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媒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中国当代女性期刊变迁

合集下载

从电视新闻节目看我国女性与媒介的关系[文献综述]

从电视新闻节目看我国女性与媒介的关系[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新闻学从电视新闻节目看我国女性与媒介的关系随着传媒信息时代的到来,女性越来越频繁的开始出现电视荧屏上,女性形象的色彩描述也在不断的光鲜化。

而电视作为承载和传播女性话语的大众媒介,就自然而然的担当起了塑造女性内外形象的“造型师”角色。

电视生动的音、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性别的建构祈祷推动和影响作用。

但是,五千年来的传统封建社会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生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仍存在很大的影响,阻碍了媒介发展。

电视对两性观念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地位,也反映了价值取向。

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对电视中女性形象的学术研究和分析。

在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

到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再度形成第二次高潮。

这时的女性主义(feminiSm)己远远超出了前期“女权主义(运动)”所指涉的政治运动的范畴,进入了对构成社会整体的文化加以批判的女性主义批评时期。

因此这一阶段,多被称之为“女性主义”时期。

“女性与传播”话题最早出现于1977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中。

在该刊当年的年度索引中开始有了女性、黑人、亚裔等“少数群体”(minorities)这一分类。

随着大众传播学理论在全球学术领域的拓展,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已渐成气候,从中也建立起众多相关的交叉学科。

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观看大众媒介,或者说,女性主义研究涉足传播领域,似乎也成为当今的一种新学术动向。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了《炉边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目前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存在两个视角:一是秉承女性主义批判路线,认为在男权话语主导下,媒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充满了忽视、偏见和歪曲;另一是认为在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新闻已出现了“女性化”的表象,但它掩盖的却是更加隐蔽的性别不平等的实质。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视角2014年07月21日07:04 来源:文汇报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60□钟祥财若干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探索成果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十月革命以后,前苏联决策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逐步确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体制设计和理论依据方面基本参照了前苏联的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我党领导集体和经济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并产生了若干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探索成果。

如,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是否完全排斥商品生产?1956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个观点恐怕值得研究。

”他次年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有计划,但计划只能计划那么几类,社会经济生活是几千种,几万种,几十万种,如果只强调计划性,就会把灵活多样挤掉,搞得简单、呆板。

他说,“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多样性、灵活性超过资本主义,使我们人民的经济生活丰富多彩,更方便,更灵活”,为此“一定要有下面那样多的小计划,和中央的计划互相调整。

但只是计划调整还不行,还要利用价值规律。

”1958年,毛泽东指出:“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

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

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他强调,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要看它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1962年“七千人会议”期间,毛泽东在修改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工作报告时,增加了这样一段话:“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样两个原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决不能不严格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

”再如,怎样激发企业的积极性?毛泽东等人提出过适当放权的主张。

新媒体时代的“未来考古”——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传媒变革

新媒体时代的“未来考古”——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传媒变革

新媒体时代的“未来考古”——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传媒变革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时代已经全面改变了传统传媒的格局。

在这个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中国传媒产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本文将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中国传媒变革,并展望未来。

第一章互联网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冲击1.1 互联网对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普及,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获取信息,而现在通过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获得信息已成为主流。

1.2 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广告业务的影响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广告业务带来了巨大机遇。

通过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和兴趣偏好等信息,广告商能够更加精准地投放广告,并提高投放效果。

第二章中国新闻业的变革与挑战2.1 传统媒体的困境传统媒体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广告收入下滑、观众流失等问题使得传统媒体陷入了困境。

同时,新媒体的兴起也使得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失去了绝对话语权。

2.2 新媒体对新闻业务的冲击新闻业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快速,用户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这使得新闻机构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自己的业务模式。

第三章中国广告业的变革与发展3.1 广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互联网广告、移动广告等形式的兴起,中国广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也为广告产业带来了更多机遇。

3.2 广告形式与创意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广告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成为了主流,并且创意也成为了吸引用户注意力和提高广告效果的关键。

第四章中国娱乐产业的变革与崛起4.1 娱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娱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包括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多个领域。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娱乐产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4.2 媒体融合与跨界合作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融合和跨界合作成为了常态。

