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18新教材)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案一: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数的概念,掌握数的读写和排序,能够进行简单的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教学难点: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教学准备: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课件、数的模型、计算器、练习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复习上节课学的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数吗?数有什么特点?”3.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了解数可以用来计数物品的多少。
Step 2:认识数1. 向学生展示逐渐增加或减少的图形,让学生大声读出每种图形的数量。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图形的数量怎样从一个变成另一个?”3.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数的读写和排序。
Step 3: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1. 通过数的模型,让学生理解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3.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进一步巩固运算的能力。
Step 4:小结和反思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法。
教案二: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掌握几何图形的命名和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分类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命名和分类方法教学准备: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课件、几何图形的模型、练习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复习上节课学的知识。
2. 播放几何图形的视频或展示几何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能认出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命名和分类不同的几何图形。
Step 2:认识几何图形1. 通过几何图形的模型,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教材及其重点教材:《西师版数学3》,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教材是以算法为核心的数学教材。
每一章都有具体的教学重点,如“三位数减一位数”,“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等。
对于每一个重点,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讲解和练习。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知识点与实际问题结合紧密,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各章教学内容之间具有系统性,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单元内难度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掌握算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和算法;2.能够正确应用所掌握的知识点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4.培养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
教学安排单元教学内容建议教学时数第一单元数的认识2课时第二单元形状和方向3课时第三单元算式和应用5课时第四单元运算法则和算术5课时第五单元分数8课时第六单元小数6课时第七单元量的比较3课时第八单元数形结合4课时第九单元数据的整理和分析5课时教学内容和重点第一单元:数的认识教学内容1.数的认识;2.认识数的大小;3.了解数到几的概念;4.数的顺序。
教学重点1.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2.能够正确读写、比较和排列一定范围内的数;3.能够正确使用“数到几”的概念。
第二单元:形状和方向教学内容1.平面图形的认识;2.了解直线、曲线、直角、直角三角形等基本概念;3.认识地图中的方向等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1.能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并能对其进行命名和辨认;2.能够用直线、曲线、直角三角形等基本图形描述其他图形;3.能够正确使用地图中的东南西北等基本方向。
第三单元:算式和应用教学内容1.熟悉加减法运算规则;2.注重对数学问题进行简单语言表述;3.学习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两个一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应用到实际问题中;2.能够使用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能够将实际问题具象化,并用简单语言描述出来。
2017—2018年新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精品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面积一、创设情境(2′30〞)出示一张照片师:这是一张珍贵的画。
师:我之所以说它珍贵,是因为?生:因为它是我们班的庞龙同学送给刘老师的。
师:猜一猜,刘老师会把这张画怎样保存呢?生1:把它塑封。
生2:把它放在镜框里。
师:现在我打算为这张画做一个镜框,需要多少木条呢?这是求的什么?生:这是求的周长。
师:我想给镜框再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又是求的什么呢?师:等我们学习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板书:面积)师: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什么是面积?生2: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师:(点击课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起读一读!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好吗?二、理解面积的含义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8′00〞)师: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板书:物体)像电视机、数学书,还有?生:笔记本、书等等。
师:(出示鞋盒)这个鞋盒也是一个物体,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鞋盒的什么?生:鞋盒的表面。
(如果生答不出,师就问鞋盒的有几个面?我们来数一数,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一共几个面?我们把能用眼看见的这6个面都叫做鞋盒的表面)[板书:表面]师:是不是每一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呢?你还看到了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生:我看到了墙面、黑板面、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面、、、、、、、(找三个学生说)师:还有我们脚下的?(生:地面)头顶的?(生:天花板面)师:拿起你的数学书,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生1生2:滑滑的、平平的、有点小。
生3:一下子就摸到了边沿。
师:用手比一比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摸一摸课桌面,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摸到桌子的表面光光的、平平的。
生2:桌子的表面有点大,不容易摸到边沿。
师:用手比一比课桌面有多大?师:哪一位同学来摸一摸黑板面?师: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生:平的,一下子摸不完,好大呀。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目的: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软硬件一套,视频展示台,钉子板,各种长度小棒若干,七巧板;学具: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适当讨论)3、选择长方形的边要注意什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穿插介绍对边的概念:指着图说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叫做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的这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
)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4、除了边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呢?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课件(2018新版教材)
※如果长增加6米,面积增加
48平方米;
※如果宽增加4
米,面积也增加 48平方米。
宽增 加4米
面积比原来 增加48平方 米
长增加10米
在图上指出 增加的面积
宽增加8米
1 长增加10米
宽增加8米
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你是怎样解 答的?
