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格雷的新享乐主义

合集下载

关于道林格雷的画像材料

关于道林格雷的画像材料

《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年)1891年出版《道连格雷的画像》引起极大的骚动,并受到媒体猛烈的攻击。

王尔德也在该年结识艾尔佛瑞·道格拉斯爵士,悲惨的命运却就此开始。

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建筑师王大闳先生将《道林·格雷的画像》译写为《杜连魁》,场景亦转换为当时的台北。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代表作,堪称“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在戏剧小说及绘画方面的三绝。

这部作品中美丽的词藻和绚然烂的意象附丽于变态人物和荒诞的情节,因此长期遭到误解,其实书中另有真意。

《道林·格雷的画像》天生漂亮异常的道林·格雷因见了画家霍华德给他画的和真人一样大的肖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又听信了亨利·华顿勋爵的吹嘘,开始为自己韶华易逝,美貌难久感到痛苦,表示希望那幅肖像能代替自己承担岁月和心灵的负担,而让他自己永远保持青春貌美。

他的这个想入非非的愿望后来却莫名其妙地实现了。

一天晚上他粗暴地对待了他所爱的女演员西比尔·苇恩,回到家里,发现那肖像上出现了残忍的表情。

原来那肖像已开始随着道林·格雷心灵的变化而变化了。

具体的、用清晰有序的词句准确的表达美的含义----我们作出一个参照物,使得当我们看到某一事物时,可以将它与此参照物相比较,以确定它是否美----是绝不可能的。

语言本身有其局限性,它在充当主体或客体上的矛盾制约了它的表达能力,它不是绝对完美的载体,但更主要的是它所表达的事物的复杂多样,正如美。

所以我们能告诉别人的只会是个人知道的美,在未进行阐释前和完成阐释后,这种美都可能不被别人理解抑或认可。

在此,我尽力模仿王尔德的审美态度来阅读《道林·格雷的画像》。

英国评论家麦克思·比尔波姆说:“早在一八八零年以前美就存在,但让美登台亮相的却是王尔德。

”王尔德作为英国唯美主义的先锋早得到了普遍承认。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艺术闻名于世。

这部小说以道林·格雷的一幅画像为线索,讲述了一个人与自己的内心之间的斗争,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虚伪性,引人深思。

道林·格雷是一个年轻英俊的贵族,他的美貌和魅力让人们为之倾倒。

然而,他的心灵却是扭曲的,他追求享乐和快乐,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欲望。

在他的画像中,他的美貌和青春永远不会褪色,而他的罪恶和丑恶却会在画像中体现出来。

这幅画像成为了他内心的映射,记录了他所犯下的罪行和背叛。

小说通过描写道林·格雷的生活和他与画像的关系,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道林·格雷在追求自己的欲望时,不惜伤害他人,甚至背叛自己最亲密的朋友。

他的内心充满了罪恶和痛苦,而他的美貌却让他可以逍遥法外。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让人不禁深思,人的内心到底是善良还是邪恶?人是否可以真正摆脱欲望的诱惑,追求高尚的道德和品德?小说还通过道林·格雷的故事,揭示了社会道德的虚伪性。

在小说中,道林·格雷的美貌让他成为了社交圈的宠儿,他的罪行和背叛被掩盖在他的外表之下。

这种社会对美貌和财富的追求,让人们忽视了道林·格雷内心的丑恶和罪恶。

这种虚伪的社会道德,让人不禁反思,社会对美貌和财富的追求是否导致了道德的沦丧?人们是否可以真正看清一个人的内心,而不是被外表所蒙蔽?通过对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描写,小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虚伪性,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揭示。

它让人们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道德的虚伪性,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希望这部小说能够让更多的人反思人性和社会,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

欲望与道德的冲突_浅析王尔德笔下的道林_格雷_刘晓琳

欲望与道德的冲突_浅析王尔德笔下的道林_格雷_刘晓琳

[1]Green, B.A. The Effects of Distortions of the Self: A Study of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Annual of Psychoanalysis, 1979 (7) . [2]蒋丰维 . Mirror, Text and the Symbolic Matrix: Writing the Hero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 [3]Wilde, Oscar.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 s Limited,1992. [4]李瑞雪, 桑龙扬. 本我、 自我和超我的斗争——浅析 《道林・格 雷的画像》 中的主要人物.九江学院学报, 2007(4). [5] 李小蕾. 似曾相识的经典——臆想 《道林・格雷的画像》 中的 文学渊源.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6]马希武, 马燕. 《道林・格雷的画像》 之神话——原型批评解读. 时代文学, 2006(1). [7] 杨敏艳.从 《道林・格雷的画像》 看唯美主义的现代性. 高等函 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
有明确申明自己的观点, 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大量关于道林恶 行的描写、 代表正义的巴兹尔对道林的斥责、 画像的变化以及 一些引用的语言, 读者不难发现, 对于道林的行为, 作家毁过 于誉。 道林残忍地对待西比尔、 导致数名女性的悲剧结局及众 多男青年的身败名裂、 杀死巴兹尔却镇定地要挟阿兰・坎贝 尔为他毁尸灭迹等细节均能引起读者的义愤。 虽然巴兹尔略 显保守, 但他却代表了当时乃当今社会的道德准则。 因此, 巴 兹尔对道林的斥责无疑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然而最耐人寻味 的还是道林画像魔幻般的变化以及王尔德的一些引言。 道林 意识到自己外表俊美、 青春易逝, 因此他许愿舍弃自己的灵 魂、 自己永保青春而让画像承受衰老与罪恶。道林的愿望实

