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02-1 四大洋概况19
§2.2
§2.3
海底地貌
海洋沉积
§22.1 海与洋
海洋的形成
地表陆海分布 海洋的划分 海水起源与演化
2
海洋的形成
← 宇宙诞生
宇宙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的“大 爆炸(big bang),由大爆炸引起的膨 胀现还在继续。大爆炸前的宇宙是个 什么样子?为什么会发生大爆炸等问 题尚未知。
13
14
海洋的划分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分为主要部分——洋和附属部分海、 海湾和海峡。 (大)洋,远离大陆,面 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 的90.3%;深度大,一般 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 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 影响,盐度平均为35, 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 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 流系统。
9
地表陆海分布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 陆地占29.2%,海洋占70.8%,地表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 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则相互分离,没有统一 的世界大陆。 地表海陆分布极不均衡,北半球陆地占67.5 %,南半球占32.5%。 海洋不仅面积超过陆地,其深度也超过陆地 高度。3000m以上深海洋占其总面积的75%; 而高度不足1000m 的陆地占其总面积的71%。 海洋平均深度达3795m,而陆地平均高度只 有875m。如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 球表面将被约2646m 厚的海水均匀覆盖。
6
海洋的形成
太阳系中惟独地球拥有 海洋是因为地球与太阳距 离适当,使得水既不蒸发、 也不冰冻,刚好以水的状 态得以保存。
← 地球独拥海洋
比地球更近太阳的金星, 表面温度高达500℃,水气 蒸发并被太阳紫外线分解 成氢气和氧气,轻的 氢气逃逸于宇宙空间,重的氧气消耗于地表氧化,故金星水分消失殆 尽。比地球离太阳更远的火星,表面温度低于-60℃,水分只能以冰的 形式存在,并被封存于永久冻土内,也不能形成海洋。 故只有在距离恒星太阳适当、表面温度在0~100℃之间的行星—— 地球,才形成了海洋。
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海洋地理学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课程学时:36课程学分:2课程代码: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海洋地理学》为限定选修课,教学目的与任务主要为介绍海洋地理学体系各学科的知识概况。
通过学习要求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掌握有关海洋的基本状况,海洋水体及流、浪、潮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1、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1海洋地理学体系1.2海洋地理学发展简史1.3中国的海洋地理学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2.1地球的基础知识2,2海与洋2.3海底形态2.4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第三章海水的理化特性3.1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3.2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3.3世界大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变化第四章海流4.1概述4.2海流运动方程4.3风海流4.4上升流4.5寒暖流4.6大洋环流和中国近海环流4.7海流与海洋生物的关系第五章波浪5.1概述5.2小振幅重力波5.3风浪与涌浪5.4浅水区波浪传播与破碎5.5内波5.6波浪与海洋生物的关系第六章潮汐6.1概述6.2与潮汐有关的天文知识6.3引潮力6.4平衡潮和潮汐动力理论6.5潮流6.6潮汐计算6.7潮汐与海洋生物的关系第七章海洋生物7.1海洋生物的环境分区7.2海洋生物多样性7.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及生物地理学7.4海洋生态系统7.5海洋环境中的若干生物学问题第八章海洋中光和声的传播及其应用8.1海洋光学性质8.2透明度和水色8.3海洋激光雷达及其应用8.4海洋声学现象第九章海洋遥感9.1引言9.2海表遥感9.3海色遥感第十章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10.1海洋开发10.2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2、基本要求(1)牢固掌握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了解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三、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为36,全为理论课时。
具体分配如下: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5)以闭卷考试与开卷报告检查学习效果。
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存在生命的星体
最初天文学家用望远镜来搜寻其他星球上的生命 信息,借助无线电定位法发现在火星地下10~ 20厘米处有一个底下湖。
为了彻底揭开宇宙生命之迷,美国宇航局发射了 行星探测器,对火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但始终 未能发现生命的痕迹。
目前科学家基本确认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 存在的行星。
地球的运动
辽阔的中国海域 CHINA
Bohai Yellow KOREA Sea
ECS
JAPAN
SCS VIETNAM
PHILIPPINES
南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之一
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是太阳系内唯一发光 的天体,质量占太阳 系总质量的99.8%。
有8大行星、50多颗卫星、2000多颗小行星 、600多颗彗星绕其运行。
8大行星由近而远:水(Mercury)、金 (Venus)、地(Earth)、火(Mars)、木 (Jupiter)、土(Saturn)、天王星 (Uranus)、海王星(Neptune) 。
