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良书法研究断想

合集下载

“不易”与渐变——中国书法笔法探微

“不易”与渐变——中国书法笔法探微

“不易”与渐变——中国书法笔法探微摘 要:笔法是中国书法的核心,随着书体的演变,风格的演化,以及不断满足的审美需求,笔法一直在变异并拓宽想象空间。

不过,笔法在一定时间内是趋于较为稳定的态势之中,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但因不同的执、运、坐姿、书写材料、书写工具等,随笔势、笔意的生变而产生不同的点画外形,并在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审美取舍中,总结出具有相对应的实用性用笔,以满足人们的审美理想。

因此,笔法的“不易”是站在书写材料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中国传统审美理念较为保守的趋势中来讲是成立的,是围绕着以铺毫为核心的不断展开。

由铺、提按、圆转,进而绞转、绞刷,直至顿挫、方折、逆戗的不断演进,笔锥由一面到四面,再到多面的活用,笔锋由笔尖到笔肚,再到笔根的不断探索,使得笔法不断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幻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笔法;不易;变异笔法是中国书法的核心,笔法的规范和应用是点画生成及其产生美感的基本条件和手段。

笔法的起始、渐积,到丰富,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呈相对固化状态,又因不同时代的审美转向而再次积累经验进行调整,并最终完备起来,以适应不同时代、不同书体、不同个体、不同时空、不同材质的要求,任性而动,即时成法。

这不仅是书体的推衍,风格的转变,以及不断满足的审美需求所导致的,也是作者在操作中,由笔法的改进及笔法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点画或美感形式来不断实现心灵满足的过程。

所以,笔法及笔法组合随个人心性或时代风尚,会作相应的调整而成一时之习惯,而更多时候,笔法的相对固定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且不得不遵守的基本规范。

书家们正是应用不同笔法及组合来表达不同审美取向的字形结构或不同的书体,也正是在固定的笔法范畴内作个性化异动而成不同的书写风格。

为此,历代书家进入书法之堂奥,为获得笔法之正解,不惜呕心沥血。

如钟繇盗墓得蔡邕法,王羲之传笔法于献之所谓:“缄之,秘之,不可示之于诸友。

”[1]也有黄庭坚从荡桨中苦思笔法之奥秘等,如此之类,足见笔法在书写中的重要位置。

陈海良书法研究断想

陈海良书法研究断想

第二节:陈海良书法的方方面面作品获(中国书协主办):1,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行书)2,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小草)3,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全国奖”(楷书)4,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奖”(楷书)5,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一等奖”(大草)发现和总结。

只有对一个书法家的发展过程做分析和梳理,才能条分缕析出他们的每一步的变化与得失。

我想,这个工作是对其他书法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价值的。

那么,今天我们通过陈海良早期的小字行草书作品,就比较明晰的知道----在初创时期,他也是忠实的继承着古人的技术,并且是尽可能的继承着。

这或许就是由临摹走向创作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集古字。

当我们今天来审视一下当代优秀的书法家们,无外乎三种:一种是保持着古人的面貌,继续坚守着集古字(捍卫古法)。

一种是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还有一种就是完全脱离古人,脚不踏实地,悬在空中成了浮云。

说完这个话题的时候,或许有人不禁要问,他对于古人的继承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第七节:临摹的目的与状态的确,我也没有见过多少陈海良的临摹作品。

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他不临摹,或许他很少把自己的临摹作品拿出来。

一个书法家对于古人经典书法的临摹是进入书法的必由之路。

我也一直以临摹多少和临摹的精度来审视一个书法家,以期通过临摹作为参照物,判断一个书法家的状态和未来预期如何。

简单地说,临摹就是对于陈海良的临摹,我见过最近这两年临摹的一些二王和《书谱》的作品。

于是我又从他这两年的小字行草书作品中发现了一些踪迹----陈海良之所以在最近这几年对魏晋书法下了很大功夫,其主要目的可能就是两个:第一个:提升小字行草书的格调。

第二个:丰富小行草书的技术内容。

作为一个高等学府的专业书法毕业生和博士生,陈海良应该对历史上的大部分经典书法都有过临摹。

但在这个系列中我想说的就是,后来的这种临摹是一个书法家创作过程中的方向和目的,而不是泛泛的临摹。

一个书法家,在走上创作之路以后,总会有一个大约的发展方向或者审美方向,根据这个,才会有目的有意识的对古代经典进行再度的取舍。

形式突围与笔墨危机——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几点思考

形式突围与笔墨危机——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几点思考

陈海良形式突围与笔墨危机——对当前书法创作的几点思考中国书法的书写传统在“五四”以来激进主义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不断被挤压,在实用性抽离的背景中,毛笔书写也在寻找自身更为适合的文化土壤。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复兴,不断催生着书法旺盛的生命力,“展厅”显然是书法再度勃兴的试验场,而形式化的追求正改变着书法本来的表达内容。

