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及其研究价值——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

合集下载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骆越稻作文化标志阐释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是骆越稻作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这一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从左江花山岩画的发现、特点、价值以及对骆越稻作文化的标志性意义进行阐释。

左江花山岩画是中国古代骆越稻作文化的杰作,也是广西壮族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境内的花山村,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史前岩画群。

这些岩画分布在花山风景名胜区的三面岩壁上,绘画内容主要有人物、骆越文文字、动植物、社会生活等,反映了古代骆越稻作文化的风貌和特色。

左江花山岩画的发现对于研究骆越稻作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岩画的年代在8000年至3000年前,记录了古代骆越稻作文化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重要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代骆越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由于骆越稻作文化的文字、器物等遗存极少,左江花山岩画成为了研究骆越文化的主要依据。

通过对这些岩画的解读,可以了解骆越稻作文化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内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骆越文化、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左江花山岩画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这些岩画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岩画上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动植物的描绘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不仅反映了骆越文化的特色,也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才华。

这些岩画可以说是古代艺术的杰作,它们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艺术、传统绘画技法以及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左江花山岩画是骆越稻作文化的重要标志,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艺术价值,并且反映了古代骆越文化的特色和风貌,是我们了解和认识骆越稻作文化的重要遗产。

我们应该加强对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和研究,挖掘其深藏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承和弘扬骆越文化,使之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左江花山岩画将会展现更多的价值,为我们揭示更多古代文明的奥秘。

左江花山岩画的特点与价值——以对比分析为视角

左江花山岩画的特点与价值——以对比分析为视角

画遗存,左江花山岩画无论是地点数量还是图像数 量,都是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具体到单个地点 的岩画规模来看,左江的宁明耀达左江花山岩画点是 目前所知面积最大的、图像数量最多的,其中最大的 单体人物形象高达3 m,在其他地方也未发现。
第二,位置分布特殊,景观别致。左江花山岩 画群是沿江集中分布的,绝大多数的岩画点都位于 临江而立的崖壁之上,这在中国西南、南亚及东南 亚的岩画中都是罕见的。在左江花山岩画群已发现 的79个地点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左江及其支流 宁明江宁明至扶绥江段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岩画 位置距离江面的位置较高,需要在江面仰首眺望。 江水将数十个岩画地点串联起来,构建起了对左江 花山岩画景观的独特观看模式——乘船沿江移动观 看,使不同地点的岩画联结成为一个线状的整体。
HAN Boy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Group,Beijing 100120,China)
Abstract: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i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cliffs of Zuojiang River. It consists of repeated facial frontal and profile images of human with different size and numbers. It has features of large scale, concentrating distribution, repetitive images, exact time and so on. This article will compare Huashan rock art with rock paintings in southwest China, South Asia, Southeast Asia, Europe, Africa, American and Oceania in the aspects of location, duration, painted color, painted methods and contents. And in this process, it will show the distinctive value of Huashan rock art, which is a peculiar category in the system of southwestern rock art in China.

左江花山岩文化景观保护官理总体规划

左江花山岩文化景观保护官理总体规划

左江花山岩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总体规划1.总则i.i•编制背景左江花山岩画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扶绥县境内,是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区域最广、规模最大的岩画群之一。

其中面积最大的宁明花山岩画于1963年2月26日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 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15日,花山岩画(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11月17日,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为有效保护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根据2010年4月左江花山岩画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二次会议决议确定的左江花山岩画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近期方向,特编制《左江花山岩画文化保护管理总体规划(2014—2030)》。

1.2.指导思想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导,以有效保护和延续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根本目标;充分考虑相关遗产在用功能和活态遗产特性,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整体保护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战略思想,探讨科学的利用与管理机制;在全面保护遗产价值、合理发挥遗产功能的前提下,保证防洪和水环境安全,促进实现左江花山岩画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保护与维护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能力。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总体规划》规划文本1.3.规划对象主要规划对象为构成“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遗产和景观要素,包括经评估确定的左江流域38处岩画点、岩画所在山体,以及周边河流、台地、山峰等。

规划范围涵盖左江花山岩画遗产分布范围及文化景观概念下的背景环境。

1.4•适用范围本规划依据国家文物保护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编制,经依法审批并公布施行后,成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的法规性文件。

凡规划范围内的一切与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有关的活动均应服从本规划。

广西花山岩画列入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广西花山岩画列入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中新社广西崇左4月20日电(记者杨志雄黄艳梅)广西崇左市政协副主席蓝锋杰20日介绍,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已被列入中国2016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有望填补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

