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年春七下语文教学设计22 太空一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度过的这一天,向学生展示了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课文中也穿插了一些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太空和科学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可能对一些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太空的奥秘和宇航员的生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太空探索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太空中的重力、氧气供应等。
2.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细节,如宇航员的日常生活、太空站的构造等。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内容。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太空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宇航员的生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太空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想象。
2.准备一些关于太空的科学知识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和拓展。
3.准备一些太空主题的游戏或活动,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太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太空的世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在太空中的经历和感受。
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2 太空一日》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2 太空一日》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杨利伟在太空中的所见所感。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太空生活,感受科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文章语言生动,描述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但他们对太空生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理解作者在太空中的感受,体会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太空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太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教学展示。
2.教案:提前准备好教学过程的设计,确保课堂顺利进行。
3.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课文原文、注释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太空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太空生活的课文,大家猜猜作者在太空中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太空中的哪些见闻?请大家找出来,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一等奖
教学评价改进:采用更加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 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改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 容
了解太空环境,掌握太空生活 的基本常识
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状 态和工作情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阅读推荐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文内容:详细解读《太空一日》 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包括杨利伟 在太空中的经历和感受
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目标
太空探索的历史与现状 太空探索的意义与价值 太空探索的技术与装备 太空探索的未来展望
太空探索对人类发展 的意义:推动科技发 展、促进国际合作、 提高国家地位等
太空探索的历史和意义 太空探索的主要任务和成就 太空探索中的科学实验和技术应用 太空探索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和展望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 思考,增强课堂互动性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 深学生对太空知识的理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 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 《太空一日》
22《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理解、积累重点词语,并理解文章内容。
2.品读文字,跟随杨利伟的经历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3.学习杨利伟英勇无畏、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概括内容要点,感受太空旅行的美妙和神奇。
2.品读描绘太空生活的精彩语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中国航天事业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杨利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14年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二)写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三)检查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热()轮廓.()模拟.()遨.游()稠.密()烧灼.()俯瞰.()无虞.()千钧.重负()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俯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1.为什么“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明确:飞船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让“我”非常痛苦,感到难以忍受。
2.“我”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
明确:地球是一段弧;各大洲和自己的祖国;看到一些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3.“本末倒置”是怎样的一种错觉?
明确: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4.“我”为什么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呢?
遇到外星人,我想也是同行
主持人:很多网友都问,您去过太空,您觉得太空里真的有外星人吗?您希望自己碰到外星人吗?如果碰到您想和他们说些什么?
杨利伟:我飞行的过程当中,没有碰到外星人,当然从我们的愿望来讲,希望有更多的类似人类文明的生物存在。如果说我遇到了,我会跟他们打招呼,我想我们也是同行。
太空饮食,最爱吃榨菜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模拟(nǐ)炽热(chì)俯瞰(kàn)
严谨(jǐn)逃逸(yì)稠密(chóu)
遨游(áo)瞬间(shùn)烧灼(zhuó)
(2)解释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烧灼:指高温炙烫。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失重的感觉像海草
主持人:都说进入太空之后失重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您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杨利伟:飞船进入太空,入轨了之后,在微动力的情况下,我们所有的物体都会处在一种飘浮状态下,这种物理现象非常奇妙。我记得飞船和火箭第一次分离之后,我感到突然间的失重。我回来之后,跟同行们进行交流的时候,我说我当时看到我们飞船上所有的固定物体全都飘浮起来,就像在海底看到海草一样飘浮起来,包括还有一些小的浮尘都飘浮起来了,伴随着我们的身体会有往上浮的感觉,当然我们当时是固定在座椅上。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2 太空一日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实验初中郝俊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
(重点)2.找出作者面对意外时的心理活动或举动(重点)3.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对祖国、对航天事业以及对亲友的热爱。
(重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重点)导语设计同学们,这个人大家认识么?(ppt杨利伟图片)你知道他人生中最精彩的第一次是干什么么?(生答)对!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上午9时,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太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
一个人的成长是有足迹的,没有谁是天生的航天员,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杨利伟的故事?(生答)(师:讲飞天前的杨利伟和飞天后的杨利伟的故事,并且告诉学生这些成长故事的来源是杨利伟的自传文章《天地九重》)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赞叹声中,我看出大家对他的崇拜。
没错!优秀的航天员就是这样走一步,再走一步,慢慢地历练出来的。
我认为杨利伟飞天的第一次是最美好的,因为他把个人的梦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那么,太空一日杨利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惊险与挑战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杨利伟!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字词。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炽热轮廓模拟遨游严谨稠密瞬间概率烧灼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目标导学二:(一)整体感知。
