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之旅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2018年小学语文论文例谈朗读指导要回归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2018年小学语文论文例谈朗读指导要回归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论文-例谈朗读指导要回归人教版新课标【案例一】(出示句子:皮埃尔几乎急得要发疯了:天哪,难道克勒松的血白流了?难道我们俩将白白付出生命的代价?)师: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第一位学生读得很慢。

)师:皮埃尔当时心情怎样?生:非常着急。

师: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怎样?谁再来读一读?(第二位学生加快了朗读的节奏。

)师:哪些词语能突出他当时着急的心情?谁再来读一读?(第三位学生在朗读时突出了“天哪”、“白流”、“白白”。

)师:我们一起来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读出皮埃尔着急的心情。

(学生齐读这句话。

)【案例二】(出示句子:皮埃尔几乎急得要发疯了:天哪,难道克勒松的血白流了?难道我们俩将白白付出生命的代价?)师: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第一位学生读得很平淡。

)师:皮埃尔当时心情怎样?生:非常着急。

师:你在平时遇到过哪些非常着急的情况?生1:我上次被同桌误解的时候心里非常着急。

生2:我昨天丢了自行车钥匙,没有办法回家,我当时非常着急。

生3:我上次去乡下亲戚家玩,迷路了,我都急哭了。

师:所有这些,比皮埃尔置自己和妻子的生死于度外,拼命向轮船报信,可轮船没有收到信号还要着急吗?能用一个词概括出皮埃尔当时的心情吗?生1:心急如焚。

生2:心如刀绞。

师:谁能通过朗读突出皮埃尔当时心急如焚的心情?生:(学生抓住“发疯”“天哪”、“白流”、“白白”读出了皮埃尔的着急)(其他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掌。

)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两位老师都十分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新理念。

细一推敲,两种方法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案例一中,教者侧重于文本,就文本学文本。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字面上做文章,“哪些词语能突出他当时着急的心情?”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

表面上看,学生好像体会到了人物着急的心情,实际上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学生在老师善意的“引导”下,一步步走进教者的预设之中。

“语文教学回归”论文

“语文教学回归”论文

刍议“语文教学的回归”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旨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

关键词:回归自然师生对话文本研究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投向广阔的语文生活课堂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想法,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

一、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中学语文新大纲的颁布,新教材的启用,标志着语文教育自我认识的一个飞跃。

具有挑战意义的有三点。

第一,语文学科性质,由单一的工具性发展成为工具性、人文性兼容。

第二,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在语文教学原则上,强调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理念本能促进语文精神的回归,并让语文走上一条更新之路。

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强大的惯性仍然支配着语文按照既定既有的轨道踟蹰前行,这就首先需要语文教师重塑自我,努力重新构建与现代语文教育相适应的素质结构。

第一,克服非理性信仰。

即对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经验,教师常常依据个人爱好、习惯、经验照搬,而缺乏理性层面的分析和认识,也很少认真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人云亦云,机械模仿。

这样学来的东西往往局限在浅表性认识和操作层面上。

第二,重建知识和能力结构,最要紧的有两点:阅读和评价能力。

如果教学随着教参转,考试随着答案转,独立阅读和评价能力因为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逐渐退化了。

因此,我们应该有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努力培养用语文老师特有的眼光去解读包括课本在内的各类文本的能力,十分重视自己阅读时的情感体验,炼就一双慧眼,一种颖悟,提高见识,准确地对学生作出评价,包括课堂和作业评价。

二、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回归到原点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回归到原点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回归到原点人教版新课标喜欢《清平乐·村居》。

喜欢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带给我的感受。

清——清朗、清明、清澈,与“清”字组合的词语是那么明朗和澄澈;平——平静、平和、平凡,与“平”有关的词语折射出的是最高境界的生活体悟,犹如“大道至简”“大爱无痕”,犹如“鱼得水游,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乐——音乐、乐章、乐器,似可闻乐音缭绕。

