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毛笔字帖
浅析《张迁碑》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
浅析《张迁碑》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文 / 王海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张迁碑》, 刻于东汉晚期, 是著名的碑刻之一。
在中国古代石刻史和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字体渗有篆体结构, 方整挺劲, 笔法凝练, 历来为临摹书法及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从明朝出土至清代以来, 研究者甚多, 其学术成果也颇为丰厚, 本文只在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 对《张迁碑》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汉隶《张迁碑》碑额局部一、《张迁碑》的发现及出土年代《张迁碑》全称《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亦称《张迁颂》《张公方碑》等。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 刻, 立于东郡毂城县(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 。
碑体通高2.92米, 宽1.07米, 厚0.2米。
碑文隶书, 碑阳15行, 行42字, 共计567字, 宣扬张迁和祖先同执毂城时的政绩;碑阴共3列, 上二列19行, 下列3行, 共41行323字, 刻立碑官吏捐资者41人, 及所捐资钱数。
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 意在篆隶之间, 似如缪篆。
《张迁碑》自出土以来, 受到了金石学家的广泛重视, 历代研究者在其发现及出土年代上颇有争疑, 说法各有不一。
有疑为宋时出土者, 如翁方纲云:“郑耘门太史所藏王百谷本, '焕’字具全, 有金孝章题签、顾云美书释文者, 已是明朝拓本, 则此似是宋拓矣。
《金石文字记》引《山东通志》云:'近掘地得之’。
然地志所载金石, 其系述久近, 亦不尽可凭, 安知非宋时已出, 而洪、娄未之见耶?”同时代的桂馥在《宋拓汉荡阴令张迁表颂》一跋中亦云:“然字画丰腴, 笔势浑穆端严, 与复所得新出土之明整本者霄壤之殊。
此有宋人马和之'和之’二字印, 元人欧阳元印、铁笛道人印, 糜不精妙, 定为汉刻宋拓无疑矣。
” 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亦云:“《汉荡阴临张公方碑》, 惟'东里润色’四字残阙, 若'东里’二字全者, 则明以前拓也。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
张迁碑评述与风格分析《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极高,多为后人效仿。
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堪称神品。
《张迁碑》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更具风采。
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
与东汉其它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
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
行笔阔笔直书,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使得线条极具抒情性。
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划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
此碑在线条的构成上强调积点成线,使每个点步步为营,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
其线条的组合规律别具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粗细相间,变化微妙在《张迁碑》中,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地醒目强烈;且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粗线条显得粗犷有力,厚实奔放;细线条显得含蓄深沉,内敛雄浑。
在整体上一般以较长的粗线条为主,较短的细线条为辅;然两者相辅相成,极为自然。
其二、直曲结合,方劲沉着:张迁碑》的线条多平直朴实,沉着痛快,方折意味浓厚。
不过,在平直的线条为主的情况下,也结合一些圆转的笔调。