4月20日,中国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在广西宁明县参加以“骆越根祖·岩画花山”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蓝锋杰在会上作上述介绍。

花山岩画位于中越边境广西崇左市宁明、龙州、江州、扶绥四县(区)范围内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经调查目前已发现79个地点共178处计289组,其中以宁明县明江河畔的花山岩画规模最为宏大,在临江一面长210多米、高约50米的陡峭悬崖上,可辨认各种赭红色图像多达1800多个,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最多的一处岩画。

经研究,花山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为距今2000多年前的壮族先民骆越人所创作,和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构成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广西文化厅介绍,目前花山岩画申遗工作已进入加快相关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阶段。

广西已先后完成保护勘察研究、保护规划、岩画本体保护等10多项保护工程,岩画岩体开裂加固保护工程已全面完成,专门研发的花山岩画保护黏结加固材料——水硬性石灰的技术成果取得了国家专利。

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说,花山岩画是骆越文化的历史和积淀,体现了壮族先民从渔猎经济到农耕经济的生活风貌,展示了铜鼓、稻作、舟文化以及骆越民族宗教信仰的起源与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听取广西花山申遗工作汇报表示,国家大力支持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列为中国申报2016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支持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博物馆建设。

截至2014年,中国已有世界遗产47项,其中文化遗产33项。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各国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的50项。

(完)邪恶彩漫邪恶漫画图片h邪恶漫画 编辑:wymmfh。

左江“花山岩画”奇观

左江“花山岩画”奇观

左江“花山岩画”奇观蒋廷瑜【摘要】<正>"岩画考古"是世界考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分布于中国广西左江两岸的"左江岩画"及其代表"花山岩画"正在走向"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左江发源于越南北部,向东北流入中国境内,经广西龙州、宁明、崇左、扶绥,至南宁附近与右江汇合,全长470公里。

左江蜿蜓于岩溶峰林之中,河床深切,河道狭窄,两岸奇峰排插蓝天,重峦叠障,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风景秀丽。

明代徐霞客游历至此,为之赞叹曰:"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无此石之奇;虽连峰夹嶂,远【期刊名称】《大众考古》【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越南北部;扶绥;江汇;崇左;中国广西;峰林;建溪;广西龙州;重峦;羊角纽【作者】蒋廷瑜【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9.4"岩画考古"是世界考古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分布于中国广西左江两岸的“左江岩画”及其代表“花山岩画”正在走向“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左江岩画中的代表——花山岩画左江发源于越南北部,向东北流入中国境内,经广西龙州、宁明、崇左、扶绥,至南宁附近与右江汇合,全长470 公里。

左江蜿蜓于岩溶峰林之中,河床深切,河道狭窄,两岸奇峰排插蓝天,重峦叠障,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风景秀丽。

明代徐霞客游历至此,为之赞叹曰:“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无此石之奇;虽连峰夹嶂,远不类三峡,凑泊一处,促不及武夷,而疏密宛转,在伯仲间。

至其一派玲珑通漏,别出一番鲜巧,足夺二山之席矣。

”更属神奇的是,在沿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古代无名画师用赭红色颜料画出一幅幅巨幅图像,令人为之倾倒,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左江岩画。

花山岩画位置图宋代李石《续博物志》载:“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艺术图案群体性与单体性的研究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艺术图案群体性与单体性的研究

左江流域花山岩画艺术图案群体性与单体性的研究左江流域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地理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图案内容吸引着广大学者和游客的注意。

花山岩画是指分布在花山一带的岩石上的古代绘画艺术,其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至公元前一千年左右。

这些岩画大多呈现出群体性和单体性两种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等的观察和理解。

花山岩画的群体性是指一些岩石上出现了多个相互关联的图案,它们形成了一个整体。

这些图案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以形成一个故事或者表达一个意思。

在某些岩石上,可以看到一组人物在进行某种活动,通过细节的描画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测出这个活动的性质和目的。

这种群体性的呈现形式使得花山岩画不仅具有装饰和观赏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花山岩画的单体性是指岩石上的某一幅图案与其他图案相互独立,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这种单体性的呈现形式使得每一幅岩画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有些岩石上画有各种动物和花草,它们以生动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独特的感受。

花山岩画的群体性和单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岩画的群体性和单体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

对于花山岩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来说,研究群体性和单体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判断岩画的完整性和传承价值,从而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

左江流域的花山岩画以其群体性和单体性的独特性受到了广大学者和游客的关注。

深入研究这两种呈现形式对于理解当时的文化和进行保护修复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保护行动能够对花山岩画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传承。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2016.7.15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我国第49项世界遗产。

