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样本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姓名刘妙颖
学号0611080206
导师姓名、职称张哲俊教授
系所文学院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研究方向东方文学与东方比较文学
入学时间2006 年9 月
论文题目仓石武四郎《宋代词集》研究——论其宋词观的发生、形成与影响
一、立论依据
(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选题的研究意义:
海外汉学研究是亟待发展的新兴学科,研究海外汉学属逆向研究,既探讨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以求补充和延伸国内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又可反之观照国内学者研究本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研究本国文化与文学的新视角。

而汉学研究最为深刻成果最丰厚的首推日本,日本对中国的研究仅在名称上就经历了从东洋学到支那学、中国学的变迁,19世纪末,东洋史成为京都大学、东京大学的学科门类,东洋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逐渐形成。

而在东洋史成立的同时,一段时间里中国历史又被称为“支那史”,有关中国的学问被称为“支那学”,这一称谓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改过来,之后日本学术界一直沿用“中国学”一词来指称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研究。

国内对中国学研究的关注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自九十年代以来,北大清华北外均建立了汉学研究中心,《国际汉学》《汉学研究》《世界汉学》等专业学刊的问世也使得汉学学术成果的展现有了自己的阵地。

部分汉学专著的问世也使得国内学术界对国际汉学研究史上的核心人物、重要事件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北京大学20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先后推出了《内藤湖南研究》、《吉川幸次郎研究》、《津田左右吉研究》等相关研究日本汉学家的专著,诚然,这几位汉学家都是日本汉学研究的核心人物,或开创风气之先,或留下煌煌巨著,目前在我国也能看到这些学者的大部分作品,研究的可行性也较大。

然而,从日本庞大的中国学研究队伍来看,中国学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京都学派的许多中坚学者还没有被介绍到中国,他们的汉学研究成果也只能在一些国际汉学杂志上看到片章片语。

如果要全面了解日本中国学的研究成果,就不能忽视对这些学者的介绍、研究。

本文要关注的仓石武四郎正是与吉川幸次郎同期的日本京都学派的第三代中坚力量,其主要成果包括《庄子》、《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译注,对段懋堂音韵学的研究,以及最为人所知的《岩波日中辞典》的总编纂。

由于仓石武四郎在汉语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他创办的仓石中国语学会及后来的日中学院成为日本人了解中国学习中国语的第一步,因而,目前,国内外都疏于对仓石武四郎汉学研究的关注和研究,关注点都放在了汉语教育、词典编纂领域,仓石武四郎对《庄子》、宋词等的译介和对音韵学的研究在学术界被一定程度的忽视,这就给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本文之所以选取仓石武四郎主编的《宋代词集》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该词集出现的时期正是日本学术界对唐宋词大批译注的时期,这一本可谓是代表性著作,然而出于对仓石武四郎汉学研究成果的忽视,他编纂的这些书籍也自然受到了冷淡。

《宋代词集》承前人之功,延续了日本学界重视花间词、偏爱李煜周邦彦的学术走向,同时,在这本名为《宋代词集》的选本中,第一次给予元曲和明代民歌不小的篇幅和批注,这在日本宋词研究史上是值得关注的。

同时,仓石武四郎这本《宋代词集》的编纂很大程度上依托了他在华访学访书之功,他也在后记及其他文章中一再提到这一点,因而,本文也拟对其在华经历作简要介绍,亦拟同时考察其参照本与《宋代词集》的差异,其在华所学的词学课程对其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仓石武四郎对宋词在概念、内涵、价值等方面的理解。

仓石武四郎在归国之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兼任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的教授,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末是东京大学专任教授,以仓石武四郎的号召力和接触到学者的广度来看,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他所编纂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也理应受到重视,他的宋词观念几乎影响了后来日本宋词选本的取向,因而重新审视仓石武四郎及其汉学研究成果是十分有必要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中国学研究的关注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自九十年代以来,北大清华北外均建立了汉学研究中心,《国际汉学》《汉学研究》《世界汉学》等专业学刊的问世也使得汉学学术成果的展现有了自己的阵地。