传统影视剧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独播,网络游戏改编成电影等跨界合作不断涌现。

《2024年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范文

《2024年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范文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传媒的发展过程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问题却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演变过程、现状及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策略。

二、女性刻板印象的演变过程1. 传统媒体时期的女性刻板印象在传统媒体时期,如电视、报纸、杂志等,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柔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和决策能力等。

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的地位被边缘化。

2.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刻板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女性形象在传媒中逐渐多样化。

然而,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女性形象更加丰富,实际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

例如,职场女性常被描绘为“女强人”、“职业女性”等类型化形象,家庭女性则常被视为缺乏职业发展的“家庭主妇”。

三、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现状及影响(一)现状当前,尽管传媒中女性的形象日益多样化,但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例如,在一些广告中,女性仍被描绘为以男性为中心的审美对象,强调她们的外貌和身体等表面特征,而非内在素质和才华。

此外,职场女性往往被视为“花瓶”,缺乏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影响女性刻板印象的存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它限制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使她们难以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束缚。

其次,它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使她们在求职和晋升过程中遭受歧视和阻碍。

最后,它还对女性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她们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

四、女性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一)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女性刻板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该柔弱、依赖性强、以家庭为重等,这种观念在社会中根深蒂固,影响了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此外,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和市场需求,可能会采用刻板化的方式表现女性形象。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引言如同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一样,当代传媒也在不断地嬗变,尤其是在女性形象的刻画方面。

女性在传媒中的形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这无疑是因为女性在传媒中所呈现的形象对社会中女性的认同和性别平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并对这一嬗变的原因进行思考。

第一部分:传媒中的女性刻板印象1. 传统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在传统媒体时代,女性的刻板印象多以传统角色定型为主,如家庭主妇、娇媚女郎、娱乐明星等。

这些形象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传统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将女性局限在照顾家庭、美丽迷人、为男性提供娱乐等角色中。

传统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用来满足男性的视觉和情感需求,而忽略了女性的内在价值和真实性格。

2. 新媒体时代的女性形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女性形象在传媒中开始发生嬗变。

新媒体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个人在传媒中的发声和塑造形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打破传统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

在新媒体时代,女性形象呈现出更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女性在传媒中可以展示出独立、聪明、坚强的形象,强调女性的自主性和社会价值。

第二部分:嬗变的原因1. 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性别平等的观念逐渐在社会中普及,这也推动了当代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逐渐发展,女性在社会、工作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这种觉醒使得传媒呈现女性的形象时,更加注重女性的自主性、能力和价值,这有利于将女性从传媒中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

2. 受众需求的变化传媒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也受到受众需求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的受众对女性形象有着更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更加关注个体特点和内在能力,而非仅限于传统的外貌和娱乐价值。

传媒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在呈现女性形象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得女性的形象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和现实需求。

3. 女性参与传媒的增加女性在传媒行业的参与度逐渐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形象的嬗变。

媒介 权力 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

媒介 权力 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

第一节中国女性媒介 形象变迁的社会、历
史和文化背景
第二节社会环境变化 与国家对“男女平等”
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中国妇女》 杂志构建的女性媒介 形象分析
第四节社会性别话语: 男女都一样——“男 性化”女性气质的形 成及分析
第二节 《中国妇 女》杂志构建的女
性媒介形象分析
第一节社会环境的 变化与社会对“男 女平等”思想的反
消费社会中男本位的大众文化将男性与女性置入了“看”与“被看”的模式中,女性成为被男性所观看的审 美客体、观赏对象。当女性仅仅成为被看对象时,其观赏性成为衡量她们价值的唯一标准,女性的独立人格、自 我意识和创造性就被抹杀了。
马克思认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 量。”

