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风险研究——以国内外生物医药基地的对比分析为例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它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可以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合作创新,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利于形成科技资源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知识创新和产业升级。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产业学、创新学等。
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针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区域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参与主体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和责任。
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类型与特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地方政府间的协同创新以及国际间的协同创新等多种类型。
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创新活动,主要包括跨企业的产业链合作、价值链合作和供应链合作。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活动,通过共享科研资源和技术成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地方政府间的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地区政府之间合作开展创新活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
国际间的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通过共享科技资源和技术成果,共同推动全球科技创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特点主要包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驱动、风险共担等。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包括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资源等,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产生和应用。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实现风险共担,参与创新主体之间能够共同分担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模式与机制及政策研究
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模式与机制及政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
在此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也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模式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相关的政策问题,以期为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详细阐述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其与传统创新平台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评述,探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揭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接着,本文将重点研究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模式与机制,包括平台的组织架构、运行方式、创新机制等,以揭示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发展动力。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研究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政策问题。
通过分析现行政策的优缺点,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平台的健康发展。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政策评估体系,以科学评估政策实施效果,为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模式与机制及政策问题,以期为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指导。
二、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模式分析在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模式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这些平台不仅有效整合了区域内的创新资源,还通过跨区域的网络合作,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平台化模式是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特征。
平台化模式强调以平台为核心,汇聚各类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形成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创新主体可以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协同创新活动。
网络化模式也是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模式。
网络化模式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将分散的创新资源紧密连接起来,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2019年度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申报项目形式审查结果》
2016年度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申报项目形式审查结果一、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528项)序号项目名称负责人申报单位组织单位1山西省政府购买商业保险公司服务的政策和实研究苏昕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双创"视域下“匠人文化”培育中的激励机制研究韩宁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一带一路”背景下山西国际教育服务出口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王俊卿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互联网+”山西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平台化模式研究李枫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互联网+”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以山西为例史杨炎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互联网+”视角下山西省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模式与路径研究段迎君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山西礼物”——山西省旅游商品品牌体系建设研究安微娜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中国乡村困境与乡村建设研究刘梦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互联网音乐传播的传播特性与现状研究田洁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低碳文化背景下型煤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研究智建辉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信息技术与英语创新人才培养融合模式研究梁红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全民健身指导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平台开发:基于Multi-Agent的分析董晋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吕梁山区科技扶贫机制研究高帅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国学视域下山西招牌文化的整理与研究杨万里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地方政府购买科技服务的模式与政策——太原市政府购买“智能交通”服务的启示李若晶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城市住房需求与价格泡沫的关系——以太原市为例乔增光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基于TEEB的山西珍稀物种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研究王文智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基于“互联网+”的旅游产业链提升路径研究孟波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基于国际环境的煤炭相关企业期货交易策略与微观风险研究聂思玥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山西名优农副产品品牌设计与传播策略的融合范式研究李雪峰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山西省“互联网+”创新产业集聚区发展机制研究吴朋飞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2山西省“城-矿”空间协调发展对策研究秦志琴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3山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机制研究——以太原市迎泽区为例昝剑森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4山西省乡镇食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杨维恒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5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政策研究赵明霞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6山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郭芳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7山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李德新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8山西省古村镇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研究闫爱萍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9山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法律激励机制研究闫斌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0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推进路径研究孙岩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1山西省校园足球“送师入校”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吕慧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2山西省煤基产业创新链构建及技术凝练研究(煤电产业链)刘丽娟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3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治理结构转型研究:以去行政化进程为例任晓春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4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孝义市为例祁小敏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5山西省畜牧业“四化”发展中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以山西茂洲牛业晋南黄牛养殖项目为例王毅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6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高小方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7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田新豹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8山西省科技扶贫模式对策研究胡若雨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39山西省科技智库培育与发展的本土化路径研究王亚男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0山西省科技智库的培育与发展研究贺天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1山西省科技智库的培育与发展研究何华