部分汉学专著的问世也使得国内学术界对国际汉学研究史上的核心人物、重要事件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北京大学20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先后推出了《内藤湖南研究》、《吉川幸次郎研究》、《津田左右吉研究》等相关研究日本汉学家的专著,然而,从日本庞大的中国学研究队伍来看,许多汉学家还没有被国内学术界所关注,中国学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本文要关注的仓石武四郎正是与吉川幸次郎同期的日本京都学派的第三代中坚力量,其主要成果包括对《庄子》、《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译注,对段懋堂音韵学的研究,以及最为人所知的《岩波日中辞典》的总编纂。

对仓石武四郎的研究国内外都未完全展开,以下第一部分将简介国内外对其的研究程度,第二部分拟综述日本学术界对宋词的研究状况。

(一)国内外对仓石武四郎的研究
在中国国内,对于仓石武四郎的研究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

在所有能查阅到的学术资料中,关于仓石武四郎的研究文章少之又少,仅有四篇以仓石武四郎为叙述中心,专著则更是一无所见。

在这仅有的四篇关于仓石武四郎的文章中,能严格称得上学术论文的几乎没有,王顺洪的《仓石武四郎—现代日本汉语教育的先行者》(见《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3期,29—34页)是这三篇中较为完备地介绍了仓石武四郎的一篇文章,但主要侧重于生平介绍,同时关注的重点也在仓石武四郎对日本汉语教育方面的贡献,对仓石武四郎的汉学成就基本没有提及。

另外,赵家璧先生写过一篇追忆仓石武四郎的随笔,记录了仓石武四郎试图翻译《中国新文学大系》然设想中途夭折的始末。

四篇中剩下的两篇均是对仓石武四郎生平的简介。

在著作方面,200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荣新江、朱玉麟校注的《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一书中,周一良所写的序言一对仓石武四郎购书的经济基础、购书的习惯、一心向学的态度有简略的介绍,池田温作为仓石武四郎的女婿,在该书的序言三中对仓石武四郎的生活给予了较详细的介绍。

除此之外,国内基本上没有更多的研究成果。

在日本,对于仓石武四郎的研究也基本上没有展开,在仓石武四郎所创办的日中学院的院报上,有零星追忆仓石武四郎的短文,但多无学术参考价值。

(二)日本对宋词的研究状况
日本的汉学研究源远流长,享誉世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内容宽泛,不少研究成果颇有独到之处,其词学研究也有源可寻。

公元九世纪初,日本52代天皇嵯峨天皇仿效张志和的《渔父子》填有《渔歌子五首》而开始词创作;百官文人趋效之,纷纷作词,揭开日本填词史的序幕。

公元十九世纪格光天皇时期,田能村竹田仿万树词律作《填词图谱》二卷,又自著《竹田布衣词》、《清丽词》等,成为日本填词史上为数极少的词人。

明治时代则出现了森槐南、高野竹隐、森川竹奚等著名词学家,森槐南的《槐南词话》、森川竹奚的《词律大成》等为当代日本词学研究的发展和兴盛开辟了道路,成为当代日本词学研究的先导。

日本真正系统的唐宋词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日本著名学者,如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目加田诚,撰文探讨“词的起源”问题,由此拉开了日本词学研究的序幕。

此后,日本的词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日本的词学研究,首先建立在大量翻译引进词的基础之上,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词的译注本。

