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差到“体现”:对“残障”意义的社会学理解
第六章、社会问题、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六章、社会问题、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一、社会问题二、偏差行为三、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四、社会秩序五、对社会秩序的理论解释六、社会控制一、社会问题1、意义:@社会问题因文化相对论的存在,界定问题的规范的变迁,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在界定上有所困难。
@从客观上来看,认为社会好比一个有机体,社会问题就是这个有机体的病态,是整体社会中某部份运作不良或功能失调所造成@从主观上来看,强调的重点摆在究竟什么叫做社会问题上;通常是透过社会建构过程所形成,其中行动者主观认定的不想要的状况称为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在这种关照下,指的是对社会构成威胁底一种行为模式或社会情境;这种行为模式或情境,被社会中某些具有影响力者认为是不可容忍的,或需要透过团体行动加以改善的。
2、社会问题的特性:@普遍性@复杂性@替换性@时空特殊性3、对社会问题的认定,有四种影响力的来源:@政府@专家学者@受害者本人@大众传播媒介4、社会问题的种类@偏差行为--偏差行为是社会问题中最显著的,也是一般社会学家研究的焦点。
一般所谓的偏差行为,指的是不服从社会规范,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是一种非常态行为。
譬如:药物滥用、吸毒、酗酒、犯罪、偏差行为等。
@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因为社会结构的因素,如性别差异、种族歧视…等社会结构机会的不均造成不平等的社会问题。
或因社会变迁的急遽产生的社会解组,或由于价值观冲突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如贫穷、种族隔离、人口问题、老人问题…等均是。
@制度性的社会问题--因为原本社会制度运作不佳,或根本缺乏一套制度,或制度的设计缺乏支持性因素均可称为制度性的社会问题。
诸如: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司法问题、环保问题、社会福利问题…等均是。
5、社会问题的改革途径@个别的处遇@立法来解决@政府的行政措施二、偏差行为1、界定上的困难没有一个社会能成功地使所有成员均符合社会所期望,作出完全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而且,根据Durkheim的讲法偏差行为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可藉由这些行为的惩处,张显出社会的集体意识,告诉社会成员社会的强制性及存在。
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辩论辩题
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辩论辩题正方辩手:残疾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首先,残疾人也是有权利享受生活的。
他们也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就业和参与社会活动。
如果社会对残疾人不够关爱,那么他们将无法融入社会,无法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
其次,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也是一种道德责任。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存在,无论他们是否有残疾。
正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用来衡量它对待残疾人的方式。
”最后,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也是一种投资。
通过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他们也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有利的。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残疾人的关爱,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支持。
反方辩手: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并不是无条件的。
首先,社会资源有限,需要优先保障健全人的权益。
如果过分倾注在残疾人身上,就会导致其他社会资源的匮乏,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残疾人的生活需要很多特殊照顾,这对社会来说是一种负担。
而且,一些残疾人可能无法完全融入社会,他们需要更多的照顾和支持,这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困扰。
最后,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比如一些人可能会假装残疾以获取社会的关怀和补助。
因此,我们并不应该过分倾注在残疾人身上,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在这个辩题中,我站在正方辩手的立场上。
我认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是一种道德责任,也是一种投资。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存在,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和稳定。
12社会学概论—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12社会学概论—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1.偏差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等。
2.社会规范: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3.偏差行为的类型(1)按照表现方式分为①偏差行动: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如偷抢/强奸/杀人/自杀。
②偏差习惯: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如打麻将。
③偏差心理: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④偏差文化: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变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2)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分为: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①违法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②违章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
如交通违章,考试作弊。
③违规行为: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如不适应行为,不从众、不道德行为。
4.偏差行为的功能负功能:①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②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③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④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正功能: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②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③有助于社会预警④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1.生物学解释(隆布罗梭和谢尔顿):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查理斯戈林发现。
2.心理学解释(费洛伊德):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
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辩论辩题
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辩论辩题正方:残疾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包容和尊重。
首先,残疾人也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他们应该有权利融入社会,享受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和机会。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残疾不是能力的代名词。
”残疾人也有自己的潜能和价值,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其次,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也是对人权的尊重。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明确规定了残疾人的权利,包括教育、就业、健康等方面的权利。
