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对待 有效教学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教学方法1. 引言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
辩证思维能够帮助学生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和判断。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 提供多元化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教师应该提供具有多元化观点和立场的资源。
例如,可以引入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案例研究、文献资料、新闻报道等。
通过让学生接触到不同观点的声音,可以激发他们思考问题时考虑各种因素和立场。
3. 激发讨论与对话在课堂上给予更多机会让学生进行讨论与对话,可以促进他们运用辩证思维。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就特定话题展开辨析、比较不同意见,并从中学习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起到引导和促进的角色,鼓励学生关注问题的多元性。
4. 分析与评估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和评估。
例如,让学生就一个社会问题或道德困境进行辩论,并要求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判断。
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维逻辑性。
5. 引导批判思考培养辩证思维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和观点的批判意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传统观点的局限性、偏见以及信息来源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等。
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更好地评估信息可信度,并形成自己独立、全面的观点。
6. 探索与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是培养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或项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辩证思维,考虑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样的实践将帮助学生培养全面思考和创新能力。
7. 结论通过采取上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这样的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问题和现象,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辩证思维的培养,并注重在教学中落实相应的方法与实践。
用“辩证思维”思考教育教学
用“辩证思维”思考教育教学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给我们每位教师呈现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我们有标尺重新诠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所以,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该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用辩证的眼光审视一下教育改革所走过的路,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正确审视扑面而来的各种新鲜事物,不能出现随波逐流、盲目仿效的现象。
新课改提倡愉快教育、赏识教育、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授之以“渔”,但我们决不能以此否定或摒弃经过长期实践积淀下来的具有一定实效的老做法、好传统,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在思考中“扬弃”,将全新的课改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科学整合。
用辩证、发展的思维来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样,课改才能全面、深入、科学地开展。
一、让学生在“渔场”中“渔”鱼。
新一轮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方法。
《标准》中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虽然突出强调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仍然把“知识和能力”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我们绝不能忽视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
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看,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常识。
在教学中,传授知识要从用知识的角度来学习。
《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进行转化”。
也就是说,在传授知识上,教师要巧选知识的“落脚点”,致使学生站得稳,不要悬空,然后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移动,步子要小,从而到达目的地。
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有些教师在碰到学生“卡壳”的时候,教师往往责备学生的多,鼓励学生的少;教师放心不下,包办代替学生的多,放手指导学生、信任学生的少;教师注重学习结果的多,关注学习过程的少。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然而,光有“渔”,没有“渔场”,怎能“渔”到鱼?纸上得来的“渔”终觉浅。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辩证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辩证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教学法是一种以辩证思维方式为基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辩证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辩证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会历史事件的多元解读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学科,同一个事件可以有多个解读角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历史文献和观点,分析事件的不同解释,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五四运动》这个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来解读,并比较不同解读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二、运用矛盾分析法培养学生的矛盾思维能力历史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矛盾冲突,因此培养学生的矛盾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教学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分析矛盾的对立面,挖掘其中的冲突、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本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弹一星》这个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国际环境的矛盾、国内技术条件的矛盾、科研条件的矛盾等,从而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三、在教学中强调辩证思维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
辩证教学法的核心是“辩证”,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辩证思维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尚不成熟,他们对于抽象的辩证思维容易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辩证思维,教师可以使用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
例如,在教学“历史人物的评价”时,可以选取几位历史人物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物的优点和缺点,在评价中形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辩证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合作精神。
如何处理教学中的辩证关系
如何处理教学中的辩证关系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中学:张仲权教学也和其它客观事物一样,具有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工作中只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牌处理教学中遇到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准确地跟上教学发展的需求、符合素质教育的所需。
最近,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常指出,学习唯物辩证法、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各行各业完成任务的需要。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是每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与“学”孰轻孰重,谁先谁后都十分讲究,处理不同,效果也不同。
过去盛行的“传授法”教学模式就是重教轻学、先教后学。
老师把课本的内容一字不留地全盘托出,或讲解、或板书、或提问、做哪道作业,老师都事先准备好,我姑且称这种教学模式为“计划式教学时代”,这个时代中的教学,老师是主角,学生只是观众,他们的头脑更象一个装知识的容器。
这种“填鸭式”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每节课老师都讲到口干舌燥,精疲力竭,而学生则听到摸不着北、恹恹欲睡。
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快者快学,慢者慢学,每一位同学都是学习班的主人、主角,每节课每人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学生的“学”是依照老师提出学习目标,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而教师的“教”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反馈的个别问题或共同问题而进行的辅导、小结。
表面上,教师老师的工作轻了,其实,“先学后教”的自学辅导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高。
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在自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准确的预见和敏锐的反应,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各种学习要求。
