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选自《韩非子》)
【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
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
④不亦惑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
(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
(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坠:坠落;
④句意为:不是很糊涂吗?惑:迷乱,糊涂。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
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
及:等到;罢:散;遂:最终。
句意为: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中重点词语有止:停;契:刻。
句意为: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句子。
从原文中找到原句,在翻译即可;
从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可以看出整人的可笑之处;
(4)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细读文章可知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从“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可以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是主观题型。
从“因循守旧、不知变通”上回答。
故答案为:⑴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
⑵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⑶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⑷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⑸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两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文中的寓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有一个将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事先量好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去集市时却忘了带上尺码。
(郑国人)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道:“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中拿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足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乙】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是日________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联系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约定;舍弃;这;难道
(2)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解析】【分析】(1)①句意: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期:约定。
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委:舍弃。
③句意:这天。
是:这。
④句意: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岂:难道。
(2)①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
引:拉。
顾:回头看。
句意为: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重点词语:雨:动词,下雨。
焉之: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句。
之:动词,至。
焉:疑问代词,哪里。
句意为: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
《资治通鉴•魏文侯书》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⑴约定;舍弃;这;难道
⑵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
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⑶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3.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
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逾”的意思是“越过”;“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故”“以”“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信然: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
②唯戎不动________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戏”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
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⑴玩耍;只
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
”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
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
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
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
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
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
(2)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
⑵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⑷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附参考译文】
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
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
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
”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
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6.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亻及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亻及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亻及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亻及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亻及传》,略有改动)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 及事讫(完毕)
D. 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
B. 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 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 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4)文段理解。
①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
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②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________(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
【答案】(1)A
(2)C
(3)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
(4)做人要讲信用;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解析】【分析】(1)“舍”:舍弃、丢下。
“去”:离开。
故A错误。
ABD正确。
(2)A连词,连接两个动词,不译/连词,表修饰。
B代指儿童/代指仲永写的诗。
C于:在。
D代指郭伋 /语气副词,加强语气。
故选C。
(3)本句中,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是通假字,通“否”,“去”:离开。
理解这几个关键词后按照正常语序翻译即可。
(4)①甲文讲的是“友人”不讲信用的例子,乙文讲的是郭伋守信的事,因此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
乙文中郭伋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但他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时期才进城。
因此乙文选取的是郭伋守信的正面例子。
甲文主要是通过元方和“友人”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因此,表达方式属于语言描写。
②这两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
除此之外,友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很惭愧,说明他知错就改,这就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但元方入门不顾,不给别人盖过错误的机会也不太好,说明我们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乙文中郭伋对孩子也说话算话,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告诉我们: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等。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此题中的几个虚词都是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正确理解。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及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还考查辨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反复阅读故事,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故事内容,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故事给人的启示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表达方式的种类及各种表达方式的特征,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7.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