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体律赋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律赋最基本 、最典型的特征是“限韵”要求 。一般情况下 ,赋题下面就会标出这篇律赋 的押韵字 ———“以 ……为韵”。“韵”除规定用韵的具体要求外 ,还具有揭示标题 、概括赋作 主旨的作用 。如王起《墨池赋》以“临池学书水变成墨”为韵 ,白居易《赋赋》以“赋者古诗之 流”为韵等 。但也有一些韵字 ,只是单纯标出韵脚字 ,对内容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如丁春 泽的《日观赋》以“千载之统平上去入”为韵 “, 平上去入”与“观日”毫无联系 。律赋的题韵 字 ,多出自传统经典或名篇 。如《泰阶六符赋》以《易经》中的“元亨利贞”为韵《, 爱晚亭赋》 以杜牧诗歌“停车坐爱枫林晚”为韵 。这样涵蕴深厚 、语言优雅的韵字 ,使得赋与韵水乳交 融 ,相得益彰 。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61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郭建勋 毛锦群
提 要 律赋讲求声律 ,与“古赋”相对 。它源于六朝骈赋 ,形成于唐代 ,并因“科举试 赋”的制度而盛行于唐 、宋 、清三朝 。律赋在韵律 、平仄 、句法 、结构等方面 ,都有其特殊要 求 ,因而带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 ,但各时代的律赋在程式上也不尽相同 。律赋因科举而 兴 ,科举以律赋为用 ,律赋对后来八股文的形式和作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从唐朝到清代 ,律赋创作走完了它的全部历程 ,其中虽时有间断 ,但大部分时间里 ,都 为文人甚至文化主流所关注 ,甚至进入社会政治的核心层面 ,成为皇帝 、官员和文人都非 常重视的文体 。律赋脱胎于南朝俳赋 ,在隋唐声律大盛的背景中逐渐形成兴起 ,借助科举 “诗赋取士”制度的便利 ,得到蓬勃发展 ,在唐 、宋 、清三代 ,形成三次创作高峰 。至于科举 与律赋的关系 ,则可以简单概括为 :律赋借科举而兴盛 ,科举借律赋而选才 。两者是一种 既黏附又偏离的双向促进关系 。
《论律赋》
《论律赋》(2018-06-30 19:41:48)试举王艺斋《论律赋》一段文字:律赋第一段之第一联犹制义之破题也,第二联犹制义之承题也。
……第一段笼起全题,尚留虚步,犹制义之起讲也;第三段必叙明题之来历,犹制义之下必承明上文也;第三段渐逼本位,而从前一层着笔,或用两层夹出者,犹制义之起比也;第四段、第五段,则实赋正面,犹制义中比也。
……第六段、第七段,用旁衬。
或翻腾以醒题意,犹制义之后比也。
第八段或咏叹,或颂扬,或从题中翻进一层,尤制义之结穴也。
此论律赋结构、谋篇,全用八股之法,在清代颇具典型意义。
三是绾合现实与历史的层次,或可谓在时(历史感)空(现实性)交互中对律赋范式之凝定而完成的超越现实功利、包融历史陈积的审美层次。
也正因为清人对律赋艺术本质、审美形式的重视,其批评的自觉性为历代所罕睹。
李调元《赋话》之“新话”为律赋艺术建造丰碑,其于《序》文中开宗明义即谓前贤论律:“只帖括之津梁,而非作赋之法门也。
故虽体物浏亮,为士人占毕之具,而其中有蕴奥焉,尚隐而未发”所以自撰《赋话》[(14)],以明其“如百川之至于海也”。
因之,他历述唐宋金元明五朝律赋佳章,既穷源溯流,又精微析义。
与之类似,浦铣于辑录《历代赋话》正续集(略似李氏“旧话”)同时,自成以论律为主的《复小斋赋话》两卷,所谓“独出新意,一扫陈言,尤见先生用功之深,不惜金针暗度也”(孙福清《跋》语)。
考浦氏论律之语,虽有应合科举需要的律法规矩,然更多的是强调“作赋贵得其神”、“文以有情为贵”,尤倡创新。
如论唐人律赋句法:律赋句法,不可但用四六,或六四,或七四,或四七。
试取王辅文棨、黄文江滔、吴子华融、陆鲁望龟蒙诸家观之,思过半矣。
而对明人赋之规仿太甚,颇持非议:“雅不喜明人赋,以其模仿而无真味也”。
孙奎《春晖园赋话》、林联桂《见星庐赋话》,一评前人,一论当代,然同以评点形式建构律赋艺术鉴赏体系,是完全一致的。
出此审美嗜好,魏谦升方以家居著述自娱的心态,写出以律赋艺术为主体的《赋品》。
“律赋”的定义与体式标准
“律赋”的定义与体式标准关于“律赋”的定义与体式标准问题学界似乎尚有争议:如邝健行《律赋论体》云:“律赋特点有四: (一) 讲究对偶;(二) 重视声音谐协,避免病犯; (三) 限韵,以八韵为原则; (四) 句式以四六为主(所谓四六句式,更明白说,包括隔句四六对联句式:即一联四句,每半联分成四、六句子两截) 。
四点之中,尤以二、四两点为要。
而二、四两点,又以第二点声音谐协、避免病犯为主。
二文虽已指说声音的重要,我在这里还想再强调。
律赋一名的“律”字,要这样去理解,才能明白而具体。
”而尹占华《律赋论稿》云:“什么是律赋?律赋就是限韵的赋,这是一个‘硬’标准。
当然律赋还有诸如偶俪、藻饰、用典等特征,但那些都是‘软’条件,是可以不具备或不全具备的。
”“律赋就是骈赋,只不过其韵脚是预先确定而已。
所以,偶俪也是律赋最主要的特征。
”律赋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重要也是最具有文学性的文体。
但历来的文学研究者对它都没有足够的重视。
律赋是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多种文学因素促成的结果。
它是诗歌格律化过程中的产物。
唐宋用以科举取士,清代出现了律赋的高峰。
律赋能够检验士子的学问与才情,在文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章技巧和美学观念,是中国形式主义美学的重要载体。
一、律赋及其源流律赋起源于六朝,定型于唐宋,延及明清。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律赋起于六朝,而盛于唐宋。
凡取士以之命题,每篇限以八韵而成,要在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
迨元代场屋,更用古赋,由是学者弃而弗习。
”但清代以后律赋还是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南朝俳赋的对仗、声韵有一定讲究,但未形成格律。
隋文帝时,科举考试杂文,开始包括诗赋。
唐代进士科试诗赋,使士人必须熟悉对仗技巧和四声八病,掌握俳赋写作技能以应付考试。
唐代时,科举制度盛行,诗赋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律赋,叫做律赋。
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
论律赋的文体特征律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起源于建安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代,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
1.律赋常用七言绝句。
律赋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一首,每句七个字,共计二十八字,每首八十四字,对仗齐整,语言简练有力,音律和谐。
2.状物描写严谨。
律赋注重描写景物,以客观的,准确的文字展现出事物的形态、色彩、声响等感官形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细节的描写要求精确,以便突出事物的特点。
3.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目的。
律赋在描写客观事物的同时,注重抒发主观情感。
律赋可以是哀悼之词、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思,也可以是咏史颂文、赞美诗文等。