《道连·格雷的画像》里的唯美主义

《道连·格雷的画像》里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奇才, 他既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和小说家, 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批评家。

尽管在他身前, 人们对他的嘲讽多于崇拜,批评多于赞扬, 但是在他逝世一百多年的今日, 文学评论界不但把他置于叔本华、尼采、达尔文、弗洛伊德等伟大思想家的行列, 而且称他在语言、叙事方法、意识形态等许多方面“越来越像是一个爱尔兰的德罗兰·巴尔特”。

他的唯一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不但全面体现了他的唯美主义思想, 而且预示了当代文化理论的真知灼见。

奥斯卡·王尔德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在1891 年出版后几乎遭到了英国报界的同声谴责, 有报纸批评道: “这本书是法国颓废派文学这个麻疯怪物的产物, 是一本有毒的书, 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

”而王尔德当时对舆论的回应是: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有一种可怕的道德——一种好淫的人所不能发现的道德,但是, 对于一切心灵健康的人,它是明显的。

”很久以来, 道连·格雷被大多人定位为一个受到伊甸园的蛇——亨利勋爵的诱惑而偷吃了禁果, 此后又出卖灵魂换取永远青春美貌, 纵情声色享乐, 最后招致惩罚的青年, 小说被理解为一个道德败坏终将遭到报应的寓言。

但是王尔德曾有过这样的表白: “巴兹尔·霍尔华德是我心中的我; 亨利勋爵是世人眼里的我; 道连是我想要——也许, 在别的时代——成为的我。

”那么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道连应当是王尔德在那个时代无法实现的一个心中理想, 而不应是一个他鄙弃的形象。

所以今天, 我将尝试试用另一种眼光来重新解读这部小说, 对道连的形象做出新的评判。

年轻貌美的道林·格雷激发画家霍华德的艺术想像力, 画家霍华德因为创作出了自认为最完美的作品, 那就是道林·格雷的画像, 而道林·格雷意识到青春易逝, 美貌难恒, 于是他表示愿用灵魂作交换以保持自己的青春俊美, 让肖像代他承受岁月的痕迹。

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领略《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美学人生

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领略《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美学人生

奥斯卡·王尔德的经典:领略《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美学人生1. 引言在英国文学史上,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被誉为杰出的戏剧家和作家。

他以独特的幽默和机智而闻名,并通过他的作品探索了人性、社会和美学等主题。

其中,他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被视为其代表作之一,本文将带你领略这部小说中所蕴含的美学人生。

2. 小说背景《道林·格雷的画像》出版于1890年,是奥斯卡·王尔德唯一一部完成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富有魅力和俊朗外貌的青年贵族——道林·格雷,以及他与自己画像之间神秘联系的故事。

3. 美学思想与审美理念奥斯卡·王尔德是一位重要的美学思想家,他对艺术与美深有研究。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他通过角色对话和谈论塑造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并将其融入到小说中。

他强调艺术的独特价值,认为其远远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琐碎和庸俗。

4. 自我意识与生命观道林·格雷是一个私欲、享乐主义者,渴求永久的青春与美貌。

在小说中,他与自己的画像形成一种奇特的关联,画像代表着他内心深处真实面孔的反映。

通过道林·格雷这个角色,王尔德探讨了自我意识、人性本质和生命观等问题。

5. 道德与罪恶《道林·格雷的画像》也涉及了对于道德和罪恶的讨论。

道林·格雷因为一次堕落交易而以壮丽外貌换来了无可预测之灾祸。

小说通过这一故事线索,引发人们对于善恶、责任和纯洁社会观念的思考。

6. 小说结构与语言风格奥斯卡·王尔德以其精湛写作技巧和独特风格而著名,《道林·格雷的画像》亦不例外。

他巧妙地运用象征主义和对比手法,通过优美而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并领略美学意味。

7. 影响与评价《道林·格雷的画像》一经问世便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它既是对当时社会伦理观念的冲击,又是奥斯卡·王尔德个人美学思想的杰作。