社会应该通过政策和法律保障残疾人的权利,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获得应有的资源和支持。
最后,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也是对多样性的尊重。
残疾人和非残疾人一样,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
正如英国作家斯蒂芬·霍金所说,“残疾人并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丰富多彩的一部分。
”社会应该接纳不同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差异,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综上所述,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表现,也是对人权和多样性的尊重。
我们应该通过政策和法律保障残疾人的权利,促进他们的融入和发展,让社会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
反方:虽然我们尊重残疾人的权利和尊严,但是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也需要考虑实际情况。
首先,残疾人可能需要额外的资源和支持,这对社会来说是一种负担。
比如,为了满足残疾人的需求,社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这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经济压力。
其次,残疾人的存在也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影响。
比如,一些严重残疾的人可能需要特殊的照料和监护,这对社会的安全和秩序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
因此,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需要在保障他们权利的同时,考虑到整体社会的利益和稳定。
最后,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也可能导致对其他群体的不公平。
比如,在一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度关注残疾人的需求可能会忽视其他群体的权利和利益。
因此,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需要在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上进行权衡。
综上所述,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和整体社会的利益。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学科。
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几个常见的社会问题,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
贫富差距是指社会中不同人群之间的经济状况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在社会学中,贫富差距被视为一种结构性问题,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系统中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贫富差距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包括社会制度、教育水平、职业机会等。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政府政策、社会福利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性别不平等问题。
性别不平等是指在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的不公平待遇和机会差异。
社会学家认为性别不平等是一种社会结构性问题,源于社会中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的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
性别不平等体现在家庭、教育、职场等方方面面。
为了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倡导性别平等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包括推动女性参政、改善女性工作条件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少数群体的权益问题。
少数群体是社会中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的人群,包括性少数群体、少数民族、残障人士等。
由于社会观念和制度的限制,这些群体长期以来面临着不平等的对待和机会差异。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少数群体的权益问题,并推动社会对于这些群体的尊重和平等。
解决少数群体权益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包括立法保护、教育宣传和价值观改变等。
最后,让我们来讨论一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犯罪问题。
犯罪是指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安全和稳定的威胁。
社会学家通过对犯罪行为的研究,揭示了犯罪背后的社会因素和动因。
例如,贫困、教育水平低、家庭不稳定等因素常常导致犯罪率的增加。
因此,解决犯罪问题需要对这些社会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改善,包括提供更好的教育、改善社会福利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
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的执行偏差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
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执行的社会 学分析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
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执行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
1、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的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观念中,许多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政策执行阻力较大。 此外,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影响政策的优先级和执行效果。
基本内容
群体的界定可能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 偏差。
基本内容
2、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级政 府部门协调能力不足、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此外, 教师素质、教育资源配置等关键因素也可能制约政策的有效实施。
基本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政策目标、提高政策 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公共政策的执行往往会遇到各 种偏差和挑战。本次演示尝试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视角出发,分析政策执行偏 差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视角下的 原因分析
二、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视角下的原因分析
3、地方利益冲突:当政策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执行主体可能会出于自身 利益的考虑,采取抵制或变通的方式,导致政策执行的偏差。
三、对策建议
三、对策建议
1、提高政策执行力:首先,应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 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同时,政府应鼓励并支持执行主体进行自我提升,提高他 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二、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视角下的原因分析
1、执行理念与目标不明确:在某些情况下,政策执行主体可能对政策的理解 不够深入,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此外,个别执行主体可能存在自身的利益 诉求,这也会影响他们对政策的执行。
残疾人社会学:残疾模式
三、医学模式
We will rehabilitate you so you can overcome
all barriers
科学的进步与理性的张扬,使人类能够重新审视残疾的本质。
16世纪瑞士的巴拉萨尔沙士发现痴呆是一种疾病的结果而非“魔鬼附体”;
