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画报社影像视觉中心 用光影记录人生 用瞬间凝聚永恒
浙美版初中美术书作品汇总
八年级13册0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鹰桧图》绢本设色元代张舜咨、雪界翁1走进美术父亲(油画)罗中立粒粒皆辛苦(中国画)方增先鸳鸯戏水(中国画)喻继高开国大典(油画)董希文鲁迅像(版画)赵延年江南的春雨(水彩画)陈和鼎天山映雪(水彩)梁栋我们热爱和平(版画)李平凡乌云滚滚(油画)吴云华根深叶茂(国画)苗重安五月的风(圆雕)黄震山里红(圆雕)孙家钵香港著名画家十三人展海报靳埭强陈茶馆包装系列陈幼坚飞利浦多媒体电话亭(1997)美洲虎牌S-Type型汽车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大厦诺曼·福斯特(美国)逝去的胡杨(摄影)李杰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设计奚小彭春到西藏(油画)董希文红军不怕远征难(油画)董希文毛儿盖黑水姑娘(油画)董希文花卉十样锦(油画)陈抱一老人像(油画)徐悲鸿人像(油画)徐悲鸿田横五百士局部(油画)徐悲鸿负水女(油画)吴作人哈萨克牧羊女(油画)董希文2徒手画校园《藏地牛皮书》中的手绘地图一直扭曲的树木(素描)凡·高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埃及旅行笔记乌镇(速写)李延龄画家达·芬奇的挖壕机设计手稿(意大利)风景(钢笔水彩)柳军理论数学家罗杰·彭罗斯画的天体物理示意图女人像(素描)马蒂斯(法国)老人像(素描)费钦(俄国)手部素描达·芬奇(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肖像(素描)安格尔(法国)风景(素描)沙利文(美国)女人像(素描)马蒂斯(法国)女人体(素描)席勒(奥地利)手部(素描)萨尔托(意大利)咖啡馆(素描)凡·高(荷兰)女子像(素描)提香(意大利)少女像(素描)费钦(俄国)少女像(素描)安格尔(法国)画家达·芬奇的战车设计手稿(意大利)3板报设计4鸟语花香出水芙蓉(中国画)佚名(宋)寒雀图(中国画)崔白(宋)桃花飞燕(中国画)王震雁荡山花(中国画)潘天寿夕雨红榴枝(中国画)潘天寿竹石图(中国画)郑板桥(清)俏不争春(中国画)关山月麻雀(中国画)沈岳老鹰(中国画)李苦禅露气(中国画)潘天寿小憩(中国画)潘天寿牧绿(中国画)任伯年荷花水禽图(中国画)朱耷(清)水仙(中国画)潘天寿墨梅图(中国画)金农(清)墨竹图(中国画)孟端秋鹭(中国画)林风眠果熟来禽图(中国画)林椿(宋)双鹰图(中国画)林良(明)墨梅图(中国画)王冕(元)牡丹(中国画)赵之谦(清)映日(中国画)潘天寿花卉(中国画)林风眠蔬果(中国画)齐白石小鸟天堂(墨彩)吴冠中5迎接新一年6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国画)齐白石青蛙蝌蚪图(中国画)齐白石螃蟹图(中国画)齐白石秋山鸬鹚(中国画)齐白石还家图(中国画)-齐白石寒鸦残照晚(中国画)齐白石黄山追忆(中国画)黄宾虹设色山水(中国画)黄宾虹水墨山水(中国画)黄宾虹柳牛图(中国画)齐白石牵牛花(中国画)齐白石虾(中国画)齐白石牡丹图(中国画)齐白石虾(中国画)齐白石天牛葫芦图(中国画)齐白石牧绿(中国画)任伯年鸟石图(中国画)朱耷(清)墨竹图(中国画)吴昌硕奔马图(中国画)徐悲鸿山水(中国画)黄宾虹风景(中国画)林风眠7毕加索和平鸽(素描)毕加索格尔尼卡(油画)毕加索丑角家族(油画)毕加索吉他与啤酒瓶(组合拼贴)毕加索节俭的饮食(版画)毕加索保罗肖像(油画)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油画) 毕加索牛头(青铜雕塑)毕加索(西班牙)8美术文库鹰桧图 (中国画) 绢本设色 147.3cm×96.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舜咨雪界翁(元代)武松打虎 (连环画选页) 刘继卣绿,来自您的手(宣传画) 陈绍华三月三 (年画) 臧恒望李洪修猫虎同宗 (漫画) 华君武黄山(中国画)黄宾虹钱塘江(中国画) 傅抱石杰妮·海普顿(油画)罗马尼亚风格的罩衫(油画)八年级14册0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溪山行旅图》山水画范宽宋代1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美国施乐电子公司标志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品牌标志今日集团标志北京电话升8位标志德国奔驰汽车公司标志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品牌标志北大方正科技公司标志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标志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标志纯羊毛标志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志中国银行标志美国耐克公司品牌标志瑞士雀巢食品公司品牌标志康师傅方便面品牌标志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标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联合国标志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标志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中国联通公司标志Windows软件标志美国麦当劳公司标志新华航空公司标志何洁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标志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标志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标志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标志2000年悉尼奥运会标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陈绍华韩美林等2008年奥运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必胜客的品牌形象改变2校园环境标识设计鲜艳醒目的动物园标识简洁、抽象的几何图形与现代建筑环境非常协调。
