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利用通用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通用3篇)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通用3篇)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通用3篇)小学科学论文范文(通用3篇)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

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科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科学论文范文1一场大雨过后,几条蚯蚓在院子里的地面上扭动着身躯,真有趣。

我用脚把蚯蚓的道路挡住,原以为蚯蚓会拐弯,可这张床熟视无睹,继续冲我的脚边爬来。

怎么了?难道蚯蚓没长眼睛?于是,我决定捉几条蚯蚓做个实验。

我将两条蚯蚓放在一块湿热板上,用铅笔、红领巾、小树枝分别在这张床们面前晃动,这张床们似乎一点都没有察觉。

我想,蚯蚓恐怕真的没有眼睛,要不然我这么使劲地在这张床眼前晃动,这张床怎么没有反应?也许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于是,我又找来一根葱,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第二次做实验。

我把这张床们分别放在两条蚯蚓的两个侧面。

过了约5分钟,两条蚯蚓都同时朝葱的方向扭动,最后都钻到葱的底下去了。

做完实验,我奇怪:如果蚯蚓有眼睛,那么玩具的颜色那么鲜艳,这张床为什么不爬过去,偏偏要往葱里钻?是葱的气味吸引了这张床吗?难道蚯蚓不是用眼睛看方向,而是用鼻子闻气味来识别方向的?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翻遍了所有的书,终于找出了答案:蚯蚓由于长期在土壤里生活,几乎见不到光线,这张床的眼睛渐渐退化了,但蚯蚓的前端却有嗅觉器官,这张床的嗅觉很好,能用这张床来辨别方向探路。

看,和我推测的结果完全一样。

啊!我发现了,我终于发现了蚯蚓的秘密了。

小学科学论文范文2一、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一)教师问题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的影响着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众所周知,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先对教材内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再根据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授课。

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笔者发现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对科学课程都缺乏重视,并且很多时候科学课程教师都是由其他课程教师来兼职。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探究课堂实验材料择选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论文:浅谈探究课堂实验材料择选的重要性

有效课堂须择“材”施教---浅谈探究课堂实验材料择选的重要性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素养的基础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探究作为实验过程的主要学习方式,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得孩子在探究中提高运用科学的能力,选择一种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往往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获得可信的实验现象或数据。

有利于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

因此作为一名学生科学素养的引导者,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尤为重要。

一、择选典型性的实验材料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并不等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目的在于像科学家那样去“经历科学过程、感悟科学魅力、体验科学学习的快乐”。

而科学家所要经历的是一个从未涉及的领域,他们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科学研究。

因此小学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是在前人已探知的领域下进行的。

它其实就是培养学生了解科学、体验科学的一个训练营。

它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于这样的目的,选择典型性的实验探究材料就非常的关键。

1、寻求典型性实验材料小学科学课中材料各种各样,在大自然中就蕴藏着不少有利于我们科学实验的典型性材料,关键是我们要了解教学目标从而寻找典型性的实验材料,从而提高实验探究的高效性。

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岩石的风化过程)。

因此在课堂的设计中,首先要让学生对“已风化的岩石”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选取“已风化的岩石”这个材料非常关键,如果选择一般的岩石,那它风化的效果肯定不明显。

因此我特意找来了一块已经完全风化的岩石,而且这块岩石只要你轻轻一掰,它就能碎成几块。

但是在外形上它却与普通岩石没有区别。

这一个引入在我的课堂上,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提出了“为什么岩石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就为后面“探究岩石改变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谈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有效选择

谈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有效选择
器 吸好 空气 , 用 橡皮 堵 住 出 口 , 让学 来自体 验 “ 空气 可 以 被 压
料, 使 学 生 对材 料 产生 好 奇 , 进 而 操作 、 探 究这 些 材料 。因
此, 教 师可 对实 验材料 进行 设 计和加 工 , 增加 实验 材 料的 真
缩” 。 但教 学 时有学 生 『 不疑空 气在 压缩 的过程 中是不 是跑 到
其他 ・ 科学
谈 小 学科 学 探 究 材 料 的 有效 选 择
贵州 I 遵 义市红 花 岗区南关镇 中心 小 学( 5 6 3 0 0 0 ) 孙旭 亮
科学 的实验 材料 设计 要 有结构 性 ,有结 构的 材料 就 是
指经 过教 师精 心设 计的 典型 材料 的组 合 。这 样 的材料 组合 符合 学 生 的年 龄 特征 和 认知 规 律 , 具 有代 表 性 、 生 活性 、 真 实性 , 能 有效 激发 学 生 的探 究 兴趣 , 培养 学 生 的探 究 能 力 , 为学 生对 小苏 打和 面粉 接触 较少 。 最后 , 教 师 只好 一步步 详 细地 指导 学生 完成 实验 , 使 学生 获取 相应 的科 学知 识 。 而 另

