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2019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岳麓版必修3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版复习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版复习特训第二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A、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B、借鉴国际惯例C、改革开放的需要D、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政治B、文化传统C、人口密度D、地理环境【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D、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
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A、发展高等教育B、普及义务教育C、重视扫盲教育D、模仿苏联教育【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张某,教授。
1949年10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
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业达标]1.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①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②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③工农教育的宗旨是“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④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是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内容,①错误。
②③④均为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内容。
故选B项。
2.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答案 C解析新中国成立,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经济建设。
人民教育是其性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其目的,C项符合题意。
3.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普及义务教育答案 A解析从“1950年7月”这一时间可看出,当时中国教育处于“奠基”时期,扫盲教育是重中之重,而简化汉字有利于扫盲,故A项正确。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该时期我国( )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答案 D解析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A项错误;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八十八第1题【单选题】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降低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956年1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术、艺术、技术的水平,并使新一代得益。
为了发展自由讨论,又必须与党内、党外各种各样的宗派主义门户之觅进行适当的斗争。
陆定一的言论( )A、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C、反映了学术问题去政治化的要求D、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
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习目标]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措施(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成就: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问题思考思考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应是什么?提示科教兴国。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经验,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1)1958年,“教育大革命”涉及诸多方面,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造成很大混乱。
(2)1961年开始,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判断正误“教育大革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 ×)提示“教育大革命”不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而是指1958年到1961年期间,受“大跃进”等“左”倾错误的影响,教育领域出现的“大跃进”。
问题思考思考解读下面漫画反映的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
提示表层信息:漫画表现的是一辆载满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各种著作的车子,虽然贴着“又红又专”的标签,却仍然幻想在社会主义检查制度下蒙混过关。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版课后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版课后练习第三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观察下列两幅图,从中得出的正确理解是( )①高等院校是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的摇篮②教育的发展创新需要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③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教育与科技是紧密结合的④科技是改善教育环境的必由之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③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现在职业教育的经验直接来源于( )A、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B、德育为先C、普及九年义务教育D、倡导两种教育制度【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某高二同学在进行一项关于“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到一张图片(图),这张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 )A、是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的标志B、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真正落实C、是新中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开端D、表明高校招生实行“推荐”的政策【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岳麓版必修3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
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
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
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中国虽然是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为落后。
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
在农村中,数百上千人的村庄有个小学毕业的,就算个"秀才”了。
因此,旧中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几乎没有象样的科学研究机构。
很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飘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6亿人口中80%是文盲,即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有些农村地区,合作社里的记账员识字不多,许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都写不上来。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版必修3
的重要环节。
2.成就 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3.意义 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高等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的高等教育 基本参照苏联的模式。 2.“教育大革命” (1)背景: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 (2)核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解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村里最好的房屋是学校,白天孩子们读书,晚上村民 们学文化,形成学习型的小社会”。由此可以推断,该村能发生这一重要变化,与重 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新中国的教育成就
史料导入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年代
初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生数
中等教育 学校数
高等教育 在校生数 学校数 在校生数
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
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 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互动探究(1)从史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 方针。 提示:(1)高考制度的恢复,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的重 要性。 (2)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史料导入
史料一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 竟高达1 160万!……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 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史料二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1.地位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3.成就2001年1月1日,我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有力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扫盲教育的必要性(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文化大革命”以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3.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和教训(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6)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史料探究]材料一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材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
第二类: 不能识别现 代社会符号 的人。
第三类:
不能使用计 算机进行学 习、交流和 管理的人。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开展扫盲教育
(二)普及义务教育
1、重要性 (1)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础工程。 (2)基础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形象 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措施: 1986年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义务教育法》
;主办了他们班上的“共产主义大学
”简易刊物……事情做了调政治,
过多参加体力劳动,
“北大清”华红大卫学兵红批文卫判革数兵校中量批长清大斗陆华大“平校增反等门加动“被,高学打反砸校术乱动质了权学正量威术常良”权教莠威学不”。齐.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人民欢送工1农977兵年学恢员复高上考大学的情景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开展扫盲教育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
2、措施: 开办各种补习学校
李招娣在一间农具 仓库里给乡亲们上 识字课(1957年)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 矿工人速农成民中在学田学间习参
加扫盲学习
(50年代)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开展扫盲教育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
(1)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识字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
1、发展历程 2、启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练习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1.开始——全国工农教育会议(1)时间:1950年。
(2)宗旨: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3)方式:以________教育为主,扫盲教育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2.发展(1)法律保障: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2)明确目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__________文盲。
”3.成果:________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原因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____________、培养__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
2.政策(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
(2)90年代,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______________”战略。
3.成效2001年元旦,政府宣布,20世纪完成了基本普及____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建国初——初步发展:中国基本参照________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1958~1976年——曲折发展(1)1958年,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____________相结合为核心,涉及学制等诸多方面。
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2)1961~1963年,教育部对____________进行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文革”十年对高等教育造成极大破坏。
3.新时期——迅速发展(1)“文革”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____________。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____________迅速发展,政策逐步放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练习岳麓版必修3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扫盲工作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确定下来是在(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B.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D.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上解析: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
