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
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规律
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规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们对于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关注。
海拔上升对植被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气候变化、土壤条件、植物适应能力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从海拔上升的原因、植被的特点以及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海拔上升的原因。
海拔是指地表某一点到海平面的垂直高度,海拔上升是指从海平面向山顶方向的高度逐渐增加的过程。
海拔上升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形变化、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
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和气压逐渐降低,同时光照强度、降水量等气候条件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植被的分布。
在低海拔地区,由于气温较高、降水量充足,植被多样性较高。
常见的植被类型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
这些地区的植被生长旺盛,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完善。
然而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植被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在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植被生长条件相对恶劣。
常见的植被类型包括寒带针叶林、高山草甸等。
这些地区的植被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忍受低温、缺氧等恶劣环境条件。
植物的形态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如植物的叶片变小、多毛化等。
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增加,光照强度和降水量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植被的分布。
在低海拔地区,植被种类多样,植被覆盖度较高;而在高海拔地区,植被种类较少,植被覆盖度较低。
在不同海拔地区,植被的类型和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如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
除了气候条件的影响外,土壤条件也是影响植被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海拔的上升,土壤的类型和质地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有些植物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只能在特定的土壤类型上生长;而有些植物对土壤的要求较低,能够适应多种土壤条件。
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四川主要土壤类型
3.70
5.67 7.47 9.69 24.82 1.61 0.67
紫色土及其分布
紫色土景观及土壤剖面
土体构型: 一般: A-AC-C 平缓地段:A-B-C
紫色土分布、面积及特点
全省紫色土面积为911.33 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 18.4%。耕种紫色土面积 为406.09万公顷,占紫色 土总面积的44.6%,占全 省耕地土壤的36.4%,仅 次于水稻土而居第二位。
紫色土是由特殊性质
的紫色岩母质形成的初育 土。四川紫色土的母质主
酸性紫色土:
面积208.29万公顷,占紫色土总面积的23%。 土壤不含碳酸钙,pH低于6.5,多呈微酸性反应; 质地较粗,大多为砂壤土、轻壤土或中壤土,耕性 和通透性良好。 适合茶树生长,特产生姜等经济作物。
要是侏罗系和白垩系紫色 岩层,以泥(页)岩和砂 岩为主,大多为钙质胶结, 一般都含有数量不等的碳 酸钙。
大部分白膳泥耕地现已改造培育为水稻土(白膳泥田)。
黄 壤 分 布 、 面 积 及 特 点
黄壤性土
面积为110.12万公顷, 占黄壤总面积的24.4%, 其中耕地面积37.80万公 顷,占黄壤耕地的37%。 占95.6%
它主要分布在四川盆边山地,母质有砂岩、页岩和花岗岩等的风化物。
自然植被多为常绿阔叶林破坏后的次生林,加上所处地形较陡,水土流 失较重,土壤剖面发育较弱,B层分化不甚明显。
紫色土分布、面积及特点
四川是我国紫色土分 布最集中的地区,全省紫 色土面积为911.33万公顷, 占土壤总面积的18.4%。 耕种紫色土面积为406.09 万公顷,占紫色土总面积 的44.6%,占全省耕地土 壤的36.4%,是全省仅次 于水稻土而居第二位的耕 地土壤。
浅谈云顶山亚高山草甸的恢复治理
浅谈云顶山亚高山草甸的恢复治理[摘要] 云顶山亚高山草甸区位于山西省云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通过分析亚高山草甸治理的必要性,总结出草甸区的治理方案,并通过效益分析得出草甸区经过治理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健词] 恢复治理;亚高山草甸;云顶1项目建设区概况1.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山西云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太原市娄烦县的西南部,保护区东部与古交市范围的屯兰林场相连,南靠交城县范围的孝文山林场、西葫芦林场和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与方山县范围内的南阳山林场为邻,北以太佳公路为界,行政区划隶属于娄烦县的米峪镇乡和马家庄乡,保护区三面全为森林。
保护区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11。
33’33”至111。
47’10”,北纬37。
50’49”至3802’15”之间,东西长24KM,南北宽15KM。
1.2地质、地貌云顶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脉中部,地质构造属太古代,母质为花岗岩,片麻岩。
海拔在1266-2708M之间,境内地貌复杂,以大起伏侵蚀高中山为主,河谷区域属中起伏黄土覆盖高山。
1.3气候云顶山自然保护区属温带风气候,平均气温4℃左右;极端最高温29.8℃,极端最低温-26.8℃;年平均降水量600㎜,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无霜期100天,平均相对湿度71.0%,初霜期9月下旬,积雪厚度可达50㎝,结冰期10月下旬,结冰厚度可达85㎝以上。
1.4水文保护区范围内由于森林茂密,涵养水源,沟沟有水,在境内形成南川河与西川河,在马家庄岔口形成涧河,流入汾河水库。
年注入汾河水库的总水量占到汾河水库总来水量的1/10。
1.5土壤云顶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壤是从花岗岩和片麻岩母质上发育而成的。
主要土壤有山地草甸土、棕色森林土、褐色土、草甸土等。
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于赫赫岩山,前云顶山等海拔2500m以上的缓去坡一带。
棕色森林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900-2500m之间,为保护区的主要土壤类型。
褐色土分布于保护区内的河谷阶地、丘陵山区范围,海拔在2000m以下,是保护区范围内土壤类型的又一大类。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张笑鹤【摘要】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是该地区云冷杉暗针叶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由采伐迹地向顶极暗针叶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4个海拔梯度(A:2900-3050 m;B:3150-3300 m;C:3300-3450 m;D:3450-3550 m)40 a生针阔混交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上升而不断下降,分别由A梯度的157.07t/hm2、3.43 t·hm-2·a-1下降到D梯度的54.65t/hm2、1.36 t·hm-2 a-1,气温的海拔间差异以及林分密度的递减足影响林分生物量、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原因;阔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由A梯度的200.55 kg、4.96 kg/a下降到D梯度的47.86 kg、1.19 kg/a;而针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牛物量、生产力则逐渐上升,由A梯度的51.57 kg、1.28 kg/a上升到D梯度的73.88 kg、1.84 kg/a,但未达显著水平,阔、针叶类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变化分异是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该地区阔叶类树种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比针叶树种更为敏感和显著.【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21【总页数】11页(P5810-5820)【关键词】地上生物量;海拔梯度;亚高山;次生林;自然恢复【作者】刘彦春;张远东;刘世荣;张笑鹤【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正文语种】中文川西亚高山林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和长江上游,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森林类型是亚高山暗针叶林,这些森林集中分布于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等流域及其支流,不仅是我国西南高山林区木材生产基地和物种基因库,而且还是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屏障[1-2]。
动植物知识竞赛题:全国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试题考试试题五
动植物知识竞赛题:全国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试题考试试题五1、单选目前世界生物多样性总的趋势是()。
A.锐减B.破坏得到有效控制C.物种不再灭绝D.递增正确答案:A2、单选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江南博哥)告》初步评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为()。
A.39330亿人民币B.1800亿人民币C.220亿人民币D.100亿人民币正确答案:A3、单选我国现在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居世界第()位。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C4、单选我国拥有()大海洋生态系。
A、黄海、东海、南海、黑潮流域B、黄海、东海、渤海流域C、黄海、东海、南海流域D、黄海、渤海、南海、黑潮流域正确答案:A5、单选《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个主要目标是()。
A.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B.保护野生植物、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人体健康C.保护遗传资源、保护环境和保护森林D.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正确答案:A6、单选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使环境结构和环境状态产生变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或破坏。
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A.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B.水污染和大气污染C.工业污染和生活排污D.噪音污染和光污染7、单选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联络点和履约办公室设在()。