第三节社会性别话 语:男女不一样— —“女性”气质的
形成及分析
第二节 《中国妇 女》杂志构建的女
性媒介形象分析
第一节社会环境变 化与社会对“男女 平等”思想的理性
思考
第三节社会性别话 语:男女一样又不 一样——裂变的 “女性”气质分析
第二节中国妇女的 “被解放”和“被
平等”
第一节本书研究发 现
指出媒介不应是再现女性刻板形象的场域,而应该是承担社会性别平等的社会共识的传播机构。
性别差异程度与经济竞争力的大小直接相关。如果一个国家想要持续繁荣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女性必须得 到平等待遇。
目录分析
第一节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思路
第三节研究方法 第四节研究对象
第五节核心概 念及界定
第六节相关理 论及探讨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感谢这本书,让我对女性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4年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范文

《2024年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范文

《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策略,以期为消除性别歧视、促进性别平等提供参考。

二、女性刻板印象的起源与演变女性刻板印象指的是在传媒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对女性的固定看法和偏见。

这种印象往往将女性定义为柔弱、依赖、缺乏独立性和自我价值的形象。

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社会,但在当代传媒中,这种刻板印象呈现出新的变化。

早期的女性刻板印象主要表现为女性在家庭、职场等方面的被动角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媒的发展,女性刻板印象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例如,现代社会中的“女神”形象逐渐兴起,成为许多女性被塑造的标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被描述为职业女性或成功女性的形象。

三、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表现及原因(一)表现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女性形象局限于家庭、爱情等话题;二是将女性形象过于美化或妖魔化;三是将女性的价值和能力与外貌挂钩;四是忽视女性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

(二)原因造成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是导致女性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媒体从业者的性别偏见和缺乏性别平等意识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此外,商业利益驱动、文化差异等因素也影响了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四、女性刻板印象的影响及危害女性刻板印象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危害。

首先,它限制了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使许多女性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其次,它也影响了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评价标准,导致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存在。

此外,它还可能引发性别歧视的恶性循环,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解决策略及建议为消除当代传媒中的女性刻板印象,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一)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应加强对媒体从业者的性别平等教育,提高其性别意识,使其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更加客观、公正。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反思互联网下的中国纪录片发展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反思互联网下的中国纪录片发展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反思互联网下的中国纪录片发展2009 年 8 月,以搜狐网率先开辟全国首家专业的网络纪录片频道为标志,中国纪录片开启了跨媒体式发展。

除了各视频网站陆续开设专业的网络纪录片频道之外,网络社区、社交网站、众筹网站在对纪录片发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直接介入中国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

时至今日,中国纪录片的跨媒体式发展进行得如火如荼,“网络化生存”现象更加眼花缭乱。

长期以来中国纪录片形成了以体制内电视台为中心的传统产制格局。

然而自 90 年代后期以来,在日趋市场化、娱乐化的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的生存一度维艰,存在着播映渠道被挤压、缺乏市场动力等问题。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后,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在中国媒介格局中发挥越来越大社会影响的时候,是否会开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新阶段?从媒介形式上看,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具有海量存储、互动性强、自主选择等优势,于是为许多学者、从业者所看好,被视为中国纪录片产业的一股春风和解决发展困境的机遇。

如何去看待互联网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影响?如果单从互联网的技术潜力出发,而忽略了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语境,乃至“国家—媒介—市场—社会”的多重维度,就可能陷入技术决定论的桎梏。

于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作为一种新技术的互联网,在此视角下反思互联网对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就成为本文的逻辑起点和立场。

一、互联网的政治经济学纵然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技术的普及和发挥效力,是近二十年才出现的,但是对于技术的讨论——技术的性质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却是由来已久。

在“如何看待技术发展”这一问题上,有一个影响颇广的流派就是技术决定论。

其基本观点是,技术是一个独立因素或者一种自主力量,技术进步则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一个固定的、从不先进到更为先进的路线。