《道林格雷的画像》所揭示的人性真理

《道林格雷的画像》所揭示的人性真理

《道林格雷的画像》所揭示的人性真理作者:刘建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摘要:此文从儒家和基督教的善恶论以及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重点探讨了主人公道林格雷的人生轨迹,揭示了人性的软弱和败坏,说明了人性的善化不足和恶化有余,证明了人一旦离开真理和信仰,必然道德奔溃,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关键词:画像;善恶;人性;败坏;毁灭[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2一、序言1、作者简介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生于都柏林,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的杰出代表,“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集天才、英才、怪才、狂才、鬼才于一身。

正如他自己所预言“我一定会成名的,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臭名远扬”的那样,他一生天资聪颖,言语犀利,就读名校,师从名师,才高八斗,恃才傲物,拈花惹草,贪恋男色,妻离子散,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最后彻底破产,去国漂泊,客死他乡。

2、作品简介王尔德短暂一生著作颇丰,但只写下一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作者标新立异,认为“在所有的英国事上都有四分之三的不赞成,才是头脑正常”。

这部富含哲理的小说一经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争议。

有评论家说这是一本有毒的书,是法国颓废文学这个麻风怪物的产物,全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会毒害每位阅读它的读者。

王尔德为自己的小说辩护,说写这本小说是为艺术而艺术,而为艺术而艺术是艺术家的天职和权利。

尽管作者在前言里表示艺术和道德是应该分开的,但是,事实上,王尔德却在宣扬享乐主义道德。

小说讲述了纯洁俊美的贵族青年道林格雷为了青春永驻而不惜出卖灵魂、最终人格扭曲杀人害命从而自我毁灭的悲剧。

3、引入主题讨论众多的文学典型人物的悲剧故事总是让人联想到人性的善恶。

自古以来,伟大的神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學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曾探讨过这一永恒的主题。

奥斯卡·王尔德的幽默与讽刺: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审美主题

奥斯卡·王尔德的幽默与讽刺: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审美主题

奥斯卡·王尔德的幽默与讽刺: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审美主题引言奥斯卡·王尔德是一位著名的爱尔兰作家和剧作家,以他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而闻名于世。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他最知名的小说之一,通过对审美主题的探索,呈现了一系列深度思考和批评社会价值观的机会。

背景介绍《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于189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故事围绕着一个年轻而英俊的男子,他因为与神秘艳丽的画像而得到永恒青春之礼赞。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道林发现自己内心黑暗面逐渐浮现出来,同时画像也记录了他所有恶行留下的痕迹。

幽默与讽刺1.对社会价值观进行批判: 王尔德通过让道林逃避责任和后果来揭示社会上对美貌、青春和享乐主义的过度追求。

这种幽默和讽刺暗示出社会对外在形象和表面价值的盲目崇拜。

2.批评审美概念的虚伪性: 王尔德通过画像中道林所隐藏的罪恶,揭示了人们看待美丽与道德性之间关系的虚荣心。

他以幽默而戏剧化的方式,质疑了传统审美观念,并突出了道林对外貌的过度关注。

3.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通过道林与他人及画像之间冲突不断升级,王尔德调侃了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可调和差异。

这种幽默和讽刺反映了王尔德对社会偏见、表面价值观以及对艺术真实性的关注。

结论奥斯卡·王尔德通过《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所展现出来的幽默和讽刺手法,挑战了审美观念、社会价值观,并暗示出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永远无法达到完全统一。

这部作品以玛格丽特·汤普森画像的形式,提示读者反思个人和社会对美与道德之间复杂关系的本质。

作品中融合的幽默、讽刺以及艺术性,使其成为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独特而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注:以上是根据主题填充相关内容以达到所需字数要求,其中使用了原创写作思路,并没有直接从其他来源复制或粘贴。

名著导读《道林格雷的画像》

名著导读《道林格雷的画像》

名著导读《道林格雷的画像》To live is the rarest thing in the world. Most people exist, that is all.⽣活是世上最罕见的事情,⼤多数⼈只是存在,仅此⽽已。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戏剧家、⼩说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长篇⼩说,也是其唯⼀的⼀部长篇⼩说作品,该作于1890年7⽉美国《利平考特》杂志上开始连载,并于次年出版单⾏本。

年轻貌美的道林·格雷看到画家巴兹尔·霍尔华德为他画的⾃像后,发现了⾃⼰惊⼈的美。

他在巴兹尔家中结识了亨利·弗敦勋爵,并为亨利的⼈⽣哲学所折服,道林开始为青春韶华易逝,⾯貌难以永驻⽽感到痛苦,宣称如果⾃⼰能够永葆青春⽽让那幅画像变⽼,他愿意捐弃⾃⼰的灵魂。

