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高校运用区域孝文化资源发挥高校职能的实践与探索
历届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人文类竞赛获奖作品一览表
历届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人文类竞赛获奖作品一览表华中理工大学建筑方案“将居民安置在发种种的小镇中”上海交通大学农村民居建筑调研四川师范大学四川西部蝶类资源调查北方交通大学多渠道多方式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的铁路的探讨上海交通大学浦东开发区环境调查及综合防治华中理工大学将城市引入农村,农村引入城市-繁忙江南水乡的僻静水上公园云南大学村落文化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生育健康服务模式——武定县云南大学村落文化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生育健康服务模式——武定县北京师范大学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南京理工大学走出困境再创辉煌——重庆军工企业走上发展之路的启示清华大学《十字路口看乡企》——中国农村乡镇企业转制问题调查报告北京大学两家名油企业生活后勤体制变革北京大学股市中操纵市场行为及防范的法律对策武汉大学武汉市再就业工程调研报告云南大学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脱贫致富——云南省怒江傈族自治州经济开发新模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调查报告北京大学从法院状告新闻媒体谈起——一起名誉侵权官司引发的思考复旦大学适应环境变化,构建新型企业——上海国有外贸企业改革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师范大学生专业思想状况调查哈尔滨理工大学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网站北京师范大学困境与出路——城镇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北京师范大学面向21世纪发展远程教育——关于中国远程教育中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讨西南政法大学典权的过程分析及性质研究山西大学刚玉之路河海大学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结发展模式探讨中国药科大学我国药品价格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的研究杭州商学院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湖南财经学院买方市场:高教与经济增长—发展高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几点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看法的调查报告东南大学南京市流动民工现状调查重庆大学“移民者的乐园”——三峡库区“棚户现象”调查研究与城市(镇)渝州大学绿色贸易壁垒及重庆之应对北京大学中国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和健康预期寿命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反馈、学生的归因模式与学生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一项行动研究及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东华大学中国绿色服装发展探究复旦大学吕炳斌知识产权新课题——基因专利上海财经大学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上海师范大学汪靠斌如何在中国农村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合肥工业大学成云关于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和建议云南大学王启梁传统法文化的断裂与现代法治的真空——少数民族农村法治秩序宁夏大学杨龙宁夏移民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宁夏大学刘自强历史上固原地区人地关系的两次转型对生态建设的启示新疆大学亚森·艾力维-汉-英三向背单词系统、电脑词典中国人民大学马芳馨青春期性教育与成功社会化——基于北京市三所中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唐钧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就业政策之实证研究:模型建构、软件开发与模式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张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学生压力感与不良行为相关性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尹立杰试论钓鱼岛领土争端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朱庆育论破产制度之功能与破产程序启动方式——尝试一种功能学派的视角中央财经大学李辉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方建锋略论我国教育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重心的选择同济大学王莹西部开发人才先行——甘肃定西县人才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南京大学秦俊近20年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变迁及教育创新苏州大学方宁中国行政诉讼法实施现状调查报告厦门大学郑崇阳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大陆与台湾民意调查结果比较研究郑州大学乔东梅高校合并中的图书馆管理工作探讨郑州大学王莉郑州市住房困难户及住房需求调查详细工作方案郑州大学王莉郑州市住房困难户及住房需求调查详细工作方案华中科技大学谢水生武汉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状况调查报告华中师范大学刘义强制度变迁中的信任问题——对鄂西两村村治实践的调查分析武汉大学廖奕司法公正与法官文化.湖南商学院袁智敢南山牧场畜牧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中南大学汪海军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助学体系的构想中南林学院王保忠南洞庭湖湿地资源生态旅游价值的研究重庆大学周莉“挑战杯”价值论及反思—关于“挑战杯”社会经济价值的调查及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司法判决书中“双高”现象并存的另一种解释进路北京大学贫困学生怎么上大学?——中国高校学生贷款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及其国际比较清华大学北京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团体创新模式分析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乞丐现状调查报告吉林大学国有经济控制力及控制方式新探厦门大学从“三农”问题透视乡镇政权——以福建省枫亭镇和大济镇为例湖北大学论诚信的劣变与对教育理性的质问----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分析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反思郑州工程学院大学生诚信缺失徂源及对策——转型期大学生信用行为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武汉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素质状况调查报告湖南师范大学传统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湖南师范大学走向权利时代的民工权益——来自深圳民工的调查中南大学三峡移民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以湖南岳阳地区新市、杨林两地三峡移民为样本分析的调查报告广州大学岭南城市广场与公园热环境研究北京大学专业市场主导下的地方产业集群研究北京大学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清华大学地方政府角色与街道社区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社区矫正:现状与问题分析一份来自北京市三城区社区矫正的调研报告中国人民大学转型期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地方政府治理中国人民大学“民工荒”:劳动中介、信息流动与民工流动中国人民大学“三农”政策的协调性思考中国人民大学言与心的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共享心智模型在不同领导风格虚拟团队中的作用探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成因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警察的职业枯竭及其前因后果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保障制度与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北京科技大学为了健康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北京等七城市为代表的我国保健食品市场终端调查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月坛街道社区发展状况及居民需求调查报告北京理工大学数字圆明园大水法展示系统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小城镇典型现代服务业发展阶段分析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离中国的农民有多远?中国政法大学流动人口的选举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新交法七十六条之规范分析中国政法大学社区矫正试点调查与研究中国政法大学从转型期到和谐社会:政治社会和道德信仰的双进路解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市内资超市服务环境调查研究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虚拟企业"在中国的实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城市乞丐群落与社会救济中华女子学院从性别与发展理论的角度看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滴水藏海—从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健康教育透视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某高校学费现状调查及分析北京工商大学高校校园文化调研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现状及其期望的性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南开大学对税费改革下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革的调查及思考南开大学外资参与我国西部荒漠化治理的考察报告及策略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及偿还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山西大学谁动了民主的奶酪山西大学浅谈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和实践意义山西财经大学关于乡镇政府区域联合、共谋农村经济新发展的思考太原科技大学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人文素质及其社会地位的实证研究内蒙古大学蒙古族聚居地区的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内蒙古大学修宪后我国土地征用征收制度改革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白云塔拉民族文化定位及景观规划基于城市草原文化,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对中国建筑和城市建设的思考沈阳工业大学辽宁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法律政策问题的调查报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最终用户软件盗版的经济学分析辽宁大学当代形而上学的呼唤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沉思辽宁师范大学年幼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的乐观主义吉林大学社区建设“沈阳模式”的多元形态研究吉林大学构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谐社会的稳定器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老年人的社区服务问题研究复旦大学腐败的经济学分析钟宁桦