实践证明,“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更接近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通过自学,教师的辅导,就可以把课本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再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
二、“师”“生”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浅谈辩证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辩证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陶冶情操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
它需要老师用智慧点燃学生自强不息的信心,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孜孜以求的积极性。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应得法。
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将辩证法引进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现概要如下:一、用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指导课堂教学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原理就叫做“因材施教”。
(1)准确把握学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是非曲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因此,教学指导思想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教什么、怎么教,都要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制定教法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以人为本”。
(2)精心设计练习。
作业训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但不是说只要有训练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练习是否得法、得当则很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贯彻“适度原则”做到“长、宽、高”的统一。
“长”就是指练习的时间、“宽”是指练习的内容、“高”指练习的难度。
训练时,时间上要体现机动性、内容上体现基础性、难度上体现层次性。
这样既保证了尖子生“吃得饱”又能让其他学生“吃得好”。
二、用联系的观点指导课堂教学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也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课堂教学上贯彻这一原理就是要善于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
(1)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当讲到某一知识点时经常会涉及相关的知识,此时,老师要引导学生从纵向上把握知识的联系。
如:在讲到“银行的产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商品、货币、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等知识。
在讲到“理想与现实的转化时”可以联系到:因果联系的转化、整体和部分的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转化、主次矛盾的转化等等。
怎样用辩证法指导我们的教学
怎样用辩证法指导我们的教学,避免教学行为的僵化?请谈谈您的想法或做法。
本人结合辩证法的思想,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到:一、教学目标设计应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立足整体,又把握部分。
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水平发展为主导,优先设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来对待,而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二、教学原则应坚持联系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
“三贴近”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坚持在“生活中实行教育、在活动中实行教育”的基本要求,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要注重从生活中选择贴近学生、触动学生心灵世界的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并用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要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路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获取、发现原理、观点、价值标准;要设计具有使用性、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回归中实行价值选择和判断,并见之于行为实践。
三、教材使用要坚持辩证的否定,树立创新意识。
既不唯书,同时又必须发挥教科书的引领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蓝本,具有引领教学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理清教材编写思路,把握教材内容结构,以及基本观点、知识和案例资料的表现方式,发挥教科书的引领功能,实施教学。
同时,还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师生活动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主动学习的促动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准确价值方向的引导者,力求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交往与合作、交流与沟通,教学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促动教学互动,倡导讨论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方式,要增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高效课堂应该处理好三个辨证关系
浅谈高效课堂应该处理好三个辨证关系一、“收”与“放”的关系现代课堂讲究: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收”而不死,“放”而不乱。
相对于传统课堂,我们更强调大胆地“放”、有魄力地“放”和有效能地“放”。
只有“放”,才能让“学生因素”进入课堂,使课堂转变为三元(教师、教材、学生)体系。
“三元”方能生万物,课堂才有了“涨落”和“涌现”现象,才有了生成,有了生命和活力。
“放与收”的关系如同“放风筝”。
学生谓风筝,教师要时时牵好以“学习目标”做成的线。
“放”是激励,“收”是约束,两者缺一不可。
没有大胆的“放”,风筝就飞不高,没有适时的“收”风筝就会随风而逝,迷失方向。
先有“放”后有“收”,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
“放与收”结合,从而真正促成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情感共鸣和智慧共享。
何时“放”,对谁“收”,在哪个环节“放”,“放”多长时间,教师要运筹帷幄、胸有成竹。
教师的“收”要适时、适度。
总之,“收不可越俎代庖,“放”不可放任自流,做到“收放”自如,灵活处理、艺术掌控。
“收放”适度,课堂进程如江河奔流,从而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自然流畅、激情澎湃、赏心悦目”的愉悦状态。
二、“活”与“实”的关系所谓“实”是指切实,乃切合实际也;扎实,乃扎实牢靠也;朴实,乃朴实无华也。
所谓“活”是指灵活、激活。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形态要“活”,教学要求要“实”,课堂气氛要“活”,教学效果要“实”。
“活”:教得生动,学得活泼。
“实”:教得实在,学得实惠。
“活”是灵魂,“实”是根基。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活”中有“实”,“实”中有“活”,“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实活”相济,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是辩证关系。
“实”是基础知识的认知,基本技能的训练;“活”是创新精神的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者互为联系,互为促进。
“实”是“活”的基础,“活”是“实”的发展。
“活”应具备坚实的基础,在“实”中透“活”;“实”应孕育创造的活力,在“活”中显“实”。
如何在教案中体现辩证思维和创新思想
如何在教案中体现辩证思维和创新思想教案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它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组织的一种文稿。
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需要能够体现辩证思维和创新思想。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案中准确地体现辩证思维和创新思想。
一、教案中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一种既包容事物的矛盾又能够统一矛盾的思维方式。
在教案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辩证思维:1.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在教案的教学目标部分,可以设置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矛盾。
例如,如果教授化学中的酸碱中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酸和碱怎样中和?”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酸碱中和是一个矛盾存在的过程。
2.分析矛盾的内在关系:在教案的给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部分,可以详细分析和解释矛盾的内在关系。
例如,对于酸碱中和的教学,可以解释酸碱的性质和相互反应的原理,从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酸和碱可以中和。
3.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在教案的学习过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部分,可以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活动或讨论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来解决酸碱中和的矛盾。
4.评价矛盾的解决效果:在教案的评价和总结部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解决矛盾的预期效果。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二、教案中的创新思想创新思想是指在教学中提出新的见解或采用新的方法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在教案中体现创新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案中,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制学习、讨论式教学等,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入新的学习资源:教案中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资源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教案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