经文物专家研究,花山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当地壮族先民骆越人群体祭祀遗留下来的遗迹,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和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了构成了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1、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2、中国广西左江花山。

3、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花山岩画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区的陡峭岩壁上。

这38处岩画展现的是骆越族人生活和宗教仪式的场景,这些绘制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岩画与其依存的喀斯特地貌、河流和台地一起,使人得以一窥过去在中国南方盛行一时的青铜鼓文化仪式的原貌。

这一文化景观如今是这种文化曾经存在的唯一见证。

“中华千古之谜“——左江花山岩画

“中华千古之谜“——左江花山岩画

“中华千古之谜“——左江花山岩画世界遗产委员会: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展示出独特的景观和岩石艺术,生动地表现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后2世纪期间,当地古骆越人在左江沿岸一带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这是目前对该传统的唯一见证。

左江花山岩画中的铜鼓及相关元素与当地铜鼓文化直接相关,见证了该区域广泛兴盛的文化特色。

知识卡片:名称:左江花山岩画地点: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年代跨度: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相关数据:目前,发现近90 个地点有花山岩画,有的一个地点有多处,共计近200处,每处又有多组,共计近300 组,每组又有人物器物多个,共计约6000 个物象。

遗产类别:世界文化遗产。

批准时间:2016年7月15日位于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的花山岩画是国内外规模最大的古代岩画之一,“花山”是壮语“岜莱”的意译,意思是有画的山。

左江花山岩画分布在左江流域的五个县,有宁明、龙州、扶绥、大新、天等、凭祥和崇左市一个区,其中宁明县为第一遗产区,龙州县为第二遗产区,江州区和扶绥县为第三遗产区。

左江流域沿江地区分布的岩画大多集中在河流转弯处的宽大、平整、垂直壁上,陆地石壁和洞穴也有少量分布,岩画的图像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平涂在灰黄色的山崖绝壁上。

遗产面积6621公顷,分布在左江、明江河段长约105公里的区域,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构成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岩溶地貌中以岩画为核心、利用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

整体规模宏大、单体气势雄宏、个体人物体形硕大,人物最高的可达约3 米左右。

这些岩画大多画在高高的绝壁之上,绝壁大多上凸下凹,作画难度很大,岩画就画在向内凹处,方位大多朝南,最高离水面约有130 米,最低也大概有5 米高的距离。

除了如何绘制到这样的悬崖绝壁是迷,左江花山岩画的内容也仍是一个不解之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绘画造型构图、色彩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来自原始宗教、原始巫术,另一方面来自原始社会、原始文化。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乃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一次重大发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境内,有一座名为左江花山岩画的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岩画艺术宝库之一。

这里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岩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现了一架古代的铜鼓。

左江花山岩画的发现可追溯到1972年。

当时,一位当地农民在开垦农田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些岩画。

随后,专家学者们赶来进行考察,并在数年后开始了详尽的考古研究工作。

他们发现,这些岩画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殷商时期,历时约3000多年。

岩画主要刻画了人物、动物、船只等各种形象,被认为是古代生活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见证。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2009年的考古发现,专家们在一处岩画中发现了一架完整的古代铜鼓。

这架铜鼓长80厘米,宽38厘米,通体覆盖着铜皮,十分精美。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架铜鼓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

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铜鼓。

这架古代铜鼓不仅精美,还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考古学家通过专业的测试,发现这架铜鼓可以发出丰富的音色,表明古代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制作和欣赏能力。

这对于研究古代音乐和文化非常有价值,也揭示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历史。

铜鼓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一种祭祀和娱乐的工具。

在古代宗教仪式和军事游行中,铜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架发现于岩画中的铜鼓不仅揭示了古代音乐的发展,还为我们呈现了古代社会的一部分。

这次左江花山岩画铜鼓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文化资料,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音乐和娱乐活动。

正因如此,这一发现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突破。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的考古发现,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古代中国的音乐和文化,也对于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文物的发现与保护同样重要,保护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左江花山岩画视觉元素在旅游文化中的推广应用

浅析左江花山岩画视觉元素在旅游文化中的推广应用

浅析左江花山岩画视觉元素在旅游文化中的推广应用左江花山岩画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岩画艺术的珍品之一。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山体、自然与人文的元素,幅员辽阔,造型多样,色彩斑斓。

左江花山岩画丰富了中国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旅游文化中,其视觉元素可以被广泛运用和推广。

首先,左江花山岩画的山体元素可以作为旅游景点的主题元素。

以被誉为“左江千年古刹”的浔阳洞为例,它是左江花山岩画的代表作之一。

游客在欣赏浔阳洞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可以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领略到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

