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实验报告--四

合集下载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02射极跟随器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02射极跟随器

实验四射极跟随器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学习放大器参数的测量方法2.掌握射极跟随器的特性及测试方法二、预习要求1.熟悉射极跟随器的原理及特点。

2.结合教材练习静态工作点的估算和交、直流负载线的画法。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射极跟随器电路如图4-1所示。

1.按图4-1连线。

检查无误后通电,准备测量。

2.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量令交流输入u s=0(即A点接地)。

调节R p使V E约在7V左右,测V C和V E并填入表4-1。

计算V BE、V CE,估算I E、r be。

设β=50~60。

图4-1V B(V) V E(V) V C(V) V BE (V) V CE(V)估算值I E(mA) r be(kΩ)3.理论计算根据图4-1中的元件参数,计算射极跟随器的电压放大倍、源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并填入表4-2中。

A u1(R L=∞) A u2(R L=1k) A us1(R L=∞) A us2(R L=1k) R i R o4.测量A u、R i、R o保持R p不变,调节信号波发生器使其输出f=1kHz,u s=0.5V的正弦波,用晶体管毫伏表测量输入电压u i(B点对地电压)及空载输出电压u o1和负载输出电压u o2。

填入表4-3。

u s(V) u i(V) u o1(R L=∞) u o2(R L=1k) A u1A u2A s1A s2(1) 其中。

,,,so us s o us i o u i o u u uA u u A u u A u u A 12112211====与理论值比较。

(2) 计算s i s ii R u u u R -=和 s o o o R u u R ⎪⎪⎭⎫ ⎝⎛-=121,与理论值比较。

5. 电压跟随特性测试接入负载电阻,并在电路输入端加入f=1kHz 的正弦信号。

用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直至输出电压幅度最大(没有失真),用晶体管毫伏表测u i 和u o ,填入表4-4中。

ui设计实习报告【五篇】

ui设计实习报告【五篇】

【导语】实习报告是指各种⼈员实习期间需要撰写的对实习期间的⼯作学习经历进⾏描述的⽂本。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ui 设计实习报告,欢迎阅读!ui设计实习报告篇⼀ 这次的暑假实习我选择了⼀家装潢设计公司,因为平时在学校从事编辑排版⼯作很想有机会到外⾯类似的公司⾥⾯实习⼀下,使⾃⼰的基础更牢固,技术更全⾯,实习的内容是学习平⾯设计(Photoshop和CorelDraw的使⽤)。

因为考虑到以后毕业有可能从事这个⾏业的⼯作,因此我⾮常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加深对各种平⾯设计的了解,找出⾃⾝的不⾜。

这次实习的收获对我来说有不少,我⾃⼰感觉在知识、技能、与⼈沟通和交流等⽅⾯都有了不少的收获。

总体来说这次是对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

第⼀天来到公司,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什么也插不上⼿,只是这⾥看看,那⾥逛逛,最终还是公司⾥的⽼师给我指了条路,让我⽤Photoshop和CorelDraw软件模仿教程做⼀些简单的图⽚,终于找到事情做了,于是我就乖乖的做起了图⽚。

说实话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也这样做过,不过效果没有这么好,因为以前⼀遇到难的或不懂的就停下来不做了,⽽现在有⽼师在旁边,有不懂的就问,这使我受益⾮浅。

假如在作图的过程中如果使⽤⼏个⼩技巧,确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photoshop⼩技巧 1.制作圆⾓矩形⽅块 ⾸先在photoshop中建⽴⼀个新⽂件,在⽂件上⽤矩形选取⼯具画⼀个矩形框,接着选择选单select→feather,输⼊半径值,数值越⼤则圆⾓矩形的半径越⼤。

在选取区中填⼊颜⾊后,取消选取范围。

选取选单image→adjust→threshold,由调整thresholdlevel来改变⼤⼩,如此就会产⽣您想要的圆⾓矩形⼤⼩。

若要产⽣圆⾓矩形的选取区,可以在选取区作⽤的环境下,切换到快速遮罩模式,同样执⾏threshold以获得您想要的遮罩。

2.⾼解析制作 在⽤photoshop制作⽹页图形的时候,许多朋友为了快速的操作,都会把图选择低解析度进⾏制作,但是有些滤镜会因为图形解析度的不⾜,⽽⽆法处理,最后出来的效果也很差。

实验报告9

实验报告9
二、实验环境(实验设备)
硬件:PC机
软件: Eclipse
实验题.分别使用不同的界面布局:线性布局、框架布局、表格布局、相对布局、绝对布局和网格布局,设计实验实例中的控件界面,并对比各种布局实现的复杂程度和对不同屏幕尺寸的适应能力。给出程序运行后的截图。
实验题目(1)线性布局
实验解答:
能得到的结论: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九UI设计(界面布局)
指导教师
邵雯娟
学生姓名
张可可
班级学号
130602112
专业
网络工程
实验类型
验证
实验学时
2
实验时间
2016.5.16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Android界面布局:线性布局、框架布局、表格布局、相对布局、绝对布局和网格布局。
2.分别使用不同的界面布局设计控件界面,并对比各种布局实现的复杂程度和对不同屏幕尺寸的适应能力。
实验题目(2)框架布局
实验解答:
能得到的结论:
实验题目(3)表格布局
实验解答:
能得到的结论:
实验题目(4)绝对布局
实验解答:
能得到的结论:
实验题目(5)相对布局
实验解答:
能得到的结论:
实验题目(6)网格布局
实验解答:
能得到的结论:
四、实验小结(绩
批阅人
日期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实验一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1、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与调整方法,了解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2)掌握放大器基本性能指标参数的测试方法。

