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周教案(表格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周长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周长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于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周长人教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周长展开的,具体涉及到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周长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教材、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学习卡片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周长,并引导学生思考周长的概念。
2. 知识点讲解:我利用教具和PPT,详细讲解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周长。
3. 例题讲解:我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我一起解答,从而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和掌握。
4. 随堂练习:我在课堂上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应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并分享他们的成果。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出周长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配合图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在实际应用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我还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这就是我对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周长人教版的设计,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周长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正方形和圆形作为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它们的周长。
2014最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第三周教案
单元教学 目标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时分配
毫米、分米的认识„„„„„„„„„„„„3 课时 千米的认识„„„„„„„„„„„„„„„2 课时 吨的认识„„„„„„„„„„„„„„„1 课时 解决问题„„„„„„„„„„„„„„„1 课时 复习„„„„„„„„„„„„„„„1 课时
附件三
教案(2014-2015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学科 数学 班级 3.4 任课教师 马一凤 授课时间
9.16
课
题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课时 1 课型 新授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 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 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会与他人合作, 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建立较为准确的“1 毫米”的概念。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 计算,比一比,看谁 算得又快又准,互相 之间评一评。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 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 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的计算,得出结果 10 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 行比较。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 需要解决的问题,以 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 件,然后根据具体情 况合理地进行估算。 并想一想,提出其他 5 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解疑答惑。
520+300= 600-240=
(1)出示教材第 19 页第 2 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 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 提问: 这个和我们例 4 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 进行估算呢? 算法一:632 大约是 600,441 大约是 400,600-400=200,大 约多 200 个座位。 算法二:把 632 看成 620,441 看成 440,620-440=180,大约 多 180 个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 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 理。 三、巩固 练习 2、完成“练习四”的第 2 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 3 题。 四、课堂 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 不明白的地方? 整理和复习 632-441 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1、完成“练习四”的第 1 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周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周教案第一课时第三单元吨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2、讲故事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3)汇报;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2、汇报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吨的认识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12至13页得内容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3、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继续了解1吨的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请同学举例)(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2、认识吨(1)让学生说说的重量,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电子课本(高清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电子课本(高清版)什么是部编版课本部编版课本由教育部组织编写,2016年,在几个省市试用;2017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语文中国历史道德与法治;2018年,全国统一使用部编版课本。
2019年,小学、初中全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
什么是人教版课本“人教版”一般是就教科书意义而言的,是相对于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而言的。
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
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个版本的教材。
也是大多数学校所用的教材。
部编版课本和人教版课本的区别1、编写单位不同人教版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为人教版。
小学到高中都有这个版本的教材,也是大多学校所用的教材。
部编本即“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简称。
部编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在2017年9月全国中小学(小学和初中)开始全新启用部编版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3科课本。
“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多个版块,把课外阅读也纳入教学体制。
2、课文顺序有所调整对比人教版课本,经典课文仍然存在,但顺序做了很大地调整;3、部编版更加注重基础知识部编教材更加注重基础的掌握与积累,如果人教版要求孩子学写8个字,那么部编教材会要求学写16个字;4、部编版课本更加“现代性”部编版的教材在选取课文、习题设计和课后练习作业等方面都更加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更加具备“现代化”的气息。
5、部编版古诗文的比重有所增加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
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
6、部编版增加了课外阅读书目最明显的是初中阶段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小学三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四边形知识点:【正方形】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小学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周教案
7、出示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带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不同位置你看到了什么?