青年影像节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
青年影像节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青年影像节是一个展示年轻人才和记录生活美好瞬间的重要平台。
影像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通过电影、摄影和录像等媒介,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青年影像节为年轻影像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记录并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本文将从青年影像节的背景和意义、影像作品的魅力以及对生活的记录等角度,向读者展示这个特殊的文化活动对于我们的意义。
第一部分:青年影像节的背景和意义青年影像节是为年轻电影创作者搭建的一个交流平台,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记录生活的机会。
影像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传承和记录生活的方式。
青年影像节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作品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向观众展示自己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与观众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心得体会。
通过青年影像节,年轻创作者能够在专业人士和观众的指导和鼓励下,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二部分:影像作品的魅力影像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通过影像的美学构成、色彩的运用以及音乐和剪辑的配合,能够深入人心地传递情感和思想。
青年影像节展示了一系列多样化的影像作品,包括纪录片、短片、音乐视频等等。
这些作品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享受和思考,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像艺术的魅力。
第三部分:记录生活的重要性生活是一本无穷无尽的书,而影像作为一种记录和传承生活的方式,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美好瞬间。
影像作品可以记录下人们在生活中的点滴收获和成长,让人们记住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美好时光。
通过影像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从中学习并体验生活的多样性。
第四部分:青年影像节对我们的意义青年影像节作为展示和记录生活美好瞬间的平台,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想法的舞台,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和进步。
同时,青年影像节也让观众感受到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思考方式,启发我们去发现生活的美好、挑战我们思维的局限。
光和影在油画艺术表现力中的特殊效果——以《老城印象》系列作品为例
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丨徐鸿印作品选光和影在油画艺术表现力中的特殊效果自油画传入中国,重视油画的造型和色彩,强调 油画的材料和笔触,一度成为中国油画家们的普遍偏好。
缺乏和轻视油画光与影的认知和表现,忽略文化 背景、自然环境、作者心理等内在要素成了制约广大油画家继续前行的障碍。
不经意间忽略油画艺术的形 态美,一味地强调看重油画艺术 的客观美,让语 言内涵丰富的油團黯然失色,缺乏深刻的艺术内 涵和艺术生命 力。
由此,本文试图从油画艺术 中的光和影入手,避开构图、 造型等基本要素,来探讨光和 影在油画艺术表 现力中的特殊效果。
《老城角落》 40cmx45cm光和影丰富油画的细节语言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光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没 有光,不可能谈及人类活动,更不可能谈及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
有光必然有影,光是影存在的前提,影是物体得以展现的保证。
由此,光影为人们展现丰富多彩的世 界。
油画更是这样,只有通过光和影在油画中的充分 表现,油画才能鲜活起来,并进而传递出画家的情 感,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价值。
达•芬奇也曾认定:“一切固体都被光和影包裹着。
没有一件不透明物不兼备光和影。
没有光和影,任何物体都不能被察 觉。
”十八世纪之后,光线真正成为油画创作中的重要表现元素。
这时候,油画家们逐步开始追求表现光的 后一段时间,对光的表达终于占了重要位置,不再首 先考虑光服务于表现主题,甚至,很多油画家认定是表现主题服务于光线。
因此,油画创作也迎来了新的 革命和发展契机。
油画家们不断对光和影地研究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油画创作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范畴。
在油画光和影的关系中,阴影部分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往往是相对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油画《老城印象》中,房屋相对统一的朱红和天空相对统一的 灰色,使整个画面缺少层次感,如果处理不当,油 画将无法体现更丰富的细节表现。