如作品中的“一波三折”以及转折处的一笔带过就很明显。
但两者相互并存,变化也就显得非常细微。
《张迁碑》的结构布局也颇有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扁平匀称,端庄大方此碑在体态上多取横势,字形以扁平为主,同时以长、方为辅,风貌古朴。
在横向上比较开张,纵向上则较为收敛,而长和方的体态则是根据笔划的繁简而产生的,在整体布局上,起着协调变化的作用。
其二、错综揖让,生动丰富:每个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非常谐和,讲究相互交错穿插,使每个部分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变化极为丰富。
其三、复杂的空间对比由于线条之间的穿插组合,使得《张迁碑》中的空间分割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对比也就异常地强烈;它有多种形式存在;如“兴”字的左右对称;“为”字的上紧下松,“善”字的上松下紧,“铭”字的左疏右密,“勋”字的左密右疏等等,真正做到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的矛盾调和,可见其空间对比是较为丰富多彩的。
学隶书写《张迁碑》,这样写1年顶别人10年
学⾪书写《张迁碑》,这样写1年顶别⼈10年⾪书学习⾸选《张迁碑》,是⾪书书友彼此⼼照不宣的秘密。
其碑是东汉⾪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书法造诣极⾼,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
它起笔⽅折宽厚,转⾓⽅圆兼备,运笔遒劲⽽曲折有⼒,落笔稳健,可谓是汉⾪⽅笔系统的代表作。
故⽽,想要系统学习汉⾪必学《张迁碑》,⽽如何提⾼⾪书神⽓神采是⾪书学习中最难的问题之⼀,也是学习《张迁碑》过程中必解决的难点。
对此,好多书友与我诉苦,他们学⾪书也很久了,可还是有下⾯的问题:1. 掌握不好⽤笔节奏,导致笔墨⽤量紊乱,字写出来斑驳难看;2. 线条书写不圆润,看起来没有⽣命⼒,找不到其原因所在;3. 掌握不好⾪书学习的阶段⽅法,临创过度卡在瓶颈期,创作⽆思路。
对于诸位书友的问题,我想这个⼈最有发⾔权。
他便是以⼀⼿⽅整⼤⽓的汉⾪拿下第⼗⼀届全国书法展最⾼奖的⾪书⼤家⾼岩⽼师。
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省书协理事、⼭东印社理事、⼭东省书协⾪书委员会秘书长、⼭东省书协培训中⼼导师、王羲之书法院研究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青岛市青年印社社长、青岛市政协委员。
其作品⼊展情况如下:第⼗⼀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奖)第五届中国书坛新⼈新作展(获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奖)全国第⼆届⾪书展(获奖)四届⾪书展第⼆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迎庆⼗九⼤全国书法⼤展,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全国第⼋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届⾏书⼤展全国⾸届、⼆届⼿卷展西泠印社第六.七.⼋届篆刻艺术展全国正书展全国第七届篆刻展全国第三届扇⾯展五百家精品展⼭东省政府“泰⼭⽂艺奖”最⾼奖等⾼岩⽼师尤其擅长《张迁碑》风格的作品创作,这还要得益于他认真刻苦的钻研,为此他⾃我总结了学习⾪书的⼏个必经阶段,有很多实⽤的⼲货送给你:“第⼀阶段:是由⼀碑⼊⼿,专⼀临摹学习阶段,我学⾪书,从张迁碑⼊⼿,许多年来对张迁碑下了较⼤功夫的临摹研究,能够掌握张迁碑的笔法、结字及艺术特点,并能熟练的背临并⽤于创作:可谓能得张迁之形。
张迁碑
《张迁碑》赏析2009/12/14 22:16 [碑帖临习 ]东汉隶书,其字形已基本走出秦及一些西汉隶书带篆意的束缚,由长而渐趋于扁,结构也日益简化,许多碑文则已达到绝对的工致,平稳匀称,与唐代工稳的楷书具有相似的审美意趣。
在两汉长达几百年的众多的隶书碑刻中,《张迁碑》的风格处于嬗变的中间状态。
她字形不合规律,时扁时长,时大时小,用笔方中有圆,劲而内敛,就笔者感觉,其可与《石门颂》并列称为汉隶中最具风格特征、也最具艺术魅力的碑刻作品。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二月。
碑原在山东东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
此碑高二百七十公分,宽一百十五公分。
碑阳、碑阴都刻文,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
碑额【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似篆若隶,风格与正文不同,却似乎又有某种联系。
在汉碑中,这样的碑额似不多见。
其布列颇特殊,上下紧密,甚至参差并连在一起,但行距分明。