一等奖华东理工大学社会转型期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研究南京大学大众文化对“两课”的冲击及其应对南京大学安徽百户农民秋收报告南京大学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合村并组后如何增强村民自治的活力华中师范大学消费视野下的农民阶层结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华中师范大学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湖北大学武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分析及其发展对策湖北大学论见义勇为观的现代错位及其拯救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分析三峡大学土家踩生习俗的文化阐释与现实价值中南大学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中南大学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湖南师范大学守望的童心湖南师范大学作为“权利荒”的“民工荒”贵州师范大学自由视野中的安乐死东南大学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户融资现状比较与改革研究同济大学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村民掌中宝”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华东师范大学让生命不再留守——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北京大学诉讼之外的选择——大学生权利救济的进路分析东北大学辽宁省高等教育顾客(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及调查报告广州大学城市治安综合治理的路径选择——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及其启清华大学首都大学生对于“八荣八耻”价值观认知和评价的调查报告一等奖武汉大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滇藏边境聚落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城市化进程下“黑车”现状调查分析——关于四川省双流县寺圣社区“黑车”市场的调查报告中南大学一项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心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偏远地区实施情况的调查云南大学村民自治视野下边远地区农村白族妇女的政治参与研究——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村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来自苏南地区的调研报告河北工程大学“感恩父母点亮亲情”——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缺失的调查报告四川大学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四川大学最近十年的实例分析华东师范大学走向成长,走向和谐——我国东中西部普通高中学生成长需要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和谐共治理念下地方行业协会的职能扩展——对上海203家行业协会的实证研究苏州大学为流动人口孕产妇撑起生命保护伞――苏州市流动人口分娩定点限价政策调查报告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安全性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南大学“长株潭”地区农村五保户养老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报告-----公共服务和政府责任的视角吉林大学对“和谐效率”的求索——吉林省资源型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调查研究江南大学“天下第一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透视西安工程大学 D 西安旅游市场的游客需求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博物馆为例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D 施坚雅模式与西北民族地区集镇建设——宁夏西吉县的个案调查分析大连海事大学 D "村规民约"的法律化设计中央民族大学 D 农民工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状况的调查报告华东政法大学 D 上海市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西南政法大学 D 刑事法庭形式的理性湖南师范大学 D 寻找失衡的正义——农民工劳动报酬权行使现状实证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刑事法庭形式的理性贵州大学“湖南畏罪自杀索赔案”评析——以《保险法》第六十七条为中心三等奖西安外事学院民办高校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实施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转型期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新龙学校等为例河北科技大学基于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离他们有多远——南京市区3-6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市长清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荣辱观”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度实证调查报告湖北大学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关于武汉市大学生报考国家职业资格证的调查报告华南师范大学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研究长安大学关注大学生就业促进全社会和谐----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华中师范大学农村医疗卫生系统“困局”的根源、现状及对策——基于武汉汪集和黄冈花桥的实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基于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的桂西地区地质遗产保护开发研究兰州商学院公司治理:思想演变、模式比较及路径选择西北工业大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设施规划调查报告清华大学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领域、案例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我国16个代表性城市的实证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民币指数期货期权定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 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清华大学《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领域、案例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我国16个代表性城市的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基于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断裂与重塑:“村改居”后城郊新市民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基于上海郊区的调查》华东师范大学《换一片土壤同样绽放——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心理保护因素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 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浙江工商大学《面向纺织行业的协同商务智能与物流优化平台》浙江工商大学《日语句酷》苏州大学《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南开大学《发展与参与:解构城市新贫困社群福利供给的困局--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新贫困社群的调研报告》复旦大学《“拿来”有道--从利益平衡视角看中国开源软件著作权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居民“上楼致贫”现象探析--基于重庆市四典型社区的实证》中国人民大学《法治背景下的和谐社区治理之方-- 2008--2009 北京市社区物业管理法律体系和产业体制困境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接收模式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国人民大学《丧偶之恸后的心路历程—汶川地震丧偶老人现状的调查报告》河南工业大学《基于信誉机制的食品安全治理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如何让农业保险更“保险”--基于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福建农林大学《大学文科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南昌大学《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用及管理对策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宁夏大学《不要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输在起点上--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儿童“入学准备”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山大学《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机制与对策》北京科技大学《城区乞丐问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京豫两地调查为例》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古代大型铁质文物保护现状及其文化价值调研报告》长安大学《陕西省大学生村官问题及对策研究》天津大学《旅游工程项目选择与管理——泰安宝龙酒店项目实证研究》天津大学《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模式的调查研究——以天津市大学生为例》南京大学《大学生团队创业因缘模式探讨--求解大学生创业二元悖论的新思路》华北电力大学(保定)《震后我国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京津冀高校大学生为例》西南大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学业成就测查工具编制研究》武汉大学《我国创新型人才信息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以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为例》武汉大学《“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武汉、长沙两市的案例分析》西安理工大学《城市“小饭桌”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西安市的调查报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信用卡市场调查分析及产品创新设计--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非自愿移民的经济恢复及影响因素分析——三峡库区与丹江口库区移民比较研究》四川大学《中国农村幼儿教育危机与对策的探究》四川大学《探究“政社分离”背景下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以成都市主城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为例》广州大学《完善春运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处置应急事件能力--2008-2009 