其次,左江花山岩画的自然元素可以作为旅游推广的美景元素。

在左江花山岩画中,人物、动物、山水和植物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丰富的图案和色彩。

这些自然元素可以被投影和印刷到旅游宣传册、广告海报和网站页面上,成为宣传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将多彩的花山岩画山水风景作为旅游宣传图片,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最后,左江花山岩画的人文元素可以作为旅游推广的文化元素。

在花山岩画中,不仅有大量的人物形象和活动场景,还有丰富的文化符号,如简笔画、翻书、古人物等,这些元素代表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可以啓蒙和教育游客。

在旅游活动中可以为游客提供艺术鉴赏、文化传承和体验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助于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提高游客的文化素质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左江花山岩画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其视觉元素在旅游文化中有着广泛的推广应用。

左江花山岩画的山体、自然和人文元素为旅游文化提供了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空间。

因此,左江花山岩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更广泛的重视和宣传,以展示中国文化的风采和魅力。

“崖壁上的敦煌”——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崖壁上的敦煌”——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崖壁上的越唱"—左江。

它的沿岸在中国西南边陲,流淌着一条古老的河流—分布着壮族先民留下的千古神秘图腾一一花山岩画。

这些岩画被绘制在临江转弯处的山体崖壁上,与其所依存的山林、河流、台地,共同构成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花山岩画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为国内外罕见,被誉为“崖壁上的敦煌”,吸引着全世界探索的目光。

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花l L i岩画是迄今发现的亚洲东南部规模最大的岩画群。

它们集中分布在196公里的左江两岸,共包括38个岩画点。

其中,宁明花山岩画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

宁明花山岩画的整个崖壁面向江边倾斜,形成一个巨大的岩厦。

当我们近距离观察时,就会发现崖壁上数目庞大的赤红色的“蹲式人形”。

这些人形分正身和侧身两种,正身人形高大,最高的有3.58米。

它们腰间横佩长刀或长剑,身旁有狗和铜鼓的图像,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形体相对矮小的侧身人。

无论是正身还是侧身,它们都双手上举,双腿叉开呈下蹲状,似乎在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走进文化遗存御硼“红人”的伟犬作冒[千百年过去了,花山岩画上的那些红色人形一直是人们心中的“魅影”,那么,到底是谁在如此陡峭的崖壁上留下这些神秘“红人”呢?专家考证,花山岩画—骆越族。

公元前5的作者应该是壮侗语族的先民—世纪,生活在左江两岸的骆越人进入铜器时代,花山岩画也在这一时期产生,见证了这一族群当时的社会面貌。

羊角钮钟、环首刀、短剑,这些当地骆越人进入铜器时代的标志性器物,在岩画中得到了大量的展现。

那么,骆越人作岩画究竟想表达什么呢?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确切的定论。

也许是为了祈求河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也许是为了缅怀死者或者迎接新生。

不管如何,骆越人的创作早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中国西南地区很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体育运动、文化艺术,都与花111岩画有着紧密的联系。

申遗背景下左江流域考古新发现与研究现实意义

申遗背景下左江流域考古新发现与研究现实意义

128图1 左江宁明花山岩画(来源:作者自摄)程,期间先后对左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文化遗存展开了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并参与编写《左江右江流域考古》考古报告部分内容,对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文化遗存相互间关系、族属、文化序列等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问题另做文章讨论。

本文从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出发,观察申遗背景下左江流域考古新发现与研究工作在岩画申遗、文化传播、旅游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1申遗背景下左江岩画分布区域内考古新发现与研究基于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平台,左江流域考古调查与试掘课题组于2010年9—10月和2013年8—12月先后对整个左江两岸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重点调查了沿江岩壁画点70多处,踏查了周边古代文化遗存共200多处,复核和发现了25处古代文化遗址。

考古调查新发现的这些遗址,根据堆积形态及出土物特征,可分为贝丘遗址、先秦岩洞、汉代城址等文化类型。

截至目前,左江两岸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贝丘遗址为主,主要包含洞穴贝丘、台地贝丘、岩厦贝丘3种类型。

如洞穴贝丘遗址是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类型,在洞穴地表可见明显的螺壳、蚌壳堆积,伴随螺壳、蚌壳出土的还有夹砂绳纹陶片和石器等。

从目前情况看,在岩画分布区域内新发现宝剑山A洞、宝剑山B洞、三洲尾、陇狗山、闸口山、敢造山等洞穴贝丘遗址。

这些遗址紧邻岩画,距离岩画10~50 m,文化内涵丰富,文化特征明显。

尤其以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出土遗物最具有地域特征,是目前左江洞穴贝丘文化的代表。