而批评者诟病技术决定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并忽视具体的历史、社会及政治经济背景对技术的形塑和影响。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
思考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引言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问题逐渐受到广 泛。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大众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并对女性主义中国化进 行思考,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四、结论
四、结论
女性视角下的大众传媒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不 仅揭示了大众传媒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现象,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工具以 改变这种现象。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判仍然面临 着许多挑战。例如,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媒体改变其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的现象;如 何在保持批判性的同时避免过度强调问题而忽视媒体的积极贡献等。这些问题需 要我们在未来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女性主义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首先,女性主义强调性别平 等,主张消除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开 始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和有决策力。其次,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多元性,认为女 性不应当被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或刻板印象中。这种观点促使广告创作人员开 始女性的多元需求和兴趣爱好,从而呈现更加丰富的女性形象。
结论
结论
女性主义、后女性主义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女性主义 和后女性主义理论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广告中存 在的问题。为了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的全面发展,应当在广告中消除歧视和刻板 印象,呈现女性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并赋予女性更多的决策权和表达权。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女性主义和第三类女性对大众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女性主义和第 三类女性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受众结构。传统上,大众传播的受众主要是男 性,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接触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这使得大众传播更 加和尊重女性的需求和声音。其次,女性主义和第三类女性的出现也推动了大众 传播内容的改变。

中国电视产业化的几点反思——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思考

中国电视产业化的几点反思——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思考
闻 的品位 。
播 实 践 的研 究 实体 ”,① “ 审视所 有 权 、支 持机 制 调 结构 性 因素与 劳动过 程 对传播 的 生产 、 流通 、 费 消
的影 响 ” ② 。
二、 频道 化 、 目化 的反 思 。频 道 化和 栏 目化 已 栏
如果 说我 国 的 电视 产 业化 多 多少 少借 鉴 了西 方 国家 电视 商业 化 的路径 的话 ,这 些 国家所 遇 到 的 问
确 立 的轨 迹 ,也 为 电视从 单 纯 的宣教 机 构拓 展 到如
费 。值 得玩 味 的是 , 是在 这 些发达 国家 , 多学 者 正 很 基 于传 媒商 业化 现 实的 反思 ,产 生 了 另一 种批 判 E I V ' 的理论—— 传 播政 治 经 济学 ,其与 主流 经 济学 相 左
中国 电视产 业化 的几 点 反 思
基 于传播政 治经济 学视 角 的思考
口 陈 一
中国 电视 产 业化 是和 国家 改革 开放 的步伐 联 系 在一 起的。17 99年 国 家 重 新 允 许 媒 体 经 营 广 告 ; 18 9 3年 全 国广播 电视 工作 会议 确 立 “ 四级 办 台 ”方 化 走 向生 活化 。然 而 , 中 国 电视 产业 化 走到 今 天 , 在 我 们 也 需 要 重 新 审视 产 业 化 给 电视 带 来 的一 些 问
但 是产 业化 意 味着 在一 定 程度 上借 鉴 商业 化 而不 完
全 屈 从 于 商 业 的 逻 辑 。 如 果 说 我 们 的 电视 产 业 化 遵
拓展 了盈 利 的渠道 。栏 目化 是和 频道 化 紧密 相 连 的
概念 , 把播 出 的节 目固定 在栏 目中 , 样 可 以获得 相 这 对稳 定 的受众群 体 , 实现 相对 稳定 的收视 率 , 而可 从 以为他 们 “ 身定做 ” 关 的广 告 。 度 相 然而 在频 道化 和 栏 目化 的过 程 中 , 有值 得我 们反 思 的地 方 , 文突 也 本 出强 调 的 两 个 方 面是 “ 化 的 缺 失 ”和 “ 势 群 体 文 弱 的缺席 ”。 即使 是 商业 化盛 行 的西 方 ,电视 也是 学 者们 介 入 社会 生活 的一 个 重要 途径 ,我们 所 熟悉 的英 国的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初探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初探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初探前言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旨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是女性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关注媒介如何影响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以及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初步探索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以及研究方法。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发展历程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女性主义运动兴起,开始质疑传统媒体对女性角色的描绘和对女性权利的反映。

这个时期,研究者关注女性如何在媒体中被描绘,并试图揭示这种描绘背后的价值观和偏见。

到了70年代,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发现的过程,在研究中包括个人经验和生活体验,以及分析和批判重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影响。

80年代是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最活跃的时期,研究者开始进一步关注媒介反映和塑造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价值观,并重点分析了成见、刻板印象、性别歧视以及暴力等问题。