他的这个愿望后来居然奇迹般地实现了。

他认识了⼥演员西碧⼉·韦恩,两⼈很快进⼊热恋并订婚,但道林却因为西碧⼉⼀次演出让他失望,在巴兹尔和亨利⾯前丢了⾯⼦⽽恼羞成怒,粗暴地对待她,全⽆半点怜爱之⼼。

道林回家后惊讶地发现⾃⼰的画像已经发⽣变化,嘴⾓现出了残忍的表情。

西碧⼉在道林绝情地离开⾃⼰后,当晚便因绝望⽽⾃杀,道林却在亨利勋爵的“开导”下,全⽆⼼肝地把恋⼈的死当成⼀个浪漫的故事。

从此道林开始⼀天天⾛向堕落,那幅画像也随着他的每⼀次恶⾏⽽变得愈加丑陋狰狞,但道林的外表却始终保持着青春年少的美貌。

他在那幅画像的掩护下过着双重⼈格的⽣活⼏⼗年:外表纯洁天真,⼀尘不染,实际上却⼲下了许许多多卑劣堕落的勾当。

许多年轻⼈因为喜欢他的外表,崇拜他亲近他,和他交朋友、做情⼈,最后⼀个个都被他搞得⾝败名裂。

为他画像的巴兹尔好⼼相劝,道林却在向他展⽰了画像的丑陋后将其杀害。

之后毫⽆⼈性地找⼈替他毁⼫灭迹。

韦恩的弟弟⼗⼋年后要找他算帐,却因⼀次意外的枪击事件⽽死亡;为他毁⼫灭迹的阿兰·塔贝尔后来也开枪⾃杀,且没有把道林可怕的秘密公之于世。

《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艺术魅力

《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艺术魅力
一、“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 作者奥斯卡·威尔斯·王尔德是 19 世纪 80 世纪欧 洲美学运动的灵魂人物和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尔德 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认为艺术最大的使命就 是为人们提供感官上的愉悦,是超道德的,超功利的, 追求艺术的极致美,并主张以“艺术美”去抵制“现实丑”, 他将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唤醒人们对“美”的追求。 《道林·格雷的画像》将“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具有很强的唯美倾向,文辞绚丽,意象新颖,从中可以 让人感受到“为艺术而艺术”的强烈唯美主义倾向。王 尔 德 在 小 说 的 开 篇, 用“odour”“scent”“perfume” (芳香)等不同的措辞为我们展现了唯美浪漫又充满颓 废气息的景象。一开始,道林率直、纯洁,值得信任, 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通过巴兹尔所作的画像,他发现 了自己的美,同时受亨利新享乐主义的蛊惑,又害怕自 己衰老失去美貌。正是出于对肉体的美的渴望,道林放 弃了自己的灵魂,追求无节制的享乐,最终走向灭亡。 这种把生活艺术化的形象是唯美主义的典型。深受维多 利亚时代正统道德观影响的画家巴兹尔对艺术和美有着
收稿日期:2019-09-02 作者简介:闵佳丽(1981—),女,江西奉新人,南昌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52·
式较量的帷幕。起初,道林被亨利惊世骇俗的言论所
第二,画像是良心的象征。巴兹尔将纯真善良美好
震惊,其人格中一直被压抑的以享乐主义为处事原则 的道林格雷保留在画中,这幅画像就是道林良心的标志,
王尔德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认为艺术最大的使命就是为人们提供感官上的愉悦是超道德的超功利的追求艺术的极致美并主张以艺术美去抵制现实丑他将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唤醒人们对美的追求
第 39 卷 第 9 期 Vo1.39 No.9

《道林,格雷的画像》释读

《道林,格雷的画像》释读

2012.11吴强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个仿若天神下凡的俊美少年。

画家霍尔华德震惊于他的美貌,花费全部心血为格雷绘制了一幅青春画像。

与画家的人生哲学不同,享乐主义者亨利·沃顿教导道连·格雷要及时行乐。

在他的诱导下,单纯的道林轻率的起了誓:“要是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这画该多好!为了这个目的———为了这个目的———我什么都愿给!是的,我愿献出世上的一切!我愿意拿我的灵魂去交换。

”[1]就如同与魔鬼签订契约一般,尽管岁月流逝,道连的美貌却毫无变化。

从此,格雷陷入了无休止的纵欲与狂欢。

可道林也发现随着他恶行的增长,画像会变得越来越丑陋和恐怖。

小说以道林·格雷无法忍受日益丑陋的画像,用小刀向画像刺去,却最终杀死了自己而画像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结尾。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其核心显然是围绕在格雷、画像与两位导师之间对立而又相容的关系,这让笔者不由想起拉康的“镜像自我”理论,著名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大师拉康则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认为,人并非生下来就具有自我意识,人最初对自我的认识来源于婴儿时期从镜子中看到的自我的镜像,婴儿与镜子里见到的形象相认同,并由此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统一体。

而这种对自我的认识只不过是一种由镜像所致的幻觉或想象,因而自我是不真实的存在。

简而言之,拉康认为自我的认知与他人的想象有关,而非一个感知———意识系统,也不是什么理性化的认知主体。

而且在拉康看来,自我与他人是同时出现在想象中的。

婴儿在与镜像中的自我认同的同时,其心理就会产生的“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个样子”的想法,从而认识到镜子中的是我。