2 长增加10米
1
宽增加8米
2
3
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你是怎样 想的,快给大 家说一说:
(1)一共坐满了几辆车? 7+5=12(辆) (2)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45×12=540(人)
(3)参加春游的同学有多少人?
例
参加春游的同学有多少人?
你是怎样 想的,快给大 家说一说:
(1)一共坐满了几辆车? 7+5=12(辆) (2)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45×12=540(人)
(3)参加春游的同学有多少人? 540+32=572(人)
例
参加春游的同学有多少人?
你是怎样 想的,快给大 家说一说:
(1)一共坐满了几辆车? 7+5=12(辆) (2)车上一共有多少人?
你还有其 它的方法吗?
45×12=540(人)
(3)参加春游的同学有多少人? 540+32=572(人)
本课总结
复习回顾
长 × 宽 = 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长 = 宽 面积÷宽 = 长
1.长方形的长为13米,宽为7米,求它的面积; 13×7=91 (平方米) 2.长方形的面积为64平方厘米,长为16 厘米,求宽; 64÷16=4 (厘米)
3.长方形的宽为8米,面积为96平方米,求长。
96÷8=12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数学问题中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概念,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2. 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加减法运算策略解决问题。
3. 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理解并运用简单的几何概念。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加法和减法运算策略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1. 运用多种加减法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简单几何概念并运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白板、白板笔、教具卡片、图片、实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 教师可找一些实际问题和图片,向学生提问:a. 现在有3个苹果,我再给你2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b. 现在有5个鸟,其中有3只飞走了,还有几只鸟呢?让学生回答并解释自己的答案。
2. 引入新概念:a. 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几何图形,介绍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特点,并以具体实物或图片形式展示。
b. 示范几何图形的绘制,引导学生模仿绘制。
二、学习新知:1. 学习加法运算:a.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观察,认识加法的概念。
b. 教师用示例几何图形和物品数量展示加法运算过程,如3+2=5。
c. 通过让学生模仿并提问,巩固学生对加法运算概念的理解。
2. 学习减法运算:a. 同样,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减法的概念。
b. 用示例几何图形和物品数量展示减法运算过程,如5-3=2。
c. 通过让学生模仿并提问,巩固学生对减法运算概念的理解。
3. 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a. 教师出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
b.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加减法运算策略,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1. 让学生配对进行练习,用纸板或小白板写下以下题目,要求学生算出答案:a. 3+2=?b. 8-5=?c. 4+1=?d. 10-6=?2. 教师可以用实物或图片展示几何图形,要求学生判断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三角形,并简单解释原因。
四、小结与评价:1. 通过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概念,并简单讲解几何图形的特点。
(完整版)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方案
(完整版)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掌握下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 理解和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能够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简单数学问题;- 提高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方案将按照教材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进行教学:1. 复回顾(包括上册的知识回顾和巩固)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3. 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4. 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5. 综合运用与实际问题解决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模拟和实际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4. 多元化评价:通过小测验、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研究情况,我们将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 第1周:回顾上册知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第2周:加法和减法的进一步运算与应用- 第3周: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第4周:乘法的进一步运算与应用- 第5周: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第6周:除法的进一步运算与应用- 第7周:综合运用与实际问题解决- 第8周:复总结与考核五、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 教材: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具:计算器、数学教具等- 录音和视频资料:用于配合教学、复和巩固- 网络资源:包括教学平台、在线练等六、评价标准学生的研究效果将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小测验和作业对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西师大版】2018学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86页)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例1、例2、例3 ,P3 -课堂活动1、2 ,P5课堂活动1 ,练习一第1、2、3 .教学目标1、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用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来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在合作学习中探讨计算方法,体会某些方法的合理性与简捷 .3、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重点:探讨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主题图,师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到过体育馆看过比赛吗?几个小朋友来到了北京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 .这儿听听,那儿瞧瞧 .发现了许多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1、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据能解决那些数学问题?能列式表示吗?3、这些解决问题的算式你见过吗?有什么特点? (因数都是两位数)引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教学例1:出例如1图:1、体育馆的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你能用算式表示吗?你是怎样想的?2、怎样计算48×10 = ?说说你的想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中汇报)生1:10个十是100 ,48个十是480生2:48×9 =432 ,再加上48 ,就是480.生3:48的10倍是480 .