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言者慧于心
《止学》原文及译文
【译文】名誉有虚假的,谄媚的人用它来欺骗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会自我赞扬。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
赏誉勿轻,轻者誉贱,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译文】赏给他人名誉不要随便,太随便了名誉就不贵重了,不贵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荣誉要懂得辞让,辞让就能显现美德,显现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属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译文】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势力弱于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力量不如别人的人,不要说勉强的话。
王者不辨,辨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译文】称王的人不和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他的威严。有智慧的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会使行动犹豫。
辩卷四
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3、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
1、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3、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4、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
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止学》原文及译文
《止学》原文及译文《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这也是中庸的道理。
这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当你捧读本书时,你已经站在人生的高点上。
凡是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如当属为政的曾国藩和为商的李嘉诚。
他们的经历告诉读者:《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成大事都尤其如此。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过犹不及,知止不败.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自古有一种杯子叫“公道杯”,酒装七成则容纳,过7成则神奇般的遗漏殆尽,告诫人们办事不要贪心,适可而止,“谦受益,满招损”,《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办事、敛财要有“度”。
智卷一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於聪明就是愚蠢了。
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
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
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孔子论言语表达的四种境界-精选资料
孔子论言语表达的四种境界-精选资料孔子论言语表达的四种境界《论语》当中,孔子对言语表达有多处论述,大致来说孔子认为言语表达有四种境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讷言一般人说话水平不高,便可以称为讷言。
所谓言语迟钝,不能言善道。
孔子说他的弟子:“柴也愚,参与鲁,师也辟,由也燕。
”(《论语?先进》)高柴愚直,曾参迟钝不善言辞,子张偏激,子路莽撞。
孔子说高柴与曾参愚鲁,便含有不善言辞之意。
孔子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讷于言之人就是言语迟钝的人。
朱熹《四书集注》说:“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德。
此处讷言引申为言语谨慎,不轻易说话,可见讷言一词本指说话迟钝。
讷言之人虽不善言,但无害于人,也无害于世,做人应该朴实厚道,不必追求浮夸,讷言之人若能善加引导,不失为正直中正之士。
此为言语表达的第一阶段,讷言,即不善言辞。
二、善言言语表达的第二阶段是善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能言善辩。
如:1.“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就是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这种人能说会道,一般人都被迷惑了,但是孔子说得很明白,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巧言令色之人,仁厚就少,与其共事就更难。
《诗经》中也有类似关于巧言的描述,如《诗经?小雅?巧言》中就有“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意思是花言巧语,巧舌如簧那样的人,脸皮就太厚了。
2.孔子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巧言之人能把无理说得有理,天花乱坠,娓娓动听,往往会败坏一个人的德行,无论是对人对事小处不能忍耐,就会扰乱大计。
孔子所说的巧言,是指“变乱是非”(朱熹语)的花言巧语,使人不能坚持操守,即朱熹所注:“听之使人丧其所守。
”现实生活中小不忍乱大谋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人常常因为不能容忍一时,而喜怒形之于色,发自于口,最终可能会导致满盘皆输。
智者寡言,愚者善辩、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智者寡言,愚者善辩、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译文1:
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
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
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
译文2:
天地虽没有自己说自己如何高如何厚,可人们都看得见天地的高旷宽广。
”越是成熟饱满的谷子,越是低下头。
可是,平日里有些人,常常会不自觉地自恃自己的才华而飘飘然,特别是处于顺境之时,常常得意忘形,不能很好地俯下身子。
《周易》有云:“吉人寡言语,躁人之辞多。
”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一个人越是心浮气躁,越爱在言语上与人争个高下。
而一个人越成熟,就越沉默,越低调。
忍辱不辩”是一种人生智慧,你只有能忍人之不能忍,才能成人之不能成;“寡言不争”是一种人生境界。
智慧的人,最懂沉默。
智者沉默,愚者雄辩。
水深无声,人稳。
止学原文及译文