2、实验设备(1)模拟电子线路实验箱 1台 (2)双踪示波器 1台 (3)函数信号发生器 1台(4)直流稳压电源 1台 (5)数字万用表 1台3、实验原理图1.1 所示是一个阻容耦合共发射极放大器。

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b1 和R b2 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极中接有电阻R e (Re =Re1+Re2),以稳定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

当在放大器的输入端加输入信号u i 后,在输出端就可以得到一个与u i 相位相反,幅值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 o ,从而实现了放大。

(1)静态工作点U BQ = U CC R b2 /(R b1 + R b2)I CQ ≈I EQ =(U BQ -U BE )/ R e = U EQ / R eU CEQ ≈ U CC -I CQ (R C +R e )为使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一般应满足: 硅管: U BE ≈ 0.7V U CC >U CEQ >1V (2)电压放大倍数图1.1共发射极放大器CCA u = -βR L ′/r be (注:R L ′=RL ∥RC )(3)输入、输出电阻R i = R b1∥R b2∥r be r be = r bb ′+(1+β)26mV / I EQ mA R o = r o ∥R C ≈ R C4、实验内容与步骤(1)线路连接按图1.1 连接电路,把基极偏置电阻R P 调到最大值,避免工作电流过大。

(2)静态工作点设置接通+12V 直流电源,调节基极偏置电阻R P ,使I EQ =1mA ,也即是使U EQ = 1.9V 。

然后测试各工作点电压,填入表1-1中。

(3)电压放大倍数测量调节信号源,使之输出一个频率为1kHz ,峰峰值为30mV 的正弦信号(用示波器测量)。

《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比例运算电路》实验报告

《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比例运算电路》实验报告
年级、专业、班
xxxx
姓名
xxxx
成绩
课程
名称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实验项目
名称
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比例运算电路
指导教师
xxxx
教师评语
教师签名:
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运算放大器组成比例、求和运算电路的结构特点。
2、掌握运算电路的输入与输出电压特性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运算放大器是具有两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的高增益、高输入阻抗的电压放大器。在
+1V
+2V
-1V
-2V
-4V
输出Uo(V)
理论值
0
3
6
-3
-6
-12
实测值
0
3.06
6.05
-2.98
-5.92
-9.87
计算误差
0
0.06
0.05
0.02
0.08
2.13
表2同相比例运算实验数据表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对比理论值和实验值,存在误差,反相比例运算电路误差值较大,同相比例运算电路误
差相对较小,可能由于为运放所提供的直流电源小于12V;同相比例运算电路中,输入电
压越大,误差越大。
xxxxx学校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开课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
系、部:xxxxxx年级:x专业班:xx
学生姓名xx学号xxx
开课时间2013至2014学年第二学期
总成绩
教师签名
《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比例运算电路》实验报告
开课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2014年5月26日
系部

UI设计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UI设计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UI设计实验报告实验总结UI设计实验报告实验总结一、引言UI设计是用户界面设计的简称,是指通过设计用户界面来提升用户体验和用户满意度的过程。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团队对UI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合理的UI设计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文将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总结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验过程1. 实验目标本次实验的目标是通过对不同UI设计方案的比较研究,找出最适合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案,并验证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2. 实验设计我们设计了两个不同的UI设计方案,分别是方案A和方案B。

方案A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设计风格,注重信息的呈现和用户操作的简易性;方案B则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创新性,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设计。

我们邀请了20名参与者,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个参与者将随机使用方案A或方案B进行一系列任务的完成,并在完成任务后填写问卷。

3. 实验步骤a) 介绍实验目的和流程,让参与者了解实验的目标和操作流程。

b) 随机分配参与者到方案A或方案B组。

c) 让参与者使用指定的UI设计方案完成一系列任务,记录他们的操作过程和时间。

d) 参与者完成任务后,填写针对UI设计方案的问卷,评价其易用性、视觉效果、个性化等方面。

e) 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三、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1. 方案A相较于方案B在用户操作的简易性和信息呈现方面更受用户欢迎。

用户普遍认为方案A更加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和操作。

2. 方案B在视觉效果和个性化方面表现较好。

用户认为方案B的设计更加独特和创新,给人一种新鲜感和个性化的体验。

3. 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对UI设计方案的偏好有所不同。

年轻用户更倾向于方案B的个性化设计,而年长用户更倾向于方案A的简洁明了。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UI设计对用户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合理、清晰、易于操作的UI设计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图1
在右图电路中,当流过基极偏置电阻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的基极电流时(一般5~10倍),则它
(a) (b)
图2.静态工作点对u O波形失真的影响
R C、R B(R B1、R B2)都会引起静态工作点的变化,如图
的方法来改变静态工作点,如减小R B2,则可使静态工作点提高等。

图3. 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工作点“偏高”或“偏低”不是绝对的,应该是相对信号的幅度而言,如输入信号幅度很小,即使工作点较高或较低也不一定会出现失真。

所以确切地说,产生波形失真是信号幅度与静态工作点设置配合不当所致。

如需满足较大信号幅度的要求,静态工作点最好尽量靠近交流负载线的中点。

图4 输入、输出电阻测量电路
测量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两端没有电路公共接地点,所以测量R两端电压 U R时必须分别测出
U R值。