……师:你们想出的这些方法都不错,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真棒!3、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加以比拟,掌握一种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你更愿意用那种方法计算?4、算一算96×10 54×8 85×10(1 )、先独立计算 .(2 )、指名说说计算方法,并相互评判 .二、教学例2出例如2情景图和左边男孩子的问话:"一共有多少袋面粉?你们能帮他计算吗?1、怎样列式?2、集体谈论计算方法 .3、与例1的计算相比拟,你想说点什么?出例如3:20×401、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集体谈论计算方法 .3、怎样口算最|简便 . 积极动脑,完成知识迁移 .通过比拟,感悟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4、及时反应组织学生完成算一算:21×20 45×30 50×32先独立计算,同桌相互评价 .三、课堂小结1、我们这节课讨论的是什么计算?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2、说说通过讨论计算方法后,你的收获 .四、课堂活动:完成P3 ,P5的课堂活动 .1、同桌互相出题算一算,说说口算的方法 .2、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3、完成练习一第1、2、3题 .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材P4~例4 ,P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一第4~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1、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估算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较快地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喜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讨估算方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练习2、说一说:20×30 ,你是怎样口算的?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二、学习新知出例如4图:熊猫阿姨的小卖部有许多商品,学校买了11个皮球,大约要多少钱?你能帮助算一算吗?1、怎样列式?2、集体讨论估算方法 .3、指名说说 .(1 )、先自主探索估算方法 .(2 )、同桌互相说一说 .a. 18×11 ,买10个要180元,买11个要比180元多一些 .b. 1个大约20元,10个大约200元…….(3)把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比拟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7题 .(1 ) 学生先独立完成 .(2 )、同桌互相说一说 .(3 )、全班交流算法 .2、处理练习一4、5、6、8、9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P8~例1、例2 ,P11课堂活动1、2题 .教学目标1、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必须写在十位上的道理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口算:30×20 12×40 50×2040×16 10×23 53×3012×4 12×10 25×10学生独立口算,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索新知教学例1:出例如题:算这些卷笔刀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板书:12×141、可以怎样计算?(1 ) 先算4盒多少个,再算10盒多少个,最|后把它们加起来 .(2 ) 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2、在竖式计算中,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3、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计算?4、重点理解第|一步先算什么,积表示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积又表示什么,应该怎样书写 .12×1 44 8 表示4个12是481 2 0 表示12个10是120 ,所1 6 8 以这个"2〞必须写在十位上 .简写为:12×1 448121683、在竖式计算中探讨计算方法 .(1 ) 先算什么?积表示什么?(2 ) 再算什么?积又表示什么?(3 ) 书写要注意哪些问题?4、试一试:142 14 3×2 7×8 5×2 6教学例2:出例如题图1、看懂图意,列出算式 .2、在竖式里怎样计算? (集体讨论)3、重点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每一步表示什么,使学生在理解每局部积是怎样得来的根底上,加深理解、掌握乘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并板书:3 4×2 51 7 0□×□的积6 8□×□的积8 5 0□+□的积4、讨论:(1 ) 例1、例2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之处?(2 )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计算顺序是怎样的?(3 )师小结:先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课堂练习:1、笔算79×80 ,一人板书,其余同练 .2、再算一算:73×21 96×15 45×18 独立练习,同桌互相检查 .3、课堂活动P11~1、2题 .1、算一算,说一说 .2、在下面的空格里,填上两个数相乘的积 .并观察第三个乘积与前面的两个乘积有什么联系 .(1 )、学生独立计算,说一说 .(2 )、先计算,再观察、发现此题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10~例3 ,P11课堂活动3题,练习二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加深对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方法的理解 .2、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3、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可以验算乘法 .教学重点:理解进位数的书写 .教具准备:口算题卡教学过程一、根本练习1、口算:35×10 20×23 54×20 30×502、计算:3 5 2 8×1 2×1 6两人板演,全班齐算,集体订正 .二、知识迁移例3:出例如3 .1、理解题意,养鸡场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计算?3、重点关注积的连续进位 .强调板书:85×4185340 百位上为什么写434854、尝试练习 .41×855、比拟这两个竖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6、算一算:38 4236×42×38×25(在计算方法的讨论中,强调运用知识迁移构建新的点: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 )三、课堂活动独立完成P11~3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 . 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课堂练习练习二第1、2、3、4、5题, 独立完成 .第五课时教学目标:教材P13~P14 ,练习二第6~10题,以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能计算、较快地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喜欢数学的兴趣 . 教学过程一、根本练习1、口算:27×10 34×20 29×310×67 25×30 40×502、P13~6 . (装桃比赛)3、P13~8 .4、P14~9 . (算一算,填一填)二、稳固练习独立完成第7题,先在作业本上笔算,再填在书上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及时评讲 . 学生笔算在作业本上 .三、解决问题10题:1、要求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再订正 .2、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弄清题意,正确列式计算 .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四、找窍门思考题: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填一填 .组织学生积极动脑,说一说应该怎样来填写,从哪个□开始填起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探索规律 .