文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感情与思想在其中表达出来,以达到感人肺腑,打动读者的效果。
比如《陈情表》中陈述表白韩信的忠诚、忧国忧民之情:“臣既已受诏,便宜依法纳首以对;至于前言切切,缅缅然词以陈其险,疏疏然辞以表其忠者乎?愿陛下识臣之决意,臣实不欲见矣。
”在这篇律赋中,战国名将韩信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现状的不满,用词不仅凄婉而且真挚。
4.史实予以体现。
律赋在抒情的同时,刻画了历史人物和事件。
律赋在描写事物的时候,会结合历史情境,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来展开叙述,给作品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踏雪寻梅的情节,描写了晋代诗人祖咏在自己的梦中遇到了杜牧,并向杜牧表示自己与朝廷之间的最后别离的场景。
这首律赋通过描写杜牧在朝廷中的境遇,展示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5.反映时代变迁。
律赋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
律赋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来表达对时代陷入困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
例如白居易的《大抵旧时风绮罗,儿童言笑减林萝。
儿童所呈张仲谋,目睐悠长心未老。
》通过描写儿童对杂乱社会的清新视角,说明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种种问题,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律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它以七言绝句为基本形式,注重状物描写和抒发情感,同时融入史实和时代变迁的内容。
《律赋衡裁》与《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律赋观之比较
216王莎莎:《律赋衡裁》与《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律赋观之比较汤稼堂的《律赋衡裁》是清乾隆年间论述律赋作法的著作,而戴纶喆的《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是清光绪年间的赋话,其论述的中心亦是律赋的作法。
现将清初与清末的两部赋话加以比较,以期发现二者在律赋观上的异同。
一、赋论观(一)赋的产生。
《律赋衡裁》主要论述了律赋的产生,其中在《凡例》中有:“律赋之兴,肇自梁、陈,而盛于唐、宋。
自五代迄两宋,选举相承,金起北陲,亦沿厥制。
迨元人易以古赋,而律赋寖微。
逮乎有明,殆成绝响。
国家昌明古学,作者嗣兴,钜制鸿篇,包唐轢宋,律赋於是乎称绝盛矣。
”①这段文字说明了律赋兴于唐宋、寖微元明、复兴于清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科举考试的关系,清晰而恰当。
《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则探讨了赋的产生,在《总论十一则》中有:“《文心雕龙·诠赋篇》引《国语》邵公称‘公卿献诗、公箴、瞍赋’为赋之始,此赋之所由名也”,②指出了赋名称的由来。
之后又论述了赋的发展过程,从汉魏论及唐朝,全面而清晰。
这种在开篇先论述赋的产生发展过程的方式,可以说是与《律赋衡裁》一脉相承。
(二)律赋观。
《律赋衡裁》的“尊唐”观,是汤稼堂贯穿全书的律赋观念,其在第六卷《余说》中所列举的例子,除开头提及东汉张衡、南朝谢庄、王俭、沈约、庾兰成的作品,及后面论宋朝律赋时提及的几篇宋朝赋作外,其余均为唐朝的作品,由此可见汤氏对唐赋的青睐。
《律赋衡裁》在《凡例》中言:“唐初进士试于考功,尤重帖经试策,亦有易以箴论表赞。
而不试诗赋之时,专攻律赋者尚少。
大历、贞元之际,风气渐开,至大和八年,杂文专用诗赋,而专门名家之学,樊然竞出矣。
李程、王起,最擅时名;蒋防、谢观,如骖之靳;大都以清新典雅为宗,其旁骛别趋而不受羁束者,则元白也。
贾餗之工整,林滋之静细,王棨之鲜新,黄滔之生隽,皆能自竖一帜,蹀躞文坛。
而陆龟蒙以沉博绝丽之词,独开奥突,居然为有唐一代之殿。
下逮周繇、徐寅辈,刻酷锻炼,真气尽漓,而国祚亦移矣。
宋代书论
宋代书论·xx·论书转载2011-08-02静波儿摘自网易博客阅2668转32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xx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迹前贤末有三数人。
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
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突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其余泯泯,不复见尔。
——xx《xx公文集》薛稷书刻石者,余家积录颇多,与墨迹互有不同。
唐世颜柳诸家刻石者,字体时时不类,谓由模刻人有工拙。
昨日见杨褒家所藏薛稷书,君谟以为不类,信矣。
凡世人于事,不可一概,有知而好者,有好而不知者,有不好而不知者,有不好而能知者。
褒于书画,好而不知者也。
画之为物尤难识,其精粗真伪,非一言可达。
得者各以其意,披图所赏未必是禀笔之意也。
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
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句,皆非吾赏者,以此知披图所赏,末必得秉笔之人本意也。
——xx《xx公文集》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
然患少暇,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xx《xx集》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
”余独以为不然。
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
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盖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
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
——xx《xx集》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溯急流,用尽力气,不离故处。
”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
今思此语已二十馀年,意如何哉?——xx《xx集》苏子美尝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
诗词吾爱关于赋的知识
诗词吾爱关于赋的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文体,它起源于战国时期,形成于两汉时期。
它似诗似文,又非诗非文,既有诗的韵律,又有文的气势,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
它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特征。
在所有的赋中,文赋可读性最强,文赋写作形式比较自由,已相当接近散文了。