“清平乐”,追根溯源,不过是一种固定的曲调,词的一种固定格式而已。

当“清平乐”与“村居”组合在一起时,却产生了难以言说的美妙之感。

喜欢词中的意象。

低矮的茅檐简陋,却有着最贴近自然的气息和大地的芬芳。

潺潺的溪水萦绕,青草悦目。

一对白发翁媪操着柔软的吴音,在醉意朦胧中打趣、逗乐。

虽不再年轻,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欢乐全都沉积,如酒一般,细细品来,怎不令人沉醉?所有这些,都沉淀为我——执教者对于《清平乐·村居》最原始的直觉体验和解读。

身为教师,我们总是特别尽责,想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全都倾倒给学生。

于是,课堂就出现了这般景象:大量拓展,深度挖掘主题;课堂容量大,教学环节流畅;教师激情洋溢,侃侃而谈。

殊不知,这已违反了最基本的生活规则。

现在,让我们用生活的规则来审视“这般景象”。

大量拓展,深度挖掘主题——美有的时候应该是单纯的,过于复杂和深刻的认识,也就消弭了最本质的感受。

课堂容量大,教学环节流畅——流水应有缓有急,生活需有张有弛,情绪本有起有伏。

教师激情洋溢,侃侃而谈——我们需要激情讲述,但更多的是交流。

教师说的多了,留给学生的自然就少了。

执教《清平乐·村居》,需要传递教师的哪些感受?其遵循的原则就是基于文本。

一切的教学方式和拓展延伸都应以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提升为根本,语文教学应回归原点——文本。

否则,我们的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纸上谈兵,镜花水月”。

踏歌为哪般【课堂回放】师:古人吟词,常可手舞之足蹈之,有个词语叫做手舞(生接:足蹈)。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人教版新课标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存在着浮躁之气、浮夸之气、浮华之象,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越来越盛行,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花里胡哨。

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现象不断繁衍,假主体行为流行,使语文教学褪色、变质、错位。

在教学中淡化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虚化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虚化了语文教学基础方法和基本规律的掌握。

语文课缺失了语文味,其实是语文教学失却了根本。

当前,就语文教学而言,还是要强调还原本色,回归本位,这种回归是理性的,不要过急,更不要偏激,语文教学再不可能折腾了。

针对教学实际,应着重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课堂上应摒弃繁琐分析,杜绝抽象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教师的分析不能完全否定,但是要慎用分析。

一要适度。

分析不能占时过多,能不分析的尽量不分析,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

二要适时。

即在具体形象的描述后或情感活动的熏陶中,教师以简明扼要的分析进行归纳小结是可行的。

三要有效。

这是关键。

任何分析都应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因此要剔除繁琐、冗长、多余的分析,去掉“正确的废话和无用的空话”。

尽可能以学生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来取代教师不必要的教学行为。

第二,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为了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讲到底的现象已基本看不到了,一问一答的简单情景也不多见。

代之而起的是师生围绕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这种讨论多半是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再到班级里进行讨论。

教师则积极引导,适时梳理,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这样学生参与面较大,课堂气氛活跃,讨论中也不乏言语交锋和思维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积极思考、快速应答的能力。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弊端。

一是集体讨论代替了学生的个人阅读,挤占了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只听议论纷纷,不闻琅琅读书声。

在集体讨论中,优生抢占了主角,中、下水平的学生插不上嘴,只好当“旁听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关键词:语文生活源头活水内容提要: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

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拿着语文课本走进课堂,一学期的语文课,就是翻来复去的学这本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

那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该怎样去做呢?一、以人为本,走向生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

以往莘莘学子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

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

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的想象的翅膀。

如:学习“金”字时,有学生说:“老师,我是这样记的,上边一个‘人’,下边一个‘王’多两点,利用熟字记新字。

”立刻又有学生说:“老师,我名字里就有这个‘金’字,我就记住了。

”“可以……”我的话还没说完,就又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一个人,本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这是我家长告诉我的。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的回归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的回归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的回归人教版新课标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一种新思想、新理论、新模式、新思路是否可行,需教学实践的证明。

