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简析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简析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职院校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门类齐全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单位。
能源类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中的重点专业之一,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了一种新的路径,即“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在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方面都有所突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析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技能培养“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线”指的是校内线、校企线和校外线。
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注重通过校内线来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理论素养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课程的会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
学校还会通过开设一系列实践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校企线的建立也是“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
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会与相关的能源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保障。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并且也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人才。
校外线的引入也是该模式创新的一点。
学校会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交流讲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这样一来,学生在校外线的参与下,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校内线的专业实践课程、实验课程等,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校企线的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校外线的引入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作者:李彩霞来源:《职业时空》2013年第05期摘要:德州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摇篮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并建设多学科交叉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人才培养质量、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科交叉经过30多年的建设、积累和研究,德州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已经成为一个校、系两级管理、能够承担多学科、多专业实验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学中心,完成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创建了以学科为基础,面向专业的实验模块群,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保证了各类资源的高度共享。
一、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1.实验教学理念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和山东省重点学科专业领域,近几年迅猛发展,新能源人才普遍匮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德州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需求,形成了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实验教学理念:按照“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模式,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四个能力”为着力点,通过“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将工程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程实践能力、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等,并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联合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
2.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坚持“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的理念,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注重创新,提高素质”为宗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根据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构建科学、合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指导方法,采用现代实验教育技术;改进实践教学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改善实验条件,改进管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设备使用率[2]。
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杜晓超,袁显宝**,张彬航,张永红,周建军题!目關舉术及跚蠶思科背编号:嚮科跻的创新型核工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跻编号:」2020006);三峡大学“课程思政”专*通信作者:袁显宝(1974-),男,汉族,湖北宜昌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核反应堆物理分析。
(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面对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高等教育需要深化改革主动应对行业新需求。
能源动力类专业应转变教育理念,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能源动力类专业改革与实践,可推动新技术与专业 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理念,以学科交叉、校企联合为主要途径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学科交叉;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2021 )15-0117-04Abstract : Facing the new economy,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industries,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deepen reforms andactively meet the new demands of the industry. Energy and power majors should chang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y sticking to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output-oriented approach, and carry out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s and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ergy majors have promote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newtechnolog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a new type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gradually formed with the concept of coping with changes and shaping the future, and with the means of cross-subject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mbination.Keywords : new engineering; cross-subject; energy major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如火如荼,综合 国力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简析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简析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对能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能源行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的“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崭露头角,成为了培养适应能源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析,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1. 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既懂得操作技能,又具备较高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丰富的实践教学,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在培养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起符合行业要求的专业教学体系。
通过对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将工程实践、技能训练、创新教育等因素融入到课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是“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一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实践机会。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能源行业中。
(3)鼓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学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
(1)满足能源行业需求“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专业人才既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能源行业的发展需求,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简析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简析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随着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的“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当前能源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的“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能源类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还要注重实践应用。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
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室实践、实习实训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
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的“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注重学校、企业和市场的紧密联系。
学校应该与企业和市场有着稳固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更贴近实际需求。
学校还需要联合企业组织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并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的“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
能源类专业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包括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等,只有不同学科知识的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学校需要建立多学科交叉教学的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接触不同学科内容,并能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整体思维。
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的“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这些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的“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
只有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交叉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当前能源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学科,其培养的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和推动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研究和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