如何合理地运用自然光,较为丰富地处理阴影,赋予阴影部分更多 的内容和细节,将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信息时代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新面貌
理论研究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在新时代,部分青年艺术家不再被传统的叙事方式所束缚,画面中的叙事方式往往是碎片化的,逐渐从宏大转向微观。
部分青年艺术家尝试在日常碎片化的生活中发现新的绘画方式,而有时显得缺乏社会责任感。
他们过于关注生活碎片中的微观叙事,这与人们所处的图像化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当下,人们浏览艺术的方式以及在生活中分享艺术、表达艺术感受的速度大大加快,途径也日趋丰富。
部分青年艺术家选择日常生活碎片式的自身体验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社会文化思潮等息息相关。
艺术家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感知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细微之处,又利用新的技术表达那些大众往往视而不见的东西。
图像的激增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记录和表达日常中微小的事情,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有时候,这一表达方式就是把极其微小的事物放大,并没有完整的叙事情节,如将随手拍摄的日常细节放大以获得图像资源。
今日的青年艺术家用手机放大了观看身边的事物,在选择图像时多青睐于日常快照,多从自身的角度表达自我存在的意义。
与宏大复杂的视觉图像相反,部分青年艺术家用一种微观简单的自传式表达方式,记录他们对旁人、社会的感受。
部分成长于20世纪7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选择将模糊的记忆作为描绘对象,这种记忆带有人性的气味,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独特性,以表达过往岁月所产生的烙印,逐渐形成一种拼凑与并置的效果。
拼凑与并置是一种颠覆传统艺术的绘画手段,始于杜尚将日常用品从功能性用品中剥离,原封不动地进入艺术世界。
后现代主义消解了人们以往的理性知识,拼凑与并置的盛行还受到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审美日常化等观念的影响,这种手法在20世纪同后现代主义思潮一起成为中国青年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
新时代的艺术风格是通过特定的人物和道具讲述当代人内心的故事,所有的手法都是为了向观者展示特定时代独有的状态。
部分青年艺术家进行的拼凑与并置往往是非逻辑的。
展览前言
岁月演进,如同武昌艺专创立发展至今,惊世,悲壮,逶迤。
90年,对任何人来讲都可称之漫长。
学院与时代翻过的篇章一样,备极哀荣沧桑。
这是一部视觉图像编年史。
里面无届别专业和年龄之隔,人生契阔,以画作神交,便觉目光对视中夹着因缘。
每位作者的作品无一不烙上学院的精神“胎记”。
浏览图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视觉表达的情感溶于真实或虚拟的情境,承受并珍惜着生活丰厚馈赠,由着读者指认,去补足对作者成长历程的种种想象。
不需要轻易的夸赞,需要的是怀想与感动。
90年巨变,在心目中盛演,一经汇集,载誉显荣,好比这个展览名字,很重,很重。
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熟悉或不熟悉但与成就相随的校友,如看繁星点点,有的亮丽有的华彩,有的矜贵有的平和,还有的,则需要若干时日才能为我们所见。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曾经的象牙之塔褪去了温润色泽。
看这些画面,你尽可凝视品赏质疑猜测,表达喜欢或是不喜欢。
不同作品含有所处时代的美学品质,其形态奇异意象新颖,反射着生活的形形色色,直接或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文化、教育目标和对人生理想的态度,成为了我们学术精神衍生融合嬗变的不息生命力。
已如王维所言:“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斯之不远”。
在学院历史交迭中,滋养于斯的优秀艺术精神和学术力量,将鼓动我们永远迈进!文史生辉翰墨含春裴海涛春临大地,万象更新,在“花飞竞渡日,草见踏春心”的美好季节,在喜庆清华大学百年华诞的日子里,由山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以“荷塘月色”为主题设计制作的百方绛州澄泥砚澄泥砚展,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绛州澄泥砚与端、歙、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四大名砚”中的均为石制,唯有绛州澄泥砚是泥制,史称“三石一陶”。
它以沉淀千年的汾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烧炼而成。
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贮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
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谓砚中一绝。
由于种种原因,清代其制作工艺就已失传,留下近三百年的缺憾;20世纪80年代末,由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其子蔺涛历经千辛万苦,研制并终将其生产工艺完整恢复,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在砚海中展露新姿,并成为我国砚台行业的佼佼者。
