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3降脂机制2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需再版,敬请联系:
reprints@
通讯作者:
哈罗德·贝斯 安·泰伊
理查德·萨多夫斯基 迈克尔·戴维森
通讯地址:
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伊利诺伊大街3288号,路易斯维尔新陈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心(L-MACR )
邮编:40213
电话:+1 502 515 5672 传真:+1 502 214 3999
电子邮箱:hbaysmd@ 网址:
高甘油三脂血症为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项风险因素。

过高的甘油三酯(TG )水平(≥500 mg/dl [5.65 mmol/l])可增加诱发胰腺炎的风险。

提取自鱼油及其他海产品的omega-3(ω-3)脂肪酸可作为降低TG 水平的一项治疗选择。

早前,美国心脏协会已公布,认为鱼油有减少节律障碍、降低发生猝死和动脉粥样硬化概率及略微降低血压水平的功效,并建议将摄入鱼类及鱼油补充剂作为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几率的一项治疗对策。

目前,一种处方型ω-3-酸乙酯(P-OM3)制剂已在许多欧洲国家内使用了至少十年时间,并于2004年被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认定为一种可有效降低过高TG 水平(≥500 mg/dl [5.65 mmol/l])的药物。

多数证据表明ω-3脂肪酸可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粒子的合成和分泌,并可在酶(如脂蛋白脂肪酶)的增量调节作用下增加VLDL 及乳糜微粒中TG 的去除量。

ω-3脂肪酸在机构上有别于其他类调脂药物,这点解释了为什么像P-OM3这样的药物疗法可拥有补充的作用机制,继而解释了其在与他汀类药物配合使用时为什么能显现出补充性的血脂疗效。

目前,尚需后续研究就ω-3脂肪酸降TG 功效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及其对心血管的有益影响进行更加清晰的界定,尤其是在患有高甘油三脂血症的患者人群中进行此类试验。

医学上将高甘油三脂血症定义为: 每分升血液中的甘油三酯(TG)血药浓度为150mg及以上,它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一种血脂异常症,发病时或伴有或不伴有升高的胆固醇水平。

在弗雷明汉后代研究(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中,有11.7%的女性及22.3%的男性的TG水平均超过200mg/dl (2.26 mmol/l)。

在涉及共计8814名成年美国人的第三次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 III) 中,研究发现有25%的女性及35%的男性的TG水平为150mg/dl及以上(≥1.69 mmol/l)。

而肥胖的流行及其对新陈代谢的影响则是造成高甘油三脂血症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TG水平过高(≥500 mg/dl [5.65 mmol/l])的患者而言,其首要的治疗目标为降低TG水平以预防诱发胰腺炎,因为对高甘油三脂血症重症患者来说,胰腺炎往往是一种潜在的会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当患者体内的TG水平被发现大于1000 mg/dl (11.3 mmol/l)时,诱发胰腺炎的风险就会显著升高。

这种情况(即当患者体内的TG水平超过1000 mg/dl时)往往是由引发高甘油三脂血症的继发性原因造成的,出现此类情况的患者通常会表现为患有一类更为常见的遗传性高甘油三脂血症异常病(方框1),如家族性高甘油三脂血症和家族性复合高脂血症(FCH),然而患有上述两类病症的患者仅占人群总数的3%或更低。

出现家族性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前β-脂蛋白血症)极有可能是因为一种脂蛋白脂肪酶(LPL)抑制剂的存在,从而导致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升高,其临床方面表现为胰腺炎和发疹性黄瘤,尤其是当伴随能加剧高甘油三脂血症病情的继发性原因(如甲状腺机能减退、未受控制的糖尿病或在患有脂肪肝的情况下酒精摄入量过多)同时作用时,上述临床症状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FCH的出现大概要归因于种种载脂蛋白缺陷,继而引起TG水平升高(伴随出现如前文所述的同样的潜在症状),同时也会引起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的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低密度脂蛋白(LDL)粒子可能会呈现出小而密集的态势,由此潜在地更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FCH为多基因、可遗传性血脂异常症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心肌梗死幸存患者群体中的发病率为20%~30%,而在60岁以下的冠心病(CHD)患者群体中,这一比例则约为20%。

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脂和FCH均会提高患CHD的风险。

严重的高甘油三脂血症也预示着可能会出现更为罕见、潜在的遗传性血脂异常症,如LPL缺陷或纯合性载脂蛋白C-II (apoC-II)缺陷,上述两类病症的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方框1)。