随着书写群体由改革开放之前以少数具有旧式文人传统的老书家为引领,转而为今天以经过学院科班训练的书手为主导的群体化现象正不断加剧,类似的教学背景、相像的知识结构、共通的展厅,在书家全面修养不能在短时间内区分高低的态势下,获取书写技术的方式越来越成为书手们入展并表现的主要手段。

无论各大美院还是书协培训中心等机构,对流派技术的攻坚和训练俨然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更是重要的考核指标,以至于成为“国展”评审中最为主要的参照系。

这与古人生活化的自然书写,即在识读中自然掌握并完善属于自我体系的书写技能有着很大不同,书写也由传统文人的“文之余”,渐渐成为在系统化、精准化、学科化训练之后专业化的技术比拼和形式“突围”。

于是所谓的“展览效应”“展览体”等应运而生,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展厅的形式化到书为形学的转变近40年来的书法发展主要由展览推动,而展厅与现实生活一直保持着较大距离,基本缺少了生活体验的书写自然很难得到当今文化的全面滋养。

因此,书写展示主要集中在展厅,视觉感受、形式表现等无不由展厅所引发,大众审美也在不断适应这种改变。

显然,当今汉字书写的一种纠结,无奈地收缩在早已设定的空间之内。

展厅具有现代文化因子,置身于展厅的书写,不自觉地考虑着视觉的传达,并不断形式化起来,甚至于引入现代陈海良 常州人,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国展评委,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

作品获首届、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三、四届全国正书展全国奖,二届行草书大展一等奖等九次大奖。

陈海良:进入“二王”门径的4条线索

陈海良:进入“二王”门径的4条线索

陈海良:进入“二王”门径的4条线索本文从书法的法度入手,抛出了一系列当今书法面临的法度缺失的问题,以“二王”帖学为主线,为解密探索“二王”笔法提出了四条清晰明确的线索,文章深入浅出,为大家提供了学习书法特别是学习“帖学”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法的“缺失”是当今书法最致命的问题!当今书法已由人们对情感的追索转化为对“法”的探求。

假如书法的“本质”是一个坚硬的“内核”的话,你得有高超的方法或技巧来穿越、通透它!只有对“法”的充分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书法的本质和奥妙。

一个不懂方法去吃或从没有吃到“螃蟹”的人在大谈它的美味是滑稽可笑的!书法也当如此,仅从文本到文本的梳理,对书法的创作及发展是没有多少帮助的!庖丁解牛的由“技进乎道”的规律是人所共知的!当今的创作常因“法”的缺失而导致了“品格”的低下,略能一观的,无非是在“技巧”上有较好的表现与把握能力,因此,法的“缺失”是当今书法最致命的问题!“法”的范围很宽泛,我暂把它分为笔法、结构、墨法、章法、笔法组合法等。

那什么叫“笔法”呢?“结构”又当如何来理解?如何去寻找一个“突破口”来把握书法本质?这样的“切入”所实践出来的笔墨效果,从笔迹的形状、线的性能、线的质量等方面,与经典的文本是否可以进行有效的“对接”、“合拢”、乃至是否“一致”?这种“对接”与“一致”从对二王的理解为出发点,到底以唐代的“硬黄”摹本为参照的落脚点,还是以摹本、墨迹及二王以后的重要书家来综合分析出二王书风的最为现实的存续状态?“千古不易”的用笔即笔法的应用是“常态”下不变的照搬,还是各种笔法任由自己的主观愿望个性化地“组合”?书法的构图当如何展开?当代书法在章法的处理中“明暗”线路的交替组合在创作中有何作用?古老的书法又如何在当今“展厅时期”萌发出“核心”意义的光华?当然,也有“二王”书法是否可以放大?这似乎是当代人最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虽不能很好地启悟后人,但绝不能搪塞自己!在前人的基础上,哪怕是探寻出一点也是贡献!这些也是本文想逐一展开的问题。

品鉴古尚——陈海良经典书法欣赏

品鉴古尚——陈海良经典书法欣赏

品鉴古尚——陈海良经典书法欣赏
其实
有时候作品就如同一面镜子
它真实地反射出艺术家的内质和追求
也只有通过作品
我们才会真正了解并认识这位艺术家
——陈海良
从他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本色
或庄和、或激越
或清雅、或狂肆
……
值得提及的一点是
他那独有的笔墨精神
不论独具匠心的艺术形式
还是奇逸精妙的语言表现
他始终有着一股
清醒的现代意识
却又没有丢掉传统精神的指引
精妙绝伦的古人技法
历经传统经典的滋养
格高意远,妙契自然
艺术鲜明的个人语言
不仅远承古韵
又在精神内涵上极具时代特色
在其博雅精彩的呈现中
传递出深深的传统烙印他的书迹
亦古亦今,却又非今非古
流露着“古尚”的品质尊古尚今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古雅质朴,经典时尚
以魏晋风流为古
以经典融通为尚
超越不滞
既古又新,遗貌时新
取“古”之精神
写“新”之范式
不拘泥不玩味
寻求经典之外空间
努力成就自我之风尚。