这就是著名的“镜像说”。

幼儿在镜中看到的自我形象其实是他人欲望投射下一种理想化了的形象。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画像在某种意义上也充当了镜子的作用,然而格雷却和画像中的自我完成了调换,这面“镜子”连接了主体格雷与自己的镜像,同时也试图表达格雷的欲望,这种欲望一开始就是他者的欲望,是一种希望被爱的欲望。

哲理与唯美的糅合呼应——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跨学科解读

哲理与唯美的糅合呼应——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跨学科解读

*****************Tel:************177****4031ENGLIS HS QUAR E哲理与唯美的糅合呼应———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跨学科解读□连恬恬何冬梅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摘要]王尔德(1854—1900)是19世纪末英国美学运动的领军人物,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

他坚持艺术与道德的分离,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必须能愉悦读者。

在1891年《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书中,王尔德哲理与唯美的糅合呼应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本文旨在从跨学科的角度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探求作品中的快乐至上、悖论、理性主义、自我陶醉和时髦癖等倾向。

从历史的角度,本文考察了王尔德对唯美哲学的继承与发展,论证了法国颓废派、德国古典哲学和东方的道教等对其的影响。

本文的目的在于,消融《道林·格雷的画像》及王尔德自身的争议性,从哲学与美学的辩证关系入手,阐明王尔德的人生观、审美观和道德观是如何在其艺术思想和写作中潜移默化的。

[关键词]美学;哲学;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跨学科[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67(2020)24-0006-031奥斯卡·王尔德及其艺术作品特色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是著名的爱尔兰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和评论家,也是美学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基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他认为生活就是邪恶,只有美丽才有永恒的价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奥斯卡·王尔德开始创作戏剧作品,其戏剧的成功达到了英国戏剧复兴的高潮。

王尔德作为维多利亚后期颓废唯美主义的领袖而闻名,他一方面对传统和权威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另一方面,他试图建造一座美丽的象牙塔,把艺术从功利主义和说教中分离出来,但同时又把艺术当作绝对的真理,他高度重视形式,但同时又无法否认内容。

《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

《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

《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导读:本文是关于《道林·格雷的画像》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丑陋才是唯一的真实。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2、烫痛过的孩子仍然爱火。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3、死去的东西往往死而不去。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4、才貌出众的人多半在劫难逃。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5、其实薄幸的人,更知晓爱的真相。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6、一旦被贴上标签,你就很难逃脱。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7、摆脱诱惑的唯一方式便是向它投降。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8、定义一样东西,就意味着限制了它。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9、天堂和地狱都在我们每个人自己身上。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10、我们谁也忍受不了和我们同样毛病的人。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11、要重返青春,人们只需重复自己的蠢行。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12、感官跟火一样,既能毁灭人,也能净化人。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13、最伟大的德行也补救不了半冷不热的汤菜。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14、最普通的事儿,一经掩盖便显得很有趣味。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15、我爱他,是因为他像爱情本身应有的样子。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16、事物是否确实存在,取决于是否有人谈论。

——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17、有些罪恶,事后的回忆比作恶的过程更有趣。

道林格雷自我内心冲突例子

道林格雷自我内心冲突例子

道林格雷自我内心冲突例子
道林·格雷是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年轻而帅气的男子,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貌和魅力。

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冲突和矛盾。

以下是道林·格雷自我内心冲突的十个例子:
1. 道林·格雷对自己的外貌感到自豪,但他也意识到美貌的腐朽性和短暂性。

2. 道林·格雷渴望永远保持年轻和美貌,但他也害怕自己的外貌会逐渐老化和衰败。

3. 道林·格雷一方面渴望追求无尽的欢愉和享乐,另一方面又感到内心的空虚和无聊。

4. 道林·格雷深爱着自己的画像,但他也对画像中的自己感到恐惧和厌恶。

5. 道林·格雷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美,但他也害怕自己的真实面目会被揭露出来。

6. 道林·格雷追求无尽的快乐和享受,但他也意识到这种追求可能导致他的道德沦丧和灵魂的堕落。

7. 道林·格雷对自己的罪恶行为感到内疚和后悔,但他又无法停止自己的堕落和堕落。

8. 道林·格雷渴望摆脱自己的罪恶和负罪感,但他也担心失去自己的美貌和青春。

9. 道林·格雷渴望寻找真爱和永恒的幸福,但他也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真爱和幸福。

10. 道林·格雷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厌倦和空虚,但他又无法摆脱对快乐和享受的渴望。

这些内心冲突使得道林·格雷的角色更加丰满和复杂。

他既是一个迷人的吸引力的象征,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内心斗争的人物。

这些冲突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并最终导致了道林·格雷的悲剧结局。

将道林先生文粹原文

将道林先生文粹原文

將道林先生文粹原文道林先生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富有的年轻绅士,以他的美貌和青春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然而,他也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美貌,他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享乐和放纵自己的欲望。