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而教学艺术则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和魅力。
而在教学这一过程中,辩证艺术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那么,何为辩证艺术呢?辩证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善于利用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善于运用对立面的关系,善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而达到教学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课堂教学中的辩证艺术。
一、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都可能迷惑着学生的思维,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这时候,作为教师就需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理清思路,形成正确的认识。
比如在化学课上,对复杂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反应的本质,理解反应的基本原理,并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善于利用教学中出现的矛盾三、善于运用对立面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运用对立面的关系,让学生在对立的关系中发展自己的思维。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关系并形成正确的文学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对立面的关系,让学生在对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善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与课程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通过难点与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教育中培养辩证思维的有效方法
探讨教育中培养辩证思维的有效方法
摘要
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培养辩证
思维的有效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辩证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1. 什么是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从相互矛盾的事物相互对立的对待上认识事物的一个方法。
根据《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思维是一种客观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 为什么培养辩证思维重要
•辩证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辩证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3. 如何有效培养辩证思维
3.1.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全面的看问题的方式。
3.2. 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传统观念和观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3.3. 组织讨论与辩论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活动,锻炼学生辩证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 结语
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辩证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对于探讨教育中培养辩证思维的有效方法的介绍,希望可以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感谢阅读!。
辩证实践外语教学途径(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外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往往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如何改进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成为我国外语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辩证实践的角度,探讨外语教学途径,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外语学习体验。
二、辩证实践外语教学的基本理念1. 实践性:辩证实践外语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性: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应保持良好的互动,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4. 全面性:外语教学应注重语言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辩证实践外语教学途径1. 创设真实语境,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语境。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将外语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外语。
(2)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外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兴趣、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外语。
(3)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3. 强化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文化交流等,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
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和情感的交流,以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运用辩证艺术,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如何运用这种艺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呢?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辩证法是哲学上的基本思维方法,强调对事物整体和矛盾的认识,具有关系性、动态性和变化性。
在教学中,运用辩证法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通过矛盾对立和综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传授与学生思维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即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通过积极引导,多角度解读知识,破除学生的先入为主观念,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教师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宜的教育。
二、如何运用辩证艺术提高教学效果?1. 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动态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动态,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与学生分享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或者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交流。
2. 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和独立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和独立分析,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点的解析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还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理念,使他们能够多样化地解决问题。
3. 破除学生的先入为主观念,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寻找并破除学生的先入为主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提高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提高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引言:辩证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几种提高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辩证思维强调看待问题的多个角度,而不是只看到问题的一面。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来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在讨论一个伦理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比较各种观点的优劣之处。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辩证思维的习惯,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观点,而是能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
二、开展辩论活动辩论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辩论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和辩论技巧。
辩论活动可以设置各种话题,例如环境保护、教育制度等,让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
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有力的论据,并学会对对方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这样的辩论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学习历史或文学课程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和评估不同的观点和论据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科学课程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可靠性和结论的合理性。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不轻易接受表面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了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辩证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教案
