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 (6)
高中语文教案(最新6篇)
高中语文教案(最新6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__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__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__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6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6篇)高中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3、学习本文在对比映衬中突出景物特点的手法。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旷达情怀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大自然给予个体生命的深刻感悟。
学习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二、检查预习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纠正断句。
三、教师范读四、学生两两组合互读。
五、明确本节课目标:疏通文意。
六、解题师问:本文的标题如何断句?又如何解释呢?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开始发现宴:《说文解字》“宴”,安也。
宴游,即安闲的游览。
记:文体名。
七、知识积累,文意疏通。
实词: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慢慢而游、无远不到、披草而坐、意有所极、觉而起、怪特。
始指异之、缘染溪、斫榛莽、箕踞而遨、若垤若穴、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莫得其涯、引觞满酌、心凝形释、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教师补充:穷:趣:虚词:而、之句式: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定后)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学习方法:教师让学生圈画出词句,然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八、质疑答疑九、齐读课文十、作业: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第二课时一、明确本节课目标:理解情感,学习手法。
二、讨论探究:1、本文的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那么,有“始得”就有“未得”,有“宴(安)”就有“不安”,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吗?学习方法: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明确:未得(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始指异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然后知吾向之未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1、欣赏文中的‘水月’意象。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6篇)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一)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三)学习文言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
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
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
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二)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分析:在献璧后作者集资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
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
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分析: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骟,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四)从来史笔求简。
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a于是舍人直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分析: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高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教学重点】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平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
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
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二、赏析《望海潮》: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平。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
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词中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
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
真宗咸平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6周《黄州快哉亭记》《小石城山记》教案
第6周《黄州快哉亭记》《小石城山记》教案
1.开篇写江水,其目的何在?
2. 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如何变化?(用词准确)
第二段分析: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思考交流:
1、第二段描绘了几种景物?各有何特点?
2. 古人登临凭高,瞻仰古迹,多有悲伤之情,感慨之事。
本文写了哪些古人旧事?表现了作者何种心情?
3. 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第三段分析:。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通用6篇)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旁批方法,通过品味*,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中写人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梁启超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运用旁批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画的方法2、对《箜篌引》、《桃花扇》、杜诗作适当补充讲解三、教学方法赏析、合作研讨、探究、练笔四、设计课时一课时(40分钟)五、课前准备事先印发导学案,设计预习问题,以及课文相关资料链接,包括《箜篌引》备注,《桃花扇》简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
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
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
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
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彩不已。
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这个少年后来成为了中国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设计意图:此导入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了解梁启超其人。
)二、自学检查1、字音字词检查(见《导学案》,教师ppt展示)2、解题,并提问:对于本篇*主人公,你了解多少?明确: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
6《兼爱》(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兼爱》(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兼爱》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够把握作者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兼爱的内涵;(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兼爱思想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兼爱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人类、关爱他人的情怀;(2)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践行兼爱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兼爱思想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2.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兼爱思想进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兼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2. 如何践行兼爱精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墨子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墨子》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兼爱思想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角度,探讨兼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兼爱思想的内涵、特点及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兼爱。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兼爱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兼爱精神。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践行兼爱精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兼爱思想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兼爱思想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兼爱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兼爱思想。
3.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兼爱的伟大。
