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并就其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讨论。
一、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私有制和公有制的辩证认识。
通过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中国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
其次,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国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中国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和精准指导。
再次,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建设。
基于马克思主义对全球化与本国利益的思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二、文化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支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文化领域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引。
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由和平等,培育了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其次,中国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基于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中国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途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途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探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与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之一,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发展道路。
这种创新路径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了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对实践的深入观察和研究。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重要思想。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的摸索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三、开展多元化的学术研究与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还包括开展多元化的学术研究与探索。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学科体系和研究网络,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尤其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多元化的学术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
四、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与交流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之一,是积极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与交流。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参与与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借鉴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观点和经验教训,通过对话和交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动力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动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是其核心要素。
正是通过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实现理论的验证和完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实践始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深知实践对于理论的重要性,他们不仅在实践中观察和总结问题,而且在实践中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和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原则,如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等,都是通过对实践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得出的。
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泉,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促使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
二、实践是理论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检验和验证,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真正站得住脚。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可以指导实际斗争的理论。
比如,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得到了充分验证,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和试金石,也是唯一能够验证理论的标准。
三、实践是理论的推动力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检验,更是理论的推动力。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实践的体验和积累,会使理论更加丰富和深化。
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是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发展的双重源泉。
”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推动,才能不断开拓理论的边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四、实践是理论的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指导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只有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实际工作,取得理论所追求的实际效果。
实践的要求和问题反过来又对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使理论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动力。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汲取养料、展开思考和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影响使中国社会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必然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积极应对国内外挑战。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使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体现在独立自主思考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启示在于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于更加深入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理论创新、传入影响、历程、实践、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独特贡献、启示、现实意义、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影响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自问世以来就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近现代思想领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尤其是关于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等理论内容,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不仅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社会革命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国人民认识历史、认识社会提供了新的思维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赋予了中国人民主动参与历史变革的能力和动力。
1.2 中国化的必然性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中国的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发展需求,以及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可以帮助中国解决现实问题,还可以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关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思想体系,一直以来都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发展。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现代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是解放全人类的彻底革命形态。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变革,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生产力的社会化和消费制度的公有化,还需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民主与法治、社会公平与正义等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以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认识世界的具体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了新的阐释和创新。
首先,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需要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新形势相结合,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其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的理解,要考虑到现代市场经济和阶级分化的新特点,同时关注社会治理、社会调节等新的问题。
再次,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民族问题的理解,应当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潮流相结合,提出新的理论视角和解决方案。
三、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对于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文化领域的创新,丰富了自身的内涵。
首先,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理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文化的紧密结合。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
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回归到人民群众中去,关注社会基层的文化实践和文化表达。
四、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建设是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及其相关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及其相关分析作者:贾浩来源:《祖国》2017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与三观的培养和树立具有重大影响。
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进行分析,指出时代化与大众化是其当前的两种主要形态,然后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形态的思路进行构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形态时代化大众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迅速,充分凸显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而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更显巨大,并呈现出新的形态。
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对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形态的解读就当下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我国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两种重要形态,即时代化和大众化,也就是说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是形成独具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必由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时代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层面,即理论创新的时代化、理论解读的时代化和回应时代课题的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纵观当今时代,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形态,显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当代价值,但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依旧是我国重要的指导思想、核心思想,是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武器,为人类自身解放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依旧是其永恒的话题。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的实际需求,是其本身与时俱进品质的内在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对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保持其本身理论的现实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主要表现在语言范式的生动化、抽象理论的具体化、理论创新的实效化和内容阐述的形象化等几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创新。
一、理论创新1.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系列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其核心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等。
近年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人们对其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理论,对于解释社会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解决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的有力武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实践创新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这一切都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特别是在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领域的成功经验。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促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构成了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化理解和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这一理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原则和方法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原则和方法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的要求,是从理论上破除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反对和否定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其中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保障。
把握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这一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努力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和方法,方法创新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原则方法一、理论创新的内涵对理论创新内涵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把握是展开和深化相关理论探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没有创新,就没有新质文化的产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理论创新的内涵,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理论创新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索和理性总结,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的束缚,创立新的理论概念和学说体系。
二、理论创新的意义理论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推动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理论创新对我们党的伟大意义看,首先,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
其次,理论创新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及其世界观,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命力之所在,是党正确指导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党历史主动性的体现,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2.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不断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3.从社会历史的发展看,理论创新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章:引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流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愈加成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本文章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始于20世纪初。
自1920年代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就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做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随着思想和哲学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吸收借鉴西方哲学思想,而且注重思想进步,努力为中国问题解决提供思想启示。
2.目光长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往往从实践中出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理性预测,进而把中国革命的方向指向了正确的方向。
3.独特的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具体化时,可以通过西方哲学体系的转化和重建,紧密结合中国国情,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得出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三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核心的价值观是同人民利益相一致。
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第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把实践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途径。
2.理论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经常为中国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不断创新哲学和思想领域。
3.融通中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会吸取西方哲学的先进理论,也会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并将二者完美融合。
4.为人民服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执着关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会努力继续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维护中国社会稳定方向,推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
司题 入新世纪 后 ,我 国改革开 放步 入了一 些大 I ,这些 问题仅靠 一个或 几个 国家是无 法解决 的 ,必 须在全球 范围
于关 键时期 ,全面建 设小康社 会和构 个 特殊 的重要 发展时期 。现在 的世界
内由世 界各国 , 少大 多数国家 共同 至 断展 开 ,自然科学与 哲学社 会科学都 中国 。从外部环 境来讲 ,最 明显的特 努 力 ,才能 得到 解决 。全 球问题关 系 在繁 荣发展 。这一切都 为马克 思主 义 征 是经 济生活 中的全球 一体化 、政治 到全 球利 益 。当代 马克思 主义哲学 应 建社 会主义和 谐社会 的伟大 实践在 不 是 开放 的世界 ,现在的 中国是 开放的
程。
代内涵 ;又塑造 了一批 活跃在 哲学 界 的有较 大影响的中青年学者 。” 12我 国改 革开 放事 业 进入 新世 .