辩证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教案引言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涉及知识的传递,还涉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中应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展和能力的提升。
本文以案例分析教案为例,探讨了辩证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辩证分析的概念和原理辩证分析是指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采用矛盾思维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角度看待问题,发现问题的规律和本质,从而得出结论的分析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展,增强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教案介绍案例分析教案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案例分析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教案通常包括问题的引入、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
其中,辩证分析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四、辩证分析在案例分析教案中的应用1.问题引入在案例分析教案的问题引入阶段,辩证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问题的矛盾关系。
在引入问题时,可以采用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明确问题的矛盾点,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个问题: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如何平衡社会责任和道德要求?通过辩证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关系,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二、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的阶段,辩证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发现问题的本质。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有助于后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育学课程中,可以选择一个关于教育资源的案例进行分析。
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资源的过剩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这就需要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讨论在讨论环节中,辩证分析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结合不同的观点,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新的启示。
例如,在哲学课程中,讨论关于“意志自由”的话题时,教师可以采用辩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自由和意志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实践中的辩证思维:贯穿全程的教案设计
教学实践中的辩证思维:贯穿全程的教案设计贯穿全程的教案设计教学实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对知识、学习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引导和塑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的目的。
教案作为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设计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而辩证思维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并贯穿在教学全程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教学实践中的辩证思维与教案设计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教案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一、什么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比喻、类比等各种方法进行思考并形成对于事物的全面认识。
辩证思维是一种相对于形而上学思维而言,更加全面、深入的思维方式,它充分发挥了思维的生产力,避免了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局限性,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二、教学实践中的辩证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辩证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知识的辩证性: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2、学习方法的辩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价值观的辩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价值观念进行辩证思考,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情感态度的辩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建立合理的师生情感联系,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有效地减少不良情感对教学过程的干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案设计中的辩证思维在教案设计中,辩证思维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下面是一些实用的教案设计思路和方法:1、全面地研究教学内容,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
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引导的重要环节。
而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善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互动,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艺术。
本文将就课堂教学中的辩证艺术展开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体。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实践探究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展示感人的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情感教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辩证斗争,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设立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成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技巧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品德、意志、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
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教学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而辩证法则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辩证法则指的是一种思考方法,它试图通过分析和对比对矛盾产生的影响进行抉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辩证法则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就。
创造学习氛围教师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营造一种积极的、互动的学习环境。
辩证法则告诉我们,矛盾也是相互依存的,所以适当地制造挑战和压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保持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平衡。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小组活动或小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辩论或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和彼此之间学习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区分性问题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大家认为阅读比讲故事更为重要吗?”,以此来刺激学生思考和讨论。
巧妙运用反思反思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和判断,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利用辩证法则,教师可以将教学中的矛盾分析和应用到反思过程中,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鼓励创新创新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它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生成和应用。
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在创新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问答和挑战,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结论总之,课堂教学的辩证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况,并差异化地处理不同的学习群体,运用辩证法则创造出积极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创新,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观点和判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
辩证性的看待学校教育工作
辩证性的看待学校教育工作学校教育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尤其在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学校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然而,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以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待学校教育,而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学校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方面,学校教育有着显著的优点。