八、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兼爱思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拓展视野。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6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6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精选篇1)知识和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和方法:1.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1.比喻论证2.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难点】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指导学生参阅《讲练通》(作家作品、相关知识)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学生阅读课文,自学释疑要求:学生完成《讲练通》“基础自主预习”部分三、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6.1记念刘和珍君等6篇)
第二单元教案6.1记念刘和珍君 ........................................................................................................... - 1 -6.2为了忘却的记念........................................................................................................ - 7 -7包身工 ........................................................................................................................ - 13 -8.1荷花淀 ..................................................................................................................... - 18 -8.2小二黑结婚 ............................................................................................................. - 24 -8.3党费 ......................................................................................................................... - 30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高中语文的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的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大家说的很对。
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1、解题:“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思路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明确: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高中语文 第6课《逍遥游》(讲)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讲】人教必修5第6课《逍遥游》教学资料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高中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课程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通过分析文本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思维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分析和鉴赏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入在本节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段短视频或图片展示来引起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课程的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的重要性。
2.分析和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春蚕》等,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艺术手法和文化背景。
第三步:文本分析与讨论1.分发相关作品的文本材料,并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文本分析和讨论。
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要人物、情节发展、意义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四步:思考提问教师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作品中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对于表达主题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五步:学生表达与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安排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或者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演讲。
第六步:概括总结从课程中总结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性,并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和作业任务,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品创作的质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成果来评估课程的有效性,并对以后的教学做出改进。
教学资源1.课本和辅助教材2.文本材料和图片素材3.计算机和投影仪扩展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写作比赛、文学论坛等扩展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方式。
高中语文6琵琶行(2)教案新人教版
216
┏━━━━━━━━━━━━━━━━━━━━━━━━━━━━━━━━━━┓
┃诗人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琵琶女的,即听她弹奏琵琶和昕她诉说身世。 ┃
┃琵琶曲,可以说是一种音乐语言,诗人借助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 ┃
┃生不得志”,感觉到了她心中的“无限事”,还从她弹奏的乐曲的不凡, ┃
┃ ,ⅡnBⅦ ┃
┣━━━━━━━━━━━━━━━━━━━━━━━━━━━━━━━━━━━━┫
┃ 、比ESIJ∥。 ┃
┃二.设疑自探 ┃
┃ 在理解了诗歌大意后,结合诗歌学习的目标,从这首诗内容、情感、 ┃
┃结构、手法、主旨等方面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问。 ┃
┃ 问题预设 ┃
┃ 1.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
┃子”的传统,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达, ┃
┃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
┃ “相逢何必曾相识”,不仅是诗人自己的感慨,而且已经越超时代、阶 ┃
┃级的局限,成为所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具有深 ┃
┃刻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
┃四.质疑再探 ┃
女“转轴拨弦”, “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音律而变。音
乐成为舣疗交流的媒介。
(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从送别之初“枫
叶蔹花秋瑟瑟一的萧瑟清秋,到“剐时茫茫江浸月”的别时情形,以静衬
动,“唯见江心秋月白”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绕船明月江水寒”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凄清的气氛。
B.恰当地使用拟声词如“嘴嘈切切”、“幽咽”,把音乐的韵律和
6《兼爱》(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兼爱》(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兼爱》的作者、背景和主要观点。
分析《兼爱》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兼爱的现实意义,提高道德修养。
1.2 教学内容《兼爱》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证过程。
《兼爱》中的关键概念和句子解释。
《兼爱》的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兼爱》的背景、作者和主要观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兼爱的现实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兼爱》中的具体论证案例。
2.2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墨子的背景和墨家学派。
讲解:讲解《兼爱》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讨论:分组讨论兼爱的现实意义。
总结:分析《兼爱》的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兼爱》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兼爱》中的关键概念和句子解释。
《兼爱》的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难点兼爱的概念理解和现实意义。
分析《兼爱》的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
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兼爱》原文文本。
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论文。
网络资源和视频资料。
4.2 教学材料课文注释和译文。
论证案例分析和讨论题目。
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的指导资料。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课后作业和练习的正确率。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报告质量。
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报告。
同伴评价和反馈意见。
教师评价和指导意见。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对比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探讨墨家学派的独特性。
分析《兼爱》对后世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兼爱。
6.2 教学延伸研究墨子的其他著作,深入了解其思想体系。
探讨兼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就兼爱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第七章:教学案例分析7.1 教学案例选取《兼爱》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读。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六课《兼爱》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六课《兼爱》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教案#导语】《兼爱》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