位 教师 在执 教本 课 时 , 所 用 的教学 方法 不 一样 , 课 前让 学
生带 家里 能够 找到 的可 以和 水混 合 的物 品到课 堂上 来 。开
促进 他们 知识 的形 成 。 下面, 我就 如何 在科学 实验 中选 择实
验材 料谈 谈 自己的 浅见 。

始上 课 时 ,教师 用 白糖做 了 一杯 白糖 水后 问学生 : “ 白糖 跑
花/ k ' l q; 2 . 食 品 包装 袋上 的信 息量 大 , 有 的 信息 不 是教 材 需 要 的信 息 , 导致 学 生的 实验 探 究受 到千 扰 ; 3 . 有 的食 品 包装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_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_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通用版一、首先要增强教师科学课程开发利用的意识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它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意识上做出改变,要充分理解科学教育对于提高小学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价值,要认真的进行学习和转变,此标准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我们的科学教育,只是过分注重教科书中的知识点的记忆,课堂教学缺乏创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师只是在讲授知识点,而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简单粗暴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知识过于抽象,很难理解,并且感觉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丧失了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时间一长,学生便会产生厌学情绪。

实际上,科学知识是充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的,可以说跟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科学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比如:生物、物理、天文等都是我们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发现、研究的成果,而小学的学生本身就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对待很多事物都想一探究竟,所以,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这点,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那么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了解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形象的展示科学知识的原理,这样就会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热爱上科学课程的学习。

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不同的地区教育水平发展差别很大,为了达到科学课程教学的目标,要针对不同的地区制定有针对性的不同教学方法,满足各个地区学生的需求,这时,科学教学中的课程开发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既能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学校的感情,还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意识,积极开发和利用科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

二、对于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要贴近学生生活对于说到学校的课程资源,一般的理解就是教学的书本以及课件等,但资源的种类是繁多的,不是只有这两种,实际上,学校的课程资源是非常的丰富的,比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科学展览馆等等。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5篇可选)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5篇可选)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5篇可选)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儿童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长大后去探究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奥妙的品质。

同时,它也能为学生初、高中学习生物、物理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课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下面就如何上好一堂实验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在上实验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熟悉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掌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所要用的各种仪器,对所做的实验提前熟练,牢记于心。

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的实验课时,我把所需的实验器材(灯泡、电池、导线)用信封装好后摆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这样可以缩短学生做实验的时间,而且实验教学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二、实验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

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我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磁铁》一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一起,并告诉学生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

学生开始设计实验,并按设计选取材料开始实验。

这样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注重学生在实验中自主创新。

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实验教学常常是只重结论,不重过程,总是教师领着学生做,然后说出实验结果“灌输式”模式。

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则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用版摘要:基础教育改革不仅要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手段,还需要积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教育不能就教材而教“教材”,要以教材中内容为基础,开发与利用更多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

本文笔者就小学科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程改教育实践证明:教材是课堂内外学习的引子,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中不能就教材而教“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太过于单一,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要让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思想新颖,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学习,爱上学习,在这些要素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必要的先决条件。

特别是小学科学类的自然学科,对于课程资源有着更高的要求,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理解更好,记忆更深,才能更好地推动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资源的提出,并不是自教育开始就有的,而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才出现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课程资源呢?从广义方面来看,主要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从狭义方面来看,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对于本文而言,是指广义的课程资源。

按功能特点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空间分布不同分,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都意识到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依然还有很大部分教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不能正确认识、片面认识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一些教师将课程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作用大,但占比却不高。

这就在教师之间产生了一种错误思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是编教材、订教材,仅此而已,其余再也无他;一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但却重知识开发,轻能力培养。

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将相应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以上现象都不同角度表明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材料选择与准备

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材料选择与准备

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材料选择与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实验是探索世界、培养好奇心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材料的选择与准备至关重要。

合适的材料不仅能够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还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首先,我们来谈谈材料选择的原则。

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选择实验材料时,一定要避免使用具有危险性的物品。

比如,强酸、强碱等化学试剂,锋利的刀具等。

同时,也要确保材料没有毒性,不会对孩子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材料的易得性也很重要。

尽量选择日常生活中容易获取的材料,这样孩子们可以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便于他们随时开展实验。

比如,矿泉水瓶、气球、纸张、筷子等。

这些常见的物品可以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运用,完成许多有趣的科学实验。

材料的适用性也是需要关注的。

不同的科学实验需要不同特性的材料。

比如,在研究浮力的实验中,需要选择密度不同的物体,如铁块、木块、塑料泡沫等,以便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在探究电路的实验中,则需要电池、导线、灯泡等相关的电子元件。

接下来,我们具体说一说常见的小学生科学实验所需的材料。

在物理实验方面,研究光的传播时,我们可以准备手电筒、镜子、玻璃砖等材料。

通过用手电筒照射镜子和玻璃砖,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而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鼓、钢尺、橡皮筋等材料就能派上用场。

孩子们可以通过敲击小鼓、拨动钢尺和拉伸橡皮筋,感受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

化学实验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和安全。

比如,在探究酸碱指示剂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准备紫甘蓝、白醋、小苏打溶液、一次性杯子等。