A.外交部B.国家环保部C.财政部D.科技部正确答案:B8、单选环保部门对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总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发给()。
A.环境友好企业证B.排污许可证C.环保产业证D.绿色企业证正确答案:B9、单选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调整必须经()评审通过,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
A.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B.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C.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D.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发展规划司正确答案:B10、判断题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盛哲良; 朱万泽; 舒树淼; 李霞【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9(039)010【总页数】10页(P1851-1860)【关键词】优势种; 次生林恢复; 林龄; 土壤营养; 川西亚高山【作者】盛哲良; 朱万泽; 舒树淼; 李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2物种组成不仅反映了群落中物种间的关系,也反映了环境对物种生长的影响,是群落最基本的特征[1]。
植物物种组成的差异是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和适应的结果[2]。
近年来,在景观或更小尺度上的植被格局是植被生态学研究中理解植物群落动态的重点[3]。
其中环境异质性和种间竞争分别作为生境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植物物种组成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有关次生林物种组成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研究通常只从环境因子单个角度进行探讨[4],少有从局域生态学过程(环境过滤和种间竞争等)角度同时探讨对物种组成的影响。
次生林演替中,群落优势种会发生显著变化[5],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和分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受环境条件和种间竞争的影响[6]。
尽管两种理论具有争议,但并不矛盾,在较长的时间演替序列中不同群落环境因子和种间竞争对植被组成影响的作用可能存在强弱差异[7]。
也有研究认为环境因子和种间竞争对植被组成的影响的作用差异是由研究尺度的差异导致[8]。
范秀华等通过群落分类结构对长白山山区次生林群落分类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7],但很少有单纯从物种生长特性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例如树高、生长快的树种往往由于占据较大光能资源而成为优势树。
因此,环境因子和种间竞争对植被组成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在亚高山次生林地区。
川西亚高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暗针叶林是该区域的主要森林类型[9]。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比较_1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比较*周 焱1徐宪根1阮宏华1**汪家社2方燕鸿2吴焰玉2 徐自坤2(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37;2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武夷山354300)摘 要 应用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在25e 和60%田间饱和含水量条件下培养110d 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率的差异。
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加快,高山草甸(0108g CO 2-C #kg -1#d -1)分别比亚高山矮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快1413%、6010%和16617%,差异主要存在于0~10c m 。
土壤碳矿化率以针叶林最高(1616%),分别比亚高山矮林、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高3710%、6716%和7911%。
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率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递减的幅度在不同海拔高度土壤间存在显著差异(P <0105)。
研究结果揭示,土壤碳矿化速率和矿化比率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产生显著的变化。
关键词 植被类型;海拔;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矿化率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8)11-1901-07M i n eralization rat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i n W uyiM ountainof Sout heast Chi n a.Z HOU Yan 1,XU X i a n -gen 1,RUAN H ong -hua 1,WANG Jia -she 2,FANGY an -hong 2,WU Yan -yu 2,XU Z-i kun 2(1Facult y of F orestR esources and E nvironm ental Science ,N anjing F orestr y Universit y ,N anjing 210037,China;2Adm inistrative Bureau of W uyishan N a -tionalN at u re R eserve ,Wuy is han 354300,Fuji a n,Ch i n a ).Chinese Journal o f E cology ,2008,27(11):1901-1907.Abst ract :W ith incubati o n tes,t th is paper stud ied the m i n era lizati o n rate and m i n era lizati o n ratio of so il organic car bon (SOC)along an elevati o n gradient i n the W uy ishan Na ti o na lN ature R e -ser ve o f Fujian Prov ince ,Sou t h eastCh i n a .So il sa m plesw it h a fi e l d w ater capacity of 60%w ere i n cubated at 25e over 110days .The m i n eralization rate of SOC i n creased w ith i n creasi n g e le -va ti o n ,and that i n 0-40c m layer under a l p i n e m eado w (0108g C O 2-C #kg -1#d -1)w as 1413%,6010%,and 16617%greater than tha t under dwarf fores,t con iferous fores,t and ever -green broadleaf fores,t respecti v e l y ,w ith the difference m a i n l y ex isted in 0-10c m layer .The m inera lizati o n rati o o f SOC in 0-40c m layer under con ifer ous forest (1616%)w as 3710%,6716%,and 7911%h igher than that under dw arf fores,t evergreen broad leaf fores,t and alpine m eadow ,respecti v e l y .The m inera lizati o n rate and m inera lizati o n ratio of SOC decreased w ith so il depth ,and the decre m ent differed si g nificantly (P <0105)w ith t h e so ils at d ifferent e levations .Itw as suggested that elevati o n grad i e n t had si g nificant effects on the m inera lizati o n rate and m i n -eralization ratio o f SOC .K ey w ords :vegetation type ;e l e vati o n ;so il organic carbon;m i n eralization rate ;m i n eralization rati 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256和30670313)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位观测与评估技术研究资助项目(200704005/w b02)。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 1 -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 5 -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 - 8 -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一主要植被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1)自然植被: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2)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地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环境必然影响到植物的各个方面。
(2)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非常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2.地理环境对分布植被的影响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
地表失去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植被的分类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光照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川西亚高山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研究
川 西 亚 高 山不 同林 地 土 壤 微 生 物 和 酶 活 性研 究
杨 芳 , 开 运 杨 万 勤 王 ,
( . 岛职业技术学院 , 1青 山东 摘 青岛 26 5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655 . 四川 成都 604 ) 10 1
要: 通过研究J 西亚高 山云杉林 、 I 』 绣线菊 一 草群落 、 茅 高山柳群落和茅草群落等林 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
针叶林群落 ; 云杉针叶林群落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很高 , 酶和蔗糖酶活性较低 。 而 脲 关键词 : 西亚高 山; 川 土壤 微 生物 ; 壤 酶 活 性 土 中 图分 类 号 :14 3 S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0 6 20 ) 1— 5— 3 10 46 ( 0 8 0 0 0
6 0 41 hn 1 0 ,C ia)