的值不宜取得过大或过小,以免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通常取R与
应将静态工作点调在交流负载线的中点。

为此在放大器
,用示波器观察
)时,说明静态工作点已调在交流负载线的中点。

然后反复调整输入信号,使波形输出幅度最大,且无明显失真时,用交流毫伏表测出U O(有
理论值中,;而在实际放大倍数中,序号。

模拟电子技术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1-4

模拟电子技术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1-4

w.
ibm
14mV 2 18 A 1.16 K I B 18 A 10 A, 选30 A。
I E I C I B 65 30A 2mA
ju
选管 3DG6C,测量其=65。 为求r be ,设I E 2mA,则
st
26mV 1.16k 2mA
I bm 是U i 产生I B 的最大值。为避免产生截止失真,不应使输入信号工作在输入特性的弯 曲部分。故在设置基极电流时最少加 10A的起始电流。
ibm
rbe 300 1 65
ww
核算I E 与初选值是否吻合:
3)选择偏置电阻R b1 和R b2 欲使I B 稳定应使 I 1 I B ,硅管的 I 1 5 10 I B,I B 30 A , 则I 1 150 300 A . 选 I 1 220 A 。 考虑到设计任务对放大器未提出温度等特殊要求,故设计中可作常温(0--45C)处理。 基极电压可选择低一些,使V B =3V,
ww
w.
四、思考题: 1、示波器荧光屏上的波形不断移动不能稳定,试分析其原因。调节哪些旋钮才能使波形稳 定不变。 答: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只有当示波器内部的触发信号与所测信号同步时,才能在荧光 屏上观察到稳定的波形。 若荧光屏上的波形不断移动不能稳定, 说明触发信号与所测信号不 同步,即扫描信号(X轴)频率和被测信号(Y轴)频率不成整数倍的关系( x n y ),从而使 每一周期的X、Y轴信号的起扫时间不能固定,因而会使荧光屏上显示的波形不断的移动。 此时,应首先检查“触发源”开关(SOURCE)是否与Y轴方式同步(与信号输入通道保持 一致) ;然后调节“触发电平” (LEVEL) ,直至荧光屏上的信号稳定。 2、在测量中交流毫伏表和示波器荧光屏测同一输入电压时,为什么数据不同?测量直流电压 可否用交流毫伏表,为什么? 答: 交流毫伏表和示波器荧光屏测同一输入电压时数据不同是因为交流毫伏表的读数为正弦 信号的有效值,而示波器荧光屏所显示的是信号的峰峰值。 不能用交流毫伏表测量直流电压。 因为交流毫伏表的检波方式是交流有效值检波, 刻度 值是以正弦信号有效值进行标度的,所以不能用交流毫伏表测量直流电压。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 名班 级学 号指导教师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一.实验目的1.了解掌握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表达式及输出时域函数表达式。

2.观察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3.了解掌握典型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及Ⅰ型二阶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标准式。

4.研究Ⅰ型二阶闭环系统的结构参数--无阻尼振荡频率ωn 、阻尼比ξ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5.掌握欠阻尼Ⅰ型二阶闭环系统在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p 、t s 的计算。

6.观察和分析Ⅰ型二阶闭环系统在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的瞬态响应曲线,及在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p 值,并与理论计算值作比对。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1.1模拟电路图1.2传递函数(s)G(s)()o i U K U s == 10R K R =1.3单位阶跃响应U(t)K 1.4实验结果1.5实验截图2342.观察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2.1模拟电路图2.2传递函数(s)G(s)()1o i U KU s TS ==+10R K R =1T R C =2.3单位阶跃响应0(t)K(1e)tTU-=-2.4实验结果2.5 实验截图5673.观察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3.1模拟电路图3.2传递函数(s)1G(s)()TS o i U U s ==i 0T =R C3.3单位阶跃响应01(t)i U t T =3.4 实验结果3.5 实验截图89104.观察比例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4.1模拟电路图4.2传递函数0(s)1(s)(1)(s)i i U G K U T S ==+10K R R =1i T R C=4.3单位阶跃响应1 (t)(1)U K tT=+ 4.4实验结果4.5实验截图1112135.观察比例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5.1模拟电路图5.2传递函数0(s)1(s)()(s)1i U TSG K U S τ+==+12312(R )D R R T CR R =++3R C τ=120R R K R +=141233(R //R )R D K R +=0.06D D T K sτ=⨯=5.3单位阶跃响应0(t)()U KT t Kδ=+5.4实验结果截图6.观察比例积分微分(PID )环节的响应曲线6.1模拟电路图156.2传递函数0(s)(s)(s)p p p d i i K U G K K T S U T S ==++123212(R )C d R R T R R =++i 121(R R )C T =+120p R R K R +=1233(R //R )R D K R +=32R C τ= D D T K τ=⨯6.3单位阶跃响应0(t)()p p D p K U K T t K tTδ=++6.4实验观察结果截图16三.实验心得这个实验,收获最多的一点:就是合作。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蛋白质的沉淀反应与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掌握鉴定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熟悉蛋白质的沉淀反应,进一步熟悉蛋白质的有关反应。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中某种或某些集团可与显色剂作用,产生颜色。