年广州春运应急管理调研报告》广州大学《广州地区居住建筑能耗调查分析与节能对策研究》湖南大学《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机制创新--设立农村土地流转银行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湖南大学《以特色产业园区群撬动中部崛起》河南科技大学《新阶段三种扶贫模式在河南实践的调查研究--以信阳、驻马店、周口三市为例》河南科技大学《黄河小浪底库区移民生存状况调查研究》河南科技大学《“死人夺活人口粮”与“活人挣死人钱财”的背后——农村殡葬改革的现状调查与立法建议》北京师范大学《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研究--以北京八校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及培训体系设计--以某高校为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比较分析与教育的批判性思考》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生存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北京、广州、南昌、成都四地的农民工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动机研究--以北京、香港两地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志愿者为例》东南大学《关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研究》东南大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现状与规范发展研究--基于六省十县的调研分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处理模式探讨》河北师范大学《汶川地震孤儿安置救助的思考与建议--基于唐山地震孤儿安置经验的分析》河北师范大学《体制转型中农民工过渡型医疗保险模式的设计--基于石家庄市农民工医疗保险的调查与思考》山西大学《规范农村民间借贷,拉动农村内部需求--2008 年山西省农村民间借贷发展情况调查》山西大学《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中村社区参与研究--基于太原市10 个典型城中村社区的实地考察》山西大学《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萎缩现状分析--以山西省原平县解村乡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于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的农民职业教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市城中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基于社会资本的社区认同感培育路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对中国国民高储蓄率问题的探索--心理学角度的解释》南方医科大学《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医疗保险制度创新--从对安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调查看推进医保制度改革》华中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闲暇生活研究——以湖北部分行政村为例》同济大学《新医改视野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路在何方?--基于上海市五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研成果》安徽大学《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来自安徽农村的报告》安徽大学《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安徽省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实证研究》湖南商学院《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湖南商学院《“两型社会”视角下城市社区服务质量实证研究——以长沙市岳麓区为例》上海财经大学《农村教育出路究竟何在?——“千村调查”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农民负担的转向》西北大学《“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县支中心为例》西北大学《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饮食营养、身体、心理状况调查研究报告》西北大学《关注饮水安全关爱百姓健康——陕北地区水环境及饮水卫生状况调研》西北大学《危机事件中短信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应对策略——以汶川地震期间西安6高校为背景》湘潭大学《大学生“四位一体”法律援助创新模式探索》湘潭大学《新一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调研与思考》西南科技大学《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理性思考》中南民族大学《“推拉理论”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基于河南省许昌县的调查》中南民族大学《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视角探析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中南民族大学《武术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形象构建--基于少林寺与武当山的实地调查》浙江师范大学《断裂与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中国政法大学《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选举拉票现象调查报告——对山东省z 村的实证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对法规竞合与想象竞合区分标准的再探讨》中国政法大学《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变迁的历史解读和反思》中国政法大学《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个案的田野调查》中国政法大学我国纵向府际关系法治化调查报告--基于十四个省、直辖市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公交票价改革对乘客福利影响及政策效果分析--基于远郊公交线路的调查研究》。
发挥高校师德典型示范效应的实践路径研究
d o i :10.3963/j .i s s n .1674-6066.2024.02.033发挥高校师德典型示范效应的实践路径研究周彼洋,卢少平,田 仕,黄 璐(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430070)摘 要: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㊂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效应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㊂以党建为引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中典型示范效应发挥的实践路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㊂关键词: 高校教师; 师德典型; 示范效应; 实践路径R e s e a r c ho nP r a c t i c eP a t ho fG i v i n g F u l l P l a y t oT y p i c a l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E f f e c t o fT e a c h e rE t h i c s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Z H O UB i -y a n g ,L US h a o -p i n g ,T I A NS h i ,HU A N GL u (S c h o o l o fM a t e r i a l sS c i e n c e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W u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W u h a n43007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e a c h e r e t h i c s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s a ne s s e n t i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f o r i m p l e m e n -t i n g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t a s ko f c u l t i v a t i n g v i r t u e a n d t a l e n t ,a sw e l l a s f o rb u i l d i n g h i g h -q u a l i t y t e a c h i n g s t a f f c o mm u n i -t i e s .D r a w i n g o ne x e m p l a r y m o d e l s a n d f u l l y l e v e r a g i n g t h e i n f l u e n t i a l r o l e o f a d v a n c e dm o d e l sh a s a l w a y sb e e na ne x -c e l l e n t t r a d i t i o na n dv a l u a b l ee x p e r i e n c e 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e a c h e re t h i c s i nC h i n e s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 .R e s e a r c ho nt h e p r a c t i c e p a t ho f g i v i n g f u l l p l a y t o t h e t y p i c a l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e f f e c t o f t e a c h e r e t h i c s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w i l l c o n t r i b u t e t o t h e f u r t h e r p r o m o t i o no f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e t h i c a l s t a n d a r d s a n d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e t h i c s o f t e a c h e r s i n t h en e we r a ,a sw e l l a s 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w o r ko f t e a c h e r s .K e y wo r d s : t e a c h e r s i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 ; t y p i c a l t e a c h e r e t h i c s ;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e f f e c t ; t h e p r a c t i c e p a t h 收稿日期:2024-02-28.作者简介:周彼洋(1990-),研究实习员.E -m a i l :834246329@q q.c o m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㊁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者,其个人品德㊁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再次明确指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㊂ [1]师德典型,作为体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的典范,其在高等教育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㊂师德典型通过其言传身教,为教师队伍树立了行为榜样和精神标杆,积蓄了理想㊁道德㊁学识㊁仁爱㊁创新㊁方法㊁奉献的力量,其示范引领作用不仅能够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更能够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2]㊂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多元价值观造成青年教师责任感缺失㊁重形式轻实效制约建设工作有效开展㊁考核评价体系碎片化导致制度建设不完善等[3]㊂如何在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有效利用师德典型的示范效应,激发教师内在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㊂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传播途径和手段更加多样化,如何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有效传播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如何系统构建 教育ң宣传ң考核ң监督ң激励ң惩处 