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实验探究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探究面粉的发酵方式及原理
➢ 能力目标
掌握通过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 学会蒸馒头这一生活技能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验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处理方式
✓ 重点:实验设计、科学探究 ✓ 难点:发酵原理的理解
✓ 重点:组内方案设计与组间方案讨 论;动手实践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 难点:阅读资料了解原理,演示实 验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
➢ 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 吃过馒头,有的参与制作过馒头 ➢ 知道制作馒头需要发酵 ➢ 有一定科学阅读的基础 ➢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 缺少的知识与能力
➢ 发酵的原理和方式 ➢ 科学合理设计实验的能力 ➢ 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本课例为生物、化学跨学科知识整合课例。课例整合了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如 下表所示。
上锅蒸,6分钟
• 继续完成任务单 • 整理照片及问题,发送到群里
将本组蒸好的馒头装到贴有
相应标签纸的碟子里,给其他 组各分一碟
科学方法:观察
➢明确的目的 ➢全面而细致 ➢及时做记录
科学的观察馒头 外观 触感(蓬松度) 气味 口感
完成任务单并拍照发送到群里
教学效果与反思
本课例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完成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其中“反思与评 价”部分以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既能让学生及时记录问题、整理问题、梳理 讨论,又方便学生对问题即时进行网络搜索寻找相关证据并得出结论。本课例中 将“查阅资料”调整到实验过程中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对于发酵有一定的认知, 另一方面能科学地统筹规划课上的时间。学生在等待发酵的过程中能够静下来安 心阅读,学习有关的原理和实验观察,充分利用每一秒钟。课上时间紧凑,各环 节时间统筹得当,学生们在各个环节活动中松弛有度,加强了时间观念。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探究久置生石灰干燥剂的成分
探究久置生石灰干燥剂的成分淮南实验中学李娟一、三维目标1.通过对干燥剂成分的探究知道物质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氧化钙在空气中容易变质,能写出生石灰干燥剂的干燥原理,学会从标签上获得信息的方法。
2.根据提供的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实验背景资料,能设计证明氧化钙存在的方案;从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中受到启发,从而设计出检验氢氧化钙存在的方法;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方法,来设计实验进行碳酸钙的检验。
3.通过设计方案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会运用过滤操作分离混合物。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用自制的微型装置实验,培养学生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以食品中的干燥剂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成分,并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本节课探究的物质跟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有更高的思维含量,使学生对课本上的有关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层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日常生活中能搜集到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使学生感受到一些物品的再利用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三、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九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强,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化学学习充满了热情。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了解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知道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这里只要再提供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的背景资料,他们就可以去探究生石灰干燥剂中可能存在的物质了。
通过探究使学生们更深刻的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猜想,学会证明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存在的简单方法。
难点:根据已有知识和提供的信息学会设计合理、可行、简单易操作的实验。
五、实验准备生石灰、生石灰干燥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小药瓶、试管、药匙、注射器、脱脂棉、吸管、烧杯、自制温度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究
叶凤琴 2017.05.08
放置很久的NaOH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吗?
想一想:
提出猜想 :
①NaOH溶液已经变质
②NaOH溶液没有变质
1.提出该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2NaOH+CO2 = Na2CO3+H2O 2.如何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呢?