读陈海良书法作品有感

读陈海良书法作品有感

116陈海良,1968年生,江苏常州人。

2009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为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

出版有《乱世奇才—杨维桢》《八届国展精英谱·陈海良》《当代书法名家丛书·陈海良卷》等。

陈海良生活照陈海良创作照陈海良书房读陈海良书法作品有感□ 张晓凌陈海良出生于江南历史名城常州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欢书法。

1988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届书法本科班,有幸师从著名书家尉天池、马士达、周玉峰等教授,非凡的艺术秉赋加上名师的点拨与严格的学院化锤炼,造就了他过硬的基本功。

他的楷书宗法魏晋,其中楷书巧妙地把野逸的墓志加以“雅化”,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扎实的楷书功底成就了他在行草书领域的开拓,他的行、草直追晋唐,气息醇厚,尤其是大草、狂草,有着颠素的狂狷。

在他的个性中流淌着吴门书家的狂逸气质,与徐渭、王铎、傅山等晚明浪漫主义书风有着天然的亲合,在他的狂草中表现出情性、气势、技术的高度整合,而这也是一位草书家所必须具备的卓越才能。

他的小行草既有魏晋书风的韵致和流便,同时也有着杨维桢的出奇与狂态,清蔚雅逸、潇洒真率,峻拔而又高迈,与其大草、狂草相得益彰。

所以,他的书法兼具才气、狂狷气、文气于一身,大草、狂草如黄河、长江般浩浩荡荡,小草如小桥流水,清澈境幽,楷书则法度严谨而新意迭出,独立风标。

由于有着全面的专业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他的书法在上世纪90年代便崭露头角,先后有楷、行、小草、大草等数种书体八次获得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国展”大奖,尤其是大草获得中国书法的最高奖,即“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艺术奖一等奖”,行内称他为“获奖专业户”。

获奖不是目的,却是一种对年轻书家的激励,也正是这种激励使得陈海良在书法的道路上心无旁骛,积极进取,不断拓宽创作思路,不断丰富对文、史、哲的涵养,从而也促使他的创作充满后劲。

陈海良的“心画”

陈海良的“心画”

陈海良的“心画”
陈海良先生
他出生于江南历史名城常州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欢书法。

1988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届书法本科班,有幸师从著名书家尉天池等教授,而后几经辗转、不忘初心,又继续深造,终获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首位书法博士学位。

先天的艺术秉赋,加上名师的点拨、严格的学院化锤炼,造就了他过硬的基本功。

陈海良行书《杜甫诗》
技巧精湛的书法兼具才气、狂狷气、文气于一身;其大草、狂草如黄河、长江般的势如喷涌,浩浩荡荡,小草如小桥流水,清澈境幽,楷书则法度严谨而新意迭出,独立风标。

他追摹杨维桢,学其奇崛、放逸,时而浓郁、时而疏狂,冷面杀锋、风雷激荡,却又“自毁长城”;他摹古“二王”,形神逼俏、出神入化,却又脱胎换骨,敢于“叛王”;他仿效旭素、徐渭、王铎、傅山等,笔墨酣畅、乱石铺街,却拿得起又放得下,“胆大妄为”,敢于做自己做真我,自立面目,“为自己写字”!
陈海良草书《古诗二首》
他一手气息雅逸的晋唐风格的行书,显示出他对晋唐经典的深入研味,而其将晋唐风格与杨维桢书风巧妙嫁接的行草则显示出他出入经典的融通创化能力。

陈海良的书法提示出一种至臻追求的精神价值,一种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研悟把握的专业高度,和对书法发展的脱胎换骨、竭思图变的历史使命!
这是怎样的一种个人魅力和艺术胆识!引得书界争相模仿,追随甚众。

陈海良《宋词》
西汉文学家、辞赋家扬雄《法言·问神》曰“书者,心画也。

”清代刘熙载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从陈海良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的心志与学养。

书者“苦行僧”

书者“苦行僧”

作者: 陈海良
作者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
出版物刊名: 中国书法
页码: 26-3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摘要:<正>我从小就喜欢写字,少有其它爱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就连看电视的习惯也没有养成。

