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岛核事故看国际危机传播困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福岛核事故看国际危机传播困境
作者:周庆安
来源:《对外传播》2011年第05期
自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以来,更为牵动人心的无疑就是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事故。

到目前为止,核事故的后续效应还在不断显现出来。

而对于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的危机传播,则有更多可以关注的内容。

最为核心的一条,是在核事故之后,日本的国际危机传播困境。

一般来说,国际危机传播是危机传播的一种,但其研究范围较特殊。

从1914年开始,研究者更关注战争和外交冲突中的传播行为,冷战后则以古巴导弹危机等重要国际案例入手。

但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公共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围绕这些领域展开的国际危机传播也逐渐显现出来。

此次日本核危机,代表了未来国际危机传播的一种趋势,即大量国际危机传播必须从公共领域入手。

淡日本政府的危机传播,无疑要先着眼于媒体的关注角度。

国际媒体对核泄漏事故的高度关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新闻价值使然,此次海啸之后新闻的新奇性、时效性和接近性都符合重大新闻的报道原则;另一方面则因为此次事故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全球首次大规模国际核危机。

危机从地震、海啸再到核危机,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传播危机链条。

这种环环相扣的新闻逻辑非常适合讲故事,往往会推动一个新的媒体报道高潮,带动收视和阅读的持续性。

因此,面对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各国政府的信息压力,日本方面在这一国际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际危机传播和国内危机传播的最大差异有两点,一是国际危机传播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提升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二是国际危机传播的传播链必然延伸至国际政治环境中,无法在单一国家解决问题。

因此在这两点上也常常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之处。

就日本核事故而言,目前的国际危机传播仍然以国家为传播主体,国家传播核心一旦短缺,必然导致信息的无序化,导致权威信息发布困难,加大国际危机传播的信息不确定性。

这是日本处理福岛核电站的一大教训。

在危机发生之初,日本方面对危机响应的速度不及时,甚至无法掌握核电站的准确泄漏情况,造成了信息前后矛盾。

直到现场的“超级摄像机”直播了反应堆氢气爆炸场景,日本方面的危机传播才开始全面启动。

当然,对日本国内民众来说,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危机传播符号。

然而,无论政府内部的信息通报,还是每日多次新闻发布会,枝野幸男只是起到了国内信息发布的作用,而官房长官在对外传播中的角色仍然不明确,日本对核危机的响应方式主要是国内性的。

日本的危机再次证明,国际危机传播中的干扰源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和个人在国际关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危机传播的主体也在不断增加,而此次危机发生的始作俑者东京电力公司作为日本大型企业,再度成为了危机传播的负面力量。


些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出现危机传播时,政府往往为大型企业背负了不必要的“传播债”,因为利益关联等原因,责任主体从企业轻易转移到政府身上,往往导致国家形象被跨国企业绑架。

其次,明确国际危机传播的跨国性质非常必要。

在海啸发生后,日本政府一开始将危机定性于国内危机,核泄漏事故出现之后,这一定位并没有进行调整。

与政府信息发布相反的是,NHK一开始就采用多种语言字幕的方式报道地震。

尽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示在日本的外国民众,但是同时也体现了这次事故报道的跨国性。

从地震之后各国侨民纷纷撤离日本、美国海军舰艇也移出日本港口可以看出,危机已经形成了跨国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对外传播和与各国舆论的充分沟通就十分必要。

在此次危机发生后,跨国性的议题主要有各国侨民大范围撤离,各国救援队进行援助,核泄漏引发周边国家恐慌,核废水排放等四个舆论压力。

但在这四个问题上,日本政府的危机传播速度都比较慢。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没有形成危机传播的“心理前置”,国际舆论往往是先看到日本政府的行为,才议论纷纷,日本政府难以为自己的后续行为提前预热;其次,道歉机制也形成较晚,因为在危机传播中,道歉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手段,而日本政府对国际舆论的道歉,则相对滞后。

这就直接形成了与日本国家形象背道而驰的舆论效果。

就国际危机传播的跨国性而言,还要充分考虑国际社会可能采取的措施,对危机传播的后续影响。

此次核事故发生后,后续影响在不断出现。

但我们没有看到日本对外的应激性公共外交工作。

例如在各国禁止进口日本的食品之后,日本方面的反应速度较慢,更没有及时向各国民众开展有效的解释工作。

不过,4月1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不少国家的媒体上发表感谢信,对各国的帮助表示感谢,则可以视为日本海啸一个月后,日本方面对其国际危机公关行为的一次修正。

当然,国际危机和国内危机相比,其传播手段的局限性往往更多。

尤其是公共领域的问题,各国政府往往首先处理国内危机,转而再进入国际沟通。

日本的案例也是如此,在国内的危机传播中,日本政府的不少行为可圈可点。

如果能够在早期考虑到对国际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力,日本政府会更加主动。

因此,国际危机传播,应该是一种战略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传播行为。

它既要考虑政府的主体性,又要考虑与多国协调信息和协调发布行为。

而目前我国的危机传播研究,往往重视个案的研究和事后的归纳,本文也难以避免此框架。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危机传播急需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研究路径。

此次日本发生的核事故,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