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指导:试述影响动脉血压地因素

合集下载

生理学大题(2)

生理学大题(2)

⽣理学⼤题(2)第⼀章绪论1.试述⼈体功能的调节⽅式。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影响⽣理功能的⼀种调节⽅式。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影响⽣理功能的⼀种调节⽅式。

⾃⾝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对环境刺激发⽣的⼀种适应性反应。

2.何为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的⽣理学意义?稳态也称⾃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状态。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何区别?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影响⽣理功能的⼀种调节⽅式,是⼈体⽣理功能调节的最主要的形式。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影响⽣理功能的⼀种调节⽅式。

⼀般情况下,神经调节⽐较迅速、精确⽽短暂,⽽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弥散。

4.试⽐较反应、反射、反馈的概念有何区别?5.何为反馈?举例说明体内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向改变。

动脉⾎压的减压反射就属于负反馈。

当动脉⾎压升⾼时,可通过反射抑制⼼脏和⾎管的的活动,使⼼脏活动减弱,⾎管舒张,⾎压回降。

正反馈则是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活动朝着与原先活动相同的⽅向改变。

例如排尿反射过程中,当开始排尿后,尿液刺激了后尿道的感受器,感受器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步加强排尿中枢活动,使排尿反射增强直⾄尿液排完。

第⼆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有那些异同点?单纯扩散是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很⼩的⽔溶性物质的过膜⽅式。

易化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或亲⽔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的帮助进⼊膜内的⼀种运输⽅式。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均属于被动运输,扩散⽅向和速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电位梯度以及膜对此物质的通透性。

医学生理习题问答题

医学生理习题问答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1. 新陈代谢2. 兴奋性3. 内环境4. 生物节律5. 神经调节6. 负反馈三、问答题1. 简述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 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分解自身衰老退化物质,并将其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2.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感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3. 内环境: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内环境。

4. 生物节律: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就叫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就叫生物节律。

5. 神经调节:机体内许多生理功能是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完成的,称为神经调节。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6. 负反馈: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试述细胞膜中脂质和蛋白质各自的功用。

2.物质被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3.比较物质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异同。

4.跨膜信号转导包括哪几种方式?5.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包括几种方式?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6. 试述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7. 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列举实验证据说明锋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

8. 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刺激必须使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才能产生动作电位?9. 局部兴奋有何特征?10. 刺激运动神经会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列举每一个环节并论述其机制。

11 . 前负荷和初长度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第三章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 试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2. 血液有哪些功能?3. 血浆渗透压如何形成?有何生理意义?4. 试述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鉴别方法。

生理学理论指导: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生理学理论指导: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生理学理论指导: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等5个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增大,动脉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

2、心率:在外周阻力和每搏输出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心率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但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升高幅度,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在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外周阻力增加,阻止动脉血流流向外周,在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升高幅度,脉压减小。

4、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主要起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当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以至收缩压过度升高和舒张压过度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

任何原因引起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如失血,或血管系统容积相对增大,都会使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生理学作业及答案

生理学作业及答案

P110:2,6,8题你们自己增加或者删减,答案只是参考。

一、用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有何变化,为什么?答案:静息电位变小,动作电位幅度变小,钠泵工作时排除三个钠进入二个钾,总共产生一个负电荷,抑制时则增加一个正电荷,故静息变小,钠内流驱动力变小,动作电位变小。

二、兴奋是怎样从神经传到骨骼肌的?美洲箭毒,新斯的明,有机磷农药对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各有何影响?答案:1.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内流(电压门控性钙通道),而化学物质Ach释放到接头间隙,引起终板电位的关键是ACh和受体结合后受体结构改变导致Na+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增加,使终板膜去极化。

2.美洲箭毒与乙酰胆碱竞争结合位点接头传递受阻,有机磷农药和新斯的明使乙酰胆碱不能及时水解,大量堆积,导致肌肉颤动等。

三、前负荷,后负荷对骨骼肌收缩效能各有何影响?为何在最适初长度时骨骼肌的收缩力最强?答案:前负荷:如其他条件不变,逐渐增加前负荷,测定收缩时肌张力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收缩前肌肉的初长度成正变关系,超过一定范围,则呈反变关系。

后负荷:在等张收缩的条件下(前负荷固定),改变后负荷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和缩短时的速度变化绘成坐标曲线,称为张力-速度曲线。