又如台地贝丘遗址,主要分布在左江两岸的一级台地上,遗址地势较平缓,地表散布有大量螺壳及打制和磨制的石器等遗物。

从实地考察情况看,新发现属于台地贝丘遗址包含舍巴、白雪屯、孟命屯、辉村屯、充禾屯等台地贝丘遗址。

这些台地贝丘遗址一般分布在左江右岸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广,以螺壳为主要堆积,在地表上采集到螺壳、石锛、陶片及骨头等遗物。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解读——杰出的岩画艺术与独特的文化景观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解读——杰出的岩画艺术与独特的文化景观

作者: 赵云
作者机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化遗产
页码: 4-1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左江花山岩画 岩画艺术 文化景观 突出普遍价值
摘要:2018年7月,在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既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第一个岩画遗产,也是我国第一个“有机演进的残遗(或化石)景观”这一文化景观子类型的遗产地。

目前在左江流域共发现80余处岩画点,它们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密集分布。

其中位于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密集分布的38处岩画,被选择纳入3个遗产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左江花山岩画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图像表达系统、艺术创作所达到的美学成就、杰出的作画技术等方面。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岩溶地貌中、以岩画为核心、利用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

正是在岩画艺术与文化景观这两个范畴都体现出的优秀品质的交融.造就了该遗产在全球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
佟珊
【期刊名称】《遗产与保护研究》
【年(卷),期】2016(001)006
【摘要】广西左江岩画由左江流域密集分布的临江岩画地点组成,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骆越族群相关的宗教仪式活动遗存.作为文化景观的左江花山岩画遗产,表现出规模大、分布集中,位置特殊、绘制难度大,图像单一、重复性强等特征,其特殊文化景观以朱色涂绘的岩画图像为核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由人工绘制岩画图案与岩画绘制崖壁、岩画前河流及对岸台地等自然环境因素结合的“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独特遗产价值表现为其图像及景观特征的重复表达,是骆越先民岩画绘制行为、岩画表现宗教仪式的记录与纪念.
【总页数】7页(P6-12)
【作者】佟珊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42
【相关文献】
1.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壮乡瑰宝世界奇迹 [J], 陈曦;
2.“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与价值传播 [J], 罗艳;黎学锐
3.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 [J], 佟珊;
4.左右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及其研究价值——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为背景 [J], 陈紫茹; 杨清平
5.文化景观与博物馆展示探索——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陈列的策划与解读 [J], 杨丽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江右江流域考古遗存与左江花山岩画关联性初步研究

左江右江流域考古遗存与左江花山岩画关联性初步研究

作者: 杨清平[1];韦姗杉[2];黄鑫[3]
作者机构: [1]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3 [2]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南宁550000 [3]广西百色文物管理所,广西百色533000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化遗产
页码: 41-47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花山岩画 考古遗存 左江右江流城
摘要:左江花山岩画以其多方面的独特性在中国乃至世界岩画中独树一帜。

在岩画分布区域及其附近地区——左江右江流域发现的大量考古遗存.为岩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左江花山岩画和左江右江流域同时期考古遗存之间,在文化内涵、具体元素、反映的社会性质和族属信息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关联性对研究岩画产生的历史背景、年代、族属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左江岩画猜想

左江岩画猜想

左江岩画猜想
江先华
【期刊名称】《飞碟探索》
【年(卷),期】1997(000)005
【摘要】左江岩画猜想江先华广西西南部有一条河流:左江。

在左江流域沿江两岸及其附近的断崖峭壁上,保存着许多珍贵的谜一般的古代文化遗迹——岩画。

其中以宁明县耀达花山和龙州棉江花山的岩画最具规模,其图像最多,场面也最为壮观。

左江岩画图像以人像为主体,间有器物和动物...
【总页数】1页(P31-31)
【作者】江先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花山岩画的“前艺术”特征及其艺术发生学意义——“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六 [J], 张利群;张逸
2.古代岩画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J], 黄晓瑜;余林浩
3.岩画与现代艺术——作为“原始艺术”的左江花山岩画 [J], 李婷婷
4.岩画与现代艺术——作为“原始艺术”的左江花山岩画 [J], 李婷婷;
5.回顾岩画学在中国的一段历程:评黄亚琪的《广西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研究》 [J], 张亚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