法国医生皮内尔则明确指出白痴、精神病、智力落后之间的不同。残疾儿童不是不可救药的邪恶的化 身,相反,他们和正常人之间的共性远远超过差异,同样具有可塑性。
Borsay (1986)在论文Personal trouble or public issue? Towards a model of policy for people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个人麻烦还是公共议题?肢残与智力残疾政策模式探究)总结了 社会模式的政策取向如下:
法典规定,在商议重大事情时,“应使白痴,哑子、盲人或聋子,饶舌鸟类如鹦鹉和萨利伽鸟,老年 人,妇女,蛮夷,病人,残疾人等远离左右” 。这是因为“前世罪孽而今生遭到不幸的人会泄漏秘密决 议”。
各类病残均有其相对应的过失:
“偷婆罗门的金钱者,患指爪病;饮违禁酒者,患黑齿病;杀害婆罗门 者患肺痨;污辱尊师的床榻者,无包皮”。
——[法] 米歇尔·福柯著.疯癫与文明
四、压迫模式
残疾人都存在受压迫的共同体验。对差异的强调支持残疾人称谓的合理性,但同时也支持将残疾人划 入“另类”之列的做法。
当非残疾人将残疾人界定为“另类”时,残疾人在心理、社会和经济方面受到压迫。压迫会对残疾人 个体产生伤害,会阻碍残疾人的发展、希望和抱负,残疾人的内心也由此滋生自我怨恨和依赖。
侏儒们被贵族雇佣充当贴身仆从、监督亚麻生产、看管动物,还充当珠宝匠、宫廷舞者等等。还 有一些侏儒甚至当上了高级官员的管家,受到尊崇,死后被体面地安葬在靠近金字塔的皇家公墓里 。
库尔特原理名词解释
库尔特原理名词解释库尔特原理,又称为“库尔特效应”,是指人类在面对文化异质性时,会以自身文化为中心,对外部文化进行评价、理解和解释。
这一原理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库尔特·莱维斯托克在20世纪初提出,被认为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库尔特原理中,文化被视为一种意义系统,它由一系列符号、信仰、价值观和习惯组成,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文化的核心。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面。
当人们面对不同文化时,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和判断,从而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
库尔特原理的核心观点是,人们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认知模式,人们会基于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对外部文化进行评价和解释。
这种评价和解释可能会导致误解、偏见和歧视,因为人们往往无法理解和认同不同文化的意义体系和价值观。
举个例子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红色代表着吉祥和幸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则代表着危险和警告。
如果一个西方人看到中国人在喜庆场合穿着红色衣服,他可能会误解为中国人在警告别人要小心。
这种误解源于不同文化中对颜色的不同解读方式,这也是库尔特原理所描述的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
库尔特原理不仅适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同一国家中,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族群的人,在文化上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同样会影响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解释。
为了避免库尔特原理所描述的文化偏见和误解,我们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学会倾听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意义体系和价值观,并且以开放、包容、平等的态度来面对文化多样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进程。
总之,库尔特原理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理论,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文化异质性时的认知偏差和误解,提醒人们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进程。
2014自考社会学概论考点: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生物学解释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该理论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无忧考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例题·单选题]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在这一假定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偏差行为的解释是( ) A.生理学解释;B.生物学解释;C.心理学解释;D.社会学解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生物学解释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该理论假定 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
社会学中的社会不平等分析
社会学中的社会不平等分析社会不平等是一个广泛被讨论和关注的话题,也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平等现象在各个领域日益突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社会不平等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社会不平等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为显著和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分配不均往往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致使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平等现象。
此外,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职业机会的不公平、社会身份和背景的差异等也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不平等体系。
二、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形式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经济方面的不平等,也有社会地位和权力方面的不平等。
在经济方面,贫富差距是最为明显和直观的不平等现象。
富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而穷人则面临着生活困境和资源匮乏。
在社会地位和权力方面,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福利享受程度。
这些不平等现象通过各种途径体现出来,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不平等网络。
三、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和后果社会不平等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社会不平等使得社会资源被极少部分人所垄断,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激化。
这种不平等现象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发展,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
其次,社会不平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不平等现象使得社会上的机会和资源无法公平分配,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最后,社会不平等影响了个人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
贫困和不平等往往会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和不满意度增加,对个人的发展和幸福产生负面影响。
四、应对社会不平等的措施和建议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加以解决。
首先,应加大对教育公平的投入和力度,提高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和普及程度。
教育的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获得机会的平等性,是消除不平等的重要途径。
残疾人心理PPT课件
.
1
残疾怎样分类?
▪ 残疾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包括躯 体残疾和精神残疾两大类。
▪ 躯体残疾:感觉器官残疾(如视力残疾的 盲、听力残疾的聋)、运动器官残疾(如 肢体残疾、言语器官残疾)和内脏器官残 疾(如严重的心、脑疾病)等。
▪ 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病等。
.