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才能使我们深切感悟出许多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道理”。

1.让课堂体现教学的“生长”价值在语文课程改革当中,有些教师没有科学地认识到有些语文知识与方法需要“学得”的现实,也没有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发展不完善”的主体,因而,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正确的价值引导对立起来。

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走向真正的“自觉的”语文学习与语文实践,也不能实现认识的真正“生长”,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

其实,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纠正的是在中小学系统传授语言学等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反对“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传授。

相反,我们必须研究,中小学到底需要教授哪些语文知识,如何教授这些语文知识;我们纠正的是不民主的、不倾听学生个性声音的教学,但并不反对教师必要的、关键性的思维点拨和价值引导。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存在价值,即教学的“生长”价值。

这里谈到教学的“生长”价值,可能就触及到“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这些敏感问题。

在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不敢谈“知识”教学——因为课标中谈“淡化”知识;不敢提“训练”——因为课标中似乎在回避这个词语。

我一直以为语文的知识教学是客观存在的。

王荣生教授的意见是中肯的,他认为中小学不是过多而是缺失真正的语文知识教学。

课标所说的是不要那种系统的语法、修辞方面的知识教学,但是,并不反对“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

张志公先生就曾对语文知识教学谈过见解:“精要,好懂,管用”。

所以,我们不应该回避“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教学。

至于训练,也不必躲躲闪闪。

如果承认语文教学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必要的训练是少不了的。

必须承认,有些语文能力不指导、不训练是不能有效形成的。

比如朗读和默读的能力、概括能力、作文构思能力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必须通过训练才可较好形成的。

小学语文论文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论文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

小学语文论文-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

2019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

痛定思痛。

2019年,百年来的语文“纷争”总算有了归属,新《语文课程标准》给了它全新的定位: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然而,现实并不如想像中那样美好,对《标准》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仍如“雾里看花”,特别是对“人文性”的领会更如“水中望月”,实际教学中不是“涛声依旧”,就是“面目全非”。

不少有识之士慨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

”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学又怎么啦?【案例一】一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接着逐个映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

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

于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绘画汇报。

整堂课气氛热烈,风风火火,好一派情趣盎然。

﹤探因﹥错位: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疱”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但在课改初期,这是倍受好评的“样板课”,曾经独领风骚,不光在大型的课改教学观摩会上频频亮相,而且已经飞入平常的课堂。

即使今天,仍有不少地方还在“克隆”。

究其原因,一是应新课标之新,敢于创新,加强综合。

“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文化,当然是越丰富越好。

于是音乐、美术、舞蹈一股脑儿地涌入课堂。

试问:社会、思品、数学不是文化吗?把这么多文化堆砌在一起,语文的文化内涵在哪里?我们学的到底是文化课还是语文课?语文的个性非但没有凸显,反而被大大地淹没了。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之旅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之旅