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馆藏油画作品选粹100幅
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馆藏油画作品选粹100幅《天安门前》· 孙滋溪· 1964年《公社书记》· 靳之林· 1974《千年土地翻了身》· 董希文· 1963年《春风杨柳》· 周树桥· 1974年《走合作化道路》· 高潮· 1959年《海岛姑娘》· 王霞· 1961《我们走在大路上》· 潘世勋· 1964年《奠基者》· 王宏剑· 1984年《矿大嫂》· 闫平· 1984年《渴望和平》· 王向明·、金莉莉· 1985年《杨靖宇将军》· 胡悌麟、贾涤非· 1984年《温暖的风》· 闫振铎· 1984年《春的脚步》· 鄂奎俊· 1984年《西沙之晨》· 何岸· 1979年《模范饲养员》· 韦启美· 1956年《通往乌鲁木齐》· 艾中信· 1954年《在激流中前进》· 杜键· 1963年《四个姑娘》· 温葆· 1962年《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伍必端、靳尚谊·1961年《渔港新医》· 陈衍宁· 1973年《针麻传统创奇迹》·汤沐黎·1972年《农机专家之死》· 邵增虎· 1979年《一九六八年X月X日雪》· 程丛林· 1979年【为什么】·高小华·1978年【舍得一身剐】·李斌·1980年《春风已经苏醒》何多苓 1981《青春》何多苓 1984年【我们这一代】·陈宜明·1984《1978年·夏夜》程丛林 1980《青春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陈宜明·2009《永不休战》·汤小铭·1972年《铜墙铁壁》· 张自薿· 1972年《延安火炬》蔡亮,1960年《出击之前》· 何孔德· 1963年《拂晓》·肖锋,宋韧·1979年【南下】蔡迪安李宗海 1979年《贫农的儿子》蔡亮,1964年《方志敏-1935.1.29》蔡鸣王大为马志明苏翰宇· 2009《血衣》· 王式廓· 1973年《刘胡兰起义》· 冯法祀· 1957年《而今迈步从头》· 沈尧伊· 1976年《在党的“一大”会议上》· 陈逸飞、邱瑞敏· 1977年《红烛颂》· 立鹏· 1979年《战斗中成长》·秦大虎、张定剑·1964年《密云》· 钟涵· 1990年《壹玖肆玖》·白展望·2009年《1937-12南京》· 许江孙景刚崔小冬邬大勇· 2009年《黄河大合唱——流亡》· 詹建俊叶南· 2009年《黄河大合唱——奋起》· 詹建俊叶南· 2009年《黄河大合唱——奋起》· 詹建俊叶南· 2009年《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陈坚· 2004年【山村小店】·朱毅勇·1981年·《雨过天晴》·王大同·1979年。
行摄的疆场——赵磊摄影一瞥
一份简历赵磊,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1966年8月生于江苏省沛县。
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摄影摄像电教专业。
1992年10月来新疆昌吉,开办大地数码影像等图片社。
2000年至2012年间任《中国摄影报》新疆摄影创作团摄影指导老师。
摄影作品荣获第二十三届全国摄影展览评委提名奖、第八届国际摄影展览优秀奖、第三届《中国摄影》反转片摄影大赛优秀奖、第十一届尼康“人与社会”摄影比赛优秀奖、第九届全国人像摄影展览铜牌奖、第五届上海国际展览优秀奖、《爱我中华照我大地》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等。
一个影展(昌吉篇)于秀娟作者简介:于秀娟,70后,阜康市作协副主席,先后在阜康市电视台、阜康市文广局、昌吉州“民族团结一家亲”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组、昌吉州文联工作。
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一年,多篇作品获全国、区州奖。
先后在《昌吉日报》《回族文学》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等文学作品。
2018年6月18日,由自治区摄影家协会指导、昌吉州文联和州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最美的追逐——赵磊风光摄影作品展”在昌吉州美术馆举行。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学亮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地两百多名影友参加了开幕式。
此展以“崇尚自然全景新疆”为主题,共展出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昌吉行摄的疆场——赵磊摄影一瞥北庭雅集128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赵磊拍摄的八十幅作品,作品时间跨度从1998年至今达二十年,其内容以新疆各地自然风光为主。
“我是一匹野马,新疆是我丰腴的草原;我是一棵小树,新疆是我植根的沃土;人生是一场旅行,新疆是我沿途最美的风景。
”这是赵磊对新疆和摄影艺术的炽热表白。
赵磊今年五十二岁,常年行摄于天山南北。
本次摄影作品展是从赵磊二十余万幅作品中筛选出的,这些作品荟萃了新疆独特而神奇的山水景致,浓缩了新疆多姿多彩的地貌特点,这些饱含着作者深情思考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了新疆的美妙精彩和摄影艺术的无穷魅力。
党永立、郝常明、隋伟等特约摄影师作品欣赏
94影友俱乐部 / Photographer Club.特约摄影师 曹张悦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图虫中国签约摄影师、《摄影与摄像》杂志特约摄影师、南通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微信视频号认证摄影师、Getty iStock 认证摄影师、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助理摄像师、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新媒体中心摄影部部长、苏州科技大学融媒体中心视觉部顾问。
