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层产状
走向: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位角,表示岩层在空间延伸的方向,如图中AB 线。
倾向:指垂直走向顺倾斜面向下引出的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的方位角,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如图中CD 线。
倾角: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表示岩层在空间倾斜角度的大小,如图中∠α。
褶皱的类型
根据褶皱的形态和组成褶皱的地层,将褶皱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上凸的背斜和下凹的向斜,两者并存且共用一个翼。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如图中A 所示。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地层新、两侧地层老,如图中B 所示。
地震要素 地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位置叫震中。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河流的分段
河流通常可以根据其地理—地质特征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河源:指河流的发源地,是河流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因此也是全流域海拔最高的地方,通常与山地冰川、高原湖泊、沼泽和泉相联系。
上游:紧接河源的河谷窄呈“V”字形、河床多为基岩和砾石、比降大、流速大,流量小,下切力强(侵蚀强烈)、水位变幅大、纵断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
中游:河谷呈“U”字形,河床位置比较稳定,多为粗砂,水量逐渐增加,但比降较缓和,流水下切力已开始减小而侧蚀显著(侵蚀和堆积作用大致保持均衡),水位变幅较小,纵断面往往成平滑下凹曲线。
下游:河谷宽广,呈“︶”形,河床多为细砂或淤泥,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浅滩和沙洲,水位变幅较小。
河口:河流入海、入湖或汇入更高级河流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著,在入海、湖处形成三角洲。例如长江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的崇明岛。
新
老 老
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
(1)地面具有一定的斜坡:在岩石地面上的坡度约30°~ 40°,在松散堆积层上的只需20°以上即可。
(2)岩土体内存在滑动面:断层面、节理面、岩层层面等。当滑动面与斜坡倾斜一致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下含水量大:地下水可使岩土体重量增加,加大滑动力,减小抗滑力,导致滑坡的产生。所以滑坡多出现在雨后和冰雪融化季节。
深槽与浅滩的形成
弯曲河床的水流在惯性离心力作用
下趋向凹岸,使其水位抬高,从而产生
水面横比降与横向压力,形成表流向凹
岸而底流向凸岸的横向环流。射向凹岸
的表流,流速大,侵蚀力强,使凹岸后
退,其河底形成深槽。底流是从深槽流
向凸岸的上升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减
弱,造成堆积,形成边滩。上、下游两
个深槽之间的过渡河段,亦因上升流而
堆积出河心浅滩。
河漫滩的形成:弯曲河床的水流在惯
性离心力作用下趋向凹岸,使其水位抬
高,从而产生横比降与横向力,形成表流
向凹岸而底流向凸岸的横向环流。凹岸及
其岸下河床在环流作用下发生侵蚀并形
成深槽,岸坡亦因崩塌而后退。侵蚀物被
底流带到凸岸形成小边滩。小边滩规模扩
大,形成大边滩。汛期大量悬移质堆积于
大边滩上。细粒悬移质即河漫滩相冲积物
如粉沙、黏土和亚黏土覆盖于粗粒推移质
即河床相冲积物之上,形成二元结构,边
滩也发展成为河漫滩。
河流阶地的成因:阶地原是河漫滩,后来由于地壳上升,或海面下降,或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河流重新下切,使河漫滩脱离了河流作用范围,成为谷坡的一部分。河流阶地的组成: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有谷底的遗留部分,后者则由河流下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