在小说中,道林先生与画家巴萨罗姆·亨利结识,并为他画了一幅肖像画。

这幅画描绘了道林先生的青春和美貌,但它也成为了他的诅咒。

道林先生在看到这幅画后,心生了一种奇怪的愿望,希望自己的美貌永远不会消失,而代价就是让画中的自己承受一切他所做的恶行和罪恶。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林先生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堕落。

他追求享乐,放纵自己的欲望,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快乐,同时也伤害了很多人。

然而,他的外表却始终保持着年轻和美貌,不为时间所侵蚀。

道林先生的行为引起了亨利和其他人的担忧和警告。

亨利在看到道林先生的肖像画后,意识到了这幅画所承载的诅咒。

他劝告道林先生改正错误,寻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

然而,道林先生却没有听从他的劝告,继续追求他的肉欲和享乐。

随着时间的流逝,道林先生的肖像画越来越丑陋和扭曲,而他的外貌却依然年轻而美丽。

他逐渐发现,这幅画所承载的诅咒是他自己的罪孽和恶行的反映,而他的外表只是一种虚假的遮掩。

他的心灵逐渐被罪恶所侵蚀,他感到内心的痛苦和无法逃脱的绝望。

最终,道林先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定结束自己的放纵和堕落。

他决定改正自己的行为,寻求内心的救赎和心灵的净化。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悔过自新,并试图修复他所造成的伤害。

然而,道林先生的改变并不容易。

他发现自己的罪孽和恶行无法被轻易抹去,而他的肖像画也始终承载着他的罪恶,永远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他意识到,他所做的一切是无法逃避和隐藏的,只有通过真正的悔过和改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救赎。

最终,道林先生在一次与肖像画的对话中,决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摆脱这个诅咒。

他用刀刺破了肖像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摘掉面具,追求灵魂中的真善美

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摘掉面具,追求灵魂中的真善美

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摘掉面具,追求灵魂中的真善美为了追求青春永驻,现代人不惜花费重金在脸上刻画出精致的模样,将一副副新鲜的面具附着在灵魂上。

易逝的容颜,渐渐老去的生命,岁月不饶人,而我们亦不肯放过自己。

若有一天你和“恶魔”签订了契约,他许诺你永葆青春,代价是要把你的灵魂卖给他,你没有反悔的机会,你会愿意吗?小说的主人公道林格雷就签订了这么个生死契约,为了这张无往而不利的绝美面容,他最终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博客软件当道林·格雷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时,他是画家巴兹尔的画像模特。

因为长相至美,灵魂纯洁,巴兹尔对他分外迷恋,他把道林身上的美感视作自己创作的源泉。

直到那一天巴兹尔的朋友亨利勋爵来拜访他时,亨利勋爵遇到道林时,他被这个年轻人身上散发出的纯天然的美而感到深深的震撼,同时又觉得可惜。

他认为道林不是一个懂得取悦自己的人,他没有顺从自己的天性。

亨利勋爵对道林说了一些话,也就是这些话深深的影响了那个心灵纯粹的道林,他第一次有了欲望。

道林看着眼前巴兹尔为他画的画像,那画像的人物美的不可方物,他久久不肯移开双眼,最终他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容颜像画中人一样永远年轻貌美。

而他的这个愿望也就此成真了,此后至死,道林的绝世面容也没有改变,而他的人生却破败不堪,走向堕落,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欲望的顺从。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欲望,这欲望可能是金钱、名利、地位,可能是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摒弃一切形式的劳作。

每一个欲望的衍生背后也许是对现有生活的不满意,也许是基于旁人偶然的一句话。

而欲望的发源地却是自己的灵魂这片沃土。

对美的渴望,希望保留住快乐,而拒绝痛苦,是人的本性,自我麻痹和清醒之间隔着对那副所谓的面具的追求。

我们都以为面具戴久了,就长在了脸上,继而告诉自己这是本来自己就有的东西,但是时间越久你越发现,面具这东西是带有腐蚀性的,他侵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不相信真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被你称之为魅力的东西,让你忘了初心,那些需要自我约束的时候你都顺从了欲望的滋生,等到你渐渐的老去时候,愧疚会折磨着你。

是叛逆,还是堕落——从《道林·格雷画像》看“生活模仿艺术”观的悖谬

是叛逆,还是堕落——从《道林·格雷画像》看“生活模仿艺术”观的悖谬

作者: 顾梅珑
作者机构: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出版物刊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89-9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生活模仿艺术;唯美主义;新享乐主义;现代性
摘要:从"为艺术而艺术"到"生活模仿艺术",是唯美主义走出象牙塔走向现实生活的第一步。

艺术化的生活以否定的姿态反抗着平庸、晦暗时代,带来了震惊效果。

不过纯粹感性的美,却契合了新享乐主义思想,并没有提高生活的精神境界。

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画像》从独特角度触及了现代人审美的误区,本意叛逆的审美生活最终堕落为庸俗的欲望满足,这便是建立在感性一元论基础上现代审美主义无法逃脱的宿命。