文能力 和语 文素 养 。 浙 江 王 春 燕 老 师 执 教 的 《 王 猴
自主 探 究 精 神 和 创 新 精 神 地 培 养 ,
如 一 教 师 执 教 《 殊 的 葬 礼 》 特 ,
加 强 了 语 文 和 生 活 地 联 系 以 及 和 相 过 程 如 下 : . 读 课 文 , 有 什 么 感 出 世 》, 以 独 特 的 设 计 和 精 彩 的 演 1初 谈
销 声 匿 迹 , 分 教 师 课 堂 上 赶 时 髦 、 了 最 危 险 的 时 候 ” 写 一 则 环 保 广 告 领 学 生 “ 其 所 以 然 ” — 体 会 文 章 部 , 知 — 走形式 、 花架 子现 象较 为严重 。 摆 因 语 。 这 几 个 教 学 环 节 中 可 以 看 出 , 内 容 是 如 何 表 达 的 。从 而 感 受 经 典 从
语 文 教 学 的 “ 担 之 任 ” 独 。
的基 础 , 言 文 字 是 其 内 在 的 载 体 。 语
然 而 , 当 前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一 个 离 开 了语 言 文 字 的 人 文 性 ,则 一 切
较 普 遍 的 问 题 是 阅 读 教 学 “ 意 而 都 是 空 的 , 皮 之 不 存 ,毛 将 焉 附 ” 得 “ , 忘 言 ”,注 重 内容 理 解 、 文 感 悟 而 因 此 有 专 家 提 议 “ 语 文 再 人 让 ‘ 文 语 课 程 改 革 的 核 心 和 关 键 是 课 忽 视 语 言 地 理 解 与 运 用 .有 时 甚 至 点 … , 要 引 导 学 生 明 白 写 什 么 、 既 为 堂 。 们 欣 喜 地 发 现 , 课 程 的 变 革 以 “ 意 ” 主 要 或 唯 一 的 目标 , 我 新 得 为 而 什 么 - , 其 “ ” 也 要 明 白 怎 样 N ' 得 意 , 让 我 们 的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进 入 了一 个 忽 略 了 语 言 地 习 得 ,特 别 是 忽 视 体 写 、 什 么 这 样 写 , 其 “ ” 这 样 为 得 文 ,

小学语文教学的回归之路

小学语文教学的回归之路

2 0 1 4 ・ 3 I 嵌 放隋I 7 5
阔斧的变革。一 次次的反 思 , 一次 次的修订 , 我们开始讨论 寻 填补 、 阐析 , 这些深层次 的体 会正是 阅读 活动 中不 可缺 的、 被 求语文教学的高效之路 , O I L ' . I , 学语文教学的 回归之路 。

激活 了的思维元素 ,从 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 的桥
四、 自 由作 业 。 真 正 减 负
不论是何 种作业形式 , 过 量的作业或 罚抄 、 罚写 , 只会使
会得到双赢 。需要注意的是 , 作为一名教师 , 在 日常教学过程 学生不堪重负 , 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 只会使作业 的效 果适得其
中, 既要赏识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及能力 的提 高 , 又要赏识学生 反 。 在 高喊学生减负 的今天 , 教师应 当根据不 同层次学生的特 在学 习过程及方法上 的良好 习惯 , 还要赏识学生 在情感 态度 、 点, 变强 制性的布置 作业为商 量式 的推 荐作 业 , 根据 所授 内
熏陶。小 语教学专家崔峦老师在第三次全 国阅读教学研讨 会 题研究 。使 他们必须 去查找有关 “ 送别 ” 类古诗词 资料 , 这样
上也 提出了“ 以读为本” 的观点 , 并且进行 了精要 的阐述 : “ 读” 他们 既学 到了与课文有 关的古诗词 曲赋 知识 , 又 培养 了查找 不是一遍遍地傻读 、 呆读 。 读, 要一遍有一遍 的 目的, 一遍有一 资料的能力 和写作能力 ; 对其他学生 , 则只需 要能做课文 中的 遍 的效果 。 读的形式 要多样 , 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 次。 当然 , 巩 固性 练 习 即可 。 课堂上 的读方式有很多 ,诚 如叶圣陶先生在 《 中学 国文学 习 总之 ,高效 的小学语文课 堂是 我们 每一位教师努力前行

小学语文论文回归语文学科教学的本位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回归语文学科教学的本位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回归语文学科教学的本位人教版新课标一、教什么?要清清楚楚教什么?这是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在教学参考书中已写得清清楚楚了,难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但是,只要走进课堂,“没有航标乱行船”的做法并不少见。

这固然有执教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的问题,但归根到底还是没有真正把握教材,没有真正弄清楚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没有真正从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来分析问题。

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侧重点,需要教师对一篇课文的特点,做深入的理解,对一组教材做周密的思考,还需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来把握。