将紫甘蓝切碎后浸泡在水中,得到紫甘蓝汁。

然后分别向白醋和小苏打溶液中滴入紫甘蓝汁,观察颜色的变化,从而了解酸碱的性质。

生物实验方面,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可以准备绿豆、花盆、土壤等。

让孩子们亲自种下绿豆种子,定期浇水观察,记录种子从发芽到成长的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l通用版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l通用版

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摘要】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笔者主要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运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必须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每一个生活在在科学技术高速开展时代的人,从小就应该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每位教学工作者的心中。

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根底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一、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教师指导的探究实验——教师的扶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思维。

但是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开展。

把单纯的演示性实验变为由教师指导的探究性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些缺乏。

例如:在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中的?煤的别离实验?。

以往的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在前面单独实验,边做边说明。

学生是很感兴趣,但总是感觉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

因此,我将这一局部实验内容,设计为在我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操作。

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间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再进行全班的讨论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和以往的实验比拟起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有了自己观察、讨论,理解的也比以前要容易多了。

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创造力也有了发挥的地方。

二、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教师的放有人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和优化

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和优化

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和优化小学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基础、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

一套好的实验材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效率。

所以,在进行课堂实验教育前,选择和优化实验材料,对小学科学课堂的成败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选择材料,明确实验小学科学课本的编者,为需要开设的每一个实验都选择了较好的实验材料。

但是如果每个实验都严格地按课本中提供的实验材料,来给学生做实验,可能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模糊化,从而达不到实验的预期效果。

如果合理地对实验材料作一下改进和优化,就会避免错误的产生,提高课堂效率。

如五年级下册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中,笔者为学生提供的材料和课本中呈现的一样有:胡萝卜、泡沫塑料、石头、蜡烛、空瓶子和回形针。

在课堂试验中,学生对泡沫塑料等材料操作地都很顺利,完成了实验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是在研究胡萝卜的沉浮是,却出现了分歧:有的小组的胡萝卜是浮的;有的小组的胡萝卜是沉的;有的小组的胡萝卜甚至是一半沉一半浮的。

(由于水槽尺寸的原因,大一些的胡萝卜被切成了两段,小的则整个作为研究)课堂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事故,于是笔者只能解释说:“可能是因为胡萝卜空心的原因。

请同学们回家后也好好的再去研究研究,可以再做一些实验,也可以去找一找资料,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就这样,这堂课在实验结论的分歧,学生的困惑和教师的搪塞中过去了。

课后,笔者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胡萝卜的沉浮结果不统一是由于空心或者两端的密度不同。

如果改用茭白代替胡萝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统一了实验结论,使学生对沉浮的概念就更加明确了。

二、选择材料,明晰实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起一个辅助作用。

2019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小课题研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l通用版语文

2019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论文“小课题研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l通用版语文

“小课题研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内容摘要] 纵观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教学,科学教师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值得我们剖析和思考,如教材内容容量大,教学时间紧等状况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造成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不深入,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本文以小课题研究作为科学课教学的生长点,从教材内容延续的小课题研究,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小课题研究,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实践探索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改革,科学课来到我们的课堂。

经历过课程改革的科学课教师都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深刻地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并能在教学中生动地践行新课程的先进理念?《科学课课程标准》指出:“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共处”。

寻寻觅觅——我们的科学课如何教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我们遇到了尴尬,一些实际情况值得我们剖析和思考:1、课堂不自由。

这既来自教师又来自学生。

科学课教材从表面上看内容不多,教学时间很宽裕,而实际上其含量非常大,内容方面以五年级下册为例,共四个单元39课,这39课中有47个观察类、实验类、调查类等研究课题,其中包括10个演示、33个分组、4个学生个人实验和调查专题,而且有些研究活动跨越时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完成,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课堂时间显然不够。

由于教学时间的仓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造成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不深入,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教师难作为。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课教学中,教师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行操作,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也非常简单,主要在教学中碰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后,小组协作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困难和问题。

谈小学科学课程如何选用探究材料

谈小学科学课程如何选用探究材料

谈小学科学课程如何选用探究材料概要: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

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提高探究型学习效率的基础和保证,但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并不是意味着学生探究学习会高效率地完成。

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探究型学习的实质,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这样,我们的科学课堂才会成为有效的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科学、合理地提供适合的、有价值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科学探究材料的选用。

一、科学选用材料以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

科学地选择材料供学生探究,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的前提。

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课时,有位教师选择了土豆、泡沫、木头、橡皮泥、铁块、装满水的玻璃瓶六种典型的物体,它们被放入水中后有沉有浮。

要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办法很多。

比如,可以借助漂浮物,可以减轻它的重量,可以改变它的形状,可以增加水的密度等,当然也可以几种方法并用。

选用的材料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迸发,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感受快乐,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效率。