学校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学习环境,教授了各种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校教育,人们可以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并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广泛的社会技能。
在很多情况下,学校教育是人们进入职业生涯和实现社会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此外,学校教育也能促进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和培养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校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的机会。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通常处于不利位置。
其次,学校教育过于着重于纸面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的锻炼。
学生们可能会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一无所知。
而在无数场合,实践经验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此外,学校教育几乎完全忽略了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培养。
我们见证了太多的学生被“灌输”和“喂饱”了知识,但他们难以独立思考和跳出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如何看待学校教育的优点和缺陷?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方法。
一方面,我们应该认可学校教育的价值。
学校教育可以帮助大多数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学校教育也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生活必要规范的推行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学校教育的固有问题和不足。
教育体制和内部教学规范的改变可以使学校教育更为普及和更具有多样性。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还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培养,推崇创造性思考,并将独立思考作为学习目标。
总之,创新是实现学校教育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育的改进并不是政府机构和学校领导层可以单独实现的。
整个社会的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用辩证的目光看待小学语文教学
用辩证的目光看待小学语文教学自从头课改以来,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类语文教学思想、教学理论蜂拥而来,语文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来研究,一批语文教学大师得以展现,如: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的主体教学,孙双金的情智教学,于永正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等等,再加上各级各类的语文教学大师们,他们都总结出自己的语文教学心得。
我恍如回到了战国时期,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
这时,若是没有一个冷静的心来看待语文教学,盲目跟从,就如邯郸学步,一无是处了。
所以咱们要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语文教学。
一、用辩证的目光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咱们诞生在一个“万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时期,接受的是又红又专的教育。
那时候语文教学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为特征的语文教育,几乎所有的课文都是以揭露资本主义罪恶作为情感教育的核心。
当蓦然回顾时,咱们感到了一种缺憾,恍如每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想了,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语文教学又以提倡注重自身感受,注重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
发展到今天,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恍如一节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不说几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便不是一节好课了。
我肯定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家园,但总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咱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语文教学的情感渗透,“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的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内容”。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从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中就贯彻了这一思想,《一晚上的工作》、《我的战友邱少云》、《万里长城》、《圆明园的毁灭》等等无一不是这些情感教育的融合。
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是单一的,应是多元的,辩证的。
若是咱们顾此失彼,就会失去母语教学的根本意义所在,母语教育若是没有民族教育,没有人性教育,从根本上说,这种语文教育是失败的。
二、用辨证的目光看待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给学生终生学习奠定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基础,一样小学语文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坚持用辩证的方法看教育
坚持用辩证的方法看教育——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1964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工作,见证了我国近半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
他在学会当了两年副秘书长、十四年秘书长、近十年常务副会长,虽然年近古稀,每周还到学会上几天班。
他主要研究学会管理,也发表一些对教育热点问题的看法。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郭副会长。
方法问题很重要中国教师报:您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要坚持用辩证的方法看教育,为什么这样强调?郭永福:我们干工作,搞建设,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向,但是目标明确了,方向正确了,方法不对头,还是达不到目的。
黑格尔指出:“方法是事物的本性。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列宁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作是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是“宝贵的方法”。
方法是理论体系的灵魂。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方法。
例如,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科学家们就创造了老三论;70年代,发明了新三论;到了21世纪初,更进一步发明了超三论。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哲学方法能够超过或取代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特点之一的辩证思维方法。
当前特别要强调采取辩证的方法来观察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
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至今为止最科学最正确的哲学方法,既可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又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另一方面是因为多年来对辩证的方法宣传不够,已造成负面影响,在改革和发展中经常出现的片面性、偏颇、左右摇摆、翻烧饼,就是缺乏辩证法的表现。
今天我们强调辩证地看教育,就是要掌握作为马克思主义灵魂之一的辩证方法,去观察教育和从事教育工作,去认识教育和改革教育。
找到问题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中国教师报:新中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发展很快,成绩巨大,但是大家对教育意见还是很多,您怎样看?郭永福:这一方面说明大家对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期望值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教育的确还存在不少问题,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要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对待有效教学
——浅谈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计算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一改以往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调整的重点内容,把四则运算的学习过程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则是标准的一个特色。
因此计算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认识到要想有效进行计算教学,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利用生活与计算之间的关系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
在小学阶段学习好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很多教师都能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意义,清楚计算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学习背景。
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内容的确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源泉,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情境帮助学生学习,由于引导不当反而给教学笼罩一层云雾,让学生糊里又糊涂。
如:教学“加和减”时,一位教者上课时先出示了挂图: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花坛,有的小朋友在淋花。
生2:有的小朋友在提水。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生1:这些小朋友在哪里淋花?他们叫什么名字?
生2:这些小朋友穿的衣服很漂亮,她的裙子上有一朵花。
……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淋花呢?