教材P15例1 ,课堂活动1、2题,练习三第1、3、5、6题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比拟、归纳等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学习通过现象探索发现某些简单规律的方法 .2、能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3、结合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比拟、归纳等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学习通过现象探索发现某些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例如1主题图 .1、逐一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并通过他们的对话的情景 .2、告诉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情况,并将小汽车的行驶情况列成表 .每时行驶(km ) 60行驶时间(时) 1 2 6 12行驶路程(km ) 60 120(1 )、学生填表 .根据学生填好的表格,让学生说明自己填表的方法 .(2 )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从表上看,你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 .生1:每小时行的路程不变,时间用得越多,行的路程就越多 .生2:每小时行的路程不变,时间扩大几倍,路程也就扩大几倍 .生3:它们的速度不变,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在生活中你遇见过这样的问题吗?举例说一说 .5、看算式,找规律 .学生观察交流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课堂活动1、出示课堂活动一算式,根据算式填结果 .2、看算式找规律,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汇报 .完成练习三3、4题 .三、课堂练习练习三第1、2、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第七课时教学内容:探索规律 .教材P16例2 ,课堂活动2题,数学文化杨辉三角,练习三第5、6、7、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1、能从数的排列中去发现隐含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 .2、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发现规律的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能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现象发现探索某些简单规律的方法 .一、故事引入教师:我国南宋末年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杨辉 .他在数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其中计算技术方面的成就最|突出,著名的"杨辉三角〞对人类数学研究作出了奉献 .今天我们要发现的规律就与"杨辉三角〞有关(出例如2 )二、探索新知1、出示数列,请学生观察这些数的排列,找找其中的规律,再和同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生1:每排左、右两边的数都是1 ,只有中间的数在发生变化 .生2:每排都比它前一排多一个数 .生3:从第|一排的1斜起看,依次是1、2、3、4……生4:每排中间的数都等于前一排左、右两个数的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了这么多新发现,每排的第|一个数都是1 ,中间的数都是它前一排左、右两个数的和等等,找到了这些规律,你们能知道第5排该填哪些数吗?试一试 .再填出第6、7排各数 .按这样的规律再往下面填,还会填吗?各数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只要我们找到了事物内部隐藏的规律,就能正确地填出未知的各数 .三、稳固提高1、独立完成练习三第5、6、7、8题 .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思考题:引导学生先计算,再观察例子并思考 .第八课时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材P20~例1 ,P21课堂活动,练习四1、2、3题 .教学目标:1、在生活情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方法,2、能比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方法 .3、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感受、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感受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1、教师出例如一情景图问:你从情景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2、在生活中这样的排队现象里也有许多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3、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师出例如1的有关条件,并提出问题:22所小学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团体操训练?2、根据你了解的信息,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一问题?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4、指导学生看书验证,并填写在书上 .三、课堂活动 .(1 )分组活动(2)全班交流汇报 .四、完成练习四第1、2、3题 .第九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21例2 ,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2、能比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解决方法 .3、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感受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探索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小朋友喜欢喝饮料吗?出例如2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师: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知(1 )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2) 要求题中的问题要知道什么条件?可以用哪些方法算,怎样算?a、学生分组谈论 .b、分组汇报解题思路 .(3 )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活动: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练习,然后小组讨论解题思路,最|后分组汇报 .2、完成练习四的4、5、6、7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十课时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材P22~例3 ,P23课堂活动,练习四8 - -13题 .教学目标:1、在生活情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方法,2、能比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方法 .3、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感受、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感受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老师讲解春游的故事,同时出例如3情境图激趣引入: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师问:你从情景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排队上车)2、在生活中这样的排队现象里也有许多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3、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师出例如1的有关条件,并提出问题:参加春游的同学有多少人?2、题中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根据条件怎样解决这一问题?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生一:先算共坐了几辆车,再算这些车上坐了多少人,最|后算一共有多少人 . 生二:先算已经走了多少人,再算又走了多少人,最|后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解决问题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单呢?4、指导学生看书验证,并填写在书上 .三、应用拓展1、课堂活动 .(1 ) 学生看图后独立进行选购 .(2 ) 同桌互相议一议,商量选购方法 .(3 ) 汇报选购情况 .2、根据购物图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独立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4、全班交流汇报 .四、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四第8 - - - -13题 .