另外,小学科学教材图文并茂,在活动的插图中一般都有活动相应的材料,可以参照选用材料,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二、合理呈现材料以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在许多的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没有等教师交待完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摆弄起桌上的材料,结果给课堂组织带来难度,影响了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效果。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利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利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一、引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观察和思考能力的重要环节。

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利用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因此,合理选择和充分利用实验材料对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推进起着重要作用。

二、实验材料的选择1. 实验目标导向的选择在选择实验材料时,首先要根据实验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要求来确定实验材料。

例如,如果实验目标是让学生探究物体的密度,那么应选择一些具有不同密度的物体作为实验材料,例如石头、木头、橡皮泥等。

这样能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到不同物体的密度差异。

2. 学生主体性的选择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尽量选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操作和观察的材料。

例如,在教授光的反射实验时,可以使用反光镜和激光笔作为实验材料,学生可以自己调整反光镜的角度,观察激光光线的反射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3. 教学资源的选择在选择实验材料时,还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如幻灯片、视频、科普读物等,用于引导学生对实验材料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时,可以先用幻灯片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然后再利用实验材料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三、实验材料的利用1. 多样性的利用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尽可能利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增加实验的多样性。

例如,在进行动植物观察实验时,可以选择不同的动植物作为实验对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动植物的特点和行为,加深对生物的认识。

2. 想象力的利用除了利用实验材料本身,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实验材料进行类比和推理。

例如,在进行声音传播实验时,可以让学生模拟电报传信的情景,用绳子、瓶子和纸片模拟电报机的构造,通过拉动绳子传递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3. 实际生活的利用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可以更好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材料,使实验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例如,在进行水的净化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过滤器材料,如纱布、活性炭等,模拟水的净化过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方法和意义。

小学科学精品论文:小学科学实验内容的有效选择

小学科学精品论文:小学科学实验内容的有效选择

小学科学实验内容的有效选择一、教研活动的背景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当今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改革洪潮之中,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创新型建设人才的重任。

引领学生深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必将成为广大科学老师义不容辞的自觉行动。

但是,我们更应该透过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表象,看到现在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选择好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也感到茫然,缺乏真正的深度体验,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如何改善目前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断提高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活动的效能,努力减少无效的假科学探究实验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一直是我们科学实验探究中的困惑。

针对这些,本学期我们教研活动中首先将“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最突出又最急待解决的问题,形成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并使其“系列化”,即教研活动开展具有全程性、主题性、系统性、相对延时性,这又为开展反思性课堂实践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活动余地,有利于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式作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不同观点寻求解决之道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不断提高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活动的效能,更好地把握“用教材教”的特点,有机地整合科学课程的各项目标,有效地选择科学实验的内容,不断地丰富自我和完善教材内容,同时结合我校教学实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我们提炼了“小学科学实验内容的有效选择”作为我们本学期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

于是,我们在本学期开学的第二周开展了第一次的“主题”教研活动。

针对上述的困惑,我们教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实验内容选择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所用的材料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有的说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内容,不必要再费心思,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

初次的研讨不能形成一致的观点,都各说各有理。

于是我们只有从科学教学的源头去寻找有效性实验探究的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索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索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索通用版一、物质科学实验,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物质科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教材中以学生熟知的材料科学、水科学、能量科学等方面作为探究对象,因此,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大胆的猜想、质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大致有以下几步:①小组讨论选择适当的器材制定实验方案;②分工协作实验探究、记录观察实验现象;③各组交流实验现象,达成共识;④师生总结实验规律。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摆的秘密》,以孩子们玩的海盗船等生活现象导入研究对象———摆。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摆,认识摆的结构,并让学生选择器材自己制作一个摆。

各组制作的摆同时摆动,统计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得出各组的数据,通过数据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什么有关。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乐于动手操作,并通过自己制作的摆发现了问题,激发了探究兴趣,顺理成章地完成对影响因素的猜想。

通过对各组摆的观察,学生发现摆线的长短、摆锤的质量、摆幅的大小都可能是造成次数不同的原因。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所以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分工协作、反复研究、认真观察,自主探究欲望强烈。

自主探究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物质科学的探究要以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学生把经验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透过现象提出质疑,通过分工协作、自主探究的分组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想的科学性、合理性,最终达到对物理变化的科学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主动去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总结,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学习。

二、生命科学实验,以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观察为主生命科学主要以生物的生长、发育、结构、特征为研究对象。

小学科学主要让学生对微生物、植物、动物、人体的基本特征进行简单的了解。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它的演变与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对这方面知识的探究是一个长期观察记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利用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利用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利用通用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认知发展还处在容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15到20分钟左右,所以探究活动,作为科学课堂的载体,在科学课程中是主体,而活动要探究就要有材料,如果没有材料就是纸上谈兵,那么材料该如何选择,如何运用将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情况。

本文将从材料在选择和利用过程中的代表性、侧重性、方便性和结构性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利用材料把控课堂。

研究背景法国科学家在推进小学科学教育改革项目时常引用这样几句话:“你听,你忘记(You hear,you forget);你看,你记得(You see,you remember);你做,你学会(You do,you could)”。