患有该类病症的患者通常在儿童时期或青年时期便可确诊,表现为复发性胰腺炎、发疹性皮肤黄瘤、肝脾肿大和视网膜脂血症,未经任何治疗时的TG水平通常会大于2000 mg/dl。

同时,此类病症还会引发“乳糜微粒血症综合症”,医学上将其定义为乳糜微粒水平上升,并以TG水平的升高及前文描述的临床症状为标志。

尽管在正常情况下,VLDL粒子构成了含TG的脂蛋白的约90%的成分,且VLDL 水平及与乳糜微粒相关联的TG水平在用餐后均会有所升高,但被描述最多的可引发胰腺炎的原因还要归咎于与乳糜微粒相关联的TG水平的显著升高(多数情况下,出现此症的患者均存在潜在固有的遗传缺陷)。

乳糜微粒为富含TG的脂蛋白粒子,它是用餐后/吸收后TG的主要运送者。

乳糜微粒水平升高的迹象被假定为会对胰腺毛细血管床内的环流造成损害,从而导致腺泡结构由于局部缺血而遭到破坏,进而使富含TG的粒子与胰脂酶发生作用,并最终引发坏疽、浮肿和炎症。

治疗高甘油三脂血症的干预疗法包括增强体育锻炼和选用减少具有高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和酒精摄入的低热量饮食。

根据患者群体的不同,其他干预疗法还包括血脂吸附疗法、肝素化疗法和胰岛素疗法。

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也是已经认定的可适当降低TG水平的调脂药物,但上述药物主要用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除此之外,其他专门用于降低TG水
平的调脂药物还包括烟酸、贝特类药物和ω-3脂肪酸。

十二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为长链多元不饱和ω-3脂肪酸,可有效降低TG水平(表1)。

EPA 和DHA既可用作单一治疗药物,也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配合贝特类和/或烟酸用以减少TG数量以预防体内TG水平过高的患者诱发胰腺炎。

ω-3脂肪酸的获取主要是通过食用鱼类及其补充物,此外,还可通过一种处方型复合ω-3-酸乙酯(P-OM3;Lovaza™胶囊,由信赖制药公司生产)补充。

这一药物内含浓缩型EPA(~465 mg)、DHA(~375 mg)及其他类ω-3脂肪酸(~60 mg)。

每粒容量为1 g的胶囊中ω-3脂肪酸的总含量至少为900 mg。

P-OM3是经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认可的用于治疗成年患者体内过高TG水平(≥500 mg/dl [5.65 mmol/l])的药物。

本文主要就高甘油三脂血症的病理生理学进行探讨,并针对ω-3脂肪酸降TG功效的潜在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高甘油三脂血症的病理生理学
脂蛋白在循环中负责运送包括TG、胆固醇和磷脂在内的不同种类及数量的脂质(表2)。

脂蛋白中所含TG源自饮食摄入、肠道分泌及肝脏产物。

术语“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s)在多数情况下指乳糜微粒、VLDL及其残余。

通常认为,中间密度脂蛋白(IDLs)即为VLDL残余(表2)。

乳糜微粒将源自膳食脂肪摄入及肠道吸收的脂质运送至周围组织和肝组织,而VLDL粒子则负责将脂质由肝脏运至周围组织。

位于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内皮一侧上LPL酶,可将由乳糜微粒和VLDL带来的TG水解为游离脂肪酸,最终又各自分别形成了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乳糜微粒残余和VLDL残余。

LPL基因内部的突变可能会损害在TRL中进行的脂解作用,并致使TG水平显著抬高。

这类突变已可在患有高甘油三脂血症诱发性胰腺炎的患者群体中得到识别。

如前文所述,高乳糜微粒血症可能是由罕见的基因缺陷所致,进而引发餐后高甘油三脂血症。

同样,VLDL过量也可能是由基因缺陷所致(方框1)。

除了罕见的基因缺陷外,过量的VLDL可能会出于不同的病因而导致空腹高甘油三脂血症。

例如,脂肪组织是人体内部最主要的能量储存器官,其能量主要以TG的形式存储。

在达到正性能量平衡期间,脂肪细胞可能会
过分肿大,内脏脂肪也可能会发生蓄积,由此产生病态脂肪细胞并导致脂肪组织机能障碍。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这类脂病会产生不利的代谢及免疫影响,从而引发或加剧某些如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的临床代谢病(图1)。