2
.
3
人类残疾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 听功能检查
▪ ——声音检测:感受存在的声音。
▪ 解决残疾人问题是社会的责任,需要政府、家庭和 社会共同努力,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
6
残疾人实现自尊、自信、自强、 自立,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 基础和前提
▪ 平等的公民权利 ▪ 充分的参与机会 ▪ 机会均等
.
7
新型的残疾人观(1)
▪ 1) 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公民权利,包括生存 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康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劳动的权利, 娱乐的权利,爱与被爱的权利,得到各种社会补偿的权利,并尽 自己应尽的义务。
.
16
残疾人社会化的客观影响因素
▪ 家庭 ▪ 学校 ▪ 劳动组织 ▪ 同辈群体 ▪ 大众传媒
.
17
残疾人对社会社会的参与
▪ 社会应该提供什么条件(环境无障碍、信 息无障碍和交通无障碍)
▪ 对残疾人自身的要求
.
18
社会对残疾人的基本要求
▪ 残疾人的义务:残疾人必须遵守法律,履 行应尽的义务,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 公德。残疾人应当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 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 贡献力量。
▪ 7)实现“平等参与”的局面,是政府、社会与残疾
人双向的责任,缺一不可。残疾人要发扬自尊、自信、
是否应该提高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提高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提高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
首先,残疾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和支持。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残疾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残疾人也有自己的价值和贡献,他们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其次,提高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可以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多样性。
正如英国作家斯蒂芬·霍金所说,“我们都是地球上的旅客,应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世界。
”提高对残疾人的支持可以让社会更加多元化,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再者,提高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也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经说过,“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
”提高对残疾人的支持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权利和尊严。
反方观点,不应该提高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
首先,提高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
社会资源本来就有限,过多地倾斜向残疾人可能会忽视其他群体的需求,导致不公平的现象出现。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曾经说过,“自由的边界在于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提高对残疾人的支持可能会损害其他群体的利益。
其次,过度的社会支持可能会让残疾人产生依赖心理,失去自立能力。
正如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曾经说过,“福利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它可能会让人们变得依赖。
”过度的社会支持可能会让残疾人失去自立能力,导致长期依赖社会支持。
再者,提高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可能会让社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社会的发展。
正如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曾经说过,“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找到自己,而在于创造自己。
”过度的社会支持可能会让人们产生消极情绪,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提高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权衡各方利益。
我们应该在尊重残疾人权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残障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残障社会工作课件)
谢谢!
谢谢!
社会融合理论
社会融合
排斥——隔离——融入——融合
社区/社会融合的三个层次
在社区中承担相应的角色和职责
频繁的出现在社区
和社区居民有互动
谢谢!
正常化理论
讨论思考: 正常化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正常化?
8.有自己 的物质收
入
1.正常化、 适龄
化的称
呼
7.个人的选
择、意愿需 求受到尊重
回归社会理论
背景:
理论起源:
20C中期社会学家对长期封闭在院舍中的精神障碍人士的研究 不良的同伴关系(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 不良的关护关系(消极、冷漠、严格控制)
结果
精神障碍人士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 长期住院或者住宿封闭式院舍的残障人士有很强的依赖 性,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
回归社会理论
特殊服务的最大局限是只能适应残障人士的特别需要, 而不能满足残障人士与一般人相同的需要。特殊服务突出了 残障人士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但掩盖了残障人士与普通人 相似的地方。事实上,他们之间相同的地方比相异的多,譬 如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需要学习与人相处及了解有关社会的 事务,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等。(李楚翘,2005)
除了强调物理环境上的正常化之外,Holm等人进一步指 出:正常化不仅仅是在一个普通的社区建立一个新的,小型 化的居住环境。而是要祛除院舍化日常生活中严格的程序结 构和生活内容,使得身心障碍人士可以自己做选择和决定, 从而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Goode,1994)