A b t a t: r u h t e su y o he s i mir o g nim , s i e z m e a tvt n s r e f r s ,c y a t e u a p sr c Th o g h t d n t ol co ra s ol n y ciiy i p uc o e t hr s n h m m l a d c u h g a si h u l i e fr ssi se n S c u n.t e r s l s o h tte r l t i ft e s i mi rbil n o c r s n t e s bap n o e t n we tr i h a h e u t h wst a h eai t o h ol c o a vy q a t y i e r mi e ti h o l Th eai n wi he q a t y o h olmir o g n s i c o h t >a t— u n i s v r p o n n n t e s i. t y e r lto t t u n i ft e s i h t c o r a im smi r p ye ci n my ee > f n i Un e h i e e tv g tb e c mm u i e .h c o ilq a t y i p c o e t> c r s nte o ct u g. d r t e df r n e ea l o f nt s t e mi r ba u n i s s r e f r s i t u h a h— y mum l > c uc rs . Th ifr n e o ole z m e a t iy i e r mi e t Th n y ciiy i e c r s ap o h gas e d fe e c fs i n y c i t sv r p o n n . v y e e z me a tvt n t h — h y a t m u a p a d c u h ga s i ihe h n te o e i p u e fr s. nhe m l n o c r s s h g rt a n n s r c o e t h
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研究
农家参谋林业科学-128-NONG JIA CAN MOU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研究刘慧平(云浮市自然资源局,广东云浮,527300)【摘 要】本文以西南地区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动态、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种子库这三大特征,综合梳理了学者们关于西南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大致研究情况。
然后提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西部地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高山亚高山植被的破坏和恢复已成为当下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关注的热点。
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生物多样性逐步丧失,人类赖以生存生存的环境面临着重大危机[1, 2]。
大量学者对高山亚高山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重建作了研究,WRI Jordan 等从恢复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植被恢复方法的报告及局部区域恢复,包括植物定居和物种持续性的机制[3];于贵瑞、谢高地等人指出了西部地区植被恢复重建中经济、生态等方面的问题[4];刘彬、杨万勤以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指出了群落演替与更新的问题[5]。
本文以西南高山亚高山森林为研究区域,总结归纳该区目前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和重建的研究背景、当前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想法,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的参考。
1 研究区自然概况西南地区河流纵横、峡谷广布,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还有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河谷地貌和盆地地貌等,地势起伏大。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温差小,年均温分布极不均匀;雨量丰富,平均约1000~1300mm,少雨和多雨地区雨量相差可达5倍。
2 森林生态系统概况2.1 群落结构动态多年以来,我国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以群落水平结构为主,而对群落垂直结构的研究局限在对草本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研究[7]。
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考二模生物试卷及答案
黄浦区2024年高中学业等级考模拟测试生物学试卷2024年4月(完成试卷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考生注意:1.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2.“单选”指每题只有一个选项为正确答案;“多选”指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为正确答案;“编号选填”指每空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正确答案。
一、森林修复(18分)川西亚高山森林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曾因遭到大量砍伐而造成退化。
1998年,我国启动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禁伐封育,并对砍伐区域采取了人工造林(人工林)或天然更新(天然林)的恢复措施。
表1为不同恢复模式下的森林植物物种数量变化,图1表示2020年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径级指乔木树种的胸径大小等级。
表1图11.(3分)要获得表1数据,且使数据准确可靠,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
(多选)A.对林地中的植物逐个进行调查B.选择特定季节开展调查C.在高密度区域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D.随机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2.(2分)两类林地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且林地内的不同区域植被分布也存在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
(编号选填)①水平结构②垂直结构③营养结构④环境结构3.(2分)调查显示,天然林恢复过程中,原本处于灌木层的乡土植物锐齿槲栎和四川蜡瓣花等逐渐进入乔木层中,取代青榨槭成为优势树种,同时灌木层的优势物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过程称为_____;锐齿槲栎和青榨槭的种间关系是_____。
4.(2分)人工林的乔木层优势树种始终是人工种植的油松,其灌木层多为喜湿润的耐寒植物;而天然林的灌木层优势种多为喜光物种。
造成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包括_____。
(编号选填)①光照②温度③水分④土壤5.(2分)乔木的胸径大小与树龄呈正相关。
据图1推测,2020年人工林和天然林的乔木中,多数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_____。
(单选)A.增长型、衰退型B.稳定型、衰退型C.衰退型、增长型D.稳定型、增长型6.(3分)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看,锐齿槲栎和青榨槭属于_____;除表1所示组分外,生态系统至少还应有_____。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
在 15~ 9 8 9 0 17年问进行过大规模采伐 , 在此后的2 0 年 间处 于减 量开采 期 , 至 19 年完 全封 山育林 。 直 98 目前 ,主要 形成 了箭竹 林型 (a o oett e) B mbofrs y s p 和鲜类 林型 ( s fr tt e) 类次 生群落 类 Mosoe y s . s p 两 型 , 竹林 型 中箭 竹 阔叶林 (a o.ra-evd 箭 B mb obod lae
层显著降低 ( < . ) P 0 5 ,而MB F MC L 、 B F 0 L 、 B F B L 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一直呈显著下降趋势 ( < . ) 层过氧化氢酶活性 P 0 5 ,D 0
分别为A 的6 .l 层 02 %、7 . %和4 .4 33 7 68%。
关键词 :土壤酶 ;森林类 型 ;森林恢复 ;川西亚高山 中图分类号 :S 5 . 1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17 .9 6( 0 2)0 .0 40 645 0 2 1 1 6.5 0
3 广西环境工程与保护评价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 10; . . 4 04 4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10 4 04
摘要 : 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 恢复过程 中初级 阶段 的鲜类阔叶林( L ) 鲜类 针阔混交林( B F 和箭 竹阔叶林( B F MB F 、 MC L ) B L) 土壤为研究对象 ,针对不 同森林类型采用多点分层 [— 0c A 、1一 0 m( 层) 0 3 m( 层) 0 4 D层) 0 1 m( 层) 0 2 B 、2 ~ 0c C 和3~ 0c 一 c m( 】 采样 、 测 定混合样 的方 式 ,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土层土壤的p 、有机碳 、全氮 、全磷含量及脲酶 、酸性磷酸酶 、淀粉酶 、 H值 过氧化氢酶 、蛋 白酶 和蔗糖酶活性 。研究结果表明 ,MB F L 、MC L 、B L 不 同土层土壤p B F BF H值均低于5 ,有机碳 、全氮 、 . 0 全磷含量呈下降趋势 ,且有机碳 、全氮 与A层土壤差异显著 ( < . L 和B L 随土层深度 的增加脲酶活性较A层呈 P 0 5 oMB F B F 0 显 著下降趋势 (P O0 ,而MC L 土壤脲酶活性以B、C J< . 5) BF 层活性最 高 ,分别为A 的i 2 I 8 。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 层 . 和 .倍 2 0 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 以MC L 活性最 高 ; 均 BF 在林型MC L 和B L 中 ,随着 土层深度 的增加 ,蛋 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较A BF B F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必刷经典选择题 专题8 生物与土壤(逐题详解版)
专题8 生物与土壤1.水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基础是热量,大陆东岸由赤道到两极变化规律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大陆西岸由赤道到两极变化规律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①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基础是水分;由沿海到内陆自然带变化规律是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中纬度最为明显。
①水平自然带与气候有着对应关系,但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候类型不一样,但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两种自然带。
2.垂直自然带①分异基础是热量和水分;随着海拔的升高水分和热量也随之发生改变;山地垂直自然带大致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①垂直自然带的丰富程度取决与山脉的相对高度和纬度,纬度相同,山脉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丰富;相对高度相等,纬度越低自然带越丰富。
①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海拔高于阴坡;相同自然带纬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低。
①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3.雪线①山脉积雪的下线,称为雪线;雪线的高低受到温度、降水以及坡度的影响。