1.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请选择不同类别的试剂来验证 2.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设计的实 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小结: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方法
方案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方程式
取少量样品于 一 试管中,滴加 产生气泡 稀硫酸 足量稀盐酸 取少量样品于 二 试管中,滴加 产生白色 沉淀 氢氧化钡 氢氧化钙溶液 取少量样品于 产生白色 三 试管中,滴加 沉淀 硝酸钡 氯化钡溶液
已变质 Na CO +H Na CO +2HCl= 22 33 2SO4= Na O+CO ↑ 2NaCl+H O+CO ↑ 2SO4+H 22 22 已变质 Na CO == Na CO + Ca(OH) 2 22 33+Ba(OH) 2 BaCO ↓+ +2NaOH CaCO ↓ 2NaOH 33 已变质 Na Na + BaCl2 = 2CO 3+ 3) 2= 2CO 3 Ba(NO BaCO ++ 2NaNO BaCO 2NaCl 3 3↓ 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及方程式
1.取少量样品于 试管中,滴加足 量的BaCl2溶液
2.于上层清夜 中滴加少量酚 酞试液
部分变质 Na2CO3 + BaCl2 = 2.无色酚酞变红 BaCO3↓ + 2NaCl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夯实基础,培养思维》优秀教学案例
1.化学实验基本原理的复习,如溶液的配制、气体的收集与检验等;
2.常见化学实验操作的技巧,如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3.实验安全与防护知识,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注重实验安全的意识;
4.针对性的实验探究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生动、直观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深入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此外,我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实验课题,让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实用性;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4.设计有趣的实验小游戏,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实验课题,让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我还将继续设计有趣的实验小游戏,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2.鼓励学生总结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改进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了解他人的优点和经验,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
4.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持续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鼓励学生总结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改进能力。同时,我还将继续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了解他人的优点和经验,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最后,教师将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持续进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我相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
拓展延伸一:
用熟石灰中和一定量的盐酸时,溶液的pH与加入的熟石灰质量
的关系如右图所示。熟石灰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g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若改用n g氢氧化钠与相同量 HCl, CaCl2 盐酸反应,所得溶液的pH (填“>”、“<”或“=” < )7。 ;当加入熟石灰m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和
年级:九年级
课题: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
课型:实验探究课
教师:付晓
学校:郑州市第76中学
中和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
学习目标
1. 通过小组Leabharlann 作探究的形式,确定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质成分。
2.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领会过量问题的解题
思路。
探究活动一
请按照下列实验步骤对中和反应进行再探究
稀盐酸不足 稀 盐 酸 1. 请在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OH溶液,滴入2 滴 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向其中加入1滴稀 盐酸,振荡,现象为__, 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 2. 慢慢滴加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此时 恰好完全反应 反应的进行程度为_____, 溶液中的溶质有 NaOH ____。 溶液 3. 继续滴加稀盐酸,现象____,溶液中的溶质 稀盐酸过量 有____。
拓展延伸二:
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的废液中含有哪些溶质?请 同学们讨论分析。
归纳提升
谈谈你的收获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 可以从反应物用量和 生成物方面考虑。
探究活动二
我校趣味化学小组的同学在做完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 反应的探究实验后留下两杯废液,即废液1、废液2,请 同学们利用实验台上的药品,设计实验探究废液成分。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课优质课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产物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课优质课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产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产物。
本文将介绍一节优质的化学实验课,通过观察化学反应的产物,帮助九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观察不同反应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并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推测反应类型和产物性质。
以下是几个实验的简要介绍:1. 钠与水反应:首先,将一小块钠放入蒸馏水中,观察其与水的反应。