太阳系的生成假说
德国人康德和法国人拉普拉斯的“星云说 ”,
美国人张伯伦的“星子假说”, 英国人金斯的“潮汐假说”, 苏联人施密特的 “陨星假说” , ……
存在生命的星体
科学家们一直都认为在茫茫宇宙中存在着同人类 一样的高智能生命。
三十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了地外文明的活动,同地 球外智慧生命的接触被科学家们认为是人类历史 上最大的事件。
2.2 海与洋
陆地面积1.49×108 km2,占地表29.2%; 海洋面积3.61×108 km2,占地表70.8%; 海:陆面积比约为2.5:1。
海洋起源
水的来源
地球内部:水蒸气结晶。 外部星体:彗星是冰组成,撞击带来水。
海洋科学导论习题
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学1、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2、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3、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类型?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4、什么是大陆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5、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第三章海水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1、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
2、何谓海水的位温?有何使用价值?3、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4、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的和现有的)。
何谓海水状态方程?5、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6、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7、固定冰和流冰的特点各是什么?8、为什么说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辐射为长波辐射?9、为什么称海洋水循环而不称海洋热循环?10、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11、为什么赤道海域的温度不会持续上升而两极海域温度不会持续下降?12、简述海洋中水循环过程13、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14、大洋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15、何谓大洋主温跃层和极锋?何谓季节性温跃层?16、为什么大洋热带海域盐度的最大与最小值总是出现在表层以下?17、简述中国近海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
18、简要说明中国近海冬季上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19、海水混合有几种形式?最主要的混合形式是__________,为什么?20、浅海内部混合的主要过程是什么?第四章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1、海水的组成为什么有恒定性?2、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哪些?3、海水的pH值一般是多少?4、海水中的营养盐有哪些?对海洋生物活动的意义。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
2
面积的 39%。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只占 19%。
12. 以经度 0°,N38 °和经度 180°、 S47 °为极点分割地球,则海陆面积比达到 最大,称“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中心位于西班牙东南沿海,水半球中心 位于新西兰东北。
13. 根据海洋的盐度、温度等要素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可将海洋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 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16. 南大洋的特点:(1)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2)独特的水团结构;(3)世界大洋 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4)对世界大洋环流起重要作用。
17. 海:海洋的边缘部分。全世界共有 54 个海,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 9.7%。海的特 点:(1)深度较浅,一般在 2000m 以内;(2)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有明显 的季节变化;(3)水色低,透明度小,无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由大洋传 入,潮差显著;(4)有自己的海流环流形式。
海洋环境噪声源包括海浪飞溅形成的噪声风与海浪表面相互作用产生的噪声击岸浪发出的声音雨滴声海洋湍流生物噪声海水分子热运动所辐射的噪声远处航船噪声和沿岸工业噪声指已形成平稳随机过程的随机噪声地震扰动形成的低频声波冰层破裂产生的噪声火山爆发以及远处风暴引起的噪声等等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节 1.地球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是指
2.据科学家判断人类可能跨越的四项地球限度:气候变迁(climate change)、生物 多样性(biodiversity loss)、氮磷循环(nitrogen cycle and phosphorus cycle)、森 林砍伐与土地使用变更(deforestation and other land use changes)。
海洋科学导论全解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海洋科学研究内容: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
海洋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