不同的蛋白质由于所含的氨基酸不完全相同,颜色反应亦不完全相同。

颜色反应不是蛋白质的专一反应,一些非蛋白物质也可产生同样的颜色反应,因此不能根据颜色反应的结果来决定被测物是否为蛋白质。

另外,颜色反应也可作为一些常用蛋白质定量测定的依据。

蛋白质是亲水性胶体,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与质点大小、电荷、水化作用有关,但其稳定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破坏了蛋白质的稳定性,蛋白质就会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三、实验仪器1、吸管2、滴管3、试管4、电炉5、ph试纸6、水浴锅7、移液管四、实验试剂1、卵清蛋白液:鸡蛋清用蒸馏水稀释10-20倍,3-4层纱布过滤,滤液放在冰箱里冷藏备用。

2、 0.5%苯酚:1g苯酚加蒸馏水稀释至200ml。

3、millon’s试剂:40g汞溶于60ml浓硝酸(水浴加温助溶)溶解后,冷却,加二倍体积的蒸馏水,混匀,取上清夜备用。

此试剂可长期保存。

4、尿素晶体5、1%cuso:1g cuso晶体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446、10%naoh:10g 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7、浓硝酸8、0.1%茚三酮溶液:0.1g茚三酮溶于95%的乙醇并稀释至100ml.9、冰醋酸10、浓硫酸11、饱和硫酸铵溶液:100ml蒸馏水中加硫酸铵至饱和。

12、硫酸铵晶体:用研钵研成碎末。

13、95%乙醇。

14、醋酸铅溶液:1g醋酸铅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15、氯化钠晶体16、10%三氯乙酸溶液:10g三氯乙酸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00ml17、饱和苦味酸溶液:100ml蒸馏水中加苦味酸至饱和。

18、1%醋酸溶液。

五、实验步骤蛋白质的颜色反应(一)米伦(millon’s)反应1、苯酚实验:取0.5%苯酚溶液1ml于试管中,加millon’s试剂0.5ml,电炉小心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实验总结篇一: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单管放大电路一、实验目的1.掌握放大电路直流工作点的调整与测量方法;2.掌握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3.了解直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动态特性的影响;4.掌握射极负反馈电阻对放大电路特性的影响;5.了解射极跟随器的基本特性。

二、实验电路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

图中可变电阻Rw是为调节晶体管静态工作点而设置的。

三、实验原理1.静态工作点的估算将基极偏置电路Vcc,Rb1和Rb2用戴维南定理等效成电压源。

开路电压Vbb?Rb2Vcc,内阻Rb1?Rb2Rb?Rb1//Rb2则IbQ?Vbb?VbeQRb?(??1)(Re1?Re2),IcQ??IbQVceQ?Vcc?(Rc?Re1?Re2)IcQ可见,静态工作点与电路元件参数及晶体管β均有关。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通过改变上偏置电阻Rb1(调节电位器Rw)来调节静态工作点的。

Rw调大,工作点降低(IcQ 减小),Rw调小,工作点升高(IcQ增加)。

一般为方便起见,通过间接方法测量IcQ,先测Ve,IcQ?IeQ?Ve/(Re1?Re2)。

2.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与输入、输出电阻?u???(Rc//RL)Ri?Rb1//Rb2//rbeRo?Rcrbe式中晶体管的输入电阻rbe=rbb′+(β+1)VT/IeQ ≈rbb′+(β+1)×26/IcQ(室温)。

3.放大电路电压增益的幅频特性放大电路一般含有电抗元件,使得电路对不同频率的信号具有不同的放大能力,即电压增益是频率的函数。

电压增益的大小与频率的函数关系即是幅频特性。

一般用逐点法进行测量。

测量时要保持输入信号幅度不变,改变信号的频率,逐点测量不同频率点的电压增益,以各点数据描绘出特性曲线。

由曲线确定出放大电路的上、下限截止频率fh、fL和频带宽度bw=fh-fL。

需要注意,测量放大电路的动态指标必须在输出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进行,因此输入信号不能太大,一般应使用示波器监视输出电压波形。

负反馈放大器实验报告

负反馈放大器实验报告

电工电子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朱光耀学生学号:201324122225 系别班级:13电气2报告性质: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实验实验项目:负反馈放大器实验地点:实验楼206 实验日期:11月23号成绩评定:教师签名:实验四 负反馈放大器一、实验目的加深理解放大电路中引入负反馈的方法和负反馈对放大器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负反馈在电子电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虽然它使放大器的放大倍数降低,但能在多方面改善放大器的动态指标,如稳定放大倍数,改变输入、输出电阻,减小非线性失真和展宽通频带等。

因此,几乎所有的实用放大器都带有负反馈。

负反馈放大器有四种组态,即电压串联,电压并联,电流串联,电流并联。

本实验以电压串联负反馈为例,分析负反馈对放大器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

1、图4-1为带有负反馈的两级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在电路中通过R f 把输出电压u o 引回到输入端,加在晶体管T 1的发射极上,在发射极电阻R F1上形成反馈电压u f 。

根据反馈的判断法可知,它属于电压串联负反馈。

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1) 闭环电压放大倍数VV VVf F A 1A A +=其中 A V =U O /U i — 基本放大器(无反馈)的电压放大倍数,即开环电压放大倍数。

图4-1 带有电压串联负反馈的两级阻容耦合放大器2) 反馈系数F1f F1V R R R F +=3) 输入电阻R if =(1+A V F V )R iR i — 基本放大器的输入电阻4) 输出电阻VVO OOf F A 1R R +=R O — 基本放大器的输出电阻A VO — 基本放大器R L =∞时的电压放大倍数1) 在画基本放大器的输入回路时,因为是电压负反馈,所以可将负反馈放大器的输出端交流短路,即令u O =0,此时 R f 相当于并联在R F1上。