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应弄清楚这篇课文在内容、表达方面的特点,要弄清楚让学生经过怎样的过程,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最终弄清楚理解、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运用什么(学习方法、习惯)。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的基础上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从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对其中的“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的设计,教师们颇感困惑。

根据我们的认识,所谓“过程和方法”,就像一驾马车,是一种载体,上面装载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阅读的兴趣、方法和习惯等。

例如,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内容,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等,这其中的“通过抓重点词”“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

另外,通过绘画、表演、圈点标画、动作演示、借助资料、质疑问难等等,这些学习的方法和所经历的学习过程都可以看作是过程和方法。

有了这一维度的目标设计,另两个维度的目标实施就有了保证。

二、在什么起点上教,要清清楚楚弄清教学的起点,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一篇课文的教学侧重点不是孤立的,它与前面所学的内容有关联,也与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联系,是一组教材、一册教材,乃至整个教学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迷失”与“回归”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迷失”与“回归”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迷失”与“回归”人教版新课标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老师在他的新著《语文课如何是好》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中小学这么多门课,没有哪一门像语文课这样狼烟不断,战火连绵。

指手画脚,人人争先,外行内行,扭作一团。

发言盈庭,论文如山,潮起潮落,上下波澜。

众说纷纭,越听越烦。

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总算把事情弄乱套了,把语文老师搞糊涂了,以至越教越不会教了。

这门课似乎成了永恒的焦点、热点、难点、乱点和看点。

”事实的确如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十多年了,围绕语文教学的纷纷扰扰实在太多,近年来又围绕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展开热议,而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又怎么教的问题很自然地也进入了我们关注的视野。

曾几何时,语文老师心目中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第二课时才是课文的精华所在,以至于众多的公开课、研究课的教学只钟情于“绚丽多彩”的第二课时,而对第一课时教学避而不谈。

即使上,也是要么太“胖”,把本该第二课时的内容搬到第一课时来上;要么太“瘦”,只蜻蜓点水地读读课文,写写生字,理解一下词语,导致学生读文结结巴巴,析词迷迷糊糊。

在对完整、完美地呈现阅读教学过程的追求中,第一课时的教学被我们“迷失”了。

“迷失”了第一课时教学必然陷入困境:其一,学生字词不过关,为理解文本埋下隐患;其二,学生读文不充分,进入精读文本时读文仍不流畅,易读破句子或读错句子,以致教师不得不再花时间组织学生重读文本,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其三,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使得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教学推进跌跌撞撞,影响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

面对“迷失”后的困境,惟有呼唤“回归”才有可能从困境中解脱。

高林生老师等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于永正老师更是用自己的课堂践行着“书不读熟不开讲”的阅读教学底线。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味”回归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味”回归课堂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味”回归课堂人教版新课标随着课改的深入,笔者在听取了大量中青年语文教师的课后,渐渐忧从心来:语文课又唱又跳又画;一忽儿合作探究,一忽儿小组交流,教师像个笨拙的主持人,将舞台全让给学生,不仅言语不出彩,且无所事事,许多时候甚至不知所措。

语文是文火细炖的慢功夫,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品味、积累、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

“大语文”观本不错,可如果一不留神成了“没语文”,我们不就成了千古罪人?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而言,工具性虽至关重要,人文性也必不可少,只有还“语文味”于课堂,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春回大地。

所谓“语文味”,笔者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以审美为途径,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共同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健康、丰富的审美享受。

一、以热情悦纳文本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语文教学长期肩负的任务。

笔者在小学4~6年级的学生中作过一项调查,发现最受儿童欢迎的文章有:童话故事、科学幻想故事、侦探故事、军事故事等,而一些说明文、科普类文章等往往不受青睐。

这时候,教师往往需要以自身的热情带动学生,不仅需有技巧有智慧,还需付出情和爱。

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除了“投其所好”,还须“学做广告”。

教师的引领是艺术,成功者能“化腐朽为神奇”,而成功的基础是教师自身必须有广博的才识,丰富的心灵,健康的情感,对生活有着浓浓的爱,对语言文字有特殊的偏爱。

优秀的教师会经常让孩子们接触各种文体的作品,将母语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热情与智慧,有些课文孩子们虽不喜好,却是必须学习的。