的蓬 勃 发 展 。
进 入新世 纪 ,国 际国 内形 势正 发 生着新 的深 刻变化 ,世界 多极 化 、经
13当今世 界 出现了 一 系列全球 . 问题 ,为马 克思主 义哲学 的发展创新
为止 的改 革 开 放过 程 , 既 是 我 国经
它是 一个 活的发展过 程 ,而不 应是 某
此 ,无容置 疑 , 在新世纪 的未来发展
济体 制和 技 术 不断 创 新 的进 程 , 也 中 ,马克思 主义哲 学作 为一种开放 和 种固 定不变 的形式 ,是一个开 放的 、 是 我国马 克思主 义哲学研 究创新 的进 不断 发展的理 论体 系 ,一 方面将会在 创新 的体 系。创新 ,是 马克思 主义哲 程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这样的创 各 种文化相 互碰撞 、相互 交汇的过程 学 的本质特征 之一 。正是在 发展 中 , 马克 思主义哲 学才能 始终成 为时代 的 新 过程中 , 既 涌现 出一系列哲学发展 中 ,批判地 吸取 到更 多的思想养料 、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变革的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理论范畴,凝聚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以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积极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注重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第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全球视野和对外交流。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再局限于国内问题,而是更加注重全球视野,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成果,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马克思主义积极推动经济建设。
马克思主义始终将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注重构建和谐社会。
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并通过改革创新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全面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正如德里达所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分析,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的解决,无不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
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答时代的课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来实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卓有成效地回应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就要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力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
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刻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发展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通过自己的体系创新总结和巩固其理论内容的创新,并进一步推动理论内容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换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
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研究导言在当代社会中,科技创新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层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和社会学理论框架,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对科技创新的基本观点1.1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
1.2 科技创新和社会制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创新不仅受到技术自身的发展和应用条件的制约,还受到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的制约。
社会主义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效的支持。
二、科技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启示2.1 科技创新对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科技创新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更高效的生产力工具,还为改善人民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可以得到更好的实现。
2.2 科技创新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应用也会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的科技成果和方式往往会挑战传统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实践基础。
三、科技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路径3.1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念科技创新需要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科技发展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
科技创新者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科学智慧,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3.2 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制度的科技创新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创新需要根据自身的制度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模式。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探索科技创新路径的基本逻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结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为科技创新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从千年思想家评选谈起——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
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
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
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
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根本要坚持祖宗不能丢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
”改革开放后,面对一些人的“信仰危机”,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
一个执政党若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不能丢,原因就在这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作出的正确抉择。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许许多多先进分子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可谓前赴后继,百折不挠。
他们把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义都拿来试过,却无一成功。
只有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前途命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100多年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个客观事实: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和我们的民族就有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历久弥真。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路径与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路径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自19世纪中期诞生以来,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一思想体系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追求,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实践路径和理论创新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一、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践路径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无产阶级的觉醒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无产阶级革命得以形成。
无论是德国的马克思还是俄国的列宁,他们都是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实践路径中,中国的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农村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逐渐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这一革命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第三世界国家,为世界革命事业树立了光辉的范例。
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方面,它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首先,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方面。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全球化和信息化对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具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通过对全球资本主义的研究,提出了“新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等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进一步加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
其次,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中,如何构建具有人类本质的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从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到现代的人类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通过对历史和经验的总结,提供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构建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是指导我们发展前进的重要思想,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与时俱进,二是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正文】关注时代、关注实践、关注现实,保持对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及其趋向的敏感和热忱,时刻倾听实践的呼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旨所在。
马克思主义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创新精神。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特性和特质。
与时俱进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时代性,二是实践性,三是科学性。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其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三个基本方面。
深刻而全面地把握这三个方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第一,从根本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不是所有的理论都可以称之为时代精神。
只有正确反映时代本质特征和进步趋势的科学理论才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
依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突出地表现在他密切关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总结、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新规律,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在他那个时代被不断地补充进新的内涵,获得新的活力,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处于帝国主义战争大面积爆发和无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毛泽东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道路,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应用。
一、理论层面1.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与中国特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理论体系需要与中国的国情、历史和文化相结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引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
通过广泛的传播和引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丰富多样,包括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贡献,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与人类共同发展道路的思考。
这些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
二、实践层面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只停留在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上,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中国共产党将其作为自身建设和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种结合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和科学性,又注重了实践的创新性和针对性,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理论支持。
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路径与中国特色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道路相辅相成。