2) 在画基本放大器的输出回路时,由于输入端是串联负反馈,因此需将反馈放大器的输入端(T 1 管的射极)开路,此时(R f +R F1)相当于并接在输出端。

实验报告模板(比例运算电路实验)

实验报告模板(比例运算电路实验)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林荣淞学号20093200144专业光电年级、班级09光电2班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实验讲义实验项目比例运算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a)熟悉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基本比例运算电路的运算关系。

b)掌握集成比例运算电路的调试和实验方法,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二、仪器设备:示波器低频模拟电路实验箱低频信号发生器数字式万用表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反相比例运算放大器①反相比例运算放大器测试电路如图1所示。

图中R f=100kΩ,R1=10kΩ,R2=R1∥R f。

连接电路,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Rf 100kR1 10kUiUoR2图1 反相比例运算放大器②调零。

将输入端接地,用直流电压表检测输出电压,检查U O是否等于零,保证U i等于零时,U O等于零(注:调零时必须已接入R f)。

③在输入端加入直流信号,信号的电压值见表1。

用直流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U O,将测量值记入表1中。

④注:直流电压的得到:用直流电源1.5——24V调节得到输出为2V电压,然后通过10k电位器分压得到所需的直流电压值。

(2)同相比例放大器①同相比例放大电路测试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R f,R1,R2参数同(1)①,按图2接线,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R1 10kRf 100kR2UiUo图2同相比例放大器②调零同(1)②。

③在输入端加入直流信号,信号的电压值见表1,测量值填入表1中。

(3)电压跟随器电压跟随器测试电路如图3所示。

图中R f=R1=10kΩ,按图3接线,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调零,输入端加入直流信号,信号的电压值见表2。

测量输出电压U O,将测量值记入表2中R1 10k Rf 10kUoUi图3电压跟随器(4)差动比例放大器差动比例放大器测试电路如图4所示。

图R f=R3=100kΩ,R1=R2=10kΩ。

按图4接线,接通电源,调零,输入端U11,U12同时加入直流信号,信号电压值见表2(注意信号的极性),测量输出电压U O,测量值记入表2中。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的实验报告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的实验报告

1.电压电流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任意指定,分析时:若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则i>0,反之i<0。

电压的参考方向也可以任意指定,分析时:若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则u>0反之u<0。

2.功率平衡一个实际的电路中,电源发出的功率总是等于负载消耗的功率。

3.全电路欧姆定律:U=E-RI4.负载大小的意义:电路的电流越大,负载越大。

电路的电阻越大,负载越小。

5.电路的断路与短路电路的断路处:I=0,U≠0 电路的短路处:U=0,I≠0 。

基尔霍夫定律:1.几个概念:支路:是电路的一个分支。

结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联接点称为结点。

回路:由支路构成的闭合路径称为回路。

网孔:电路中无其他支路穿过的回路称为网孔。

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1)定义:任一时刻,流入一个结点的电流的代数和为零。

或者说:流入的电流等于流出的电流。

(2)表达式:i进总和=0 或:i进=i出(3)可以推广到一个闭合面。

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1)定义:经过任何一个闭合的路径,电压的升等于电压的降。

或者说:在一个闭合的回路中,电压的代数和为零。

或者说:在一个闭合的回路中,电阻上的电压降之和等于电源的电动势之和。

电位的概念(1)定义:某点的电位等于该点到电路参考点的电压。

(2)规定参考点的电位为零。

称为接地。

(3)电压用符号U表示,电位用符号V表示(4)两点间的电压等于两点的电位的差。

(5)注意电源的简化画法。

四.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1.理想电压源(1)不论负载电阻的大小,不论输出电流的大小,理想电压源的输出电压不变。

理想电压源的输出功率可达无穷大。

(2)理想电压源不允许短路。

2.理想电流源(1)不论负载电阻的大小,不论输出电压的大小,理想电流源的输出电流不变。

理想电流源的输出功率可达无穷大。

(2)理想电流源不允许开路。

3.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的串并联(1)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串联时,电路中的电流等于电流源的电流,电流源起作用。

游戏美工实验报告

游戏美工实验报告

随着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游戏美工在游戏开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个优秀的游戏美工会为游戏带来鲜明的视觉风格,提升玩家的沉浸感,增加游戏的吸引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深入了解游戏美工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美术设计能力。

二、实验目的1. 掌握游戏美工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

2. 熟悉常用的游戏美工软件和工具。

3. 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创意思维。

4. 完成一个小型游戏项目的美工设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内容1. 游戏美工基础理论- 游戏美工的概念及分类- 游戏美工的设计原则- 游戏美术资源制作流程2. 游戏美工软件和工具- Photoshop:图像处理、编辑、合成- 3ds Max:三维建模、动画制作- Unity:游戏引擎,用于游戏开发3. 游戏美工实践- 角色设计:包括角色造型、表情、动作等- 场景设计:包括场景布局、环境、氛围等- UI设计:包括界面布局、图标、按钮等- 动效设计:包括角色动画、场景动画、UI动画等1. 角色设计- 确定游戏类型和风格,如卡通、写实、像素等。