赋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4.描写事物时,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
向,一定要有所寄托。
总的来说,赋是一种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有韵文体,多用铺张夸饰、铺陈叙事的手法。
它既有诗歌的韵律美,又有散文的气势美。
以上是关于赋的基本知识。
论赋的文体特征的无规范性以及唐赋形式的两极分化
论赋的文体特征的无规范性以及唐赋形式的两极分化尹占华内容提要赋是介于诗与文中间的一种文体,但对于“什么是赋”这个问题却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赋的文体特征本来就不规范。
故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赋还是应当以题目为标准,以赋名篇者即是赋,否则即不视为赋。
正因为赋的文体特征不规范,唐代赋的创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即:一是增加限制,强化规则;一是弱化规则,进一步模糊与其他文体之界限。
前者以律赋为代表,后者则导致赋的散文化与非文学化。
关键词赋文体律赋散文化非文学一赋是介于诗与文中间的一种文体,但是如果要问:“什么是赋?”要给“赋”下个确切的定义,可不像给数学概念下个定义那么简单,无论你怎样概括,也无法把历史上的赋作品都包括进去。
赋与文的区别比较容易,因为赋要押韵,而一般的文是不押韵的。
但是诗也押韵,铭、赞等文体也押韵,赋与它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可见以是否押韵作为判断是否是赋的标准是不行的。
赋要押韵,但押韵的却并不都是赋,押韵仅是赋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关于“什么是赋”的问题前人论述得不可谓不多,但仍然不能给出一个满意的回答。
有人从渊源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如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文选》班固《两都赋序》);刘勰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章学诚说“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校雠通义》卷三《汉志诗赋第十五》)。
有人从文体功用的角度去解释,如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引“传曰”)。
有人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去论述,如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挚虞说“假象尽辞,敷陈其志”(《文章流别志论》)。
有人从字义的角度去说明,如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周礼·大师》“六诗”注);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刘熙载说“赋从贝,欲其言有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艺概·赋概》)。
苏东坡“论书法”十首诗:值得反复揣摩的书法理论
苏东坡“论书法”十首诗:值得反复揣摩的书法理论来源中国书法家论坛苏轼是大诗人,也是大书法家。
是大诗人,他有功底用诗的形式来论书法。
是大书法家,他有卓越的书法实践为“书论”提供支撑。
苏轼论书法的诗,无论是在诗词领域还是书法领域,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尤其对书法和诗词都爱好的后人来说,研读苏轼论书法的诗作,是一门必修课。
苏轼的书法和诗词,艺术性和思想性很强,对后世影响巨大。
苏轼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极富个性特色,对后世也产生极大的影响。
苏轼的书法理念,核心在于“崇尚意趣”。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这些诗句,均是苏轼书法“崇尚意趣”的诗意表达。
后世评价唐书与宋书的区别时,称“唐书尚法”“宋书尚意”。
这种区别,在苏轼的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上,都得到鲜明体现。
这“意趣”二字,不单是苏轼的书法观,也是他整个艺术观的精髓所在。
苏轼的“尚意”书法理念,本质上,就是他洒脱旷达的个性在艺术领域的精彩绽放。
(1)石苍舒醉墨堂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简评:这是苏轼非常著名的论书法诗篇。
诗中,苏轼对朋友石苍舒的草书非常赞赏,称之为“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并结合自己对书法的理解,阐述了自己鲜明的书法观:书法有法,需要勤学苦练(堆墙败笔如山丘);书法无法,“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2)柳氏二外甥求笔迹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
宋代律赋研究
宋代律赋的创作常常与诗歌相互融 合,诗赋结合的创作手法既增强了 作品的表现力,也丰富了作品的文 化内涵。
宋代律赋的修辞技巧
对偶工整
宋代律赋大量运用对偶手法, 工整的对仗使作品更具有形式
美和节奏感。
用典巧妙
宋代律赋在用典方面非常出色 ,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作品的 内容,也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
涵。
总结词
宋代律赋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风貌、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宋代律赋的创作与当时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 ,律赋在宋代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宋代律赋的历史影响
要点一
总结词
宋代律赋对后世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跨学科的研究角度
02
宋代律赋涉及到文学、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需要研究者具
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研究视角。
研究者的学术素养
03
宋代律赋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研究
基础,对研究者的学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宋代律赋的社会主题
反映社会现实
宋代律赋在一定程度上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如贫富差距、人民疾苦、战乱灾难等。
社会批判与讽刺
部分宋代律赋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评价,表达了作 者对社会弊病的批判和讽刺,体现了文人忧国忧民的思 想情怀。