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海洋学研究意义: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1、地球外部圈层(1)按自然地理学观点,地球外部分为五大圈层,从外到内:a、大气圈b、水圈——97%集中于海洋 2%以固态水存在c、生物圈——渗透在另三大圈层内部d、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e、人类圈(智能圈)(2)按环境学观点第五圈层为土壤层(3)按大气科学的观点,第五层为冰雪圈,冰雪圈可包含在广义水圈中2、地球内部圈层海洋的划分1、洋: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全球共4个,远离大陆;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水深>2000m,平均3000m;底质为红粘土和软泥;有独立的潮汐与洋流系统;温、盐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2、海: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全球共54个,靠近陆地;占海洋总面积的9.7%;水深<2000m;底质:陆沉积;无独立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是大洋传入;温、盐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
3、海湾——外宽内窄,洋或海伸进大陆的一部分。
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杭州湾大潮,最大潮差可达8.9m。
4、海峡——两块陆地之间形成的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的分类1、陆间海:大陆之间的,面积深度较大。
例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2、内海: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 3.6 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 3800米,最大深度 11034 米。
全球海洋的 容积约为 1 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 97%以上。
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 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 2600 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
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 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 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
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 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特点: 1、特殊性与复杂性; 2 、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 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
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 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 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 其作用;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 学科。
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 带动力学等。
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 (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 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 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试题
一、题型概念、判断、填空(并改错)、选择、简答、论述二、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基本概念:P1_地球表面P5_海洋科学P5_海水总体积,比例P9-CTD2、填空判断:⑴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
⑵库克首次完成环航行。
⑶“”号的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2.1 地球的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P14_地球公转P14_大地水准面P17_软流圈P20_绝对地质年龄、相对地质年龄2、填空判断:⑴地月距离 KM。
⑵地球自转会产生一系列后果,其中最显著的是和。
⑶地球平均半径 KM,旋转的地球因惯性力心力影响,呈现为,赤道半径两极半径。
⑷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和智能圈五大圈层。
内部圈层由和古登堡面,分为了、和地核三大圈层。
⑸软流圈在中。
2.2海与洋1、基本概念:P20_地表面积及分布P21_水半球、陆半球P22-23_南大洋2、填空判断:⑴大洋平均深度占地球深度的⑵陆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其他所有半球,与它的海洋面积相比,陆地面积。
⑶按海所处的位置,东海(等)属于3、简答题:⑴简述海与洋的区别与联系。
2.3海底的地貌形态1、基本概念:P26_海岸带P27_稳定型大陆边界P29_活动型大陆边界P27_大陆架P29_海沟P30_大洋中脊P31_中央裂谷2、填空判断:⑴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三部分。
⑵稳定型大陆边缘由三部分组成。
⑶全球最深的海沟是,比珠穆朗玛峰还高2000公尺。
⑷全球超过万米的海沟均分布在。
⑸全球高差最悬殊的地带在。
⑹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组成单元缺失,发育结构为⑺是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
⑻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的构造活动带,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3、简答题⑴简述两种大陆边缘各自的特点。
⑵简述大洋中脊在各大洋的展布特征。
⑶为何说海水古老,但洋底总是年轻的?第三章海水的物理特性3.1海水的主要热、力学性质1、基本概念P58_海水组成恒定性P58_R15、K15P60_定压比热容P61_体积热膨胀P61_海水最大密度的温度P62_绝热变化P62_位温、位密P63_比蒸发潜热P63_饱和水气压P66_密度超量2、填空判断:⑴决定海水盐度的因素,不是1kg海水中主要成分的比值大小,而是。
海洋学导论