- 进行角色原型设计,包括角色造型、表情、动作等。

- 使用Photoshop进行角色细节调整和上色。

2. 场景设计- 分析游戏剧情和主题,确定场景类型和氛围。

- 使用3ds Max进行场景建模和布局。

- 使用Photoshop进行场景贴图、光照和渲染。

3. UI设计- 分析游戏需求和功能,确定界面布局和元素。

- 使用Photoshop进行UI设计,包括图标、按钮、字体等。

- 使用Unity进行UI实现和交互。

4. 动效设计- 设计角色动画和场景动画,包括行走、攻击、跳跃等。

- 使用3ds Max进行动画制作和关键帧调整。

- 使用Unity进行动画导入和播放。

五、实验结果1. 完成了一个小型游戏项目的美工设计,包括角色、场景、UI和动效。

2. 掌握了游戏美工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软件工具。

3. 提升了审美观和创意思维,为今后的游戏开发奠定了基础。

ADO实验报告

ADO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学院:专业:班级:班姓名:学号:实验室号: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四:存储过程和三层架构的应用实验目的能熟练使用存储过程对数据进行操作,掌握三层架构开发软件的思想,能熟练应用一、实验内容1.搭建三层架构,实现登陆功能2.使用三层架构完成下面窗体的功能:二、实验环境1.硬件:学生用微机、局域网环境2.软件:Windows XP中文操作系统、SQLSERVER2005及以上版本三、实验调试与结果分析(附上代码,以及运行结果的截图)四、总结(说明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新发现或个人的收获;未解决/需进一步研讨的问题或建议新实验方法等)一:UI层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ponentModel;using System.Data;using System.Drawing;using System.Linq;using System.Text;using System.Windows.Forms;using BLL;using DATALINQ;namespace UI{public partial class Form1 : Form {public Form1(){InitializeComponent(); }private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bll bl = new bll();usedata use = bl.Loginby_usename(textBox1.Text);if (epwd == textBox2.Text){Main m = new Main();m.Show();this.Hide();}else{MessageBox.Show("登录失败");}}}}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ponentModel;using System.Data;using System.Drawing;using System.Linq;using System.Text;using System.Windows.Forms;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using BLL;using DATALINQ;namespace UI{public partial class Main : Form {public Main(){InitializeComponent(); }DataTable dt;private void Main_Loa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listView1.View = View.Details;listView1.Columns.Add("课程号",150);listView1.Columns.Add("课程名",150);listView1.Columns.Add("学生人数",170);listView1.Columns.Add("学分",160);dt = new DataTable();dt.Columns.Add("sno");dt.Columns.Add("name");dt.Columns.Add("sex");dt.Columns.Add("age");dt.Columns.Add("class");}private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bll bl=new bll();listView1.Items.Clear();List<c> list = bl.Select_all(textBox_cno.Text.Trim());for (int i = 0; i < list.Count;i++ ){ListViewItem li = new ListViewItem(new string[] { list[i].cno, list[i].cname, list[i].scount.ToString(),list[i].credit });listView1.Items.Add(li);}}private void button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bll bl = new bll();int i = bl.Insert(textBox_cno.Text,textBox_cname.Text, Convert.ToInt32(textBox_scount.Text), textBox_credit.Text);if(i==1){MessageBox.Show("插入成功");}}private void button5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bll bl = new bll();List<c> list=bl.Select_all();listView1.Items.Clear();for(int i=0;i<list.Count;i++){ListViewItem item = new ListViewItem(new string[] { list[i].cno, list[i].cname, list[i].scount.ToString(),list[i].credit });listView1.Items.Add(item);}}private void button3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bll bl = new bll();int i = bl.Delete(textBox_cno.Text.Trim());if(i==1){MessageBox.Show("删除成功");}}private void button4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bll bl = new bll();int i = bl.Update(textBox_cno.Text.Trim(), textBox_cname.Text.Trim(), textBox_scount.Text.Trim(), textBox_credit.Text.Trim());if(i==1){MessageBox.Show("更新成功");}}private void listView1_SelectedIndex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textBox_cno.Text =listView1.FocusedItem.SubItems[0].Text;textBox_cname.Text=listView1.FocusedItem.SubItems[1].Text; textBox_scount.Text=listView1.FocusedItem.SubItems[2].Text; textBox_credit.Text=listView1.FocusedItem.SubItems[3].Text;}private void button6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bll bl = new bll();dt.Rows.Clear();List<s> list =bl.Select_s(textBox_sno.Text.Trim());//DataRow dr = dt.NewRow();for (int i = 0; i < list.Count; i++){dt.Rows.Add(new object[] { list[i].sno,list[i].name, list[i].sex, list[i].age.ToString(),list[i].@class });}dataGridView1.DataSource = dt;}private void button10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bll bl = new bll();List<s> list =bl.Select_s(textBox_sno.Text.Trim());dt.Rows.Clear();//DataRow dr = dt.NewRow();for (int i = 0; i < list.Count; i++){dt.Rows.Add(new object[] { list[i].sno,list[i].name, list[i].sex, list[i].age.ToString(),list[i].