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类电视节目如何实现科学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类电视节目如何实现科学传播

摘要今天电视仍是人们获取科技信息最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但如何让更多的公众喜欢科教类节目,如何通过电视科教类节目有效地开展科学传播,本文通过央视两个名牌栏目,从思考科教类节目科学传播的出发点、切入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传播;电视传播;出发点;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3-0125-02

中国第一部科学传播蓝皮书《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8)》在2009年4月正式出版。报告显示,电视仍然是人们获取科技信息最重要的大众传播渠道之一。

同时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变革使得科学与公众的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接下来的几年中,人们作出的选择,将深刻影响科学和社会的未来:一方面,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刻,科学议题更为激动人心,公众对科学更有兴趣,另一方面,许多人开始主动反思科学所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

而这一切恰恰都为科教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让更多地公众喜欢上科教类电视节目,如何通过科教类电视节目更加有效地实现科学传播,这些问题都值得进行深入地思考。

以我国荧屏上的科教类电视节目为例,最早的科教类节目应该是各种类型的电视讲座节目。直到1995年武汉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教类电视节目《科技之光》,中央电视台于1997年

和1998年又相继创办了《科技博览》和《走近科学》。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正式播出,成为我国现有科教频道的领头羊,在科教频道中播出的《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百家讲坛》等栏目已经成为了具有品牌效应的知名栏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教类节目无论从内容还是讲述方式都分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科教类电视节目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无论从竞争力还是生产率来看,与新闻类、文艺类、经济类等电视节目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让科教类电视挤入观众的视野中呢?

通常只有那些新闻性强或者娱乐性强的电视节目才会引起普遍

关注。而科教类节目似乎总是由于其承担科学传播的功能而受了很大的限制。但其实这也许是表面现象。

首先我们来考察科学传播的内容本身是否先天不足。在传播学中,能够有效传播的信息都是人们需求的信息,而人类对某种信息的需求都是和他的某种欲望相关的。以科技信息来看,它满足的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的这种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科学传播的内容本身非但没有劣势,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内容本身没有问题,那究竟是什么问题限制了科教类电视节目实现更有效的科学传播呢?在实践过程中,我国的科教类电视节目其

实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摸索,不断地寻找到自身的特色和规律。

一科教类电视节目首先要明确科学传播的出发点

大多数公众对科学传播其实并没有一个完整和准确的认识,什么

是科学传播?让公众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就是科学传播吗?澳大利亚一位非常活跃的科学传播者terry,burns,他曾经为科学传播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科学传播就是使用恰当的方法、媒介、活动和对话来引发人们对科学的下述一种或多种效应——意识、愉悦、兴趣、形成观点,以及理解。

这样的定义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定义中出现的“愉悦”和“兴趣”这样的字眼,也开始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传播的出发点和目标究竟何在。

以《走近科学》为例,这个栏目早期是由科学人物、科学关注、科学生活三个板块构成的杂志式的电视科普栏目,现在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以戏剧化的故事为载体的栏目。从2004年改版之后,栏目的收视率节节攀升,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走近科学》节目甚至成为了一种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在几年前,当人们一谈到科教类节目如何创新时,就会说到美国的发现频道,它用一种全新

的角度和方式去解读科学事物,引发了人们广泛的讨论。但是它的高成本与大制作也成为横亘在科教类电视节目制作者面前的一座

大山。2003年前后,科教类节目曾经出现低谷时期,而这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科教类名牌电视栏目《走近科学》由于收视率长期低靡,在2003年成为中央电视台被警示的栏目之一。为了从困境中走出,《走近科学》不断地探索。2004年,人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一个风格迥异的《走近科学》,它不再讲述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它不再报道日新月异的科研成果,新版《走近科学》呈现出了一种

充满悬疑,充满戏剧张力的讲故事的节目形态。《走近科学》改版的结果,是栏目的收视率有了很大的提升,甚至不断改写着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的最高收视率。从这种改变中我们看到了《走近科学》栏目的出发点发生了重大的转移,从知识转向了疑问和兴趣。有一位大学教授在为中学生作科普讲座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今天的一些听众可能没从我的报告中学到任何东西,这一点都没有困扰我,如果我们做了一个专业水准的报告,并且引起了他们足够的兴趣,以致他们想要上大学,那么我们就将有更多的时间来向他们讲授科学”。大学教授同样在进行着科学传播,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对他从事研究专业的兴趣之上,再联想到我们的电视节目,其专业性应该远远低于大学教授的专业科普讲座。由此来看对科学传播的出发点进行重新审视,把从传播知识转移到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将会有助于实现科学传播。

当然《走近科学》的改版也引发了公众的一些批评,有人认为有的节目故弄玄虚,有些选题科学性不强。而出现这类问题主要还是由于创作者背离了他的初衷,一味制造悬念导致的。不管是赞赏还是批评,从考察科教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来看,从《走近科学》十年来走过的这条道路来看,中国的科教类电视节目为了实现科技传播,一直在不停地探索,这种以激发观众兴趣为出发点的创作理念开始并且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对科学的愉悦和兴趣可引发公众更加积极的感受和态度,这些感受和态度可以带来随后更为深刻的科学经历。“不过是有趣的”这样的想法常常被贬低,实际上这个想

法如果伴随了进一步的积极体验就会带来有力的后果,把兴趣发展并疏导成为对个人和社会有用的实践结果。

二科教类电视节目要找到独特的科学传播的切入点

其实在我们的认识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误解,比如科学传播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会当即带来科学素养的提高。多数参与者都会体验到科学兴趣的增长或是态度的变化,而这些兴趣和态度可能会在之后的某些时候带来科学素养的提高。正确地认识这样一个问题,将有助于科教类电视节目寻找到科学传播准确的切入点。

我们可以把科学传播者视为一个登山向导,他们教会人们如何攀登(方法),提供梯子(媒介),帮助实际的登山实践(活动),并且让登山者明白与攀登相关的过程、可能的危险、以及其他问题。

而以媒介形式出现的科教类电视节目恰恰可以看作是这个比喻中的梯子。梯子在科学传播中同时在两个方面起作用,一个是上升,一个是降低。通过这种上升和降低就可以允许不同层次的人之间进行交流,科学家、中介者、公众都将从中受益。

我们再来考察近两年来非常火的一个科教类电视节目《百家讲坛》。2001年7月9日诞生的这个栏目,和《走近科学》一样,一度曾因收视率低,面临被末位淘汰的危险。然而,绝处逢生之后,便一路红红火火,成为2006年度和2007年度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人们评价为什么爱看《百家讲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让艰深的学术不再晦涩了。3年前,《百家讲坛》作为中央电视台最具学术品位的栏目,虽然期期都是学术“大餐”,但有些“曲高和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