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知识,这是创新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设置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应该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参与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面对挑战,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环节可以以实验、实习、项目等形式进行,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应该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培养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专题研究、课程设计等方式,让学生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领域,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推动行业的发展。
学生应该培养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培养勇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学术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样的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强、综合能力强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李彩霞 ( 1 9 6 5 一) ,女 ,硕士 ,德 州学院机 电工程 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热能 与动 力工程专业机 械设计 的实验教
学与研究 。
・
82 ・
第9 卷・ 第5 期
职 业 时 空
C A R E 人 才 RI ER HO ZON
’ @
2 . 增 加综 合 设 计型 、研 究创 新型 实 验 比例 我 们 改变 了实验 教 学 从属 于理 论 教 学 的现 状 ,
法 ,采用现 代实验 教育 技术 ;改 进实 践教学 管理方
式 ,建 立有 利于学 生素 质全 面发展 的实 验条件 和 实
独 立 ,又相 互促进 ,保 证 了各类 资源 的高度 共 享 。
一
验环境 ,改善实 验条件 ,改进管 理 ,整合 实践教 学
资源 ,提 高设 备使 用率 r 2 1 。
“ 校企共建 ,资源 共享 ”的模 式 ,以培 养学生 工程 实
践 能力 、综 合应用 能力 、系 统设计 能力 和创新 实践
能 力等 “ 四个能力 ”为 着力点 , 通过 “ 构思 一设 计 一
实 施 一运行 ( C DI O) ”的工程 教育模 式 ,将 工程 实 践环 境 作为 工 程教 育环 境 ,培养 学 生 的职 业道 德 、 工程 实践能 力 、 学术知 识和运 用知 识解决 问题 能力 、 终 身学 习能力 、团 队工作 能力 、交流 能力 和大 系统 掌控 能力 等 ,并通过 校企 合作 的形 式开展联 合教 育
考 核方 法 。 “ 渐 进 式四平 台”的实践教 学体 系包括 , 基础理
培 训和科 学研 究 活动 ,不 断提 高教学 质量 I 1 1 。 2 . 实验 教 学改革 思路 坚持 “ 实践教学 是提 高教 学质量 的 关键” 的理 念 ,以 “ 传授 知识 、培养 能力 、注 重创新 ,提 高素
以促进学生技能为主的“三位一体”教法在中职电类专业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以促进学生技能为主的“三位一体”教法在中职电类专业课程中的实施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职学校电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实际技能和知识。
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适合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技能提升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本文将探讨以促进学生技能为主的“三位一体”教法在中职电类专业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一、“三位一体”教法概述“三位一体”教法是指教学内容的三大目标统一一体化,即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在电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三位一体”教法,教师可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知识和情感态度,提高教学效果。
1. 技能目标电类专业课程的技能目标包括各种电气设备的安装维修、电路图的设计和分析、电子器件的测试与维护等。
通过“三位一体”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各项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知识目标除了技能目标,电类专业课程还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
通过“三位一体”教法,教师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索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在电类专业课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三位一体”教法,教师可以注重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 实践操作为主在电类专业课程中,实践操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将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实训课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学以致用,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2.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灌输,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工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围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即当前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阐述了研究的意义,即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在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方案。
通过实践案例的探讨和评估与改进,展示了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结论部分总结出研究的启示,并展望未来该模式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案例、评估与改进、成果展示、研究启示、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高校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能力不足、跨学科能力欠缺等。
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打破传统框架,培养更适应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全球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变革背景下,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人才。
研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实现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结构的逐步调整,对于拥有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竞争力。
当前社会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
简析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简析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摘要】能源类专业在高职院校中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合格人才是关键。
本文通过对能源类专业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详细介绍了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方法。
结合案例分析和挑战与对策的讨论,呈现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结论部分对“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一模式将有助于提高能源类专业的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于能源行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
【关键词】能源类专业、高职院校、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状分析、实施步骤、效果评估、案例分析、挑战、对策、结论、展望未来。
1. 引言1.1 引言介绍在当今社会,能源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和能源资源逐渐枯竭,如何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探索创新,构建适应新形势的“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要求整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三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平台和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本文将对能源类专业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介绍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成功经验,同时深入挖掘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最终,结合以上内容,对未来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和展望,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能源类专业培养模式现状分析能源类专业是当前高职院校中备受关注的专业之一,随着我国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现有的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往往很难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基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基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基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成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具体内容,然后阐述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实施该模式的方法。
接着探讨了“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效果,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实际应用情况。
总结了“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必要性,方法,效果,案例分析,提升意义,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研究生是科研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他们应该具备系统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并取得成果。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在学术领域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支持和帮助。
只有不断加强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概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导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充分调动学校、导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关系,以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校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体,承担着提供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和学术支持等职责;导师作为研究生的主要指导者,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而研究生则是主体,在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独立思考和探索,发挥自己的创新潜力。
简析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简析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首先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的现状,然后解释了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并提出了构建原则和实施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总结评价了该模式的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提升,以适应能源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状分析、概念解释、构建原则、实施措施、案例分析、总结评价、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高素质的能源类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目前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匹配等。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我国能源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将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产业需求相结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和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现状分析、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解释、构建原则、实施措施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对"三线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为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在高职院校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和能源行业的需求,需要更加创新和灵活的培养模式。