联通的工作机制,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4]㊂731建材世界 2024年 第45卷 第2期1建立师德典型协同发掘机制发掘师德典型是师德建设的第一步,需要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和系统性的方法来实现㊂1.1设立师德典型评选委员会为确保师德典型甄选与推广工作的公正性㊁系统性和连续性,高校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 师德典型评选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来自不同学院的师生代表组成,以确保评选工作的多元性和代表性㊂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和修订师德典型评选的标准和流程,确保评选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化;2)组织师生推荐师德典型候选人,鼓励校园内外对优秀师德事迹的关注和甄选;3)负责组织开展师德典型的评选活动,包括受理申报㊁审核资料㊁组织评审㊁公布结果等;4)对评选出的师德典型进行宣传推广,让师德典型的故事和精神得到广泛传播;5)监督和评估师德典型示范效应的发挥情况,及时总结经验㊁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6)组织师生开展师德典型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培养师生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㊂1.2制定师德典型评选标准师德典型的评选标准是评选工作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公信力㊂因此,高校在制定师德典型评选标准时,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的师德规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保评选标准的科学性㊁合理性和可操作性㊂评选标准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的师德规范,这是评选工作的基本原则㊂师德规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评选师德典型的基础㊂评选标准应明确规定,候选人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师德规范,才能成为师德典型的候选人㊂评选标准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㊂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理念㊁教育目标和教育特色,因此,评选标准应体现学校的特色和要求㊂例如,对于重视科研的学校,评选标准可以增加对候选人科研成果和科研道德的考核;对于重视教学的学校,评选标准可以增加对候选人教学能力和教学道德的考核㊂评选标准应详尽明确,包括评选的程序㊁条件㊁方法㊁时间等,以确保评选工作的公开透明,避免产生任何歧义和争议㊂1.3建立师德典型推荐和甄选制度师德典型的推荐和甄选是一个涉及广泛参与和多元评价的过程㊂为确保师德典型的公正性和公信力,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推荐和甄选制度㊂高校应鼓励师生㊁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师德典型的推荐㊂可以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的推荐平台,让大家有机会推荐自己心目中的师德楷模,推荐人需要提供详实的推荐理由和证据,以便于评选委员会进行初步的审核㊂高校应设立民主评议和专家评审的甄选程序㊂民主评议可以让师生㊁校友等对推荐的师德典型进行投票,这样可以保证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专家评审则可以邀请教育学㊁心理学㊁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对推荐的师德典型进行专业评审,这样可以保证甄选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㊂高校还应设立公示和申诉制度㊂对于评选出的师德典型,应进行公示,接受师生㊁校友等的监督,如果出现对评选结果的异议,可以提出申诉,由评选委员会进行复核㊂2完善师德典型融合传播机制师德典型的传播是其示范效应得以发挥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和形式,让师德典型的影响力全面扩散㊂2.1利用多媒体广泛宣传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媒体传播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㊂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通过网络㊁报刊㊁广播㊁电视等传统与新兴媒体,全方位㊁多角度对师德典型的事迹和风采进行广泛宣传,以此提高师德典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㊂在网络媒体方面,可以通过学校官方网站㊁微博㊁微信公众号㊁在线视频平台等渠道,定期发布师德典型831的相关报道㊁采访㊁专题文章和视频,让师生及社会公众能够随时了解到师德典型的最新动态和突出贡献㊂此外,网络直播㊁网上研讨会等形式也可以使远距离的观众实时参与到师德典型的相关活动中来㊂在传统媒体方面,学校报刊可以刊登深度报道和专访,将师德典型的故事和经验呈现给公众,同时可以设立专栏,定期介绍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㊂校园广播和电视媒体则可以制作特别节目或专题片,通过更生动的形式,如纪录片或访谈节目,让观众直观感受师德典型的生活和工作状态㊂2.2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为使师德典型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深入人心,高校可以将师德典型的事迹和精神融入到教师培训㊁学生教育等日常教育活动中㊂具体实施策略包括:教师培训㊂在新教师入职培训㊁职业发展培训㊁教学技能提升研讨等活动中,结合师德典型的实际案例展开讨论和分析㊂通过案例教学,让教师们了解和学习师德典型在教学㊁科研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增强教师的师德意识和职业责任感㊂课程教学㊂鼓励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将师德典型的事迹和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㊂通过课堂讲授㊁研讨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㊂校园文化活动㊂在学校的文化节㊁师德宣传周㊁主题教育月等校园活动中,通过展览㊁演讲㊁座谈会等形式,让师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师德典型的故事㊂这些活动既可以弘扬师德典型的精神,也可以提升学校的师德文化氛围㊂2.3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是提升师德典型感染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㊂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直观的展示,可以有效激发师生的师德意识,促进校园师德文化建设,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举办师德典型事迹报告会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师德典型亲自登台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和实践经验,可以让听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教育情怀和职业精神㊂举办师德讲堂㊂重点邀请教育学者㊁资深教师等在内的专家团队开展师德相关的主题讲座,内容除涉及师德典型的个人成长和教育实践外,还可以包括师德规范的解读㊁教育伦理的探讨㊁教育政策的分析等,从而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增进师生对师德的认识和理解㊂举办师德展览㊂在校园图书馆㊁展览馆㊁大礼堂以及其他公共空间,公开展览师德典型的事迹和成就,内容可以通过图片㊁材料㊁实物等方式呈现,以此吸引师生关注,为大家提供一个直观和持久的学习机会㊂3形成师德典型良性学习机制通过建立学习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师德典型,形成良好的师德学习氛围㊂3.1开展师德教育研讨定期组织师德教育研讨活动,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师德教育经验㊁学习师德典型精神的平台㊂具体实施策略包括:召开研讨会㊂教师们可以分享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德实践经验,讨论遇到的师德建设难题,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以此帮助大家提升师德素养,增强教育责任感㊂组织主题讲座㊂邀请师德典型或教育专家分享自身的教育理念,解读师德规范,分析师德典型的行为和精神,为教师们提供学习和借鉴的范例㊂开展趣味活动㊂通过案例分析㊁角色扮演㊁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教师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师德典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将先进行为融入到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㊂3.2实施师德导师制师德导师制是一种有效的师德教育方式㊂通过选拔师德典型担任导师,可以指导青年教师健康㊁快速成长㊂严格选拔师德导师㊂选拔标准应以师德表现为主,同时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㊁科研成果等因素,选拔出931的师德典型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师德风范㊂悉心传授指导帮带㊂通过一对一辅导㊁交流研讨㊁教学观摩等方式,师德导师向青年教师传授教育教学技巧,分享立德树人经验,解答育人实践困惑㊂同时,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价值行为影响和感染青年教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教育行为㊂建立健全制度保障㊂学校应为师德导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激励,如提供专门的培训,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适当的奖励等㊂同时,学校还应定期对师德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做到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和改进㊂3.3推进师德建设研究师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探索㊂高校应鼓励教育学者开展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不断提升师德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㊂从理论层面开展师德建设研究,包括对师德的内涵㊁特征㊁形成机制等进行探讨,对师德建设的目标㊁路径㊁方法等进行分析,对师德建设的效果㊁问题㊁对策等进行评估㊂这些理论研究可以为师德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升师德建设的科学性㊂从实践层面加强师德建设研究,包括对师德典型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对师德建设的实践模式进行探索,对师德建设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㊂这些实践研究可以为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提升师德建设的系统性㊂高校还应为教育学者开展师德建设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提供研究资金㊁平台㊁时间㊁资源㊁激励等㊂同时,还应鼓励教育学者与师德典型㊁教师㊁学生等进行深入交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师德建设的实际情况㊂4结语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师德建设始终是重点任务之一㊂通过建立师德典型协同发掘机制㊁完善师德典型融合传播机制㊁形成师德典型良性学习机制,可以有效发挥高校师德典型的示范效应,促进高校师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帮助广大教师牢记为党育人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德立身㊁以德立学㊁以德施教,以赤诚之心㊁奉献之心㊁仁爱之心投身高等教育事业,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㊂参考文献[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肖萍.春风化雨立德树人 高校教师师德榜样的力量[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3]朱叶,郝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世纪桥,2023(11):39-41.[4]刘平,邓雅婷,张开富.新时代高校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3(31):168-171.(上接第125页)参考文献[1]张雨丝,于萍.光伏市场与光伏玻璃浅析[A].2011年中国玻璃行业年会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2011:365-369.[2]缪平,朱晓辉,丁浩,等.W i n F o r m界面统一管理方法研究[J].软件导刊,2017,16(9):1-3.[3]王津楠,陈凤东,刘炳国,等.基于白光L E D的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J].中国测试,2017,43(1):69-73.[4]位恒政,王为农,任国营,等.光谱共焦传感器探测误差的研究[A].2017全国几何量精密测量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酒泉:中国计量测试学会,2017:94-97.041。