学生们会发现钠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氢气和氢氧化钠。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性差异,以及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原理。
2. 酸与碳酸盐反应: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酸与碳酸盐的反应。
学生们会在试管中加入一些稀酸,并逐渐加入碳酸盐,观察并记录产生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酸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盐的过程,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3. 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观察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结果。
学生们会将一些金属碎片与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硫)混合,并观察产生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产生盐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自观察和参与化学反应的过程,加深对反应类型和产物性质的理解。
同时,课堂上还会进行相应的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们总结实验结果,探讨产物性质和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优质课实验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组织。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
这样的实验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课的优质课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的产物是一堂非常有意义的课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实验专题(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探究 学案
实验专题(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探究1.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CO2和NaOH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和其他同学一起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装置来验证。
(1)请你帮小明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甲、乙中的现象分别是__软塑料瓶变瘪__、__瓶吞鸡蛋__。
(2)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密闭的空间里消耗二氧化碳,使气体压强减小__。
(3)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造成气压减小__。
他思考后又补充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是__取一个与甲装置同样大小和质地的软塑料瓶,充满二氧化碳后,注入与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相同的水,振荡,比较瓶子变瘪的程度__。
2.同学们利用如下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CO2能与NaOH反应。
(1)打开K1、K3,关闭K2,当D中出现__紫色石蕊溶液变红__的现象时,可确定C中收集满CO2。
(2)C中收集满CO2后,关闭K1,打开K2,将注射器中5 mL浓NaOH溶液推入C中,观察到D中液体流入C 中,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①小明发现此装置有明显不足,认为应该在__A、B__(填装置字母序号)之间增加洗气瓶E,其作用是__除去HCl气体__。
②改进装置后,小红认为要想证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还应利用上述装置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方案是__向注射器中注入一定量水,将5__mL水推入装置C中,重复实验,观察到D中液体倒吸的量小于推入NaOH时的量,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__。
3.如图1是利用数字化仪器测定CO2含量的探究实验。
图1(1)按照图A所示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轻推或轻拉注射器活塞,松开活塞后,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来的位置__。
(2)用装置A制取CO2气体,并分别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两锥形瓶气体备用,其中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应选用的装置为__B__(填“B”或“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教材中 【实验、探究、讨论、练一练、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 1 金属材料实验、探究、讨论、练一练、课后习题答案【讨论】通过表1—1 中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1.铝的硬度较小,而铁的硬度较大。
2.铜也有良好的导电性,且铜的密度比银小。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价格成本考虑:银的价格比铜高很多,因此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钨的熔点高,不易熔化,而锡的熔点低,遇热易熔化。
如果用锡做灯丝,则使用时灯丝会熔化。
4.铬是硬度最大的金属,镀在铁制品表面,既耐磨、美观又防锈,可延长水龙头的使用寿实验中在选择铜片和黄铜片、硬铝片和铝片时,应选择形状、厚度相同的进行比较,这样更有说服力。
可以补充教师演示实验:锡、铅、焊锡的熔点比较,所取的锡、铅、焊锡形状大小相同,所用锡、铅、焊锡均为黄豆粒大小即可。
练习与应用参考答案及说明1.(1)①②④(2)延展(3)导电2.(1)不正确,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应为铝。
(2)不正确,钢是含有少量碳(0.02%~2%)及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的铁合金,如不锈钢中含有铬、镍等。
(3)正确。
3.目前常用的l 元硬币为钢芯镀镍合金,5 角硬币为铜锌合金或钢芯镀铜合金,l 角硬币为铝锌合金或不锈钢。
用来铸造硬币的合金需要具有以下性质:耐磨性和抗腐蚀性好、密度小、熔点较高、色泽美观、成本合理等。
4 题和5 题都为开放性习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只要理由充分即可,不追求统一的答案。
6.0.32%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讨论、练一练、课后习题答案该探究从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来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镁、锌、铁等与盐酸的反应比与稀硫酸的反应快,但两者反应的趋势是一致的。
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应注意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主要方面即反应的趋势。
注意:1.在实验前要将金属进行打磨,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薄膜。