①阳坡的雪线高于阴坡,背风坡的雪线高于迎风坡;若一个山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则雪线较低,以迎风坡为准。
坡度越大雪线越高。
4.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①纬度低,气温高,气候水热条件较好;①兼有多种气候,气候类型多,生物种类多;①地形较为复杂,气候类型复杂,生物种类繁多;①地形相对高差较大,气候的垂直差异大,生物种类繁多;①地形较为封闭人类干扰小;①地域面积较广,纬度跨度较大等。
5.土壤特征①我国土壤的分布特点及性质:东北地区黑土,较为肥沃;华北地区棕色土壤,较为深厚,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肥力欠佳;黄土高原为黄色土壤,较为深厚肥沃,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东南丘陵为红色土壤,土层较薄,呈酸性,肥力较差;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水稻土,深厚肥沃,主要影响因素为人为原因;四川盆地为紫色土壤,富含钾元素,较为肥沃。
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土壤水分特征
关
键
词: 川西亚高山 ; 林 线 过 渡 带 ;土 壤 物 理 性 质 ; 土 壤 水 分 特 征
文献 标 志 码 :A
中 图 分 类 号 :Q1 5 1 . 9 3
川 I 西 亚高 山林 区是长 江上 游森林 的主体 和长江 流域 的重要 生 态屏 障 ,具 有 维持 区域 小 气候 、涵 养水 源 和水 土保 持等 作用 , 对 生物 多样性 保护 和 区域可持 续 发展具 有 十分 重 要 的意 义l _ 1 ] .森 林 土壤 是森 林 生态 系 统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通 过渗 透和贮 存 降水 而影 响森 林 的水 量平 衡 、地 表径 流 的形 成 和 特征 . 目前 , 对 川 西 亚 高 山林 区的生态 水文学 研究 已涉 及冠 层截 留 、地被 物持 水 特征 、森林 蒸发 散 、土壤 特 性及 入 渗 等诸 多方 面 , 涉 及 的对 象包 括 暗针 叶 林 、次 生 阔 叶林 、灌 丛 、不 同 土地 利用 等植 被 类 型[ 5 。] .但 对川 西 高 山/ 亚
1 研 究 地 点
研 究样 地设 于 四川 l 省王 朗保 护 区大窝 凼外侧 坡亚 高 山林 线交 错带典 型代 表性 “ 森林 一灌 丛一 草甸 ” 复合
①
收 稿 日期 :2 O 1 1 —1 1 —2 3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重 大 研 究 计 划 项 目( 9 0 5 1 1 0 0 8 ,9 0 2 0 2 0 1 0 ) ;四川 省 教 育 厅 青 年 基 金 项 目 ( 0 8 Z B 0 4 5 ) ;四 川 I 省 科 技 厅 应 用 基
2 .华 东 师范 大学 上 海 市 城 市 化 过 程 和 生 态 恢 复 重 点 实 验 室 ,上 海 2 0 0 0 6 2
1000026450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3周先容133 陈劲松2(1涪陵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涪陵408003;2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摘 要 分形理论为土壤等复杂体系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本文以12个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颗粒组成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亚高山针叶林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
结果表明,12个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表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D 为215209~217978。
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仅与<01001mm 颗粒含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
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pH 相关性不显著,然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探讨了利用土壤颗粒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来定量表征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的特征。
关键词 土壤颗粒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亚高山针叶林中图分类号 Q94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6)08-0891-04Fra cta l char acter istics o f soil par ticles under subalpine con i f er ous f orests in Wester n Sichu a n.ZHOU X ian 2rong 1,CHEN Jins ong 2(1Depa rtment of L if e Science s ,Fuling Teach ers College ,Fuling 408003,China ;2Chengdu I n stit ute of Bio logy ,Chinese Aca demy of Science s ,Chengdu 610041,China ).Chine 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25(8):891~894.Fractal t heory deals with the natural figures and images with self 2similarity but without c haracteristic length ,whic h offer s an effective tool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complicated systems suc h as s oil.Based on this t heory ,t he f 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under the 12subal pine coniferous forests in Western Sichuan were st udied ,a 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ractal dimens ion of s oilparticles in surface layer ranged from 2.5209to 2.7978.This f ractal dimension only had a very significant cor relation with t he content of <0.001mm soil par ticles.No significant cor 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 his f ractal dimension and the con 2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nd p H ,but there was a very significant correlati on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The quantitative symb olization of the c haracteristics of sub 2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s oil by the f ractal dimens ion of s oil par 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discussed in the paper.K ey w or ds s 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f ractal dimension ,subal pine coniferous forest.3重庆市教委资助项目(33)。
亚高山暗针叶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
亚高山暗针叶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罗辑;杨丹荔;李伟;何咏梅【摘要】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准确测定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非常重要.本文的工作在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开展,对海拔3000m的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进行定位观测,并对峨眉冷杉林凋落物分解过程进行了长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是阔叶>针叶>枯枝,峨眉冷杉林的阔叶、针叶和枯枝等凋落物分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6.8年、10.5年和14.5年,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29.3年、45.6年和63.1年;(2)无论阔叶还是针叶、枯枝,其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而有机碳分解率均随着时间而增高;利用指数衰减模型,获得凋落物有机碳的分解系数是阔叶>针叶>枯枝;(3)在每年凋落物输入峨眉冷杉林林地时,其中的阔叶、针叶和枯枝已经开始分解,当年可释放的有机碳分别为52.18 kg·hm-2、4.32 kg-hm-2和0.67 kg·hm-2,各类凋落物每年有机碳释放总量为61.13 kg·hm-2,占凋落时有机碳量的6.58%.【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峨眉冷杉;凋落物分解;分解速率;半衰期;周转期【作者】罗辑;杨丹荔;李伟;何咏梅【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10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凋落物与林分动态密切相关,其变化伴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进程,凋落物的归还是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返还土壤的主要途径[1]。
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植物多样性及其海拔动态