试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

试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
覃彩銮
【期刊名称】《百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0)1
【摘要】左江花山岩画是两千多年前骆越族创造的艺术杰作,是骆越族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花山文化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与前景.通过对花山岩画文化资源的挖掘,以花山文化品牌为标志,以开辟花山文化产业园为平台,创新开发机制和开发模式,创作和开发出系列花山文化作品与产品,形成一个新兴的花山文化产业,促进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发展.
【总页数】8页(P37-44)
【作者】覃彩銮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广西南宁 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 [J], 覃思
2.后申遗时代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与开发 [J],
3.左江花山岩画元素开发利用研究 [J], 杨丽云;杨清平
4.边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开发现状及其未来发展——以左江花山岩画为例 [J], 许淇星;谢冰雪
5.试论左江沿岸及宁明花山岩画的记誌功能 [J], 廖国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物报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启示

中国文物报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启示

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启示7月15日,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中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拥有第一批世界遗产以来在国际文化遗产舞台取得的又一项殊荣,也是在日趋严苛的遗产申报限额制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连续第14年收获佳绩。

加上紧随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之后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湖北神农架,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0项,稳居世界第二。

成绩的取得,固然得益于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但卓有成效开展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拆除遗产区内体量过大,且与周边岩画、山水景观不相协调的旅游设施主体建筑;对申遗区内居民楼实施降层、整饰屋顶及外墙改造;完成花山岩画河段两岸裸露地带造林绿化;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依法取缔非法采砂场;加强申遗区排污管控和整治……这些“高难度”动作都是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很难独力完成的。

广西从自治区到县乡的遗产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遗产的保护工作,依法尽责,不懈努力,为保护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提供了法律、制度、资金、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申遗工作因此顺利开展。

深入实地调查,埋头刻苦研究;日复一日监测、记录、巡视;运用红外成像、三维扫描等现代技术手段寻求治理岩画岩体病害的办法;完成三期宁明花山岩画岩体修复保护工程,确保开裂岩体的安全稳定;科学编制申遗文本……文物保护专业机构和工作人员长期、严谨的保护工作,使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正确解读、被安全保护。

花山岩画所表达的铜鼓崇拜、水神崇拜、青蛙崇拜、犬崇拜等文化内容,在现代左、右江的民俗文化中依然存在;对当地居民来说,花山岩画至今仍是一种神圣的超自然力量,是他们敬畏、崇拜的对象。

在当地世居民族的传统和习俗中,这种对花山岩画的神化与崇拜,有效地保护了岩画、河流、台地和山体,极大便利了申遗工作推进。

诚然,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将给遗产及其所在地带来更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也是许多地方为了申遗不遗余力的重要原因,而数量更多的则是尚未加入世界申遗行列,或是尚未列入申遗预备名单的文化遗产,对它们,有些地方有些时候,还远不能做到像申遗那样保护呵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背景下,开展左右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在左江岩画申遗、早期考古学研究、展览举办、馆藏增加、人才培养、旅游开发等相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早期考古学文化;申遗中图分类号:K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070(2019)05-0065-06收稿日期:2019-09-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左江花山岩画与相关考古遗存的关联性研究”(项目编号:17XKG001)。

作者简介:陈紫茹(1987—),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员,主要从事博物馆学、地方史研究;杨清平(1970—),男,广西资源人,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馆员,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史前考古、青铜时代考古、民族考古、地方史及岩画研究。

左江和右江是分别位于广西西南和西部的两条主要河流,气候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出独具个性美、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

在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背景下,考古工作组对左江流域进行细致的考古调查,选取部分遗址进行试掘,且并对左江右江流域早期考古遗存(本文指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考古遗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1],在左江岩画申遗、早期考古学研究、展览举办、馆藏增加、人才培养、旅游开发等相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左右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研究(一)左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左江流域是花山岩画分布区域,到目前为止,在该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已达30多处,包括洞穴遗址、岩厦遗址、台地遗址和山坡遗址等各类型[2]。

从堆积形态看,包括贝丘遗址、岩洞葬和大石铲类型。

贝丘遗址是左江流域史前遗址的主体类型,目前已发现贝丘遗址20多处,约占新石器时代遗址总数的70%。

经过科学发掘的贝丘遗址主要有扶绥县的江西岸遗址和敢造遗址,江州区的何村遗址、江边遗址和冲塘遗址,龙州县的舍巴遗址、沉香角遗址、宝剑山A 洞遗址、无名山遗址一期、大湾遗址、根村遗址和坡叫环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岩洞葬发现较少,经过清理的主要有大新县的歌寿岩遗址。

大石铲遗址主要集中在左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大石铲遗址有扶绥县的那淋遗址和同正遗址,江州区的吞云岭遗址。