因此,从临床方面来讲,过量的病原性脂肪细胞肥大以及增多的内脏脂肪组织(向心性肥胖)通常会与高血糖症、高血压和高甘油三脂血症(和低HDL-C 水平)产生关联,而“三高”是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的一个聚类,该聚类通常被称为是某类“代谢综合征”的标志。

在脂病的众多代谢临床表征中,其中一项为内部脂肪分解的速率要相对高于内部脂肪生成的速率,从而导致可能病变为“脂毒”的游离脂肪酸净释放并对人体器官产生危害。

除了可能会引发此前提到过的代谢病外,增多的循环游离脂肪酸还有可能引起肝性脂肪变性(脂肪肝),这一临床现象在表现出代谢综合征的患者群中十分常见。

论及TG,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越来越多的游离脂肪酸被运送至肝脏时,会促进TG的合成,进而产生过量的VLDL。

此时,若肝脏游离脂肪酸β-氧化作用(新陈代谢)受到损害(如受到遗传限制或胰岛素抵抗),则会加剧VLDL过量产生的状况,从而为VLDL的合成遗留更多基质。

尽管如此,肝细胞细胞质TG池内容量的增长是否会对VLDL-TG或apoB-100的生成在速率上造成限制还尚未可知。

然而,肝细胞内的TG一旦进入到VLDL粒子内就会被分泌消化进入循环通道,随后引发空腹高甘油三脂血症。

此时,若经LPL调和的脂解作用遭到破坏及/或清除残余VLDL粒子的过程受到延误,也会加剧该病病情。

综上所述,严重高甘油三脂血症的发病及病情加重均要归因于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作用,同时还会伴随出现数量增多的乳糜微粒、VLDL粒子和/或这两类物质的残余。

引发高甘油三脂血症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缺陷(方框1),而引起或加剧该病的常见次要原因则包括病原性脂肪组织(内脏脂肪和脂肪细胞肥大)、过量猛烈饮酒、摄入具有高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患有高血糖症、甲状腺机能减退及肾病综合征。

1
ω-3脂肪酸(EPA/DHA)↓20-50 ↑/无变化↑/无变化
烟酸(尼克酸)↓20-50 ↓5-25 ↑15-35
纤维酸类(贝特类)↓20-50 ↑/↓0-20* ↑6-20
他汀类↓7-40 ↓18-60 ↑3-15
胆汁酸多价螯合剂(树脂)↑/无变化↓10-30 ↑3-5
依折麦布↓4-11 ↓17-22 ↑2-5
*贝特类药物可能会引起某些患高甘油三脂血症的患者体内的LDL-C水平升高。

↑:上升;↓:下降;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十二碳五烯酸;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改编自[27,28]
图1:脂病(病原性脂肪组织)与代谢病之间的关系
数量增多的循环FFA可能对肌肉、肝脏和胰腺具有脂毒性。

当脂肪细胞变得过分肥大时(尤其是在内脏脂肪过多的情况下),脂肪细胞及脂肪组织机能障碍(即“脂病”)可能会引起不良代谢反应。

脂病的一项临床表征为内部脂肪分解的速率要相对高于内部脂肪生成的速率,进而引起FFA净释放、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减少,最终引发高血糖症、可能出现的糖尿病及其他代谢病。

向肝脏运送数量不断增加的FFA还会导致发生脂肪变性,即“脂肪肝”。

FFA:游离脂肪酸
此改编已获未来制药有限公司许可。

关于高甘油三脂血症潜在致动脉粥样硬化特性的血脂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和机制
尽管目前尚无法确知高甘油三脂血症是否总是以独立风险因素而存在,但该症确实是引发CHD的一项风险因素,尤其是对于女性群体而言。

现今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当总体水平和LDL-C水平抬高的现象伴随高甘油三脂血症同时出现时,CHD的患病风险就会被放大。

CHD患病风险的增加及伴随出现的复合高脂血症可能要归因于多种机制的作用,其中的某些机制或许是单独发挥作用,而另外一些则需要通过相互配合而发生作用。

升高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
由于VLDL及其残余携带胆固醇,故其构成了non-HDL-C的一项成分。

non-HDL-C 为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如LDL、VLDL、IDL、脂蛋白[a]和脂蛋白残余)所携带胆固醇的总和,通常被看作是比单纯依据LDL-C 水平值更为准确的CHD风险预测物。

