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普电视教材的观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科普电视教材的观赏性
肖毅
摘要:本文论述了真实性是科普电视教材的生命,尤其强调了科普电视教材
应该具有故事化,才能使电视教材具有观赏性,才能引起观众欣赏快感而获得美感
享受,才能达到电视教材的教学目的。
观赏性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它与审美主体发生作用。
人们对呈现在面前的艺术品作出反映,从而引起欣赏快感以获得美感享受。
观赏性是一个接受美学范畴的概念,它与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一定内在联系。
电视教材编导们必须科学地认识观赏性,才能真正地追求观赏性,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观赏性的电视教材,才能引起观众欣赏快感而获得美感享受,才能达到电视教材的教学目的。
那么,什么样的电视教材更具有观赏性呢7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里就认为,“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即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文艺评价的“最高标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也认为,“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是文艺批评的标准,毛泽东强调艺术形式本身要“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1]。
由此可见,具有观赏性的电视教材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受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教材。
下面谈一谈编导如何把握观赏性的问题。
一、传统电视教材模式
1.传统电视教材模式使观赏性降低
这种模式画面泛指的,没有具体的时空规定性;解说强制、主观地执行信息传递给观众的灌输任务;甚至有的电视教材是一首音乐从头到尾满堂灌。
泛指的画面不能实际地传达信息,那么整部片子的叙事、一切时空规定就全部依靠解说来完成。
而无论是时空信息还是主题观念,解说常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强制性。
与画面不同的是,观众无法对解说进行选择和印证。
这就形成了传统电视教材的一个基本症候,即声画错位,解说绝对压倒画面,且声画基本处于分离状态[2]。
这样的电视教材是枯燥无味,观赏性大大下降,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2.要提高电视教材的观赏性.就要改变传统模式
(1)要提炼主题,挖掘出鲜活有趣的主题内容。
(2)要强化解说信息,根据鲜活有趣的内容,解说更多地用来讲述故事,传递一些揭秘的、传奇的、知识的信息。
既便是枯燥的知识讲授,也尽可能变成口语化,变成有趣性,甚至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传递。
(3)要加强画面的信息含量,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效果。
提升画面在电视教材中的主导位置;同时.加强画面与解说的配合,有机统一,共同形成多元的信息,避免声画两张皮和看图说话形式。
(4)破除“画面+解说”的封闭模式.揉人人物采访、带有同期声的纪实片段,甚至也与真实再现、动画特技等多种手法一起使用。
这样的电视教材才更鲜活,才更有趣,才更有观赏性。
二、真实性是电视教材的生命
1.真实的内容
“真实是电视教材的生命”。
观众观看电视教材的根本出发点是学习知识,观众的这种接受心理与看电视剧是不一样的,不是为了消谴。
因此,对电视教材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观众能从中获得有益的知识。
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传授的知识必
须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科学性是电视教材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真实性是衡量电视教材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最基本条件。
2.真实的表达
真实的内容需要有真实的表达,通过真实的表达使人们深切体会到电视教材的真实,表达不真实会把真实的内容拍得像假的似的,给人以弄真成假的感觉。
为了保证电视教材的真实,编导们应努力探索出保证电视教材真实的表达方法。
(1)长镜头。
长镜头是保证电视教材真实性的最重要最有效的表达方法,长镜头表达的真实在于它能对现实生活进行不间断地纪录。
在长镜头中,摄像机不仅是拍摄者的眼睛,同时也好比观众的眼睛,使观众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性大大提高了电视教材的真实性,成为体现电视教材真实之美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我们制作电视教材《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时.就是利用长镜头较好地反映了介入手术中通过安放支架,使狭窄的血管得到扩张地整个过程,再加上专家通俗的现场解说,使观众非常形象地了解了该手术的方法和真实效果。
(2)同期声。
通常所说的同期声,是指在拍摄电视的同时记录下来的现场的各种声音。
电视媒体之所以优于其他媒体,就在既有直观的画面,又有与画面相辅相成的声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深化,共同构筑成一个电视语言的信息场。
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报刊以字为主,虽然可插以图像,但总体看来仍然是属于视觉传播;广播以声音为重,总体看是属于听觉传播;而在视觉与听觉上进行双向传播的是电视媒体的独特所在。
电视作为声画艺术,其真实性的表现必然也要从声、画两方面来实现,同期声无疑是电视教材实现纪实的最重要的手段。
同期声能强化真实性。
在反映现实生活这一点上,电视媒体跟别的文化载体最显著的差异之处,在于它要求更加真实地接近生活的原貌,在于它凭借真实性这一魅力来吸引和打动广大受众,真实是它的艺术生命,是它赖以生存的美学基础[3]。
同期声引导受众在目睹荧屏上人物形象的同时,便又听到了人物说话的声音,这就备感亲切了,这就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屏幕人物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最有力地激发起了受众的认同心理和参与意识,电视教材的真实感就更加立体化了、现场化了,使观众恍然有亲临现场的感觉。
所以,人们常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来形容境界真实性的高度和厚度。
同期声能强化客观性。
电视同期声所记录的人物话语的声音,大都是当事人、现场人或其他人物直接面向受众,或叙述事实、或发表评论、或抒发感情、或说明因由,这本身就属于一种客观的存在,避免了编导人员主观地直接地介入。
将电视教材的主观立意与内在倾向客观化,从而也就使受众所感受到的是客观的人和事,是客观的情和理。