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2山西省科技服务业的培育与发展研究殷杰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3山西省科技特派员长效服务机制建设研究张海云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4山西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调研报告张守夫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5山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体系与发展对策研究张培富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6山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及优化研究赵云波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7山西翻译产业发展研究——以欧洲模式为鉴郝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48山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朱丽君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研究49我国竞技网球运动训练因素研究吴丽君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0晋东南农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崔腾飞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1来华留学生与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研究王刚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2治理能力视野下资源型地区省级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模式研究:以山西省为例张岩阳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3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约束下山西省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张晓梅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4科技创新在山西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系统论的角度杜俊萍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5科技创新定向支撑山西文化软实力话语体系的多模态构建研究王荣斌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6科技创新支撑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研究姬文刚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7科技创新支撑山西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研究张志亮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8科技创新支撑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冯前林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59科技创新支撑抗战文化宣传与山西旅游业跨越发展研究谢忠强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0科技创新支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邹文卿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1科技金融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王素莲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2科普信息化背景下的科技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研究刘志敏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3统一碳市场启动背景下山西省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研究丛建辉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4能源革命气候变化对资源依赖型经济冲击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极创新研究-以山西省为例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5英国创新棚户区改造立法技术研究王霄燕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6西北实业公司发展路径及现代启示研究魏晓锴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7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创新的机制与措施研究史金凤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8资源输出对山西造成的环境负担及其补偿机制研究罗国亮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69转型发展背景下山西晋商文化旅游景区差异化开发与整合发展研究刘文斌山西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0“互联网+”模式下的山西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乔南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1“互联网+”驱动的企业社群生态系统融合路径与创新机制研究吴汉华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2“六型”转变背景下山西大型煤炭企业多元化发展效率的提升路径——基于FS/QCA的分析赵文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3企业间合作网络风险及其治理研究——以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为例邱玉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4低碳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战略研究崔婕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5促进山西省节能降耗的市场机制与政策选择研究迟美青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6创新集聚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机理及路径研究范新英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7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教育、政策、平台、文化宋俊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8基于“企业家”的山西经济转型机制研究刘志永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79基于区位熵的山西省互联网金融产业集聚指标体系研究贾丽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0基于知识融合的山西省多媒体档案大数据管理与服务研究徐彤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1太原都市圈人口社会空间分异与多中心城市结构演化测度孙晓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2山西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路径研究范容慧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3山西省"互联网+"与金融大数据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研究王书华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4山西省中老年人群肌力增龄性变化规律研究张路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5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基于知识共享视角张红兵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6山西省休闲城镇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杨升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7山西省传统优势产业“六型转变”转型升级战略及其风险防控研究王建秀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8山西省低碳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程占红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89山西省依托“互联网+”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对策研究郝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0山西省创新资源集聚模式研究:人才集聚与产业集群动态耦合的视角樊贵莲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1山西省利用外资推动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的路径研究秦晓丽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2山西省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激励机制研究张凤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3山西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研究柴王军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4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许琰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5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科研评价机制创新研究——基于“屠呦呦现象”的启示董英英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6山西省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及完善对策研究王玉兰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7山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产业互动、政策支持与适应性战略王睿智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8山西省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研究——供给侧改革视角曹翠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99山西省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及方案研究刘晓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0并购、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刘扭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1新型城镇化语境中的文化治理模式研究——以山西为例聂淑华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2新常态下山西区域金融安全与风险监管机制研究刘青云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3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支撑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弓志刚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4新时期科学技术化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与创新发展研究——以大型活动为例甄德酉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5标志性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旅游空间的影响效应研究——以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为例王雁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6煤炭经济转型叠加产业融合下涉煤企业跨界创业选择与间接平台包络战略丁蕾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7矿山-粮食复合区粮食安全与生态修复的技术及对策牛莉芹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8科技创新支撑山西省城镇化发展研究薛曜祖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09科技创新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宋鹏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0科技创新驱动山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基于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视角赵康杰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1科技扶贫模式对策研究张淑辉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2科技金融政策激励研究史恩义