第二单元面积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教材P31――34,主题图.例1.例2及相关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结合实物或平面图形认识面积的含义 .2、能用多种方法比拟面积的大小 .3、经历认识面积.比拟面积大小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获得开展 .教学准备:教具:钉子板、橡皮筋.完整的树叶 .学具:钉子板、橡皮筋.完整的树叶 .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探索新知:1、认识面积一、认识周围物体的外表 .(1 )、出示几样物体,认学生观察物体的外表(全班交流) .(2 )、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你有什么感觉?抽生答复,全班交流 .生:我摸了摸,发现它们的面很光滑.外表很平 .有些能全部摸完,有些面摸不完 .有的面我能摸到边沿,有的不能摸到边沿 .(3 )同学们通过刚刚的摸一摸.看一看,都能发现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 .它的这个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 .例如:书的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面积;课桌外表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 (4 )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教室这些物体的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二、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⑴、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这是我们以前认识过的一些平面图形,你能用颜色涂出它们的大小吗?涂颜色的局部也就是它们的什么? (面积) ⑵、小结: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外表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比拟面的大小 .(1 )、讨论比拟方法 .我们要比拟物体外表的大小.有什么好方法吗?抽生答复 .(2 )、进行类比,感觉比拟方法 .看书P35图A和图B,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以学生的发言,引发思考:当测量单位不统一时,我怎么比拟它们的大小 .要想比拟出它们的大小,我们必须统一标准来进行比拟 .(3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找一找教室的面积 .四、课堂作业:1、围图形.画图形,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①P34课堂活动第1题 .在钉子板上围也你喜欢的图形,每围一个图形,要数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②课堂活动第2题 .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 .要求:1、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之间互相帮助 .2、独立完成,抽生反应,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是谁? (面积)哪什么是面积呢?生活中还有哪地方会有面积呢?认识面积单位(二)教学内容:教材P35――37,例3及相关的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的实物,让学生感觉到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2、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建立cm2.dm2.m2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对长度单位与相应的面积单位进行比拟,能更好建立长度与面积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具:米尺、在操场上画出一个1m2的正方形 .学具:直尺、铅笔.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什么内容吗?哪什么是面积呢?复习面积的定义,抽生答复面积的含义 .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感知1cm2(1)、做一做 .请同学们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学生完成以后,这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写成1cm2 .(2)、量一量估计一下,文具盒的上外表大约有多少cm2 ?并量一量文具盒的上外表的面积是多少cm2 ?可以边量边作记录 .2、感知1dm2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这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也可以写成1dm2 .估计一下,课桌的面积是多少dm2 ?并量一量,课桌实际的面积有多少dm2 ? 3、感知1m2(1)做一做 .在黑板上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这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也可以写成1m2 .(2)估计一下,教室的地面大约有多少m2 ?4、说一说身边的物体外表大小 .5、小结:我们刚刚认识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 .如果要测量和计算更大的面积时,我还可能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例如:公顷.平方千米等等 .课堂作业:1、课堂活动第1题 .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图中的一格表示1平方厘米)2、课堂活动第2题 .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图形,|王欢已经摆出了下面4个,你还能摆出哪些?3、课堂活动第4题 .说一说生活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哪些是1平方分米,哪些是1平方米 .1、抽生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2、小组合作,动作操作 .3、在老师画出图形的根底上感受1平方米.4.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自己了解到的关于面积单位方面的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面积单位的认识(三)教学内容:教材P37―38,练习六教学目标:1、在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2、积极主动地参与面积单位的感受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教具:钉子板学具:钉子板、1平方厘米的方格子 .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一、复习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2、那么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3、引入新课那么你们会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稳固新知:1、练习六第38页第3题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做之前先复习所学过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2、练习六第38页第4题 .拼一拼,填一填(1格是1平方厘米)面积可能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纸拼一拼,周长可以动手量一量 .有没有什么好方法,不用拼和量就能知道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3、练习六第38页第5题 .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图形 .(1) 面积是10平方厘米 .(2) 周长是16平方厘米 .提倡多种方法,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4、练习六第38页第6题 .估一估,量一量 .量的过程中注意准确性 .5.练习六第38页第7题 .|王大爷卖豆腐干 .如果正方形的那块卖1元,那么,其他各块大约要卖多少钱? 观察其他的各块豆腐的大小与正方形的那块有什么联系?例如:三角形的哪块正好是正方形哪块的一半,那么它就能卖1元的一半,5角 .1、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2、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后完成 .汇报结果 .3、独立完成,抽生汇报,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几块豆腐大小之间的联系 .6.练习六第38页第8题 .小调查:了解你自己所住房间的面积大小约是多少 .根据学生课前调查的情况,小组展开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各组的信息 . 