社会条件的正常化
正常化——比较相同而非不同
1.去院舍/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
2.回归主流社会(mainstreaming)
是否应该废除残疾歧视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残疾歧视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残疾歧视。
首先,残疾歧视是对人权的侵犯,违反了人类基本的尊严和平等原则。
废除残疾歧视可以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平等,让残疾人也能够享有与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和机会。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残疾并不意味着无能”,残疾人也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和机会。
其次,废除残疾歧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全面包容残疾人的情况下,社会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促进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正如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所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它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中看出来”,废除残疾歧视可以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
最后,废除残疾歧视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当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和机会时,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说,“一个国家的伟大程度可以从它对弱者的关怀中看出来”,废除残疾歧视可以让社会更加团结和谐。
综上所述,废除残疾歧视可以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平等,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废除残疾歧视,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残疾歧视。
首先,残疾歧视是一种现实存在的问题,废除残疾歧视并不意味着问题就会消失。
即便废除了残疾歧视,社会中依然存在各种形式的歧视和偏见,残疾人可能仍然面临各种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其次,废除残疾歧视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些工作岗位对身体健康有一定要求,废除残疾歧视可能会导致一些不适合从事某些工作的残疾人进入工作岗位,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最后,废除残疾歧视可能会带来一些实际困难和成本。
比如在建筑设计和公共设施改造上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适应残疾人的需求。
这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和企业来说可能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废除残疾歧视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实际困难。
因此,我们不应该轻易废除残疾歧视,而是应该采取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残疾人面临的问题。
论社会弱者的社会学意义
论社会弱者的社会学意义1. 引言1.1 概述社会弱者是指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体或群体。
他们通常缺乏资源、权力和社会地位,生活质量受到限制,并容易遭受歧视和剥削。
研究社会弱者问题对于理解社会结构、不平等现象以及公平与正义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讨论:首先,概述社会弱者的定义和分类,以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其次,分析探讨导致社会弱者问题的深层原因,包括结构性原因、制度性原因以及文化与价值观对其影响。
然后,我们将探讨论证社会弱者问题具有的社会学意义,并提供相关启示。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回顾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并对未来研究和实践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综合研究与思考,探讨社会弱者问题在社会学中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弱者的定义、分类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将深入挖掘社会弱者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从多个角度讨论其在社会学上的启示与意义。
此外,我们还将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旨在促进社会公平和为社会弱者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思考社会弱者问题,进而促使社会各界关注并采取相应行动,建立公正、包容、富有共享精神的社会环境。
2. 社会弱者的定义与分类2.1 社会弱者的概念社会弱者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地位且面临困境和不利情况的个体或群体。
他们通常缺乏必要的资源、权力、机会和支持网络,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受到歧视和排斥。
2.2 社会弱者的分类社会弱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和问题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社会弱者分类:a) 经济弱者:这类人群由于贫困、失业或低收入等经济因素而处于社会经济边缘化状态。
b) 教育弱者:这些人由于教育机会不均等、文化传承问题或学习障碍等原因,在获取良好教育和知识技能方面存在困难。
c) 健康弱者:此类个体或群体由于疾病、残疾、医疗资源不足或健康保健服务难以获得等原因而处于健康方面的劣势位置。
偏差 落差 误差 逆差 反差 逆差
偏差落差误差逆差反差逆差【标题】探讨偏差、落差、误差、逆差、反差与逆差的关系与应用【正文】1. 引言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概念和现象,其中包括偏差、落差、误差、逆差、反差和逆差等。