随着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也日益深入和多元化。

2010年代是多元化的年代,研究者不仅关注女性,同时也关注包括LGBTQ群体、残疾人群体、移民和少数民族在内的少数群体的呼声。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主要观点重视女性议题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力图描绘女性在媒体中的形象和地位,关注女性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研究者认为,媒体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是对我们认识现实的引导。

因此,媒介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批判现有问题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对传统媒体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批判,认为这些现象对女性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例如,在电视广告中,往往使用男性为主角来推销某些产品,或者使用女性的身体作为卖点。

这种性别歧视的行为不仅反映了社会仍然存在的性别差异,同时也影响了女性自我认同的建构和认知。

加强女性意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关注女性如何感受并反思媒体对自己的影响。

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女性需要加强媒介素养,提高防范性别歧视的能力,并扩大对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女性的权利意识和自尊心。

中国传媒经济体制变迁

中国传媒经济体制变迁

中国传媒经济体制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传媒行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中管理到市场经济时代的多元化竞争,传媒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本文将就中国传媒经济体制的变迁历程进行探讨,并分析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传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传媒经济体制完全由国家控制和管理。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都属于国有资产,由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和运营。

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保证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传媒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完全符合国家意志。

传媒产业也因为缺乏市场竞争和创新动力而缺乏活力。

一方面,政府向传媒提供资金和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却限制了传媒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这种体制下的传媒经济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传媒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政府开始逐步退出传媒行业,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随之而来的是传媒市场的多元化,媒体的所有权也逐渐多元化。

媒体集团、民营媒体和外资媒体等不断涌现,传媒市场逐渐形成竞争格局。

传媒行业也开始出现了市场化经营和盈利导向的趋势,新闻报道和节目制作的内容多样化,满足了受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市场经济时期的传媒经济体制变革,催生了中国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

传媒公司的经营机制逐渐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转变,媒体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与此民间资本的参与也为传媒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媒体内容更加贴近观众生活,满足了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传媒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媒体产业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时期下的传媒经济体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传媒行业的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乱象和混乱。

传媒产品的商业化运营也导致了一些纯商业化的投机行为,甚至出现了低俗媒体内容的问题。

传媒产业的不正常发展和乱象,也引发了对传媒市场监管和内容审查的重视。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媒体中对女性的呈现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传播中的性别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当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兴起对于性别议题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开始关注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逐渐升温,也促进了女性主义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萌芽。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女性主义研究逐渐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站稳脚跟。

学者们开始探讨女性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塑造、话语权控制等议题,以及媒体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方式。

更多的女性学者也加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为女性主义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学术界的逐步认可和重视,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2.2 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兴起女性解放运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义的声音逐渐在学术领域中崭露头角。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就,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女性主义理论体系。