二者大致呈反比的关系,即后负荷越大,为克服后负荷肌肉产生的张力也越大,在克服后负荷阻力后肌肉收缩的时间也越晚, 肌肉缩短速度也越慢,缩短的长度也越小。

因为在最适初长度时不仅全部横桥都能发挥作用,而且肌丝间的相互关系也最适合于横桥的活动,因而能产生最大的收缩力。

P119:2,3,5题一、通过心室功能曲线讨论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及机制。

答案:从心室功能曲线看,在增加前负荷(初长度)时,心肌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多。

机制:前负荷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心肌细胞初长度增加-心肌细胞收缩强度增加-搏出量增加,以适应静脉回流的变化,故又称异长调节。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

生理学问答题40题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

作用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其生理意义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

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Na+、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

故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是随着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的较高浓度势能,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生理学理论指导:血压的调节机制

生理学理论指导:血压的调节机制

-
(⼀)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这是对⾎压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的调节机制。

交感神经末梢纤维⼴泛地分布于全⾝的⼩⾎管上,它的活动作⽤于⼩⾎管的平滑肌上,使⼩动脉保持⼀定的张⼒。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时,使⼩动脉收缩,⾎压增⾼;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时,则⼩动脉相应地舒张,使⾎压下降。

中枢神经的活动也可以通过植物神经的活动影响⾎压。

通常,上述的神经调节机制是通过反射途径⽽⾃动调节的,位于颈动脉窦及主动脉⼸上的压⼒感受器是重要的⾎压调节器官。

当⾎压过⾼时,牵拉感受器,通过交感神经的传⼊纤维将信息传⾄⾎管运动中枢,使交感神经的活动性降低,交感神经的缩⾎管纤维受到抑制,从⽽使⾎压降低。

反之,当⾎压过低时,也通过这种反射途径,使交感兴奋性增张,⾎压得以恢复。

(⼆)肾上腺能物质的分泌:主要是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主要来⾃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液中少量去甲肾上腺素来⾃肾上腺能神经元。

肾上腺髓质分泌⼉茶酚胺类物质受交感神经的调节,当交感神经活动性增强时,肾上腺髓质的分泌增加,使更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进⼊⾎液,作⽤于⼩⾎管壁的受体上使⼩⾎管收缩,提⾼⾎压。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生理学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生理学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生理学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内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它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参数,对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保护心脏、脑部等重要器官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脉血压的调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神经调节、体液平衡、心脏泵血功能等。

本文将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这些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1.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动脉血压进行调节。

交感神经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收缩外周血管,提高动脉血压。

副交感神经则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脏收缩力,扩张血管,降低动脉血压。

这种神经调节的机制使得人体能够在不同情况下快速调整血压,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2. 体液平衡体液平衡对动脉血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体液中的盐分浓度和血容量的改变都会影响血压。

当血液中的盐分浓度增加时,水分会从组织间隙进入血液中,增加血容量,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相反,当盐分浓度降低时,水分会从血液中流向组织间隙,减少血容量,导致动脉血压降低。

此外,抗利尿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等也参与了体液平衡的调节,从而影响动脉血压。

3. 心脏泵血功能心脏是泵血的关键器官,其泵血功能对动脉血压具有直接影响。

心脏收缩时,将氧气和养分富含的血液推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增加动脉血压。

而心脏舒张时,心脏充盈,准备下一次收缩,此时动脉血压会稍微降低。

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变,如心脏收缩力的增加或减弱,心率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动脉血压的水平。

4. 血管阻力血管阻力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摩擦所受到的阻碍,它是影响动脉血压的重要因素。

血管阻力的大小与血管的直径和血液黏稠度有关。

当血管收缩时,血管的直径变窄,血管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相反,当血管扩张时,血管的直径变宽,血管阻力减小,动脉血压降低。

血管阻力的改变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血管壁的弹性有关,同时也与神经调节和体液平衡紧密相关。

总结起来,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生理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神经调节、体液平衡、心脏泵血功能和血管阻力等多个方面的调节机制。

【生理学】血液循环论述题

【生理学】血液循环论述题

【生理学】血液循环论述题一,试述影响心脏电生理特征的因素。

1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①4期自动除极的速率:速率越快,达阈电位所需时间越短,发生兴奋频率增快,自律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交感神经兴奋,使Na+和Ca2+内流增多,4期自动除极速率加快,自律性增高。

迷走神经兴奋,导致4期膜K+外流衰减减慢,4期自动除极速率减慢,自律性降低。

②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水平:最大复极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减小,4期自动除极达阈电位所需的时间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阈电位水平下移,同最大复极电位的差距减小,则自律性增高,反之则自律性降低。

2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①静息电位和阈电位水平: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同阈电位的差距增大,引起心肌兴奋的刺激阈值增大,兴奋性降低;反之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则兴奋性增高。