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植物多样性及其海拔动态陈力;刘国华;刘丹;石松林【摘要】通过典型抽样法,分析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不同大小林窗中植物物种的更新组成及其沿海拔的动态变化,研究了林窗大小及林窗海拔对林窗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林窗海拔的降低,乔灌层主要植物种垂直分布格局明显,林窗中植物种类组成逐渐增多,各物种更新数量逐渐增大,林窗越大,增加趋势越明显;(2)在不同海拔、不同大小林窗中,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在乔木层物种重要值排序中始终位列第一,大叶金顶杜鹃Rhododendron faberisp、无柄杜鹃Rhododendron watsonii和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重要值分别占据高、中、低海拔林窗中灌木层物种的首要位置,草本层主要物种排序有变化,但无明显规律;(3)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林窗大小成极显著正相关,Simpson生态优势度与林窗大小呈极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林窗大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4)低海拔林窗中植物多样性最高,其次为中海拔,高海拔林窗中的植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与中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hrough typical sampling metho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mposition and updated dynamic changes along altitude gradients,studied the effects of gap size and elevation to plant species in gaps.The results indicated:(1) with the decrease of forest gap elevation,the pattern of main plants in trees layer and shrubs layer in forest gaps distributed obvious,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update quantity in forest gaps increased gradually.What's more,the greater the gaps,increasing trend more obvious;(2) In different size gaps along altitude gradients,Abies faxoniana always ranked first intree layer species significant value sort,significant value of Rhododendron faberisp,Rhododendron watsonii and Fargesia nitida respectively occupied the first place at high,middle and low altitude in forest gap shrub species,the significant value of main species ordering in herb layer is mutative,but without obvious regularity;(3) 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orest gap size and species richness index and Shannon wiener diversity index,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orest gap size and Simpson ecological dominance index,there is a positively related between forest gap size and Pielou evenness index,but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4) The highest plant diversity in forest gap at the low altitude,the medium altitude followed,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orest gaps at high altitude and medium altitude and low altitude of plant richnessindex,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Pielou index and Simpson ecological dominance index.【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7)010【总页数】8页(P90-97)【关键词】林窗;大小;海拔;植物多样性;亚高山针叶林【作者】陈力;刘国华;刘丹;石松林【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林窗是森林更新的重要驱动力,是森林群落内植物更新的主要场所,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3]。
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进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以理塘县为例
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进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以理塘县为例刘朔;陈天文;蔡凡隆;杨建勇;邹峡;朱子政【摘要】以理塘县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该区不同沙化类型草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寒草地沙化进程中存在着土壤砂粒含量不断增加,土壤容重不同程度增加,而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相应减小的变化趋势;沙化初始阶段土壤容重、孔隙度变化幅度均大于沙化进展阶段,从沙化防治理的角度看,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初始阶段是沙化防治的关键阶段;总的来看,土壤上层(0~20 cm)容重要小于下层(20 cm ~ 40 cm),而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则是上层大于下层;天然草地平均砂粒含量较高,表明川西北高寒草地具备潜在的沙化物质条件.【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5页(P43-47)【关键词】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土壤物理性质【作者】刘朔;陈天文;蔡凡隆;杨建勇;邹峡;朱子政【作者单位】四川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2引言川西北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包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全部18个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全部13个县,共计31个县,总面积23.7万km2。
2009年川西北沙化土地面积达82.19万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的 89.9%[1]。
1994 年至2009年间沙化总面积增加了28.1%,表明川西北草地呈严重沙化的趋势,土地沙化已经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川西北高寒沙区草地沙化进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川西北高寒沙区典型沙化县—理塘县为例,以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为研究重点,以揭示高寒草地沙化进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川西北高寒沙区沙化草地的生态治理及恢复研究与实践提供基础数据。
1 研究区概况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康南中心,地理位置为东经99°19'~100°56',北纬28°57'~30°43'。
土壤知识简介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灌木草原褐蒿 属的半灌木草原。生态条件脆弱,但 垦殖率高,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 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地,也可利 用日温差大特点,发展优质水果,其 余退耕还牧,保持水土。
上图为黑垆土剖面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形成的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 有深厚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 高,土壤肥沃。
龟裂土大多数由河流冲积母质形成,上部的主要土层为比较粘重的细土。 这种颗粒的组成状况,通常只有在比较缓慢的静水沉积条件下才能形成。 土壤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北岸,玛斯河右岸,黄河左岸。由于河水断流或 改道,水位下降,土体变干才逐渐向荒漠土壤发展。土壤的形成完全与地 下水失去联系,仅与短暂的地表水流相关。地衣、藻类在地表短暂湿润时 出现,水分干后很快死亡,在地面形成极薄卷皮,表土逐渐收缩裂开形成 网格状裂片。 龟裂土记录了自然的变迁、生命的消长。
棕钙土 :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荒漠草原与草原化荒漠下,弱腐殖质 积累过程与与弱粘化和铁质(红化) 过程形成的干旱土壤。土壤呈碱性, 有机质积累很少。
土地利用:植被为临近干草原的荒 漠草原和向荒漠过渡的草原化荒漠 两个亚地带;农业利用方向以牧为 主,有少量灌溉农业。
上图为棕钙土剖面
灰钙土 :暖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荒漠草原下,弱腐殖质积累,但颜色 较深,土壤剖面分化不明显,但有弱 结皮层的干旱土。
上图为砖红壤景观
上图为砖红壤剖面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常绿热带 雨林、季雨林,常见黄枝木、荔 枝、桉树、黄桐、木麻黄、橡胶 等。农业利用为橡胶园、荔枝、 香蕉、木薯等,粮食作物一年两下,富铁铝化与生物积累交互作用 形成的强度介于红壤和赤红壤之间 的土壤。土壤酸性到强酸性。
(7)盐化脱盐过程 (8)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川西贡嘎山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与组成特征
川西贡嘎山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与组成特征郭璐璐;李安迪;商宏莉;孙守琴【摘要】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川西典型亚高山不同海拔处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3种森林类型表层土壤总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亚高山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SOC)在44.21~179.98g·kg-1,表层(0-15cm)SOC含量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0-5cm土层SOC含量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5-15cm土层,说明土壤有机碳具有土壤表聚现象.3种森林类型间SOC密度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森林类型土壤SOC密度沿土层的分布具有差别:与常绿-落叶阔叶林和暗针叶林相比,针阔混交林5-15cm土层SOC密度较高.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轻组分有机碳(LFOC)和微生物(MBC)含量均以针阔混交林最高,但其相对于SOC的比例则以暗针叶林最高,说明高海拔生态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更大的累积,同时也暗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海拔生态系统可能具有更大的CO2排放风险.【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年(卷),期】2018(039)010【总页数】8页(P636-643)【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森林类型;亚高山【作者】郭璐璐;李安迪;商宏莉;孙守琴【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 6100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表生过程和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表生过程和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 6100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表生过程和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也是最活跃的碳库[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7(4):308~314C hin J Appl Environ Biol=I SSN1006-687X2001-08-25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胡泓1,2刘世全2陈庆恒1**王昌全2潘开文1庞学勇2(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2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625014)摘要研究川西岷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工云杉林地凋落物及其养分贮量和土壤养分及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人工云杉林的凋落物及其氮、磷、钾贮量,以60年代抚育成熟林最高,40年代抚育成熟林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34.1%及49.8%,70.5%,46.7%;(2)人工云杉林地表土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据典型土壤剖面资料,40年代比60年代抚育林土壤分别降低72.4%,78.6%,42.2%;(3)相应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60年代人工云杉成熟林相比,40年代成熟林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总孔隙度、保肥力(CEC)和交换性盐基养分等均明显降低,表现出肥力退化的趋势.