图4-5表明了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其中较轻的组分挥发了;水溶性组分 溶于海水;最重要部分——不溶性残渣乳化为小球,最终沉入海底或冲到海岸, 被缓慢分解或者掩埋掉。溢油的危害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和溢油的地区。
图4-5 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Spears,1974)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十分复杂,主要是它与金属能形成稳定络合物。
图4-1 海水的化学组成 (Thurman,1997)
海水的成分分类(P110) ①主要成分 海水中浓度>1mg/kg的成分 (提示:教材中1×10-6 mg/kg有误) Na+ K+ Ca2+ Mg2+ Sr2+ Cl- SO4- Br- HCO3-(CO32-) F- H3BO3占盐份总量的99.9%
天然放射系--4n+2系
天然放射系--4n+3系
天然放射系----(4n)系
人工放射系-- 4n+1系
4.1.4 海洋化学污染物 (P120)
联合国专家组(1982)把海洋污染定义为:直接或间接由人类向大洋和河口 排放的各种废物或废热,引起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或者危及海洋生命 (如鱼类)的现象。
Stumm(1975)把海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按照粒子大小分为七种形式见图4-3。
二、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
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是控制金属污染物溶存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用于定
量分析重金属在海水中氧化还原转化。
当海水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平衡体系,相对电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半电池反
应为: 电极电位可以表示为
aox+ne—→ared
上述这些成分在海水中的含量较大,各成分的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 和总盐度的变化对其影响都不大,所包含的13种元素称为保守元素。
海洋地球物理与海底构造学 (31)讲解
根据位场理论,利用观测面重、磁资料,可计 算观测面之上或其下不同高程处重、磁场值,此即 为向上延拓和向下延拓。
上延可突出深源异常,压制浅源异常,且根据 异常特征的变化 ,异常衰减的速度,可估算出场源 埋深。
下延可突出浅源异常,且根据异常形态特征,, 异常增强的速度,可勾绘出场源几何形态。
2.3 重磁测量
U zz
(4)海洋重力测量方法
海洋重力测量最早是使用潜水钟在海底进行重力测量。 观测者与重力仪同时潜入海底。其后,远距离操作的海底重 力仪取代了潜水钟。海底重力仪无需操作者潜入海底,却能 达到与陆地同样的观测精度。
1960年以后,船载重力仪出现。船载重力仪测 量效率高,成本底,且可以在海洋地震勘探船上与 地震勘探同时进行。
海洋重力测量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干扰——厄缶效应、水 平加速度效应、垂直加速度效应、交叉-耦合效应。
海洋重力测量的主要干扰因素:海洋重力测量主要受四
个方面的干扰——厄缶效应、水平加速度效应、垂直加速度效 应、交叉-耦合效应。
海洋重力测量的主要干扰因素:海洋重力测量主要受四
个方面的干扰——厄缶效应、水平加速度效应、垂直加速度效 应、交叉-耦合效应。
①自由空间异常:对观测重力值仅作高度校正和正常 场校正。
g f g0 gh g
②布格重力异常:对观测重力值进行地形校正、布格 校正(高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和正常场校正
gb g0 gT gh g g
关于海洋重力异常的说明:
法在海洋环境污染调查中的作用。
第二章 海底构造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
2.3 重磁测量
2.重磁测量原理
一、重力方法原理
实质:以海水和海底地壳中不同岩、矿石之间 密度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重力场的变化 (重力异常),探查海底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
海洋科学导论期末复习整理
地球科学体系定义:以人类之家——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
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研究其某一部分学科不断深入,发展成新的相对独立学科。
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不断形成新的交叉、边缘学科。
如此,地球科学就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以及与地球科学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科学和测绘学。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
地球表面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
广义上,大气圈对流层顶部—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30~35km;狭义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小于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可能到达的深度,陆地30m,海洋200m,所以狭义的地球表面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m,人类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场所。
许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层或其中部分要素而原属于地理学范畴的学科,也已分出且进一步发展成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如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水文科学等。
地质学定义: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地球的内、外圈层,矿物和岩石,地层和古生物,以及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等等。
由于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在现阶段仍主要是研究岩石圈,此外,也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以下更深的部位,甚至也包括某些地外物质。