现在,每天用五分钟浏览一下网络新闻,每天伏案写字坚持八小时以上。

因为,古人有云,学书不外六个字:'练,练,练;胆,胆,胆'。

为此,我不辞辛劳,不敢懈怠。

孙过庭也讲:'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

我深知'练'的重要性。

今天,书法已不仅是我的爱好,也。

名家陈海良著名的书法作品

名家陈海良著名的书法作品

名家陈海良著名的书法作品陈海良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对我国有一定的影响。

现如今,陈海良的书法作品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名家陈海良著名的书法作品。

名家陈海良书法作品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测。

”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充实,浑厚圆润。

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

但是,我们还注意到,在书法的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

除了小篆外,其它书体都离不开侧锋。

尤其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屡见不鲜。

陈海良著名的书法图片欣赏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能在人心中唤起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字在其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取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醇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需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点画是千变万化的。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骨轻薄。

书法的欣赏欣赏书法,要从书法的电化线条、书法的空间结构、书法的神采意味几方面体会,点画线条和空间结构是形质的体现,神采意味是内在透露出的气质。

书法欣赏再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从而可达到欣赏的三个境界。

观点陈海良:艺术不是模仿,抄袭就是疯狂的伪装!

观点陈海良:艺术不是模仿,抄袭就是疯狂的伪装!

观点陈海良:艺术不是模仿,抄袭就是疯狂的伪装!近十年来,展品备受形式主义困扰,拼贴占多,经多年引导,本次展品的图式有了较大转向:整纸多,大字多。

尽管小字拼贴现象还有,但一般能做到字形大小、纸张色彩及笔墨发挥之间达到较为合理的视觉平和。

可见,作者胆子越来越大了,表现欲望明显提升,草书“尚情”功能有了不小的释放,这对草书创作是极为有利的。

然随着字形放大、点画加粗、笔墨运用、通篇建构及风格走向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出现的宿弊被不断放大,“新病”也应时而生。

十二届国展评委作品——陈海良草书由于学草资源匮乏,一般作者只能在“明清调”“颠素”“二王草”及章草等经典中徘徊,不然就学当代名家。

这是当今草书创作明显的风格取向。

不过,近五年来,一向不被主张学习的山谷草书备受青睐。

但无论哪种腔调,都未脱胎换骨,非胸中之草。

我们一再坚持“坚守传统,鼓励创新”,并不是因袭陈调;学当今名家也是通向自我书写的可寻路径,但需要消化,应二次、再次,或多次的创作拔高,须有自我净化的扬弃过程。

艺术创作需要一个真诚的情怀,它是真实的,来不得半点伪饰,抄袭就是疯狂的伪装。

草书最能抒发自我灵性,是通神、通心之体。

韩愈讲张旭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

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说明草书过程心无旁骛,专心一书,不苟合,忌做作,更无草率之意。

什么是抄袭?在此作一解读。

低级的是:亦步亦趋,集字,对上下文气息稍作简单梳理,几无新意。

但只要作者临摹功夫扎实,如此习作在点画、笔墨上不是相当有内容的。

高级的是:字形都能找到源头,古人的一些精彩引带,对古人笔墨意趣有着相当的理解,足以迷倒一般书者及一些“尚古派”评委,此类作品可称之为拟作。

最高级的是:几乎看不到古人字形的原型,引带、组合等点画的起伏范围一般频动在某一风格之下,了无新象,这是一种对气息、风格的模仿,是超级模仿秀,常以学古纯粹为标榜,盅惑俗流。

当然,这也包括对当代名家的仿效。

陈海良的创作思考

陈海良的创作思考

陈海良的创作思考2月20日古韵之象·陈海良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展出陈海良精品近作12件展览将持续至3月5日01自唐以来学王高手中,像者有孙过庭、米芾、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白蕉数家。

孙氏《书谱》仅是草书,用笔劲捷,疏于局促,气格小,无王书之平和、悠闲和豪迈。

米南宫云“臣书'刷’字”,足见其对王书的叛逆,王书只有大量的“铺毫”与少量的“绞转”,他算背道而驰了,仅有信札中还保留着“二王”的意味,但又过于野逸,假如比王羲之为君子的话,米芾只能算是个机关算尽的“小丑”。

