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作者:史玉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
【摘要】春秋末期时孔子首先提出人性思想,是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逐步成为了历代思想家讨论的重要议题。

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们对人性的预设与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

虽然孟、荀各自提出的理论形态表面上不同,但都有着相同的理想目标,就是最终能达到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人性论
人性问题在春秋末期被孔子首先提及,到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两者理论上的对立对中国哲学谈论人性论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岱年先生谈到,“中国性论的特点是以善恶论性,关于性的主要争点,是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因为论者并非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而不得不讨论性,于是便提起性的问题.....在形式上是问:性是善的抑是恶的?在实际上却是问:善是性抑恶是性?所注意者不在性之实际内容,而在善恶的起源。

其目的乃在于探究善是固有的还是外铄的。

”孟子认为善是人心所固有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而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他认为善是人为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和教育而获得的,善不是人心中固有的。

一、孟荀人性论的理论来源
在春秋末期,儒家开创者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先天性质是大致相近的,而后天的“习”才导致了人们之间现实表现的巨大差别。

这个命题为整个先秦时期的人性论定下了基调,确定了原则。

孔子首先提出了人性学说,但他只两次谈到“性”的问题,另一处是“性与天道”,虽然是初始的,没有对其展开具体的论述,但却是后来思想家谈论人性论发端,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复观先生谈论孔子的“性相近”时说到:“应当与《孟子告子》中的‘其好恶与人相近也几希’的‘相近’是同一意义。

”这里的“相近”一词就只的是人最初的一种本性。

孔子谈及关于关于人性的其他一系列言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性而免”(《论语·雍也》)这里是说人生来是正直的,不正直而活,是侥幸免了灾祸的。

在这里孔子认为人生来是正直的,人应该具有“直”的品德。

“我未见过好仁者,亦未见过恶不仁者”《论语·里仁》孔子说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这里孔子把仁德看作至高的道德要求。

孔子没有明确说人的善恶,他所提出的这些理论为后人谈论人性善恶提供了很大的理论空间,尤其最为影响大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二、孟荀对人性论的界定
孟子对人性的规定是与告子的辩论中提出的,孟子的性善论也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一种阐释。

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告子认为人生而具有的欲望就是性,而欲望中最显著的就是食与色了。

张岱年先生提出“告子所谓性,与孟子所谓性,实大不同。

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之特质为性;告子则以自然的、完全无待教导的本能为性。

”孟子用人禽之别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认为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就体现在“几希”上,就是人所具有的道德属性。

孟子用人禽之别来说明人性是善的,首先人是一种农畜化的存在,想要之间得以维系存在,人就必须存在良知。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公孙丑》“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是他提出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础提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当人们看到孩孺落入水中时,会心惊感到紧张,会落入水中救人,此时并没有想得到孩子家长的答谢和朋友的赞誉的想法。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继而孟子提出了“四端”的人性善学说。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尽心》仁、义、礼、智就是孟子的“四端”学说的扩充的四种道德,就是人禽之别的“几希”。

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荀子认为人性是一种自然属性,不是外在学习和教化所得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孟子认为人的先天属性是恶的,能达到善是有外在文明教化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伪”。

荀子认为人具有先天质朴的自然属性就是“性”,通过“化性起伪”达到善。

荀子得出性恶的结论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声色等的自然属性和欲望,这些欲望就可能会形成争夺、残贼、淫乱等不良后果,从而使得辞让、忠信、礼义文理等的美好品德丧失。

如果没有后天的学习和礼法进行约束人们先天的这种质朴的自然属性就会产生大乱。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是对人性预设上的不同,他们都认为人天生具有自然属性。

孟子则是从人所先天具有的道德属性来规定人是性善的,而荀子则是从人的感官层面规定人是性恶的,他们虽然表面看起来是相对的,但是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达到善。

三、孟荀人性修养方法
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但他也非常重视后天的学习和教化。

要保持人自然地善的属性,就必须要有后天的修养教化。

孟子在他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

徐复观先生认为“尧舜之所以为尧舜,也只是因为他是‘人’,只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

在人的本性善上,尧舜更不比一般人多些什么,所以他说‘尧舜与人同耳’。

”孟认为人数具有善的本能的,尧舜也是一样的,但在生活中却是含有些不善的人。

这是因为主观上不努力保持善的本能和受到环境的影响造成的。

孟子认为要保持人善的本性,提出了保持和扩充自己善的本性的成圣成德的修养
功夫。

孟子提出的这种修养功夫就是“反求诸己”,是对自己固有的善良属性进行扩充能够成圣成德。

“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就是将仁、义、礼、智的四种善端扩充达到修养的目的。

孟子提出“求其放心”,认为要经常的自我反省,对自己固有的善本性要发扬,要能找回自己善良本心。

荀子提出了人性之恶的学说,进而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修行方法。

人性虽然先天自然属性是恶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造人性达到善。

荀子认为人人都有善的可能,他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命题,就是可以通过礼义的后天学习以改造自己先天质朴的自然属性达到成圣的目标。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荀子·性恶》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也是通过“积伪”的方法成为圣人的。

荀子非常重视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不可以已”“不可须臾舍”,要学习礼仪道德和考虑环境的影响,这样便能成圣成德。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成圣成德。

孟子主在扩展自己本性的四端之善,而荀子在于通过后天学习“化性起伪”改造之前的性本恶。

二人所提出的相对立的人性学说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
[3] 李泽厚.论语译注[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 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1960.
[5] 傅佩荣.解读孟子[M].上海三联书店,2007.
[6]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中华书局出版,1979.
作者简介:史玉琳(1989.07-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西北师范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