7.思考题看一看以下图中阴影局部的面积哪些相等?图2和图4以及图5都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它们的面积相等 .先独立观察.思考,再互相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8.你知道吗?我国陆地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是300万平方千米 .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多吗?都有哪些呢?面积计算(四)教学内容:教材P40-41例1.2及相关的课堂活动1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并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初步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实验中.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直尺、卷尺、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2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 学具:直尺、卷尺、每个学生准备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2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怎样规定的?指名答复: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拼长方形并填表 .(1)、拼一拼,用一些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 . (2)、说一说,你拼出的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抽生答复,全班交流 .(3)、学生边答复,教师边把学生所拼出的各种长方形展示在黑板上 .并根据学生汇报,完成表格 .(4)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长方形里小正方形的个数与它的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5)小结:长方形里小正方形的个数就等于它的长X宽 .2、教学例21、量出下面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cm2的正方形纸片去覆盖每个长方形,并填表 .活动要求:(1 )、学生独立完成,并完成表格 .(2 )、汇报结果,整理在黑板上 .(3 )、根据这张表,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归纳一下吗?。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数学课程,主要包括了小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等内容。
学生在前两年的数学课程中已经进行了较为基础的数学学习,对数学有了基本的认知和接触,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这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小数,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并能够将非等分单位利用数的加减法进行转化。
•能够比较小数大小,掌握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与技巧。
•能够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了解小数加减的本质意义及运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小数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能够通过小数的比较,分辨大小,做出正确的决策。
•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小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乐于学习小学数学。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谨慎与认真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认知与比较大小。
•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较为抽象的小数概念与分数的关系。
•运用小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分析。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 小数的认知与比较大小(1)引入运用实物进行引入,如:给学生展示一些实物(例如玩具小汽车、彩色糖果等),让学生估算数量并用小数表示出来。
引发学生对小数的认知。
(2)小数的定义同学们,当我们需要在整数之间插入一些数量比整数小,比如元、角、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利用小数来表示。
严格意义来讲,小数就是整数及其分数系数的和,例如 0.5 就是 5/10,是半元的意思。
(3)小数的比较大小•比较法则: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
•特殊情况:小数位数不同,先补齐,再按照法则进行比较。
(4)练习•给出若干个含有小数的数,让学生进行大小的比较。
•提供一些课内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利用小数进行比较大小,并思考小数比较大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西师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算和估算(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的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类推的能力。
3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
(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教师:你想知道些什么?教师: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
教师: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1教师:要求体育馆A区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算式呢?(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口算48×10?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算法?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
②40×10+8×10。
③48×5+48×5。
④48×2×5。
⑤10×6×8。
⑥48×9+48×1。
⑦48扩大10倍,就是480。
教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算法,你能把自己口算48×10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吗?(同桌两人互相说算法)教师: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第2页的算一算,把结果写在书上。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备课本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41名,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得更多的是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体验收获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7个教学单元,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
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个教学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
小数的初步认识只安排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握。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两部分。
教材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统计部分安排了数据的整理和求平均数;概率部分主要是认识一些简单的不确定现象。
教材还配合乘法计算、小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等内容分别安排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小数点的由来”和“对称与建筑”3个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了解三位数的定义及其组成; 2. 掌握三位数的顺序比较方法; 3. 能够在三位数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4. 认识三位数的奇偶性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三位数的定义及其组成; 2. 三位数的顺序比较方法; 3. 找出三位数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 三位数的奇偶性质。