借助小标题,浏览课文(8-9分钟),完成:1.看题目,交代了哪些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ppt显示)浏览小窍门:1.力求了解大意,不追求字斟句酌;2.速度:每分钟500字以上;3.抓住标题,大胆预测文章内容、思路;4.注意转折词(如“但是”)和序列词(如“第一”“第二”“最后”“首先”“先是”“随后”等)(二)重点探究: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探究: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紧张作铺垫。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作者杨利伟在太空的实际经历。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生活的真实情况,以及宇航员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航天科技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太空一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在太空中度过一天会是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太空生活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课堂上,我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学生们对航天科技的基本概念掌握得还不错,但当我深入讲解航天员在太空的情感体验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迷茫。我意识到,对于他们来说,太空的孤独和挑战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用更多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创设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
在新课讲授和实践活动环节,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航天科技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提供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思想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航天事业的尊重。
举例解释: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展现太空生活的独特体验,如“我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那样的美丽、宁静、祥和”。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22 太空一日(优秀教学设计)
22 太空一日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语,积累成语,体会杨利伟太空一日的惊险经历。
过程与方法了解小标题的作用,学习细节描写方法体会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体会航天员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并学习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航天员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法学法:复述法,语言揣摩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猜猜他是谁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播放视频感动中国2003-杨利伟二、介绍杨利伟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揭示课题《太空一日》三、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炽热(chì)负荷(hè)赫兹(hè zī)五脏六腑(fǔ)聂海胜(niè)拍摄(shè)轮廓(kuò)俯瞰(kàn )舷窗(xián )遨游(áo )褐色(hè)稠密(chóu )砰( pēng ) 拽( zhuài )步骤(zhòu )生命无虞(yú)四、感知课文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2、说说小标题的作用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层次清楚,结构鲜明。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杨利伟对于自己首次进入太空的所见、所感的详尽描述。
在太空绕行14圈的过程中,既有壮观的美丽奇景相伴,也经历了无数个惊心动魄的时刻。
杨利伟以负责和揭秘的态度亲自描写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之旅,表现了我国航天员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关键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感情。
3.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遇事冷静、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神舟五号”的顺利升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也因此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本文写他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的自述,去体会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杨利伟(1965—),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辽宁省绥中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达1350小时之久。
(2)背景介绍: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
16日6时许,他按预定计划于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
之后,“航天英雄”杨利伟耗时两年亲自撰写了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该书是中国第一本真实记录太空航天员生活的著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太空一日
22太空一日课题太空一日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2 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照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响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详尽感知的交流显现及当堂检测。
可合适调治。
知识与技术1.积累词语。
2.认识作者杨利伟及其事迹。
教 1.利用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神舟五号”太空翱翔的资讯,认识本文学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2.快速阅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意会运专心理描述塑造人目标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学习航天猛士敬爱科学、坚韧谨慎的研究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价值观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
杨利伟, 1965 年 6 月 21 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历任中国作者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简介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2003 年 10 月 15 日北京时间 9 时,杨利伟搭乘课由长征二号 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前选自《天地九重》(解放军初版社 2010 年版)。
有改正。
2003 年 10 月预15 日 9 时,我国“神舟五号” 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杨利习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飞船绕地球 14 圈后,于 10 月 16 日 6写作时 23 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
此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背景的飞天梦想,标志住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独立睁开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确定了牢固的基础。
《天地九重》是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由 20 万字和 150 幅可贵图片组成。
作者以痛快而真挚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怎样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翱翔员,怎样经过困难的、凑近圆满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目击和创立奇景的人生。
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教材剖析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太空一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的亲身阅历。
言语亲切真实,能极大的满足先生的猎奇心,激起先生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兴味。
学情剖析如今的初中生,习气于接受,而缺少亲身探求的肉体。
学习«太空一日»不只可以让先生了解中国的航天事业,还可以启示先生在生活和学习去探求,追求真知。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目的: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状况及作者杨利伟的事迹;阅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如〝无虞〞〝炽热〞〝耐人寻味〞等词语。
2.进程与方法目的: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勒文中关于〝我〞的心思描写的语句,体会运用心思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引导先生感受航天胆小鬼尊重迷信,坚韧严谨的探求肉体,激起先生热爱迷信,用于追求理想的妥协肉体。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先生熟读课文,理清顺序,勾勒文中关于〝我〞的心思描写的语句,体会运用心思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情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先生感受航天胆小鬼尊重迷信,坚韧严谨的探求肉体,激起先生热爱迷信,用于追求理想的妥协肉体。
教学预备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熏陶法效果引导法2.学法:阅读法协作探求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微课视频导入飞天,不时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
这种梦境般的盼望也不时积压在华夏儿女的心头。
直到2021年10月15日9点,〝轰〞的一声巨响,炽热的焰火从地平面冲出,中国人第一次将自己的身影留在了奥秘的太空!明天,就让我们透过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眼睛去看一看那片浩瀚星空!〔师板书课题«太空一日» 杨利伟〕二、明白目的:1、速读感知,了解太空一日所阅历的惊险与应战。
〔重点〕2、品味文章言语,掌握人物情感。
〔难点〕3、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高尚肉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_22太空一日
22太空一日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绘、心理描绘。
过程与方法学习迅速阅读课文,借助小标题,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航天人所拥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骄傲感。
要点难点要点学习迅速阅读课文,借助小标题,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平常化相联合的特色。
教课方法速读法、自主研究法、合作沟通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课课时1课时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课方案_22太空一日教课方案教课基本过程一、新课导入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景斑斓。