理论意义上来说,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水平的升高可增强胆固醇向内皮斑块的运送,加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提高斑块破裂的风险,从而导致发生CHD事件的几率上升。

升高的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另一项被公认为比单纯依据LDL-C水
平值更为准确的CHD风险预测物便是
apoB-100的测量值。

每个LDL、VLDL及IDL 粒子中均含有一个apoB-100分子,因此apoB-100水平值实际反映了循环中的致动
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数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一测量值能够更有效地预测CHD的发
病风险。

VLDL粒子及其残余的增多导致TRL数量增加,进而致使apoB-100的水平抬高并可能增加引发CHD的风险。

数量增多的小而密集的LDL粒子
出现小而密集的LDL粒子通常与升高的TG水平相关联,有时甚至要归因于它。

这些小而密集的LDL粒子的生成往往是各种酶(包括LPL、肝脂酶和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

尽管所有的LDL粒子均被指称为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但较之于个体稍大的LDL粒子,小而密集的LDL 粒子似乎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

就高甘油三脂血症来说,目前并非所有的分析研究均赞同将LDL粒子大小作为预测CHD 发病的一项独立依据。

然而,若此说法成立(即小而密集的LDL粒子更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则极有可能是因为小而密集的LDL粒子更易穿透动脉壁且对氧化应激作用的阻力较弱。

同时,小而密集的LDL粒子还会加速血栓形成,这将增加CHD事件的发生几率。

降低的HDL-C水平
较高的TG 水平往往伴随较低的
HDL-C水平而出现,有时甚至就是导致其出现的直接原因。

通常来说,HDL-C水平越高,则CHD的发病风险就越低。

相反,HDL-C 的水平越低则有可能会增加CHD的发病几率。

理论而言,若较低的HDL-C水平与增加的CHD发病风险直接相关,则极有可能是由于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流出的胆固醇数
量减少,但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其他影响,如由HDL粒子从其他方面引起的抗炎症反应
降低。

餐后/餐前高脂血症及TRL残余形成
餐后高甘油三脂血症可能是引发CHD 的一项独立风险因素,这表明乳糜微粒(尽管其内含apoB-48成分,而非apoB-100)及其残余均有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若该点属实,那么在该机制作用下引起的数量增多的动脉粥样硬化事件则会给临床医师及其病患带来实际后果。

例如,患者有时可能会认为,只要其空腹血脂水平在调脂药物(如他汀类)的有效控制下,那么其膳食选择及饮食结构组成就不会对CHD的发病风险造成影响。

但若餐后脂血过高确实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那么即使在调脂药物的控制下也有可能会出现由于不良饮食习惯而引起的CHD风险增加的现象。

部分研究表明,VLDL残余或IDL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强大而独立风险因素,因此,同理,TRL残余数量的餐前增长也会提高CHD的发病风险。

许多动物试验曾表明,由于无法穿透动脉血管内皮,个体非常巨大的TRL粒子的产生也许未必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然而,当含有apoB-48的乳糜微粒及含有apoB-100的VLDL粒子在脂蛋白脂肪酶的作用下经历循环代谢时可能会产生TRL残余,从而形成个体更小、更为密集的粒子。

相比较而言,这些粒子中几乎不含TG、磷脂和载脂蛋白C(apoC),但却富含胆固醇酯及载脂蛋白E(apoE)。

通过破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并加强血小板的凝聚作用及可生成泡沫细胞的内皮下巨噬细胞的吸收作用,TRL残余可促进动脉粥样化形成。

2
乳糜微粒0.95 80-95 2-7 3-9
VLDL 0.95-1.006 55-80 5-15 10-20
IDL 1.006-1.019 20-50 20-40 15-25
LDL 1.019-1.063 5-15 40-50 20-25
HDL 1.063-1.21 5-10 15-25 20-30
*脂质的百分组成;其余部分由载脂蛋白构成。

IDL:中间密度脂蛋白;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此改编已获[188]许可。

爱思唯尔(1994)版权所有。

3
Harris等人42 16 926(10.4)-45 +31 +13 [79] McKeone等人40 6 500-2000(5.6-22.6)-26 无数据+14 [189] Abe等人27 >28 876(9.8)-47 无数据NS [190] Pownall等人40 6 801(9.0)-39 +17 NS [191] Westphal等人12 6 1210(13.6)-40 +46 NS [192] Stalenhoef等人28 12 872(9.8)-37 +30 +11 [193] HDL-C:HDL胆固醇;LDL-C:LDL胆固醇;NS:不显著;TG:甘油三酯。