阈电位水平下移,静息电位与之差距减少,兴奋性增高,反之兴奋性降低。

②Na+通道状态:Na+通道具有激活、失活、备用三种状态。

当膜电位处于-90mV时,膜上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此时心肌受到阈刺激,膜发生除极达阈电位水平,Na+通道被大量激活而开放,随后失活关闭,在失活关闭状态下,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能使之再次激活。

3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①心肌细胞的直径:细胞直径小,电阻大,传导速度慢,反之则传导速度快。

②0期除极的速度和幅度: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率越快,局部电流形成越快,除极达到阈电位水平所需的时间缩短,兴奋的传导速度加快,反之传导速度减慢。

③邻近未兴奋细胞膜的兴奋性:当邻近未兴奋部位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负值增大和(或)阈电位水平上移时,两者的差距加大,膜除极达阈电位水平所需的时间延长,兴奋性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反之兴奋传导速度则加快。

二,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①前负荷即舒张末期充盈的血量,心室充盈量是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射血后存在于心室内的余血量之和。

运动生理学第三、四章必背题目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三、四章必背题目答案

第三章必背题目1.简述血液的功能。

答:(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如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即维持内环境稳态。

(二)运输作用①运输氧、营养物质等供给细胞进行代谢②将代谢产物CO2、H2O、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三)调节作用例如①体液调节:血液可运输激素到达靶细胞,调节靶细胞生理代谢。

②体温调节:运动时机体体温升高,血液可运输热量到皮肤表层进行散热。

(四)防御和保护作用防御:白细胞吞噬分解入侵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免疫:血液中的抗体结合抗原保护:血小板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2.简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答:血液中含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缓冲对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度相对稳定,如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碳酸氢钠(NaHCO3)/碳酸(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等。

其中以血浆中H2CO3与NaHCO3最为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NaHCO3/H2CO3比值为20:1。

保持比值在20:1的范围,需要通过呼吸功能调节血浆中H2CO3浓度和通过肾脏调节血浆中的NaHCO3浓度,以及代谢等方面的配合作用,这样就可保持血浆pH值的正常值。

例如,组织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形成H2CO3(弱酸),在碳酸酐酶作用下H2CO3又解离为CO2由呼吸器官排出,从而减低酸度,保持血液的酸碱度。

又如,肌肉运动时的代谢产物—乳酸(HL)等进入血液后,部分被肝脏重新合成为肝糖原,另一部分在血浆中与碳酸盐类结合形成碳酸,缓冲血液的酸度.。

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

经过这两方面的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就能维持相对恒定。

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大大胜于碱性物质,所以,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酸的能力远远大于抗碱的能力。

3.试述运动对红细胞和血量的影响。

答:(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人体血量根据存储位置不同可分为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流动的部分)和贮存血量(潴留在肝、脾等处,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

生理学问答题40题1、试述钠泵得本质、作用与生理意义、钠泵就是镶嵌在膜得脂质双分子层中得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得活性,其本质就是Na+-K+依赖式ATP酶得蛋白质。

作用就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得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得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得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与保持膜内高K+与膜外高Na+得不均衡离子分布。

其生理意义主要就是:①钠泵活动造成得细胞内高K+就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得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与细胞容积得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得浓度势能。

其就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得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得其它耗能过程利用,就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得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与Ca++浓度得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得数值。

2. 什么就是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它们就是怎样形成得?(1)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动作电位就是膜受到一个适当得刺激后在原有得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得膜电位得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得形成原因就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得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得Na+、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得通透性极低、故K+能以易化扩散得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就是随着K+得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得状态,即静息电位、可见,静息电位主要就是由K+外流形成得,接近于K+外流得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与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与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得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得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就是造成膜内负电位得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得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生理学重点复习参考

生理学重点复习参考

呼吸问答题:1. CO2增多和缺氧对呼吸有何影响?试比较两者的作用途径何意义(92)2. 比较PO2何PCO2变化对呼吸活动的调节有何异同?并说明两者的调节机制(95)3. 无效腔增大时对呼吸的影响及机制。

(97)4. 肺通气/血流改变时对PO2和PCO2的影响及机理。

(99)5. 实验中增加兔的无效腔气量将发生何种变化,机体是如和调节的?(2000)6. 切断兔颈动脉窦神经何主动脉体的传人神经前后,分别吸入含4%CO2的气体和纯氮气,对呼吸各有什么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制。