如《爸爸买来电饭锅》是学习阅读商品说明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大情愿读下去。

这时候,教师的导读艺术能发挥神奇的作用。

如:“同学们,今天,小明同学的家里买来了一只新的电饭锅,可是一家人都不知道怎么用,是一位‘小老师’帮助了他们。

小学语文论文-回归语文本位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回归语文本位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回归语文本位人教版新课标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

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一、培养习惯,渗透学法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显然有别于低年级,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而要求音形义的结合。

同时,应注重学生学习词语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一些基本规律。

《爷爷的芦笛》教学片断: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养成预习的习惯,终身受益。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这个字谁认得?(出示:胧) 师:付旨着“胧”)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得很正确) 师:(写上“朦胧”)能看部首猜是什么意思吗……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查字典来解决生字读音的问题。

而“蒙眬”一词教师却举一反三,一连出示了三个同音词,让学生根据部首来猜测词的意思。

在富有趣味的猜猜想想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并且还有根有据地讲解了“蒙眬”这一词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发挥想象,构建形象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在词语教学中,应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

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下面是《心田上的百合花》的教学片断:出示:偏僻遥远的山谷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师:谁愿意读?(学生读)师:很好,读词语不但要正确,而且要想象出怎样的山谷、怎样的山崖。

这样你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师:这一次比刚才好多了。

再读。

(学生读)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山谷的遥远,断崖的险。

注重读的方法的指导,不但要读正确,还要想象画面,读出形象。

学生在这样的朗读指导下,不需要处理朗读技巧,而用想象情感带动朗读,读得一遍比一遍好,而且对这样的山谷、断崖和百合花有了形象的感知。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的常态回归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的常态回归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学的常态回归人教版新课标“常态”是指事物的基本形态,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基本状态。

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常态”构成并由“常态”决定的。

“回归常态”并不是意味着回到过去,也绝不是意味着简单与平庸!“常态”其实就是“实在”,就是“真实”,凡实在的、真实的必然孕育着博大,蛰伏着悠远,蕴涵着深刻。

岂不知,崔峦会长的“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是一种常态;张庆老师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教学是一种常态;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是一种常态;还有成尚荣督学指出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等也应是一种常态。

对“常态教学”关注太少或是关注的还不够深入,致使我们的常态教学似乎少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少了“有意义生活着”的语文实践。

所以关注语文基础、关注语文实践便成了我们常态教学共同的价值诉求。

一、语文常态,不可遗忘“双基训练”下面是本学期我县教研室为五年级出的一份单元质量检测试卷中的一道阅读题,短文题目是《自然界的时钟》(内容略)。

其中文后有这么四道题目:1.仔细默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段话是()关系的段式,主要写了()。

(2)从这段话中找出两组反义词()—()()—()(3)请你用横线画出文章具体写了哪几种花?2.浏览一遍短文,先看看下面词的组成有什么规律,照样子写3个词。

出没涨落凋谢唤叫3.“植物知道时间,小动物也是这样。

”这句话在文中起()作用。

和这句话作用相同的句子还有。

4.再略读一遍文章,看看文章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了“自然界是一座奇妙的活时钟”?请你归纳本文的知识要点写下来。

这是一篇知识型小短文,它主要讲的是自然界的动植物、昆虫等都有自己奇妙的时钟,自然地反映着一定的时间。

在内容的理解上应该说比较简单。

这里可以看出主要注重对学生“双基”的考查,比如一些构词、构段的基本知识,一些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就是这样我们认为基本的东西,学生做得如何呢?我对我校五年级306份试卷专门就该题做了简单的分析,该题17分,应得5202分,而实得2175分,平均每个学生失分至少在9.5分。