因此,当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林后,应采取诸如适当间伐等措施,以改善林地生态条件,避免土壤肥力退化.图4表6参11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生态恢复;凋落物;土壤性质;土壤养分CLC S154.1CHANGES OF SOIL PROPERTIES DURING ARTIFICIAL RECO VERYOF SUBALPINE CONIFEROUS FO RESTS IN WESTERN SICHUAN*HU Hong1.2,LIU Shiquan2,CHEN Qing heng1,**,WANG Changquan2,PAN Kaiwen1&PANG Xueyong2 (1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Chinese A c ade my of S ciences,Chengdu610041,China)(2S ichuan Agr iculture Univ ersity,Yaan625014,C hi na)Abstract The change trends of the litter and its storage,soil nutrient and its main physica-l chemical properties at different age stages of artificial spruce at subalpine were studied in the area to M in-river up-stream in the w est of Sichua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The storage quantity of litter,N,P205 and K20of1960.s artificial spruce forest was the highest,but those1940.s artificial spruce forest de-clined g reatly,with34.1%,49.8%70.5%and46.7%respectively;(2)The contents of soil surface org anic matter,N,P205and K20deceased w ith the increase of stand age.By typical soil profile survey, the content of soil surface org anic matter,N and P205of1940.s artificial spruce forest declined72.4%,78.6%and42.2%respectively than those of1960.s;(3)Compared w ith those of1960.s,soil naturalw ater content,total porosity,CEC,ex changeable bases and so on of1940.s artificial spruce mature for-est decreased distinctly,and soil fertility degraded greatly.Therefore,in order to avoid soil fertility deg radation and im prove the stand ecolog y environment,the rational inter-cut down and measure manag e-ment of such as fostering ought to be adopted after artificial spruce forest m atured.Fig4,Tab6,Ref11 Keywords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ecology recovery;litter;soil property;soil nutrientCLC S154.1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及支流雅砻江、岷江等流域,是长江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平衡起收稿日期:2001-03-06接受日期:2001-04-18*中国科学院/九五0重点课题(KZ952-S1-104)**通讯联系人(Corresponding author)着重大调节作用[1].自40年代起,该林区开始大规模采伐,随后在皆伐迹地营造云杉林进行人工恢复,目前约有1.3@104hm2云杉林已成为郁闭林.许多学者曾对林地的森林生长规律[2]、群落结构动态[3]、物质循环[10]和土壤特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1,9],但是对于在不同的森林恢复方式(自然演替和人工恢复)下,林地土壤的性质特点及变化趋势方面尚缺乏研究.本文选择岷江上游高山人工云杉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相关凋落物养分特征进行研究,以此为长江上游亚高山森林的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1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1.1研究区自然概况研究区为四川省理县米亚罗林区,位于U(N)31b 35c和K(E)102b35c附近,海拔2850~4200m,属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高山峡谷区.夏季温凉多雨,冬季寒冷干燥,1月均温为-8e,7月均温为12.6e,\10e的积温为1200~1400e,年降水量为600~1100mm,年蒸发量为1000~1900m m,属季风性山地气候[1].成土母岩主要为千枚岩、板岩、白云岩等的残坡积风化物,土壤自低到高依次为棕壤(海拔2700~3000m)、暗棕壤(3300~3600m)、棕色针叶林土(3600~3850m)、亚高山草甸土(3850 m以上).主要乔木有川西云杉(Picea likangensis)、鳞皮冷杉(Abies sqamat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等;主要灌木有红刺悬钩子(Rubus aurantiacus)、红脉忍冬(Lonicra ner vosa)、五加(A canthop anax gra-cilithlus);主要草本为柳叶菜(Ep ilobium laetum)、卵叶葱(Allium ovalif olium)及禾草等[1,4].1.2研究内容和方法1.2.1样地的选择为增加可比性,选择了有代表性的4种样地:Ñ.90年代营造人工云杉林,树龄为8a;Ò.60年代营造人工云杉林,林龄为28~31a;Ó.40年代营造人工云杉林,林龄为50~54a;Ô.天然次生桦木林,林龄为49~54a.各样地的基本情况如表1.1.2.2土壤样品采集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在每种类型样地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5个样点,分别采集表土层(A层)、亚表层(AB)土样;土壤自然含水量用酒精烧失法,容重用环刀法,pH值用电位法;有机质用K2Cr2O7容量法,全氮用CuSO4-Se粉消煮扩散法,全磷、全钾采用NaOH熔融,分别用钼锑抗比色法和火焰光度法;土壤酸度与交换性能用常规法测定[5].1.2.3凋落物样品采集和养分测定在土壤剖面上方按面积0.3m@0.3m的样方内收集地面凋落物(包括未分解和半分解物)样品,装袋编号,带回室内风干称重;用平均值估计林地凋落物贮量.凋落物的氮、磷、钾含量用H2SO4+H2O2消煮,分别用扩散法、钼黄比色法、火焰光度法测定[5].1.2.4植物样品采集和养分测定取样方解析木上幼嫩的新鲜叶、枝、皮、干,风干后,测定氮、磷、钾等含量,方法同凋落物.2试验结果与分析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自然恢复过程按时间顺序可划分为草本-灌木、小叶林-小叶林(桦林)-云杉、冷杉林3个演替阶段[4];人工恢复过程的阶段较少,可划分为云杉幼林、草本、灌木和云杉纯林2个阶段.从表1可知,自然恢复过程的物种数多于人工恢复各阶段,人工云杉达成熟纯林后,物种数即生物多样性减少,郁闭度增大,势必影响到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和凋落物的分解转化.2.1凋落物养分含量与转化特点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作为养分的载体,是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主要补给者,在维持土壤肥力、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常的生物循环和养分平衡等表1人工云杉林与次生桦林样地基本情况T able1Outline of the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 ndar y crude birch woodland林地类型* Type of w oodland林龄Stand age(t/a)h ele/m坡向AspectA/(o)坡度SlopeA/(o)母岩Native rock树高T ree high(h av/m)郁闭度Canopydensi ty植物种数Numbers ofspeciesÑÒÓÔ828-3154-5850-523240280031102850NE35SW75SW55NE3040353030千枚岩(phyllite)板岩(slate)板岩(slate)板岩(slate)2.217.823.520.70.600.950.750.70187422*Ñ:94年营造人工云杉林(幼林)Artifici al spruce forest of1990s(juvenal forest)Ò:60年代营造人工云杉成熟林(纯林)Artificial spruce fores t of1960s(pure forest)Ó:40年代营造人工云杉成熟林(纯林)Artificial spruce fores t of1940s(pure forest)Ô:次生桦林S econdary birch forest(下同Th e same below)3094期胡泓等: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表2不同林地叶片和凋落物养分含量及转化T able2T he content and inversion of foliage and litter nutrient of differ ent woodland林地类型T ype o f woodland叶片养分含量Nutrie nt c o ntent o f foliage(w/g kg-1)N P2O5K2O落物贮量Stora g e quantity of l itt e r(Q A/103kg hm-2)凋落物养分含量Nutrie nt content of li t ter(w/g kg-1)N P2O5K2O凋落物养分贮量Nutri ent storage quant i ty of li t ter(Q A/kg hm-2)N P2O5K2OR BD/%N P2O5K2OÑÒÓÔ17.209.329.3221.113.802.352.354.126.246.246.2410.9811.4523.4315.4513.0012.6810.457.7014.631.521.460.642.113.653.842.742.46145.19244.84118.97190.1917.4034.219.8927.4341.7989.9742.3331.9813689121144250161367195171163228446*R BD/%:叶片养分含量/凋落物养分含量R BD/%:nutrient content of foliage/nutrient content of litter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凋落物一般以落叶为主,云杉林落叶占凋落物量的60%以上[6].从表2可知,次生桦林凋落物贮量高于人工云杉幼林,但低于人工云杉纯林,而人工云杉林的凋落物贮量则先随抚育年代增加而大幅度增加,而后下降.因此,四林型凋落物贮量的顺序为:Ò>Ó>Ô>Ñ.凋落物的贮量是其产生量与分解量动态平衡的结果.桦林凋落物以阔叶为主,易于腐烂分解,因此其凋落物贮量低于云杉纯林(凋落物以难分解的针叶为主).在人工云杉林中,幼林处在旺盛生长期,凋落物量少,故其贮量低于生长成熟的纯林;但40年代营造的云杉纯林(Ó)的凋落物贮量又比60年代云杉纯林(Ò)低34.1%,则可能与其凋落物累计分解量随时间加长而增大有关.