用笔既有篆书的圆转,又多隶书的方折,极其灵动飘逸;结构宽扁,不拘一格,自然而成;线质劲敛,艰涩中有柔婉;线形屈曲,极具动感,而又不显突兀。
这种风格,即使在秦时带篆意的隶书中亦极少见。
秦隶常遗有篆之古意,却多规律性,没有这般巧妙生动。
世人学《张迁碑》,多疏忽其额书的审美价值,甚至不以之为学习对象,实在令人遗憾。
浑雄沉穆巧拙相生《张迁碑》赏析东汉隶书,其字形已基本走出秦及一些西汉隶书带篆意的束缚,由长而渐趋于扁,结构也日益简化,许多碑文则已达到绝对的工致,平稳匀称,与唐代工稳的楷书具有相似的审美意趣。
在两汉长达几百年的众多的隶书碑刻中,《张迁碑》的风格处于嬗变的中间状态。
她字形不合规律,时扁时长,时大时小,用笔方中有圆,劲而内敛,就笔者感觉,其可与《石门颂》并列称为汉隶中最具风格特征、也最具艺术魅力的碑刻作品。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二月。
何绍基临张迁碑九十三通字帖(许兴路整理)
简介:此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l86年),为谷城旧吏韦萌等为张迁立的去思碑。
碑高292厘米,宽l07厘米,厚20厘米。
碑阳文l5行,满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隶书。
碑阴刻立碑故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计3列41行323字,字径3.5厘米,隶书。
额篆书阴刻“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字径9.5厘米。
形制丰满,文辞淳古,隶法朴茂,为汉碑中之佳作。
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
张良、张释之和张骞,《汉书》皆有传,但看不出他们之间有家族关系。
此碑于明初掘地发现,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当时铭文尚完好可读。
至明正德年间,“东里润色”4字尚完好,仅残缺五字。
清乾隆间,“东里润色”的“东”字泐半,“润”字的“水”旁仅存中点,“色”字与下“君”字皆泐大半。
光绪十八年碑毁于火,常熟翁氏就原碑重新剔刻,但神气全非,幸碑阴文尚完好如旧。
解放后,在东平县府院内建亭,将碑置于亭内。
l965年移岱庙炳灵门内,外置玻璃罩保护。
l983年9月移岱庙碑廊。
现残泐68字,其中22字全泐。
【原文】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人也。
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
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決勝負千里之外,析珪於留。
文景之間,有張釋之,建忠弼之謨。
帝遊上林,問禽狩所有。
苑令不對,更問嗇夫,嗇夫事對。
於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
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
上從言。
孝武時,有張騫,廣通風俗,開定畿寓,南苞八蠻,西羁六戎,北震五狄,東勤九夷。
荒遠既殯,各貢所有。
張是輔漢,世載其德。
爰既且於君,盖其繵縺。
纘戎鴻緒,牧守相係,不殞高問。
孝弟於家,中謇於朝。
治京氏易,聰麗權略,藝於從政。
少為郡吏,隱練職位,常在股肱。
數為從事,聲無細聞。
徵拜郎中,除穀城長。
蠶月之務,不閉四門。
雄厚朴拙 烂漫天然——《张迁碑》书法艺术赏析
厚、 质朴 , 但过于呆板 , 张迁碑》 而《 在朴茂 方劲的基础上又经 过
长 时 间 的风 化 而 变 得 苍 茫 迟 涩 , 成 生拙 的笔 画和 古 朴 的气 息 , 形
人 物之手 , 和孔 庙 中高大雄伟的《 礼器碑》 乙瑛碑》 史晨碑》 熹 《 《 《 平 石经碑》 等碑书上工整华丽 的隶书相 比, 了几分质朴、 重, 多 厚 产 生 逆反 的新 鲜感 , 更 显《 这 张迁 碑》 书法 “ 稚气 满纸 , 趣 横 逸 生” 有极强 的生命力。关于《 , 张迁碑》 的评价 也有明显的两极分
美术 时空
A R T D U CA T 1 N E S E A R C H E 0 R
雄厚 朴拙 烂 漫天 然
— —
《 张迁碑》 书法 艺术 赏析
口何 岩
摘
要 : 张迁碑》 东汉晚期成熟的碑刻隶书 , 《 是 上承篆法 , 下开魏晋
羡碑》 之折刀头 , ) 再变为北 魏真书《 平公》 始 等碑。 该碑不少 的 ” 字却 带有真书笔 意, 这对 汉隶而言不 能不说是 一种创新。 清代 书 法大家伊 秉绶 、 绍基独具 慧眼 , 何 发现 《 张迁碑》 书法水平之
《 张迁 碑》 书风 的主要特点是朴茂 、 稚拙 、 倔强。此碑以方笔 为主 , 于方直 中寓圆巧。隶书脱胎 于篆 , 故有“ 隶带篆意” 之说 , 该碑既有篆书的 圆转 , 多隶书 的方折 , 又 方折意味浓厚。大多数
线条粗 短 , 很少有 夸张 的蚕头 燕尾 , 显得平 直朴实 、 沉着痛快 。
化 。 清代 万经 评 : 其 字颇佳 , “ 惜摹 手 不工 , 全无 笔 法 , 阴尤 不
张迁碑单字临摹笔法结构解析,超级干货,果断收藏!