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较为复杂的时期之一,因此 ,部分宋代律赋涉及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主题,反映 了当时民族关系的状况和政策取向。
宋代律赋用韵研究——以楼钥律赋为例
[收稿日期]2020 08 25[作者简介]刘伊念,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期刊社副编审。
第36卷第6期2020年11月(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ol 36,No 6Nov.2020宋代律赋用韵研究———以楼钥律赋为例刘 伊 念[摘 要] 律赋作为赋体之一,是唐宋时期重要的科举文体。
流传至今的律赋作品数量众多,但研究热度远不及其他赋体。
楼钥作为南宋时期为数不多的律赋大家,无论是立身为人,还是作品内容、风格都有相当大的代表性。
律赋作为科场应试文体,本身就有一套极为严格的程式和套路,称其为“戴着镣铐的舞蹈”并不为过。
楼钥律赋现存十四篇,如其为人:“宽平乐易,并包兼容,渺无涯縵。
”其有相当深厚的小学功底,所设韵脚紧扣题意,有的甚至与题目重合,但无一依次用韵。
[关键词] 楼钥;律赋;声韵;科举考试[中图分类号]I20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0040(2020)06 0065 08一、律赋在宋代的争议诗、词、曲、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并称的四种文学体裁,但在这四种文体中以赋的研究相对薄弱。
若将辞赋分为骚体赋、文体赋、骈体赋和律体赋四种体裁[1]159,则律体赋的研究又较弱。
其实,律赋作为唐宋科举考试中的官定赋体,是赋体中的重要类型,流传至今的作品也数量众多。
以宋代为例,历来的研究者对宋代文赋津津乐道,也着力最多。
尽管文赋出现了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作,但实际上文赋并不是宋代辞赋的主流。
曾枣庄在主持编纂了《全宋文》之后认为:“欧、苏所开始的宋代新兴文赋,在宋代继之者已不多,而在元明清三代更为寥寥。
”[2]29马积高《赋史》也持同样观点:“宋元以来流行的新文赋日趋衰落,隋唐以前的文赋、骈赋和骚体赋则得到复兴。
”[3]519“唐开始的新文赋经过宋元两代已走到尽头了”[3]521。
范仲淹的《赋林衡鉴》及其在宋代的影响重估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范仲淹的«赋林衡鉴»及其在宋代的影响重估王㊀彬(山东大学文学院ꎬ济南250100)[收稿日期]2017-10-08[作者简介]王彬(1989-)ꎬ男ꎬ山东沂水人ꎬ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摘㊀要]㊀«赋林衡鉴»是范仲淹在天圣五年(1027)编纂的一部律赋选ꎮ范仲淹编纂«赋林衡鉴»的最直接目的是教应天府学的学子作赋ꎻ同时ꎬ«赋林衡鉴»的成书也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ꎮ在观念上ꎬ范仲淹并不重视律赋ꎬ但他既擅长律赋写作ꎬ又编纂了«赋林衡鉴»这样的律赋指导用书ꎮ这种行为与观念上的矛盾反映的正是宋代文人在科举制度下的无奈与妥协ꎮ«赋林衡鉴»编排精良ꎬ体例得当ꎬ但由于采录的主要是唐人的律赋作品ꎬ与宋人的自立意识相违ꎬ导致它在宋代的影响非常有限ꎮ[关键词]㊀范仲淹㊀«赋林衡鉴»㊀律赋㊀科举考试㊀影响重估[中图分类号]I207 224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18)07-0087-10[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180709㊀㊀李调元在«赋话»卷五中说: 宋人律赋ꎬ篇什最富者王元之㊁田表圣及文㊁范㊁欧阳三公ꎮ [1](P110)在李调元看来ꎬ宋人存留律赋最多的是王禹偁㊁田锡㊁文彦博㊁范仲淹与欧阳修五人ꎮ不过ꎬ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ꎬ李调元生活在清代ꎬ他的视野未必比今人开阔ꎮ现据«全宋文»«宋代辞赋全编»等文学总集统计ꎬ王禹偁现存律赋18篇ꎬ田锡11篇ꎬ文彦博17篇ꎬ欧阳修11篇ꎬ他们存留的律赋作品确实不少ꎬ但除此以外ꎬ宋人中律赋留传较多的还有宋祁(24篇)㊁刘敞(21篇)㊁楼钥(14篇)等ꎮ范仲淹现存律赋35篇ꎬ就目前能掌握的文献资料来说ꎬ他高居榜首ꎬ是名副其实的 篇什最富者 ꎮ范仲淹相当擅长写作律赋ꎬ在宋代颇有时名ꎬ在未登第之前ꎬ他就以«金在镕赋»受知于人ꎮ«青箱杂记»卷十载: 范文正公作«金在镕赋»云: 倘令区别妍媸ꎬ愿为轩鉴ꎻ若使削平祸乱ꎬ请就干将ꎮ 则公负将相器业㊁文武全才ꎬ亦见于此赋矣ꎮ [2](P111-112)在律赋创作之余ꎬ范仲淹还编纂过一部名为«赋林衡鉴»的律赋指导用书ꎮ对于此书ꎬ学者们已给予了一定的关注ꎬ甚至认为它为宋体律赋的形成奠定了基调ꎮ[3]以实言之ꎬ范仲淹的«赋林衡鉴»的确值得研究ꎬ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它在宋代的影响力ꎮ在宋代ꎬ吴处厚«三元衡鉴»的影响远在«赋林衡鉴»之上ꎬ是南宋人公认的律赋范本ꎬ范仲淹«赋林衡鉴»的影响力恐怕是很有限度的ꎮ所以ꎬ在梳理«赋林衡鉴»基本问题的基础上ꎬ对其在宋代的影响作一重估ꎮ一㊁范仲淹编纂«赋林衡鉴»的目的㊀㊀范仲淹«赋林衡鉴»的原书已佚ꎬ若不是«范文正公别集»卷四存有一篇序言ꎬ后人都无从知道范仲淹曾编纂过这样一部科举用书ꎮ序言之末ꎬ范仲淹自记时间道: 时天圣五年正月日ꎬ高平范仲淹序ꎮ [4](P510)据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载ꎬ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的母亲去世ꎬ范仲淹丁忧去职ꎬ寓居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ꎬ直到天圣六年ꎬ范仲淹才服除进京ꎬ因晏殊之荐ꎬ出任馆阁校理ꎮ[5](P869-972)«赋林衡鉴»编纂于天圣五年正月ꎬ正是范仲淹服丧期间ꎮ当时ꎬ晏殊为应天府留守ꎬ他请范仲淹执掌应天府学ꎮ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记载范仲淹掌管应天府学时的情况: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ꎬ仲淹遭母忧ꎬ寓居城下ꎮ晏公请掌府学ꎬ仲淹常宿学中ꎬ训督学者ꎬ皆有法度ꎬ勤劳恭谨ꎬ以身先之ꎮ夜课诸生读书ꎬ寝食皆立时刻ꎬ往往潜至斋舍诇之ꎮ见有先寝者ꎬ诘之ꎬ其人绐云: 适疲倦ꎬ暂就枕耳ꎮ 仲淹问: 未寝之时ꎬ观何书? 其人亦妄对ꎮ仲淹即取书问之ꎬ其人不能对ꎬ乃罚之ꎮ 范仲淹训督学子ꎬ十分严格ꎬ后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ꎮ在这则记载中ꎬ还提到了范仲淹教学子作赋的情况: 出题使诸生作赋ꎬ必先自为之ꎬ欲知其难易ꎬ及所当用意ꎬ亦使学者准以为法ꎮ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ꎮ [6](P182)范仲淹教人作赋ꎬ 必先自为之 ꎬ因此他能熟谙律赋的写作技法ꎮ范仲淹在«赋林衡鉴序»中自称: 仲淹少游文场ꎬ尝禀词律ꎮ惜其未获ꎬ窃以成名ꎮ近因余闲ꎬ载加研玩ꎬ颇见规格ꎬ敢告友朋ꎮ [4](P509)在这里ꎬ范仲淹所说的 近因余闲 就是指丁忧去职ꎬ他之所以 载加研玩 