新媒体时代的“未来考古”——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传媒变革

新媒体时代的“未来考古”——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传媒变革
由此,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也是马化腾所 不断呼吁的,任何新媒体的发展都离不开国 家对电信发展基础建设的巨额投入和宏观政 策的支持。中国电信的基础工作就是国家战 略,依靠的 是 国 企 力 量 的 “市 场 驱 动 ”,政 府 机构实质上一直把控中国电信运营和发展的 主导权,电信业的运营与发展决定权是政府 机构权力的重要部分,电信业也因此承担着 重要的保障社会公共服务的责任。根据中国 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期间“走新型工业 化 道 路 ”的 集 体 采 访,工 业 和 信 息 化 部 部 长 苗圩介绍说,过去五年,中国电信累计投资近 5000亿,主要进行通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 设,很多投资都是直接用在农村地区的。今 天,中国 4G的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了 98%, 在 农 村 地 区,行 政 村 覆 盖 率 已 经 达 到 88%。[5]这就是 BAT在中国得以发展的前提 和基础。
均每座城市提供 33项服务,累计服务人次达 6881万。与此同时,全国开通的政务微信公 众账号超过 10万,可实现包括水、电、煤、宽 带、电话费缴纳,出入境业务办理等在内的多 种政务民生透至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这既是 腾讯公司起死回生的战略转折点,也是 BAT 获得一家独大的基本逻辑。但是,这一局面 的形成:一方面,恰恰必须建立在国家对基础 电信服务的公共投入上,按照中欧国际商学 院原院长朱晓明的总结,BAT是电信孵化出 的鸠占鹊巢,具有寄生性。虽然他是从肯定 性的 市 场 角 度 来 描 述,[4]却 是 一 个 基 本 事 实。舍此,则无 BAT的崛起,而其扩张,也同 样必须建立在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另 一方面,则需要政府让渡公共服务作为市场,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由此开启。
一、BAT的政治天花板,还是政治生命线?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压力加大,制造业 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刘世锦在 2015年 9月 的一次智库论坛上提出,“互联网 +”作为资 源配置的方式,本身并不能提高中国制造业 的水 平,制 造 业 转 型 升 级 需 要 “工 匠 意 识”。[1]随之,“工匠精神”成为 2016年 3月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词汇。对互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作者:黄樾庭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出发,根据其当前的研究现状,分别从学者数量、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向等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自从女性主义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被引入我国以后,就开始逐渐得到我国各个领域学者的关注,从而在政治、哲学、文学、社会以及历史学等领域中纷纷兴起了女性主义的研究思潮,但新闻传播学领域对其研究还较为稀少,因此,在新闻传播学中研究女性主义对整个新闻传播学领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女性主义其本质是一种西方的社会思潮,在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得到实施,关于国外女性主义的相关文学理论和艺术电影,便得到了我国文学艺术领域学者们的引进,到了1994年前后,关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也开始被纳入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并迅速在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研究地位。

女性主义又可以被称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大陆现有的新闻传播著作中,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的完整介绍向对较少,更多西方女性主义学派的介绍还是来源于社会学、文学以及哲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之中,由于女性主义自身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因此在其逐渐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新闻传播学领域也出现了女性主义的多种流派分支,并提出不同的女性主义主张。

我国常见新闻传播领域的女性主义流派有:自由女性主义流派、激进女性主义流派、马克思女性主义流派、社会女权主义流派以及精神分析女权主义流派和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等[1]。

二、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的现状现阶段我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的研究著作相对较少,大多都是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研究思想的移植,带有一定的启蒙性和实用性,由于女性主义在西方的整体语境下社会性别的概念建立在男女对立的基础上,普遍认为在社会的现实中,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以此来改变西方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

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

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一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女性在当代社会的地位、角色和发展状况。

文章首先概述了女性发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通过对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文章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文章强调,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需要关注多个层面,包括女性教育、就业、政治参与、家庭地位等。

在教育领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但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在就业方面,女性在职场的地位逐渐提升,但仍面临职业晋升和薪酬平等的难题。

在政治参与方面,女性参与政治决策和管理的比例逐步上升,但仍需加强女性政治领导力的培养。

在家庭地位方面,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逐渐得到认可,但仍需关注家庭暴力、性别分工不平等问题。

文章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资料,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

文章还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女性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促进女性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和社会行动方案。

《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一文旨在为推动中国女性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性别平等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历史回顾中国女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封建社会的束缚到现代社会的逐步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历史回顾,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一直到现今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性别平等的政策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保障了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权益。

女性也开始参与政治生活,担任政府职务,参与国家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女性开始广泛参与经济活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引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进步,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普及程度也日益增长。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之一,不仅仅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也有深遥的影响。

在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对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以及其所扮演的文化镜像功能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一、早期大众媒介中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媒体出现之初的早期时代,女性形象通常被塑造为传统家庭角色的代表,如贤良淑德、贤妻良母等。

这一形象既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满足了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

广告、电视剧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通常呈现出柔弱、无能、需要依靠男性的形象,传递出婚姻与家庭是女性唯一追求的价值取向。

二、现代大众媒介中多元化女性形象的涌现随着社会的变革、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媒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女性不再只局限于传统角色,而是乐观参与社会、呈现自己的个性与能力。

电影、电视剧、杂志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呈现出职业女性、女强人、独立妇女等多样化形象,传递出女性在社会各领域的乐观参与和冲破性的探究。