@class });}dataGridView1.DataSource = dt;}private void dataGridView1_CellClick(object sender, DataGridViewCellEventArgs e){try{textBox_sno.Text =dataGridView1.Rows[e.RowIndex].Cells[0].Value.ToString(); textBox_name.Text =dataGridView1.Rows[e.RowIndex].Cells[1].Value.ToString(); textBox_sex.Text =dataGridView1.Rows[e.RowIndex].Cells[2].Value.ToString(); textBox_age.Text =dataGridView1.Rows[e.RowIndex].Cells[3].Value.ToString(); textBox_class.Text =dataGridView1.Rows[e.RowIndex].Cells[4].Value.ToString();}catch (Exception s){MessageBox.Show(s.Message);}private void button7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bll bl = new bll();int i = bl.Delete_S(textBox_sno.Text.Trim());if (i == 1){MessageBox.Show("删除成功");}}private void button8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bll bl = new bll();int i =bl.Update_S(textBox_sno.Text,textBox_name.Text,textBox_sex.Te xt,textBox_age.Text,textBox_class.Text);if (i == 1){MessageBox.Show("更新成功");}private void button9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bll bl = new bll();int i = bl.Insert_S(textBox_sno.Text,textBox_name.Text, textBox_sex.Text, textBox_age.Text, textBox_class.Text);if (i == 1){MessageBox.Show("插入成功");}}}}二:BLL层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ng System.Linq;using System.Text;using DATALINQ;using DAL;namespace BLL{public class bll{public usedata Loginby_usename(string usename) {dal dl=new dal();return dl.Login(usename);}//查询public List<c> Select_all(string cno){dal dl = new dal();return dl.Select(cno);}public List<c> Select_all(){dal dl = new dal();return dl.Select_all();}public List<s> Select_s(string sno){dal dl = new dal();return dl. Select_all_s(sno);}public int Delete(string cno){dal dl = new dal();return dl.Delete(cno);}public int Update(string cno, string cname, string scount,string credit){dal dl = new dal();return dl.Update(cno, cname, scount, credit);}//插入public int Insert(string cno, string cname, int sco, string cre){dal dl = new dal();return dl.Insert(cno,cname, sco, cre);}public int Delete_S(string sno){dal bl = new dal();return bl.Delete_S(sno);}public int Update_S(string sno, string name, string sex,string age, string cla){dal bl = new dal();return bl.Update_S(sno, name, sex, age, cla); }public int Insert_S(string sno,string name,string sex,string age,string cla){dal bl = new dal();return bl.Insert_S(sno, name, sex, age, cla); }}}三:DAL层using System;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using System.Linq;using System.Text;using System.Data.Linq;using DATALINQ;namespace DAL{public class dal{public usedata Login(string usename){using (UsedataDataContext use = new UsedataDataContext()){var us = from s in edata where ename == usename select s;return us.Single();}}public List<c> Select(string cno){using (CDataContext use = new CDataContext()){var us = from s in use.c where o == cno select s;return us.ToList();}}public List<c> Select_all(){using(CDataContext cc=new CDataContext()){var use = from s in cc.c select s;return use.ToList();}}public int Insert(string cno,string cname,intsco,string cre){using (CDataContext cc = new CDataContext()){var user = new c{ cname = cname, cno = cno, scount = sco, credit = cre };cc.c.InsertOnSubmit(user);cc.SubmitChanges();}return 1;}public int Delete(string cno){ using(CDataContext cc=new CDataContext()){var use = from s in cc.c where o ==cno select s; cc.c.DeleteAllOnSubmit(use);cc.SubmitChanges();return 1;}}public int Update(string cno,string cname,string scount,string credit){using (CDataContext cc = new CDataContext()){var use = from s in cc.c where o == cno select s;use.Single().cno = cno;use.Single().cname = cname;use.Single().scount = Convert.ToInt32(scount); use.Single().credit = credit;cc.SubmitChanges();return 1;}}public List<s> Select_s(string sno){using(ScsDataContext xue=new ScsDataContext()){var use = from ss in xue.s where ss.sno == sno select ss;return use.ToList();}}public List<s> Select_all_s(string sno){using (ScsDataContext xue = new ScsDataContext()) {var use = from ss in xue.s select ss;return use.ToList();}}public int Delete_S(string sno){ using(ScsDataContext us=new ScsDataContext()){var use = from s in us.s where s.sno == sno select s;us.s.DeleteAllOnSubmit(use);us.SubmitChanges();return 1;}}public int Update_S(string sno,string name,string sex,string age,string cla){ using(ScsDataContext us=new ScsDataContext()){ var use=from s in us.s where s.sno==sno select s; use.Single().name = name;use.Single().sex=sex;use.Single().age=Convert.ToInt32(age);use.Single().@class=cla;us.SubmitChanges();return 1;}}public int Insert_S(string sno, string name, string sex, string age, string cla){ using(ScsDataContext us=new ScsDataContext()){var use = new s{sno=sno,name=name,sex=sex,age=Convert.ToInt32(age),@class=cl a};us.s.InsertOnSubmit(use);us.SubmitChanges();return 1;}}}}四:DaTaLinq层#pragma warning disable 1591//------------------------------------------------------------------------------// <auto-generated>// 此代码由工具生成。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报告