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实施六大战略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孝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迄今已有65年的办学历史,在省市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师资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校园面积和教学基本设施快速增长,德育工作和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实行六大发展战略,苦练内功、固本强基,积极申硕、谋求长远,着力从内涵建设上实现“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为建设强实力、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大学而奋斗。
一、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规范办学行为,使学校在升本5年时间即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且通过以评促建,理清了办学思路,建立了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教学工作得到评估专家及全国同类院校的广泛好评。
一是牢固确立“质量立校”的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经历外延式扩张发展后,必须转移到内涵式发展上来,必须转移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线的理念,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000年,学校升本后,在全校上下开展了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大讨论,通过制定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
2004年学校承办第四次全国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工作研讨会,2005年学校接受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同时,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校拥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
其中,省级重点学科1个,再建硕士点4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二是开展专题建设活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2年至2008年,学校分别开展“改革年”、“管理年”、“质量年”、“评建年”、“学科建设年”、“质量工程年”和“内涵建设年”活动,每年突出一个主题,集中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始终唱响教学工作的主旋律,使学校教学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刘 芹1,2(1.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2.泰安第二中学,山东泰安,271000)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教育是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传统民间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对民族生存智慧和发展精神的活态文化认知过程,更是一个最具社会理性精神和民间精华发现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
但就目前而言,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重估,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教育难以培养输送足够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之才。
要解决以上问题,唯有大力推进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和课程资源的立体性开发与建设,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使整个社会能正确认识和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力量,最终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实底座。
一、校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教育体制并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不仅是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还是作为传习的技艺。
教育体制是现代的知识生产所依托的制度,离开了这个制度,很难使知识创新,因为 知识创新 本身就是教育体制所定义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学校,表演性和技能性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了知识创新的机制,另一方面因为成为了现代人才或人文培养所必备的本领的一部分,而成为了普通的生活文化,它们就从原来被现代教育所消灭的对象转化成了与之携手并进的伴当。
[1]因而学校教育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主要资源,也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化的最有利的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一般包括教材的内容设置、教师的素质培养、学校图书馆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利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的编写大力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编写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选择、整理,纳入课程体系,这是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分析——以湖北武汉为例
我们的先民留下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在 高校思想 政 治 教 育 中 具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作 用,它 们 “能成为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资 源,为 人 才 培 养 提 供 强 有力的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调查发 现学生对这些资源非常感兴趣的,他们愿意接受将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但目 前的现状却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 的教育还不够,表现为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 流于形式、校园文化建设空缺。
(一)大学 生 对 对 地 方 历 史 文 化 资 源 的 界 定 及 表现形式的认识比较清楚,但对武汉历史文化资源 的认知程度较低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 界定及表现形式的认识比较清楚,认为地方历史文 化资源不仅包括地方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 馆,还包括历史人物、文物、文献资源等。有 68.2% 的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自然生态资源不属于历史 文化资源的范畴,有 31.1%的学生认为精神文化资 源也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这种认识不仅看 到了具体有形的资源还看到了潜在无形的资源。但 是具体到武汉,65.1%的学生对武汉历史文化认知 程度处于有一点了解的状态,还有 6.5%的学生不 了解,比较了解及非常了解武汉历史文化的学生不
(三)地方 历 史 文 化 资 源 融 入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的应用形式过于单一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很少根据地方的实际情 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需要,对地方历史文化资 源进行挖掘整理,筛选出每门课程能够利用的资源。
在实践教学方面,校内实践学习多为观看红色影视 剧,很少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学习方案。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由于意识不到地方历史文化 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价值,高校将地 方历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 薄弱环节。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探索——以《基础护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探索——以《基础护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发布时间:2022-08-01T08:05:07.90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3月第6期作者:王蓉[导读] 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是其中的重要途径。
王蓉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摘要: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是其中的重要途径。
而《基础护理》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对高水平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此,以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契机,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程生态圈,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有利于提高护理专业育人效果。
关键词:基础护理,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护理基本理论知识、过硬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满足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具体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响应从“小思政”到“大思政”的全新育人理念,本课程自2019年以来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开辟以课程教学为主场的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以实践养成教育为主场的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区别与联系1.1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区别第一课堂是教学育人的主阵地,是指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在特定的教学场所内进行教学。