《止学》原文及译文止学原文智卷一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1、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3、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4、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
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3、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1、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3、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4、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戚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刘邦很喜欢她生的儿子赵王如意,曾经想废除太子刘盈立如意为太子。
孔子很欣赏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的人孔子说—人的办事能力和语言能力往往是不相称的,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做,会做的人不一定会说,既做得好又说得漂亮的人实不多见。
本月16日的《国学》版(见B6)讨论了口才好的人的优缺点,提出对能言善辩之人一定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并列举了历史上一些“以言举人”的经验教训。
现在来谈谈另一种人,这种人办事脚踏实地,行为端正,品德良好。
但因口才不好,往往被人忽视。
不过,孔子对这种人特别欣赏,称“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为君子、仁者。
孔子的观点是:事情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孔子论言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定,工作上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译文]司马牛问仁德。
孔子说:“仁者,他的言语迟钝。
”司马牛说:“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周昌口吃性耿直阻止刘邦废太子汉高祖刘邦在用人方面是历史上有名的高手,他既能驾驭萧何、韩信、张良之类的人才打天下,也能起用叔孙通、陆贾之类的人才守天下。
在他身边,既有能言善辩的纵横之士,也有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
汉初御史大夫周昌,为人口吃,性格耿直,在皇帝面前常常犯颜直谏。
论语别裁中触动心弦的句子30个
论语别裁中触动心弦的句子30个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是可忍,孰不可忍?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 观其所以,知其所以然。
13.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4.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8.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 巧言令色,鲜矣仁。
25.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7. 是可忍,孰不可忍?
2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讷言而敏行,说话做事的最高境界
讷言而敏行,说话做事的最高境界在注重德性标格的中华文化中,孔子和老子虽有大相异趣的人生观、处世观,但却共同持有“讷言”的主张。
“讷言”成了两位大师思想理念的一个交汇点,灌注着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孔子“讷言而敏行”的理念更是流传千年,引导了中华民族的心性塑造。
01“讷言”以寡失言与行是人主体活动的两种方式,孔子着眼于人格塑造,提出“有言者不必有德”,并认为考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即是说,言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德性,人格的实现在行不在言。
他据此提出:“仁者,其言也讱。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讱、讷,均为言语迟钝之意。
“讷言”,就是主张言语要迟钝、简约,说话越少越好。
据说孔子在家乡行走,就常常是这般恭顺温和、不善言辞的“讷言”形貌。
为什么要“讷言”呢?因为孔子发现:“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同时,“以约失之者鲜矣”。
一味逞口舌之利常招人讨厌,而约束自己、言语简约的人普遍行为合规、过失较少。
既然放言易、力行难,人格塑造的重点又不在言,孔子自然要提倡“讷言”。
《诗·大雅·抑》中有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白圭的斑点可以磨掉,而说出口的错误无法挽回,这是强调慎言以避免失言。
孔子门徒南容对这几行诗句极感兴趣,反复诵读,孔子以此认为南容大可造就,就把侄女嫁给了他,可见孔子对“讷言”的看重以及他倡导“讷言”的原因。
老子曾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认为说话多常会陷入困境,不如守静勿言,做到“大辩若讷”,这与孔子的认识极为相近。
02“讷言”以成信孔子提出“讷言”,同时也有成就信用的道德考量。
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一个人言语过多,就会有不能兑现之言,反而丧失了信用,是“巧言乱德”或自取耻辱;要想成就做人的诚信,还是少说话、不空言为好。
孔子曾对学生说:“予欲无言”,表示他准备不再说话了。
老师不说话怎么教育学生呢?孔子解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能言以求真理,讷言专注行事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能言以求真理,讷言专注行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国策》中有言:“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意思是一个人辩论的力量比九鼎还重,凭借三寸之舌能够胜过百万雄兵。
这里赞美了能言善辩的好处。
《论语》中有言:“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焉用佞!”意思是伶牙俐齿地与别人争辩会惹人厌恶,一个人为何要能言善辩呢?孔子的话肯定了讷言的好处。
有时候,不同古人的言论看似矛盾,但实则是他们在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体现出他们独特的人文思想和精神特征,而这些思想在当代国家、民族、社会的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能言”和“讷言”有何个人的理解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第一段,《战国策》“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意思是一个人辩论的力量,可以比宝物九鼎还要有分量。