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式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实践环节,无法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国防安全密切相关的重要学科,在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能源与动力工程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石油、天然气、核能等传统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新型能源,同时也包括汽车、飞机、火箭等动力设备。
为了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育水平和人才质量,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
这种模式强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通过承担课题研究或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开放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倡导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3. 工作-学习一体化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接受教育,还能通过实习和工作学习实践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跨文化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跨国合作、学生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全球化人才。
5. 非学历教育模式。
除了传统的学历教育,还可以开设职业技能课程、证书培训等非学历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总之,以上提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仅是若干个方向和思路,实际上需要根据不同的教育背景、人才需求和时代发展进行具体设计和实施。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企业合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或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培养与实际工作相符合的能力,并且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3.3 未来研究展望
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资源的逐渐枯竭,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未来的研究可重点关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应用及发展。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发展需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2 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的启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方向之一。在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的启示。
5. 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学生、教师、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各方资源共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实施建议,能够有效提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3. 结论
3.1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中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策略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8 年第 6 期
异,这要求教师紧扣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由浅如深、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确 保训练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二、真实的表达 在默读过程中,学生总会融入主观情感,带着个性色彩用自 己的眼光去进行思考,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读也会有 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或许与作者的立意相去甚远,或许与教师理 解的不尽相同。这就说明了默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进行了独立的 思考,是一种好的现象。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 鼓励学生将其内心的这种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如学习《陶罐和铁 罐》这篇学习课文时让学生通过默读,然后说说《陶罐和铁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有的学生说陶罐很谦虚,铁罐很 骄傲,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骄傲的人没 有好结果。有的学生说,自以为坚硬的铁罐最后连影子都找不到 了,被认为容易碎的陶罐最后却完好无损,我知道了要多看看别 人的长处,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有的学生说不但要多看别人的 长处,正确对等自己的不足,还要与人和睦相处,尊重别人,还 有的学生说,许多年代过去了,人们才发现了陶罐的价值,我知 道了一个人的价值不是靠自己吹捧出来的,而是要靠时间去证明 的。学生们的回答多么精彩啊!他们在沉默思考中体会了做人的 道理,这感悟是多么深刻啊!真情实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 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健康地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默读中进行独立思考,敢于 质疑,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 感和独特见解,保护好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 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 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 [2] 彭剑飞 .《小学语文心育艺术》[M]. 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5438-2914-3.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与国家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当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
本文将围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行业和国家的需求。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及现状分析1. 人才数量不足。
目前我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和国家的需求。
据统计,每年我国需要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实际毕业生数量,导致了人才供给不足的局面。
2. 人才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质量良莠不齐,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行业的需要。
3. 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当前我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工作中难以适应行业的需求。
我国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了满足行业和国家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专业课程设置创新。
当前我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陈旧,需要根据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更新和改革。
可以增加一些前沿的课程内容,如新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以培养学生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实践环节加强。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实验课、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3. 创新意识培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科研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4. 跨学科教育。
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加强跨学科教育,让学生在多学科知识中获得全面的素养。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论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培养目标等方面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需要优化课程设置,使其符合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
可以根据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更新相关课程。
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个性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可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
实践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实验室实践或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竞赛,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创新竞争能力。
培养目标的明确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有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跨学科能力。
基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基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群体,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基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是指以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三位一体,通过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为一体,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这一培养模式的提出和实施,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可以全面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现代社会,专业知识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而且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更新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
通过“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可以加强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创新实践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基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可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培养模式下,学校可以开设科研训练课程,指导研究生如何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如何进行科研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如何进行科研成果的评价和鉴定等,从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创新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和源泉,而且创新意识的激发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在这一培养模式下,学校可以组织创新实践活动,让研究生接触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挑战传统的勇气,从而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基于“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将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深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的迫切需要。
本文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首先,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相对于传统人才有所不同。
传统人才主要关
注能力的传授,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实操能力,而创新型人才则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
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良好的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因此,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教学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其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涵盖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其次,需要注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教育,
打破学科门槛,让学生具备跨领域的综合素质。
此外,还需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国际化和终
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长久学习的意识。
最后,大学与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作为教育经理的大学必