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3管理者短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投资李燕平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4经济转型期山西省能源替代的节能减排效应研究赫永达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5营养学课程对预防儿童肥胖的可行性研究薛晓媛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62016年度山西省煤基(煤层气)产业创新链设计和编制研究孙蓓蕾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7“互联网+”背景下山西教辅报刊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李言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8“互联网+”视角下山西脱贫致富模式研究温蕾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19“大美山西”汉外旅游宣传资料库建设侯涛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0“走出去”战略引导下的山西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创新模式研究韦蔚笑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1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民国时期的山西省为例杜慧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2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提升我省科技中介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实证研究李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3以扶贫为目标的山西省贫困地区农村法律服务对策研究李娟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4住宅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周吉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5体育产业视角下的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研究张振龙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6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于尉村“跑鼓车”田野个案的追踪调查王若光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7促进山西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价值驱动研究乔利丽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8借力APP平台促进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李文彬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29国际化背景下山西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语料库的建设梁颖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0城镇化视野下的古建筑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研究——以太原市小井峪村为例邱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1基于AR技术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李烽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2基于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协同创新效率研究马家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3基于价值工程的山西新型城镇化节能技术评估研究刘元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4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模式研究——以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为例张美丽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5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李轶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6基于管理与实训相结合,增强大学生体质的研究与实践田忠新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7基础研究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划研究李伟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8大学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及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研究张美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39山西“医养结合”养老创新模式研究黄云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0山西反腐政治生态下村干部的社会构成及队伍建设对策研究渠桂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1山西晋商文化活动媒体中英双语分析吴长青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2山西村落空心化背景下生态修复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乔运鸿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3山西省“互联网+”农业创新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任守云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4山西省“互联网+旅游+文化”产业集聚的对外宣传模式研究——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网络翻译策略张建英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5山西省专利综合实力评价及专利战略布局研究付鑫金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6山西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李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7山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张长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8山西省企业协同创新中科技人才集聚模式研究芮雪琴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49山西省企业高管薪酬、竞争战略与企业价值协整及对策研究和红伟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0山西省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机制研究常京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1山西省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吕永卫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2山西省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及应急管理对策研究杨丽凤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3山西省县级地区养老宜居建设研究崔凯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4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张泽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5山西省煤基产业创新链构建及技术凝练研究卢建军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6山西省煤炭经济景气指数测度与发展政策研究刘耀龙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7山西省物流协同创新模式运行绩效研究刘卉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8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网络分销渠道选择与规划李启庚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59山西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桑颖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0山西省科技体制改革新常态下第三方科技评价实施与权力最优化研究李文凤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1山西省科技创新系统低碳创新绩效研究梁文群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2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张荣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3山西省科技智库的培育与建设研究康颖卿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4山西省超算中心建设中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刘晓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5山西省软科学计划管理体系研究郭彬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6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技术预测研究郭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7山西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网络联结机制研究王聪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8山西科技政策执行力研究杨洋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69山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传播对策研究郭爱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0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模式与政策研究杨建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1文化体制与数字技术对山西动漫艺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李炜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2构建山西省高校机辅翻译共享平台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王澜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3煤炭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波动与山西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刘林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4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薛晓芳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5理工科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优化研究与信息平台建设宋燕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6科技创新支撑山西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创建与价值提升研究权立枝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7科技创新驱动视阈下山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晋商大院文化游为例李永福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8科技扶贫模式对策研究林雪原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79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新生自尊及自我适应的影响研究芦朝霞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0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创新的机制与措施研究姚西龙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1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研究杨洁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2适应国际多元化转型跨越经济发展新形势复合型外语人才就业趋势和职业发展规划模式探究李秀红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3金融发展、资源禀赋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差异研究曹薇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