各林型间凋落物的养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别(表2),其中w(N)、w(P2O5)变化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6%和42%),且变化趋势一致,即桦林凋落物的w (N)、w(P2O5)最高,然后依次是云杉幼林和纯林,其顺序为Ô>Ñ>Ò>Ó;w(K2O)的变化较小(CV= 21%),其顺序为Ò>Ñ>Ó>Ô.由于凋落物以落叶为主,因此其养分含量与乔木叶养分含量关系密切.图1、2表明,各种林型凋落物与乔木叶的w(N)、w(P2O5)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二者间的w(N)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97**,n=10).凋落物的w (K2O)则有所不同,虽然桦叶的高于云杉林,但桦林的凋落物却低于所有云杉林,可能与桦叶较云杉针叶易于腐烂分解而使其中钾释放损失更多有关.图1、2、3还表明,乔木叶的氮、磷、钾(w)一般都高于对应的凋落物,因而由此计算的生物分解率均超过100% (仅有Ò氮的生物分解率例外),这固然反映了凋落物腐烂分解发生了养分损失,但另一重要原因是凋落物包含了相当数量的树枝、皮、杆,其养分含量远远低于树叶(资料略).因此,养分生物分解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凋落物养分分解损失的实际情况.图1各林地乔木叶片(A)和凋落物(B)含氮量Fig.1T he N content of arbor foliag e(A)and litter(B)in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 y cr ude birch woo dland图2各林地乔木叶片(A)和凋落物(B)含磷量(P2O5)F ig.2T he P2O5co ntent of arbo r fo liage(A)and litter(B)in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 y cr ude birch woo dland图3各林地乔木叶片(A)和凋落物(B)含钾量(K2O) Fig.3T he K2O content of arbor foliage(A)and litter(B)in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 y cr ude birch woo dland凋落物的养分贮量是凋落物贮量与养分含量的乘积.由表2可见,在3种人工云杉林中,凋落物的养310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7卷分贮量(N 、P 2O 5、K 2O)表现出/马鞍形0的变化,即云杉幼林(Ñ)较低,60年代营造云杉纯林(Ò)升到最高,而后40年代云杉纯林又大幅度降低,氮、磷、钾(Q A )分别降低49.8%、70.5%、46.7%,甚至低于云杉幼林,其氮、磷贮量也低于天然桦林.由于林地凋落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主要供给者,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纯林(顶极群落)后,凋落物及其养分贮量急剧下跌,势必导致土壤有机质、养分和综合肥力的降低.2.2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变化林地土壤表层直接承受凋落物的物质输送,同时据俄国 À²¼À³± . 研究[7],林地土壤物质交换主要在20cm 的表土中进行,因此讨论养分变化以表层土为主.从表3典型土壤剖面资料可知,次生桦林地表土有机质含量高于人工云杉林地,而人工云杉林地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有机质含量则减少,特别人是工云杉林达到成熟林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急剧降低,Ó比Ò降低72.4%.对照各林地的凋落物贮量(表2),不难发现,表土有机质高的天然桦林(Ô)和人工云杉幼林(Ñ)的凋落物贮量却较低,可能主要与林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关.这两种林地的植物种类多(表1),除优势乔木外,还有多种草灌植物,尤其是草类,它们通过生草过程在土壤中大量积累有机质,而人工云杉成熟林(Ò、Ó),郁闭度高,地面草类基本消失,凋落物就几乎成为表土有机质的唯一来源.从图4可知,土壤全氮、磷与有机质含量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即次生桦林地土壤的全氮、磷量高于人工云杉林地,而人工云杉林地则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全氮、磷含量呈迅速减少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与土壤有机质积累有关.因为土壤全氮(X 2)、全磷(X 3)与有机质(X 1)呈极显著的正相关(X 12=0.908**,X 13=0.560**,n =26),故土壤全氮、磷含量随着有机质含量的降低而减少,其中Ó型林地的土壤全氮、磷比Ò型林地分别降低78.6%、42.2%.土壤全钾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r =-0.220,n =26),并主要受母质(母岩)的影响,各林地的变化趋势为:Ó>Ò>Ñ>Ô.土壤全量养分反映土壤的潜在养分肥力.从以上分析可知,用营造云杉林进行生态恢复,当其达到成熟林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有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从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2.3 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自然含水量即湿度能较好地反映土壤水分和林内湿润状况,并影响到凋落物与土壤表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土壤盐基养分的淋溶,它似与各林地生物多样性和郁闭度有关.由表4可知,次生桦林地土壤水分状况较人工云杉林地好,而人工云杉林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减少,郁闭度增大(表1),林下土壤和凋落物变得干燥(表4),从而导致凋落物腐烂分解变缓,向土壤转移的有机质减少(表3);而有机质减少又使土壤持水能力降低,这可能是造成土壤湿度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土壤有机质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 =-0.767**,n =26),人工云杉林地土壤容重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而有增大的趋势.由土壤容重计算出来的土壤总孔隙度(可能比实际偏高)可大体反映土壤的潜在蓄水和容气能力,4种林地的大小顺序为:Ô>Ñ>Ò>Ó.又据表4,在土壤自然含水条件下,空气容积(总孔隙与水容积之差)为40%~50%,这表明,即使Ñ、Ô型林地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很高,因其总孔隙度也高,土壤中仍有大量容气空间存在,而不致造成对微生物转化不利的厌气环境.图4 各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A )、全氮(B)、全磷(C)、全钾(D)含量F ig.4 T 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A ),total N(B),total P 2O 5(C)and to tal K 2O (D)surface so il of in ar tificial sprucewoodland and secondary crude birch w oodland综上所述,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纯林后,林地郁闭度增大,土壤湿度减小,以针叶为主的凋落物腐烂分解减缓,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容重增大,土壤蓄水、容气能力减弱.2.4 土壤交换性能和酸度根据乔木根系的分布特点,重点研究了林地表土层(腐殖质层)的交换性能和酸度(表5),结果表明,311 4期 胡 泓等: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表3不同林地典型土壤剖面养分比较T able3T he soil nutrient of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 y cr ude birch woodland林地类型Type of w oodland林龄S tan d age(t/a)土层Soil layer(D/cm)OM*全氮(N)T otal N全磷(P2O5)Total P2O5全钾(K2O)Total K2O(w/g kg-1)ÑÒÓÔ828~3154~5850~520~2121~6363~10~2020~4040~730~2222~670~1717~55312.476.730.3253.92.36.170.218.5385.636.213.23.091.919.782.201.292.090.9815.42.163.683.092.803.060.180.081.770.113.101.0828.341.645.728.934.239.730.036.826.631.4*OM:有机质(Organic M atter)表4不同林地的土壤物理性质T able4So i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y crude bir ch woodland林地类型Type of w oodland土层Soil layer(D/cm)土壤容重Bulk density(Q/g cm-3)土壤自然含水量Natural water content of soilw/%U/%U air/%总孔隙度*Total porosity(%)ÑÒÓÔ0~2525~580~2626~960~2323~670~1919~240.280.690.630.860.871.060.230.68152457018281721833433144152418502246423151424141518973756666599173*按土壤比重2.65计算结果,但由于土壤有机质多,实际比重减小,由此计算的总孔隙度偏高T he total porosity is caculated by s oil density,2.65.It is possi bly higher than the actual value because of a lot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 l surface表5不同林地间土壤交换性能和酸度比较T able5Soil exchange proper ty and acidity of artificial spruce woodland and secondary crude bir ch woodland林地类型Type of w oodland 土层厚度S tand age(D/cm)pHH2O KCL水解性酸Hydrol yticacidity交换性盐基ExchangeablebaseCEC*Cation exchangecapacityb(+)/cmolkg-1盐基饱和度(%)Saturati on degreeof base(%)ÑÒÓÔ212024194.75.96.64.74.04.44.74.230.107.292.1030.8245.8640.0617.1751.4975.9647.3519.2782.3160.484.689.062.5*CEC由水解性酸加交换性盐基总量计算CEC is the sum of hydrolytic acidity and total exchangeable base次生桦林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高于人工云杉林地,而人工云杉林地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土壤CEC 迅速降低,其变化顺序是:Ô>Ñ>Ò>Ó.因为林地土壤的CEC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6,r=0.9538**),即CEC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大,故各林地土壤CEC与有机质含量(表3)的变化趋势一致.土壤CEC反映土壤保蓄交换盐基养分的能力,实际上各林地土壤交换性盐基(Ca2+,M g2+,K+等)总312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7卷量的变化也与其CEC的变化是一致的,即CEC高的土壤所保蓄的交换性盐基也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表6,r=0.9162**).然而,在中酸性土壤中,由于水解性酸随着有机质增加而增大[8](表6,r=0. 6525**),致使其交换性盐基总量高的Ñ、Ô型林地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反映交换性盐基相对量的指标)反而较低,并与其较低的pH相对应(表5).换言之,虽然Ñ、Ô型林地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绝对量较多,但其水解性酸也较高,因而酸度较强,这可能与此林地土壤水分条件好,盐基淋失相对较多有关.