须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以便将企业的需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为实用的教
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此外,企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项目经验,学
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可以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总之,要培养创新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建立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教
学体系和知识结构,需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同时需要加强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模式改革NO.29, 2014 (Serial No.324)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广东省省属高等本科院校,具有60年的办学历史,所培养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行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校自2000年升格省属本科院校以来,学校的定位是教学型的本科院校,因此,人才培养是我校的主要任务。
我校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种方案、措施以及评价体系等,根据广东省相关文件,[1]并在我校总结几十年人才培养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基于培养目标、培养体系以及培养过程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体系重构、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培养体系是: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培养过程是:研究式导学型教学方法、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和多层次多元化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2]为了适应社会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我校能动专业)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改革培养模式,将我校能动专业建设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名牌专业,故需要对我校能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型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大批具有高知识水平,高专业技能以及高素质的能动专业的技术人才,满足我们广东省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广东省的经济再次高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为此,我校在“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总体方案指导下,对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进行改革,主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和培养过程三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了改革。
通过改革,我校能动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竞赛、实习基地建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身是“制冷与空调专业”,1994年开办专科专业,2004年升为现在的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
包括即将毕业的共培养了6届本科学生,学生就业均为100%,就业前景非常好,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相关单位的技术骨干。
而且,包括之前毕业的专科学生在内,已经有多名学生创业成功。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和能动专业的发展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及要求,开展了对“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结合该专业各方面的优势与特点,以及对将来发展的需要,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改革,期望充分利用并整合能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名牌专业。
基于“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体系重构、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
我校能动专业首先进行了知识体系重构改革,为此重新制定了我校能动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能源工程、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能源、电力、石油化工、建筑、交通等领域从事能源开发与利用、火电厂的热能系统及其热力设备、制冷空调的设备及工程、供热工程等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高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动力机械与动力工程、新能源工程、电力、制冷与空调、供暖与通风、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实验及科学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能源动力工程、制冷空调、新能源、电力等及其相关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运行管理、安装施工、生产管理、营销、科学研究及教学等方面工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单一制冷空调方向改为两个方向,即一个专业两个方向,一是制冷与空调方向,另外一个是电厂动力方向。
因此,对培养计划相关课程安排做了较大的调整,调整后主要学习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空气调节、制冷原理与设备、热工测量与自动控制、供热工程、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及建筑设备等。
我校能动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的应用研究田 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摘要:在我校“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和过程进行了部分改革。
通过改革,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学科竞赛、实习基地建设、毕业实习及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三位一体;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23-03收稿日期:2014-04-21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12]204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UP201205)作者简介:田红(1969–),男,四川自贡人,副教授。
23242014年第29期(总第324期)火电厂及热力设备、制冷空调的设备及工程、供热工程、能源开发等热力工程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我校能动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2)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4)具备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及协作精神和自学能力;(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及在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制定了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相关实践课程,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军训、金工实习、制图集中测绘、电工实习、社会实践、机泵拆装及性能测试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锅炉、空调、制冷、热工等专业实验课程。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三位一体”: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培养目标和实现教学计划的基础,[3]根据我校对各专业教学学时的要求及我校能动专业人才改革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的理论课时进行了调整,如将原来的机械设计基础由76学时调整为56学时。
课程培养计划的设置紧紧围绕一个专业两个方向的设置,即电厂动力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有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等,另一个制冷与空调方向设置有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以及供热工程等。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校外实践过程中的授课强度,如在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由生产一线的工程师进行授课与讲解。
如我校能动专业学生在广东茂名石化公司的自备热电厂410t/h的循环流床锅炉车间实习时,全部由锅炉车间的工程师负责教学讲解,使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实践知识。
同时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实际设备与运行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意图。
素质拓展体系方面,主要采取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类各级的学科竞赛,如参加“MDV 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参赛计入素质拓展学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习到了如何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三位一体”是研究式导学型教学方法、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和多层次多元化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2]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在研究式导学型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一步思考,撰写综述性论文,如能动专业的专业课程介绍,采取每位专业老师讲解一个专题,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撰写出质量较高的综述性论文,而且要求综述文章里面体现当今最新最先进的知识。
当然,在学生撰写综述性论文时,每个教师要对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指导。
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根据现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最新发展状况,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在新能源某一领域自己的见解,并对该见解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撰写出较高质量的综述性论文。
同时,将这些想法与学科竞赛结合起来,参加各类本专业的学科竞赛。
开展专业与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的形式完成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学科竞赛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方法。
因此,每年我校能动专业均有许多学生参加本专业的行业大赛,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通过竞赛促进了专业知识的积累。
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方面的做法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与企业实际的工程科研项目中来,使学生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研究训练,培养其现代能动工程师所具备的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
多层次多元化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在能动专业的体现,除了按照学校提出的对教学、实验、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监控之外,我们在学生的毕业实习方面还采取了由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进行评价的机制,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毕业实习时,按照实习单位的要求来完成相关的实习任务,同时也督促了实习单位对学生专业实习教学的指导。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果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生的各种基本素质都得到很大提高,为学生今后取得创新成果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效果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对毕业生进行的随机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普遍感到满意,一次性就业率居我校前列。
(1)在珠三角热能多家相关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
通过能动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新技术,并且在这个新技术开发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如能动11届级学生邓志坤申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授权。
(2)在茂名及珠三角地区的与热能相关的企业建立了多个学生生产实习基地、毕业见习基地,如珠海市冷源汇空调工程有限公司就是我们能动专业学生的一个生产实习基地、毕业见习基地。
在这些实践基地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相结合应用的能力,为培养能动专业高级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纳入我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的建设内容。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也非常重视能动专业学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