这几句话,道出了世界各国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强调探究,倡导在“玩”中学科学。

经过长期的实践,世界各国对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改革达成共识,强调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探究需要材料为载体,而材料的选择与利用往往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材料多而杂,缺乏代表性;材料关注点多,缺乏侧重性;材料太过复杂,不易得,缺乏方便性;材料呈现时机不当,缺乏结构性。

如何对上述方面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对材料灵活地选择并生动运用,让探究更有效地进行,有以下几个策略。

一、材料的代表性在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到所用材料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量是否足够,种类是否多样,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以确保获得丰富的信息,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在《昆虫》一课中,关于昆虫翅膀的数量是一个不定数,有的昆虫有两对翅膀,如蜻蜓;有的昆虫只有一对翅膀,如蝉;有的昆虫甚至没有翅膀,如大部分的蚂蚁。

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我安排了给小动物找翅膀、贴翅膀的环节。

在原有的准备材料中有多种昆虫、多种翅膀。

在第一次的实践中,学生在昆虫翅膀和昆虫身体的对应上就出现了问题,明明是蝉的翅膀,可能就贴到了蜻蜓的身体上,这让我很惊讶。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开发与研究_通用版-文档资料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开发与研究_通用版-文档资料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开发与研究通用版一、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学习小学科学,需要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浓厚的兴趣。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坚持兴趣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实验,自发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的教学中,我买了很多蚕宝宝分发给学生们,给学生们布置了“研究”作业,那就是大家找找资料看看蚕宝宝需要吃什么,如何将蚕宝宝养得白白胖胖,如何让蚕宝宝吐丝化茧。

学生们看着手里的蚕宝宝很兴奋,纷纷交头接耳地探讨如何养育蚕宝宝,养蚕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还给蚕宝宝起了名字。

课下,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都希望自己的“小伙伴”能够健康地长大。

在养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钻研的精神,激发了学生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我将学生们的行为进行总结:“同学们做得非常棒,你们不仅养育了蚕宝宝,还培养了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才能将科学研究做好,才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往往是因为兴趣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养育生物,进行趣味实验、生活实验,引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小学科学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材没有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双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和研究。

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探究思维,成为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的内容之一。

比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教学过程中,开始并没有给学生讲解很多理论性的内容,而是带着学生走到校园小花园,让学生们观察土壤,观察土壤中的生命。

我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走进小花园,大家看一看我们花园的土壤是如何孕育出这些植物的。

大家观察土壤之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壤中有哪些营养。

小学阶段科学探究教学论文集[五篇样本]

小学阶段科学探究教学论文集[五篇样本]

小学阶段科学探究教学论文集[五篇样本]第一篇:探究科学实验对小学生研究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科学实验对小学生研究的影响。

通过对一所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科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此外,实验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中,科学实验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第二篇: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通过对一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科学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数据,并进行推理和实验。

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篇:小学阶段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实践与评价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阶段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实践与评价方法。

通过对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科学探究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

第四篇: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通过对一所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并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装备。

同时,学生也应该被教育如何正确地使用实验器材,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和要求。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障学生的安全,避免实验中的意外事故发生。

第五篇: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的资源利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的资源利用。

通过对一所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探究教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科学探究教学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器材、图书、网络等多种资源,丰富探究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选择策略

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选择策略

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选择策略
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选择策略
小学科学探究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但是,要想让学生从中受益,就必须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材料。

