等基本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光的传播方式、光的速度等。
2. 讲授(30分钟)1.光的传播方式:教师通过讲解,介绍光的传播方式,如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衍射等。
2.光的反射: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介绍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光的折射: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光的衍射: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介绍光的衍射现象和衍射规律,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实验(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折射、衍射等基本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探究(3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如何利用反射定律制作反光镜?如何利用折射定律制作棱镜?如何利用衍射现象制作光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折射、衍射等基本现象;3.学生能够了解光的应用,如光的成像、光的通信等;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5.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
光与影教案

光与影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照射方向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和总结。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手电筒、玩具、笔、纸杯等。
2、实验场地:室内或室外,选择一个平坦的地面。
3、安全提示:请家长或老师在现场指导实验过程,确保幼儿安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手电筒和玩具,引导幼儿观察手电筒照射到玩具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引出“影子”的概念。
二、实验操作
1、实验一:改变光的照射方向,观察影子的变化。
(1)教师示范操作手电筒,改变照射方向,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变化。
(2)请幼儿尝试操作,感受光的照射方向与影子的关系。
2、实验二:多个光源同时照射一个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1)教师示范操作多个手电筒同时照射一个玩具,让幼儿观察影子的变化。
(2)请幼儿尝试操作,感受多个光源对影子产生的影响。
3、实验三:利用不同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的物体(笔、纸杯等),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在光照射下产生的影子。
(2)请幼儿尝试操作,感受不同物体在光照射下产生的影子的变化。
三、总结与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进一步了解光的照射方向和影子的关系。
2、请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更多与光和影子相关的现象,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
3、建议家长带领幼儿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或观看科普视频,了解更多关于光与影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与影》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史晓习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光和影》第一课时(P52—5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形似的手影游戏,启发儿童的联想思维。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影子游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子秘密的兴趣。
通过介绍有关皮影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光源。
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影子的产生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手电筒、橡皮擦、魔方、瓶子
教师演示材料:教学课件、手影戏视频、透明胶片、
教学过程:
观赏导入——认识光源——实验验证——生活中的影子——拓展总结
一、教学引入
1、手影戏观赏、介绍
师:我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表演,想看吗?学生说:想。
请大家欣赏节目《逗趣》
播放视频《逗趣》
师:好看吗?剧中生动的动物和头像是什么?
如果学生说是手,我会问那手为什么是黑色的?对,那是手的影子。
师板书:影
师:大胆猜想一下影子是怎样形成的与什么有关?
生:光和物体
师:到底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真的和光和物体有关吗?你们的猜测对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光与影的世界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光与影(学生齐读课题)
(二)认识光源,奠定基础
1、师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物体图片(电灯、月亮、太阳、镜子、火柴、萤火虫),它们会发光吗?
师:那些会自己发光?(电灯、太阳、萤火虫)
2、师总结梳理,揭示并课件出示“光源”概念: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可以成为光源,比如“手电筒打开后可以成为光源”,你能像老师这样举几个例子吗?——什么在什么时候可以成为光源?(三)影子游戏,探究影子产生条件
过渡:有光源就能产生影子吗?(不能)还需要什么的条件?(物体、、、、、等)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科学是讲究事实的,就要用实验来验证。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影子实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魔方、白纸、橡皮擦、杯子(师逐一展示)
师:在各小组领取材料之前请同学们先小组交流:①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
②怎样做这个实验?(让生交流2分钟左右)
师:大家讨论完了吗?现在请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和试验单,请各小组长将实验材料先放在你们小组的桌子中间。
2、师: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我有点提示,请同学们先一起读读: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注意轻拿轻放实验材料
②、边想边做。
③、仔细观察,认真填写实验单。
④、音乐停止活动结束。
始实验之前老师要关掉教室灯光。
3、师:现在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时老师巡视指导,基本上每组都有收获时教师打开教室灯光。
)
4、现在请每小组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请生说)
课件出示记录表
影子产生的条件实验记录单
用什么照到什么上面,在哪里看到了影子。
②、如果有小组汇报没有看到影子,老师要让学生说说怎么做的实验,让其他学生分析一下为什么不能看到影子,是不是缺少什么。
③、指出试验中可以能有的小组用的白纸做背景墙,有的也可能用地板、墙面等做背景墙。
(板书)最后指导学生明白要有光源、物体和背景墙才能产生影子。
5、质疑
师演示:把光源的光,照在物体上,在背景墙上看到了影子?观察影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是黑色不是红色的(没有光,什么都是一个色。
因为我们看不见!影子是因为物体挡住光线所致。
)?(生说,师引导透明物体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能产生影子。
)6拿出透明的胶片,问:透明的胶片能遮光吗?(不能)所以就没有影子(注意实验时胶片离光源要近些),2从而总结,要产生影子,物体必须是遮光的物体。
师板书:遮光的
师:由此我们发现影子的产生必须有:课件在我的发现里出现:光源遮光物体背景墙
7、师:用一句话说说影子是怎么产生的:黑板板书: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物体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
8、让全班学生自豪地齐读我们的发现。
(四)寻找生活中影子及运用
1、师:关于光与影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你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师:除了你们刚才说到的这些,还有在古代发明钟表时人们就是利用太阳光照射下竹竿影子的长短和方位变化特点而制作出来。
还有被称作“土电影“的皮影戏也是利用光与影的特点制作的。
课件出示图片:古代钟表和皮影戏还有在摄影反方面人们利用光与影出现了许多美轮美奂的美景。
请看课件出示:
维多利亚夜景图
随即介绍:这是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口,因为五彩的灯光而显得富丽与豪华;
北京世纪坛夜景图
这是北京的中华世纪坛,因为灯光照耀而显得金碧辉煌;
重庆的夜景图
这是重庆的夜晚让我们感受星河一般的美景;
2、我们刚欣赏了光与影产生的美景,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出示课件: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其实关于光与影的知识还有很多,比如:影子的大小、形状,方位等与光源和遮光物体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有刚才你们提到的很多问题,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下去后一起探讨,同学们科学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让我们一起在科学的海洋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