日本宋词选本的大批量出现自二十世纪中期才开始,据松尾肇子编的《日本国内词学文献目录初稿》及《补订稿》,日本国内关于词的别集的译注有小林健志的《李后主词集》(自刊,1956年)、花琦采淡的《新译漱玉词》(新树社,1958
年)、《饮水词》(西田书店,1985年)、村上哲见的《李煜(附唐五代词选)》(岩波书店,1959年,收入《中国诗人选集[16]》)、小川环树的《苏轼〔下〕》(岩波书店,1962年,收入《中国诗人选集二集[6])、正藤光男的《苏东坡》集英社,1964年,收入《汉诗大系[17]》,词的总集的译注有中田勇次郎的《词选》(弘文堂,1942年,收入“丽泽丛书”)、目加田诚的《风雅集(填词选释)》(悼信堂,1947年)、花琦采淡的《泪眼集》(四季社,1954年)、《花谱》(文雅堂,1961年)、《花间集》(樱枫社,1971年)、《唐宋五代流行歌谣》(东方文艺,1981年)、《中国女诗人》(西田书店,1985年)、日夏耿之介的《唐山感情集》(弥生书房,1959年)、小林健志的《物语词》、《渔父词》、《单调词》、《十六字令》均列入志延舍文库、中田勇次郎的《历代名词选》(集英社,1965年,收入《汉诗大系[24]》)、仓石武四郎的《宋代词集》(平凡社,1970年,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大系[20])、波多野太郎的《宋词评释》(樱枫社,1971年)、马鸣春树的《中国名词选》明治书院,1975年,收入《新释汉文大系[84]》、小川环树编的《唐宋词集》(筑摩书房,1975年,收入《筑摩世界文学大系[85]》)、《河上肇全集》21《词的鉴赏》(岩波书店,1984年)、佐藤保的《宋代词集》(学习研究所,1986年,收入《中国的古典[33]》)、《鉴赏中国的古典》22《宋代诗词》(中原健二执笔,角川书堂,1988年)等。

而在仓石武四郎的《宋代词集》出版之前,较有影响的是村上哲见的《李煜》和中田勇次郎的《历代名词选》。

在大量翻译、注释词的基础上,日本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唐宋词。

1976年,村上哲见的力作《唐五代北宋词研究》问世。

这部书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誉为日本第一部“正式的词学研究著作”。

这标志着至此日本词学研究体系的真正形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本的词学研究进入繁盛期,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比如,青山宏的《唐宋词研究》、宇野直人的《柳永论稿——词的源流与创新》、保前佳昭的《苏词研究》,内山精也的《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还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唐宋词研究论文,散见在各类期刊杂志上。

日本对宋词的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日本的宋词研究主要着力于北宋词的研究,研究成果也较多,相比而言,日本的南宋词研究显得比
较薄弱。

这与日本的词学研究起步较晚、初具规模,以及日本学者研究精力有限,有较大关系。

村上哲见在《唐五代北宋词研究》的自序中说,相对于“成果山积”的唐宋诗的研究,日本的“词的研究却十分贫乏,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缺门”,因此,他的这本书“以唐至北宋末的词为主要对象”,只是其梦想写成的“韵文文学史”的一部分,而这个“梦想太大”,只能“尽最大努力做做看”。

此外,他在《稼轩词试论》中也说,王水照先生一直催促他写关于南宋词的论文,但由于他公务缠生,加之体弱年迈,因而,研究显得力不从心。

由此可见,日本的南宋词研究比较薄弱,与日本学者“力不从心”,精力有限,有一定关系。

但是,就南宋词研究的内部情况来看,日本的研究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

日本学者对骚雅派词人相对倾注了较多心血,而对辛弃疾及辛派词人却存在研究的整体缺失。

2.重视宋词的日常化这一线索并在研究中贯穿始终。

村上哲见在叙述唐宋词的发展史时,就遵循了这
条线索,他认为首先是张先在词中引入了日常性题材,使词的内容、境界扩大,不再拘囿于唐五代词的狭小天地之后,以苏轼为中心的词人继承了张先开拓的道路,把词作为宋代官僚文人的日常文学广泛地普及开来。

最后,辛弃疾等“现实派”词人直面现实,以现实生活为创作基础,使词真正走向了“日常化”。

这些都是
词在内容题材上“日常化”的体现。

这一思路实际上深受吉川幸次郎、仓石武四郎等人的影响。

本论文中也将涉及到这一点。

3.重视宋词与其他文体或艺术形式之间的比较。

比如,保菊佳昭在《苏词研究》中就采用“诗词贯通”的研究方法。

他通过比较,指出词是“情”的文学,诗是“理”的文学,以情为主的主题不应用“诗”吟咏而应以“词”来表现,所以,苏轼在“词”中而不是在“诗”中吟咏了悲哀的感情。

他对苏轼的诗和词进行比较,从中对诗、词的本质特性获得更切实的了解,并对“以诗为词”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内山精也为了说明“次韵词”的特征,也把“次韵诗”与“次韵词”进行比较,贯通研究。