这些概念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和联系,对它们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背后的规律。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这些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和应用。
2. 偏差偏差一词常用于描述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某种程度上的不正常状态或行为。
在统计学中,偏差是指研究对象的观测值与其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某种行为“偏差严重”,指的是该行为与正常标准有较大的差异。
在科研中,偏差也常用于描述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
偏差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异常的,重要的是要找到其产生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3. 落差落差与偏差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其含义更多地指向高低差距或水平差异。
通常我们在攀登山峰或观赏瀑布时会遇到“落差”这一术语,指的是水或物体由高处到低处的垂直距离。
在比喻性的用法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差距落差很大”这样的表述,指的是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在管理学或经济学中,落差也常用于描述不同地区或群体之间的发展差异。
落差不仅是一种物理概念,更是一种代表着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4. 误差误差通常用于描述实际值与理论值或期望值之间的差异。
在实验或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际值很难完全等于理论值。
然而,误差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误差也可以带来意外的发现或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往往会对误差进行分析和控制,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误差的准确定义和精确测量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5. 逆差逆差一词通常用于描述某一方向的差距或不平等。
在经济学中,逆差常用来形容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距,指的是某一国家的出口量比进口量要少的情况。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听到“逆差”这一词语用于描述某种逆转或反向现象,比如“经济逆差”、“人口逆差”等。
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辩论辩题
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残疾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包容和尊重。
首先,残疾人也是有能力和价值的,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比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是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但他却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领导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
其次,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也是法律所规定的。
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各国应当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
最后,包容残疾人也是社会的责任。
正如马丁·路德·金说过的,“我们必须学会共同生活,因为我们注定要共同生活。
”只有让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反方辩手观点:虽然残疾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但是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残疾人在就业和教育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80%的残疾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超过60%的残疾人处于失业状态。
其次,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还存在歧视现象。
比如,在一些公共场所,残疾人往往面临着无法进入和无法使用的问题,这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基本权利。
最后,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正如尼尔·博兹曼所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可以通过它对残疾人的态度来衡量。
”只有当社会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他们才能真正地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这个辩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残疾人的包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只有当社会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他们才能真正地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希望未来社会能够更加包容和尊重残疾人,让他们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机会。
是否应该实行全球禁止残疾歧视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实行全球禁止残疾歧视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实行全球禁止残疾歧视。
首先,残疾人士也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应该享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权利和尊严。
残疾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应该受到歧视和排斥。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残疾不是一个人的特质,而是社会对残疾者的不包容和歧视才是问题的根源。
”因此,全球应该实行禁止残疾歧视,让残疾人士在社会中得到平等对待。
其次,实行全球禁止残疾歧视可以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多样性。