4吕梁山区红枣产业化经营与农民脱贫致富模式研究杜娟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5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杜轶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6大数据支持下的区域植被景观格局演变机理及布局优化周淑琴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7山西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模式研究何云峰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8山西太行山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赵敏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89山西省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相关心理因素研究李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0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刘正春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1山西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李艳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2山西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赵平俊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3推进绿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机制研究李茜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4电商精准扶贫在吕梁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推广应用研究刘艳萍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5山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董琳山西农业大学信山西省教育厅息学院196“互联网+”背景下实践取向的山西省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郑晓俊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7地方高师院校科学技术史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杨浩菊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8基于Web使用挖掘的网络用户行为分析和预测吴瑞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199山西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美萍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0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文化产业对文化意义的消解及伦理效应为视角张雯雯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1山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美德涵养机制研究聂静港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2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政策研究樊增强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3山西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分析张杰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4山西省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与政策研究李俊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5山西省民俗类博物馆运行模式及文化传承研究高忠严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6山西省青少年重新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栾殿飞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7山西省高等院校创客教育模式研究王永军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8山西高校女性人才发展环境研究畅引婷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09科技文化视域下的山西红色旅游发展研究夏文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0“互联网+”时代山西小微企业发展研究苏贵影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山西省综合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范晓荣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2产业结构优化下的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杜俊慧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3体育产业背景下农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与培植王晓刚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4在综合类本科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的科学研究杨博华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5基于“互联网+”的山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机理及其支持政策研究周娟美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6山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政策研究王文寅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7山西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引导李彦华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8山西省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曹电康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19山西省众创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钟海琴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20山西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张克勇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221山西省煤基产业创新链构建及技术凝练研究(新材料)杨玲中北大学山西省教育厅。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的形成过程和规避-经济管理学论文-管理学论文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的形成过程和规避-经济管理学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随着技术的复杂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技术的融合性加剧,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受到挑战,网络条件下的合作创新开始趋于普遍化. 高新技术园区是合作创新的重要阵地。
从1991 年第一批国家高新区正式建立以来,国家高新区不断扩围,到2013 年全国共有105 家国家高新区。
地方性高新技术园区也纷纷落成,担负着振兴地方经济的重任。
如今,高新技术园区已经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高新技术集群及园区在创新功能方面的抽象,准确地识别、分析、预防风险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的构建嵌入现有的风险类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法分析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对比论证,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良性发展。
二、文献回顾及概念界定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创新网络的研究,使用创新联网这一概念表示创新过程中企业的联网行为. Imai 和Baba(1989)提出了系统创新、跨边界网络等概念.Freeman (1991)沿用了Imai 和Baba 的观点,认为创新网络是应对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这是创新网络理论的首次提出. 此后学者们对创新网络理论一直关注度未减,在概念、构成、功能、利弊方面形成了很多新的理论和看法,但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系统研究尚不广泛,只是一些学者在对创新网络进行探讨时加入了协同的理念。
Hadjimanolis (1999)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和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等通过形成垂直或水平的关联节点所构成. 解学梅(2010)认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同供应链企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和政府等行为主体形成的协作关系. 汪秀婷(2012)认为随着创新过程各环节的并行化、创新资源的集成化和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并维持一个有效的协同创新网络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 本文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由大量组织(节点)参与,通过资源的高效共享,彼此间实现技术、知识、信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深度合作,以增强节点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区域性网络系统。
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与协同演化研究共3篇
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与协同演化研究共3篇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与协同演化研究1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与协同演化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创新,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而区域创新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创新组织形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本文将介绍区域创新网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它与协同演化的关系,同时还将讨论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如何实现协同演化。
区域创新网络是由一组地理上分散的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组成的创新联盟。
这些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共享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协同合作,以解决某个具有挑战性的创新问题。
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不仅能够促进各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还能够为每个组织成员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区域创新网络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其具有几个特点:一是资源共享。
区域创新网络的成员可以共享各自的知识和技术,在协同中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二是灵活性和高效性。
区域创新网络可以根据具体的创新任务和需求,灵活地组织各成员参与协同合作,从而实现高效的协同创新;三是管理和组织方式的多样性。
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每个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管理和组织方式,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协同演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协同演化指的是在某个系统中,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导致了整个系统的演化和进化。
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协同演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演化和进化,导致整个网络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而这种变化往往对于创新网络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是对于协同效率的影响。
随着每个成员在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的变化,其所能够为整个网络带来的贡献也在不断调整。