三、大众媒介中性感化女性形象的兴起然而,随着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挤压,大众媒介中出现了一种以性感化女性形象为特征的现象。

商业广告、电影、音乐视频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开始被过度强调身体曲线、外貌和性感特质,强化了男性对女性的视觉性欲和审美要求。

女性形象逐渐被固化为“性感偶像”,并且成为商业利益的来往对象。

第二部分: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文化镜像功能媒体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态度和观念。

女性形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呈现不仅仅是媒体对女性的塑造,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认同和价值观念。

一、女性形象的创设与文化认同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创设通常是基于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认同和期待。

媒体通过展示女性的特质、行为和观念,传递出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价值观念。

最新-(推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精品

最新-(推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精品

(推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中文摘要作为一种理论视野和批评方法,女性主义思潮已经渗透入社会学科的诸多领域;同时,由于受到全球化浪潮与文化多元理论的鼓舞,女性主义理论也变得越来越具体,这一趋势促成了女性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引入。

本论文运用历史的观点,追溯了中国女性主义思潮流变的时代背景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并结合现实的社会语境,分析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本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相互对接的学科背景。

在历史回顾和现实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选取1994年以来关于媒介与女性的相关研究文章116篇为分析文本,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借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归纳和总结其主要议题及主要研究方法。

以此为据,论文从文化分析的角度深入阐释了女性在媒介话语中不被呈现的原因,同时指出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在颠覆与建构之间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女性主义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国,;,,,-,-,-,1994-2019,,,,-’,,,前言追寻失落的话语权力美国著名文化思想家伊安•艾斯勒在其文化学名著《圣杯与剑》一书中指出,在史前时代,原始人崇拜的图腾雕像是雌雄同体的伟大女神,原始社会存在着一个男女两性伙伴合作的社会组织。

在中国古代,也有女娲伏羲连体交尾图,同样说明了人类原初的完美状态是集男女双性于一体。

这些考古学的成就说明在远古时代,人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综合体,两性是和谐统一的。

但当人类进入男性菲勒斯中心主义时代,人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制造出来的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于是,耶和华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

[1]这一版本的造人说中,女人只是男人的一根肋骨而已。

在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女性逐渐丧失了其作为人的主体性。

换言之,人其实只是男人,而人类繁衍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性别女人,其存在的意义仅限于男人的配偶,是处于沉默失语的、被历史所遮蔽的缺席者。

当代中国女性大众媒介的价值追求_以女性报纸为例

当代中国女性大众媒介的价值追求_以女性报纸为例

东岳论丛 Ap r .,2009Vol .30No .4 2009年4月(第30卷/第4期)(Dong Yue Tribune )论点集萃[作者简介]傅宁,女,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中心研究人员。

当代中国女性大众媒介的价值追求———以女性报纸为例傅 宁(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中心,北京100024) [摘 要]女性媒介产生的文化动力就是构建女性话语平台,改善女性媒介形象,推动女性发展的步伐。

因此,坚守女性主义,立足人文主义,削弱消费主义的影响,应是其与生俱来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女性媒介;女性主义;人文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追求[中图分类号]G21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4-0188-03 当今天我们苦苦思索“女性媒介”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的时候,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已经存在了110年,即早在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时期,其即肩负使命,应时而生。

仅1949年之前,就有600多份女性报刊先后存在过。

她发展的轨迹就是一面旗帜,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引领妇女认识自我,争取权利,走向社会,并为平等而奋斗。

目前中国大陆的9份女性报纸,或创刊(复刊)于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80年代,或创刊于文化产业改革如火如荼的新千年,但肩负的使命却是百年来一脉相承:通过选择有益于女性的内容和有利于女性的表达方式,帮助女性构建自己的话语空间,改善女性的媒介形象,传播女性主体性要求,从而赋权女性,这是女性媒介一贯坚守的立场。