张迁碑单字临摹笔法结构解析,超级干货,果断收藏!书法研习院2017-09-30 13:17 张迁碑,汉代隶书中的经典之一。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
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
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
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
运笔多采“方笔”,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
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
“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
字形偏于古拙一路,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虽字迹多漫漶,然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结字运笔已开魏晋风气。
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
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
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
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易也。
深望智者能得其兼。
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张迁碑》上承西周《盂鼎》书风,四周平满,严正朴茂,而且接近楷法,开启北魏《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一路书法。
亦有人认为,“北魏《郑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石刻、造像无不与它有着嫡乳关系”。
《张迁碑》的用笔,有时波磔分明,有时四角方折,似完全不讲笔法。
对此,清万经的话倒是有点道理。
他说:“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
”所说“摹手不工”,应该还包括刻工的不佳,许多魏碑的方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但《张迁碑》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气象,临习汉隶,如果要求变,则《张迁碑》是极好的范本。
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是汉隶中的上品。
文章后面附有张迁碑全文高清放大字帖。
张迁碑放大高清版。
张迁碑笔法详解
张迁碑笔法详解《张迁碑》笔画详解—点各种笔画均是“点”引申出来的,点画虽小,却最能展示书写者的精神气质与艺术功力,其用笔的起、行、收都用到位,使之形满力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的组合使用:《张迁碑》中点的变化极其丰富,当多个点画出现在同一个字中时,就要根据字势、笔试的需要灵活运用、其变化形式不可千篇一律,更不能牵强附会。
既要抒发个性,又要附合结字用笔规律,使点的造型生动自然而又和谐统一。
01顶点顶点也称直点,多于字头之上独立出现,形状竖直,多呈倒梯形或倒三角。
笔法:逆锋向上起笔,折锋右切,再折锋下行或按或提,自然收笔。
02侧点此点造型取斜侧之势,带有明显的“啄”势,其位置多在字的右下,做收尾的一笔。
笔法:逆锋向左上起笔,折锋向右,再折锋向右下缓行,渐提直至完全提起。
03横点汉隶中以横带点的情况很多。
其笔法与短横笔法一致,线质粗实。
04竖点竖点的笔法与竖画基本一致,其收笔既可挫锋方收,也可自然提笔,其造型也是可长可短。
05撇点撇点笔法近似撇画、起笔藏锋,向右下重顿,转锋或折锋左下,轻快出锋。
06挑点此笔势与撇点正好相反,逆锋想左下入笔,折笔向下左顿,转锋向右或右上出锋。
下笔要稳健沉着,出锋力量要足,速度要快。
07左点此点为回锋撇点,多在字的左侧出现。
笔法:路锋起笔,向左下铺毫,折锋右下左顿,再折锋向右收笔。
或起笔向左下铺毫,顺势翻转向左圆回。
08三角点《张迁碑》点的造型以三角形居多,而且可以出现在任何位置,但其笔法均为方折起笔,收笔出锋。
09方点方点是《张迁碑》点画造型的又一常见形式,其方向位置变化很多,但其笔法均为方折起笔和挫锋方收。
10圆裹点此点造型圆融饱满,与其它方笔点画风格迥异,提笔圆转至点画圆满,根据笔势需要,含蓄出锋。
注意圆裹点虽小,然用笔要沉稳,力量要注入、方显圆浑。
11折锋点此点多见于“焦”部。
笔法:逆锋折笔写横点,至末端向右稍提,折锋右下,再折锋左下撇出。
《张迁碑》笔画详解一. 横《张迁碑》中的横画分“大横”与“小横”两类。
《张迁碑》笔法全解密(珍藏版)
《张迁碑》笔法全解密(珍藏版)
张迁碑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
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隶书。
明初出土,先置于乐平州学,建国初移置于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1965年再迁至泰安岱庙,后又能移至贶殿东郎之历代碑刻展室内。
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业绩。
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
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
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
明初出土。
碑高九尺五寸(2.92 米),宽三尺二寸(1.07米)。
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径3.5厘米,隶书;碑阴刻立碑官吏四十一入衔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
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隶书,字
径3.5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
君表颂'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
有似印文中缪篆,人因以篆目之。
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
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
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