(固体)地球物理学定义:是地质学与物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的物理性质、结构、形成及其中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
广义的地球物理学,除研究地球的固体部分外,还包括对水圈和大气圈的研究。
因为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和大气科学业已各自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于是,致力于研究地球固体部分宏观物理学现象的分支,便成为狭义的地球物理学,或直接称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大气科学定义: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也包括太阳系其它行星的大气。
海洋科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全)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一、名词解释洋: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
面积广阔,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平均2-3千米)。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占总面积9.7%;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水体;深度浅(<2000米)。
按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陆海和边缘海。
陆间海: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内陆海:伸入大陆,面积较小,受大陆影响大,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湾(gulf ):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
海峡(strait):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墨卡托投影:又称正轴等角圆柱投影,设想一个与地轴方向一致的圆柱切于或割于地球,按等角条件将经纬网投影到圆柱面上,将圆柱面展为平面后,得平面经纬线网。
二、简答、分析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在各纬度上是不均匀的,在南纬56°~65°之间,几乎没有陆地;在北纬65°附近,大陆却几乎连成一片。
在纬度高于80°的南极地区,主要被陆地占据;而在北极则是一片广阔的水域。
洋的水文特征:远离大陆,受陆地影响小;水文要素稳定;盐度平均35,且年变化小;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的水文特征:温、盐等水文要素受陆地影响大,季节变化明显;透明度小;潮汐系统受大洋支配海湾的水文特征:水文要素特征一般与其相邻的海或大洋相似,在海湾中常有大潮差。
海峡水文特征:流速很大,尤其潮流流速很大。
太平洋:面积最大:占地表总面积1/3,海洋表面积的1/2;平均深度4028m,东西最宽达半个赤道;体积最大:水量约等于全球水量的一半;岛屿很多,特别是在中西部。
大西洋:占世界大洋面积1/4,平均深度3627m。
东西狭窄,赤道最窄,分南北大西洋,有一”S“形洋中脊横贯南北;海岸形态:南:平直无附属海;北:迂回曲折,多岛屿、港湾和附属海。
海洋科学导论考试复习题
海洋科学导论考试复习题海洋科学导论考试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整个地球表面海洋的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A)96% B)71% C)56% D)48% E)29%2.以下哪个因素妨碍着二十世纪的海洋学A、经济;B、商业及交通;C、军事目的D、好奇心3.海洋最深处其水深约比陆地最高峰约高( )A)1000m B)2284m C)5200m D)8848m4.将所有大陆移入到以下哪个大洋中,大洋尚有剩余空间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5.在科学办法的基础上,科学家以为对自然世界的解释是A)是绝对和最后的真理;B)是能够最好的解释现时期所有的观测事实。
C)是能够被证明是正确的。
D)是能够被证实的且能逐渐进展成为规律。
6.对于大洋形成的年代,可信度最高、最被大伙儿所同意的是A) 46亿年前;B)40亿年前;C)4亿年前 D)460万年前 E)400万年前7.哪个大洋最深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地形8.以下哪个别是魏格纳用来支持大陆漂移学讲的证据A) 现代被大洋分离的两侧大陆岸线吻合;B)别同大陆的岩石层序相同;C)在如今的热带地区发觉冰川的残留证据;D)化石中物种的分布;E)来自外太空的物质9.若离开大洋中脊向两侧走,则——A)洋底年龄越来越老;B)水深越来越深;C)岩石圈越来越厚;D)以上现象都可发生10.以下对于软流圈的描述,哪些答案是正确的A)软流圈由部分地幔和部分地壳构成;B)软流圈为一高温的塑性层,向下可扩展到700km;C)软流圈温度非常高,包括部分融化的岩石;D)软流圈并别是地幔的一部分;E)以上答案都别正确。
11.关于大洋洋底,以现有的知识来讲,以下哪些讲法是正确的请挑选所有答案A)海洋卫星对大部分洋底都还没有勘测到;B)所有的洋底都差不多得到完整的测量;C)整个大洋都差不多完整的勘测过非常多遍;D)月球的地形勘测密度都远高于大洋洋底。
E)以上讲法都别正确12.海底峡谷的特征(多选):A、是V字形地貌;B、是侵蚀地貌特征;C、常浮现在陆坡上;D、上面都别是海底峡谷的要紧特征;13.最年轻的海底普通浮现在——A)大陆坡附近;B)深海海沟下面C)均匀浮现在整个大洋洋底D)大陆架下面E)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处14.以下哪个地质年代单位最古老A) 前寒武纪;B)第四纪;C)中生代;D)古生代;E)显生宙15.地球的形状最近似——A) 标准圆球体 B) 标准椭球体 C) 长方体D) 梨形椭球体16.有证据表明,驱动板块运动的94%的能量来自___A、大洋中脊的高热流;B、地幔中的放射能;C 、地心引力; D、地核内部;E、软流圈17.以下海底地貌特征哪一具与大洋中脊的关系别大A)中央裂谷B)海沟;C)金属硫化物的沉积区;D)枕状熔岩;E)热液口18.地球内部物质的哪个物理性质决定了它所处的圈层A)质量;B)密度;C)温度;D)沸点19.位于大陆架外缘与深海盆地之间的陡峭转折地带称为A)深海丘陵;B)大陆坡;C)深海平原;D)大洋中脊;E)大陆麓20.大洋中脊普通以为是——A)沉落地带;B)转换断层板块边界;C)汇聚型板块边界;D)离散型板块边界21.2万年往常的河谷最有也许在海底啥地貌单元上发觉A)大陆架;B、大陆麓;C、深海平原;D、大洋中脊22.以下哪个地形受海平面上升和下落的妨碍明显A、大陆架;B、大陆麓;C、深海平原;D、深水高原23.大陆地壳要紧由——组成,而大洋地壳要紧由——组成A)较轻的、颜XXX较浅的富铝的花岗岩;较重的、颜群较深的富镁和铁的玄武岩;B)较轻的、颜群较浅的富铝的玄武岩;较重的、颜群较深的富镁和铁的花岗岩;C)较重的、颜群较深的富镁和铁的玄武岩;较轻的、颜群较浅的富铝的花岗岩;D)较重的、颜群较深的富铝的玄武岩;较轻的、颜群较浅的富镁和铁的花岗岩;24.