赵孟頫书深谙王书笔意,但无论是笔法还是结构都格式化了。

文徵明过于劲爽、锐利,缺少逸气。

董书一心要超越赵孟頫,最终甩了他,只是稍欠浑然,在“淡”中求趣,走向成就自我去了。

白蕉委身于沈尹默旗下,可得王书之风神与散逸,但也仅此而已,因为王书的内容还远不止这些。

不过,面对这些大师级前辈,我们显得更为渺小了,他们竟成了我们不可逾越的“摹派”之墙,或者说他们已成为后辈宗王的又一杆标尺。

这又是痛苦的。

02草书的章法特征往往注重情理的自然结合。

古人讲,笔墨无情,但作者可以运笔摄情。

情绪的冲动往往需要积累,而非一气冲天。

今人草书往往一开篇就是冲动异常,导致后文索然寡味,正如歌者一开始“起调”过高,最终导致唱不下去的尴尬。

03从20世纪末兴起的王字书风,至今仍影响着大多数年轻书家。

他们内心的纠结是:有的因投师无门得不到王书笔法而苦不堪言;有的因笔法不准而忙于求索,奔走于南北东西;有的深陷王书笔法的套路而欲罢不能,似乎离开了王字笔法就不知书为何物。

古人学王书的感受,我们只能从叛逆者的心声中依稀领略,而今天的后生们正经受着“圣书”所带来的苦痛。

04怀素狂草之狂并不是酒后的放肆,是运用笔法、结字、墨法、章法等书写异于前规的狂妄,是佛家解构了建立在儒家基础上的唯美书风的佛性表达,更是苦修、自律的结果。

05直观米书,总觉得他是在手舞足蹈之下一蹴而就的戏作。

兰亭奖得主陈海良书法欣赏,草书有狂狷之气,行书有狂怪之嫌

兰亭奖得主陈海良书法欣赏,草书有狂狷之气,行书有狂怪之嫌

兰亭奖得主陈海良书法欣赏,草书有狂狷之气,行书有狂怪之嫌陈海良,1968年生于江苏常州,国家一级美术师,第八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

先看看他的这三幅行书作品。

这三幅字都是行书作品,很少用到草书,用笔率意,点画纵横恣肆,摇曳生姿,各呈姿态,甚至有些夸张扭曲,线条是酣畅流美的,稳中求险,静中求变,有二王的根基,又有明清的开张,既呈现出一种苍劲和高亢的生命律动又有狂怪之气。

白居易的《春题湖上》。

白居易的《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和《问刘十九》诗二首。

余在梁溪,见徐季海书《道德经》。

评者谓子瞻似之,非也。

子瞻多偃笔,季海藏锋。

正书欲透纸背,安得同论。

伯伦善闭关,虽沉湎,自有韬世之致。

故得与嵇阮辈并称。

余饮不能三酌,而书此颂,又自笑也。

董其昌论书二则。

再看一下他的三幅草书作品。

他的草书得益于王羲之、孙过庭,又师法明清,尤其得力于徐渭。

线条极具张力,绵密疏阔相间,率意而又有野性,可以说其书法兼才气、狂狷与文气于一身。

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

出自唐代李白的《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

山光摇积雪,猿影挂寒枝。

但恐佳景晚,小令归棹移。

人来有清兴,及此有相思。

白笴夜长啸,爽然溪谷寒。

鱼龙动陂水,处处生波澜。

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

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

(李白:《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

宋代秦观《还自广陵》。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再看三幅作品,这三幅字行草兼用,酣畅淋漓。

张旭光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既有明清大草的气势开张,又有唐代狂草的严谨笔法与线条变化,同时还见水墨淋漓的丰沛笔墨。

书法家陈海良简介

书法家陈海良简介

书法家陈海良简介陈海良,字博文,号海良,福建省福州市人。

自幼喜爱书法,师从于福州市书法家朱瑞山先生,后在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学习,深受书法名家的熏陶和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赞誉。

陈海良的书法艺术,充满了内涵和情感,他的书法作品,多以诗词、名句、经典名言为题材,作品既具有诗情画意,又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

他的书法作品,除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外,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很多书法收藏家追逐的对象。

陈海良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他的书法作品,字体饱满,线条流畅,结构严谨,笔画有力,富有变化,具有很高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他的书法作品,多以行草、楷书、隶书、篆书等多种书体为主,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反复琢磨和推敲,才形成的,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陈海良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和认可。

他的书法作品,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书法展览,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

他的书法作品,还被收录进了国内外很多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全和书法教材中,成为了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陈海良的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方式。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遗产。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艺术成就,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总之,陈海良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代表。

我们要学习他的书法精神,传承他的书法艺术,让中华民族的书法文化更加繁荣发展。

当代陈海良书法

当代陈海良书法

当代陈海良书法陈海良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首届书法本科专业,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书法实践博士学位。

获“中国十大青年书家”“当代书法三十家经典范本”称号,多次担任国展评委。

作品获全国第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三、四届正书展全国奖,第二届行草展一等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