《基础护理》第一课堂是以课堂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完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也始终贯穿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精神和公民必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程的阵地延伸,是指除了第一课堂外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它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开展形式多姿多彩,实施地点灵活多变。
本土文化资源在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本土文化资源在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作者:董天倩汪莉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0期摘要:把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中,既是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校走特色办学道路的一种选择。
本文通过对安顺本土文化资源的分析,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调整教学理念、把本土文化资源镶嵌进课堂讲授、引导学生进行本土文化资源的调查、调整课程考核方式等途径,把本土文化资源有机地整合进高校的教学中,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传承和创新本土文化的责任意识、促进地方传统文化良好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地方本科院校;中国文化概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地方本科院校在本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拥有的资源优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积极探寻本土文化融入教学中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培养为地方所用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转型的需求,同时也是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本土文化资源与地方本科院校(一)相关概念界定冯骥才先生认为,本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一方水土人的独特精神创造和历史记录。
”(1)在此基础上,本文所说的本土文化,具体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包含城镇和乡村)内,由原住民以及外来民众所创造的,具有当地特色和历史积淀的地方物质、精神文化。
文化资源,就是“能够突出原生地区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进步活动痕迹,具有地域风情和文明传统价值的一类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风情、文学历史、宗教文化、自然景观等。
”(2)综上,笔者认为,本土文化资源就是某一特定区域内,能够凸显该地域人们生产生活特征,以及历史文明、价值观念的资源,包括作为文化承载体的自然景观,以及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资源。
地方本科院校,从我国的行政隶属和管理权限来说,指的是由地方政府主管,分布在省会、地市及以下城市的,为地方经济、政治等发展服务的高等院校。
2000年左右,经教育部评估批准,通过合并、升格等形式从专科升为本科的高等学校即为通常所说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用好博物馆 讲好“大思政”
用好博物馆讲好“大思政”作者:杨曦周炜杰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4年第10期摘要:在我国,博物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教育的第二课堂,其教育内容以爱国主义与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导,具有社会交互性、自发性、情境性等特征。
在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共建“大思政课”体系的语境下,推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思政教育结合,既具有逻辑的一致性,也具有現实的合理性。
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应用于“大思政课”建设,有利于破除传统思政课“坐而论道”的模式桎梏,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打通思政课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课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4.10.07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我国的博物馆不仅通过珍贵文物记录着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轨迹,这使得我国的博物馆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见证者,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在我国,博物馆教育不仅承担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更肩负着用独特语言向参观者“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重要使命。
从博物馆学的视角来看,在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博物馆发展的首要目的与任务。
《美国博物馆服务法》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博物馆在教育方面的作用,鼓励支持它们与正规的初等、中等和中等以后教育系统以及与所有不同年龄组的非正规教育活动协力合作。
”博物馆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博物馆职能不断由“储藏”向“教育”转变的进程。
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博物馆教育以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善用本土文化资源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善用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1. 引言1.1 概述在德育工作中,如何善用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工作实效性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土文化资源是指具有地域特色、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积淀的资源,是每个地区独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善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提升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人生态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难免碰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很多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行为习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积极践行道德。
而善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将正能量融入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2 问题意识德育工作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和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变得日益明显,学生更容易受到外部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价值,善加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来进行德育工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现实中德育工作者普遍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了解和利用不足,德育工作往往片面倚重外来文化资源,忽视了本土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急需探讨如何善用本土文化资源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更好地适应当下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和学生的成长需求。
2. 正文2.1 本土文化资源的特点本土文化资源的特点包括丰富多样、具有深厚历史传统、与当地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等特点。
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民间传统习俗、民族音乐舞蹈、民间工艺技艺等,这些资源体现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孝文化记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深度互动——以安顺屯堡文化为例
居左,次居右,次序严格,“长幼有序”的传统,丝毫 不乱。民居一般为三间,也有五间、七间,但绝无
在屯堡,孝歌、山歌、花灯以及谚语等文化事
象中经常提到“养儿防老”四字,可以观之,“养亲” 是屯堡社区对为人子女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做得 好的就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遭到惩罚和社会舆 论的谴责。若有人不赡养老人者,过去有绅耆父 老持杖示问,现在则有老年协会这样的组织干预。
萨等活动中,甚至在民居、妇女服饰等的传承上,
总298期第10期
2 0 1
贵州社会科学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V01.298.No.10 Octorer.2 0 1 4
4年10月
孝文化记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深度互动
——以安顺屯堡文化为例
陶文彩
(安顺学院,贵州
张定贵
安顺 561000)
摘
要:屯堡文化是学界关注颇多的学术领域,但对其孝文化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发掘和深入。从社会
纸、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烛,到河边接老祖公们回家过“七月半”。
到七月十四晚饭后送老祖公们“回家”,在河边焚 烧包袱(即送给去世长辈在冥界中使用的冥钱), 还有人夫轿马(纸扎)保驾护航。“七月半”是屯堡 人“崇祖”、“孝亲”的重要记忆活动,使后人不忘对
祖先、族群历史的记忆。
三、屯堡孝文化凸显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郑晶晶在《试析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容》一文 中将中国孝文化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养亲、敬亲”、 “顺亲、荣亲”、“祭亲、念亲”三个方面[6],本研究借 鉴这些提法,但是亦特别注重屯堡人孝文化实践 的特殊性。 1.坚守养亲、敬亲的基本道德准则
“善孝”实践薪火相传
“善孝”实践薪火相传一直以来,国网孝感供电公司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按照孝感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文化、提素养,加快推进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的要求,在省、市关工委的关心与指导下,立足地域孝文化底蕴,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孝文化、传播统一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围绕“尊老敬老、关爱后代”传统美德,在不断拓展深化37年的“孝心志愿服务”活动基础上,打造独具地域和企业文化特色的供电服务品牌,组织开展“善孝”道德实践活动。
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和湖北省委宣传部充分肯定,公司被确立为“湖北省孝德建设示范点”,连续四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孝心志愿服务队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一、在孝文化土壤中育苗,培育道德实践环境(一)善念孝心孕育孝心志愿服务。
受孝文化的浸润,1983年孝感城区供电所,一群走街串巷的抄表工,经常帮助一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在党支部书记倡导下,成立了11人组成的孝心志愿服务队,为孝感城区156位孤寡老人制作了孝心联络图,埋下了善与孝的种子。