生2:小朋友要到那里去打水呢?
师:谁知道一共有几个同学提水,一共有几个同学淋花?
……
由于设计的问题范围太宽,缺乏启发性,导致学生思考问题摸不着边际。
第一个问题是想让学生全面理解图意,而不是让学生泛泛而看,第二个问题“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有点让学生如堕五里云海,低年级的学生是天真无邪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他们想,他们就会想得很多,很美,很有诗意,但跟数学计算都搭不上边的。
其实如果教师这样问:
1问:“有几同学?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明白有3个同学在淋花,有2个同学在提水;
2问:“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我想这时学生也就不会思绪脱缰,导致课堂失控。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想把计算寓于儿童丰富的“自我”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必须注意紧密联系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样对学生的思考才能提供帮助,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知识和方法,来
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能使学生拥有一双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的眼晴,有一个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生活的头脑,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目的。
二、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算法的冲突问题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所以《标准》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单一的又快又准,而是增设了看谁的方法多,这就是“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的本质主要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倡个性化的学习。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
出现了多种算法后,作为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
如我在教学“25×44”时,学生想出了“25×4×11,25×4+25×40,25×4×(44÷4),25×2×22,125×2×2×11”等算法,针对这些解法,我让学生自由交流、评论,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最实用。
其间学生各抒已见,据理力争,思维频频碰撞,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其实,认定“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在这里已无太大价值,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但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经历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算法都是最合适的,
也不是说所有的算法都必须要掌握,这就是优化算法的问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这一问题呢?从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计算中,往往有的学生想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后,就只采用那一种计算方法,对别人的算法不加理会。
其实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注意一下别人的算法,比较一下哪种方法适宜,哪种方法简便,学生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原来别人的方法比自己的要简便多了,相信他也会乐于接受的。
但这时教师决不能否定其它算法,而应鼓励学生说:"能自己想出方法是很棒的,但要学会从别人那里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就更棒了。
"
三、估算与准确计算的差异问题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新误课程提倡的一个目标,同时估算也是数学思想方法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但是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会把估算与计算混为一谈,即使是只要估算的问题部分学生也是先算出准确答案后才得出估算结果,如:鱼缸里有100条鱼,其中红金鱼62条,黑金鱼大约()条。
很多同学填38条,问他怎么想的说100-62得到的。
这说明学生没有明白计算与估算之间的差异,也未体会到估算的优越性。
那么究竟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的估算意识;其次,让他们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估算、估计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际练习感受到估算的必要性,适用性,了解到估算与计算存在着差异。
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外,最有效的培养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
如让学生在买菜时计算应付款、应找回款,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到停车棚估计自行车的总数,在公园时估计游玩的人数……通过这样的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
学地看待生活,逐步掌握、优化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四、计算能力与判断能力的综合问题
计算教学中,师生关注最多的是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速度的提高,计算能力的培养。
往往会产生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导致很多同学对计算缺少足够的判断力,缺乏必要的思考意识。
只是一味地模仿他人的算法,盲从老师,却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判断一切。
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对社会科技发展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
试想当初哥白尼若没有对地“球中心说”的大胆否定,又哪有他后来对天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所以计算教学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思考,从而选取恰当的计算方法。
有这样一道著名的测试题,其内容是: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多几岁?据资料报导,美国的小学生有40%说船长是43岁。
因为75与32这两个数加在一起是107,不会是船长的岁数,相乘相除也都不适合,故只能选择相减,因此约43岁。
而在中国四年级两个班试验90%以上的学生也做出了答案,大多数是43,另一答案是53.5,因为刚学过求平均数。
只有6个学生说此题不能做。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我们数学教师辛辛苦苦教会了学生多种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却没有培养出学生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致使学生盲从老师,盲从书本,这样的学生就算计算能力再强,又能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呢?
五、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问题
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
”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因为学习计算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是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思维,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快乐乐地掌握了知识。
三是能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到学到的知识是有用的。
如我在教学100以内笔算减法时,没有采用教材提供的比较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问题,而是选取学生密切关注的学校光荣榜上各班夺得红旗的面数,让学生比较并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的计算方法。
这样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
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
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恰当的计算方法,而且要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中内在的规律,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这些规律的发现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数学的语言,感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感受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参考文献:《新课程教学法》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