著有《乱世奇才杨维桢》《中国书法墨法研究》《解密〈十七帖〉》等,并出版多种作品集,发表书法论文50余篇。

在江苏省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地多次举办个展。

自序上古洪荒,结绳纪事,岩壁洞穴,图形传世,圣人造字,契之兽骨龟甲而文字传。

钟鼎石鼓,竹简木牍,铸刻繁难,书艺略具。

蔡伦造纸,而笔墨有托,由篆及楷,六体遂备。

右军父子,妙用天资,晋唐心印,百世莫及。

颜柳欧赵,法度各异,苏黄米蔡,写心立己。

科举选才,馆阁风靡,读书种子,靡不习字,课蒙导幼,日日临池,千载以下,传承如缕。

明季狂书,才思标格,八法尽散,元神渐失。

有清一代,碑派盛而帖学衰,功力深而生机浅,遗患至今。

清末民初,西学入侵,罢科举而兴学堂,倡白话而废文言,数十年间,进退失据,推行拼音字母,仓促简化汉字,文化认同,顿时无依,造化弄人,文墨几绝。

幸天不亡我华夏,每逢劫难,必赖民间之力,汉字五千年,树大根深,成非一日之功,毁,亦非一朝之能,先贤墨迹未干,书道再度风行,习字乃家学,遍及我神州。

余生也晚,幼承庭训,热衷笔墨,数十年临池摹写,未尝稍怠,勤能补拙,浸淫其中,幸遇良师,严加训诫,避俗离陋,未偏正途,一朝苦尽甘来,恍若脱胎换骨,抒写性情,神采飞扬,不能自已。

笔走龙蛇,莫可端倪,唯见自性,如得神助,自诩天书,将穷年累月之窘迫,抛之九霄云外,即使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诉诸笔端,亦心物相融,可喜可贺。

人生之至乐,莫大于此也。

韩愈作《原道》,悲叹圣人之学失传,欲挽狂澜于既倒,终唐一代,李翱以外,未有应之者,宋儒继之,周程张朱之新儒学,于是兴起,后人誉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五百年后,其道得以明。

著名书法家陈海良,来兰授课,书法是长时间修行的过程

著名书法家陈海良,来兰授课,书法是长时间修行的过程

著名书法家陈海良,来兰授课,书法是长时间修行的过程专栏170:著名书法家陈海良给甘肃改琴书法基金会首届书法公益高研班授课“书法是长时间修行的过程”8月31日下午,在兰州,在南河道边,一场与众不同的书法课程,让四五十位省内书界同道,感受到了久违的大家风范。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双休日。

8月31日和9月1日,甘肃改琴书法基金会首届书法公益高研班第二次集中面授。

这一次,张主席特地邀请到了陈海良老师。

陈海良被评为“中国书法当代三十家优秀范本”。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

201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书家”。

2010年被《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美术报》等评为书法“十大年度人物”,多次担任中国书协“国展”评委。

此次,陈海良老师也是刚刚参加完,第十二届国展的草书的评选。

甘肃改琴书法基金会首届书法公益高研班教室内,座无虚席。

为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大家放弃了休息,有人请假而来,有人千里跋涉而来。

当天,陈老师的授课,从下午两点半,到晚上十一点后,方结束。

除六点的吃饭时间外,所有时间都在为解决高研班同学的难题问题。

整个课程:上半段为提问时间,中段时间点评作品,下半段时间书写演示。

陈海良老师的讲课非常扎实,全是干货,而且方式也与众不同,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放PPT,全部是针对具体问题。

小编听后,总结一句,陈老师的讲课,专为解决高研班同学,面临难题、困惑。

授课开始,陈老师简单讲了讲,他几次来兰的感受,学习书法的经历。

然后,就让大家提问:“只要是书法的问题,都可以提!”幽默的陈老师又强调一句,关于如何挑选毛笔的问题就算了,但毛笔和纸的问题可以提。

在两天的面授时间,张改琴老师、陈海良老师付出了极大心血。

张老师不仅全程听课,9月1日全天,张老师带领同学,对陈老师的讲课内容,进行了复习学习,消化吸收;尽快把老师们讲课,变成同学们营养。

下面是,干货来了!陈海良老师讲课内容的要点,给您奉上。

“书法的标准”之我见

“书法的标准”之我见

“书法的标准”之我见
陈海良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现在的社会一切都被功利化了,什么都要有个标准,以此来衡量某一事物尤其是某一商品的价值,从而闹腾着艺术也要有个标准。

假如自然学科还有个标准的话,那么,社会学科的标准以何为凭据呢?各种不同的艺术有着不同的地域、政治和社会环境,其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标准也就很难确定和划分,即便是同一种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相对应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