三、教学准备在上课前,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 黑板和白板笔; 2. 教学课件或者教学PPT; 3. 三位数的示例卡片或贴纸。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位数的概念,解释其由百位、十位和个位组成的基本原理,并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三位数的构成方式。
2.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三位数的定义和组成。
步骤二:顺序比较三位数1.教师通过举例向学生展示顺序比较三位数的方法,重点解释百位、十位、个位的大小关系,并帮助学生理解百位相同的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取决于十位,十位相同的情况下再比较个位。
2.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顺序比较三位数的方法。
步骤三: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一组三位数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给出解决方法。
2.教师列举几组三位数,让学生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并解释方法的正确性。
3.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能够独立找出一组三位数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步骤四:三位数的奇偶性质1.教师向学生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并解释三位数的奇偶性质。
2.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三位数的奇偶性,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能力。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1.教师通过讲解一些实际生活中与三位数相关的例子来巩固学生对三位数的理解。
2.教师留出时间给学生提问和解答疑惑,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位数的定义与组成方式,顺序比较三位数的方法,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技巧,以及三位数的奇偶性质。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册)数学教案(2018最新完美版)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口算和估算(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的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类推的能力。
3、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
(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教师: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1:我想知道体育馆有几个区?学生2:我想知道A区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学生3:我想知道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教师: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
[点评:依次出现对话框,体现学习的顺序性。
]教师: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学生1:A区有多少个座位?学生2:市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点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主动质疑的习惯,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新课教学1 教学例1教师:要求体育馆A区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算式呢?(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口算48×10?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算法?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
②40×10+8×10。
③48×5+48×5。
④48×2×5。
⑤10×6×8。
⑥48×9+48×1。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特别是进位和退位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运算规则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教案、练习题。
3.学具:计算器、数学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形式,简单回顾本单元已经学过的内容,复习前几节课的知识点。
然后,开启新课的导入。
2. 新课讲解(15分钟)•步骤一:教师板书导入新知识点,引导学生了解三位数和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步骤二:通过具体的例子,解析如何进行进位和退位的运算规则。
•步骤三:对比和分析例题,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规律。
3. 案例练习(2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设计一些案例练习。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和解题。
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进位和退位的处理方法。
4. 错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讲解,并解释正确的解题思路。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相纠错,提高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建议学生使用计算器来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较为活跃地参与了课堂讨论和解题过程。
部分学生在进位和退位的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
此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西师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内容综述本册《西师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涵盖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全册教材紧密围绕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材不仅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数与代数方面,本册教材涉及整数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的运用、分数的初步认识等知识点。
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教材通过直观操作和图形的性质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通过分类和比较各种图形,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统计与概率是本册教材的另一重要内容。
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通过简单概率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概率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西师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覆盖面广,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强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 介绍本册数学教材的基本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与运算,代数初步知识的介绍。
具体包括整数及其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简单方程和代数式的初步概念等。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建立初步的代数思维。