在魏格纳时代,其大陆漂移学讲别被同意的缘故是——A)因为大伙儿都相信地球从内到外全基本上由固体岩石组成B)因为与地球的起源冲突C)因为大部分地质学家以为地幔是刚性的,否则不会支撑山脉的分量D)除了大陆边线吻合外,彻底没有证据证明其学讲25.泥沙是怎么搬运到大陆麓A)洋流;B)重力引起的浊流;C)地下河流;D)风海流26.驱动板块运动的机制普通以为是——A)地磁的妨碍;B)来自太阳的热能;C)来自太阳与月亮的引力;D)深海海水流淌推动大洋海盆;E)上地幔的热对流(环流)27.对于大洋中脊的描述,以下哪些讲法是正确的(多选)A)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B)大洋中脊是指贯通世界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C)大西洋的大洋中脊其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D)印度洋中脊呈“人”字分布;E)太平洋中脊又称东太平洋海隆28.以下对于地球内部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每一圈层都能够由其物质组成或其物理性质来描述;B)其成分圈层与物理性质圈层基本相等;C)岩石圈与地球的地壳是相同的;D)岩石圈由地幔和地壳构成;E)所有答案基本上正确的。
海洋学导论教学大纲
《海洋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40 学分:2.5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面向专业:水产养殖学课程代码:B4900003先开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性质:必修课执笔人:杨宁审定人:付国庆潘庆杰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黑体小三号)一、说明(黑体四号)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
《海洋学导论》是一门研究和阐述海洋学基本理论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重点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客观的了解海洋,从而形成保护海洋的意识,为以后利用海洋资源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本课程从地球科学系统看海洋科学体系,以海洋科学体系为主线,系统阐述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主要成果。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海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黑体四号)要求列出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并在每章内容后列出重点、难点、建议教学方法和思考题等(内容,宋体五号)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地球科学1.地球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定义、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第二节海洋科学的发展史1.海洋科学的发展史2.中国的海洋科学发展史本章重点:地球科学包含的学科、海洋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特点本章难点: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2.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4学时)第一节地球的基础知识1.地球的宇宙环境2.地球的形状、圈层结构3.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第二节海与洋1.地表海陆分布及海洋的划分2.海水的起源与演化第三节海底的地貌形态及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1.海底的地貌形态: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底2.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第四节海洋沉积1.滨海沉积2.大陆架沉积3.大陆坡-陆隆沉积4.大洋沉积第五节海底矿物资源1.海底矿物资源:砂矿、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等本章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海洋的划分、海底的地貌形态、海洋沉积本章难点:海底的地貌形态、滨海沉积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与洋的特点2.海洋沉积物质、沉积环境的种类及滨海沉积的种类3.三角洲形成的条件、按形状及水动力分类。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第⼀章绪论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圈、岩⽯圈、⽣物圈。
它们⾄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
⾸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汽—冰三态的转化⽆时⽆刻不在进⾏,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其作⽤。
第三,学科分⽀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新中国建⽴后不到1年,1950年8⽉就在青岛设⽴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
1952年厦门⼤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东⼤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了⼭东⼤学海洋系。
1959年在青岛建⽴⼭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学。
1964年建⽴了国家海洋局。
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陆续建⽴了⼀⼤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的科研技术队伍。
⽬前国内主要研究⽅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
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学、海洋化学、海洋⼯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都取得了巨⼤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且在某些⽅⾯已跻⾝于世界先进之列。