又如,村上哲见在《宋词研究》的《自序》和《绪言》中反复强调,“词”作为以抒情为主的韵文样式,同“诗”“在根底上有相通之处,在现象上也有各种各样的交错”,因此,他在《唐五代北宋词研究》中把诗与词结合起来研究。

此外,宇野直人在《柳永论稿—论词的源流与创新》中,也打破了文体的界限,从“赋”、“诗”、“话本小说”不同文体角度,来探讨它们与柳永慢词之间的内在关系。

他不仅为柳永的慢词找到了生命的三个源头,而且还让我们清晰地看出柳词的文体特征。

在词与文学之外的艺术形式比较上,日本学者也做出了很多的尝试。

田森襄在《词曲所表现的女性美》中采用了“词画贯通”的研究方法,他通过比较“仕女图”和“题仕女图诗”,来研究“词”。

他从我国仕女图中发现,“只能看到手指和胸口一段,到足下为止整个地用衣裳遮掩住了”。

这与词曲中对女性形体的描绘仅只偏重于“皓腕”、“纤指”等是一致的,而词中“划袜”的描写,在足部全都隐遮的习俗下,会产生妖艳违礼的心理效应。

这些看法饶有新意,颇能帮助人们理解词曲某些意象的深层意蕴。

此外,内山精也在《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中对“宋代八景现象”进行了考察,他将八景图与八景诗比照分析,认为在北宋神宗时期,绘画己被作为一种有效的媒介,深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用以表现自我,反映民俗风情。

这种打破学科界限,开拓研究领域的尝试是十分可贵的。

4.重视对词论、词人的研究,忽视对日本宋词选本的研究。

日本宋词研究至今,对日文宋词选本的研究不够,多关注词论、词人,出版了许多研究单个词人的专著。

而众所周知,梳理各个选本之间的异同、考察编选者宋词观念之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这也是促成本选题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研究仓石武四郎中国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思路及其《宋代词集》中体现出来的宋词观,以证明仓石武四郎的这种宋词观对日本二十世纪中后期宋词研究领域的重要影响。

研究内容:
首先,将在绪论部分简要归纳仓石武四郎的汉学研究成果,国内外对其研究到了何种程度;
其次,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将考察仓石武四郎学术兴趣的发展和形成,仓石武四郎从东京帝国大学转向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师从内藤湖南等人,借此考察他基本的学术观点和学术研究方法;简介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的背景、大致经历等,以便后文论证其《宋代词集》中对在华访学成果的引用、宋词观念形成与在华学习经历的关系等;第二章研究仓石武四郎宋词观是如何形成的,研究主要考察仓石如何受孙人和宋词观的影响,其在华访书对其研究宋词的帮助,以及仓石对词的定义等;第三章拟以《宋代词集》为中心,进行选本研究。

着重关注该选本的体例,选本的选词范围、选词标准等,并研究《宋代词集》对之后的选本及宋词研究观念的影响。

再次,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梳理,并提出对仓石武四郎《宋代词集》的整体认识和评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仓石武四郎治学方法与京都学派的关系;其译注《宋代词选》在日本唐宋词研究史上的位置。

2、仓石武四郎汉学研究的特点:即他选译宋词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3、仓石武四郎对宋词的研究程度;仓石武四郎对宋词的挑选原则、评判标准等。

4、《宋代词集》对后来者的影响。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史料引证法。

结合史料的引证,对民国时期文人交流、购书形态等进行分析,以了解仓石武四郎在华留学的主要学术轨迹。

在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和研究对象的生平、思想的最大程度掌握的前提下分析其著作,返还历史真实。

这样可以对仓石武四郎汉学研究的方法、思路进行尽可能科学和客观的把握,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宋词观的形成。

其次,对国外文献的阅读和翻译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本文涉及的仓石武四郎的著作多为日文原著,国内尚无译作,因此,外文文献是本论文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成分,对仓石武四郎学术研究成果的理解和把握也是本论文的重要研究基础。

另外还要充分掌握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将仓石武四郎的中国行与其后期学术的关系梳理得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解读。

可行性分析:
首先,目前国内外对仓石武四郎的研究十分不充分,这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可发挥空间。