仅三寸长的舌头,可以胜过百万雄兵。
这是夸张地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
口才也确实是智慧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一项可以拿来生存的一种方式。
语言是人思想的反映,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
这句话强调言语和沟通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认识到人需要沟通,学会沟通,
第1页共6页。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名言赏析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名言赏析孔子孟子谏言名句译文孔子名言1、敏于事而慎于言。
【译文】人应在做事上主动积极但在说话上谨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讷nè:语言迟钝,不善讲话敏:敏捷5、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6、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敏:聪明。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指人应该有这样的品质,然后才可称得上是君子。
9、敬鬼神而远之。
【译文】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
1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
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1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文】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信:相信;好:爱好。
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1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就是说君子要取财有道,由不义之财得来的福与贵,对本人来说就像浮云一般没有任何的意义。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
文中子《止学》
文中子《止学》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王通,号文中子,隋人,魏征,李靖,房玄龄之师。
曾国藩少时深爱《止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功无不透出“止”的烙印,而一代商业巨子李嘉诚更是按《止学》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醒目之处以励志。
原文: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势莫加君子,德休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远有兴衰,存畏警焉。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誉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止学原文
止学原文智卷一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於聪明就是愚蠢了。
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
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
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
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
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
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用势卷二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
势力埋伏著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
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
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啊。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文】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
有势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们怨恨他就会离弃他。
势力达到顶点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猜疑,地位尊贵而不谦恭的人使人嫉恨。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译文】势力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遭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
止学
《止学》原文及译文赏析作者: 隋唐文中子智卷一1、智极则愚也2、才高非智尽哉。
3、谋人者成于智祸焉。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也。
用势卷二1、势无常也2、势莫加君子祸焉。
3、众成其势4、势或失之利卷三1、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2、众逐利而富寡3、众见其利者而莫御君子矣。
4、利无尽处辩卷四1、物朴乃存尽锋出。
2、识不逾人者3、王者不辩4、忠臣不表其功誉卷五1、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2、誉存其伪3、赏名勿轻誉之不废焉。
4、人无誉堪存情卷六1、情滥无行2、上无度失威不可攀也。
3、情存疏也4、多情者多艰蹇卷七1、人困乃正2、事变非智勿晓;人祸告诫3、视己勿重者重4、穷不言富为大释怨卷八1、世之不公2、君子不念旧恶3、名不正而谤兴不结焉。
4、宽不足以悦人心卷九1、欲无止也2、不求于人。
3、苦乐无形矣。
4、仁者好礼修身卷十1、服人者德也。
德之不修2、纳言无失3、诚非致虚验其德焉。
4、不察其德译文这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的高点上。
凡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在李嘉诚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墙壁上密。
怎样打造财富人生“华人首富”李嘉诚对此早有深思无数惨痛的事实证明此时之盛不等于彼时之盛今日之富不等于明日之富一、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寡【译文】过於聪明就是愚蠢了。
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才高非智【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谋人者成於智其智也。