第⼆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地表海陆分布:地球表⾯总⾯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的世界⼤洋;⽽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的世界⼤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2.1地球的基础知识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太阳与太阳系,地球是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与其他八颗行星一同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九大行星表九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因体积小、密度大、卫星少、拥有固体表面而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体积大、密度小、卫星多、没有固体表面而称为类地行星;冥王星因离地球太远,对其研究较少。
九大行星与太阳的体积与距离对比地球在太阳系中围绕日地共同质心运动形成公转,产生四季与潮汐;地球同时绕自身地轴旋转,即自转,产生天体周日视运动及地转偏向力(科氏力)。
二、地球的形状1、全球静止海面:不考虑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时的海面大地水准面: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及其向大陆之下延伸的假想“海面”合称大地水准面,是陆上高程的起算面。
地球形状按大地水准面计算。
2、地球形状:三、地球圈层结构1、地球外部圈层(1)按自然地理学观点,地球外部分为五大圈层,从外到内:a、大气圈b、水圈——97%集中于海洋 2%以固态水存在c、生物圈——渗透在另三大圈层内部d、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e、人类圈(智能圈)(2)按环境学观点第五圈层为土壤层(3)按大气科学的观点,第五层为冰雪圈,冰雪圈可包含在广义水圈中2、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因地震波传播方向与速度不同由外而内分为同心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M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G面);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地核又可分为液质外核与固质内核。
地球内部圈层图示地壳与上地幔地壳与上地幔:大陆性地壳平均厚度33km,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性地壳平均厚度为6km,上层为沉积层,中层是以玄武岩为主、上部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下部为大洋层。
其中,地壳与地幔顶部的刚性岩石叫做岩石圈;存在于上地幔60-250km深处,地震波传经此处时,横波波速发生明显衰减。
可能是此处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引起塑性形变和缓慢流动,此圈层称为软流层。
(上两图橙色部分)四、地球起源与地质年代1、地球起源2、地质年代a、相对地质年代: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层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与生物发展相对应的一些自然段,每一自然段所代表的时间称为地质时代单位,于是有了:宙——代——纪——世;相应地层:宇——界——系——统。
b、绝对地质年代:由岩石中存在的微量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测定出岩石生成的绝对年龄。
§2.2海与洋一、地表海陆分布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2、水半球,陆半球根据陆地(海洋)面积超过任何一个半球,可将地球分为陆半球(水半球)。
二、海洋的划分1、洋: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全球共4个,远离大陆;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水深>2000m,平均3000m;底质为红粘土和软泥;有独立的潮汐与洋流系统;温、盐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2、海: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全球共54个,靠近陆地;占海洋总面积的9.7%;水深<2000m;底质:陆沉积;无独立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是大洋传入;温、盐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
3、海湾——外宽内窄,洋或海伸进大陆的一部分。
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杭州湾大潮,最大潮差可达8.9m。
•4、海峡——两块陆地之间形成的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5、历史上错位的称呼:波斯湾、墨西哥湾——海;阿拉伯海——————海湾。
三、海的分类1、陆间海:大陆之间的,面积深度较大,由海峡与洋相连。
例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2、内海:大洋在陆地的延伸,面积小例如—渤海、波罗的海。
3、边缘海:大陆边缘,由岛链与大洋相连。
例如—东海、日本海。
4、南大洋: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又名南极水域。
海洋学意义:它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地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
§2.3海底地貌一、海岸带•全球海岸线全长:440000km•海岸:海陆交互作用的地方,可分为:•海岸线不是一条线,地图上的海岸线是现代平均高潮线,有些航海图中常用理论最低低潮线。
•海岸带分为:海岸(潮上带);海滩(潮间带);水下岸坡(潮下带)二、水陆起伏全球平均陆地高度只有875m,而海洋平均深度为3795m。
水陆起伏统计曲线全球地形起伏图由上图可看出在大陆与海洋交接处海岸构造基本有统一的结构形态。
三、大陆边缘1、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故也称为大西洋型。
大陆架:简称陆架。
大陆向海底的自然延伸,从低潮线起延伸到坡度突然变陡的地方。
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平均坡度0.1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