关于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关于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之旅人教版新课标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

我们欣喜地发现,新课程的变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

成绩勿庸置疑,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有的语文课“语文味”不浓,语文课的本体性特点不明显,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已销声匿迹,部分教师课堂上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现象较为严重。

因些,有人不住呼吁:该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归之旅的时候了。

呼唤让语文教学“回归”,是否简单的回到原地,回到课改以前?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追寻的是建构基础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我们决不能回到老路上去。

”这里所谓让语文教学“回归”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学意义上的解释,是追求课改的本质、追寻教学的本质,即回到事物的本源、根源上,是一种在本质上的回归、在根源上的回家。

一、回归语言——吹尽黄沙始见金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是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学习语言、内化语言、发展语言、丰富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

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得意而忘言”,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有时甚至以“得意”为主要或唯一的目标,而忽略了语言的习得,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中学写,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如一教师执教《特殊的葬礼》,过程如下:1.初读课文,谈有什么感受?2.再读课文,想一想:你心里是什么滋味?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你周围还有类似的环境悲剧吗? 4.思考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5.看网页上的新闻“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一则环保广告语。

从这几个教学环节中可以看出,这节课也有一些说、写的成分,也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要求,提供了学生一些语言实践的机会,但“杯水车薪”,整堂课在你说我说大家说中结束,而学生学得了什么,似乎只局限在“保护环境”之类的有关环保的概念化知识上。

这样的课,是典型的以得“意”为主要目标组织阅读教学的,教师把教学的重点聚焦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忽略了语言的学习。

崔恋老师指出:“语文课程,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的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语言文字是其内在的载体。

离开了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则一切都是空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有专家提议“让语文再‘语文点’”,既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为什么写,得其“意”,也要明白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得其“文”,这样文意兼得,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不久前,浙江的王春燕老师在全国语文教学观摩会上执教的《猴王出世》,以独特的设计和精彩的演绎,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她将此课的着力点放在“言语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和谐统一”上,带领学生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既引导学生“知其然”——理解内容,更重视引领学生“知其所以然”——体会文章内容是如何表达的,从而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王老师紧扣文本特点,带领孩子们徜徉语言间,发现语言的密码,感受语言的美丽,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融语言表达、思想熏陶、思维训练为一体,力图既“得意”又“得言”,是一次有创意的尝试,也代表着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让语文教学首先回归语言吧,让语文课堂彰显出语文课的本体性特征来,强化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理解语言和积累新的语言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通过言语活动,发展言语能力,提升语言素养,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二、回归儿童——只拣儿童“多处行”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同时,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不能忘记作为学习主体儿童的生命状态,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才能坚守儿童立场。

而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之间自由转换。

但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常常是说教的、灌输的,我们总是把自己对课文的“深度解读”强加给孩子,忽视了他们个性化阅读的特点;总是把自己那种虚高的成人情感注入完全不同于成人的儿童心灵;总是把所谓的知识灌输给儿童,而不顾及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中呈现出的成人化倾向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1.教学视角成人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在心灵上重返童年,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用孩子的心来体验,用孩子的嘴来说话,这样才能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然而遗憾的是,儿童在许多成人甚至教师眼里总是被认为是幼稚的、可笑的、需要改造的,一切以成人的标准为标准,以教师的是非为是非。

2.引发情感成人化。

儿童的感情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感动,有情怀,有梦想,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很多成人难以理解的情愫,这是因为儿童的情感是单纯的、感性的,而成人的情感却显得复杂和理性。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宽容和呵护这种“童真”,让儿童真情流露。

但在现实的课堂中,由于教师的成人化评价标准起了误导的作用,使儿童失却了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面庞、最有诗意和灵动的天性,最有童趣和真挚的情感。