由上可见,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林后,由于土壤有机质的减少,土壤保肥力(CEC)随之降低,虽然土壤酸度有所减弱,但实际保蓄的可给态盐基养分明显减少,表现出肥力退化的趋势.表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盐基(EB)及水解性酸(LA)的相关分析T able6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EC、EB and LA in so ils变量Variable X Y本数Sample number(N)回归方程Regression equationY=a+bX相关系数(r)CorrelationcoefficientOM CEC OM CECEBLA262626Y=13.90+0.145XY=-0.93+0.798XY= 1.65+0.040X0.9538**0.9162**0.6525**3讨论与结论3.1林地凋落物的变化林地凋落物是土壤主要的有机质供应者和养分归还者,这是它不同于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供试区林地凋落物的主要特点如下:(1)人工云杉林凋落物的贮量呈/马鞍形0的变化,即以90年代营造幼林(Ñ)最低,60年代成熟纯林(Ò)最高,40年代成熟纯林(Ó)又大幅度下跌,这意味着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阶段后,向土壤提供的有机质来源明显减少.本区作为自然演替阶段的次生桦林凋落物的贮量也较低,可能与其比云杉林凋落物易于腐烂分解有关.(2)凋落物的养分贮量乃凋落物贮量与养分含量之乘积,但主要取决于前者,后者又与乔木叶的养分含量有关.因此,人工云杉林凋落物的氮、磷、钾等养分贮量与凋落物贮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即Ñ<Ò>Ó.这同样表明,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纯林后,向土壤归还的养分明显减少.次生桦林凋落物的氮、磷含量较高,因此氮、磷贮量也较高,甚至高于40年代人工云杉纯林,虽然其凋落物贮量低于后者.3.2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是基本肥力因素之一,各种林地的变化如下:(1)各种林地表土层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为:Ô>Ñ>Ò>Ó.它是地面凋落物腐烂转移和生草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2)土壤全氮、全磷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所以它们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Ô>Ñ>Ò>Ó.土壤全钾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并主要受母质(母岩)的影响,其变化趋势有所不同.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阶段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磷的大幅度减少,势必导致肥力的下降.3.3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各种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主要与土壤有机质变化有关:(1)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土壤的持水能力,而且使土壤的容重减小,容纳水、气的孔隙增加.因此,各林地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和总孔隙度均与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即Ô>Ñ>Ò>Ó,表明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阶段后,土壤水分条件变差,致使林内环境干燥,不利于凋落物-土壤的物质交换和潜在肥力的发挥.(2)土壤CEC即保肥力和交换性盐基随有机质增加而增高,各林地的变化趋势为:Ô>Ñ>Ò>Ó.这表明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阶段后,土壤保肥力和可给态盐基养分开始明显降低,表现出肥力退化趋势.基于上述分析,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林后,应当采取诸如适当间伐等措施,以改善林地生态条件,增加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壤肥力退化[11].参考文献1李承彪.四川森林生态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2Pan K W(潘开文),Liu ZG(刘照光).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gr owth law of Picea asp er ata and P.w ilsonii artificial community on clear-cut area.Chin J A p p l Envir on Biol(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5(1):1~73Pan KW(潘开文),L iu ZG(刘照光).Structures&dynamics of the tree layer o f artificial mixed forests in clear-cut areas o f subalpine dark coniferous for ests.Chin J A p p l Envir on Biol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8,4(4):327~3344Shi L M(史立明).W ang JX(王金锡).Su YM(宿以明).Hou GW(侯广维).Earlier-stage succession of vegetation on the clear-cuts in M iyalou forest distr ict in Western Sichuan.A cta Phy toecologica et Geobp tanica Sin(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1998,12(4):306~3133134期胡泓等: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65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6项目组编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及数据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7 À²¼À³± .中泰加松林和云杉林中氮素和灰分元素的循环. ¶ÃÀ³¶µ¶¿º¶.1982,(5):3~11[见:林业文摘,1983,3: 30]8L iu SQ(刘世全).Study o n soi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of planting tea in T ibet chaya valley.Soil Bull(土壤通报).1986,17(1):16~179Yang CD(杨承栋).A review of research in the reaso nable u-nitization of forest soil r esources and enhancement of forest soil productivity.W orld For est Res(世界林业研究).1998,4: 36~4010Y ang Y S(杨玉盛).V eg etation nutrient element cycling un-der different Chinese fir planting g eneration.J N E For estry Univ(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5(2):27~3011盛伟彤.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及防治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欢迎订阅5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6国内统一刊号:CN42-1320/X,邮发代号:38-3115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6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研究长江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它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国内外,围绕长江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报道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成果、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验,介绍国内外江河流域开发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最新成就.本刊主要栏目有: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农业发展;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学术讨论#决策建议;动态信息.本刊对从事资源与环境研究,以及广大农业、林业、气象、能源、水利、土地管理、旅游、经济、人口、生物、地理等学科部门的科技人员、决策与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都很有参考价值.本刊由邮局统一发行.邮发代号:38-311.如有漏订者,可直接汇款到编辑部补订.本刊为双月刊,每期96页,全年定价60元(含邮费).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邮政编码:430071,电话:(027)878691815遗传学报62002年征订启事5遗传学报6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中国遗传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学术期刊.1974年创刊,是中国自然科学、全国中文等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收录.5遗传学报6主要刊登反映我国当代水平的分子遗传、遗传工程、医学遗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遗传等方面理论性较强、实践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及该领域中最新技术和最新方法的论文.读者对象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5遗传学报6为月刊,96面,2002年改为大16开本.定价20.00元,全年共240.00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819;国内统一刊号:CN11-1914/R;国外代号:M63.5遗传学报6承接广告业务,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朝广字第0037号.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大屯路917大楼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邮政编码:100101;电话:(010)64889354;传真:(010) 64889348;E-mail:zhang yan@genet ;联系人:周素,张艳欢迎投稿欢迎订阅5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65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6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共同主办.主要刊登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农业区域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作物栽培模型、作物生长模拟、灾害预测与对策、农林牧副渔等各子系统的各类模型.读者对象为广大农业科研、管理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等.5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6为季刊,季中月1日出版,定价:5.0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14)151.编辑部地址:哈尔滨市哈平路138号,邮编:150040,电话:0451)6602764.E-mail:nx kyzy@ 3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