其次,本研究涉及的仓石武四郎的《宋代词集》及其他著作在我国能找到原著,如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所藏《宋代词集》、《庄子》、《中国へかけるはし》、《毛诗选》,国家图书馆所藏《仓石武四郎著作集》等。

再者,本研究所涉及的国内外宋词研究基本状况,国内多有中文本,为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

上述几点证明,在资料充足、研究尚有空白的前提下,本选题的研究能较好地进行。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仓石武四郎是京都学派中国学研究的重要人物,师承狩野直喜、内藤虎次郎,对音韵学、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汉语教学等方面先后取得很大的成就,他曾数次来到中国访学,三十年代的留学对其影响最大,其主要成就均是归国后取得,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译注、研究上均有不斐的成就,是京都学派中与吉川幸次郎同期的中坚人物。

然而,国内对其关注不多,即使有专文叙述,亦多为生平介绍,或对汉语教学的关注,本研究的特色在于:首先还原仓石武四郎京都学派的学术背景,不再停留在他对汉语教育的贡献上,本研究重点关注仓石武四郎的汉学研究方法、思路、主要成果,其次,基于仓石武四郎所译《宋代词集》在日本宋词研究历史上的位置,本研究试以《宋代词集》切入,考察他的翻译、注解以及宋词研究的基本观点,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态度。

仓石武四郎的《宋代词集》作为较早期的日本宋词译注总集,继承了村上哲见、中田勇次郎的部分词学观念,同时,他对元散曲和明代民歌的重视则引导了日本学术界对宋以后“平民的文学”的关注和研究。

他对《花间词》中部分未被传统宋词选本重视的词的挑选亦反映了他独特的宋词观。

本研究的创新和特色之处也正在于从选本研究的角度出发,以一部日本承前启后的宋词选本为研究对象,还原仓石武四郎在汉学领域应有的位置。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一)论文资料搜集阶段
2007年11月,论文大纲初步拟定,确定各章节标题、要点;
2007年12月——2008年5月,查阅资料,重点研读仓石武四郎的译著《宋代词集》《毛诗选》《庄子》等,了解仓石武四郎的汉学研究思路、方法,了解其宋词研究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查阅国外对仓石武四郎的研究状况,了解日本对宋词的研究状况、得失;研究国内在宋词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

(二)论文初稿
2008年5月——2008年8月,撰写论文初稿,与导师沟通,
2008年8月,提交导师初步审核。

(三)论文修改与完善:二稿与三稿
2008年8月——11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初稿,形成论文二稿,尽可能地完善文献资料;
2008年11月——12月,进一步核实文献资料,形成论文三稿。

(四)论文定稿与答辩
2009年1月——3月,校对全文,检查文章语病、错别字、文献格式、论文格式等,呈交研究所各老师,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定稿;
2009年4月,论文排版、打印,准备答辩相关事宜;
2009年6月,参加答辩。

三、论文大纲
仓石武四郎《宋代词集》研究
——论其宋词观的发生、形成与影响
绪论仓石武四郎的汉学研究
第一节仓石武四郎的主要汉学研究成果
第二节关于仓石武四郎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三节《宋代词集》在日本宋词选本中的位置
第一章仓石武四郎学术思路的形成
第一节仓石武四郎中国研究的起步
一、第一次中国之行——训读与中国语的隔膜
二、从东京到京都——从服部宇之吉到京都学派
三、第二次中国之行——访书与文人交流
第二节仓石武四郎与京都学派
一、学术方法的继承
二、实地考证与原典阅读——《宋代词集》材料的积累
第二章仓石武四郎宋词观的形成
第一节日本学者对宋词的译注概况与主要观点
第二节仓石武四郎《宋代词集》所依据的主要研究资料
一、在华访学——孙人和讲义与其《唐宋词选》之功
二、在华访书——上海访《花间集》《草堂诗馀》对仓石宋词编选的影响
二、日本宋词研究主要译著——村上哲见《李煜》与中田勇次郎《词选》
第三节仓石武四郎对宋词的源流与概念的确立
一、词与诗的关系
二、词与音乐
三、长短句、诗馀、词
第四节词的范围的圈定——词曲同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