碑文系故吏韦萌等
为追念其功德而立。
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
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
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
以决为当时之物。
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
多。
张迁碑笔法全解密(珍藏版)。
《张迁碑》高清大图释文
《张迁碑》高清大图释文对汉字的结构造型这一概念,我们并不陌生,然而,在各种规范书写和实用文字潜移默化中,我们失去了对汉字造型的更多想象,以致当我们看到历代碑帖中那些结构造型“奇异”的处理时,常常拍案叫绝!《张迁碑》就属于这一类型的经典,常学常新。
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
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碑高2.92米,宽1.07米。
此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
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东里润色”本。
本次采用的正是故宫藏本。
碑额一汉故榖碑额二城长荡碑额三阴令张碑额四君表颂一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
君之先出自有二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三焕知其祖。
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四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
文景之间,有五张释之,建忠弼之谟。
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
苑六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
于是进啬夫为令,七令退为啬夫。
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八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
上从言。
孝武时,有九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十北震五狄,东勤九夷。
荒远既殡,各贡所有。
张是十一辅汉,世载其德。
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
缵戎鸿十二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
孝弟于家,中謇于朝。
治十三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政。
少为郡吏,隐练职十四位,常在股肱。
数为从事,声无细闻。
征拜郎中,除十五谷城长。
蚕月之务,不闭四门。
腊正之祭,休囚归十六贺。
八月筭民,不烦于乡。
随就虚落,存恤高年。
路十七无拾遗,犁种宿野。
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十八全。
子贱孔蔑,其道区别。
《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十九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
邵伯分二十陕,君懿于棠。
晋阳佩玮,西门带弦。
君之体素,能二十一双其勋。
流化八基,迁荡阴令。
张迁碑笔法
张迁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之一,其笔法独特,具有浓郁的汉
代简书风格。
以下是张迁碑的笔法特点:
1. 方笔为主:张迁碑中的字形以方笔为主,笔画转折处多为直角,线条清晰、刚劲有力。
2. 粗细变化:张迁碑的笔画粗细变化明显,粗笔和细笔的对比
使得字形更加生动。
3. 圆润饱满:张迁碑中的字形饱满、圆润,笔画之间的连接处
多呈弧形,线条流畅自然。
4. 捺画夸张:张迁碑中的捺画较为夸张,捺脚较高,捺尖较宽,使得整个字形更加稳定。
5. 钩画锐利:张迁碑中的钩画锐利有力,钩角分明,给人以明
确的方向感和力量感。
总之,张迁碑的笔法具有独特的特点,既保持了隶书的古朴,又
增添了几分灵动、活泼的气息。
张迁碑集字古诗作品
张迁碑集字古诗作品张迁,北魏时期的书法家、诗人,他才情横溢、书法造诣高超,并且更以他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张迁留下了许多文字作品,其中以碑刻古诗最具代表性。
以下是张迁碑集字古诗作品的分类。
史传类张迁碑刻之所以著名,之一就是因为他曾多次接受过北魏政府的重任务,而这些不同类型的碑记对于研究北魏历史和文化都有极大的价值。
张迁碑记作为书法艺术和历史文献的完美结合,早已成了世人推崇的艺术珍品,比如《重安王墓志》和《后魏高平陵第十二碑》。
千古一师类张迁尤擅长文学诗歌,并有着极高的口才和学术内涵。
他的诗歌灵气十足,几乎所有的诗作均起于一线而达到顶峰的境界。
张迁诗歌以自然、物象为主,从寻常之中寻找诗意之美,其作品给世人留下了印象深刻的诗句,比如:“这一片天是一道光,脚下路成千古长。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踏破仙门寻梦处,不回头,烟花依旧燃。
”水墨类书法与诗歌都是张迁的强项,他将这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极具韵律美感,极具现代感的书法与诗集。
其墨体写得浓郁有韵味,诗句结构优美;墨卷与诗选材丰富,内容多变,风格独特,具有工笔画的精细和写意画的灵动,可谓独领风骚。
其中,《送葬行》墨迹同步上下卷画展示,墨体中充满浓厚的哀愁,耐人寻味,让人陶醉其中。
书法类北魏张迁的大书法家地位在古代和现代艺术界和书法界无人能及。
张迁的书法理念注重传承,他崇尚古典,又不落俗套,更加讲究笔意和思想内涵。
张迁凭借着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夸张的曲线构造,为后世书法家指明了一条根据传统,融入现代的道路。
他的篆、隶、楷、行、草各体书法无不似波澜汹涌的大海,在美学上散发出无限魅力,能令人一见倾心。
其中,《华佗访问》和《破泉山治水碑》等作品,阔叶硬土、紧迫的笔力展示了张迁的独创性和刚性美。
总之,张迁碑集字古诗作品的分类是多元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遗产,其所代表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是中国书法和诗歌等文化艺术顶峰的一部分。
张迁碑的特点口诀
张迁碑的特点口诀
以下是 7 条关于张迁碑特点口诀:
1. 字形古朴又端庄,如同老者立朝堂。
你看那“君”字,多有气势呀!