2.在点燃试管口的气体时,要待金属与酸反应一会儿再进行,这时氢气更加纯净。
该探究是通过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来比较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有关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实验的探究》
《有关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实验的探究》说课稿大家好!我是根河市阿龙山中学徐美东。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关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实验的探究》。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分析:关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知识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不易突破的难点,考察的知识多。
大多数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没有产生直观的化学现象来证明它发生了化学反应,变质的程度如何?学生会对此产生疑惑。
在此基础上安排本节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
2.学情分析:知道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性质及检验,对于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对于应用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特别是针对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这样的不易突破的难点应用时,更是没有清晰地思路。
学生具备酸碱盐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较难掌握。
基于教材、学情及化学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实验教学目标:3.实验教学目标:(1)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及变质程度。
(2) 学习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
(3) 体会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
实验教学重点:多角度探究实验实验教学难点:选择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的试剂。
实验器材:仪器:试管、试管架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4.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验探究法和引导分析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5. 教学思路通过猜测引课,围绕实验展开讨论进行探究,整节课包括情景导入、实验探究与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巩固提升、拓展作业等五个环节。
6.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我们常会在化学实验室中看到长久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这样的场景,同学们,你观察到图一什么现象?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写出它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探究铁的锈蚀条件》实验原理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探究铁的锈蚀条件》实验原理总结1. 实验原理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成分Fe2O3)。
2.铁生锈实验①②③④)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或氧气);(2)实验开始前,需用砂纸打磨铁钉的表面,其目的是除去铁钉表面的氧化物和污物。
(3)实验中所用的水是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迅速冷却的目的是减少或防止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从而排除氧气的干扰。
(4)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或隔绝水。
3.铁在密闭容器里生锈引起气压变化在密闭容器里,铁生锈消耗氧气,冷却到室温后,引起密闭容器内气压减小。
根据此原理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图 1 图 2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现象是:图1中试管内液面上升,图2中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
2.铁生锈原理的应用:(1)双吸剂——铁粉可用于食品保存,其原理是:铁生锈时能除去水分和氧气,可防食品受潮和氧化变质。
(2)右图的实验中,一段时间后将看到的现象是:铁丝球生锈了,水进入试管中约占空气体积的1/5;原因是:铁与水和氧气反应生锈时把氧气反应掉了,使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水进入试管内补充氧气的体积。
3.金属防锈方法:(1)防止铁生锈的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2)常用的防锈方法有:保持洁净和干燥、涂油、刷油漆(或喷漆)、镀铬、在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制成耐腐蚀合金。
(3)结合生活常识判断出下列物质常用的防锈方法:菜刀、农机具:保持洁净和干燥;手术刀、炊具:制成耐腐蚀合金;铁柜、栏杆:刷油漆;机器零件等:涂油;汽车、轮船、飞机:喷漆;门把手、水龙头:镀铬;锯条上的烤蓝:形成致密氧化膜。
暖气片表面刷的银粉实际上是铝粉。
4.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1)保护现有金属资源的方法主要有:防止金属生锈、合理开采现有金属资源、废旧金属回收再利用、寻找金属代用品。
(2)铅、镉、汞、铜等重金属及重金属盐往往是有毒的。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探究
又有碳酸钠; 所以 能 (填“能”或“不能”)选择稀盐酸。
(4)氯化钙溶液(Ph=7)、无色酚酞溶液
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 氯化钠 。其中 碳酸钙 不
溶于水,因此根据产生 白色沉淀的现象,可以判断溶
液中是否存在碳酸钠;另外因为氯化钠溶液pH =
无色酚酞溶液碳酸钙氯化钠碳酸钙白色沉淀氯化钠溶液足量白色沉淀无色酚酞溶液溶液是否变红色4氯化钙溶液ph7选择了正确试剂后同学们进行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溶液于试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存在溶液中存在氢氧化钠猜想二正确
【课前热身】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知识拓展】 实验室有一瓶忘记盖上瓶盖的氢氧化钠溶液, 同学们想探究溶液的变质情况,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 没有 变质 (即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氢氧化钠 ); 猜想二:氢氧化钠 部分 变质 (即溶液中的溶质既有 氢氧化钠又有 碳酸钠 ); 猜想三:氢氧化钠 全部 变质 (即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碳酸钠 );
溶液中存在
产生白色沉淀
碳酸钠
.