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具体路径,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与未来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适应性与发展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处马克思主义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项伟大创新,其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是其一大亮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所涉及的创新之处进行探讨。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具有独到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基础的分析,强调了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关系,它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提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概念,主张经济活动应以集体的方式进行,以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独到认识是其创新之处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不是偶然的、盲目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指出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这一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思考也是其重要创新之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实现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提出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任务,提倡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作用也是其独特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着力点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内涵作为整体概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揭示的是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这一过程的完整统一性和连续不断性,深刻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一致和不可分割性,为克服实践中种种割裂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提供理论保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
也就是说,坚持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是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善于从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正确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前提。
三、贯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向性动力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的是一种方向性动力,正是这种力量,既要求马克思主义不能教条化、僵化、停滞不前,必须不断结合实践和时代发展努力创新,又要求这种创新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坚持正确的方向,取得科学的创新成果。
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只有广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实践发展,密切关注时代变化,敏锐观察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做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五、实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在统一是鉴别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标准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鉴别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理论创新必须在现有的理论的基础上,在运用现有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它的不足,然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实践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现有理论,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然后从具体实际出发,不断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同时在实践中不断革新的科学。
因而社会实践的动力、自身所具有的批判性的动力、同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三个关键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动力;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030-02
在当今社会中,创新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品质,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迫切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经过奋斗所形成的共同思想的理论基础。
不管何时何地何事,这个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都是不可以变更和取代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永久僵化的、永恒不变的,它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
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需要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从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问题就是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这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变革、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特定的概念。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视域来考虑,理论创新有三种类型:一是原创性的,在马克思发展史上提出的重大思想和理论观点;二是否定性的,即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对曾经提出的个别已经不符合实际的观点进行修正;三是肯定性的,表现为对前人提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进行补充和完善,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从而使原有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发挥新的价值和功能。
所以不是任何新出现的理论、观点都是进行了理论变革和创新。
只有那些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原理,同时又正确地解决了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并进一步指导实践,这才能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不可以变更的,我们必须坚持。
而随着社会和实践的发展,我们不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一些具体论述是错误的,但是它们已经与当前社会不相符了,因而不能用它来解决在实践中新出现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是变革和发展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具有同一性。
只有在坚持的基础上才能谈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坚持。
我们既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我们要结合实践的发展并用它作为检验标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指导新的实践。
总而言之。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因为它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地理论创新,才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我国的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探讨和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社会实践动力、自身所具有的批判性的动力、同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动力三个方面来叙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问题。
(一)社会实践的动力
社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中居于最根本的位置,是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之
所以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及其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条件和依据。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具有物质性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和有规律的活动。
实践的发展和在其中获得的经验、认识,在人们的头脑中的长期积淀,然后形成各种思维模式。
实践是理论认识的基础,它产生了理论认识的需要,并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理论认识就产生了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理论的正确性来源于实践,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判断这种理论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
人们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认识的正确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变革和向前发展的。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后,他们继续参加工人运动,与革命实践相结合,不断地考察和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得到扩充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第二种是由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实践的发展实现的。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整个世界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
其次,社会实践的持续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通过具体的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些理论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这样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上也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并对社会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人类实践的发展,新问题会不断出现,从而就会产生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要求。
如果这些新问题没有解决,社会实践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社会就不能进步。
由于新问题的存在就会产生对此问题的新的认识和新的解决方法,这样就有可能与指导现实实践的既定理论、思想、观点发生矛盾,要求变革、发展这些理论、思想、观点。
这种变革、发展的实现总体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社会实践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变革和创新提供根据和条件。
随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逐渐地暴露出来,同时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的现实条件也逐步具备,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变得具有可能性[2]。
(二)自身所具有的批判性的动力
自身所具有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动力。
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就是它以实践为基础,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含义是: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按照世界的原来面目去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它;既要看到它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又要根据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过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含义是: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3]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理论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是批判的、革命的科学,总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理论,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对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行辩证的否定。
恩格斯说:“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名词才有存在的理由。
”[4]由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特征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从自发的结合转化为一种自觉的适应过程,这种理论的自觉适应和结合构成了马克思发展的主体动力。
(三)同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键动力之一是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
各种错误思潮的产生之后,就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斗争,这种激烈的斗争会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巴克宁主义、杜林主义等思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果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例如:针对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和歪曲,恩格斯为批判杜林而写了《反杜林论》,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并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和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所达到的水平,而且还可以了解到当时所取得的成果。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5]。
列宁主义是在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逐步地完善了列宁主义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也是在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的时候,也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变革和创新。
总之,社会实践的动力、自身所具有的批判性的动力和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的动力,它们可以单独也可以一起相互作用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变革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