8、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还学会了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能做到吗?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寻找数学信息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多个物体组合的形状。
难点
体验从侧面看组合物体时,被遮挡情况下的形状。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复习:回忆我们一般从几个面观察物体的,都是什么面。
课件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有两个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多个物体组合的形状。
难点
体验从侧面看组合物体时,被遮挡情况下的形状。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总计第9节
课题
二观察物体(看一看)
第1课时
教具
课件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2、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具体形状。
2019年(秋)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里程表教案(二) 北师大版
2019年(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里程表教案(二)北师大版(2)榆林经过西安,再到安康,总行程是多少千米?(3)259千米表示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130千米呢?学习目标:运用线段图来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解决问题1142-820表示的是哪两站之间的里程?画一画,说一说。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第二关:附送:2019年(秋)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案苏教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
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
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
(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
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请学生汇报。
(2)验证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2019年三年级数学上册 3.3周长教案 新人教版
2019年三年级数学上册 3.3周长教案新人教版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教学过程:一、认识周长1.活动一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⑴出示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4.周长的概念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⑵学生说一说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3.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三、联系生活,概括总结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四、练习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⑴⑵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附送:2019年三年级数学上册 3.3周长练习题新人教版 (I)1.封闭图形的长度,是它的()。
小学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周教案 (3)
课题
看一看(二)练习课
第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者
班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力目标: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先说说笑笑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再讨论笑笑能否看到牙膏盒。
小组合作模拟观察。
情景二:淘气从窗外看到的情景会是下面哪幅图?
2.引导学生看清笑笑在桌子的哪一边?
3.出示四幅画面,从中选择哪幅图是从窗外看到的。
4.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选择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
1.回答
2.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搭方法并拼搭。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难点
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及教具
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在观察一个物体时,站在不同位置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按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操作
说说你的发现
3.学生交流自己所拼搭出的形状。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学生分小组相互指令做拼搭游戏。
巩固练习
观察物体,比如冰箱,电视机等,观察后画出正面、上面、侧面的平面图形。
广州市人教版-2019年秋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集(详细,90页)
教学计划(10)研究专题:教给思维方法,自主解决问题研究依据: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我国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处于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题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年级组确定研究专题为:“教给思维方法,自主解决问题”研究目标:如今,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而我们将目标转变为,不仅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而且引导相互间的理解;不仅让学生了解方法的多样性,而且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让学生理解方法的合理性,培养优化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分为:1、以计算教学为载体,理清“自主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找恰当的方法,提炼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薄弱,对数学的理解能力较差,而且较懒惰,不肯多练。
针对学生的情况,本学期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应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数学的理解力;对较好的这部分学生,应继续引导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四周教案(表格版)
学生活动
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 重 10 千克的豆子感受 1 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人都用力提一 提豆子,感受 10 千克豆子有多重,力 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 袋豆子重 10 千克,这样 的豆子多少袋重 1 吨?(100 袋) 演示:每次呈现 10 袋豆子(因为 10 袋 豆子为 100 千克) , 学生一边看一遍数: 100 千克、 200 千克、 300 千克……1000 千克。当 100 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 哇!1 吨这么重呀!
时控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 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15
三、巩固练习,拓 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 1、2 题。 第 1 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 吨的感 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 2 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 再集体反馈,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 3 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进行换算, 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 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 获?
时控
8 千米 ( ) 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想法
50 分米=( ) 米
5000 米=( )千米
10
6 分米=( )厘米
70 毫米=( )厘米 60 厘米=( )分米 2000 米=( 8 米=( )千米 )厘米
第3页
共9页
教学环节
二、判断闯关
三、动手操作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判断对错,对的在后面打√号,错 的打×号 蜡笔长 6 毫米 ( ) 跳绳长 2 厘米 ( ) 课桌高 7 米 ( ) 粉笔长 75 分米 ( ) 小名身高 134 米。( ) 一根绳长 15 分米。 ( ) 一块橡皮厚 1 米。( ) 10 分米=1 厘米。 ( )
小学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周教案 (2)
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具体形状。
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预习提纲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2、添加一个茶杯,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边的还只是看到了一个牙膏盒呢?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带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不同位置你看到了什么?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还学会了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能做到吗?
1、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先想一想,再看一看。2、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1、教师针对学生的活动合作情况进行升华。
2、学生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1、作业本上的作业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板
书
设
计
观察物体
前面后面侧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总计第10节
课题
看一看(二)
第1课时
教具
课件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有两个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多个物体组合的形状。
难点
体验从侧面看组合物体时,被遮挡情况下的形状。
2019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吨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019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吨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完成下列填空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周教案
列示:118+104+95=
2、估算:下面老师就先请大家估计一下,三年级共捐书大约多少本?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知道并发现典型算法。
全班汇报交流。
方法一:脱式计算
方法二:简算
方法三:用两个竖式计算
方法四:用一个竖式计算
4、对比算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你想把哪一种方法推荐给大家,这种方法好在哪里?为什么?