则是因为他正执掌教席ꎬ需要教学子作赋ꎮ律赋在宋代是科考文体ꎬ而且在场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ꎬ为了应对科举考试ꎬ宋代不论官学还是私学ꎬ都很重视教赋ꎮ通过以上的背景分析不难看出ꎬ范仲淹在天圣五年编纂«赋林衡鉴»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教应天府学的学子作赋ꎬ从这个角度来说ꎬ«赋林衡鉴»其实是一本教材ꎮ«赋林衡鉴»在宋代应该是雕版刊行了的ꎬ既然要面向广大读者ꎬ范仲淹不可能将编纂«赋林衡鉴»的目的定位得过于狭隘ꎮ依范仲淹的说法ꎬ他编纂«赋林衡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ꎬ是有的放矢的ꎮ在序言中ꎬ范仲淹提到了当时科举考试的现状:国家取士之科ꎬ缘于此道ꎮ九等斯辨ꎬ寸长必收ꎮ其如好高者鄙而弗攻ꎬ几有肴而不食ꎻ务近者攻而弗至ꎬ若以莛而撞钟ꎮ作者几稀ꎬ有司大患ꎮ虽炎炎其火ꎬ玉石可分ꎻ而滔滔者流ꎬ泾渭难见ꎮ曷尝求备ꎬ且务广收ꎮ故进者岂尽其才ꎬ而退者愈惑于命ꎮ临川者鲜克结网ꎬ入林者谓可无虞ꎮ士斯不勤ꎬ文何以至ꎮ撰述者既昧于向趣ꎬ题品者复异其好尚ꎮ绳墨不进ꎬ曲直终非ꎮ[4](P508)仁宗朝初期ꎬ科场用赋取人ꎬ但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ꎬ致使好坏不分ꎬ 撰述者既昧于向趣ꎬ题品者复异其好尚 ꎬ即作赋的人不知道怎么写ꎬ评赋的人也言人人殊ꎮ对于这种现状ꎬ范仲淹是深为不满的ꎬ他编纂«赋林衡鉴»是为了给 撰述者 与 题品者 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ꎮ范仲淹说«赋林衡鉴» 可权人之轻重ꎬ辨己之妍媸也 ꎮ[4](P509) 权人之轻重 是对 题品者 而言的ꎬ 辨北京社会科学㊀2018年第7期己之妍媸 则是对 撰述者 而言的ꎮ«赋林衡鉴»其实是一部律赋选ꎬ以收录律赋范文为主(具体论述见下文)ꎬ那些范文便是范仲淹树立的律赋标准ꎮ 题品者 可以根据范文的标准评赋ꎬ达到范文之水平的律赋自然是好作品ꎬ若与范文相差太远ꎬ那说明写得不够好ꎬ这就是 权人之轻重 ꎮ 撰述者 以范文为参照标准来对比自己的律赋ꎬ可以分辨㊁评估自己所作之赋的好坏ꎬ这是 辨己之妍媸 ꎮ如果自己的作品与范文有差距ꎬ那就需要向范文学习ꎬ通过熟读㊁研究㊁模仿范文ꎬ 撰述者 可以领会到作赋的法门ꎬ从而提升自己的作赋水平ꎮ 权人之轻重 与 辨己之妍媸 是范仲淹针对当时的科场弊端给«赋林衡鉴»定位的编纂目的ꎬ这两个目的可以说是在其直接目的 教应天府学的学子作赋 基础上的扩大化ꎮ范仲淹在应天府学教人作赋ꎬ需要品评学生的律赋作品ꎬ他扮演的是 题品者 的角色ꎬ应天府学的学子当然是 撰述者 ꎬ«赋林衡鉴»的编纂正是直接源于范仲淹 题品 与应天府学学子 撰述 的需要ꎮ«赋林衡鉴»刊行后ꎬ它就不仅仅是应天府学的教材ꎬ也可以被其他的 题品者 撰述者 使用ꎬ因此说 权人之轻重 与 辨己之妍媸 是范仲淹编纂«赋林衡鉴»直接目的的扩大化ꎮ在宋代科举考试的大环境中ꎬ使用«赋林衡鉴»的撰述者 无疑是广大学子㊁举子ꎬ 题品者 可以是各级各类学官ꎬ也可以是主持贡举的考官ꎮ二㊁范仲淹编纂«赋林衡鉴»的行为与其赋学观之间的矛盾㊀㊀范仲淹长于作赋ꎬ又编纂了«赋林衡鉴»这样一部专书ꎬ因此有的论者认为范仲淹非常重视律赋ꎬ这完全是一种误解ꎬ或者说是一种断章取义式的解读ꎮ在«赋林衡鉴序»中ꎬ范仲淹的确说过这样一段话: 律体之兴ꎬ盛于唐室ꎮ贻于代者ꎬ雅有存焉ꎮ可歌可谣ꎬ以条以贯ꎮ或祖述王道ꎬ或褒赞国风ꎬ或研究物情ꎬ或规戒人事ꎬ焕然可警ꎬ锵乎在闻ꎮ [4](P508)只看这几句话ꎬ又是 祖述王道 ꎬ又是 褒赞国风 ꎬ仿佛范仲淹十分认可律赋ꎬ但若全面分析范仲淹的赋学观ꎬ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ꎮ还是在«赋林衡鉴序»中ꎬ范仲淹用精简的笔墨勾勒了辞赋由先秦到唐代的发生发展史:人之心也ꎬ发而为声ꎻ声之出也ꎬ形而为言ꎮ声成文而音宣ꎬ言成文而诗[7]作ꎮ圣人稽四始之正ꎬ笔而为经ꎻ考五声之和ꎬ鼓以为乐ꎮ是故言依声而成象ꎬ诗依乐以宣心ꎬ感于人神ꎬ穆乎风俗ꎬ昭昭六义ꎬ赋实在焉ꎮ及乎大醇既醨ꎬ旁流斯激ꎬ风雅条散ꎬ故态屡迁ꎬ律吕脉分ꎬ新声间作ꎮ而士衡名之体物ꎬ聊举于一端ꎻ子云语以雕虫ꎬ盖尊其六籍ꎮ降及近世ꎬ尤尚斯文ꎮ[4](P508)在对辞赋起源的认识上ꎬ古代学者多认为赋源于诗ꎬ如班固«两都赋序»云: 赋者ꎬ古诗之流也ꎮ [8](P1)刘勰亦云: 赋也者ꎬ受命于诗人ꎮ [9](P134)范仲淹未能例外ꎬ他也持诗源说ꎮ«毛诗序»曰: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ꎬ二曰赋ꎬ三曰比ꎬ四曰兴ꎬ五曰雅ꎬ六曰颂ꎮ [10](P565)范仲淹所说的 昭昭六义ꎬ赋实在焉 便本于此ꎮ既然赋起源于«诗经»ꎬ它的价值是不容否认的ꎬ但在范仲淹看来ꎬ赋体发展是一个不断堕落的过程ꎬ 大醇既醨 旁流斯激 风雅条散 新声间作 等语均是批评辞赋每况愈下ꎮ事实上ꎬ经两汉㊁魏晋ꎬ赋体的发展越来越趋于纤细整饬ꎬ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偶俪精工的骈赋ꎮ对于复古思想浓厚的人而言ꎬ骈赋已然失去了赋之本义ꎬ而律赋是在骈赋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ꎬ它不仅讲究对偶隶典ꎬ还要讲究声律病犯ꎮ毫不夸张地说ꎬ范仲淹的«赋林衡鉴»及其在宋代的影响重估律赋是赋体文学中最拘挛㊁最注重技巧的一体ꎮ范仲淹是追求复古的ꎬ如其在«赋林衡鉴序»中所说: 庶乎文人之作ꎬ由有唐而复两汉ꎬ由两汉而复三代ꎮ [4](P509)范仲淹重视赋ꎬ但他重视的是直接源于诗的古赋ꎬ而不是律赋ꎮ若依据范仲淹的赋学发展观ꎬ律赋正是大醇既醨 到极端的产物ꎬ他怎么可能重视律赋呢?在范仲淹的其他文章中ꎬ批评律赋的地方所在多有ꎮ范仲淹在«奏上时务书»中感叹: 我圣朝千载而会ꎬ惜乎不追三代之高ꎬ而尚六朝之细ꎮ [4](P200)批判的锋芒隐然指向当时崇尚的诗赋取士ꎮ后来ꎬ范仲淹在庆历年间主持新政ꎬ科举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便是先策论而后诗赋ꎬ假如范仲淹十分看重律赋的功用ꎬ必不会有这样的举措ꎮ早在天圣五年ꎬ也即«赋林衡鉴»编成的那一年ꎬ范仲淹已在«上执政书»中阐明了科举先策论后诗赋的主张: 先策论以观其大要ꎬ次诗赋以观其全才ꎮ以大要定其去留ꎬ以全才升其等级ꎮ [4](P220)显而易见ꎬ范仲淹对策论(古文)的重视胜过律赋ꎮ庆历新政时期ꎬ范仲淹在其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明确指出: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ꎬ以墨义取诸科ꎬ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ꎬ虽济济盈庭ꎬ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ꎮ [4](P529)在范仲淹看来ꎬ科举考辞赋ꎬ导致士人 舍大方而趋小道 ꎬ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ꎬ他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律赋视为了无用之文ꎮ其实ꎬ宋代士大夫普遍怀疑律赋的价值ꎬ认为它华而不实㊁虚浮颓靡ꎬ这种质疑与否定在熙宁变法时期达到了顶点ꎬ诗赋取士一度被罢黜ꎮ范仲淹没有那么重视律赋ꎬ这一点是可以断言的ꎮ而他在律赋写作上曾下过功夫ꎬ又编纂了«赋林衡鉴»ꎬ对此该如何解释?