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它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来衡量。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禁止残疾歧视,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社会更加包容和多元化,这将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最后,实行全球禁止残疾歧视不仅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残疾人士也有着自己的才能和价值,如果他们受到歧视和排斥,就意味着社会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因此,全球应该通过法律和政策来禁止残疾歧视,让残疾人士能够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价值。
反方观点,不应该实行全球禁止残疾歧视。
首先,残疾人士的存在确实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困扰。
比如,一些残疾人士需要额外的照料和服务,这就需要社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
如果全球禁止残疾歧视,可能会导致社会对残疾人士的照顾和支持过度,从而影响社会的整体效益。
其次,残疾人士的存在也会对社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比之下,健全的人士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具有竞争力和生产力。
如果全球禁止残疾歧视,可能会导致社会对残疾人士的过度照顾和支持,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最后,禁止残疾歧视可能会对个人自由和选择产生一定的限制。
如果全球禁止残疾歧视,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在雇佣和服务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将影响到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权。
因此,应该允许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来进行选择,而不是强制性地禁止残疾歧视。
综上所述,尽管残疾人士也应该享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权利和尊严,但全球是否应该实行禁止残疾歧视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偏差到“体现”:对“残障”意义的社会学理解作者:鲍雨黄盈盈[摘要]残障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可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经验。
为了反抗残障的生物医学话语,社会学内部诸多理论传统通过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解释残障现象。
本文理清和呈现不同理论传统中“残障”的不同意义,提出残障概念的四个理论面向:社会偏差、社会压迫、日常经验以及身体“体现”,具体分析这四类理论面向的产生背景、基本论述及内部的差异性表述,评述其解释力及其局限性,旨在通过系统的梳理社会学视角下残障研究的理论脉络,了解西方语境下残障的社会学意义,为中国残障研究的开展和本土残障理论的建构提供借鉴。
[关键词]残障;社会偏差;社会压迫;日常经验;“体现”[作者简介]鲍雨(1989-),女,河北唐山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疾病与健康社会学、身体社会学;黄盈盈(1977-),女,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性与社会性别、身体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
[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项目“身体、性与性别的社会学实证研究”(10XNJ059)。
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国家残障者数量增多,医学范式已无力解释和回应残障者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学者开始反思社会结构对个体残障造成的影响,残障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出现在社会科学诸学科的视野之中。
20世纪60年代,欧美残障者权利运动不断涌现,社会如何看待残障者与残障问题,开始成为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指标。
到了20世纪80年代,残障研究(disability studies)成为一项综合的多学科研究议题。
随后受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扎根理论家与身体社会学研究者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残障研究。
从早期医学社会学对残障的结构功能主义论述,到近年来后现代主义关于身体“体现”的讨论,残障理论已有50余年的发展史。
“残障”一词由来已久,但是残障意味着什么?人们赋予残障一词以何种意义?是本文需要讨论的主题。
按照西方语境下残障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将已有的理论传统分为四类: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医学社会学、以社会保障与福利为目标的残障研究、以慢性失能状态为研究核心的残障与慢性病社会学和超越二元论的身体社会学。
不同的理论传统的研究议题与范式不同,同一传统内部不同的理论家的观点有继承也有争论。
这四种残障理论对残障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分别将残障的意义理解为四个面向:社会偏差、社会压迫、生命经验和身体“体现”。
本文正是通过对这四种传统中对“残障”意义的不同理解进行抒写,来透视残障理论的发展历史。
并希望以此作为起点,为中国本土的残障研究提供借鉴。
一、何为Disability:定义的讨论Disability在我国的学术界通常被译为“残疾”。
而本文倾向于将disability译为“残障”。
从“残疾”到“残障”,不仅是译法的不同,更反映了西方残障研究从医学模式到兼顾医学、社会和日常经验的多元综合模式的发展脉络。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disability被纳入医学的分析框架内。
医学模式认为残障是生物学事实,是生理系统上的缺陷,意味着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偏离了医学认定的正常状态,因此残障问题是个人层次的医疗问题。
医学模式假定有一个人类功能水平的正常范围,专业人员需要为其提供治疗、调试和康复服务,以帮助个体克服功能上的失调和日常活动中受到的限制,使个体在身体功能上回归“正常”。
医学模式强调“正常”与“异常”的概念,认为没有残损、且具有活动与社会参与能力的状态是一种“正常”状态,而残障者是一种机能“异常”。
“正常”与“异常”的差异是客观的、生理性的、本质的。
在残障研究中,医学模式常常被作为理论对话的起点,学者们或多或少地通过对残障的医学定义的批判和比较来确定自己的理论边界。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界开始关注残障在社会层面的意涵。