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
全球的眼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荒野中这雄伟矗立的塔架上。
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叙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翔的状况。
二、作者简介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是中国培育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队伍安全飞翔 1,350 小时之久。
2003 年 10 月 15 日北京时间 9 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 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初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4 年 9 月 15 日,太空研究者协会第 27 届年会在北京谢幕,杨利伟被授与“列昂诺夫奖”。
三、文本链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 ,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 年 10 月 15 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下降于四子王旗着陆场。
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记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四、整体感知1.迅速阅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显现了我国宇航员初次太空飞翔的经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太空一日》教案【新】
22太空一日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
一、导入新课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祖国儿女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太空一日。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明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击声在太空中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2.读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作者“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明确: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明确:(1)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2)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3)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4)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个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4.“神秘的敲击声”这一部分其实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现象?明确:(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5.“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这一部分中,令“我”“惊心动魄”的事情是什么?明确:返回舱的舷窗出现裂纹,“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太空一日教案
22《太空一日》我以自己要牲了9整,火箭尾部出巨大的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八台机同出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就把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蒸气。
火箭起了我浑身用力,肌肉,整个人收得像一。
开始船慢地升起,特别平,甚至比梯平。
我感觉力不像想象的那么大,内心稍然,浑身的肌肉也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别”,“助推器分别”⋯⋯火箭逐渐地加快,我感觉力在增。
因种荷我蒙受,化幅度甚至比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觉挺好,得没。
但就在火箭上涨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火箭和船开始急抖,生了共振。
我感觉特别难过。
人体 10 赫以下的低振特别敏感,它会人的内生共振。
而不是低振的,是个新的振叠加在大 6G 的一个荷上。
种叠加太可怕了,我素来没有行种。
意出门了。
共振以曲形式化着,难过的感愈来愈烈,五六腑仿佛都要碎了。
我几乎以蒙受,得自己快不可以了。
当,我的子特别清醒,以船起就是的。
其,起段生的共振并不是正常象。
共振持 26 秒后,慢慢减。
我从极度受的状解脱出来,全部不适都不了,感觉一种从未有的松和舒畅,如千斤重,好像一次再生,我甚至得个程很耐人味。
但在难过的极点,就在才短短一顷刻,我真的以自己要牲了。
行回来后我描绘了种受的程。
剖析研究,工作人,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
随后他改技工,解决了个。
在“神舟六号” 行,状况有了很大改良;在以后的航天行中再没有出。
海:“我乘坐的火箭、船都特别舒坦,几乎感不到振。
”在空中度那以蒙受的 26 秒,不我感特漫,地面的工作人也堕入了空前的中。
因通大屏幕,船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不,眼睛也不眨。
大家都担忧我是否是出了什么事故。
以后,整流罩翻开,外面的光透舷窗一下子照耀来,阳光很刺目,我的眼睛不由得眨了一下。
就一下,指大有人高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活着!”全部的人都鼓掌呼起来。
我第一次向地面告行状:“‘神舟五号’ 告,整流罩翻开正常!”当我返回地球看段像,我激得不出任何来。
我看到了什么从人船上看到的地球,并不是呈球状,而不过一段弧。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2 太空一日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湖北省枣阳市第六中学吴杰教学目标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浏览法、圈点批注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空,总会生出无限的遐想,幻想着有朝一日能飞上天去。
如今这幻想,已然变成现实。
二、听——太空在召唤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一甲子,辉煌六十年》。
(视频播放)三、说——太空一日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进行了为时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旅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杨利伟去了解一下他的《太空一日》。
(板书课题)1、请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展现了航天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中的真实所见(3)神秘的敲击声——飞船上的声音探究(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板书:升空所见所闻落地)2、体会标题的作用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
便于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快速形成对文本的总体阅读印象。
使文本层次清楚,结构鲜明。
3、太空一日充满了紧张和意外。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圈点批注:杨利伟在太空中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
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心理或举动: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心理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心理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儿。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下册教案22 太空一日
22 太空一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重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重点)导语设计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炽热轮廓模拟遨游严谨稠密瞬间概率烧灼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2. 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介绍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目标导学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我看到了什么在太空中神秘的敲击声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2.读了“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这一部分,你知道“自己要牺牲”的原因吗?(用文中语句回答)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3.在“我看到了什么”这一部分,“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2)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
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板书设计太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我看到了什么严谨空在太空中科学一神秘的敲击声日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 本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理解关键句;
3.反复诵读本文,体会作者文章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速读,了解“太空一日”所经历的惊险与挑战;(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把握人物感情。
(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重点)
导语设计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大家可曾知道,这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险的太空之旅,下面就让我们随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道重温那令人既兴奋又紧张的天空一日。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太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严谨
空在太空中科学
一神秘的敲击声
日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 本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 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蕴藏的思想感情。
3.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课程资源。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
2.课堂过于死板,还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