改编自[85]
图2:十二碳五烯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潜在的降TG机制
病原性脂肪组织、数量增多的餐后CHYL及VLDL粒子会加剧游离FA向肝脏的运送,并可增加肝脏的脂含量,由此为TG合成及VLDL生成提供基质。

多数证据显示,ω-3脂肪酸可通过下述途径实现对肝脏TG合成的抑制,并减少VLDL生成/分泌、增进VLDL代谢:通过减少乙酰辅酶A向FA的酶转化来减少脂肪生成;增强FA的β-氧化;抑制PAP(该酶可催化PA向DAG转化)和DGAT(该酶可在TG合成的最后阶段起到催化作用)的活动;潜在增强载脂蛋白B的降解作用;提高LPL(该酶可促进VLDL粒子向LDL粒子发生转化)的活性。

CHYL:乳糜微粒;DAG:二酰甘油;DGAT: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FA:脂肪酸;LPL:脂蛋白脂肪酶;PA:磷脂酸;PAP:磷脂酸磷酸酶/磷酸水解酶;TG:甘油三酯;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改编自[98]。

不断增加的形成血栓的可能性
升高的(餐后)TG水平会对凝血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加速生成一种名为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用于纤维溶解的抑制剂。

凝血因子VII的数量也可能会有所增加,由此会加剧形成血栓的危险。

而一旦血栓形成的风险上升,CHD事件的发生概率亦会伴随升高。

升高的载脂蛋白C-III(apoC-III)水平
ApoC-III是一种可见于乳糜微粒、VLDL、IDL及HDL粒子内的载脂蛋白,具有抑制LPL 活性的特性。

apoC-III水平的升高可能会增加CHD的发病风险。

关于这点,最可能的解释便是apoC-III水平反映了TRL的浓度。

ApoC-III也可直接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由此促进炎症细胞的粘着和补充,并有可能
因此直接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过程。

ω-3脂肪酸的生物化学及营养学方面
ω-3脂肪酸为多不饱和脂肪,从终端(omega)甲基起其第一个双键为碳-3。

主要的ω-3脂肪酸包括α-亚麻酸(ALA [18:3N-3])、EPA(20:5N-3)和DHA(22:6N-3)。

一般来说,脂肪酸的大小不同会影响其功能。

短链脂肪酸通常只有不到6个碳原子,如乳脂中的四碳脂肪酸丁酸。

中链脂肪酸通常有6到12个碳原子,如椰油的主要成分月桂酸即为十二碳脂肪酸。

ALA、EPA和DHA因为均有12个以上的碳原子而通常被看做为长链脂肪酸。

ALA是一种必需脂肪酸,由于其无法在人体内合成,故只能依靠饮食摄取。

ALA 为一类提取自植物的脂肪酸,可在哺乳动物体内转化为EPA和DHA。

然而,ALA向EPA 的转化量极为有限(<1%),且其后续进行的EPA向DHA的转化率也极低。

因此,尽管并非是不可缺少的必需脂肪酸,预成EPA和DHA最好还是通过饮食获取。

EPA和DHA最佳的食物来源包括多脂或油质的海产品,如鲑鱼、鲱鱼、鲭鱼、大比目鱼和金枪鱼。

许多淡水鱼类(包括湖鲱、湖红点鲑、淡水鲑鱼和白鲑鱼)体内也含有相当数量的ω-3脂肪酸。

这些鱼类体内的ω-3脂肪酸含量或许可通过人工养殖来实现增长。

近年来,人们对这些所选鱼类是否会受环境影响及体内是否有残留的农药和抗生素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担忧。

早前,美国心脏协会(AHA)已公布,认为EPA和DHA有减少节律障碍、降低发生猝死和动脉粥样硬化概率及略微降低血压水平的功效,并建议将摄入鱼类及鱼油补充剂作为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几率的一项治疗对策。

尽管降低TG水平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目前尚无法确定上述功效(如果确有的话)中有多少是得益于
ω-3脂肪酸的降TG疗效,又有多少是跟TG 的单一影响相关。