答案:D2.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对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了调整,不久北京相继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等八大院校。
当时进行这种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D.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解析:从题干中院校的名称“矿业、钢铁”等信息可知,1951年院系调整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故C正确;A、B、D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答案:C3.“文化大革命”后,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下图是当年考生使用过的准考证。
那一年是( )A.1966年B.1968年C.1977年D.1978年解析: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高考制度,故应为C项。
答案:C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里的“壮举”是指( )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解析:题干中出现的“这一点”主要指的是2001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答案:B5.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为此,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A.科教兴国B.百家争鸣C.百花齐放D.“文化大革命”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排除B、C;D明显不正确;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故选A。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教学素材 岳麓版必修3-岳麓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
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2.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
“人文科学受到了抑制,许多理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
……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以后培养出来的。
”这一史实说明( )A.我国调整大专院校在五六十年代走过曲折道路B.“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文中的“转变了方针”在当时具体是指( )A.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B.重新确定把扫盲工作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C.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4.1977年,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5.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B.“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C.“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
……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D.“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6.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
下面口号按提出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全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③发展才是硬道理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7.以下表格反映的是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的国际比较,这个表中的数据体现了( )A.教育发展是经济发达的基础B.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C.大学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是20世纪国际教育共同成就D.中国教育总体提升速度较快,但大学教育尚未普及8.下图所示是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的情景。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1.原因(1)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措施(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01减少文盲”为宗旨。
(2)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了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
0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3)1982年颁布的《□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就:□03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04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期实现了基本扫除□思维点拨国家把扫盲列入宪法的依据扫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二、义务教育1.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0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1989年,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希望工程”。
02科教兴国”的战略。
(3)1995年,提出“□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实现了基本□0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思维点拨实行义务教育的原因(1)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础工程。
(2)基础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形象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易混易错“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中国科教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只是重要原因。
“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政策层面,对科教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科教发展要依赖于经济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
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
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
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扫盲教育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
中国虽然是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为落后。
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
在农村中,数百上千人的村庄有个小学毕业的,就算个"秀才”了。
因此,旧中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几乎没有象样的科学研究机构。
很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飘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6亿人口中80%是文盲,即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有些农村地区,合作社里的记账员识字不多,许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都写不上来。
他们只好用画圈、画杠代替,时间久了,圈圈、杠杠满天飞,成了一笔糊涂账。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扫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自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联合国还决定,从200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以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扫除文盲的工作。
那么,我国政府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2、措施
①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②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
③1982年将“扫盲”写入宪法
④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扫盲目标
3、成就
可以说我国的扫盲工作成就巨大,那么现在我国还有没有文盲呢?
经过时间的推移,文盲的定义标准经历了一些变化。
目前,联合国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
专家估计,如果按照联合国目前三类文盲的划分,即使像我们的首都——北京这样的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文盲数量也会超过百万人。
目前,我国在巩固扫盲工作成果的同时,重点也将放在扫除功能型文盲上,努力在社会推广普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学习现代社会符号。
(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就是每个人在规定年龄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这是一种义务。
如果说扫盲教育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就是基础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义务教育是人生基石,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揭示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1、重要性
2、措施: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义务教育除了得到了各种政策的支持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的辅助性措施。
看P119插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这是著名的“大眼睛”苏明娟,全国“希望工程”形象大使,象征着千千万万渴望读书的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苏明娟象征着“希望工程”,“希望工程”了改变了苏明娟的一生。
2002年9月,19岁的苏明娟被录取为安徽大学2002级新生。
跨入大学校园意味着苏明娟多年的“希望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3 、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重要环节——加紧普及义务教育
4、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宣布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
(三)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
1、发展历程
体制僵硬,培养目标狭窄
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造成教育界大混乱
进入稳定发展轨道
素质下降, 人才断层
拨乱反正
文革对教育的冲击
文革爆发,教育部门首当其冲,林彪、江青集团污蔑学校是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煽动学生“停课闹革命”,各地大中学校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并进行大串连活动,“破四旧”和批判、批斗学者、专家和教师这些所谓“反动学术权威”,学校教育全面停顿,学校秩序陷于混乱状态。
因为高校招生制度遭到破坏,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无法深造。
1968年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当时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
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这是当时政治的需要,更是解决中学毕业生出路问题的应急措施。
中学毕业生全部放弃学习,到农村和边疆,整整一代人的文化教育受到摧残。
大批知识分子下放农村,经受劳动锻炼,被迫中止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据统计,文革期间我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学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进一步拉大了
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80年代后的迅速发展
①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211工程”是指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比如,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一些具备条件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这是为了完备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梯队更加完整的高等人才队伍。
②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招生、分配制改革,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一直持续到现在,如2009年高考录取率达62%,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扩招规模最大的一次高校大扩招。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使高考更好地发挥选拔人才的功能,如何处理大规模扩招引发的就业难问题,将是我们党和政府面临的新课题,高等教育制度面临着一个改革十字路口。
需要完善的不仅仅是高考制度,2004年国家开始新课程改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改与历次不同的是,课改理念和最高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新课改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③成人高教、少数民族高教、民办高教发展;
2、启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重点诠释】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回顾近代历史的悲剧、民族的屈辱);二是由国际国内形势决定,
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我们的劳动力素质,知识、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新中国教育的指导方针
1、“三个面向”
请同学们看插图《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这是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
这是邓小平对教育的殷切希望,也是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
2 、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重要环节——加紧普及义务教育
1997年中共十五大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此外国家加强教育立法,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