溶液变红色
溶液中存在氢氧 化钠,猜想二 正确。
实验后,一同学提出疑问:能否将生成的碳酸钠转化 为氢氧化钠?同学们讨论后帮他解决了问题。方案是: 往溶液中滴加 适量氢氧化钙 溶液至 不再产生沉淀 ,即可。
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提出问题】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 浑浊 ,氢 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现象是 无明显实验现象 . 那么氢氧化钠是否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探究实验报告初三化学
探究实验报告初三化学
摘要:
1.引言
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
4.实验步骤
5.实验结果与分析
6.实验总结与建议
正文:
【引言】
在初三化学课程中,实验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通过完成实验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的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次探究实验的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某一化学现象,提高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原理】
在此,我们以某一期《初中化学》杂志中的一篇实验文章为例,简要介绍实验原理。
该实验是通过某种方法观察某一化学反应的过程,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按照实验文章中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3.利用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4.完成实验后,清理实验台。
【实验结果与分析】
1.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数据。
2.分析数据,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变化规律。
3.根据实验结果,验证实验原理。
【实验总结与建议】
1.总结实验过程中学到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巧。
2.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思考实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出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
通过本次实验报告的撰写,我们可以更好地回顾和巩固实验中所学的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探究题复习
学习目标:1、能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正确分析各装置的作用
2、会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数据分析
3、能针对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评价和误差分析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填写下列试剂在实验探究题中常用的作用
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1单用或用在氢氧化钠溶液前
○2用在氢氧化钠溶液后
碱石灰
有些干燥装置用在尾端还有的作用。
二、真题回顾
例1、(2015武汉)有些晶体比例带有一定量的结晶水,带有结晶水的晶体在一定温度下会脱去结晶水.草酸晶体(H2C2O4·xH2O)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透明晶体.草酸晶体受热
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H2C2O4·xH2O(x+1)H2O+CO2↑+CO↑某化学兴趣小组的
同学利用该信息以及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开展实验,测定草酸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A、B中的试剂足量,注射器量程足够)
Ⅰ.测量装置A、B的质量,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连接装置;
Ⅱ.取质量为m的草酸晶体,加热至完全分解,将产物全部通入以下装置;
Ⅲ.测量并记录装置A增加的质量为a,装置B增加的质量为b,装置C读数为V;Ⅳ.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利用装置A、B、C所得数据计算该草酸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C的作用之一是测量________的体积.
(2)乙同学对利用装置B测量结果计算的可靠性进行反思与评价,认为反应后装置A中残留的气体会使自己的计算结果________(填“偏小”或“偏大”).
(3)甲同学依据装置A测量结果计算结晶水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例2、(2016武汉)已知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加热,则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炼铁过程,并测定某样品中碳酸亚铁的含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B中氢氧化钠溶液足
量).
实验过程中,先打开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装置A中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后,停止加热,待装置A冷却到室温后关闭K,实验测得装置A中固体质量减少了ag,装置B中液体质量增加了bg.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2)写出装置A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的依据是:装置B的质量增加且;
(4)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则a b(填“>”“=”或“<”);
(5)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应选择装置(填“甲”“乙”或“丙”)
三、巩固练习
1、某校初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水的组成,设计了以下的实验装置:他们用锌粒和盐酸反应,然后将产生的氢气(其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依次通过如图所示
的装置.
根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仪器B的名称是_____;
(2)甲装置的作用是_____,乙中装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_;
(3)丙装置中玻璃管内的现象是_____;
(4)若没有乙装置,测得的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实验中测得有关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求:
实验前实验后
氧化铜+玻璃管66.7g 60.3g
氯化钙+U形管101.9g 109.1g
生成的水中含氢、氧元素的质量分别(列出计算式并求出结果)
2、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量含少量氯化钠的纯碱样品的纯度。
两组实验中,锥形瓶内都盛有m g的纯碱样品;分液漏斗中,甲组盛有稀硫酸,乙组盛有浓盐酸。
(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活塞a、b均处于关闭状态。
)
主要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I打开活塞a,通入氮气一会儿再关闭活塞a,称量装置C、D、E的质量。
Ⅱ打开活塞b。
甲组同学滴加足量的稀硫酸;乙组同学滴加足量的浓盐酸后,关闭活塞b。
Ⅲ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a,通人氮气一会儿再关闭活塞a。
甲组同学观察,到装置D、E中均无明显变化;乙组同学观察到装置D中出现明显的浑浊,装置E中无明显变化。
Ⅳ甲组同学实验后测得装置C的质量增加了n 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组同学都使用了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甲组同学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组同学所测定的纯碱样品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组有同学提议:利用本组测得装置C和装置D增加的总质量计算,就能得到与甲组同样的结果。
你认为该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