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孔臧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诫子书》诸葛亮·三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
不内心恬淡无法用来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无法用来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无法用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无法用来完成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时光疾行,意志随岁月丧失。
最终成为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穷人住的房子里,到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注释1.诫:警告,劝人警惕。
2.书:书信。
3.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5.行:品行。
6.静:宁静专一。
7.以:连词8.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9.无以:没有办法来,10.明:明确、坚定。
11.志:志向12.致:达到。
13.远:远大目标14.广:增长。
15.成:达成,成就。
16.淫:放纵。
17.慢:懈怠。
18.励:振奋。
精:精神。
19.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躁:浮躁。
20.治:修养。
21.与:跟随。
22.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3.意:意志,24.日:岁月。
25.去:消逝,丧失。
26.遂:最终。
27.庐:陋室。
2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词类活用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使…明确。
形容词作动词,2.非宁静无以致远.,远: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3.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名词作动词。
4.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古今异义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2.意与日去,去,古义:离开,丧失,今义:去一词多义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2.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无意义)以:1.静以修身:(连词)2.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 可以.为师焉(凭借)志:1.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1.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1.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2.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1.三人行:(行走)2.君子之行:(品德,操守)意:1.意与日去:(意志)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3.意暇甚:(神情,态度)去1. 太丘舍去.(离开)2. 意与日去.(消逝)重点理解1.《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第15课《诫子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拓展阅读
A、淡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拓展阅读
B、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
坠青云之志(王勃);
“静”与“学”“才”“志”有怎样的关系?
先正面后反面论述:要想增长才干必须学习,而 学习必须“静”;要想“成学”必须立志,而“静” 是“明志”的前提。由此可见,“静”是 “学”“ 才”“志”的前提。 将明志、学习、成才 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 才。
通译全文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翻译: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 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通译全文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淫,放纵。慢,懈怠)放纵懈怠 励精:(励,振奋)振奋精神 险躁:(险,轻薄)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修养)修养性情
翻译: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 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 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 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 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 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 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 悲哀地坐守在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治学: 志、静-学-才
(正面) (反面)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赏析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原文注音版夫(fú)君(jūn)子(zǐ)之(zhī)行(xínɡ),静(jìnɡ)以(yǐ)修(xiū)身(shēn),俭(jiǎn)以(yǐ)养(yǎnɡ)德(dé)。
非(fēi)淡(dàn)泊(bó)无(wú)以(yǐ)明(mínɡ)志(zhì),非(fēi)宁(nínɡ)静(jìnɡ)无(wú)以(yǐ)致(zhì)远(yuǎn)。
夫(fú)学(xué)须(xū)静(jìnɡ)也(yě),才(cái)须(xū)学(xué)也(yě),非(fēi)学(xué)无(wú)以(yǐ)广(ɡuǎnɡ)才(cái),非(fēi)志(zhì)无(wú)以(yǐ)成(chénɡ)学(xué)。
淫(yín)慢(màn)则(zé)不(bù)能(nénɡ)励(lì)精(jīnɡ),险(xiǎn)躁(zào)则(zé)不(bù)能(nénɡ)治(zhì)性(xìnɡ)。
年(nián)与(yǔ)时(shí)驰(chí),意(yì)与(yǔ)日(rì)去(qù),遂(suí)成(chénɡ)枯(kū)落(luò),多(duō)不(bù)接(jiē)世(shì),悲(bēi)守(shǒu)穷(qiónɡ)庐(lú),将(jiānɡ)复(fù)何(hé)及(jí)!《诫子书》原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2. 作品出处。
二、原文及翻译。
1. 原文。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 逐句翻译。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字词解释。
1. 重点实词。
- 行:操守、品德。
-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 俭:节俭。
-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 广才:增长才干。
- 淫慢:放纵懈怠。
- 励精:振奋精神。
- 险躁:轻薄浮躁。
- 治性:修养性情。
-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 去:消逝,逝去。
-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 一词多义。
- 以。
- 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用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四、内容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 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 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XXX 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 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 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 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 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 力:
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勤俭,一度浪费无 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补偿 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 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 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勤俭,时刻警 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诫子书(邱民亭作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诫子书》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诫子书》学习内容全解【课文内容】【文章分析】《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背景介绍】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同步练习】【字词积累】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离开。
这里指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知识链接】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第16课《诫子书》知识点归纳-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三国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 ǎn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y 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xi ǎn 躁z ào 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七上 默写篇目)一、文常(1)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2)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二、注释(2)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3)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4)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7)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8)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9)广:增长。
(10)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1)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2)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3)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4)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5)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16)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7)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8)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9)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三、译文(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ǎn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用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静心专一,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培养才干必须通过学习。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戒子书原文
戒子书原文戒子书原文及1《戒子书》西汉孔臧2《诫子书》东汉。
诸葛亮3《诫子书》当代,月牙人原文孔臧板:人之进退,惟问其志。
取必以渐,勤则得多。
山溜至柔,石为之穿。
蝎虫至弱,木为之弊。