特约摄影师 高鹭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IPA 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摄影家协会会员,CCTV15栏目组合作摄影师。
特约摄影师 党永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网签约摄影师、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国家高级摄影师,运城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现为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副教授、游摄天下大课堂创始人。
2003年开始涉足摄影,2005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摄影至今20年来,喜欢拍摄民俗纪实、自然风光和鸟类摄影等题材。
特约摄影师 郝常明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鄂尔多斯市摄影家协会理事、鄂托克旗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大美内蒙古摄影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和内蒙古摄影家协会承办)签约摄影师、《摄影与摄像》杂志特约摄影师。
曾荣获“全国地市报蒙古文新闻奖”二等奖1次,自治区蒙古文新闻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
95.特约摄影师 梁昌巧《摄影与摄像》杂志特约摄影师,偏好人像摄影。
自营一家照相馆,退休后开启个人摄影生涯。
特约摄影师 隋伟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
近年来,摄影作品分别入展上海国际环保展、“辉煌历程-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上海)、上海兰花展、大美中国“2021年全国旅游摄影大赛”(百花奖)、 “山河锦绣,国泰民安—紫金之巅摄影艺术展”(北京)等,并在诸多摄影展、专业刊物及摄影平台上获奖。
特约摄影师 米乐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会员、山东省摄影行业协会会员、青岛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图虫签约供稿人、《摄影与摄像》杂志特约摄影师,偏好拍摄人文、风光和人像方面题材。
一瞬即永恒——当代印象派画家徐刚作品研究
一、坚定的印象派画家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下,光学理论和实践有了重大突破。
印象主义运动出现在法国画坛是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艺术沙龙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进入20世纪后,总的来说,艺术所呈现出来的亢奋和急于变革的特点就不再像以前的美术史上那样,以画派或美术运动为例,是某种单一发展的趋势或潮流,而是描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和作品故事的年代,画家们各自独立自由地去追寻他们想要展现的艺术观念。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意味的是古代以后、未来以前、生长在当下的艺术,能够体现当下的时代特征和具有现代精神气息的艺术。
艺术家们生活在今天的现实世界里,所接受的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他们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今天的社会面貌。
徐刚教授从小就体现出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大学期间因为特别喜欢油画那种厚重和客观的画面感,以及油画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对油画情有独钟,尤其是对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如痴如醉,一心钻研,这让他成为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可以将光影变化和色彩运用得完美和谐的画家。
在当时的印象主义团体中有两种画家类型:第一种是印象派早期像莫奈一样,更注重于颜色的表现力;第二种是19世纪晚期印象派像德加一样崇拜古典素描。
徐刚教授的印象主义同法国的印象主义运动一样,反对死板教条的学院派古典绘画体系和浪漫主义后期陷入空洞虚假的唯美主义,并且在印象派大师莫奈、西斯莱以及后印象派主义画家梵高、塞尚的作品中汲取养分,站在巨匠的肩膀上继续学习和探究印象派绘画。
同时他尤其注重在绘画中对阳光和空气质感的研究和表现,一年四季无论雨雪阴晴总在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大自然在不同天气下的物象。
徐刚教授反对概念化的绘画方式,认为画家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并根据当时的氛围记录下刹那的直接感受,表现出色彩的微妙变化。
徐刚教授认为油画毕竟是发源于西方的,是西方文明的一颗闪耀珍珠,传播到中国不到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国的画家和学者们还在不断探索油画的多种语言,希望能将西方的绘画本土民族化。
张新根:用光影绘画,为时代育人
张新根:用光影绘画,为时代育人作者:鞠永畅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4年第02期人物名片:张新根,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高教部副秘书长,美国职业摄影协会中国大区执行委员,河南省高校摄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商丘市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曾荣获第三届中国摄影教育“突出贡献奖”、河南省风光摄影“十杰”、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国展)优秀奖,今年4月获河南省摄影最高奖——第三届河南省摄影金像奖,作品入选中国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大展。
