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性》课件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性》课件新人教版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氧气——不易溶于水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碳酸钙——难溶于水
实验:溶剂的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实验步骤:
试管中加入2mL水和2mL四氯化碳, 然后振荡。 观察现象: 油在水中难以溶解,但可以溶解
在四氯化碳中。
实验结论: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不同。
有些中药材不用水浸泡,用白酒浸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出饱和、 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相互转换吗?
你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 些?如何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 活中得问题?
溶解现象
1/4的硝酸钾饱和 溶液,加热一会儿。 判断此时溶液饱和吗?
问题:你能把现在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吗?Biblioteka 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观察现象。
量的泥沙,氯化钙、氯化镁杂质。你会如何 除去其中的泥沙。
除去其中的氯化钙、氯化镁可以用氯化 钠饱和溶液浸泡的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原 理吗?
液与原石灰水比较:溶质质量 减少 ,溶剂质量 增加 ,溶液状态 不饱和 。

初中物质溶解化学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化学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2.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3.能够应用溶解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4.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及相关实验材料;2.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溶解糖在水中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糖能溶解在水中?2. 知识讲解(15分钟)在引出问题后,讲解物质的溶解概念和溶解过程。

解释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溶解的基础,而溶剂分子对物质分子的作用力要大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才能实现溶解。

3. 条件与影响(20分钟)•探究溶解条件:–温度:温度升高有利于溶解,温度降低则难以溶解;–压力:一般情况下,压力对溶解没有明显影响;–搅拌:搅拌会加速溶解速度。

•探究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溶质的粒子大小: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溶剂温度:温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溶质浓度:浓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4. 实验操作(30分钟)•实验1:探究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实验材料:糖、水、温度计、烧杯、计时器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温度的水,如冷水、室温水、热水;2.将相同量的糖加入不同温度的水中,并用计时器计时;3.观察糖的溶解情况,记录溶解时间。

•实验2:探究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实验材料:食盐、水、试管、计时器实验步骤:1.准备粗颗粒和细颗粒的食盐;2.同样量的粗颗粒和细颗粒食盐分别加入试管中;3.手持试管并轻轻摇晃,观察颗粒的溶解情况,记录溶解时间。

5. 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温度和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升高会加快溶解速度?为什么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6.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应用溶解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张伦兵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教材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对溶液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打下了的基础。

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其相互转化的学习,为下两课时学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及结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本节教材中占有基础地位,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也将为下一章学习酸碱盐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分析(1)通过亲生经历和体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1.通过对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难点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思路设计(1)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引发问题提出探究任务指导实验探究引导应用(2)学生活动五、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

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初中溶解性教案

初中溶解性教案

初中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知道溶解性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能够分析物质的溶解性。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

3. 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盐溶解在水中,引出溶解性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性的表示方法,如易溶、可溶、微溶、不溶等。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如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等。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5. 总结:总结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 实验法: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溶解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溶剂等。

2. 教学课件:溶解性概念、表示方法、影响因素等。

通过这份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性这一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溶解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有关溶解现象的知识。

教学重点: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药品、PPT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溶质会溶解在溶剂中?
第二步:学习
1. 讲解溶解的定义:溶质在溶剂中彻底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称为溶解。

2. 讲解溶解的特点:溶解是一个动力过程,速度快慢取决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温度、溶质粒子的大小和形状、溶剂性质等因素会影响溶解的速度。

第三步:实验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溶解过程的状态变化,验证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第四步:总结
归纳出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并进行梳理总结。

第五步:拓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

第六步:作业
布置作业:整理溶解现象相关知识,写出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及其解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其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根底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9.2 化学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密切关系〔3〕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2、过程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塑料的性能、用途和白色污染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工具】羊毛、棉花、合成纤维布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教学情景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2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溶液的基础上,从定量的角度学习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本课题教材编排了两个问题: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教材从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为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

接着安排了学生做氯化钠、硝酸钾溶于水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观察从溶质到不饱和溶液再到饱和溶液的过程,加深了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形成的理解,然后介绍概念,学生很容易接受。

然后由冷却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实验来加深理解温度、溶剂量是饱和溶液概念的关键点,同时让学生了解结晶过程并感受当外界条件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转化的,使学生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最后介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流程图,使学生发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跟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这节课的内容是为问题二做的铺垫,是学好溶解度的基础。

学生对本课题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如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大家都知道,但溶液有饱和与不饱和、饱和溶液受条件限制等不清楚,所以本课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逐步建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很多学生理论知识学得比较好,但不善于应用,本课内容中利用当条件改变时,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从海水提取食盐,会使学生受到很大启发,明确学以致用的目的。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掌握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能够通过实验和实例说明物质溶解度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引言(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饮用过饱和糖水的经历,引出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
在加热的水中能够溶解更多的糖?
2.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讲解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和溶解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

3.实验演示(15分钟)
设计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从而直观感受温度对溶解
度的影响。

4.讨论交流(10分钟)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机制,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因素对溶解度
的影响。

5.知识复习(5分钟)
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例子,并写出其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以上是一份化学初中物质溶解度教案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要素。

2. 能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3. 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4. 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五要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教学难点:溶解度五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投影仪、溶解度曲线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解释溶解度五要素:温度、溶剂、状态、单位、稳定性。