因此,协同演化也会对整个网络的协同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那么,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如何实现协同演化呢?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机制,以促进各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这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渠道来实现,例如会议、论坛、网络平台等。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共性机制与差异分析——以国内十家高科技园区为例
收稿日期:2023-08-20作者简介:孙良顺(1986-),男,江苏灌云人,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及区域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黑龙江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HMSJ0017)。
第56卷 第6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11月 Vol.56 No.6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Nov.2023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共性机制与差异分析———以国内十家高科技园区为例孙良顺(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 要:深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是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前提。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创新主体缺乏、协同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等问题。
本文选取入选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十家试点园区为研究案例,采用扎根理论提炼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研究发现:(1)培育创新联合体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这需要增强创新主体的多样化和协同度。
(2)通过优化政务环境、要素环境、政策与法治环境以及服务环境等,可以提升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3)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制定战略规划,通过规划产业布局以及建设开放式格局,夯实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基础。
不同地区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上存在一定差异,各地区在进行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时,应根据资源禀赋状况,在推动主体多样化、要素环境优化以及跨区域协同等方面采取差异化策略。
关键词:协同创新;共性机制;差异;高科技园区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6-0078-07 一、引言守正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区域分布格局及竞争现状分析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区域分布格局及竞争现状分析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发展迅猛、前景广阔的行业,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生物医药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区域分布格局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首先,北京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区域之一、在这里,有众多优秀的大学、研究院所和生物医药企业集聚。
北京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吸引了大量的生物医药企业进驻。
同时,北京还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链条,为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上海也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区域之一、上海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
上海的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浦东新区,这两个地区拥有丰富的科研机构和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广东省也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区域之一、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强省之一、广东省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生物医药企业在这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广东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支持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生物医药企业进入。
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竞争现状方面,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
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
首先,技术创新是生物医药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能够研发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因此,生物医药企业要不断加强科研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其次,产品研发也是生物医药企业竞争的重要方面。
只有拥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因此,生物医药企业要加强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市场拓展也是生物医药企业竞争的关键点。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善于发掘市场需求,提升市场份额。
企业可以通过做好市场调研、加强营销推广等方式,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
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共3篇
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共3篇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1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区域创新网络逐渐成为“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网络结构的角度探讨区域创新网络的特点,以及这种网络结构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
首先,区域创新网络具有区域性。
这种网络的参与者都来自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关系。
这种区域性带来了更加密集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技术的转移。
其次,区域创新网络具有松散的结构特点。
这种结构是由各种组织、企业和个人组成的,他们之间没有较强的层级和权力关系,相互联系和互动,共同实现创新目标。
这种松散的结构特点又促进了知识的流通和创新的转化,减少了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再次,区域创新网络还具有强烈的社交性。
这种网络内的成员之间不仅有业务上的联系,更有紧密的社交关系,这种亲密的社交关系往往是网络协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社交活动来交流,建立信任,建立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极大地增强了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
然而,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特点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例如,如果网络内的企业或组织关系过于紧密,缺少新的成员加入,可能会导致网络内知识的相互传递和转化速度变缓;网络内成员关系松散,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也会导致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下降。
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对于网络内关系紧密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成员来打破原有的“封闭”状态;对于网络内组织结构松散的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规范的协作流程,以确保网络内成员之间的协作顺畅。
总之,区域创新网络作为“创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技术的转移,增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然而,为了确保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网络结构的特点,发挥其优势,同时克服其弊端,引导和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在当前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随着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以其独特的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一大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的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还能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生态体系的改进。
本文将围绕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概念、现状与问题、发展路径和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概念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是指利用各地区的产业和资源优势,通过合作与协调,共同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实现资源、技术、市场和创新等方面的互补和提升,以实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良好发展。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打破地域局限,促进资源优势的合理配置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加速产业创新与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间产业链的互补和共同进步。
1. 现状目前,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这些地区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技术支持,生物医药企业也相对比较集中。
而中西部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不完整,技术水平有限。
2. 问题(1)资源配置不均衡。
生物医药产业资源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才支持。
(2)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新药研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
(3)市场拓展不畅。
生物医药产业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但中西部地区市场规模较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1.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当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 加强人才培养。
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比较研究作者:江洪王微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2期江洪1,2 王微2,3(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湖北武汉 430071;3.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190)摘要:该文对所选取的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进行调研,主要从国立科研机构的基础服务协同模式、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模式和特色协同模式三个方面展开,总结每一家被调研机构的特色协同模式并以图例展示,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的异同:被调研的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服务协同模式来的表现差别不大;从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模式上来看,政府、高校和企业为国立科研机构的主要协同主体;从特色协同模式来看,被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在基本支撑服务之外,又以独特的方式在各自所属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