那么,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选择策略是什么呢?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来选择科学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和学习水平的材料,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科学探究材料。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能够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他们就会更有动力去学习,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来选择科学探究材料。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方向,如果能够选择与学习目标相关的材料,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选择策略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兴趣和学习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材料,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呈现》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呈现》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呈现》摘要: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本文将主要以教与学的操作材料为对象,与老师们一起探讨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织有结构的材料.关键词: 材料选择呈现主题内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材料中的课程资源和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等,如探究主题,科学疑问,教与学的操作材料等.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材料或对相同的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本文将主要以教与学的操作材料为对象,与老师们一起探讨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中如何选择和组织有结构的材料.(一),什么是有结构的材料西方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虽然孩子们在充分活动之前难以清晰地提出一个封闭性的问题,但教师可以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帮助孩子们提出这个问题.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所谓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具有这种功能的材料叫具有严密结构的材料,简称有结构的材料.换一句话说: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实际上,在上课前,可以把某些材料给其他教师看一下,看他们能否在短时间内看出它们的结构.如果成人都不能,就肯定不能给孩子们做了.孩子们面对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开场白";而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材料,孩子们往往陷入迷茫之中,或者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因此往往要老师"拨乱反正",最终自己被迫提出科学问题来.因此,结构是孩子们将学具与科学问题,教学目标相联系的桥梁,是将开放的问题转化为封闭的问题的向导.(二),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学习过程由感知教学内容,学习理解教学内容,知识重复和巩固,知识应用四个阶段组成.实践证明,要得到良好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这四个阶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操作有结构的材料的实验活动,有利于使这四个阶段密切联系得以实现.从实验操作中感知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思考,提出问题,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训练培养能力.利用有结构材料教学具有以下作用.1,使用有结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2,科学教材中举例的事物,提问的情景,思考的问题,讨论的主题,选择的探究项目都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利用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3,运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是实际的实物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直接感知和语言传递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4,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自操作有结构材料,通过实践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5,应用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和观察,学生可搜集到许多信息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6,教学中使用有结构材料,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实验操作中,自主学习,亲自动手,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表述结论等,整个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7,运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既有技术问题,又有科学方法问题,实验教学是属于科学的范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共同操作实验,相互间进行交流讨论,需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情感,要遵循人文的规范,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有助于心理的沟通,交流,领悟,感应和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三),材料结构性呈现的几种方式: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自己的很明显的目的性.把握好课堂上材料的结构,可以说就是把握了课堂的结构.具体来说,科学课堂中,材料的结构性呈现如下:1,概念辐射的材料结构.有结构的材料的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有的是通过材料本身体现出来的,有的是通过材料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这样的现象往往是课堂要研究的一个概念.于是材料或多或少都是与这个材料结构有关系.这种材料呈现出以下几种结构:(1),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递进关系,最后形成概念.学生有其年龄特点,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循序渐进,*着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来一步一步引导,最后让学生"随风潜入夜"式的明白道理.(2),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同一个概念.一种材料所揭示的现象,特征,概念在学生眼里往往是个体现象,不具有普遍性.同时,一种材料往往很难让学生的探究有个明确的结果,于是,在安排探究材料的时候,同一个探究项目会安排多种材料进行.而这些材料具的相同的特征,让学生慢慢理解现象背后共同的道理.2,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往往根据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在允许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安排有结构性的材料提出给学生进行研究.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主要有两种情况:(1),因探究式教学模式而安排的材料结构.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全部是围绕着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的.面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往往提供不同的材料来引导学生参与探究.(2),根据探究式教学特点安排的无关因素研究的材料结构.事物的变化有许多因素.例如: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是物体侵入水中的体积和液体的比重.相关因素以外的不妨称为无关因素.如物体的比重,硬度,颜色,是否导电导热等,液体的温度,深浅,颜色,气味,味道,是否透明等,这些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看做是无关因素.对于任何一个命题,人类都是经过漫长的思考和实践之后,一个个地去掉无关的因素,最后找到相关的因素.探究式教学强调验证,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猜想和假设,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分析实验资料,自己得出结论,都是与无关因素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课堂材料结构中,无关因素也往往被考虑到.材料结构安排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有的在一课里,在材料结构上作了好几重的安排.这些安排,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世界的时候,多了一重选择,多了一种能力的培养.二,策略提示: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启发性在《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一课中,材料要求指向"物体里喷出气体,液体或固体,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一概念.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喷气能飞的气球,喷气能跑的小车,喷气能前进的小船,喷水能旋转的瓶子.这一组材料有气球,车,船,瓶,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学生操作这些探究材料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它们内部都喷出气体或液体,它们的运动方向都和喷出物体的方向相反.这样,这些材料集合在一起就具有了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揭示了反冲现象的概念.