现为商丘师院现代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教学名师、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4月23日,由河南省文联和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河南省摄影金像奖作品展暨颁奖典礼上,备受全省摄影届关注的河南省摄影金像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共有20人荣获本届金像奖。
其中,商丘师院现代艺术学院院长张新根副教授榜上有名。
该奖项的获得,填补了我市摄影界金像奖的空白。
张新根,这位光影艺术的探索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摄影艺术的教学研究与创作实践,凭着自己对摄影的执着与追求,一路走来,满眼芬芳。
从喜爱绘画到醉心摄影“我从小就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新根说。
小时候,他老家村里有一个小学教师是个画家,爱在村里的屋山下画一些色彩斑斓的艺术图案。
耳濡目染中,幼小的他喜欢上了绘画。
那时候,豫东乡村的艺术教育基本上还没有起步。
张新根走上绘画艺术之路,是1981年他考上商丘师范以后。
在校期间,他接受了严格的学院式美术基础训练,打下了比较坚实的造型基础。
毕业以后,张新根留校任教,一边从事行政工作,一边从事美术教学。
从讲师到副教授,从讲授美术到讲授摄影,张新根在艺术教学的道路上的追求孜孜不倦。
张新根认为,图像时代,摄影已成为现代社会工作与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手段。
如今的摄影已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思考对象,并与当代主流的艺术实践相结合。
在大学的摄影教学中当我们谈论当代摄影的时候,不再像现代主义艺术时期那样,紧紧关注它的构图、光影、色彩等“摄影本体语音”表达得怎么样,而是会思考摄影如何影响人们建立自信?摄影如果向大众灌输社会和政治观念?摄影如何影响舆论等复杂问题。
光影之境|美国画家金·英格利什的油画作品欣赏
光影之境|美国画家金·英格利什的油画作品欣赏
Kim English
金·英格利什
美国画家, (1957-)
金·英格利什的画作描绘了日常生活的场景,有阳光普照的街景,满目葱绿的旷野,某个场景里的人物等等,满满的生活气息,看到他的画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仿佛就是我们曾去过的某过欧洲或美国的小镇,留下的温暖记忆。
英格利什擅长以明暗对比的手法描绘光影,将光影的触角延伸到时光深处,对于画面光与影之间的和谐处理,光影之境,让人赏心悦目。
金·英格利什(Kim English),屡获殊荣的美国画家。
英格利什
1957年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附近的一个农村社区长大。
从落基山艺术学校毕业后,他加入了该学院,随后开始在丹佛的艺术学生联盟和斯科茨代尔艺术家学校任教。
夏岩影像:宿命的归乡之旅
视觉Visual采访/张恩慈 摄影/夏岩宿命的归乡之旅夏岩影像Xia Yan Image夏岩,一位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摄影家。
辽宁-沈阳-铁岭-昌图,这块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是他最初和永远的灵感来源。
在他的作品里,始终贯穿着对这片黑土地深入骨髓的关切和眷恋,观他的作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沧海桑田的感慨,还有那始终割不断的血浓于水的归宿感。
早在20年前,从夏岩得到第一部照相机起,就开始对这片黑土地用影像进行记载和解读,20岁就一举成名。
20年后的夏岩,已从单纯的艺术家华丽蜕变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老总,但那片“黑土地”始终是他情牵梦萦的精神家园,他呱呱落地在此,少年长成在此,一鸣惊人在此,衣锦还乡在此,落叶归根在此。
夏岩说:“黑土地系列,将是我最初、也是最后的主题。
”【恩慈访谈之镜界】每一个生命体,时时刻刻都有能量交换与信息交换的原始需求。
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的迫切愿望和途径。
诗人选择了驾驭文字扶摇直上九万里,画者选择了挥舞着如椽神笔构建心中的理想国,摄影家选择了用那部冰冷的机器来裁切光影的爱丽丝仙境。
殊途同归,他们,都在用骨髓里的天分和爱,去揭开存活于世的谜一样的谶语。
纵然很多事,不可言说,或者说了也言不及义,但至少在思忖的途中,能一享片刻恍然入境的快感。
摄影,貌似在用镜头做一道选择题。
摄影的过程,就是用镜头在做取舍。
观照物的取舍、界限的取舍、光线的取舍、色彩的取舍……由于以被摄影对象广袤无边的空间性为横轴,和瞬息万变的时间性为纵轴,围合成一个宇宙时空的特定囿域,在这个囿域内的无数个点状坐标,就是摄影落成的无数可能。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副场景,由于摄影者当下的心性、情绪,乃至一不留神地疏忽或者冥冥之中的一点命数,将构成场景的第三个维度,从而三位定点,成就了彼地、彼时、彼人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品。
每个文学家、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故乡。
这“故乡”或许是一个市镇、一个村落,也或许是一座泛黄的老屋、一片记忆中的风景,甚或只是时光之门骤然开启的某一刹那……对于夏岩来说,他的故乡有两个。
存在与记忆:新时期的“伤痕美术”
存在与记忆:新时期的“伤痕美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一股名为“伤痕美术”的艺术潮流日益兴起。