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全球大陆架分布图大陆坡折:大陆向海底延伸过程中,坡度突然变陡的地方。
大陆坡:分开大陆与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
平均坡度4.3度,宽度15—90km,平均28km,深度200—2500m。
地形:深切陡峭的V型海底峡谷,水下冲积锥.大陆隆:坡外与洋盆间较平坦地区,面积大,平坦,深度2000—5000m,平均3700m。
2、活动型大陆边缘可分为岛弧亚型与安第斯亚型两种,两种都由深邃的海沟与大洋底分开。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具有强烈频繁的地震火山带,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海沟:由于板块俯冲作用而形成的深水狭长洼地,〉6000m。
下图为俯冲带示意图:全球海沟分布:a、岛弧亚型:缺失大陆隆,为海沟—岛弧—边缘海盆结构。
下图为全球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b、安第斯亚型:太平洋东侧的安第斯山脉与秘鲁—智利海沟相连接成全球高差最悬殊地带。
四、大洋底1、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体系。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环球山脉。
2、中央裂谷:大洋中脊的轴部发育的沿其走向的断裂谷带,海底扩张中心与海洋岩石圈增生场所,沿谷带有广泛的火山和地震。
下图中沿大洋中脊走向的为大西洋中央裂谷:全球大洋中脊与中央裂谷分布:与之相应的火山带:地震带:中央裂谷与海沟的形成示意图:中央裂谷与海沟的剖面图:§2.4海底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学说1912,德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
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联合古陆(Pangaea),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大陆漂移过程图示大陆漂移学说证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
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又缺乏占地表71%的海洋底的地质资料,魏格纳未能合理解决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大陆漂移说盛行一时后便衰落下去了。
直到50年代,古地磁学研究的进展又使大陆漂移说重新复兴,60年代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再赋于大陆漂移说以新的认识。
二、海底扩张学说60年代初形成的海底扩张说受到下列学术思想的影响:(1)联合古陆的重建、拼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其他证据;(2)大洋中脊体系及其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3) 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依次变厚的事实;(4)海洋地壳的年轻性;(5)某些大陆边缘沟-弧体系的发现及其突出的地震、火山活动特点;等等。
Hess(1960,1962)和Dietz(1961)几乎同时提出了"海底扩张"这一概念,以阐明主要与海底生成和消亡过程有关的理论。
海底中存在大洋中脊,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既海底扩张的中心,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两侧扩展推移,这就是海底扩张。
海底扩展移动的速度大约为每年几厘米。
洋底生成-运动-潜没的周期不超过2亿年,驱使洋底周期性扩张运动的原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海底扩张示意图海底扩张证据:1、洋底磁异常现象:地球磁场约万年倒转一次。
岩石在冷却时或沉积时,其中的磁性矿物颗粒受当时底磁场影响呈定向排列而取得微弱磁性,其磁化方向与岩石形成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称为化石磁性。
地幔物质不断自大洋中脊定不涌出形成新的海底,当它冷却时,便沿当时地磁场的方向被同化;随着海底的扩张,先形成的洋底向两侧推开,中央裂谷又涌出新的洋底;如果此时地球磁场发生转向,新成海底便在相反的地磁场方向下被同化,形成于先前相反的一条海底岩石磁异常条带。
•深海钻探–海底是年轻的,最老的沉积物只有1.7亿年–世界大洋洋底年龄图:越靠近大洋中脊,沉积物年龄越轻、厚度越薄–沉积物厚度由中脊向两侧递增大洋洋底年龄图海底扩张说能够解释海洋地质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大部分问题,其机制符合物理学理论,并与许多地质、地球物理观测结果一致。
自从海底扩张理论系统提出以来,已使人们对洋盆及其边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新资料几乎总是与这个统一的概念相一致。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一词是Wilson(1965) 在论述转换断层时首先提出的,后经Morgan 、McKenzie、Parker、Le Pichon等人的不断综合和完善,于1968年正式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Le Pichon(1968)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也称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或澳大利亚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后来又把美洲板块划分为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成为七个板块。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十二板块的划分方案,除七大板块外,还有纳兹卡板块,科科斯板块、加勒比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阿拉伯板块。
板块边缘为大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岛弧和海沟等,是地震和火山多发带。
板块相遇,形成岛弧、海沟(大洋和大陆板块相遇),或高大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遇)。
板块构造及运动趋势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很少发生形变;而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动的构造带,全球地震能量的95%是通过板块边界释放的。
板块边界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