因此,对于书法标准的建立是较为困难的。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陈海良
【作者单位】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2
【相关文献】
1.书法,高校师范生不应欠缺的技能——当前高校师范专业书法教育现状与意义之我见 [J], 李默尘
2.书法理论研究与书法创新问题之我见 [J], 陈沫吾
3.书法艺术创新之我见中国书法大家“人民艺术家”段明亮 [J], 宋金泰
4.师范类高校书法教育之我见——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际用人需求谈起 [J], 王洪

5.书法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之我见——浅谈将“精细化管理”运用于书法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J], 宋蓉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 陈海良

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 陈海良

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陈海良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陈海良,1968年生,江苏常州人。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

出版有《乱世奇才——杨缝桢》、《十七帖技法解读》、《陈海趣书法选》、《八届全国展书法精英谱——陈海良》、《苏东坡论书》、《陈海良作品集》等。

【总页数】1页(PI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管峻 [J],
2.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李啸 [J],
3.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刘灿铭 [J],
4.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张六弢 [J],
5.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聚焦宇文家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海良关于“墨法”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陈海良关于“墨法”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陈海良关于“墨法”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不知笔法,难言墨味。

中国书法以笔法为核心,笔法包括执笔与用笔等,而墨法是建立在笔法基础上的另一技能。

由此,在“用笔千古不易”即在笔法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墨法是中国书法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子。

从王僧虔“仲将之墨,一点如漆”(《论书》)到孙过庭“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书谱》);再从米南宫的“墨戏”到董其昌的“清淡”、王铎的涨墨与渴笔,直到近代的“大胆”落墨。

这一墨法变化过程,说明前人对墨色的浓淡不断地进行着水墨试验和探索。

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书法的发展自魏晋以来是由充满骨势的外在结构及内涵意蕴的墨色变化来推动的。

尤其是宋以来,墨色的变化已经成为品评书法风格样式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是通过点画、字形及章法在视觉上的不断要求,尤其以外在的体势来加以比较、夸张。

二是对内涵风韵的墨法进行不断的开掘,即拓宽、分层、细化,在丰富书写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使得外在的体势充满视觉的意象。

特别是元以后,尤以这两条线的交织为主,给书法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墨法的运用和变化,也成了书法崇尚个性自由的标志。

书画相通,于是,自唐以来,“墨色”二字在书画创作中最为强调。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陈绎曾《翰林要诀》),“墨色”的变化主要是因水而幻化出无穷的变化。

所以,古人常用“水墨”二字来解释,清代恽南田曾说:“水墨兴于唐人,所以唐时最贵水墨,以墨有五彩,唯慧眼能辩之。

”(朱季海《南田画学》)古人对“水墨”的了解以唐为分水岭,这是从传统水墨山水画来讲的。

但是,正因为人们看到了“水墨”的变幻效果,才使“墨彩”从“一点如漆”走向了对墨色的无穷想象,对外相、空间及意境以不断的拓展。

唐以后,对于“水墨”的体悟并运用到书法上,显然是从绘画的理解中传移过来。

尽管孙过庭有“将浓遂枯”的意识,以及古人对润燥之间的巧妙把握;尽管唐人卢携的《临池诀》中还有“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