学生通过操作受到了启发,从而反冲这一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应该认识到,有结构材料是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浓缩"的材料.必须组成启发揭示科学概念的结构,从而启发学生去探究.面对带有启发性的学习,学生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冲动,产生要探究的问题,无需教师的启发;如果仅仅是将学具堆放在学生面前,并未使学生产生"科学问题",就会让他们陷入迷茫之中,或产生漫无边际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法进行.根据教学实际,材料的启发的方式亦有不同.(1) 结构的形式启发性,针对宏观物体构造庞大,不易观察,教师要善于精心组织材料,启发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从而揭示宏观世界的运动变化.(2) 结构的横向启发性,所谓的横向启发性是指学生在对多种材料的操作中,能横向地启发学生去揭示共同的科学概念.一组材料看相互之间毫无联系,但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揭示了同一个概念.(3) 结构的纵向启发性,利用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不断提供能愈发揭示科学概念的,步步深入,层层激起的材料,不仅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体会科学的全面性和深度.立足生活实践,体现材料的趣味性掌握科学概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让孩子玩重,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直接去体会,去利用,有这个主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才会自学地接受概念,并进行意义建构把它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教师有意识地收集材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学生亲自制作平衡玩具,能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用材料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探究型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应能引发学生对材料的好奇心,进而摆弄,操作,探究这些材料.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发现,帮助孩子们就某几点得出一致意见,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因此,材料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再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加工,增加在形式上的趣味性,学生在接触材料时,如果能让他多层次,多角度,全感官去探究,便能使他探究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增强在材料内容上的趣味性,在都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那些富有童趣的,更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材料;同时在组织使用上,也应该体现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保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向课外拓展和延伸.设计要有层次性,发放体现后续性教师通过材料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就形成了结构.有结构的材料应具有后续性.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较后发放的材料称为"后续材料".在研究"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时,因为每组材料之间都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因此材料就必须分阶段发放.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孩子们看不出材料的结构,不知道该什么时候使用,该如何使用.材料的无序和发放的无结构性,使得学生无法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模糊的状态.而材料的结构就始终牵制着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不断推进.材料数量种类充分,适应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使用材料多是学生常见的,但经过组合又成了一种有揭示概念的结构的材料,学生就有能力发现材料蕴含的意义.因此,学具的数量和种类的选择对于主题应该是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每个学具都应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学具都要对学生概念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材料应该能够也应能够吸引和适应特定年龄的孩子们,让他们通过适当的努力,能够最终获得发现,而不是被迷惑和打击.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材料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有能力从材料中发现其意义,避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产生困难.三,观点与思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材料是否会误导学生第一层意思是确定材料有必要,接着就要考虑准备的材料有没有问题.去掉有争议的材料.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书上的红萝卜可以用西红柿代替,因为红萝卜在不中有时是沉有时是浮.原来的萝卜在水中浸久了就变沉了.有的老师试教时红萝卜是浮的,到了正式上课时变沉了.还有的红萝卜原来就是沉的.因此改成西红柿会去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书中的牙签也是这样,有时候沉有时候浮.因此,课前一定要精心检查准备的材料,防止因为材料的原因而引起学生错误的认识.另一层意思,就是因材料而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无关现象.教师应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考虑,看待所提供的材料.如在沉与浮实验中,为了说明不同的密度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而选用了两种密度不同的肥皂,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引入到玩肥皂泡的游戏中去,而不是关注他们在水中沉浮的问题.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好玩越好,所以当教师在选用材料时,一定要以一个孩子的心态看:这件材料会影响到课堂中的学习吗有位教师在执教《压缩空气》时,要求学生将注射器吸好空气,并把出口堵在橡皮上,体验"空气可以被压缩".但在执教中学生描述现象时,总是认为空气跑到橡皮里的小孔里去了,结果教师只得花大气力证明没有跑到橡皮里去,耗费了不少时间.而另一位教师在上这一课时,是将针头套在注射器上,并把针孔焊死,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讲到空气跑了,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错误认识,效果很好.第三层意思,就是材料是否最有利于学生认识.如指导学生建立"溶解"的概念时,选择的材料就应该注意成分单纯,溶解或不溶解的现象要明显,如食盐,糖,灰锰氧,砂,明矾,石膏粉等一类,像麦乳精,洗衣粉,面粉等材料则宜用在巩固认识溶解的概念上.现在大家都认识到,观察实验的材料要有良好的结构,这就是指材料应该是根据学习内容的认知原理精心设计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如《植物的果实》一课,就最好有苹果,梨,枣,辣椒,菜豆角,花生果,槭树果,棉花等,这就有助于学生抽象概括出"果实"的概念.如果只准备一个果实或者一类果实(只有肉果无干果,只有蔬菜无水果,只有农作物无野生植物果实),学生对果实的理解就会产生片面性,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不利.2.学生使用材料前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教师把材料交给学生活动,不但自己要明确,还必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它就不是玩儿,是学习是研究.3.学生使用材料中是否有主动支配的权利一位专家说:"很多种情况下,我们使用的材料完全一样,但由于给学生的自由权利程度不一样,其教学效果就会大相径庭."给学生主动支配材料的权利说到底是一个教育思想的问题,即是不是在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新课程下的科学课,要求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只有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支配材料的权利,学生才能发现事物多样的属性,利于发展他们多种能力.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探究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发展.4.使用材料后是否及时收集了事实资料教师为学生设置材料的主要出发点何在不外乎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把他们在探究中的感受,发现,体会等事实现象收集起来.如果实验后不让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或讲得不充分,学生怎么能认识事物的有关规律不积累有关事物的丰富事实,哪会全面认识事物的有关科学知识很多教师容易忽视这一步,学生实验刚一做完,就问"这说明了什么".可以想象,学生连事实是什么都没有认识清楚,又怎么能知道事实说明了什么呢教师始终要很清晰地认识这一步是"发现了什么"的描述,而不是"说明了什么"的回答,"说明了什么"是对积累的感知所进行的思维加工,是建立在整理事实基础上的另外的一个独立环节.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实际上反映不同的教学思想.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探究型学习的基础和保证,但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并不是意味着学生探究学习的完成,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探究型学习的实质,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论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利用通用版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认知发展还处在容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15到20分钟左右,所以探究活动,作为科学课堂的载体,在科学课程中是主体,而活动要探究就要有材料,如果没有材料就是纸上谈兵,那么材料该如何选择,如何运用将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情况。