这股潮流以探讨历史记忆、个人与集体记忆、以及伤痕的存在为主题,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对历史事件、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新时期的“伤痕美术”也融合了更多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崭露头角。
一、“伤痕美术”概述“伤痕美术”指的是一种以表现历史伤痕、探讨历史记忆为主题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这一潮流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社会正经历着思想解放和文化复兴的浪潮,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从个人经历和历史事件中汲取灵感,创作出表现自我和集体主题的作品。
不少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探索历史伤痕和悲惨遭遇,传达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怀念。
朱文光的《长征》系列作品、郭可文的《黄土群像》系列作品、张洹的《众神》作品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新时期的“伤痕美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在新世纪,诸如乌兰托娅、祖瑛、曹施全、王可等一批新生代艺术家涌现出来,他们以更加多元的视角和表现形式,继续传承并发展“伤痕美术”的传统。
他们的作品多以影像、行为、装置等多种媒介进行,通过个人的体验、情感表达和社会议题,呈现出更丰富的表现力。
乌兰托娅的《承受》系列作品通过摄影和装置的形式,记录了一群居住在北疆边陲的蒙古族人的传统生活和现实境况。
作品中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和传统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对生活的影响。
祖瑛则以行为艺术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身体和行为,呈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例如《凛冬的阳光》中的表演就直面了女性权益问题。
曹施全以装置艺术探讨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等议题,《悲焰》《陷阱》等作品都表达了他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环境担忧。
王可则以个人的经历和情感为创作出发点,通过影像和装置反映出当代青年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命题。
这些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在传承“伤痕美术”的主题和情感基础上,加入了更多当代社会议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使得“伤痕美术”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24206870_谈谈柳沄(印象)
谈谈柳沄 张洪波我与柳沄相识在1982年7月,那年吉林省业余文艺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在省城长春召开,《吉林日报》文艺部借机开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我与柳沄都被召集过去。
现在想想,那个会的内容早已忘记,而只有诗人柳沄,只有老弟柳沄,无法忘记,并从此成为一生的朋友!好像那个座谈会是为我们俩的相识召开的。
那时他是原沈阳军区某部的战士,看上去就是个娃娃兵。
我还自信地和同去参加会的诗友李广义说:“一看就是小兵,肯定是哪个首长的孩子,后门儿兵!”前些天我在微信里问柳沄,还记得《吉林日报》那个座谈会你穿军装了没有?他先是说没穿,后来又说想起来了,穿军装了,开大会报到时问路,向一个四十几岁的女人敬了个礼,叫了声老师,人家说,我不是老师,是打扫卫生的工人。
我记得有两张《吉林日报》记者拍的座谈会会场的照片,就翻腾,还真找到了,但没有柳沄,他当时去厕所了?抽烟去了?他那时抽不抽烟我没有印象。
多少年以后我们一起参加过一些会议,会议中间他会几次拽我出去抽烟。
尤其是会议内容不对口味,或某个很牛很自信的诗人信口开河的时候,我们都会出去抽烟。
106这样算下来,到今年7月,我与柳沄已经是40年的朋友了!这40年,我们共同经历了对诗歌写作的练习、探索、追寻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国新诗的努力、变化和发展的一段历程。
我们参与其中并把自己折腾老了。
那天在微信上我对柳沄说,从写诗起步到今天,我自己努力了,刻苦了,但诗的路很长,也许一生都找不到诗的那个真正的秘境。
柳沄说,这也是他常常反思的。
1983年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东北,柳沄1986年复员到《当代诗歌》做编辑,从此开启了他的编辑生涯直到退休。
几十年来,他固守沈阳,我东跑西闯,但我们的友谊未曾有过短路。
柳沄的童年是在部队大院度过的,那支部队就是64军190师,一支英雄的部队,解放石家庄的主力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改摩托化机械化部队的第一师。
我不知道柳沄小时候在部队大院是怎么“淘气”的,但感觉他不是那种淘得没边儿的孩子。
黑白光影中的人生
黑白光影中的人生黑白光影中的人生2015-11-19 16:12:54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金俊摘要:林永惠,著名摄影家,他出生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带有着东北人的纯粹与质朴,他的作品以人文纪实为主,且大多对准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探讨民生,也关注人性,作品《东北人》系列,曾引起巨大的反响,也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他用悲悯的光影,诠释了纪实摄影的真正内涵。