最后就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协同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立科研机构区域创新体系协同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b)-0175-06①基金项目: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研究”项目(201404060601029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洪(1968—),女,湖北武汉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竞争情报与区域发展研究。
王微(198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主要从事竞争情报与区域发展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创新体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1]。
首先,在理论上,区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空间层次,各区域存在着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产业基础、科技发展水平、历史背景及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地区的发展问题,因而,这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的重视;其次,在实践中,美国硅谷作为区域创新的成功案例,也增加了人们的研究兴趣。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健康意识日益提高,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行业之一。
而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则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将重点探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
一、协同发展概述协同发展是指不同产业之间围绕相互补充、形成完整价值链的关联性发展模式。
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协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生物医药产业包含多个子领域,如药物研发、制造、生产和销售等,难以单独完成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因此,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可以形成一条全面而高效的价值链,为整个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1. 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区域内不同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合作与协同,构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升级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集群内企业可以实现测试设备、技术研发、原材料采购、中试生产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减少企业成本,提高产业附加值。
例如,在北美地区的波士顿大湾区,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名校汇集于此,形成了一条生态循环链,企业成本大幅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2. 协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高素质人才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间可以通过人才引进项目等途径,共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并为其提供研发、创新及服务等条件,培育更多的技术骨干。
例如,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区,该园区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多种引才策略,吸引了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加速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
3. 建立合作机制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区域内的不同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模式,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升级及产业转型发展。
例如,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美国创新能力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集聚形成一个科技创新力量,不断地推动黑箱测试、数据处理、计算机模拟、3D打印等技术应用,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三、结语。
区域协同创新的模式与实践研究——以某地为例
区域协同创新的模式与实践研究——以某地为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也在不断壮大。
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以某地区为例,探讨该地区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和实践经验。
一、区域协同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区域协同创新是指通过多方合作和知识共享,提高区域内各方面科技创新的协同作用,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在此过程中,各种创新主体之间需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和地域之间的限制,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和资源,凝聚各方面的创新要素,在区域内互相推动、协同发展,从而获得更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益。
区域协同创新的意义非常重大。
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二是培育新型的创新主体和产业链,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优化。
三是增强地方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市场和服务范围。
二、某地区区域协同创新的模式和实践某地区协同创新具有较为丰富的模式和实践经验。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政府引导和企业联动的双重模式。
政府引导政府在该地区区域协同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该地区政府积极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并且设立相应政策和优惠措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的支持。
政府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科技创新园区,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配套服务。
此外,政府还设置了专门的资金项目,对各类创新企业进行资助和扶持,从而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品的市场化。
企业联动另一方面,该地区企业间的联动也是该地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模式之一。
各类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互相支持,积极开展合作和交流。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获取到其它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从而更好地加速自己的创新进程和推广效果。
在某地区的区域协同创新实践中,还有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因素。
例如,专业科技人才的不断引入,研究机构的精心配合,和谐的地方社会环境等。
三、某地区区域协同创新的创新成果和教训在某地区区域协同创新的实践中,取得的许多成果令人瞩目。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各个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在区域之间进行协同发展。
本文将探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分析协同发展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推动协同发展的途径。
一、协同发展的意义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不同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例如人才、技术、资金等。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
协同发展有利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而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协同发展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增长,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二、影响因素分析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策环境是影响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不同,这将直接影响到协同发展的效果。
人才、资金等资源的分配情况也将影响协同发展的进程。
产业需求和市场情况也是影响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需求和市场的不同将影响到协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为了有效推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更加重视协同发展的意义,加强跨地区协同合作的机制和平台建设,出台鼓励跨地区合作的政策措施。
需要加强产业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研发成果的共享和转化。
可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协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资金支持和项目合作,鼓励跨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和项目投资。
需要加强市场开拓和品牌推广,提高整个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案例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该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协同发展的空间较大。
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机遇与挑战分析
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机遇与挑战分析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领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尤其是在生物医药领域,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市场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机遇与挑战,为生物医药行业相关人员提供指导与帮助。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生物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基因编辑、干细胞、免疫疗法等领域。
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不仅推动着生物医药研究的进展,也为开发新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开始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来优化研发与生产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更快地推出新药。
三、市场变化市场变化是生物医药行业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市场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的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的目光。
但是,市场竞争也随之而来。
在国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步占领市场,需要深入调查市场需求,精准定位,协调营销、生产等多方面工作,才能在这个变化万千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四、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鼓励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帮助其快速发展。
例如,对于新药研发和生产,政府可以在资金、税收、准入、准入速度、审批等方面予以扶持;并且,政策的推动可以促进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才,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同时,政策风险也是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考虑的。