3.阅读感悟和思维方式成人化。

每个孩子的阅读感悟总是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老师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既要善于启发,善于等待,更要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给予充分的宽容。

不要在课堂上用成人的感悟先入为主地遮蔽了孩子自己的感悟。

另外,与成人相比,儿童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善于想像,而思维方式的独特往往意味着创新的开始。

然而,成人或老师们往往会忽视对儿童思维方式的维护,不讲场合地把自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过早地去告别他们本应具有的童真面目。

4.文本开掘与资源拓展的成人化。

一些公开课,教师为了使教学能出彩,越来越追求文本解读的深度,发前人之未发,以显示自己钻研教材的深入。

我们也经常看到老师越来越追求语文课堂信息的密度,引经据典,无度整合地资源。

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课堂的主人——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什么?老师的深度解读,符合儿童的心智发展吗?所谓的精彩是来自儿童自身生命拔节的快乐吗?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儿童文化精神,即一种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因此,作为“长大的儿童”——教师(李吉林语)应尊重儿童的天性,顺性而导,让儿童在无拘无束、平等自由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生成智慧,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学专家周一贯老先生说得好:“小学语文要保卫童年,让儿童喜欢语文、拥有语文;要用小学语文来呵护儿童的生命发展,润泽儿童的精神世界!”这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旨归。

三、回归自然——风行水上自成文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最喜爱的艺术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自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

可以说,师法自然、不刻意雕凿几乎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所有艺术大师的共同追求,更是一种永恒的时尚。

宋代大词人、散文家苏轼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渊,不择地而出……”又在《答谢民师书》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苏轼的诗、词、散文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大巧若拙,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如此,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那又是一种何等的境界!这里不能不提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曾多次聆听过于老师的课堂,《小稻秧脱险记》《庐山的云雾》《白杨》等,每一次听课之后,总会心潮澎湃,若有所思。

前一段时间,听了于老师上《第一次抱母亲》,这堂课给我的最深的感觉就是自然、朴实,这种自然与朴实一是表现在写字教学上,他说:写字就像做人一样,一定要堂堂正正!如在范写“愧”的偏旁时,他一笔一划地写着,一字一句地说着写字要领。

在板书“疚”时,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里面的第一撇要短,最后一笔捺起笔要高一点,而且要舒展;二是表现在字词训练上,在出示“愧疚”和“翻山越岭”之后,他先带领孩子们观察字形,既而指导孩子们分析字义,并且在分析字义时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一遍遍地朗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孩子们不光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并会恰如其分地运用。

三是表现在朗读训练上,于老师巧妙的语言引导,充满关爱的鼓励与期待,学生自始至终地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情绪饱满,读出了情感,读出了精彩。

尤其是于老师的第二次范读,他那充满磁性的声音带领着走进文本,走入文中中人物的心灵,把课堂推向了高潮:于老师流泪了,听课的孩子流泪了,听课的我们也流泪了。

正因为于老师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读中悟、读中思,读中体验,学生不知不觉却又水到渠成地提高了阅读能力,受到了情感熏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于老师的语文课没有形式上的繁华热闹,没有追求教学时的花样翻新和表演的“噱头”,没有美轮美奂、精妙绝伦的多媒体课件,仿佛若不经意,信手拈来,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却自然朴实,真实扎实,达到了一种“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课堂中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个性化阅读感受交汇碰撞,让人感受到课堂中浓浓的“语文味”。

四、回归简单——冗繁削尽留清瘦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主编、著名特级教师张庆先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

崔峦先生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的确,当前我们有的语文课上的太复杂、太玄乎了,让人觉得满目繁花,应接不暇,可静下心来却又觉得缺乏文化内涵。

让语文教学回归简单吧!这种“简单”不是“简单化”,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便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

它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因此,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简单,就是不简单。

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是:1.教学目标简明。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一些老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既考虑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又考虑听说读写等每一方面的目标,生怕漏掉一点落下目标不准确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