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古诗鉴赏表达技巧专题讲练12:起承转合+卒章显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起承转合+卒章显志
(23)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古诗结构章法(诗词的结构谋篇)之一。

“起”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即转折,是转折变换诗意;“合”即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
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起”句定基调
“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

好的开头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句来蓄势
“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
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

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句掀波澜
“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

《登高》的颈联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4.“合”句显主旨
“合”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

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首尾圆合。

二、起承转合的呈现方式
1.绝句中起承转合
悯农(其二)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五言绝句每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

“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苦程度,是对起句的继续表述,所以是“承”。

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
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设问,点明主题,又是对全诗的“收”,也就是“合”。

2.词中起承转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前叙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

“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

“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肥”“瘦”二字借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点出春天已逐渐消失,寓意花与人同瘦,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3.曲的起承转合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描写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物的继续渲染。

“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烘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羁旅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律诗以联为单位,绝句以句为单位。

但“起承转合”并非绝对的每二句一个层次,尤其是其中的“转”与“合”,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表现在最后的两个单句上。

而表现为“承”的句子在诗中则占有较大成份。

因词、曲(包括古风)的长
短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简单的按句数划分,要将句子和意思结合起来分析,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

“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来喻指离别之苦。


(24)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在文章结尾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结构手法,也叫篇末点题。

“卒”为完毕,“志”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章显志是几乎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的一种手法。

诗人往往在诗歌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一、卒章显志的表现形式
1.直接抒情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紧扣小序“兼怀子由”点出主旨。

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2.用典点出式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化用了刘宋时宗悫所说的“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挂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二、卒章显志的作用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会当”意即“一定要”。

这两句还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表达了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即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
(1)C(“春去夏来”的时间分析错误,花开正好,藤梢新鲜等都是春景,而“白发好禁春”是诗人要享受春光)
(2)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