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可能会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研发、市场推广等各个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生物医药企业需要灵活应对政策环境的变化,同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以确保企业战略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机遇和挑战并存。
技术创新、市场变化、政策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推动着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综述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地域内的科技资源、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进行高效整合、互补、交流和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来提升整个区域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在各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本文旨在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进行研究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背景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主要有联合研发、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模式。
联合研发是指不同地域内的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共享研发成果,实现优势互补。
产学研合作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产业需求指导科研机构的研究,科研成果反哺产业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和服务,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助于弥补单一地域的科技资源不足,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也可以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还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广,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还可以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提升整个地区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尽管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有很多优势,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位置、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需要克服利益分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协同创新的效果。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还需要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缺乏这些支持可能会影响协同创新的成效。
欧洲是一个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比较发达的地区,欧盟成员国之间开展了大量的科技合作项目,比如欧洲航空航天领域的联合研发、欧盟各国间的科技项目合作等。
这些合作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欧盟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
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展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合作项目,比如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科技合作项目、日本与韩国的科技联合研发项目等。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比较研究
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比较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为了不断推动创新和提高创新能力,各国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创新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比较进行研究,以期了解各国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经验。
一、国内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国内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在我国,政府在发展创新生态系统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法规,为创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首先,我国加大了创新创业的财政支持。
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的资金专项,如科技创业专项基金、创新券、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其次,政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政府加大了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转移。
同时,政府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帮助创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了创新企业的税负压力。
二、国外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国外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
例如,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科研机构、高校、创业孵化器、风投公司和创新型企业组成。
美国政府注重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保护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并且提供了创新企业所需的融资和税收减免政策。
以以色列为代表的一些小国家,通过积极招引外资和外国人才,构建了高度国际化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些国家通过设置专门的机构和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新兴科技企业和风投公司进驻,形成了密集的科研创新网络。
三、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共同点: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都注重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各种政策和资源的支持。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评价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评价及其空间差异分析生物医药产业是现代产业中的一种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受益于国家对健康产业的扶持和投资,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评价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政策环境、创新能力、科研实力、人才引进等,以构建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不同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得出各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和政策支持力度等情况,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在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对生物医药产业在各个地区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
空间差异的原因可能涉及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
比如,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吸引国内外投资和人才,也能更方便地获得研发资源和市场机会,从而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而一些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的不足、政策环境的不利等原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针对不同地区的空间差异,可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比如,在资源禀赋较为欠缺的地区,可以通过加大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和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和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在政策环境不利的地区,可以加大政策的力度,优化政策环境,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在研发实力较弱的地区,可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创新,提升研发能力。
综上所述,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评价及其空间差异分析是为了深入了解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通过评价和分析找出原因和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这一研究对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
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作者:董松林来源:《经营者》 2019年第12期董松林摘要近年来,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同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解决生物医药产业生产与认证的实际需求,人们开始在区域范围内针对产业链发展,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以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
然而,国内多数区域医药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存在国际化开发不足、行业细分不深入及研发地位削弱等问题。
为此,本文结合实际发展困境,提出我国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本身属于新兴技术与创新成果产业类型,具备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多数国家都将生物医药产业定义为优先级发展的战略产业类型,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早在“十三五”时期就颁发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并计划至2020年打造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及生物经济发展集群。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区域发展的基础,国内比较典型的京津冀地区就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力区域,在此区域范围内建设了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及研发基地。
具体而言,即通过充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效果,实现了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
一、协同发展模式概述协同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
(1)协同创新类型,根据目的与主体差异分为科研、产业及区域3种不同类型。
其中科研在于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开展特色研究内容。
产业协同则统称为产学研,具体在于明确科研方向、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及实现人才培养等等。
区域协同则是实现区域产业融合、优势互补发展的形式。
(2)协同创新组织方式,一般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
其中政府主导组织较快,能够迅速成型,但主体间需不断磨合。
而市场主导探索期较长,但一旦成型则更容易形成内生创新动力。
(3)协同创新典型案例。
此类典型案例相对较多,像斯坦福与硅谷,在斯坦福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推动下,催生出高科技产业圣地硅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风险研究———以国内外生物医药基地的对比分析为例%笪王国红,梁晓燕,邢蕊(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眼摘要演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高新技术集群及园区在创新功能方面的抽象,准确地识别、分析、预防风险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文章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外部协同网络,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据此梳理了现有风险。