方法三:用一个竖式计算
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注
(补充、学法)
导入新课
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
全课总结
观察老师:1.面对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2.侧面对学生,说说看到的与刚才比有什么不同?3.背对学生,再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1.出示每面有不同底色和图案的长方体纸盒。
3.揭示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一)观察水壶
1.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自己带来的物体。
2.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的水壶是什么样的,壶嘴在哪一边?
3.汇报观察结果。可以用手比划。
4.换位观察。
5.小结:观察物体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自然也不同。
(二)看图片讨论观察者角度
出示16页第2题。
1.先出示左图,根据机灵狗所在的4个位置,判断右图中相对应的位置的编号。
总计第9节
课题
看一看(一)
第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019秋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全册评课稿(含教材目录)
2019秋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全册评课稿1 时、分、秒评课稿《认识时分秒》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朱老师在教学这节课的时间,很好地利用了课件,利用钟面的模型,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听了这节课后,具体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课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小谜语的活动,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随后几个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认识钟面,特别是认识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间又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还通过课件一一让学生去数一数。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了钟面,并且也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时分,使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随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得出结论:1时=60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板书非常清晰,同时,教师特别注重课件和模型的演示,让学生去观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
”根据这一理念,凌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了学具———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和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与灵魂,相对数学知识这条明线来说,较少得到教师的重视,较容易被教师忽视。
然而朱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在关注了这方面。
这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已较为成熟。
教者在这一堂课里并没有过分的追求技能的机械化熟练,而是通过活动,辩论向学生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像这样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为目标的教学,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益。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于都县第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备课教师:吴晓宇课题四边形授课时数7本课时序数第1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35~36页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四边形所具备的特征教学准备纸(包括不规则形状)、剪刀、三角板、直尺、钉板预设过程执教者新思路一、感知四边形1、围四边形。
师:(出示课题: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根据你的想像,动手来把四边形做出来好吗?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像的四边形,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2、讨论四边形特征。
反馈。
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围出的四边形。
(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二、寻找四边形1、在主题图中找。
师:(出示主题图)在校园里,你发现了四边形的踪迹吗?你能找到多少个?2、在众多图形中找。
3、师出示例1图:图中有很多图形混杂在四边形中间,请你把四边形都预设过程执教者新思路涂上相同的颜色。
3、举例。
师:说一说,在哪儿还看到过四边形?三、动手实践1、剪四边形。
师: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动手(教师巡视并参与)。
反馈,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教师适当加以评论。
2、分类。
师:4人一组,将你们桌上的四边形分分类。
(请其中一个组上台将台上的四边形分类。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反馈,要求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四、延伸拓展1、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
2019年秋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周教案(表格版)
八里台第四小学(数学)学科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年级:三年级姓名:项目具体内容单元主题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3、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4、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5、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加、减法的估算,整理和复习。
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2.加强估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分配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教学准备实物图、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用5号字完成)附件三教案(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数学班级任课教师授课时间9.9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课时 1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一、新课导入二、探究新知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28-9 35-20 46-7 98-90 78+9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23、28、35、63、20、 ( ) ( ) ( ) ( ) ( ) ( )72 、31、75、 29 ( ) ( ) ( ) ( ) ( ) ( ) (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数学班级任课教师授课时间9.15 课题整理和复习课时 1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一、复习导入二、基本练习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
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23+69= 62-18= 70-26= 65-15=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1015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
思考:如何列式计算?(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
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
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
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
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105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632-441满十进一,退一当十教学反思作业布置自己复习第二单元八里台第四小学(数学)学科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年级:三年级姓名:项目具体内容单元主题测量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课时分配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千米的认识………………………………………2课时吨的认识………………………………………1课时解决问题………………………………………1课时复习………………………………………1课时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主题图(用5号字完成)附件三教案(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数学班级任课教师授课时间9.16 课题毫米的认识课时 1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1)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2)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3)(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学生思考、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4)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515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155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教学反思作业布置练习册教案(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数学班级任课教师授课时间9.17 课题分米的认识课时 1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新知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米、厘米、毫米)510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控三、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3、认识几分米。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1分米=100毫米5、实践活动。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