夫溜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钢之体,岂非积渐夫溜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
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
诸葛亮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月牙山人版:人生一世,惟求一志。
非一志无以明志,则不知何以为成;非宁静难以至高远,则不知何以为大功。
养志贵于专一,非专学难以至精;专学在于思虑,不非深思无以言得。
笃行精专,戒骄戒躁,意在水滴石穿,行在柔绳锯木,志在铁棒成针;道在惟精惟一,得在知行合一,成在十年之功,功在经世致用。
此千载得志之定律也。
阐释:人生在世上,贵在于有一个志向。
没有志向或者同时有多个志向叫做不明志,同样不知道什么是成就;人得不到宁静,志向也不会高远,同样不知道什么是大成与大功。
养志贵在于专一,不专一学问和才能就达不到专精;专一的学习在于思虑,不深思熟虑就无法得到知识。
真诚的把握执行和不偏离不变换志向,培养离德才兼备的中道,笃行精专,戒除骄傲与急躁,意念如同水滴石穿,执行如同柔软的绳子锯木,志在于铁棒磨成针一般;其中的道理是惟精惟一,能收获在于知与行动合为一体,成在于十年的专精功夫,功劳在于你的志向与才能经世致用,这是几千年能够得志的定律。
【】人要求进步,但进步的方法、途径,关键在于他定立的志向。
在追求的过程上,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速成;此外,勤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只有这样才会有丰硕的成果。
山溜,即是山间的滴水,是柔软之体,但凭这柔软之体却可穿过坚石。
木里的蠹虫是十分细小的昆虫,但却可以破坏巨木。
第15课 诫子书(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五四制)
①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②无以:(
可以拿来)没办法。
③明: 明确、坚定。
④宁静:这里指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⑤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译文: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 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理解课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①广:增长。 ②志:志向,这里指立志。 译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 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认识作者
诸葛亮(181—234) 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
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刘备开 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 “古今第一贤相”。
认识作者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故事: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
品读课文
问 题 探J究I E Z I S H U
2.文中哪些语句提到“志”?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 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关于“志”的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
“志”与“学”的关系: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 “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 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章用语简明 ,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品读课文
品 评 美J 句I E Z I S H U
5.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孔臧诫子书的全文意思和注释
孔臧诫子书的全文意思和注释
摘要:
一、孔臧诫子书的背景介绍
二、全文内容概括
三、全文的注释解析
四、诫子书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
正文:
四、文本内涵
1.关爱子女:孔臧在诫子书中表达了对子女的深切关爱,希望他们能秉承家学,发扬儒家文化。
2.强调修身齐家:孔臧认为修身齐家是人生必修课,提倡孝悌之道,忠诚为国家。
3.告诫谨慎行事:孔臧告诫子女要谨慎行事,择善而从,择友而交。
五、现实意义
1.家庭教育:孔臧的诫子书为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重视子女品德教育、培养家庭观念等。
2.社会价值观:文中提到的孝悌忠诚、择善而从等原则,仍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弘扬传统美德。
3.人际交往:择友而交的观点适用于现代人际交往,帮助我们结交有益的朋友,共同成长。
六、总结
孔臧的《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家书,传递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孔臧、马援、诸葛亮《诫子书》
孔臧、马援、诸葛亮《诫子书》与子琳书孔臧告琳(1):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肄书传(2),滋滋昼夜(3),衎衎不怠(4),善矣!人之进道(5),惟问其志(6),取必以渐,勤则得多(7)。
山霤至柔(8),石为之穿;蝎虫至弱(9),木为之弊(10)。
夫霤非石之凿(11),蝎非木之钻(12),亵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13)?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14)。
”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15)侍中子国(16),明达渊博,雅学绝伦,(17)言不及利,行不欺名(18)。
动遵礼法,少小及长,操行如故(19)。
故虽与群臣并参侍,见待崇礼,不供亵事(20),独得掌玉唾壶(21)。
朝廷之士,莫不荣之(22)。
此汝所亲见。
诗不云:“勿忘尔祖,聿修厥德”。
(23)又曰:“操斧伐柯,其则不远”(24)。
远则尼父,近则子国(25),于以立身,其庶矣乎(26)!(《艺文类聚》卷五十五,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作者介绍】孔臧:约汉高帝中期至武帝元朔末年在世(公元前201一前123)在世,孔子的第11代孙,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的从兄。
汉蓼侯、太常卿孔藂之子。
文帝九年,(前171)承袭父亲爵位为蓼侯,拜为御史大夫。
孔臧愿继承家族从事的事业,求为太常卿,与从弟安国从事古文尚书研究。
汉武帝同意其请求,但礼赐如三公(待遇仍同于御史大夫。
汉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臧与博士等议劝学励贤之法,请著功令,自是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在官数年卒。
臧著书十篇,今不存;又有赋二十篇,亦不传。
伪书《孔丛子》中有《谏虎赋》、《杨柳赋》、《号赋》、《蓼虫赋》,未知其真伪。
【注释】(1)告琳:告诉孔琳。
古代书信上对下、尊对卑书信开头的一种格式。
孔琳,孔臧之子。
(2)顷来闻汝与诸友生讲肄书传:近来听说你和一些书生朋友讲论学习儒家经传典籍。
顷:近来;讲肄(yì):讲论学习,讲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修身养德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非淡泊无以明志”。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情景模拟,演示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课文中提到的理念。
在难点和重点讲解部分,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名句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和古今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名句的内涵。
另外,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诫子书》中所传达的家国情怀和品德修养非常感兴趣,但在具体实践中,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帮助他们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二、核心素养目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核心素养目标:1. 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知与尊重;2.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感悟,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古人的智慧中提炼人生哲理,应用于现实生活;4. 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的内容、文言文阅读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修身养德智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
2.创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课后及时跟进,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如“静”、“俭”、“淡泊”等词汇的含义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识别与理解:如“静以修身”中的“以”字的用法,“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非...无以...”结构的理解。
-课文主旨的把握:理解诸葛亮在文中提出的修身、治学、立志的道理,及其对当代中学生的指导意义。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自我约束和努力学习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传达的修身治学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是一封诸葛亮给儿子的家书,阐述了修身、治学、立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例子。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这些例子展示了诸葛亮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理,以及它们对我们解决问题的启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诫子书》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作者诸葛亮及其背景,分析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理解文中所传达的修身、治学、立志等方面的道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PPT《诫子书》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详解
诸葛亮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详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 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 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 市襄阳区),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 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兴十二年,与魏司 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曾 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 《诸葛亮集》。
6.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 的启发。
示例一: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
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 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6.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 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二: “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
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 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 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 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助词,用于句 首,表示发端。
诫子书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岁月。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疾行,指迅速逝去。
将复何及!