本文将从材料在选择和利用过程中的代表性、侧重性、方便性和结构性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利用材料把控课堂。

研究背景
法国科学家在推进小学科学教育改革项目时常引用这样几句话:“你听,你忘记(You hear,you forget);你看,你记得(You see,you remember);你做,你学会(You do,you could)”。

这几句话,道出了世界各国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强调探究,倡导在“玩”中学科学。

经过长期的实践,世界各国对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改革达成共识,强调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探究需要材料为载体,而材料的选择与利用往往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材料多而杂,缺乏代表性;材料关注点多,缺乏侧重性;材料太过复杂,不易得,缺乏方便性;材料呈现时机不当,缺乏结构性。

如何对上述方面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对材料灵活地选择并生动运用,让探究更有效地进行,有以下几个策略。

一、材料的代表性
在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到所用材料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量是否足够,种类是否多样,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以确保获得丰富的信息,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在《昆虫》一课中,关于昆虫翅膀的数量是一个不定数,有的昆虫有两对翅膀,如蜻蜓;有的昆虫只有一对翅膀,如蝉;有的昆虫甚至没有翅膀,如大部分的蚂蚁。

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我安排了给小动物找翅膀、贴翅膀的环节。

在原有的准备材料中有多种昆虫、多种翅膀。

在第一次的实践中,学生在昆虫翅膀和昆虫身体的对应上就出现了问题,明明是蝉的翅膀,可能就贴到了蜻蜓的身体上,这让我很惊讶。

但是转念一想,可能是我的材料选择出了问题。

于是第二次的时候,我事先在投影仪上进行全班对于昆虫身体以及昆虫翅膀的配对观察,并且只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蜻蜓和蝉两种小动物。

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有时候不能一下子将所有的方面,所有的可能性都一股脑儿没有代表性地全都展
现给学生,这样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混乱。

所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初步认知,之后在这样清楚的初步认知基础上再进行多角度、多样化的知识体系架构。

二、材料的侧重性
材料的选择既要考虑探究活动本身的需要和侧重点,又要充分考虑到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有所侧重。

如在小学《自然》牛津版第一册第五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中,关于《昆虫》一课,在使用昆虫标本之前,学生们先对昆虫具有触角、翅膀、足这些部位有了大致的了解,关于昆虫触角、翅膀的数量也已经在其他活动中有所了解和涉及,而关于昆虫都有三对足这一共性却还没有实际体验观察。

因为昆虫标本这个材料本身可以观察的点有很多,如果就这样让学生观察,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序的,没有针对性,这样的一轮观察效果很低,所以在使用昆虫标本时,学生主要对于昆虫标本中这些小动物足的数量进行仔细观察,有所侧重。

三、材料的方便性
在材料的选择上,有时候不需要非常复杂,有时候就地取材的探究材料能更方便、更直观地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如在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七单元冬天中,关于《冬季的保暖》这一课中,想让学生体会到密封的空气能保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探究活动,先在告知学生用O型嘴统一吹起的前提下,先让学生向手心吹气,感知手心的温度,随后学生用双手镂空捂住嘴吹起,再次感知手心的温度。

两次活动进行对比和分析,为什么用同样的方式吹气,手的温度前者感到凉,后者感到暖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发现,前者的空气是流动的,后者的空气是相对密封的。

在这样的一个探究活动中,材料是就地取材的,而且对小学生而言,五官的感知是最直观且最能切身体验的。

这个探究活动虽然没有用温度计测出实际的具体温度,但是学生自己感知了,并且能很自然地进行体验和分析。

在课后,孩子们也会自己再一次进行尝试。

上下课铃声本身不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

四、材料的结构性
所谓材料的结构就是材料的种类、幼儿科学教育不等同于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

探究活动材料能够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但不能确保科学探究的高效,
材料呈现的次序性、呈现的方式等同样重要,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

探究材料对课堂来说是极大的助力,但也恰恰是课堂最大的干扰,如何将材料更好地呈现?以怎样的顺序呈现?准备好的材料是放在学生手中还是放在老师那里?这些都是极大的干扰因素。

在《植物的根》中,教师为学生们准备了四种植物来便于学生观察植物根的形态,但是孩子们的观察是无序的,没有针对性,所以在正式观察之前要对学生观察的点进行适当的指导,但是如果教师先以“你们桌上有四株植物”开头,学生的注意力必将全数转移到桌上的植物上,而对于老师接下来的话已经忽略殆尽,而如果改成“老师这边有四株植物”并进行有效投影,全班同学先进行粗略的观察,并加以适当指导,然后再将观察物放到学生桌上的材料上,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们会因为教师对于材料的有序呈现、时机的把握而进行有序、有效观察。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材料本身代表着老师的指导思维,材料的出示隐喻着思维的层次性。

小学课堂是以活动组建的课堂,以学生实践为主体,而教师在准备时要思考我们怎么用材料去驾驭孩子的思维。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会用许多时间来维持课堂纪律,其实孩子们对于科学探究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如果在材料的准备和设计上多下功夫,学生探究就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错落有致,起到引起思维激发和加强动手实践的作用。

假若如此,那么短时间的影响是对这一堂课的兴趣,长时间的影响将是一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