通过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模型,结合“三角结构”与网络特征指标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风险的形成过程,并运用案例对比验证了因果关系回路。
进而结合案例揭示了创新密集型集群的风险易发缺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眼关键词演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风险;因果关系模型;案例对比分析眼中图分类号演F407.77;F270眼文献标识码演A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4)07-0017-06收稿日期:2014-03-10网络出版网址:/kcms/doi/10.13253/ki.ddjjgl.2014.07.00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6-413:29: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创新孵化网络培育与生成路径研究》(71073014)、《面向产业集成创新的区域知识承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71173027)。
作者简介:王国红(1968-),男,河南孟县人,博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4年7月第36卷第7期Jul.2014Vol.36No.7一、引言随着技术的复杂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技术的融合性加剧,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受到挑战,网络条件下的合作创新开始趋于普遍化[1]。
高新技术园区是合作创新的重要阵地。
从1991年第一批国家高新区正式建立以来,国家高新区不断扩围,到2013年全国共有105家国家高新区。
地方性高新技术园区也纷纷落成,担负着振兴地方经济的重任。
如今,高新技术园区已经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高新技术集群及园区在创新功能方面的抽象,准确地识别、分析、预防风险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的构建嵌入现有的风险类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法分析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对比论证,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良性发展。
二、文献回顾及概念界定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创新网络”的研究,使用“创新联网”这一概念表示创新过程中企业的联网行为。
Imai 和Baba (1989)提出了系统创新、跨边界网络等概念。
Freeman (1991)沿用了Imai 和Baba 的观点,认为创新网络是应对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这是创新网络理论的首次提出[2]。
此后学者们对创新网络理论一直关注度未减,在概念、构成、功能、利弊方面形成了很多新的理论和看法,但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系统研究尚不广泛,只是一些学者在对创新网络进行探讨时加入了协同的理念。
Hadjimanolis (1999)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和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等通过形成垂直或水平的关联节点所构成[3]。
解学梅(2010)认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同供应链企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中介和政府等行为主体形成的协作关系[4]。
汪秀婷(2012)认为随着创新过程各环节的并行化、创新资源的集成化和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并维持一个有效的协同创新网络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5]。
本文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由大量组织(节点)参与,通过资源的高效共享,彼此间实现技术、知识、信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深度合作,以增强节点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区域性网络系统。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成是出于增进区域创新活动,发展地区经济为根本出发点,但在实际中,网络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Grabber 对德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DOI:10.13253/ki.ddjjgl.2014.07.004图1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与嵌入风险国鲁尔地区钢铁业集群衰退的原因进行考察,得出产业集群网络化负效应可以从功能锁定、认知锁定和政治锁定三个方面来理解[6]。
王国红等认为产业集成发展所依托社会网络的网络关系和网络结构会给产业集成带来一系列的创新风险[7]。
Adler 和Kwon (2002)认为,网络内成员的高度团结将使成员过度嵌入于特定关系之中,会降低新理念流入,导致网络内外信息互动的僵化,产生“路径依赖”[8]。
龚玉环基于复杂网络结构视角分析了中关村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创新能力,发现中关村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经历了从随机网络到无标度网络的变迁,造成网络创新能力对集散节点故障脆弱[9]。
以上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网络化协同创新带来的风险,无论是社会网络视角、知识视角还是复杂网络视角都只涉及其中几种风险类型,如何从全新视角展现“风险地图”的全貌将对该项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文提出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三角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梳理了现有的风险类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风险的形成过程。
三、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风险与风险形成1.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三角结构”与风险的嵌入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首先应界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系统的范围。
Corning 在分析复杂系统进化的过程中,将协同定义为“自然或社会系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要素或者人之间通过相互依赖形成的联合效应”。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很容易局限于区域内,前期很多研究也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区域外部网络对整体的影响,所以本文将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核心协同网络(C 网络)、辅助协同网络(A 网络)和外部协同网络(E 网络),前两个部分是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现,后一个部分是系统具有开放性的体现。
相应地,该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核心协同网络子系统、辅助协同网络子系统、外部协同网络子系统,其中核心协同网络子系统包括核心企业、供应商企业、客户企业、竞争对手、其他相关企业。
辅助协同网络子系统包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及大学、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技术市场。
外部协同网络子系统也有着相类似的结构,只是在空间位置上不同于该目标网络。
由此可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本地区域创新要素的协同运作,还取决于跨区域创新协作网络的建立[10]。
在分析风险时结合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重点考虑四个方面的风险:核心协同网络的内部风险、辅助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外部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辅助协同网络与外部协同网络的交互式风险。
如图1所示。
核心协同创新网络一旦形成,如要切断某一合作关系而另寻其他合作关系,需要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
与创新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知识氛围的变更也不利于企业很快地投入到新的协同创新合作中去。
创新合作关系的积累和升级往往使双方彼此更加适合,加强了资产的专用性[11]。
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负作用即合作关系锁定风险。
此外,辅助协同网络与核心协同网络之间也存在合作关系锁定的风险。
合作关系锁定会进一步造成知识锁定风险。
择优连接风险是指在网络形成过程中,新入企业或组织优先选择与创新能力强的节点建立合作的现象。
例如核心协同网络内部新创企业会优先选择依附创新实力强大的大公司。
在辅助协同网络和核心协同网络之间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企业更容易获取银行贷款,政府为追求整体经济实力和彰显政绩,将优惠政策向大型企业倾斜,重点关注纳税大户的政策需求等。
相继故障风险是由于网络本身缺乏稳定性、网络结构不健全,风险在网络中扩散以致多个节点发生故障而造成。
2.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形成的动力学模型围绕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C 网络、A 网络、E 网络的两两交互关系(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三角结构”)以及企业合作关系度、网络无标度特征(网络特征指标)建立风险形成的因果关系图,如图2。
图2区域协同创新网络风险演化因果关系图模型中包含四条主要的回路:(1)C 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合作对象单一化程度→+合作关系锁定→+知识锁定→-创新能力→+市场适应性→+创新产品产值→+企业创新收益→-C 网络衰退→-C 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该回路反映的是由于核心协同网络内部企业合作关系度偏小而引发的风险。
由复杂网络的概念可知,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的度是指该节点企业所引发的合作关系数目。
度偏小即企业没有与周围的企业充分展开合作或者是合作路径单一。
王国红(2011)等认为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交易对象固定、知识趋同和制度文化的自我强化机制,可能导致产业集成创新过程中的合作关系锁定、技术锁定和区域锁定,进而引发产业集成创新的路径锁定风险[12]。
企业自身认为现存的合作关系是最好的状态,失去了探索新的更好的创新合作关系的机会,久而久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引起协同创新网络的衰败,更不利于企业拓展合作关系度,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C 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创新扩散→+创新“搭便车”现象→+创新惰性→+创新“柠檬市场”→-创新能力→+市场适应性→+创新产品产值→+企业创新收益→-C 网络衰退→-C 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该回路讨论的是核心协同网络内企业合作关系度较大时的情况。
显然,核心网络企业合作关系度越大越有利于创新的扩散,创新扩散可能会引起创新“搭便车”现象,它与制度的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成反比。
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
在创新市场领域,同样也存在柠檬市场,是指由于创新合作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倾向于低沉本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创新的长期利益,在极端的情况下,创新市场会面临萎缩的风险。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网络连接冗余带来的消极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创新合作伙伴的数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13]。
因为过多的合作创新网络连接会造成网络监管和协调成本加大,使企业陷于不断的利益冲突和关系协调的事务中,无暇专注于企业创新。
其次,过多的创新合作连接也会导致企业在创新时被大量噪声干扰,增加决策的时间和难度,因此可能延误创新的最佳时机[14]。
(3)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C网络与A网络的合作程度→+A网络政策制定的科学性→+A网络服务质量→+创新要素的投入→+企业创新收益→-C网络衰退→-C网络平均聚类系数该回路反映的是辅助协同网络如何有效地为核心协同网络提供服务。
一个平均聚类系数高的创新网络意味着企业结点之间集团化程度大,大量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社会或经济关联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类似小集团的网络结构[15],这种结构又称为模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