本篇课文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而“兼爱”正是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六课《兼爱》课文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二语文《太史公自序》教案6 人教版
《太史公自序》(二)司马迁编写人:杜文庸审核人:王苏梅一、教学目标: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二、教学过程:(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弗敢阙:2.故长于风: 3.其指数千:4.失之豪厘 : 5.《书》以道事:6. 堕先人所言:7.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8.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9. 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10.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二)写出下列多义词的解析。
1.适:司马氏去周适.晋:而子迁适.使反:2.之:诸侯之相王:汉之伐楚:观孔子之遗风:余先周室之太史也:此孝之大者:则学者至今则之: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3.其: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汝其念哉:以其地为河内郡:(三)找出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义.1.其在卫者,相中山:2.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3. 二十而南游江、淮:4.南略邛、笮、昆明:5. 则学者至今则之:6. 忠臣死义之士:7.上明三王之道:8.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形作动,奖;。
9.存亡国,继绝世:10.《礼》经纪人伦:11.其实皆以为善:12.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13. 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14. 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15. 孔子修旧起废:16.《春秋》采善贬恶:17.整齐其世传:018.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19.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四)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无泽为汉市长古义:今义:2.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古义:今义:古义:今义:3.则学者至今则之古义:今义:4.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古义:今义:5.先人有言古义:今义:6. 以为天下仪表古义:今义:7.余所谓述故事古义:今义:8.维我汉继五帝末流古义:今义:(五)写出下列特殊句式: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蒯聩其后也。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王昂于殷。
()此孝之大者()浮于沅、湘;()讲业齐、鲁之都()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见父于河洛之间()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 皆葬高门()以为天下仪表()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王道之大者也()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必陷篡弑之诛()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孔子修旧起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高中语文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篇一一、关于教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关于学情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1、联想想象法2、意象分析法3、探究合作法四、关于教具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2、课文配乐朗读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五、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6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6教学要点讲读第三部分。
研习新课1 讲读第三部分第1层(5、6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
引导学生弄清下列字词含义:“胜所以自附为婚烟者”中的“所以”表“……的原因”;“以公子之高义”中的“以”作“由于”讲;“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中的“安”作“哪里”讲;“独不怜公子姊邪”中的“独”作“难道”讲。
(1)提问: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明确: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
赵国局势非常紧张。
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2)提问: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明确:“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
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引导学生领会第6段写平原君“使者寇盖相属于魏”,接连派使者赴魏国,万般无祭,只好提到信陵君的姐姐,以求救兵,而信陵君“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始终不听。
这一段描写,对侯生于危难之中巧设奇谋是一种衬托。
2 讲读第三部分第2层(7、8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
(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可先写在小黑板上):①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单独)②约车骑百余乘。
(套、备办)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不满意)④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表被动)(2)提问:侯生向信陵君献了怎样的计谋?要求学生据课文内容复述献计经过,即“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一段。
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信陵君与侯生几次见面时各自的言行:(3)学生讨论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明确:①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
高中语文部编版(2023)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兼爱 《兼爱》教案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兼爱》教学设计环节一:理解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1.梳理全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导图要求用字尽量简省。
思维导图示例(一)一思维导图示例(二)思维导图示例(三)(1)请用原文回答:墨子认为天下之乱的起源是什么?“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墨子认为践行兼爱的方法是什么?“爱人若己”“视人若己”2.“非攻”实际上就是一种国家层面上的“兼爱”。
视人若己,那视别国若己国,就没有攻伐了。
请思考:墨子主张的非攻是反对一切战争吗?他说的兼爱是爱一切人吗?墨子是坚决的反对战争,可是他为什么还要撰写兵书训练军队呢?补充一下几段文字,帮助学生认识该问题。
【材料一】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
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
世相与共是之。
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
(《墨子·小取》)【材料二】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墨子·非攻上》)【材料二】今遝(通“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环节三:比较“仁爱”与“兼爱”。
【学习任务三】1.在如何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孔子推崇仁爱,而墨子则提出了兼爱。
下图是繁体写法的“仁”和“兼”,“仁”的字形采用了“人”和“二”,就是二人,它是个会意字,本意就表示有亲爱的意思;“兼”的字形是从“又”就是手,持两个“禾”,也是会意字,表示着“兼持二禾”,就是一支手同时抓握着两茎禾苗。
2.一般来说儒家的仁爱有三个范畴:一是亲亲之爱,二是忠恕之道,三是恻隐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学科组高二语文组主备人赵晓燕执教人胡阳林、何丽苏玉龙、李文明课题《陈情表》课型新授课时间2012.
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作品表达的浓浓亲情,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和语文知识;
3.学习文本通过记叙生活琐事表达情感的写法,学会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亲情。
教学设想
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法学法指导:串讲的方式作为教读课,选择,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
文文章之美。
教学程序与策略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显示多媒体】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苏轼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
李密,西晋文学家。
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2.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3.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4.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并标记疑惑之处。
三、梳理积累
1.文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灾难祸患。
夙:早。
闵凶:忧伤不幸的事。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指去世。
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福气,福分。
薄:浅薄。
息:子。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7)臣具以表闻
具:详尽。
(8)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9)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狼狈:形容进退两难。
(10)犹蒙矜育
矜:怜悯。
(11)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12)更相为命
更,交互。
(1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听任。
庶:或许。
卒:终。
四、教学小结
五、作业:优化方案同步练习
教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