凋落,衰残,比喻人 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困潦倒Hale Waihona Puke 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 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戒子书原文
戒子书原文戒子书原文及1《戒子书》西汉孔臧2《诫子书》东汉。
诸葛亮3《诫子书》当代,月牙人原文孔臧板:人之进退,惟问其志。
取必以渐,勤则得多。
山溜至柔,石为之穿。
蝎虫至弱,木为之弊。
夫溜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钢之体,岂非积渐夫溜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
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
诸葛亮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月牙山人版:人生一世,惟求一志。
非一志无以明志,则不知何以为成;非宁静难以至高远,则不知何以为大功。
养志贵于专一,非专学难以至精;专学在于思虑,不非深思无以言得。
笃行精专,戒骄戒躁,意在水滴石穿,行在柔绳锯木,志在铁棒成针;道在惟精惟一,得在知行合一,成在十年之功,功在经世致用。
此千载得志之定律也。
阐释:人生在世上,贵在于有一个志向。
没有志向或者同时有多个志向叫做不明志,同样不知道什么是成就;人得不到宁静,志向也不会高远,同样不知道什么是大成与大功。
养志贵在于专一,不专一学问和才能就达不到专精;专一的学习在于思虑,不深思熟虑就无法得到知识。
真诚的把握执行和不偏离不变换志向,培养离德才兼备的中道,笃行精专,戒除骄傲与急躁,意念如同水滴石穿,执行如同柔软的绳子锯木,志在于铁棒磨成针一般;其中的道理是惟精惟一,能收获在于知与行动合为一体,成在于十年的专精功夫,功劳在于你的志向与才能经世致用,这是几千年能够得志的定律。
【】人要求进步,但进步的方法、途径,关键在于他定立的志向。
在追求的过程上,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速成;此外,勤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只有这样才会有丰硕的成果。
山溜,即是山间的滴水,是柔软之体,但凭这柔软之体却可穿过坚石。
木里的蠹虫是十分细小的昆虫,但却可以破坏巨木。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
《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 作者档案
重点字词
✧ 重点字
夫.
(fú)君子之行 淡bó(泊) 淫.
(yín)慢则不能励精 险zào(躁)则不能治性
遂.
(suì)成枯落 穷庐.
(lú) ✧ 一词多义
1.以⎩⎪⎨⎪⎧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非淡泊无以.
明志(介词,拿,用) 2.成⎩⎪⎨⎪⎧非志无以成.学(动词,完成,实现)遂成.枯落(动词,变成,成为)
3.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4.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非志.
无以成学(动词,立志) ✧ 古今异义
1.悲守穷.
庐 古义:简陋,寒酸。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
2.淫慢.
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
3.险.
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
✧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2.非志.
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3.非学无以广.
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 成语积累
1.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2.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13
诫子书
孔臧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
取必以渐,勤则得多。
山溜至柔,石为之穿。
蝎虫至弱,木为之弊。
夫溜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钢之体,岂非积渐夫溜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
"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
参考译文
人要求进步,但进步的方法、途径,关键在于他定立的志向。
在追求的过程上,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速成;此外,勤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只有这样才会有丰硕的成果。
山溜,即是山间的滴水,是柔软之体,但凭这柔软之体却可穿过坚石。
木里的蠹虫是十分细小的昆虫,但却可以破坏巨木。
水滴原不是坚石的凿子,蠹虫原不是钻木的工具,但是它们却能以自己羸弱之体,轸过坚硬的木石,这不就是因为逐渐累积所造成的结果吗?古人说:"单单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并不值得多誉,反而学以致用才值得表扬。
"所以,学者要修炼自己多种多样的品行,还要注重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