智有所缺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才能减少祸患。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的智慧。
二、势无常也智者不矜。
【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势莫及君子德休与【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祸害啊。
众成其势【译文】众多的人纔能成就势力的人恨。
势或失之【译文】势力有时会失去三、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
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累。
众逐利而富寡慎也。
天贵於明【译文】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名望却有增高。
座右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座右铭原文翻译及赏析座右铭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世俗的荣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
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
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
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注释施:施舍。
世誉:世俗的荣誉。
纪纲:法度。
隐心:估量。
庸:岂,哪里。
守愚:守拙。
臧(zāng):褒奖。
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料。
淄(zī):黑色;变为黑色。
暧暧(ài):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
硁硁(kēng):执著,形容浅薄固执。
《论语》:“子曰:硁硁然小人哉。
”介:坚固。
赏析《座右铭》是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其中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的。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矛盾,突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反映了当时较为普遍的价值观念。
开篇“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两句可归结为慎言。
“无道人之短”就是不直言他人的短处。
儒家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对于小人的短处,不能说,说了会得罪小人;而对于君子,因为君子能够“吾日省吾身”,能够不断地自省自查自纠,所以不必说:正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无说己之长”则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张扬。
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于言而敏于行【标准发音】:nè yú yán,mǐn yú xíng【繁体写法】:�G于言,敏於行【讷于言敏于行及就是什么意思】:讷:语言急躁;敏:灵巧。
指骂人慎重,办事灵巧【讷于言,敏于行成语接龙】:大辩若讷→ 讷于言,敏于行→ 行不从径【用法分析】:并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作行事【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行① xíng 举行发行;② háng 行市、行伍③ hàng树行子④ héng 道行。
【原文表明】: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对应近义词】:敏行讷言、;《北齐书・文苑传・李广》:“广少与赵郡李謇合称,为邢、魏之亚,而讷于言,敏于行。
”拓展内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作文人们常言道:言多必有违,而孔子在《论语》中也明确提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是指在说话方面沉默寡言而敏于实干之人。
在日本作家渡边醇一创作的小说《钝感力》中的S君是日本某知名医院的实习研究生,他的导师十分严厉,经常对他犯的错误横加指责。
同学们都看不下去了,但S君还是以宽厚的`笑容和极强的执行力一一按照导师所指责的进行改正。
后来,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忠厚的人品,S君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院长,并且成为日本颇具知名度的手术首席。
尽管S君不善言辞,但他正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代表人物。
他不与老师责骂,而是挑选汇报老师的建议,并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的手术规范,最终因为细致的态度和极强的执行力,赢得自己理应的投资回报。
泱泱华夏,自然也不缺这样的典范。
原清华校长梅贻琦曾经被人尊称为“寡言君子”。
在他当年参加录取考试放榜之时,许多考生一拥而上前去看榜,有的欣喜苦狂,有的垂头丧气,有的痛哭流涕,但人群外的梅贻琦显得分外冷静,直至所有考生退下后他才去看榜。
在平时与学生讲话时,原先校长的长篇大论的“废话”也被略去,讲话也显得言简意赅,但他刻苦钻研学且为人正派,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敬仰。
古文形容智慧
古文形容智慧大智若愚【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像愚笨。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兰质蕙心【解释】形容美丽而聪明。
【出处】唐·王勃《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
”聪明才智【解释】指有丰富敏捷的智力和显著的才能。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聪明睿智【解释】指聪颖明智。
【出处】《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冰雪聪明【解释】比喻人聪明非凡。
【出处】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绝圣弃智【解释】圣、智:智慧,聪明。
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锦心绣肠【解释】形容文思优美,聪明有才。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闻之异乡公子如此形状,必是个浪荡之徒,便有锦心绣肠,谁人信他,谁人请他。
”代表智慧的字代表"智慧"的字有:聪、明、伶、慧、灵、敏、睿、智、巧、捷等。
一、慧基本字义1、形声。
从心,彗声。
本义:聪明,有才智。
2、狡黠。
3、眼睛清明4、佛教名词(般若)。
意译为慧,智慧。
字形演变字源解说文言版《说文解字》:慧,儇也。
从心,彗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慧,敏捷聪明。
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彗”作声旁。