也许ꎬ我们可以用王禹偁的律赋观来类比ꎬ王禹偁与范仲淹有很多相似之处ꎬ他们都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ꎬ都雅好古道ꎮ王禹偁在«小畜集»卷二«律赋序»中说: 禹偁志学之年ꎬ秉笔为赋ꎬ逮乎策名ꎬ不下数百首ꎬ鄙其小道ꎬ未尝辄留ꎮ [11](P10)王禹偁也将律赋视为 小道 ꎬ他心里瞧不起律赋ꎬ但又不得不写作律赋ꎬ因为科举考试要用到这种体裁ꎮ在«答张知白书»中ꎬ王禹偁又说:夫赋之作ꎬ本乎诗者也ꎮ自两汉以来文士ꎬ若相如㊁扬雄㊁班固辈皆为之ꎬ盖六义之一也ꎮ洎隋唐始以诗赋取进士ꎬ而赋之名变而为律ꎬ则与古戾矣ꎮ然拘挛声病ꎬ以难后学ꎬ至使鸿藻硕儒ꎬ有不能下笔者ꎬ虽丈夫不为ꎬ亦仕进之羽翼ꎬ不可无也ꎮ[11](卷十八P173)与范仲淹一样ꎬ王禹偁也认为赋起源于诗ꎬ司马相如㊁扬雄等人创作的古赋属于 六义之一 ꎬ其价值毋庸置疑ꎮ但到了隋唐科举时代ꎬ古赋已蜕变成了律赋ꎬ 拘挛声病 ꎬ失去了赋之本义ꎮ王禹偁贬低律赋ꎬ却又不得不承认它是 仕进之羽翼 ꎬ是不能不写作的ꎮ两相对比可以发现ꎬ范仲淹与王禹偁在对待律赋的态度上十分相似ꎬ他们在观念层面都不重视律赋ꎬ但在写作层面又都曾精研过律赋ꎬ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ꎮ这种现象是颇值得注意的ꎬ它反映的是宋代文人的文学理想在科举制度下的妥协与形变ꎮ科举以律赋试进士ꎬ士人要想进入仕途ꎬ不得不练习律赋ꎬ像范仲淹这种做过学官的人ꎬ还得教学子作赋ꎮ在此ꎬ我们将范仲淹等人对待律赋的态度称为 无可奈何中的积极应对 ꎮ范仲淹编纂«赋林衡鉴»时还没有进入权力中枢ꎬ他对科举以赋取人的现实无力改变ꎻ庆历新政时他具备了一定的改变现状的能力ꎬ立马将律赋在科场中的地位降低了ꎬ这足见他对律赋的真实态度ꎮ当后人看到范仲淹编纂了«赋林衡鉴»这样一部律赋指导用书时ꎬ一定不能忽略他思想深处的曲折与隐微ꎮ北京社会科学㊀2018年第7期三㊁«赋林衡鉴»的编排体例及相关问题㊀㊀律赋写作受两种法度的规范与引导ꎮ一种是礼部程式ꎬ它由官方统一制定ꎬ属于消极性的限制因素ꎬ如宋代律赋一般不能少于360字ꎬ不能重叠押韵ꎬ必须押官韵等ꎬ这些限制是必须遵守的ꎬ如果举子在科考中不遵守这些规定ꎬ或者不小心违反了这些规定ꎬ轻则 扣分 ꎬ重则直接被黜落ꎮ另一种便是各类律赋指导用书ꎬ它属于积极性的促进因素ꎬ它告诉举子如何写作律赋才能出彩ꎬ如何写才最有可能得到考官的青睐ꎮ对于礼部程式ꎬ除非通过科举改制来改变它ꎬ否则只能严格遵守ꎮ那些考虑如何才能把律赋写好的人正常情况下对礼部程式是无可奈何的ꎬ他们只能在律赋写作的其他技巧上花心思ꎮ范仲淹在«赋林衡鉴序»中说: 其于句读声病ꎬ有礼部之式焉ꎮ别析二十门ꎬ以分其体势ꎮ [4](P509)这句话的意思是说ꎬ 句读声病 等内容已由礼部程式规定了ꎬ不用他赘言ꎬ他要辨别的是律赋的 体势 ꎮ所谓的 体势 是指行文的总体走势㊁基本布局ꎬ是写作者在写作之前的大致构思ꎬ它往往由律赋的题目决定ꎮ在古往今来的文学创作中ꎬ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ꎬ作家灵感到处ꎬ提笔写下了一篇诗文ꎬ诗文写出来之后ꎬ才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ꎬ有时候干脆以 无题 漫兴 命名ꎮ但在律赋写作中ꎬ先写内容后定题目的情况是绝不存在的ꎮ律赋是科考文体ꎬ是典型的命题作文ꎬ在场屋中ꎬ 有司 给付题目ꎬ举子没有选择的权利ꎬ只能根据题目进行写作ꎬ所以在律赋写作中ꎬ认题是非常重要的ꎬ它是第一步ꎬ这一步走不好就会全盘皆输ꎮ唐宋科举考赋ꎬ源于应试的需求ꎬ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赋格书ꎬ然而这些赋格书流传至今的却不多ꎬ现今可以看到的ꎬ只有唐代无名氏的«赋谱»和南宋郑起潜的«声律关键»ꎮ这两部赋格都谈到了认题ꎮ«赋谱»的产生年代(中唐)相对较早ꎬ它对题目的分类还不像宋代那样精细㊁繁琐ꎬ它将律赋的题目划分为了四大类ꎬ并说: 凡赋题有虚实㊁古今㊁比喻㊁双关ꎬ当量其体势ꎬ乃裁制之ꎮ [12](P526)由此可以看到ꎬ律赋的 体势 确实是由题目决定的ꎬ一类题目便对应一类 体势 ꎬ虽然在实际写作中二者之间不可能丝丝相合地对应ꎬ但这种对应关系的存在是断然无疑的ꎮ又如ꎬ郑起潜在«声律关键»中提到了律赋写作的 五诀 ꎬ第一诀就是 认题 ꎬ郑起潜说: 凡见题目ꎬ先要识得其体不一ꎮ [13](P537)此处的 体 即 体势 之简称ꎮ«赋谱»只将律赋题目简单地分为了四大类ꎬ范仲淹 别析二十门 将题目分为了20类ꎬ这显然是踵事增华了ꎮ对于这20门ꎬ范仲淹皆有解释:叙昔人之事者ꎬ谓之叙事ꎮ颂圣人之德者ꎬ谓之颂德ꎮ书圣贤之勋者ꎬ谓之纪功ꎮ陈邦国之体者ꎬ谓之赞序ꎮ缘古人之意者ꎬ谓之缘情ꎮ明虚无之理者ꎬ谓之明道ꎮ发挥源流者ꎬ谓之祖述ꎮ商搉指义者ꎬ谓之论理ꎮ指其物而咏者ꎬ谓之咏物ꎮ述其理而咏者ꎬ谓之述咏ꎮ类可以广者ꎬ谓之引类ꎮ事非有隐者ꎬ谓之指事ꎮ究精微者ꎬ谓之析微ꎮ取比象者ꎬ谓之体物ꎮ强名之体者ꎬ谓之假象ꎮ兼举其义者ꎬ谓之旁喻ꎮ叙其事而体者ꎬ谓之叙体ꎮ总其数而述者ꎬ谓之总数ꎮ兼明二物者ꎬ谓之双关ꎮ词有不羁者ꎬ谓之变态ꎮ[4](P509)乍一看来ꎬ这20类似乎有点混乱ꎬ似乎有交叉重合的地方ꎬ像 明道 论理 述咏 析微 之间的差别很难确指ꎬ它仿佛不是根据一个统一标准划分的ꎮ关于这一点ꎬ实在不能苛责范仲淹ꎮ今人已习惯了科学分类法ꎬ力范仲淹的«赋林衡鉴»及其在宋代的影响重估求全面㊁条理㊁有逻辑ꎮ今人的分类往往是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的ꎬ意在形成知识结构ꎮ范仲淹的分类则不然ꎬ他将律赋题目分为上述20类ꎬ是为了实用ꎬ不是为了认知ꎬ在他看来ꎬ这20类囊括了当时律赋的基本 体势 ꎬ使律体大备 («赋林衡鉴序»中语)ꎬ非常利于写作实践ꎮ在«赋林衡鉴序»中ꎬ范仲淹又说: 古今之作ꎬ莫能尽见ꎬ复当旅次ꎬ无所检索ꎬ聊取其可举者ꎬ类之于门ꎮ门各有序ꎬ盖详其指ꎮ古不足者ꎬ以今人之作者附焉ꎮ略百余首ꎬ以示一隅ꎬ使自求之ꎬ思过半矣ꎮ [4](P509)这段话交待了«赋林衡鉴»的编排体例ꎮ范仲淹将律赋题目分为20门后ꎬ在每一门下面选编了一些以往的律赋范文ꎬ并在每一门的前面作有小序ꎮ范仲淹说他所选的律赋范文 略百余首 ꎬ因为共有20门ꎬ粗略计算ꎬ每一门选赋的数量当在5-10篇之间ꎮ由于«赋林衡鉴»已佚ꎬ范仲淹编选的是什么赋已无从得知ꎬ那些 详其指 的小序也概莫能见ꎮ不过ꎬ我们可以适当地推测一下ꎮ«赋林衡鉴序»中还有一句话: 所举之赋ꎬ多在唐人ꎬ岂贵耳而贱目哉? [4](P509)联系上引 古不足者ꎬ以今人之作者附焉 可知ꎬ«赋林衡鉴»选录的律赋以唐人的作品居多ꎬ若唐人的不够数了ꎬ才以宋人的律赋补充ꎮ至于挑选了哪些唐人的律赋ꎬ难以一一推论ꎬ最多只能说它很可能编选了白居易㊁独孤绶等人的作品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载神宗与王安石的一段议论: 上又论范仲淹欲修学校贡举法ꎬ乃教人以唐人赋体«动静交相养赋»为法ꎬ假使作得«动静交相养赋»ꎬ不知何用? [14](P6732)神宗与王安石对范仲淹是颇有微词的ꎬ但从这句话中可知范仲淹比较欣赏白居易的«动静交相养赋»ꎮ庆历四年(1044)ꎬ范仲淹主持新政时期重新修订过贡举条制ꎬ其中有言: 旧制以词赋声病偶切之类立为考试式ꎬ举人程试一字偶犯ꎬ便遭降等ꎬ至使才学博识之士ꎬ临文拘忌ꎬ俯就规检ꎬ美辞善意ꎬ郁而不伸ꎮ如唐白居易«性习相近远»㊁独孤绶«放驯象»ꎬ皆当时南省所试ꎬ其对偶之外ꎬ自有意义可观ꎮ [15](选举三P5299)范仲淹认为白居易㊁独孤绶等人的律赋 有意义可观 ꎬ他的«赋林衡鉴»里多选这些人的作品应该是情理之中的ꎮ范仲淹自称他将律赋题目分为20类ꎬ是要 分其体势 ꎬ在«赋林衡鉴序»中ꎬ他只开列了20类题目ꎬ并没有分析各类题目的 体势 ꎮ可以断定ꎬ范仲淹对于 体势 的分析就在每一门之前的小序里ꎬ亦即范仲淹所说的 详其指 ꎮ那些小序今皆不传ꎬ后人当然无法知道范仲淹是怎样分析的ꎮ若结合«赋谱»«声律关键»来揣摩范仲淹划分的20类题目ꎬ我们有把握讨论的只有 叙事 与 双关 这两类ꎮ叙事ꎬ是叙昔人之事ꎬ在«赋谱»中属于 古今 类中的 古 ꎮ«赋谱»曰: 古昔之事ꎬ则发其事ꎬ举其人ꎮ [12](P527)«声律关键»中也有 叙事 类ꎬ曰: 如«罢露台»«金城图上方略»ꎬ并叙出处本末ꎮ [13](P537) 叙事 这一题目ꎬ其实就是以史书中的历史事件为题ꎬ写作这类题目时ꎬ要把历史事件的人物㊁时间㊁始末等交待清楚ꎬ这是最基本的要求ꎮ«赋谱»中也有 双关 类ꎬ是与 比喻 类对照着说的ꎮ 比喻 中有本体和喻体ꎬ二者表面上是两物ꎬ但两物却并非并列关系ꎬ一方实际上依附于另一方ꎮ举例言之ꎬ 月色如霜 ꎬ 月色 与 霜 为二物ꎬ但二者不并列ꎻ 水火不相容 ꎬ 水 与 火 为二物ꎬ且呈并列关系ꎮ倘以 水火不相容 为赋题ꎬ这就是一个 双关 题ꎬ这样的题目从开始到结尾ꎬ要始终将两物并列着写ꎬ即 兼明二物 ꎬ不可偏废ꎬ所以全篇会呈现出双起㊁双承㊁双收的 体势 ꎮ范仲淹在 叙事 双关 门下ꎬ必然会有这样的写法分析ꎬ其他门下的小序内容可以由此类推ꎮ北京社会科学㊀2018年第7期四㊁«赋林衡鉴»的类型归属及其在宋代的影响㊀㊀在目前的律赋研究中ꎬ存在着一个术语使用混乱的问题ꎮ上文一直将«赋林衡鉴»称为律赋指导用书ꎮ作为名词ꎬ 律赋指导用书 