37年里,队员换了七八茬,队长历经了14任,“孝心联络图”却像接力棒一样传递着,定期邀请“五老”来指导和授课,做好新老队员的传承和发展,充分激发企业活力,有效发挥青年作用。
(二)推广志愿服务加强道德实践。
2002年,孝感供电局提出“以德治局”理念,2002年7月起组织“明礼诚信”征文等系列活动,拉开道德实践的序幕。
2003年《人民日报》以《结亲尽孝百余孤寡享天伦》为题,报道了公司孝心志愿服务队的典型事迹,引起了全社会瞩目。
为扩大社会影响,2003年10月,公司推广孝心志愿服务,建立孝心志愿服务章程,拓展完善志愿服务网络,以孝心志愿服务作为道德实践的载体。
(三)提炼善孝理念形成实践共识。
公司总结孝文化的优秀内涵,提炼“尽孝心、讲孝行、立孝德、行孝道”的“四孝”服务,提出“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善孝”理念,融入公司道德实践,成为“善孝”的雏形。
孝感:当孝文化成为特色品牌
孝感:当孝文化成为特色品牌核心提示:一座城市的节会,往往是其文化符号,且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
11月23日上午9时,在孝感市东站广场,2017中国(孝感)国际老年健康产业博览会闪亮登场,这也意味着2017中国·孝感孝文化旅游节正式拉开序幕。
十大孝子颁奖仪式、养老产业发展论坛、旅游资源推介活动、青年联谊会、“两资一促”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姜昆说相声”专场演出等诸多主题活动,在为期4天的孝文化旅游节期间相继展开,让这座因“孝”而得名的城市,洋溢着沿袭千年的孝道之风。
今年的孝文化旅游节,是自2002年以来孝感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十四届孝文化旅游节。
而孝文化已成为孝感打响文化品牌、繁荣文化产业、建设孝文化名城、推动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
据了解,孝感市以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为目标,依托丰富的孝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孝文化现代价值,先后获得了“中国孝文化之乡”和“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孝感新跨越。
传统精神的历史沿袭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
到了西周,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
总之,“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孝文化既应该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东北部,桐柏山、大别山的南麓。
北接河南,南邻武汉,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道,最初县名为“孝昌”。
而孝感的孝文化,在诸多古籍中早有记载。
据《孝感县志》记载,西汉时,“卖身葬父”的董永引得“仙女下凡配孝子”,“七仙女下凡配董郎”的故事流行甚广,对劝人行孝具有积极意义。
而东汉时“扇枕温衾”的黄香,其子黄琼、其孙黄琬的众多事迹,也很有影响力。
谈当地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谈当地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摘要:把一所学校办好,影响因素很多,但校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校长的文化素养、人格魅力、组织能力、教学质量、民主作风等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成败。
校长致力于整理、收集、挖掘、打造校园文化 ,逐步形成有文化气息的学校、教师、学生,是学校特色发展、精致发展、创新发展、高位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素养文化一、整理当地文化资源界首镇是一个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物众多。
有历史教育历史价值的有: 2010年被批准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华中雪枫大学”旧址;坐落在界首高中校园内的“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旧址,界首镇小学为当时界首乡村师范的劳动基地。
1.雪枫大学垂青史。
1946年4月在界首成立的“华中雪枫大学”,建校初期,学习条件、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师生们发扬我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地铺挤住在寺庙中,甚至还有人露宿街道旁。
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不少素质高、技能好的军政人才学习成功、奔赴前线。
2.界首乡师谱春秋。
1923年左右,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省帮扶乡村设立师范学校,培养乡村师资,界首为当时乡村师范办学点之一。
界首乡村师范首任校长黄质夫,践行教育家陶行知的办学思想,提出乡村师范是“乡村文化的中心”的办学理念,在界首镇周边开辟5个劳动实践场所,有桑园、菜地、鱼池、藕塘等,教、学、做有机结合,注重实践。
前后办学十多年,输出了500多名理念先进、动手力强、立足基层的乡村骨干教师。
学校也是苏北地区较早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的基地,1929年5月,中共界首乡师支部成立,有党员23人。
二、提炼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需要基础,校园文化也需要提炼,通过提炼转化为学校的精神力量。
界首镇实验小学始建于1906年,原名“经正学堂”。
2016年新建,新校园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有三幢连廊教学、综合楼;一幢3层教师公寓;师生食堂、报告厅各一幢。
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者:唐良勇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9期摘要: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要素,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作用,构建地方特色文化育人的新模式,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地方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入手,探讨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5-0222-0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地方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的精髓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高职院校作为弘扬、传承和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地域性特点,都受到属地历史文化的影响。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便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中国幅员辽阔,各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城说:地方历史文化“有裨风教”,特别是地方先哲名彦能使人“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传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答甄秀才松年论修志第一书》)。
老一辈无产阶级家深谙此道,为我们树立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榜样。
早在长征、延安时期,毛泽东、胡耀邦等每到一地都要搜寻、学习当地的史志,用以“资治”、“教化”,即决策参考、教育群众。
传承孝德文化,践行八荣观念,创新当代文明
传承孝德文化,践行八荣观念,创新当代文明徐汉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摘要:孔子提出“谨而信,泛爱众”;孟子提出“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三位圣贤从不同视角提出孝德标准,作为当代文明人,尤其是当今大学生,应该传承历代孝德文化,践行当代八荣观念,创新当代文明文化,构建温馨和谐社会,坚持科学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词:孝德文化;八荣观念;当代文明;和谐社会;持续发展;小康社会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传承历代孝德文化,创新当代文明文化1、传承孔子孝德文化。
孔子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13指出子女或学生要讲孝德、讲学习、讲诚信、讲友爱、讲礼节,以求修身,学以治国。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
”[1]29今天的孝子对待父辈或师长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效犬马之劳,明其爱、取其信。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
”[1]38兄弟之间要加强团结、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保家卫国。
“与粟五秉,则冉有自以藏粟其母也。
”[1]111耕其田、种其谷、收其物、孝敬父母双亲。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其父母,昆弟之言。
”[1]227遵从父母之命,听其兄弟言论,眷恋骨肉之情。
孔子从孝、学、修、听、信、仁六个方面强调了人们的精神文明世界,从爱、劳、养、藏、节、用六个方面强调了人们的物质文明世界。
2、传承孟子孝德文化。
孟子曰“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自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14加强学校对青少年的孝德文化教育,尊敬父母,赡养父母。
“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之敬。
”[2]66在家讲父子之亲,出外行君臣之礼;父子之间要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要以尊敬为主。
强调人们遵守孝道,效忠国家。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
”[2]75当父母去世时,要穿孝服,吃素食,守孝三年。
孝感教科院院长魏玉娟论文
孝感教科院院长魏玉娟论文
魏玉娟教授从事新农村教育,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她具有
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多方面的管理经验。
魏玉娟教授的由来,符合孝感教育团贝运动的发展趋势,昭示着孝感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她在实施乡村教育教学管理时候,依靠社区资源,发挥社会资本地位,为推动孝感教育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教学创新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魏玉娟教授在研究民办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围绕“双激励机制”下
的教育改革研究,提出了重要的创新观点。
她深刻把握了民办教育的发展性质,根据孝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只有激励才能拉动改革,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的方式,从教育制度、民办教育资源、入学政策、中央政策对民办教育的支持等方面,对孝感民办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玉娟教授在推动孝感教育发展、提升孝感教育质量的全过程中不仅担当起孝
感教育事业的主持者,也担当起孝感社会教育发展的先锋。
魏玉娟深刻把握孝感教育的主流思想,倡导社会对教育的追求,从各种角度对孝感教育发展思路和目标划定,以赋予孝感教育科研活动完善的理论支撑。
她在把握了孝感区域教育发展全局,将社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相结合,大力倡导教育创新,推动社会教育发展,在推进孝感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魏玉娟教授通过发挥优势,使孝感教育更加具有视野,受到国内外学者