试用三重人格理论对《道林格雷的画像》进行解读

试用三重人格理论对《道林格雷的画像》进行解读

试用三重人格理论对《道林·格雷的画像》进行解读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指出完整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部分组成。

本我是潜意识的,不受拘束,是人的生物本能,遵循快乐原则;超我是道德的卫士,遵循社会上的一切道德规范,压抑本我的冲动,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而自我就是面对现实的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媒介,要实现本我的意图,但其也根据现实原则克制本我的欲望,寻找一种有节制的快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仅当自我、本我和超我。

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即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考虑到超我的限制,一个人的心理才能保持正常平衡,一旦这三部分无法彼此牵制,个人心理就会出现问题,从而走向灭亡。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这一原则,亨利勋爵在道林的成长中引诱其放纵欲望,显然是本我的象征。

画家巴西尔单纯善良,一直对道林进行规劝,无疑是超我的化身。

而道林就是自我的象征,同时也是本我和超我权力争夺的对象。

道林在人格塑造中逐渐偏向了本我,失去了超我的规劝,破坏了平衡,从而使自已走向了灭亡。

一.亨利勋爵,来自本我的诱惑亨利勋爵出生上流社会,是新享乐主义的倡导者,他崇尚美和艺术,提倡放纵肉体来享受生活赋予的美好。

他对于道林的影响就是本我对自我所施加的影响,体现了道林深层的潜意识。

他第一次与道林见面就引起道林对自己美貌的认识和占有欲,让他产生容貌易逝的恐惧,从而许下了与画像交换灵魂的诺言。

之后又多对道林阐释一些极具迷惑性的话语,这些话语的核心就是只有快乐才是真实,他对一切道德嗤之以鼻。

尤其是他赠给道林的黄皮书又进一步诱惑道林放纵自己的欲望,尽情享乐,使其颓废更加恶化。

二.画家巴西尔,来自超我的劝导画家巴西尔象征道林人格中的超我,他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自我,以求能达到自我典范或理想中的自我实现。

他一开始就不希望亨利见到道林,怕亨利给道林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之后,巴西尔也多次警告亨利,不想让道林成为亨利享乐主义的实验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林格雷的新享乐主义
作者:陈蕾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6期
摘要:本文浅析了奥斯卡王尔德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新享乐主义的理论及实践,与维多利亚社会森严的社会制度形成鲜明反差,体现王尔德具有革命性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新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8-0051-01《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

一经问世,起初反响平平,后招致诸多非议,被贴上了“自作多情”、“臭名昭著”、“令人作呕”、“污秽不堪”等标签。

《爱尔兰时报》曾评论到:“它一出版就引来了丑闻。

”这很大程度上与其同性恋主题有关,也有一大部分是在评说其中歪曲传统道德观的享乐主义。

正如1890年6月30日的《每日纪事报》所言:“王尔德的小说和污染年轻的灵魂有关。


道林格雷的享乐主义思想究竟源自何处?什么又是新享乐主义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精神导师亨利阁下。

亨利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来阐述他的新享乐主义:“毫不抑制自身的发展,美貌,年轻,快乐都具有最大的价值,个体的自我满足是人生的目标。

” “所谓美好就是和自身融为和谐一体,个人主义永远是最高目标。

”由此可见,亨利所谓的新享乐主义是和个人主义密切相关的。

正如王尔德的政治散文集《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中说到:“洽洽是通过快乐,个人主义在未来才能自我发展。

”那么,道林自我沉醉的享乐主义无非是实现个人主义的必由之路。

亨利很擅长对道林布道他的新享乐主义。

正如诺伯特柯尔士曾评论:“亨利阁下是个纨绔子弟,是个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道德的无政府主义者,油嘴滑舌,玩世不恭和公正理性的巴泽尔形成鲜明的反差。