”的说法,但墨色在作品中的表现和规模是有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终经过和陈海良的反复接触与磋商,确定了这个连载我要写。这也是我第一次对一个当代中青年的书法家做一个“散点式”的研究,在网络上以“连载”的形式出现。这对我很有挑战性,于是我经过几个人,1968年生,和我同年,小我几个月。我曾经和朋友说过:“1968年出生的三个人比较厉害,陈海良、陈忠康和我老齐!”他俩是书法在当代很厉害,我玩网络很厉害。当然,这是玩笑话。不过,当代人,因为网络、因为媒体的高度发展,能和当代这些优秀的书法家生活在一个时代,并且有机会和他们接触、欣赏他们那么多作品和展览,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这也如同,如果我们曾经和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时代,并且在一起雅集过,难道不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吗?至少你看过王羲之怎么执笔、怎么写字,至少你不会为了古人的笔法而去故纸堆里面求证真谛到底是什么。
陈海良,198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书法本科专业。南师大是国家211大学,很厉害的一所高等学府。尉天池、马士达、周玉峰、陈仲明是他的授业老师。这样的家底已经让人羡慕不已了。据他自己说,南师大毕业后分配到一所高校当老师,次年他想搞一个自己的书法个人展览,父亲觉得不是时候,没有给他资金上的资助,于是他一咬牙辞掉了工作下海开始给人家打工,目的就是积攒资金实现自己做个展的理想。用他自己的话讲,那叫做“男人要独立,一定要经济的独立啊!”
通过这些年的观察、接触、了解以及耳闻目睹,我以为陈海良是一个很有思想、有着清晰发展规划的书法家,每走一步他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我们从他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今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书法的创作与研究,坚决不做“官”,职业到底,纯粹到底,现代社会能做个纯粹的人该有多难。我一定会努力的,争取每年做一个展览,把我的创作作品给同道们批评,使我一年进一小步,三年进一大步。
后来,当八届国展以及后来的中青展获奖的书法家们,正轰轰烈烈的折腾的时候,陈海良销声匿迹了两年。等再出来的时候,2006年人家考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书法创作与理论方向博士。我以为,有头脑的跟没头脑的人就是不一样。当很多人高举奖牌来回穿梭于甘肃和各地走穴廉价兜售作品的时候,当大家都寅吃卯粮的时候,陈海良却悄悄的在向更高峰攀登着。。。我没有把陈海良考上博士看作是一个学历或者一个身份,而是我觉得他这么做,其实是在向一个更高的专业层面跨越。这跟挖空心思讨好评委继续获几个大奖或者捞个地市级的书协副主席啥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专业高度的跨越。
在调到书画院之前,他曾给恩师尉天池先生打电话征求意见,结果尉先生电话中大骂他一顿:男人应该有事业,你的事业就是企业就是经营!你调到书画院反而挤掉了别人去书画院的机会!我肯定是不同意的!海良说他最敬畏的就是尉先生,电话接完了,吓得连内裤都被汗湿透了。对于这个我是见过的----只要在尉天池先生面前,海良就会乖的跟个小孩子一样,那种怕不是惧怕,是敬畏、是敬仰、是感恩。这个时候,海良跟往常大大咧咧的样子判若两人。
去年底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要是对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创作做一个“散点式”的研究,一定是个很有挑战性的事情,于是我翻来覆去的筛选,最后确定了陈海良。之所以选定了他,主要是基于如下理由:1、我很熟悉他的创作和他本人。2、获过很多大奖。3、书体很全面。4、某一书体很有代表性。5、影响力大。6、年龄正好。7、是一个专业的书法家而不是书法官儿。
陈海良书法研究断想
齐玉新
写在前面
只有优秀的书法家才有被研究的价值。
陈海良,作为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无论是从创作上还是市场上,都有着研究的价值。或许,有人会以为,陈海良才40多岁,还很年轻,现在做这个研究是否有点早?当我们梳理一下历史上的书法家时,会发现,那些各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也都是在三四十岁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书法经典。或许,我们总是被“人书俱老”这句话所影响,以为,一个书法家最终还是要到老了之后才会攀升到最高的艺术高度。尽管,也有一些书法家是这样的,但我个人以为,一个书法家,40岁前后正是精力、体力、创造力、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应该是一个艺术家第一个最高峰的时候,也是他们艺术转折期。在这个时候对他们做一些研究,或许对于他人对于作者本人也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后来他还是被师长们和常州市领导看中进了书画院。而且两年后接连在全国大展中屡屡获奖,成为江苏青年书法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听海良讲,他第一次出山参加的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1997年、河北)获得了“全国奖”。
我第一次见到陈海良的时候,是2003年初在陕西西安。那时候正是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的获奖提名作者们箪食壶浆的来现场笔试,我作为唯一的网络媒体成为观察员。在一群牛哄哄的作者群中他走到我面前声音洪亮的自我介绍:“老齐,我是江苏的陈海良!”说实话,那时候我还真的没听说过陈海良这个名字。不过感觉这人很直爽很痛快,有点北方人的脾气。本来那次我想让所有获奖作者们都写一段有关创作的话,在2003年的时候,网络刚刚在中国起步,还不是很普及。我想,获奖作者们每人写点心得,发在网上,会对所有关注的人们有点启迪作用,不过当时那些作者们都很牛,只有陈海良用毛笔给我写在了一张纸上(是口占的一首诗,这让我意想不到。如图),让我挺感动的。于是我想,这样不装牛的人,以后会越走越远的,而且只要我老齐玩大了,我也会对他不余遗力的。现在看来,八届国展获奖的那批牛人,几乎没有干过陈海良的,有的连名字都记不起来了。。。那次,陈海良获得了八届国展草书组第一名的综合成绩,当时有人戏称曰“草书状元”。
去应聘的时候,陈海良问人家什么工作工资最高?人家说干推销。于是海良在推销行业一干就是七八年。那些天奔跑于天津、唐山、东北之间,从一个普通的营销员到销售科长、副总、法人!那七八年的日子里,海良偶尔利用一点时间自己写些探索的字,他说调到书画院以后(大概1997--1998年?)才知道书坛有“广西现象”和中青展中的“手札风”以及“展厅效应”,才在领导的硬性要求下订阅了一些《书法报》等报刊,知道了外面的书坛是什么样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