波形,在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用交流毫伏表测量下述3种情况下的uo值,并 用双踪示波器观察uo和ui的相位关系,并记入表2-2中。
3、观察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置RC=2.4KΩ,RL=2.4KΩ, ui=0V,调节RP,使IC=2.0mA,测出UCE 值;再逐步加大输入信号,使输出电压u0 足够大,但不失真。 然后保持输 入信号不变,分别增大和减小RP,使波形出现失真,绘出u0的波形,并测出 失真情况下的IC和UCE值,并记入表2-4中。在每次测IC和UCE 值时,都要将 信号源的输出旋钮旋至零。
测量值
计算值
UB/V
UE/V
UC/V
RB1
UBE/V
UCE/V IC/mA
KΩ/
2.88 2.01 7.34 63
0.89
5.20 20
表2-2
RC/ RL/ uo/mV AV KΩ KΩ
观察记录一组uo和ui波形
2.4 ∞
94.0 9.40
1.2 ∞
48.1 4.81
2.4 2.4 47.2 4.72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 电压的测试方法。
3、 熟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使用仪器与材料
EL教学实验箱、AS101E函数信号发生器、DS1062E-EDU双踪示波器、 GB7676-98交流毫伏表 三、实验步骤
1. 调试静态工作点 接通直流电源前,先将RP调至最大, 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旋钮旋至零。 接通+12V电源、调节RP,使IC=2.0mA(即UE=2.0V), 用直流电压表测 量UB、UE和UC,用万用电表测量RB2值,并记入表2-1中。 2、测量电压放大倍数 在放大器输入端加入频率为1KHz的正弦信号us,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的 输出旋钮使放大器输入电压ui10mV,同时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出电压uo的

比例及加减运算电路实验报告

比例及加减运算电路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比例及加减运算电路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四比例求和运算电路实验报告实验四比例求和运算电路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比例、求和电路的特点及性能。

2.学会上述电路的测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仪器1.数字万用表2.信号发生器3.双踪示波器其中,模拟电子线路实验箱用到直流稳压电源模块,元器件模组以及“比例求和运算电路”模板。

三、实验原理(一)、比例运算电路1.工作原理a.反相比例运算,最小输入信号uimin等条件来选择运算放大器和确定外围电路元件参数。

如下图所示。

10kΩ输入电压ui经电阻R1加到集成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其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2接地。

输出电压uo经RF接回到反相输入端。

通常有:R2=R1//RF由于虚断,有I+=0,则u+=-I+R2=0。

又因虚短,可得:u-=u+=0由于I-=0,则有i1=if,可得:ui?u?u??uo?R1RFuoRF?AufuR1i由此可求得反相比例运算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为:??u?Rif?i?R1?ii?反相比例运算电路的输出电阻为:Rof=0输入电阻为:Rif=R1b.同相比例运算10kΩ输入电压ui接至同相输入端,输出电压uo通过电阻RF 仍接到反相输入端。

R2的阻值应为R2=R1//RF。

根据虚短和虚断的特点,可知I-=I+=0,则有u??且u-=u+=ui,可得:R1?uo?uiR1?RFAuf?R1?uoR1?RFuoR?1?FuiR1同相比例运算电路输入电阻为:Rif?输出电阻:Rof=0ui??ii以上比例运算电路可以是交流运算,也可以是直流运算。

输入信号如果是直流,则需加调零电路。

如果是交流信号输入,则输入、输出端要加隔直电容,而调零电路可省略。

(二)求和运算电路1.反相求和根据“虚短”、“虚断”的概念RRui1ui2uouo??(Fui1?Fui2)R1R2R1R2RF当R1=R2=R,则uo??RF(ui1?ui2)R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电压跟随电路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

移相器实验报告

移相器实验报告

一、移相器与相敏检波器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移相器和相敏检波器的工作原理。

2. 学习传感器实验仪和交流毫伏表的使用。

3. 学习用双踪示波器测量相移的方法。

【实验原理】1. 移相器的工作原理移相器是由电阻、电抗元件、非线性元件和有源器件等构成的一种电路,当正弦信号经过移相器时其相位会发生改变。

理想的移相器在调整电路参数时,可使通过信号的相位在0?~360?之间连续变化,而不改变信号的幅度,即信号可不失真地通过,只是相位发生了变化,图1为移相器的工作原理,其中相角?为经过移相器所获得的。

2. 相敏检波器的工作原理相敏检波器是一种根据信号的相位来提取有用信号的处理电路,在外部同频控制信号作用下,用控制信号来截取输入信号,相敏检波器输出的直流分量为反映输入信号与控制信号相位差的直流电压,经低通滤波器lpf滤除高频分量后得到直流输出信号e;相敏检波器的组成框图见图2。

t?10?t??2 设控制信号表达式为: u??t?0?t?t2? ?t??),输入信号与控制信号在时域中的关系见图3。

设输入信号为:u?usin( 用控制信号截取输入信号后得到:u0?u?u,对u0积分并在一个周期内取平均得:1t/2ue?usin(?t??)dt??t0?t??t/20?t??)d(?t??)???sin(u/2[cos(?t??)]t0?tuuu[cos(???)?cos?]??[cos?cos??sin?sin??cos?]?cos?2?2?? ①由式①可以看出,相敏检波器经低通滤波器输出一个反映输入信号相位差的直流电压,当??0时,即输入信号与控制信号同相时e?交时,e?0。

利用相敏检波器可以消除信号中干扰噪声的影响。

设输入信号中包含有噪声信号un和有用信号us,即:u?us?un,则:u0?u?uc?ucus?ucun,对u0积分并在一个周期内1t1t取平均得:e??ucussin(?t??s)dt??ucunsin(?t??n)dt t0t0 ?1u?,当??90?,即输入信号与控制信号正?[uscos(?s??c)?uncos(?n??c)] 通过移相器调节控制信号uc的相位,使噪声信号与控制信号相差90°相角,此时:则:e??n??c?90?,us?cos(?s??c),即相敏检波器的输出仅含有有用信号us分量,噪声信号被剔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