和社会的认可,其成果将对孝感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非遗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天工|2024年第6期[摘 要]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美育价值,将其融入高校美育工作中,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地方非遗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为切入点,研究非遗与高校美育融合的困境,然后从育人角度出发提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育;非遗;实施路径[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6-007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黎珂君.地方非遗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J].天工,2024(6):72-74.黎珂君 四川文理学院地方非遗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作者简介:黎珂君(1993—),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美育是艺术教育,是让学生感悟美,在美的陶冶、启迪下学会表达美、创造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凝聚了一定的文化精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
一、地域性非遗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体现美育作为“五育”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工艺类非遗作为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突出的精神形态,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
地域性工艺类非遗是当地人智慧的沉淀,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地方高校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非遗中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是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的文化沃土。
非遗有助于丰富美育教学资源与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1]。
通过美育这一途径,还能实现对非遗的传承和弘扬。
(一)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地域性非遗所包含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等项目蕴含着极大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地区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独特遗存,与当地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具有浓郁的地域特性,不仅体现了当地人们的审美观念,还是当地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精华,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广安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路径研究
广安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路径研究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
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等,对于广安这座城市的教育教学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广安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成为了当地教育工作者和文化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广安的实际情况,探讨广安传统民俗文化如何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路径研究。
一、传统节日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广安市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节日可以成为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开展节日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春节庙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庙会的热闹与喜庆,了解春节各种传统活动和习俗。
同时可以邀请长者来校,通过他们的讲述、亲身经历,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文化传统。
学校还可以借助春节的契机,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如春节文化知识竞赛、手工制作传统红包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春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广安市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川剧、灯会、民歌等,这些民间艺术是广安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
通过挖掘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川剧、民歌等选修课程或兴趣小组,让学生能够学习和体验这些传统民间艺术。
学校还可以邀请具有民间艺术传承技艺的老师或艺人来校演出、授课,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体验这些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广安传统民间艺术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热爱。
广安市是一个拥有丰富乡土文化的地方,乡村里面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如土家鼓舞、千年古镇文化等。
这些乡土文化是广安市的宝贵资源,可以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当地农家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农家生活的传统文化,如农家音乐、民间戏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感孝文化资源丰富 ,古代著名的 《 二十四孝 》中孝感 就有董永 、黄香和孟宗三大孝子 ,历代 《 孝感县志 》有记载 的孝感孝子就有 4 3名 。 9 孝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 的主要 阵地 , 在充分利用孝感孝文化 资 源提 高人才培养水平 、 强科 学研 究能力、 增 服务孝感经济社 会发展 、推进孝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进行 了深入实践和探索 。 孝感 高校研 究、传 承、创新孝感孝文化 的背景 1 .孝感孝文化遗址、遗迹和遗物毁损严重 ,面 目全非 。 孝文化 资源 是历史馈赠给孝感 的宝贵文化精神财 富。 董永远 传 高 名 ,声 振 字 内 ,全 国许 多 地 方 都 有 他 的 遗 址 、古迹 和 供 游 客观赏的旅游 景点,但在孝感却不 多,而且毁损严重 。在 孝感 城东董永村, 董永墓除 了乱草丛中的墓及一块后来仿制 的碑 以外 , 什 么 也 没 有 ;清 朝 皇 帝所 赐 “ 汉孝 子董 永 故 里 ” 的青石碑不知去 向, 孝子祠早 已不在 , 走遍全村竟然没有一 颗槐荫树 ,董永村 的 “ 山”也被削成平 台,“ 饭 仙女池 ”中 池水也快枯竭 , 杂草丛生 。 黄香 、 孟宗的遗 址早已荡然无存 。 2 .孝 感孝 文化 的传 承方式面临绝代危机 ,孝文化资源 几尽失传 。以往许多孝子故事主要是通过打鼓说书、戏 曲、 曲艺方式传承 ,像楚剧 《 日缘》 天仙配 》等节 目在孝感 百 、《 城乡盛影不衰 , 使孝文化深深扎根在人们 的心 中。 随着现代 影视 、动 画、网络 等媒 体的广泛 出现 ,打鼓说书、戏 曲、曲 艺等 陈旧方式 ,已经不对当下观众的 胃口。 老演 员、老观众 越来越少 , 新演 员和观众又青黄不接 , 孝感孝子 的事迹传承 面 临绝代危机 。 3 .传统孝文化受到拜金主义 的冲击 ,孝感孝文化传承 建设遇到新 阻力。 在经过十年 文革洗劫 了的孝道精神又正在 经历 市场经济 大潮 的冲击 ,追逐物质文 明,轻视 固有孝德 , 把发展经济 与弘扬孝文化相对立 。 对孝亲敬老采取淡漠 、 疏 远甚 至是排 斥的态度 ,社会 屡屡 出现 子女遗弃父母 、不孝敬 父母 、殴打父母 的现象 ,社会道德危机严重,这对孝感 弘扬 孝文化,实现 孝文化价值形成了新的阻力。 4 .传统孝文化面 临现代 工业 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冲 击,其内涵 正在发生转变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中,大量 农 民从本土、从乡村向城市 流动 ,使得诞生于农耕时代 、习 惯于千 年不易 的孝文化受 到了影响 ,前辈 人故土难 离的观 念 ,以及 “ 父母在 不远游 ”的古训,失却 了现时的依据。传 统孝文化面 临着工业化 、 城市化 的冲击 。 现代社会年轻人接
一
受新信息快捷 ,这使得 以往那种依赖上辈经验 ,向长辈学习 的“ 前喻文 化”现象 极大 改观 ,有 了上 、下两代人互相学 习 或者老一代 向年轻一代 的学 习, 传统孝文化面 临信息化 的冲 击 。这些 意味着传统孝文化正发生转变 。[ 1 l
5 当前 大 学 生 孝 文 化 的缺 失 ,道 德 失 范 现 象 严 重 。在 . 当前经济转轨 、社会转型 、文化多元、价值取 向多样交融碰 撞之际,由于家庭 、学校和社会忽视 了孝道教育 ,使得 8 、 O 9 0后一代人在溺 爱过度但孝育无力 的环境 中长大 ,许 多学 生 家 庭 角 色错 位 ,道 德 观 念 弱 化 ,缺 乏 正确 的 自我评 价 。导 致 有 些 大 学 生 缺 乏 孝敬 父母 的观 念 意 识 和 实 际 行 动 、 乏 感 缺 恩的心、缺乏诚信、冷漠 自私、以 自我为中心、享 乐主 义盛 行等 ,不少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严重 。 二 、 感 高 校 利 用 孝 文 化 资 源 提 高 高 等教 育 质 量 的措 施 孝 1 .利用 高校 智力资源 ,创 新孝 文化研 究。为深入挖掘 孝感孝文化 内涵 ,繁荣地 域文化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 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2 0 0 5年孝感学院和湖 北职院先后成 立了 “ 孝文化研究 中心 ”和 “ 湖北省孝文化研 究会 ” ,先后 编辑 出版 了 《 孝感文化研 究》 孝感孝文化 》 孝感孝子》 、《 、《 、 《 千古孝子黄香》和 《 国孝子孟宗》等七部 “ 三 孝感孝文化 系列文集 ”和 《 中外学者 论孝文化名城建设 》 孝文化文艺 、《 新作 》 新二十四孝》 当代学者论孝》 四部” 、《 、《 孝文化研究 与教育丛书” 。目前正在着手编 纂 《 孝经新解 ( 通俗读本 ) 、 》 《 中国孝文化概论》 中 国孝文化史》等五部书籍 。参与研 、《 究的教师先后发表孝文化研究论文 10多篇。 0 孝感学 院还培 养 了一批在孝 文化研究领 域有一定基础 的中青年 教师和孝 文化 学科 带头人 , 极推进孝 学科 与硕士点建设工作 。 积 上述 成果 的取得 不仅奠定 了孝 感在孝文化研 究和传承 方面的基 础,也展示了孝感在 孝学方面 的实 力, 传承创先 了孝感孝文 化资源。 2 .以孝文化为养料丰富学校思想教育 内容 ,创新高校 德育教育形式。孝感孝德文化具有 文化底蕴深厚 、 地域特色 明显的潜在优势, 要使这些文化资源优 势转化 为高校 思想政 治教育 的现实优势 ,必须 以孝 文化为养料丰 富学校思想 教 育。 为打造德育教育 “ 以孝为先” 品牌 , 孝感学 院一直把 “ 人 文关怀 、孝亲敬老 ”当作必修课程 ,把孝文化作为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 的一项重要 内容来抓 ,深入 开展孝文化 “ 四进 ”活 动 即孝文化进课堂 、进书本 、进思想 、进活动 ,深入开展 以
孝感高校运用区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2 0 ) 00 3
[ 内容 提 要 ] 孝 感 孝 文 化 资源 丰 富 ,在 中华 孝 文 化 中享 有 独 特 的地 位 。孝 感 地 方 高 校 充 分 利 用 区 域 孝 文 化 资 源履行高校人才培养 、 学研 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 四项职能 , 科 对全面提 高高等教育质量 ,促进孝感经济 、 文化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 词] 孝感高校 ;孝文化资源 ;利用措施 [ 中图分类号] G 4 6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2 1 0 80 0 872 2 1 )0 . 4 .2 0
第3 2卷 第 1 期 21 0 2年 1 月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u n l f Be V i e s y o r a o Hu i T Un v ri t
V 1 2 No 1 o. , . 3
J nu r 2 2, 48 ̄ 0 a a y. 01 0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