处方型ω-3-酸乙酯(P-OM3)的降甘油三酯功效及其潜在的不良影响
ω-3脂肪酸可降低人体内的TG水平。

EPA和DHA用于治疗高甘油三脂血症的典型剂量为2-4g/日。

EPA和DHA在降TG方面具有相似的功效,且均可有效降低空腹TG水平及餐后TG水平。

P-OM3(4g/日,持续服用超过6周)可显著降低严重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的TG水平(表3)。

尽管ALA也是一种ω-3脂肪酸,但其在典型剂量适用范围内并不能使TG水平发生显著降低。

图3:他汀类药物、鱼油及其混合制剂对脂蛋白分泌率(非血脂水平)及脂蛋白转化产生的影响
P-OM3和阿托伐他汀通过不同机制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A)为血浆内含apoB脂蛋白分泌率的百分比变化;(B)为含apoB脂蛋白在发生相互转换过程中的百分比变化。

单独使用P-OM3或与阿托伐他汀配合使用均可促进富含TG的脂蛋白向LDL发生转化。

*较之于安慰剂组,p<0.01。

IDL:中间密度脂蛋白;P-OM3:处方型ω-3-酸乙酯;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改编自[118]。

美国糖尿病学会(2002)版权所有
较之于含ω-3脂肪酸较少的鱼油制剂,P-OM3可能在降低TG水平方面的效力更强,且具有相对更高的生物利用度。

为达到处方型药物的标准,P-OM3比食补型ω-3脂肪酸在安全性及药效方面经历了更为严格的评估和检验过程。

精选的食补型ω-3脂肪酸内的污染物含量似乎不足以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然而,不同的膳食补充剂在ω-3脂肪酸含量方面也会有较大差异。

出厂前,所生产的P-OM3均会接受一贯的ω-3脂肪酸含量检测,这一程序可有效保证P-OM3达到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核批要求。

由P-OM3引起的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出现打嗝(嗳气)和消化不良的次数略微增多,但通过对P-OM3进行提纯可缓解这些不良反应。

目前,P-OM3尚未表现出已知的、临床显著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部分研究曾显示,ω-3脂肪酸会对血小板聚集造成损害并延长出血时间。

但临床试验数据也表明,即使是正在使用华法林抗凝剂、阿司匹林和其他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服用
P-OM3也不会增加其临床出血次数。

有时,P-OM3还被指称为可提高如丙氨酸转氨酶这类肝脏转氨酶的水平,故在接受P-OM3的治疗过程中,可定期对丙氨酸转氨酶的水平进行监测。

此外,研究人员在针对ω-3脂肪酸进行的临床研究中(也包括对P-OM3的研究)发现葡萄糖水平出现了短暂的升高,但对像果糖胺或血红蛋白A1c这类长期血糖控制进行监测时却并未发现有升高的迹象。

关于ω-3脂肪酸的降TG机制
正如前文所探讨的,ω-3脂肪酸确有降低TG血药浓度的作用。

然而,EPA和DHA究竟是通过何种机制实现减少血清中TG数量
的还是一个目前人们尚无法知晓或完全理
解的问题。

简言之,潜伏期研究和临床研究都提供了有力证据,可证明EPA和DHA确有减少肝脏VLDL-TG合成/分泌的功效,并能强力移除循环VLDL粒子中所含的TG(图2)。

对于治疗高乳糜微粒血症,EPA和DHA均可通过激发不断增多的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来
实现加速清除乳糜微粒中所含的TG的目的。

利用ω-3脂肪酸降低VLDL-TG的合成
多种机制已被提出在ω-3脂肪酸减少TG合成、减少TG融入VLDL粒子并最终实现减少TG分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同时,ω-3脂肪酸还被指出具有减少肝脏脂肪合成、增进脂肪酸的β-氧化及促进apoB-100降解的功效。

4
Non-HDL-C 137 123 -9.0 141 134 -2.2 <0.0001
TG 268 182 -29.5 271 260 -6.3 <0.0001
VLDL-C 52 37 -27.5 52 49 -7.2 <0.05
ApoB 86 80 -4.2 87 85 -1.9 <0.05
HDL-C 46 48 +3.4 43 44 -1.2 <0.05
LDL-C 91 88 +0.7 88 85 -2.8 0.05
ApoB:载脂蛋白B-100;BL:基线值(mg/dl);EOT:治疗结束(mg/dl);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位数变化(%):从基线水平起发生的中位数百分比变化;P-OM3:处方型ω-3-酸乙酯;TG:甘油三酯;V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改编自[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