先秦汉代考古遗存数量不多,主要有墓葬(包括岩洞葬和土坑葬)和遗址两种类型,先秦时期岩洞葬有宝剑山A 洞洞穴遗址二期、更洒岩岩洞葬、八角岩岩洞葬等[3],遗址发现有龙州庭城遗址和无名山二期遗址。

通过对左江流域早期考古文化遗存整理、分析和研究,左江流域考古文化类型种类较多。

在上述这些考古文化遗存中,无名山一期、舍巴一二期、宝剑山A 洞遗址一期、大湾遗址、根村遗址的文化面貌比较接近,年代上也基本相同,距今约7000—4000年,这类遗存命名为宝剑山文化。

其余的早期考古文化遗存也有不同的归属,其中以江西岸遗址、敢造遗址第一二期遗存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属于顶蛳山文化范畴[4];以那淋遗址、同正遗址和敢造第三期遗存等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与隆安大石铲文化类型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以歌寿岩岩洞葬和舍巴遗址第三期遗存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属于广西先秦岩洞葬桂西南类型;以何村遗址、江边遗址和冲塘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既有宝剑山文化的因素,也有顶蛳山文化的影子。

先秦时期的岩洞葬以宝剑山A 洞洞穴遗址二期、更洒岩岩洞葬、八角岩岩洞葬[5]等为代表,属于广西先秦岩洞葬桂西南类型。

汉代遗存主要为龙州庭城遗址、无名山二期遗址,遗址出土器物汉式特征明显[6]。

(二)右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研究截至目前,右江流域发现新时期时代遗址近60左右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及其研究价值———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为背景陈紫茹,杨清平(1.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南宁530022;2.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3)2019年9月Sep .2019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第33卷第5期(总第127期)Vol.33No.5(Sum.No.127)652019年9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3卷第5期(总第127期)处,包括台地遗址、洞穴遗址、岩厦遗址、山坡遗址等多种类型。

其中台地遗址最多,约占所有遗址总数的41%;山坡遗址,约占所有遗址总数的38%;洞穴遗址约占所有遗址总数的16%;岩厦遗址约占所有遗址总数的5%。

其中,经过科学发掘的遗址主要有右江区的百达遗址、革新桥遗址、坎吞遗址,那坡感驮岩遗址,隆安大龙潭遗址、谷红岭遗址、鲤鱼坡遗址,田林八六坡遗址,田东福兰遗址、定模洞遗址、利老坡遗址,田阳坡落遗址等。

先秦汉代遗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被较多发现,重要的遗存主要有武鸣马头元龙坡墓群和安等秧墓群、田东南哈坡墓和大坡岭战国墓、武鸣岜马山岩洞葬和独山岩洞葬等。

截至目前,共发掘先秦汉代时期墓葬和遗址共计10多处。

另外还在一些地点零星发现了不少先秦汉代遗物。

通过对右江流域早期考古文化遗存整理、分析和研究,右江流域新时期遗址大部分属于非贝丘遗址,该流域文化类型种类较多,文化因素复杂,既有来自本地的文化因素,也有来自周边史前文化的影响。

在上述这些考古文化遗存中,以百色革新桥遗址、百达遗址第二期遗存、坎吞遗址等为代表,属于革新桥文化类型;以隆安鲤鱼坡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属于顶蛳山文化范畴;以隆安福兰遗址、田林八六坡遗址和田阳坡落遗址为代表,属于福兰文化类型;以隆安大龙潭遗址、田东利老遗址和谷红岭遗址为代表,属于隆安大石铲文化类型。

先秦时期的岩洞葬以武鸣敢猪岩、岜马山、独山为代表,归属还不好确定,如独山岩洞葬,年代已经进入战国时期,其文化面貌与之前的岩洞葬比较有大变化;先秦时期的土坑墓以武鸣马头元龙坡西周至春秋墓群、武鸣马头安等战国墓群等为代表,暂且命名为马头类型。

汉代墓葬以普陀铜鼓墓和铜棺墓为代表,城址只有三江坡汉城,右江流域遗址和墓葬发现的器物都具有很强的汉式特征[7]。

总体来看,上述左右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关系十分紧密。

新石器时代都属于圜底绳纹陶器系统,磨制石器中有双肩石器;年代越晚,两地文化越趋同。

先秦时期,文化面貌相同性更多,如流行岩洞葬,陶器以圜底的釜罐类为主,磨制石器中以磨制精美的长条形斧锛类器物为主。

至汉代,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两地的原生土著文化逐渐衰落。

左右江流域两地地理位置相邻,考古学文化面貌随着时代越晚趋同性越强,表明它们之间是一个共同的考古文化圈[8]。

二、左右江流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价值申遗背景下,考古工作者对左江右江流域早期考古学研究收获颇多,开展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一)理清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产生背景左江岩画因其独特的人物形象、丰富的绘画内容以及绵长的分布范围,具有其他岩画不可比拟的唯一性。