2. 线条厚实力量足,好似壮汉挺傲骨。
就像“力”字,那股力量简直要透出来啦!
3. 结体错落有奇趣,好比繁星布夜幕。
“之”字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4. 用笔多变真奇妙,仿佛舞者展灵巧。
像“永”字的写法多丰富啊!
5. 章法自然韵味长,恰似溪流缓流淌。
众多字在一起多和谐啊!
6. 雄浑大气扑面来,犹如猛将把门开。
那一个个字多有气魄呀!
7. 质朴天真情感浓,好比孩童乐无穷。
“乐”字不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嘛!
张迁碑就是这么独特奇妙,让人不得不爱啊!。
《张迁碑》笔法详解“横”的写法-“大横”全是干货值得收藏
《张迁碑》笔法详解“横”的写法-“大横”全是干货值得收藏《张迁碑》中的横分为“大横”和“小横”两类。
“大横”起笔厚重,头部以方为主,或方中带圆,行笔挺劲,收笔铺豪,平势出锋。
下面就给大家详例“大横”的变化及写法:一、等重横此横为《张迁碑》大横的基本型,也是汉隶大横的最基本造型,其特点是上平下曲,起笔、收笔分量均衡,给人以平衡、稳健之美。
笔法:1、起笔向左,藏锋逆入2、折锋下切,切锋宽厚3、折锋向右,铺豪阔笔而行4、中部略提,线条稍弧5、手笔处铺豪顿笔,转锋向右上渐提出锋二、重入轻出横此横起笔重,收笔轻,但轻而不弱,于凝重之中透露出一股险绝之势,为《张迁碑》横法所特有。
笔法:起笔逆锋,向右行笔渐行渐提至收笔处稍驻笔,转笔向右上出锋。
三、轻入重出横此横起笔轻、收笔重,于“重入轻出横”正好相反,它起笔简约,更体现了收笔斩钉截铁的粗旷之美。
笔法:起笔藏锋,提笔圆转或方折,右行渐铺豪,收笔重顿,转笔向右上渐提出锋。
四、腰粗横此横腰部粗重,行笔过程无需上提,给人敦厚朴实、笔势雄强之感。
笔法:起笔藏锋,右行铺豪按笔,收笔向右上轻提出锋。
五、腰细横此横腰部轻细,欲断还连,浑厚中兼具空灵。
笔法:起笔方折,右行笔锋渐提,至中部提的最起,然后笔峰再油轻到重,渐铺豪至尾部,顿挫后出锋收笔。
六、凸横此横中部稍高,两头略低,犹如一座虹桥横跨,稳实挺劲。
笔法:逆锋起笔,右行向上取弧势,收笔重顿出锋。
注意向上弧弯适中,不宜过大,否则线条不挺。
七、凹横此横于凸横态势恰好相反,两头略高、中间凹陷,对上部笔画有托抱之势。
笔法:起笔同写一般大横,行笔略向下作弧,收笔多上翘,同样要注意向下弧弯适度,不可过分夸张。
八、平直横这种横,行笔平直,几乎呈一直线,无波浪起伏,其造型横刀立马,线条平时质朴,体现出《张迁碑》刚劲挺拔之势。
笔法:起笔方折,行笔平直涩进,无明显提按顿挫,收笔顺势出锋,要避免生拉直拖,笔画扁薄。
九、波横与平直横相比,波横的特点是悠扬跌宕、一波三折,波横变化是隶书大横特征之一,在波横重尤为突出。
张迁碑字帖及释文
张迁碑字帖及释文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译文: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已吾人也。
君之先,出自有译文: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译文:焕知其祖。
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译文: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于留。
文景之间,有译文:张释之,建忠弼之谟。
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
苑译文:令不对,更问啬夫。
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译文:令退为啬夫。
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译文: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
上从言。
孝武时有译文: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译文: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
张是译文: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缵戎鸿译文: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译文: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