是相当概括性的ꎬ它的含义很宽泛ꎬ包括各类指导律赋写作的用书ꎮ上文将无名氏的«赋谱»㊁郑起潜的«声律关键»称为赋格书ꎬ显而易见ꎬ 赋格书 与 律赋指导用书 是不完全等同的ꎮ在一些学者的论著中ꎬ常将指导律赋写作的用书统称为赋格ꎬ这种做法恐怕有欠妥当ꎮ«古赋辩体»卷八«宋体»云: 渡江前后ꎬ人能龙断声律ꎬ盛行赋格㊁赋范㊁赋选粹ꎬ辩论体格ꎬ其书甚众ꎮ [16](P422)此处ꎬ祝尧说的是南宋时期律赋指导用书的编纂情况ꎮ很明显ꎬ在祝尧的表述中ꎬ律赋指导用书有赋格㊁赋范㊁赋选粹等多种类型ꎮ由于时代久远ꎬ今人已难以细分各类律赋指导用书的差异ꎬ若约略言之ꎬ唐宋时期的律赋指导用书大致有两类ꎬ一是赋格ꎬ一是赋选ꎮ赋格以载录律赋写作技法为主ꎬ赋选以选录律赋范文为主ꎻ赋格是直接告诉读者该如何写ꎬ赋选是以范文为引导ꎬ让读者自己领会作赋的法门ꎮ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彰明较著的ꎮ在唐宋人的口中ꎬ律赋指导用书有多种名目ꎬ像祝尧提到的 赋范 ꎬ以及 赋经 赋则 赋诀 等ꎬ其实质不外乎赋格㊁赋选ꎬ或者是在赋格㊁赋选基础上的变体ꎮ将唐宋时期的律赋指导用书划分为赋格㊁赋选两类ꎬ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ꎬ也可以避免一些理解上的混乱ꎮ那么ꎬ范仲淹的«赋林衡鉴»属于哪一种律赋指导用书呢?范仲淹将律赋题目析为20门ꎬ每一门的小序里有讨论 体势 的内容ꎬ这一点类似赋格书ꎮ但与«赋谱»«声律关键»等真正的赋格书相比ꎬ范仲淹对律赋作法的探讨远远称不上具体深入ꎮ以«声律关键»为例ꎬ它的 五诀 包括认题㊁命意㊁择事㊁琢句㊁押韵ꎬ范仲淹在«赋林衡鉴»里 分其体势 ꎬ仅仅等同于«声律关键»的 认题 ꎮ此外ꎬ«声律关键»还有 八韵 ꎬ对每一韵的写作都有交待ꎬ这都是«赋林衡鉴»不具备的ꎮ如上文所述ꎬ«赋谱»«声律关键»均有分析 体势 的章节ꎬ篇幅皆不长ꎬ有时候就是一言半语ꎮ以此推论ꎬ范仲淹给«赋林衡鉴»20门作的小序也不会太长ꎮ而«赋林衡鉴»编选的律赋范文有一百多篇ꎬ数量可观ꎬ与小序相比ꎬ那一百多篇范文毫无疑问占据主体地位ꎬ因此可以断定ꎬ«赋林衡鉴»属于赋选ꎮ而且ꎬ范仲淹在序言中说到选赋 略百余首 时ꎬ提到 使自求之ꎬ思过半矣 ꎬ这是让读者从范文中自己领会写作律赋的技法ꎬ这正是赋选的特点ꎮ有人将范仲淹的«赋林衡鉴»称为赋格书ꎬ要么是对«赋林衡鉴»认识不确ꎬ要么是在 赋格书 一词的使用上太过随意ꎬ那样称谓ꎬ最直接的弊病就是让人误以为«赋林衡鉴»和«赋谱»«声律关键»是同一种类型的律赋指导用书ꎮ作为一部律赋选ꎬ«赋林衡鉴»将百余首律赋分为20门ꎬ门各有序ꎬ与书商为了牟利裒辑的律赋选相比ꎬ它的编排体例与范文选取肯定是较为精良的ꎮ至于它的编纂者范仲淹ꎬ既有能赋之名ꎬ在仁宗朝又声望卓著ꎬ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主观的猜测:«赋林衡鉴»在宋代的影响很大ꎮ然而ꎬ这种猜测是没有根据的ꎮ尽管律赋指导用书的编纂都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之用ꎬ缺少崇高的价值ꎬ但历来的目录书并不排斥这类书籍ꎬ一般会择要著录ꎮ像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就著录了一些赋格书ꎬ如«赋门鱼钥»ꎻ[17](卷二二P899)也著录了一些律赋选ꎬ如«指南赋笺»«指南赋经»«后典丽赋»ꎮ[17](卷一五P793)«宋史 艺文志»亦著录了吴处厚的«赋评»㊁李祺的«天圣赋苑»㊁王咸的«典丽赋»等律赋指导用书ꎮ[18](P5402-5410)但范仲淹的«赋林衡鉴»及其在宋代的影响重估。
论宋代律赋
论宋代律赋一“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唐宋科举,出现了一种多用于考试的律赋。
律赋就是骈赋,只是限制更严,故历来为文学史家所不取,认为没有什么文学价值。
如吴纳云:“唐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
呜呼,极矣。
”①现在一些赋史专著,更认为律赋似乎完全不值一谈。
其实对律赋不可一概否定。
康熙《四朝诗选序》云:“熙宁专主经义而罢诗赋,元祐初复诗赋,至绍圣而又罢之,其后又复与经义并行。
”②可见除熙宁、元丰、绍圣年间外,宋代都以诗赋取士,至少兼试诗赋。
而且宋代律赋并非尽为应试之作,既有试前习作,也有入仕后有感之作,因此,宋人文集往往存律赋甚多,田锡现存赋二十四篇,有九篇律赋。
王禹偁现存赋二十七篇,十九篇为律赋。
夏竦现存赋十四篇,十二篇是律赋。
宋祁现存赋四十五篇,二十四篇为律赋。
范仲淹现存赋三十八篇,三十五篇为律赋,堪称宋代律赋大家。
文彦博现存赋二十篇,十八篇为律赋,占十分之九。
刘敞现存赋三十篇,律赋达二十二篇。
南宋文集中的律赋较少,但楼钥《攻集》存赋十五篇,尽为律赋。
对于数量如此可观的宋代律赋,文学史家不应视而不见。
宋代律赋不仅数量大,而且佳作也不少。
刘敞(1019—1068)《杂律赋自序》云:“当世贵进士,而进士尚词赋,不为词赋,是不为进士也;不为进士,是不合当世也。
”③宋人为入仕计,不得不从小练习诗赋,因此名篇佳作,代不乏人。
否定律赋者往往说律赋限制太严,其实文学如戴着枷锁跳舞,限制越严而又越能自由驰聘,就越能表现作者的才华。
正如律诗限制很严,但仍出现了大量名家名作一样,律赋限制虽严,也不乏名家名作。
所谓“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而情与辞皆置弗论”,考试恐怕也只能如此。
现在不是什么都讲量化吗?音律、对偶的得失,考官是可以量化的,而情与辞就只能凭感觉了。
其实宋代律赋也不乏情辞并茂之作,即使应试时仓卒所作的律赋也是如此。
彭大翼云:“宋真庙朝徐奭作《铸鼎象物赋》,有‘王臣威重’之句;蔡齐作《置器赋》,有‘安天下于覆盂’之句,皆以文辞理致擢为第一。
论宋代的辞赋
On Song Dynasty's CiFu (a kind of Fu)作者: 王友胜
作者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南,湘潭,411201
出版物刊名: 中国韵文学刊
页码: 11-18页
主题词: 宋赋 体制 题材内容 艺术特色
摘要:宋代的辞赋体制完备,举凡文赋、律赋、骚赋、大赋、俳(骈)赋等一切样式均有人尝试创作.宋人在承继传统辞赋题材的基础上,其咏物讽刺赋,描写亭台楼阁与园林斋室的赋及反映民瘼、婉讽弊政的赋尤有特色.艺术上长于议论说理,散文化趋向甚明,语言由重藻饰向尚平易变化,然亦时露模拟前人、搬弄学问之弊习.。
宋人以文为赋论-文档资料
宋人以文为赋论元祝尧站在古赋立场提出并抵牾宋人以文为赋,致使后来赋学批评家对这种赋学创作手法和艺术现象误解颇多。
宋人以文为赋,吸取了古文的抒情因素,丰富了赋体文学的审美质性;但是由于受实用性古文的理性因素影响,也使赋体文学显现出学术化和道德化倾向,从而淡化了宋赋的文学趣味。
胡建升(1972―),男,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赋学和诗学;(上海200240)文师华(1961―),男,文学博士,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及书法。
(江西南昌330047)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宋赋研究”(项目编号:09YJC751058)阶段性成果。
随着“以文为诗”美学思潮和诗歌创作的兴起,古文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逐渐渗透到宋代辞赋的创作中,产生了“以文为赋”的重要文学现象。
元祝尧在《古赋辩体•宋体》中云:“宋之古赋,往往以文为体。
”[1](P139)这很敏锐地揭示出了宋赋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美学倾向。
可是,学术界关于“以文为赋”的赋学批评价值和创作艺术特质的认识,常常依据“以文为诗”来进行类推,很少有学者深入梳理这种赋学批评现象及其审美价值。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宋人“以文为赋”的赋学批评和美学情趣给予诠释,并结合唐宋泛文学观念的文化背景来分析“以文为赋”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得失问题。