WHO在1980年发布《国际残损、残疾和残障分类》(简称ICIDH)中对impairment,disability 和handicap做出了确切的区分与定义,impairment是“在关涉健康经验的情境中,指心理、生理或解剖结构和功能上的缺损和异常。
”[1] (P47)disability 是“指因为残损导致的执行活动能力的限制和丧失,这是一种执行习惯性活动的能力或者正常人应该具有的能力。
”[1](P143) handicap是“一种特定个人的不利状况,由于残损和残障的限制和阻碍,致使个体无法完成一个正常人(根据年龄、性别、社会和文化因素而定)所可以完成的角色。
”[1](P183) ICIDH是残障后果的分类,impairment,disability和handicap分别代表着身体功能和结构、个体活动以及社会参与。
它将个体层面的“残”和社会层面的“障”分开考虑,强调残损的生物事实是个体活动和社会参与障碍的直接原因。
按照ICIDH的定义,disability仅代表因身体残损而导致个体能力出现障碍的状态,而handicap表示社会层面障碍的意涵。
所以国内的学者将impairment,disability,handicap分别翻译为残损(结构在本与功能缺损)、残疾(个体能力障碍)和残障(社会能力障碍)并无不妥。
然而一些残障组织对disability做了社会模式的定义。
残障者国际组织(DPI)认为,impairment指个体因为生理、心智或感官上的缺损所造成的功能限制;disability指由于生理和社会的阻碍,致使人们在平等参与社区正常生活的机会受到限制,甚至丧失。
DPI没有使用handicap这一概念,而是认为disability并非个体的生物现象,而是社会建构的现象,个体能力的障碍的原因是社会环境未给个体提供适当条件,个体障碍即社会障碍。
[2] 在DPI的定义中disability与handicap合并成为一个整合的概念,这意味着人们开始认同残障的社会模式,认为造成个体disability的根源在于社会的阻碍。
本文接受社会模式对disability的定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能把disability仅看成生物事实,研究其中的“残”(身体结构与功能的残缺状态)与“疾”(致残的病症),而应将disability放在更广阔的社会情境中理解其中的“残”与“障”(社会行动与参与的障碍)。
因此本文倾向于将disability 译为“残障”。
残障的概念在持续地发展。
WHO在2001年推出《国际功能、残障与健康分类》(ICF),试图融合医学模式和社会模式发展出兼具身心社会因素的ICF模式。
[3]ICF中指出每个人都会有健康日渐耗弱的经验,因此都会体验到某种程度的残障,残障并不只是少数人才有的状况,而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经验。
因此,ICF摒弃了正常异常的二分法,将所有健康状态(health conditions)平等地置于“残障-健康”维度之上加以衡量。
ICF将残障发展为一个涵盖性术语,包括身体残损、活动和社会参与受限的所有障碍状态。
一方面,ICF不再使用残损一词,而是用身体的结构与功能去表达残损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不再使用“不利”(handicap)概念,而是用功能(function)来衡量身体功能、活动与参与的综合水平。
换言之,ICF不再试图解释残障的原因是生理上的残损抑或是社会障碍,而是专注于残障的影响与后果,通过把身体和社会的功能水平作为标准,衡量个体的健康状态在“残障─健康”维度中的位置。
至此,ICF融合了残障医学模式、社会模式以及残障的普遍经验视角,使“残障”成为了一个关于障碍状态的综合概念。
二、残障作为社会偏差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从医学社会学的角度看待疾病、健康与残缺等议题,他们指出了原有医学话语在解释残障问题的局限性,认为残障不仅是生理身体的异常,也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偏差状态。
帕森斯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假定社会有一个最佳运行状态,残障不仅影响到了个体的身体状态,也限制了该个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残障是对最优社会结构的威胁。
[4]他提出了社会病理学视角,认为解决残障状况需要专家的介入,将残障和疾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帕森斯提出了“病人角色”的概念,认为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一定角色,“病人”也是一个社会角色。
生病使人不能扮演正常的社会角色,他们的生活被打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扮演病人角色。
然而在帕森斯眼中,病人角色是人们暂时性的扮演,病人并要求配合医生治疗,以期恢复健康的身体状态,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另一种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符号互动论。
在这种视角下,残障对个体而言是带有污名色彩的“异常”身份。
戈夫曼认为,身体的缺陷是一种“污名”,身体缺陷会使个体被贴上有欠缺的标签,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意识,形成“受损身份”的自我认同,导致人际互动的异常状况。
[5]巴尼特认为残障是一种社会身份,而且是一种可以替代和控制其他身份的“主导身份”,[6] (P49-68)这种主导身份的优先级高于其他身份,主导身份可以阻碍残障者进入其他身份。
残障者被按照其主导身份归类到残障群体之中,这种刻板印象往往是偏见和歧视的基础。
后来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转向,学者们开始反思社会理论的建构性。
社会偏差的概念本身是需要被解构的。
福柯主要关注疾病背后的权力运作,何为疾病、如何对待疾病都是有取得话语权的主体来定义和建构的。
[7]同时福柯认为“生命权力”占主导地位的自由主义时期,社会对“不正常”的人不再实施具有道德色彩的隔离和监禁,而是对“正常”与“不正常”的区分,并运用医学话语规训和管控着他人和自我,通过矫正、治疗等将“不正常”转为“正常”。
医学社会学内部诸传统都将身体的异常状况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偏差,试图运用社会学理论来解释残障问题。
社会偏差理论假定社会功能有一个正常区间,而残障意味着偏离了这一正常区间,从而导致个体的社会功能造成破坏,需要医学专家的介入或者残障者本身在日常互动中加以管理,以期扭转偏差状态。
残障是客观的本质的,身体上的残损必然导致社会能力的失调。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偏差理论也赞同残障个体是对正常社会状态的偏离,但是却将偏差与正常等概念进行解构,认为偏差不是客观实在之物,而是一种话语,是权力主体建构的产物。
社会偏差理论在解释力和适用范围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结构功能主义的患者角色概念只适用于暂时处于患者身份的个人,对于慢性病和渐进恶化性疾病则不具备相应的解释力。
[8]而符号互动论将残障解释为一种污名性的不利身份,开拓了残障研究在个体、认同等微观层面的研究思路,但它仅在个人互动层面考察微观互动与策略,则忽视了残障被污名化的社会原因。
后现代主义传统关注残障概念产生的建构性和历史性,却忽视了残障者本身的主体性,也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来改善残障问题这一被建构出来的社会偏差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