少为郡吏,隐练职译文:位,常在股肱。
数为从事,声无细闻。
征拜郎中,除译文:谷城长。
蚕月之务,不闭四门。
腊正之祭,休囚归译文:贺。
八月筭民,不烦于乡。
随就虚落,存恤高年。
路译文:无拾遗,犂种宿野。
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译文:全。
子贱孔蔑,其道区别。
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译文: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
邵伯分译文:陕,君懿于棠。
晋阳佩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译文:双其勋。
流化八基,迁荡阴令。
吏民颉颃,随送如译文:云。
周公东征。
西人怨思。
奚斯赞鲁,考父颂殷。
前译文: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
于是刊石竖表,铭译文:勒万载。
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译文: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纯。
雪白之性,译文:孝友之仁。
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译文:有勋。
利器不觌,鱼不出渊。
国之良干,垂爱在民。
译文: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
既多译文:受祉,永享南山。
干禄无疆,子子孙孙译文: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
阳译文:气厥析,感思旧君。
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译文: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
共享天秨,亿载万年。
史上最全《张迁碑》字字析(1__10讲)
史上最全!《迁碑》字字析(1--10讲)《迁碑》全称《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君表颂》,刻于东平三年(186年),于明代出土。
《迁碑》现存于省岱庙。
《迁碑》和《全碑》都为汉末名碑。
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整个碑的书风雅拙、质朴。
《迁碑》碑文记载了迁的政绩,是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
《迁碑》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讲解,没讲六字,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示。
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通道批评。
第一讲君、讳、迁、字、公、方君'君'字造型外方正弯曲。
三横线要保证平行之势,上横弯曲,中下横平正,三横起笔参差不齐。
长撇弯曲,调整整字变化。
讳“讳”字整字外侧方正,部弯曲。
左侧“言”旁上紧下松。
右侧长竖弯曲,下面三小竖向左倾斜表现整字灵动。
迁“迁”字是半包围结构,被包围部分向右上调整,整体重心向右上方偏移,“西”处稍厚重,下面小撇捺需要轻巧。
走之旁要注意两点的变化,平捺需要厚重。
字迁碑书写此字上方下圆,宝盖头夸加大整字的气势。
下面子处长弧线要调整中锋用笔,保持线条的弹性。
公“公“字看似简单,实则在书写时需注意下面三角不是正的,需要靠捺画调节。
左面丿“收势回锋”,右面捺画重顿出锋。
方“方”字重心偏右移动,点画与长撇不在横画的正中间。
横画下面两笔一转一折。
第二讲也“也”字整字方正较为强硬,多以方笔书写显厚重。
横折微提,转笔向里收,短竖下面留白。
捺脚按笔出锋向外放。
第三讲君、之、先、出、自、有君君字与之前的不同,整字摆动很大。
第二横与第三横起笔处对齐,长横没有明显波动,可表现古拙。
撇画弯曲。
口部要小一点,与撇画对齐,以求稳势。
之之字整体是篆书结构,横画是隶书笔法。
在书写时中间竖画垂直,左边竖画向左弯曲与横画相接用“搭”笔,右边竖画弧线书写与小横画相接。
长横厚重平稳,书写时行笔与捻笔配合书写,掌握一定的节奏性。
先先字整字重心偏上。
临习《张迁碑》的“七步法”,学会了,一年见效!