林永惠多年来,一直坚持他的人文纪实摄影,在黑白的…推荐关键字黑白光影中的人生林永惠,著名摄影家,他出生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带有着东北人的纯粹与质朴,他的作品以人文纪实为主,且大多对准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探讨民生,也关注人性,作品《东北人》系列,曾引起巨大的反响,也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
他用悲悯的光影,诠释了纪实摄影的真正内涵。
林永惠多年来,一直坚持他的人文纪实摄影,在黑白的光影间,触摸人的内心、镌刻时代的印痕,引人深思。
有人说,纪实摄影家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林永惠也将他对于人和社会的思考,凝结在他的作品中,成为无法替代的影像历史。
《粉尘中的劳作者》是林永惠长期关注并持续拍摄的专题之一,飘散在空气中的粉尘,让这组作品带有一种朦胧感,晦暗的厂房和偶尔渗透入的明暗光线,还有那些略显狰狞的防护面具,似乎都带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工人们肩负的是生活的重担,呼吸的是使健康受到威胁的空气,但他们的身影却是那么坚毅。
尽管生活困苦,未来却充满希望,就像那划破黑暗的光线。
这组作品的拍摄,使得林永惠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环境的保护已成为时代的话题,而面对粉尘漫天的工作环境,林永惠更深刻的意识到这些污染对于人的伤害,他走访过因工作而患肺癌的工人,也曾苦口婆心的向这些劳作者宣传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但往往收获的是深深的无力感,个人的力量始终是微小的,他将这些作品集结成册,力图用这些影像唤起人们对于污染、对于劳动保护的重视。
林永惠的镜头,似乎永远对准的是最普通的人:农民、矿工、流浪儿童、火车旅客、失业者??他的作品呈现出苦难,也呈现出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他以摄影这种温柔的方式,用最佳的构图和最美的光线,抚摸着那些在困境中蠕动挣扎的人们,并不为同情或怜悯,而是为了深刻展现最强大的忍耐力和不可蹂躏的尊严。
摄影是一种永恒的自然记忆
摄影是一种永恒的自然记忆
刘晶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本文简述了作者对于摄影的理解,通过心灵的感悟传递了摄影艺术的魅力。
【总页数】1页(P188-188)
【作者】刘晶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信息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40
【相关文献】
1.时间中的个体向生命母体返回——《记忆的永恒》之一种解读 [J], 刘苹
2.英雄的城市永恒的记忆——英雄的城市永恒的记忆—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随感 [J], 施大畏
3.达利油画中的时间与欲望——对“记忆的永恒”的一种解读 [J], 魏欣
4.乡情·瞬间·永恒——写在《南柏山记忆》摄影展之前 [J], 张志平;;;
5.永恒的记忆博物馆摄影有妙招 [J], 上树的小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白电影的艺术魅力
作者: 林增伟[1]
作者机构: [1]北华大学美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7-1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2期
主题词: 黑白电影;视觉魅力;凝重简练;朴素的美感
摘要:看黑白电影就像在看一张张老的黑白照片,能勾起人们对那些逝去的年代充满深深的留恋和回忆。
随着现代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黑白电影似乎正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和淡忘,现代人看到黑白电影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那么黑白电影就真的要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由于黑白电影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使它并不会因为彩色电影的蓬勃发展而减弱或消失,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电影语言,作为电影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黑白电影仍将散发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80年代优秀年画展览,名家力作,画面精美
1984年出版,邹起奎经典作品,功业千秋,幸福万代。大手笔大制作,伟人形象形神兼备,非常生动。
1988年出版,刘光旭,刘光灿联袂画作,朱德爱兰。画风非常细腻。
1984年出版,辛鹤江作品,周总理接见小演员。非常不错的工笔年画。
1984年出版,赵成立作品,关怀。
1985年出版,车永仁作品,春光普照喜盈门。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80年代优秀年画展览,名家力作,画面精美
19作品,金菊秋艳。
1983年出版,李秉刚作品,凯旋。
1984年出版,刘熹奇作品,春之歌。
1984年出版,孙建东作品,五好家庭。
1981年出版,张克森作品,报春花。
1986年出版,刘彦平作品,我爱祖国我爱党。
1987年出版,李喜春作品,喜录我家金鸡唱。
1987年出版,张德俊作品,歌舞庆昇平。
1988年出版,孟瑛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989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壮行酒。
1984年出版,聂立柱作品,小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