左江、右江流域作为花山岩画的分布区域或者邻近区域,周边存在一大批属于共同考古文化圈的贝丘遗址、大石铲遗址、先秦岩洞葬、先秦汉代土坑墓群和花山岩画等文化性质不同的文化遗存,从年代衔接、族属和地域同一性等方面分析,这些文化遗存相互间有着密切关系,成就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产生与发展。

从文化发展序列看。

在左江右江流域,以宝剑山文化为代表的贝丘文化,年代距今约7000—4000年,属新时期时代中期和晚期;以那淋、同正和敢造第三期遗存等为代表大石铲文化,年代距今约4000—3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歌寿岩岩洞葬和舍巴遗址第三期遗存代表的岩洞葬,年代距今约4000—35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段;以宝剑山A洞遗址二期遗存为代表的先秦岩洞葬,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末段至商周时期;以武鸣元龙坡及安等秧墓群为代表的先秦土坑墓,年代距今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属西周至战国时期;左江花山岩画文化,年代距今约公元前256年—公元220年,属战国至东汉时期。

从时间段上,上述几种文化类型存在相互衔接的可能性。

从文化内涵看,贝丘遗址、大石铲遗址、岩洞葬之间存在叠压和共存关系。

如2014年在左江流域敢造贝丘文化遗址找到了贝丘文化与大石铲文化相互间的叠压关系,说明大石铲是在贝丘文化发生之后产生的文化现象[9]。

又如在武鸣弄山岩洞葬出土的7件大石铲在石料、器形及加工方法上与大石铲文化遗址或者地点出土的完全相同[10],表明大石铲与岩洞葬存在一定关系。

再如2013年发掘的龙州宝剑山A洞遗址大致可以分为两期,上部堆积为岩洞葬,下部堆积为贝丘遗址,这是截至目前广西发现的唯一一组贝丘遗址和岩洞葬堆积叠压的关系,从地层关系上确认岩洞葬和贝丘遗址之间的早晚关系[11]。

从地域和族属同一性看。

历史上,骆越人活动中心应是在邕江—左江、右江流域。

如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载:“邕州宣化县,有驩水在县北,本牂牁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

”[12]唐代“邕州宣化县”即“驩水在县北”,指的是在宣化县北即南宁北,当是今邕江及其上游右江,也就是说驩水即骆越水。

又如明代欧大任《百越先贤志》自66序中说:“牂牁西下,邕雍绥建,故骆越地也。

”[13]从地理空间概念分析,“牂牁西下”即牂牁西面区域之地为骆越分布区,也就是说“邕雍绥建”各地都是骆越地。

再如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今邕州(今广西南宁)与思明府(今广西宁明)凭祥县(今广西凭祥市境地)接界入交趾海,皆骆越也。

”[14]邕州、思明府、凭祥县地理位置均在左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

由于人类活动的延续性,左江右江流域发现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贝丘、大石铲、岩洞葬、先秦土坑墓等内涵丰富的文化遗存,也已被证实是骆越及其先民创造。

如李珍研究发现,南宁及其附近地区是广西史前文化中地方特点非常明显的一个区域,贝丘、大石铲、岩洞葬三种文化是该区域史前文化最主要的类型[15],它们同属于一个文化系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为骆越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张一民、何英德先生认为,创制和使用石铲的人们是骆越先民[16]。

谢日万、何安益先生指出,大石铲文化的创造者应是骆越人的先民117]。

李珍先生主编的《广西岩洞葬》一书认为,桂西南早期岩洞葬的族属为骆越人[18]。

杨清平指出,左江花山岩画应是古代骆越人留下的遗存[19]。

总体来看,从考古学角度考察,左江右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文化发展序列清晰,贝丘遗址、大石铲遗址、岩洞葬、先秦土坑墓群、花山岩画等总体文化面貌一脉相承,且都与当地骆越族群息息相关。

由于人类活动的延续性,文化发展的延续性,成就了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生成与发展。

正如蒋廷瑜先生认为:“左江崖壁画应是当地新石器时代结束之后的产物,紧接着大石铲文化的结束,崖壁画产生的时代就到来了。

”[20](二)建立左江花山岩画与周边遗址的关系近年来,左江流域新发现的遗址包括台地贝丘遗址、洞穴遗址、城址等类型,这些遗址类型与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建立了某种程度的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