二、睿基本字义1、本义:通达;明智;智慧。
2、古时臣下对君王、后妃等所用的敬词3、特指孔子字形演变字源解说文言版《说文解字》叡,深明也,通也。
从目,从谷省。
睿,古文叡。
壡,籀文从土。
白话版《说文解字》睿,深明真相,智慧通达。
字形采用“目”、省略式的“谷”三形会义。
“睿”,是古文写法的“叡”。
“壡”,籀文采用“土”作边旁。
三、智基本字义1、智慧,智谋。
人生路上,慢一些,稳一点儿!记住“十慎”之警。
人生路上,慢一些,稳一点儿!记住“十慎”之警。
慎,是中国古代修身、处世很重要的一种智慧和方法。
“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
”读懂古人“慎”的智慧,人生自然能从容不迫。
下面,就谈谈“十慎”:慎言,慎行,慎微,慎独,慎染、慎欲,慎友,慎权,慎初,慎终。
一、慎言——“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纽带,语言还反映了说话人的思想境界与实际水平。
俗话说,“慎言以养其德,节食以养其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从口出,患从口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等等,无不体现“慎言”的重要性,如果言语不慎,轻则取其辱,重则丧其生。
因此,历代圣哲先贤都把“慎言”作为修身静心之首,认为“修身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论语》里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人际交往,要慎言,做到会说、敢说、能说、巧说,不能乱说、胡说、瞎说、多说。
做到“三思而后说”,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先声夺人,不要盛气凌人,不要信口开河,不要语无伦次,不要口出狂言,不要论人是非,不要尖酸刻薄。
二、慎行——“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言与行,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两个维度,也是其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方式。
每个人从蹒跚学步开始,就与“行”结下了不解之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我们每每走路,都要从第一步先迈起。
古人云,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慎行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潇洒和坦荡,有着比慎言更为重要的意义。
人们讲究言行一致,就是因为说易行难,嘴上头头是道,行动却背道而驰。
孔子特别看重人的行为,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把要说的事先做出来,人的许多思想和理念应当用行动来表达,行动可以是最好的语言。
据此,他还提出了“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思想。
《易传》提出“天行健”,认定天通过四时运行和生成百物的“行”来成就功德,其无言而行、以行为言,正是“讷言而敏行”的理想典范。
止学原文
止学原文智卷一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於聪明就是愚蠢了。
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
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
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
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
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
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用势卷二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
势力埋伏著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
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
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啊。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文】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一个人却可以毁掉它。
有势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们怨恨他就会离弃他。
势力达到顶点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猜疑,地位尊贵而不谦恭的人使人嫉恨。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译文】势力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遭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讷言者慧于心
作者:林颐
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5年第02期
璞忆父亲冯友兰,提起冯老的口吃,与他的哲学成就齐名。
冯先生说“顾颉刚”的名字时,“咕叽咕叽”良久而念不出“刚”字。
冯先生自美国归后,在清华大学开设“古代哲人的人生修养
方法”课时,因为他的口吃,听课的学生人数每周递减,从四五百人到四五人,彼时冯先生的口吃在学生中亦被传为笑谈。
同样口吃的还有顾颉刚先生。
张中行记得第一次看见顾先生的情景:“一个中年教授站在台上兀自着急,扫一眼学生,欲言又止,只动嘴唇不发一语,转身在黑板上狂写不止……”顾先生期期艾艾,文章却淋漓飞扬,胸中千万丘壑,脑中百万甲兵,下笔如有神,汩汩不停休。
口吃者往往说话简洁,或者转化为深邃精练的书面文字,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更
好的作为。
民国的先生们,好几位虽非口吃,实属口拙。
沈从文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他呆呆半天说不出话。
好不容易开了口,匆匆忙忙十来分钟讲完了一小时的内容,他只得窘迫地转身,在黑板上写:“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
作家卜乃夫回忆起周作人,说:“他给我的最深印记,却是他的踌躇不决。
他未开口之前,总是用手抓头,考虑一下,开口则有点吞吞吐吐,辅助词用得很多。
”
陈介石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通史,也是以笔代口,先把讲稿油印出来,等到上课,登上讲台,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奋笔疾书。
下课铃一响,他把粉笔一扔就走了。
妙在他写的跟讲义上所写的,虽然大意相同,但是绝不重复,相互补充浑然一体,可见备课花了一番工夫。
“敏于行,讷于言。
”几位先生将智慧内敛于心,而不轻易表露于外,谨言慎行,自省克己,桃李不言而下自成蹊,静水流深而泽被后世。
今人爱夸夸其谈,常巧言令色,不如少一些热闹喧哗,多一些安静沉默,转而向内心的求索和行为的实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