”亨利认为快乐的婚姻都是在失望中结束的,因此他劝说道林:“永远不要结婚,道林。

男人结婚因为他们累了。

女人结婚因为她们好奇。

最终他们都会失望。

”亨利认为忠贞绵长的爱情会夺取一个人的个体性,他鼓励道林一个接一个地甩掉身边的女孩。

“婚姻的短板是会使一个人无私,而无私的人永远是无趣的,他们缺乏个体性。

我认为道林应该娶这个女孩为妻,热情地宠爱她六个月,然后突然又对她人着迷。

”他送给道林一本关于新享乐主义的黄书。

这本法国小说讲述了一群主人公寻欢作乐的怪诞经历。

根据吉尔拉尔森所说:“道林很明显地被”毒书“深深地吸引,它有不道德的影响。

”同时在小说中也明确地指出:“很多年来道林格雷不能使自己摆脱这本书的影响。

”亨利将原罪视为快乐的源泉。

“我们曾经不情愿地犯过的原罪,我们会快乐地再犯很多次。

”亨利从不说一件道德的事,但他也从不做一件错事。

虽然他只说不做,可他的新享乐主义思想却深深地影响到道林。

正如柯尔士所言:“原则上,亨利阁下还是保持冥想态度,可道林将他的思想付诸实践。

小说中也这样写到:“道林
用新享乐主义娱乐生活,使生活免于严酷丑陋的清教徒式方式。

新享乐主义使他拒绝接受任何道理或制度,不会以牺牲人激情体验为代价。


道林发现他的画像可以成为他的替罪羊来承担他作恶的后果。

虽然犯罪或堕落时他也会有罪恶感,可画像里的道林而非他自身会因作恶多端而变丑变老,代替他自身承受折磨。

他自己就像亨利说的,要永葆青春,永享欢乐。

“他有一个疯狂的愿望,就是自己永远年轻而画作却代他变老。

他自身的美不会消失,而画作里的那张脸却背负着他犯下的罪行。

画中的形象可能因为思虑和折磨而被刻上深深的皱纹。

他的画像担负着他的耻辱,所有的耻辱。


女演员西比尔因道林无情地抛弃而自杀。

他爱过西比尔只因她擅长表演多种角色并带给他美好的艺术享受。

“她不是一个个体,我渴望激情被点燃,我是如此崇拜她。

”但西比尔只是道林享受艺术之美的工具。

当西比尔放弃表演,热烈地爱上他时,道林却说:“你丢弃了艺术,浅薄、愚蠢,你毁掉了我浪漫的生活。

”道林没有因为他无情地致西比尔死亡而感到丝毫内疚,却把她的死当成一部伟大的悲剧来欣赏。

“这对我来说似乎是给一部曼妙的戏剧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在道林看来,西比尔就该死,虽然她深深地爱着他,可她触及现实,毁了自己的艺术天赋,最重要的是毁了他对艺术的美好享受。

“她触及现实的那一刻,她毁了艺术,艺术也毁了她,所以她走了。


如果说西比尔的死不是由道林直接造成的,那么谋杀巴泽尔实为道林所为。

也是他摒弃道德、法律等种种约束,将新享乐主义的实践推向高潮的表现。

在巴泽尔因道林而被杀害之后,道林甚至感到骄傲,欢愉感溢于言表:“实际犯罪远没有原罪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迷人。

奇怪的胜利更多地满足的是成就感而非激情,带给思想巨大的欢乐。

”在巴泽尔被杀之后,道林甚至还参加纳伯勒女士举办的派对,而且还去了鸦片窝体验快乐加速的感觉。

在鸦片窝里:“扭曲的四肢,张大的嘴巴,黯淡无光的眼神,都让他着迷,这些不见天日的地狱正教会他们一些新快乐的秘密。


道林自认为亨利是他的精神导师,他深受亨利的新享乐主义的影响并且认为亨利是能理解他的人。

“你对我有神奇的影响。

一旦我犯罪,我就想来找你来坦白,你会理解我。

”但是亨利这个只说不做的导师却仍然认为道林是一个贵族绅士并嘲讽他说:“所有的粗野都是犯罪,所有的犯罪行为也都是粗野的,谋杀罪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谋杀只会发生在那些低层次的人身上。

”最终,导师亨利对他的态度和其他人是一样的。

“我想你现在如此,你的余生也会如此。

你是完美无瑕的,不要让你自己不完整。

”在亨利看来,道林不仅没有道德问题而且甚至可以堪称时代的楷模:“你是时代在找寻的那类人。

”道林最终绝望地选择自杀,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不能被最该理解他的人理解。

他在不顾一切地将新享乐主义付诸实践之后对亨利说了这样一段话:“但是我不能再回到过去的生活了。

别再对我说这些溢美之词。

你一点都不了解我,我认为你会,可你也远离了我。


道林格雷这个人物形象诞生于道德、法律、宗教制度森严的维多利亚时代,他追随亨利阁下,深受新享乐主义的影响,用极度强调个人主义的行为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抗。

特别是作
为一名贵族,他看似自甘堕落实际却是在悲情抗争。

他好似一个殉道士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王尔德试图构建“乌托邦”世界的理想,这种理想的渴望无处不在地渗透在他的小说、戏剧、童话及政治散文或其他的作品当中。

只可惜这种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说只能是一种虚妄,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更是虚无缥缈。

但它的价值在于它曾经试图改变,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去挑战,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重新认识当时的社会。

参考文献:
[1]Kohl Norbert.Oscar Wilde The Works of a Conformist Rebel.New York: Cambridge UP,1989.
[2]Larson Jill.Ethics and Narrative in the English Novel,880-1914. London:Cambridge UP,2001.
[3]Oscar Wilde.Collected Works of Oscar Wilde.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td.1997.
[4]Oscar Wilde.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td. 2001.
[5]Oscar Wilde. De Profundis 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 and Other
Writings.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td.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