一、“以文为赋”的赋学内涵祝尧认为宋人作赋的主要特征是“以文为体”,并在评论扬雄《长杨赋》注中正式提出“以文为赋”:“厥后唐末宋时诸公,以文为赋,岂非滥觞于此。
盖赋之为体固尚辞,然其于辞也,必本之于情而达之于理。
文之为体每尚理,然其于理也,多略乎其辞而昧乎其情。
故以赋为赋,则自然有情、有辞而有理。
以文为赋,则有理矣而未必有辞,有辞矣而未必有情,此等之作,虽名曰赋,乃是有韵之文,并与赋之本义失之。
”[1](P88)祝尧提出了赋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美学倾向:一种为“以文为赋”,另一种为“以赋为赋”。
论宋赋诸体
论宋赋诸体
曾枣庄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历代赋各有其特点,宋赋未必就逊于西汉、魏晋、隋唐。
宋赋诸体(骚体赋、汉大赋、骈赋、律赋、文赋)皆备,赋之为用,实超过前人。
宋赋与宋诗、词、宋文一样力求革新,不步蹈袭前人。
题材较前代更广泛,并好在赋中发议论,往往以文为赋,语言散文化,由艰深华丽而变为平易流畅,追求理趣。
【总页数】8页(P1-8)
【作者】曾枣庄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古籍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太子未亲参撰《文选》的“一个证据”说辩证--责《闲情赋》与录《神女》诸赋之矛盾不是问题 [J], 力之
2.萧统责《闲情赋》而《文选》录《神女》诸赋之因探--兼论两者之异非因各自成于不同的时间 [J], 力之
3.《历代赋汇》所见《全宋文》失收赋作考 [J], 侯倩;
4.楚赋"三徒"中为何宋赋独传千古 [J], 毛庆
5.祝尧《古赋辩体》的宋赋观论略 [J], 余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和危 害估计不足 。本文拟 在考察 宋体律 赋体制和程 式的 基础上 , 试对它 的评价 问题提出己见 ,以质诸方家 。
① 本文 为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宋代科 举与文学 ” ( 目 : 4 Z5 项 号 0 B 2)成果之 一。
[ 简介]祝尚书,四川大学文 学与新 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四川 成都 606 。 作者 104
所贵 取 土 得 体 ,…… 所 请 兼 乞 编 入 贡 举 条 贯 施 行 。诏
止上请 在景 韦 元 年 。又 ,景 韦 五 年正 月 八 日知制 诰李 淑 占 占
1 .命题范围由无 限制到有 限制 《 石林燕语》卷 8日: “ 唐礼部 试 ,诗赋 题不 皆有所 出 , 自以意为之 。 或 ”这 是说 ,唐代试 赋 的题 目 不讲 究文
献出处 ,故当代学 者傅 璇琮先生 说 :“ 代进 士试 对诗 赋 唐 的声韵要求较为严苛 ,但诗赋 的题 目,比起宋 以后来 ,范
伏见元祜贡举敕诸诗赋论题于子史书出如于经书出而不犯见试举经孝经论语子史并九经论语注中杂出更不避见试举人所治之经但须于所给印纸题目下备录上下全文并注疏不得漏落则本经与非本经与举人所记均一更无可避兼足以示朝廷待士之意本只为集本作以是工拙为去取不以不全之文掩其所不知以为进退于忠厚之风不为无补
维普资讯
区别 主要有四 :
经命题 ,多懵所 出,则知题 目 不示 以出处 也。大 中祥符元 年 (08 ,试礼部 进士 ,内 出 《 明象 天赋》 等 题 , 10 年) 清
仍 录题解 ,摹 印以示 之。至景 韦 元年 (04年 ) 占 13 ,始 诏御
药院, 御试 日 进士题 目,具经史所 出,摹 印给之 ,更不许 上请 。 则摹 印题解始于大 中祥符元 年 ,而成 为制度 并禁 ”
自 从规定题 目 须有出处 ( 家经典和子 、史)之后 ,律赋创作逐步走上 了议政 、说理 的道路 ; 儒
二是随着宋初儒学复兴运动的再度兴起 ,“ 以学为赋”成为潮流 ,并且 随着理 学在南宋后 期成
为官学,天理性命 、格物致知又成其为重要 内容。由于在 内容及形式上 受到种种 限制 ,因此 , 对 宋体律 赋 的 综合评 价 不可 能 高 ,而近年 来 学界 对其 肯 定则显 得过 多。要之 ,宋体律 赋是 科 举 考试的产物,与明、清时代的八股制艺一样,内容空泛、歌功颂德、缺乏文学精神是其致命 的 弱点,为文学史家所不取乃理所 当然。但科举程式所打造出来的形式 关,特别是它的音韵 、文
施行 。 自今应考试进士 ,须 只于 国子监 有 印本 书内出题 ,
围要宽得多 , 应试 者有一定 驰骋 想象 的馀 地 ,不像后代僵
硬地被限定在儒家 经书 的圈子里 。 【 而宋 代律赋 的命 题 , ”2 则逐步有了 明确 的指 导 思 想和 文献 范 围,也有 了统 一 的
格式 。
在宋代进士科 的考试科 目中 , 承唐五代 制的是律体 ,其 作法与齐梁
一
、
律赋 的 “ 唐体” 与 “ 宋体”
时代产生 的律赋有 区别 ,而宋代与唐 代又不尽 相同 :它有
一
套更为严格 的格法 ( 或称 “ 式 ” “ 式” ,且逐渐 格 、 程 )
字运用技巧,仍是一笔可资借鉴 的遗产。不过需要记住 :连这点仅供耳 目感官享受的关,北 宋
中叶 以后 的律 赋 中也 已消 失 了。
[ 键词] 律赋 ;唐体;宋体 ;科举 ; 式 关 程
[ 中图分类号 ]I 62 [ 2 . 文献标识码 ]A [ 0 文章编号] 1 0— 79 (06 5 06 — 9 0 46 20 )0 — 11 0 0
言 : “ 见近 日 切 发解 进士 ,多 取别 书 、小说 、古人 文 集 , 或移合经注 ,以为 题 目,竞 务新 奥 。……其 经 与子 书之 内, 《 有 国语》 苟子 》 文 ( 、《 、《 仲) [ 中]子》 ,儒学所 宗 ,六典通贯 ,先朝 以来 ,尝于此 出题 ,只是 国庠未 有印 本 。欲望取上件三书差官校勘刻板 ,撰定音 义 ,付国子监
碴会 科 学 研 究
20.. 06j
论宋体律赋 ①
祝 尚书
[ 摘要] 依 宋代科举定式所作的律 赋,我们称之为 “ 宋体律赋” 。宋体律赋在唐体律赋的 基础上演化而来 ,在命题范围、韵数、用韵次序及韵书等方面都表现 出相 当严格的趋向,其格
法程式也远较唐体复杂繁琐。就写作特点和思想内容论 ,宋体律赋明显地具有两个倾 向:一是
宋 仁宗庆历 四年 ( 0 4年 ) 三月 十 三 日,翰林 学 士 14 宋祁等 上奏改革科 举 ,有 “ 后进 士依 自来所 试 赋格外 , 今 特许依 唐人 赋体 ” 的预 案。 …李腐 《 师友谈记 》记 秦 观场 屋赋法 ,亦 有 “ 国朝 前 辈 多 循 唐 格 ,文 冗 事 迂 ”之 语 。 则在宋 人看来 ,律赋有所谓 “ 唐人赋体 ”或 “ 唐格 ” ,与 宋 代所 试赋格有所 不 同 。既 有 “ 人赋 体 ”或 “ 格 ” 唐 唐 , 自然也就有 “ 人 赋体 ” 或 “ 格 ” 了。又据 李 席所 记 宋 宋 秦观语 ,谓宋 代 “ 于 嘉 祜 之 末 、治 平 之 间 ,赋 格 始 至
成为定式 、定法 ,对科场律赋 的写作 影响极 大。依宋代 定
式所作律 赋,我们 称之为 “ 宋体律 赋” 。近年来 ,许多 赋 学论著对宋代律赋 已有广泛 的研 究 ,但对 宋体 律赋 的评 价 似乎尚存偏差 ,原 因是对宋 体律 赋的程式 和统 治者对 出题 范围的限制不甚 了解 ,或对 这些 程式和限制影 响写作 的程
・
1 61 ・
维普资讯
备” ,他所说的 “ 赋格 ”就 是 “ 格 ” “ 宋 、 宋体 ” ,经过 开
言 ,近 年进士惟抄略古今文赋 ,怀挟入试 ,昨者御 试 以正
国后近百年时间方才定 型。因此 , 本文将宋人 所作具有宋 代体制的律赋 , 统称为 “ 宋体律赋” 。 那么唐体律赋与宋体律赋有何 区别 ?此点 于认识宋体 律赋的真相以至正确地对它进行评价至关重 要。笔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