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以及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还会介绍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等。
学生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学生将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的使用。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第1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
【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让学生在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且熟练地进行口算。
一、情景导入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
这节课我们就从这张照片中研究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生1:A区有10排,每排有48个座位。
生2:每所学校的同学都站了4列,每列18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那么多有用的信息,真了不起!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谁愿意把你提出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别人说时请仔细听,不要和别人说一样的问题。
生1:A区有多少个座位?生2:市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1。
(1)明确问题,列出算式。
根据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8×10。
(2)探索算法。
学生先独立探索算法,再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生1:10个十是100,48个十是480。
生2:48×10,可以在48后面添一个0。
生3:48×10=48×2×5=480。
……(4)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例1后“算一算”中的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并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两位数乘10所得的积就是在这个两位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2.学习例2。
2018年春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全册优质教学课件
全册优质教学课件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首选教学课件
可修改、可直接使用
教育部审定版本
(2018年1月17日制作)
周国年1031
第 一 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 1 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1)
周国年1031
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情景创设中感受两位 数乘两位解决生活问题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典题精讲
25×30= 750(kg)
方法二:也可以先将0前面的数相乘 得75,再添上0得750kg
25×3=75 75×10=750
答:这些面粉共重750kg 。
周国年1031
易错题型
25×20= 50 易错分析:
此题属于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类型,计算时 先用25×2得50,因为得出的乘积出现了 一个0,容易误以为自己已经在积的末尾 添了0,导致结果比正确答案缩小了十分 之一。
48×10= 480 (个)
48乘1得48, 48乘10得480
答:体育馆A区有480个座位。
周国年1031
学以致用
算一算:
96×10= 960
54×10= 540
85×10= 850
乘10的方法: 先用因数和1相乘,再在积的
末尾添上一个0.
周国年1031
典题精讲
这些面粉共重多少千克?
解题思路:要想算出这些面粉有多重,就要知道每袋
21×20= 420
乘10的方法:
乘整十数:
30×45=1350 32×50=1650
先用因数和1相乘,再在积的 末尾添上一个0. 先乘因数和0前面的数,再在 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周国年1031
课堂练习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的: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拟、动手操作,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才能、自学才能和估测才能。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才能。
使学生体验数学来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假设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快乐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参加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场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
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展比拟)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
(学生进展比拟)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
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刚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外表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外表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第二学期
数学导学计划学校: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中心小学
课时及进度安排
内 容 课 时 周 次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16课时 1-5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5课时 6-9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15课时 7-10 (四)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 8课时 11-13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
6课时 14-15 (六)对称 5课时 16-17 (七)总复习 5课时 18-20
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基地
导学内容:58、59页
教学要求:1、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经历活动,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2、强调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又强调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3、通过活动的总结与回顾,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资源:素质教育基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环节:
一、活动准备
1、教师提前了解活动基地的基本情况,并向学生作介绍。
有篮球场、乒乓台、苗圃地、绿化带、果园,还喂有鸽子、鸡、鸭、鹅、小兔、小猪、小羊等,还设有气象观测区、野炊区、实作区等……
2、讨论分组
(1)讨论:根据老师的介绍,结合数学知识,我们应该成立那些活动小组?
(2)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分组报名,教师作协调。
选出小组长。
3、物质准备
各组根据自己的活动需要,准备好所需工具。
二、开展活动
各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步骤:a.认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b.收集数据进行整理。
c.解决问题
要求:提出有价值、思考性强的问题,仅可能多。
解决问题的办法越多越好。
教师各组看看,作适当的指导。
三:活动总结
1、小组内总结,将自己的收获、感受与同伴分享。
2、班级交流,小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请班干部把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整理出来,供全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