但是,考察中国女性报纸在当代的生存状态,我们发现其公共空间角色受到产业化运作挤压,女性主义立场被消费主义暗算。

对于现有的女性报纸,遭遇“女性主义立场应该模糊还是鲜明”、“引导女性走向社会还是回到炉床”、“文化铸造品味还是消费打造格调”等等诘问,如何回答,实在是个问题。

1998年7月15日的《北京晚报》曾刊登东野长峥的文章,标题是《现在女人看什么》。

文章写道:“翻开如今的妇女读物,满目都是时装、化妆、玩乐、保养,然后就是明星们的绯闻,闪闪烁烁的性知识,微微带点儿色情内容的‘纪实文学’,最后就是一些风花雪月吃喝拉撒的小男小女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的提 出
女 平等 ” 的氛 围 ; 而 近 年来 发展 势 头 迅 猛 的 女性 时
女性 期 刊是 指 以女 性读 者为 主要 阅读对 象 的期 刊 。在 当代 中 国 , 绝 大 多数 女 性 期 刊 的 主 办者 是 妇 联, 这似 乎 为女 性 期 刊 笼 罩 上 一 种 与 生 俱 来 的 “ 男
ma rk e t i n g mo d e l o f wo me n’ S ma g a z i n e s h a s s h i f t e d f r o m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s u p p o se d t o a d v e r t i s e me n t— s u p p o t r e d,
wh i c h h a s c a u s e d t h e d e c l i n i n g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wo me n’ S ma g a z i n e o f Wo me n’ S Fe d e r a t i o n a n d t he u pr is i ng o f f a s h i o n ma g a z i n e .T o me e t t h e d e ma n d o f ma s c u l i n e a n d c o n s u me is r m ,t he y a t t a c h wo me n t o f a mi l y a n d c o n s u mp t i o n c l o s e r
期刊 内容上 。 则 出现 了迎合 男权思想和消 费主义的趋势 , 使女 性形象与“ 家庭” 和“ 消费” 更加 紧密地联 系在 一起 ,
强化 了性 别刻板 印象。
[ 关键词] 女性期刊 ; 传媒政 治经济学 ; 妇联 ; 消 费主义 ; 性别
[ 中图分类号] G 1 2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 1 0 0 8— 6 8 3 8 ( 2 0 1 3 ) 0 2— 0 0 5 7— 0 4
A S t ud y o n t h e Tr a n s f o r mi ng o f Wo me n’ s Ma g a z i n e i n Chi n a f r o m
A Me d i a Po l i t i c a l Ec o no my Pe r s p e c t i v e S HI Xi n
( Wo me n ’ S S t u d i e s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h i n a , B e i j i n g 1 0 0 7 3 0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Th i s a r t i c l e e x p l o r e s h o w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c o n t e n t o f wo me n’ S ma g a z i n e s a r e d e t e r mi n e d b y t h e c h a n — g i n g o f p o l i t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i c s t r uc t u r e,i n t h e c o nt e x t o f ̄a n s f o r ma t i o n f r o m t r a d i t i o n a l me d i a ma n a g e me n t s y s t e m t o ma r ke t e c o no my,f ro m a me d i a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y p e r s p e c t i v e . Du ing r t h e pr o c e s s o f me di a me r c e r i z a t i o n,t h e
2 0 1 3年 4 月
山 东女 子 学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f S h a n d o n g Wo me n’ s Un i v e r s i t y
Apr . 201 3
第 2期
总第 1 0 8期
NO . 2 S e r . NO . 1 0 8

女 性文 化研 究 ・
从 传 媒 政 治 经 济 学 视 角 看 中 国 当代 女 性 期 刊 变 迁
石 鑫
( 中华全 国妇女联合会 妇女研究所 , 北京 1 0 0 7 3 0 )
[ 摘 要] 从传媒政治经济 学的 角度探讨女性期刊 的运作和 内容发现 , 在 传媒 市场化过 程 中, 女性期刊的 营销 模式发生 了从发行主导型 向广告主导 型的转变 , 这一转 变引起 了传统妇联期刊的式微和 时尚期刊的兴起 , 反应在
a n d t h u s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g e n d e r s t e r e o t y p e . Ke y wo r d s : wo me n’ S ma g zi a n e;me d i a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y;w o me n’ S f e d e r a t i o n;c o n s u me is r m ;g e n d e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