如果说汉隶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那么《张迁碑》就占据了高峰上以雄强为代表的最高据点,其书法艺术造诣极高,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附:《张迁碑》高清原贴(有两个版本)。
领取方式:关注《书法魅影》后,私信发送“张迁碑”即可免费领取。
什么样的人适合临习《张迁碑》?又该这样如何正确学习《张迁碑》?《张迁碑》又有哪些特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现在我们就这些问题来进行深入探讨。
学习《张迁碑》的人群《张迁碑》属于雄强书风,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1、如果你喜欢二王精致一路的书风,就没必要临习此碑,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书法,如果确实想学习隶书,《曹全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2、如果你喜欢整齐匀称的书法,如馆阁体、美术字等,也不要学此碑,因为你会认为是丑书,根本就不会喜欢此碑,更谈不上研究学习了。
3、如果你喜欢颜真卿、杨维桢、魏碑等书风,就可以尝试学习《张迁碑》,若论雄强之气,《张迁碑》绝不逊色颜体。
魏碑代表如何学习 《张迁碑》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已经学过书法的人都可以按照下文七个步骤来练习(简称“七步法”,很多隶书都可以用此“七步法”来练习) ,偶有跳步、交叉是可以的,但整体思路最好循序渐进,不能求急。
只是初学者要学的慢些,如果按照每天练习两个小时计算,一年左右就可以临的很像了。
至于具体的动作演示视频,书友们可以网上查找,有很多点画的演示, 小编主要是给大家理论指导。
第一步:从用笔开始谈到用笔,首先要建立一个逻辑,那就是不管点画如何变化,所有的点画都包含三个步骤:起、行、收。
用“起行收”的观点来简单概括用笔,有助于初学者快速入门,掌握核心的用笔奥义。
张迁碑的“起行收”具有以下特点:(1)起:方笔居多,偶有圆笔,方笔起笔如同楷书,需要在起笔处顿一下笔来写出方角。
(2)行:纯中锋行笔,厚重朴实,笔尖多保持在笔画的中间位置。
(3)收:回锋收笔,有圆收和方收两种,对于横画的燕尾,则顿笔后右上方出锋。
在练习点画时,要注意“稳、准、很、推”。
《张迁碑》全文及释义
《张迁碑》全文及释义原文碑阳: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1)人也。
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2)。
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3)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
文景之间,有张释之(5),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6),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7),更问啬(8)夫,啬夫事对。
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从言。
孝武时有张骞(10),广通风俗,开定畿寓(11),南苞八蛮(12),西羁六戎(13),北震五狄,东勤九夷(14)。
荒远既殡(15),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
爰既且(16)于君,盖其繵縺(17),缵戎鸿绪(18),牧守(19)相系,不殒高问(20)。
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聪丽(23)权略,艺于从畋(24),少为郡吏,隐练(25)职位,常在股肱(26),数为从事(27),声无细闻(28)。
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长,蚕月(30)之务,不闭四门。
腊正之祭,休囚归贺(31)。
八月算民(32),不烦於乡。
随就虚落(33),存恤(34)高年。
路无拾遗,犁种宿野。
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
子贱孔蔑(35),其道区别,尚书五教(36),君崇其宽。
诗云恺悌,君隆其恩(37)。
东里润色,君垂其仁。
邵伯(38)分陕,君懿于棠。
晋阳佩玮,西门带弦(39),君之体素,能双其勋(40)。
流化八基(41),迁荡阴令。
吏民颉颃(42),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
奚斯赞鲁,考父颂殷。
前喆遗芳(43),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44)以来,虽远犹近。
诗云旧国,其命惟新(45)。
於穆(46)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
纪行求本(47),兰生有芬。
克岐有兆(48),绥御有勋(49),利器不觌(50),鱼不出渊。
国之良干,垂爱在民。
蔽沛棠树,温温恭人(51)。
张迁碑译文
张迁碑之宇文皓月创作《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
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现存最早拓本为明拓本(“东里润色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
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
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
明初出土。
碑高九尺五寸(2.92 米),宽三尺二寸(1.07米)。
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径 3.5厘米,隶书;碑阴刻立碑官吏四十一入衔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隶书,字径 3.5厘米;碑额篆书题“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文中缪篆,人因以篆目之。
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
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
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
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克不及,所以决为当时之物。
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书法特点《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
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
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
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
运笔多采“方笔”,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
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
“于方直中寓圆巧,笔划粗细相间,生动自然”。
[1]字形偏于古拙一路,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虽字迹多漫漶,然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结字运笔已开魏晋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