2. 举例说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的判断标准。

3.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绘制方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2. 绘制一个溶解度曲线图,并标注出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五要素,能够区分不同溶解性的物质,并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练习环节,学生通过查找溶解度数据,提高了阅读和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五要素的含义和应用,避免学生混淆概念。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性的实际应用。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呼应】热身运动
为什么加入的食盐“消失”了?
【露一露】你的身手
碘酒、食用油水、高锰酸钾溶液、 泥沙水、酒精溶液、
导学案 —— 课堂导学部分
【猜一猜】影响因素
控制变量法: 等质量的硫酸铜(1g) 等质量的高锰酸钾(0.2g)
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其中一个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1.能判断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依据 2.会说出常见溶液的溶质与溶剂;—规律
热身运动
两杯蒸馏水中分别放入鸡蛋和苹果
改变浮沉情况
学习目标
1.能判断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 2.会说出常见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3.能举例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用途的疑问 【想一想】你的解答
【观看视频】蔗糖溶液
蔗糖并没有消失,以蔗糖分子的形式 均 一分散到水分子中,而分子的质量、 体积都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
3.能举例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用途; 4.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有 、 和 。
谢谢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课时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原溶质)
知识拓展:
(1)、在一定温度下,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各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
(2)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
①对于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学生用具:烧杯试管玻璃棒酒精灯等
教师用具:烧杯试管玻璃棒酒精灯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补充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喝糖水的故事引入新课
联系日常生活知识,引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
1、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蔗糖在水中易于溶解。
2、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在汽油或酒精中易于洗去。
思考: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课堂反馈(见课件)
课下作业P23 2
板书设计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概念: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反思:
管镇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六章
2013年1月3日
课题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课时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安排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第七章第三节《 溶液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九上)

化学:第七章第三节《 溶液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九上)

科目化学年级初三文件 jiaoan173.doc标题溶解度章节第七章第三节关键词溶液/溶解度内容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及其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归纳的能力。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仪器: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温度计。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其它:蔗糖、色拉油、汽油、蒸馏水、火柴。

教学过程附1:课堂练习一1.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跟、的性质有关。

2.在同一条件下,食盐溶解在水里却不溶解在酒精里,说明同一物质在中的能力是不同的。

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

附2:课堂练习二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的溶解度是20℃,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食盐的溶解度是36℃(B)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C)食盐的溶解度是100克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在60℃时5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55克恰好饱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附3:课堂练习三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此话是否正确?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克,所以碳酸钙是溶物质。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溶解度教案
教案一:认识溶解度
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的关系。

教学步骤:
1.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知识,了解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会遇到溶解的现象。

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它与溶解有什么关系?
2.概念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溶解
的溶质的质量或容积。

并与溶解的概念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计算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观察溶解
度曲线的走向。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溶解度与化学反应速度、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开展小组讨论。

5.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溶解度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
主动探究溶解度的应用。

7.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小结;观察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记录。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概念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其他化学知识的
关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物质的溶解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区分溶解和悬浮的区别。

3. 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因素。

难点:深入理解溶解与悬浮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1. 溶解的定义和特点。

2. 溶解与悬浮的比较。

3. 溶解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经典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特点。

2. 实验演示法:通过溶解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溶解过程。

3. 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探讨溶解的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2. 学习溶解的定义和特点,并对溶解与悬浮进行比较。

3. 实验演示:进行溶解实验演示,观察溶解过程。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溶解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小组展示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六、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溶解的习题。

2. 撰写一篇关于溶解的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馈:
对学生在作业和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加强对溶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公开课)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公开课)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根本概念作必要预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依据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试验原理比较简洁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试验)做了调整,期盼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阅历,将课本中的课堂试验一设计成简洁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约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制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展的试验,那么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局部〔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试验,要细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试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试验事实的根底上逐步构建概念学问,将感性生疏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学问的内化过程,也奇异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动,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试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洁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生疏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育学生设计试验的力气、试验根本操作力气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学问,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确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一样条件下溶解的力气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力气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状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学问〔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学问〔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变量试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洁的化学试验;〔2〕通过对试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现象。

总结实验探究过程和现象:水→溶液1→溶液2全部溶部分溶在实验探究中使学生形成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合作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语言描述、归纳总结的能力。

人教初中化学备课教案

人教初中化学备课教案

人教初中化学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能够区分易溶性物质和不溶性物质。

2. 能够使用实验方法观察物质的溶解性。

3. 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

教学内容:
1. 溶解性的概念及实验方法。

2. 实验步骤: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教学准备:
1. 化学实验室设备和药品:试管、试管架、玻璃棒、蒸馏水、砂糖、盐、小苏打、搅拌棒等。

2. 学生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
1. 导入:向学生介绍溶解性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质是易溶性的,什么样的物质是不溶性的。

2. 展示实验操作:老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包括取一定量的水和不同的物质放入试管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3. 学生操作: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讨论: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及可能的原因。

5. 总结:总结本次实验的目的和结果,强化学生对溶解性概念的理解。

教学反思:
该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规范操作,注意安全,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1、充分考虑和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学习状况,舍弃不必要的学生实验,将探究
的重点放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上,从学生交流和讨论中提
炼出“控制变量”的数学思想。

2、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有目的的问题引导下进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化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用之解释生活中得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2)体验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成中得重要作用。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活动目标,插入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过渡)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可以推知,大
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溶液称为
钾,其它物质也不能溶解吗?
钙、氯化镁杂质。

你化碳、氧气、碳酸钙、氢氧化钙等物质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