这样,受众便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相信了潜藏在电视教材中的深厚意蕴和情感内涵,使灌注式的呆板说教转化成了生活化的现场交流。
所以我们看出,同期声的运用,有利于真实的表现,有利于观众从屏幕从感觉到电视教材的真实。
以更加准确、真实、可信的综合意象形态,反映到观众的听觉、视觉,牵动着他们的情感,使其如临其境,像亲身参与一般,引起观众的共鸣,受到触动、感染,感情得到升华。
同期声与解说词、背景音乐有质的差别,好的同期声可以胜过上千字的解说词[4].大大增强电视教材的感染力。
因为同期声给予观众的感受是具体的、不同的、既丰富多彩又具特殊感情的声音形象,它有利于观众把握事物的整体面貌,产生亲近感和参与意识。
如电视教材《骨髓干细胞移植》中有关医学知识部分由血液科骨髓移植的专家教授进行讲解,这样虽然会出现有的教授的语言技巧不如播音员,普通话不标准,甚至个别人会有地方方言,但其可信度远远高于播音员的解说。
总之,同期声的运用可以增强电视教材的真实性,可以增大观众的参与性,可以扩大传播的信息量[5]。
(3)解说。
解说是电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起引导观众、补充画面的作用。
但是,解说决不可以取代镜头语言和被采访者,代替观众的审美和思考,事实上,一段扣人心弦、
催人泪下的同期声要比空洞的解说词生动、深刻、可信得多。
因此,电视教材要尽量使用镜头语言和同期声来交待事情,即便是知识介绍的地方,也可用专家介绍的同期声,只是在画面转场和必要的地方用解说词做出画龙点睛的说明。
当然,该用解说词的地方还是应该充分发挥解说词的作用。
在用解说词的地方,我们也必须考虑到解说词的特点,既要浅显易懂,又要朗朗上口;既要精炼深刻,还要充满感情,尽可能做到口语化、通俗化。
3.追求科普电视教材的故事化是提高其观赏性有效连径
传统的电视教材讲科学原理的比较多。
其叙述方式基本上是平铺直叙、由浅人深、节奏慢、逻辑性强,缺乏趣味性和故事性,观众不喜欢看。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旧的叙述模式。
把科学知识融人故事中,或从一个具体事例讲起,有人物,有情节,有情景、有悬念,最后得出结论,使观众感觉到电视教材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了,喜欢看了。
故事是艺术欣赏中的一个大众情人,人人都喜欢故事,人人都能用自己的经验阐释故事[6]。
电视教材的故事化是用具有连续性、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情节以及用悬念、矛盾冲突来讲述故事表现主题。
它丰富了电视教材的表现力,提高了电视教材的观赏性。
(1)强化故事性。
让电视教材“好看”,就要讲好故事。
发现和挖掘主题内容中的故事元素,是前期策划的一个重要环节。
就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捕捉和感受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和故事单元,丰富人物性格,设置情节的起、承、转、合等。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充分使用了设置悬念、刻画人物、细节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的创作手法,来加强电视教材的故事化创作。
故事性是满足观众兴趣的需要。
电视教材应具有故事性,才能抓住观众的兴趣,才能将编导所要表达的思想、升华的感情传达给观众,也才能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当然,电视教材的故事性比故事片的故事性更真实、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因为它是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更贴近于观众,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们摄制医学电视教材《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是年仅20岁的山东姑娘,不幸患了血癌,这“不治之症”象恶魔一样降临到了这个原本是欢乐幸福的家庭之中。
一方面作为贫穷农村的母亲对这“不治之症”和昂贵的治疗费而恐慌不安,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兄妹俩经过好心人的介绍瞒着母亲从山东跋山涉水稍稍地来到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在医院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经过医生精心治疗和护理,终于把患者从死亡线上给拉回来了,最后回到了可爱的山东老家。
这是多么富有人情味!这是多么动人的故事!这样具有故事性的电视教材会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细节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出“故事”的地方,如果说情节是故事的骨架,那么细节是故事的血肉。
好的故事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2)追求戏剧化。
追求故事的戏剧化,不断制造悬念,让电视教材中充满出其不意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因素,甚至是传奇色彩,是电视教材故事化的又一特性。
电视教材的戏剧化叙事,抛弃了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运用不断设置戏剧化悬念,表现了一个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过程,因果关系、开端、发展,高潮都有较好的观照。
这样的电视教材,牢牢抓住了观众。
我们摄制科普电视教材《肝移植》时就打破了传统的先介绍肝移植的适应症,再介绍肝移植手术的方法步骤,最后介绍肝移植的注意事项,这样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方法,而是在肝移植病人中选取了一个特殊病例的故事来结构全篇。
重庆市歌舞团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在参加一次重大演出时突发暴发性肝衰竭,生命垂危!被快速送到西南医院后专家们对其进行了紧急肝移植手术,使患者转危为安、重返舞台的故事感人至深,深深地吸引着观众、感染着观众。
这样具有故事性、具有戏剧化的电视教材更具有观赏性。
(3)设置兴奋点。
兴奋点的谋篇布局,制造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专注于故事人物命运与事件过程的展示,是故事化电视教材的基本叙事形态。
从每个故事的人物、事件中。
选取纪录其最动人的“兴奋点”,以引起观众的注意,但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故事,最精彩最具
审美意义的地方是它的过程而非结果。
因此,就构成了几个兴奋点连接故事过程的总体布局。
整个过程遵循“有戏则长,无戏则短”的戏剧叙事原则,呈现人物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有“意思”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变化,来强烈地震撼着观众。
总之,在强调科普电视教材的真实性的同时,对其进行强化故事化,追求戏剧化,设置兴奋点等创作是提高观赏性、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