(2001)7. 吸入2%的二氧化碳时,对血中pH值不加控制,对呼吸有何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2003)四、问答题3.何谓胸膜腔内负压试述其形成的原理及其生理意义。

4.肺活量与用力呼气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气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5.在每分通气量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气体交换率高于浅而快的呼吸?6.试述肺泡表面张力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7.什么是氧解离曲线?试分析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8.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9.生活在高原的正常人,熟睡时出现什么样的周期性呼吸?机制是什么?10.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后,分别吸入CO2和N2时,呼吸运动的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四、问答题3.胸膜腔内负压是指胸膜腔内压,平静呼吸时无论吸气和呼气均为负压,故称胸膜腔内负压。

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约为-0.665~-0.399kPa(-5~-3mmHg),吸气末约为-1.33~-0.665kPa(-10~-5mmHg)。

胸膜腔内负压是出生后形成和逐渐加大的。

出生后吸气入肺,因肺组织有弹性,在被动扩张时产生弹性回缩力,形成胸膜腔内负压。

婴儿在发育过程中,因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的发育速度快,造成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

由于胸膜腔内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作用和肺组织的弹性,肺被胸廓牵引不断扩大,导致肺的回缩力加大,因而胸膜腔内负压增加。

2021年病理生理学人卫版题库

2021年病理生理学人卫版题库

1.试述心力衰竭基本病因和常用诱因[答题要点] 心力衰竭基本病因有:①原发性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多由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引起心肌受损和由维生素B1缺少、缺血缺氧等因素引起代谢异常所致;②心脏负荷过重,涉及动脉瓣膜关闭不全、动静脉瘘、室间隔缺损、甲亢、慢性贫血等因素引起长期容量负荷过重和高血压、动脉瓣膜狭窄、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等因素引起长期压力负荷过重。

2.试述心衰患者心肌收缩性削弱基本机制[答题要点] ①与心肌收缩关于蛋白(收缩蛋白、调节蛋白)被破坏:涉及心肌细胞坏死和心肌细胞凋亡;②心肌能量代谢紊乱:涉及能量生成障碍和能量运用障碍;③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涉及肌浆网Ca2+解决功能障碍、细胞外Ca2+内流障碍、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④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

3.什么叫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试述其发生机制[答题要点] 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是指过度肥大心肌使心肌重量增长与心功能增强不成比例。

其发生机制:①肥大心肌重量增长超过心交感神经元轴突增长,肥大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心肌收缩性削弱;②心肌线粒体数量不能随心肌肥大成比例增长,以及肥大心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下降,导致能量生成局限性;③肥大心肌毛细血管数量增长相对局限性,导致组织处在缺血缺氧状态;④肥大心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心肌能量运用障碍;⑤肥大心肌肌浆网Ca2+解决功能障碍,肌浆网Ca2+释放量和胞外Ca2+内流均减少导致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4.试述心功能不全时机体有哪些心脏代偿反映和心外代偿反映?[答题要点] 心脏代偿反映有:①心率加快;②心脏扩张,涉及紧张源性扩张和肌源性扩张;③心肌肥大,涉及向心性肥大和离心性肥大。

心外代偿反映有:①血容量增长;②血流量重分布;③红细胞增多;④组织细胞运用氧能力增强。

5.试述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机制[答题要点] ①钙离子复位延缓,即Ca2+不能迅速移向细胞外或不能被摄入肌浆网内;②当ATP局限性时,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③心室舒张势能减少:凡是使收缩性削弱病因均可通过减少舒张势能影响心室舒张;④心室顺应性减少:常用因素有室壁增厚、心肌炎、水肿、纤维化及间质增生等。

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运动生理学

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运动生理学

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运动生理学
动脉血压是指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

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心脏收缩力:心脏收缩力增强会导致血液向动脉内注射更多,从而增加动脉血压。

2. 心脏收缩频率:心脏收缩频率增加会导致心脏收缩时期减少,心脏舒张时期延长,从而减少了对动脉血管壁的压力,动脉血压降低。

3. 外周阻力:外周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决定了外周阻力的大小。

外周阻力越大,心脏在收缩时推动血液通过外周血管壁的压力就越大,动脉血压升高。

4. 血液容量:血液容量增加会导致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运动对动脉血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强心脏收缩力和心脏收缩频率来提高动脉血压。

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代谢产物的排泄,这就需要心脏提供更多的血液来满足需求。

为了保证足够的血液流动,心脏收缩力会增强,心脏收缩频率也会加快,从而增加动脉血压。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加肌肉收缩,使肌肉组织收缩时对静脉的压力增加,促使静脉回流减少,进一步增加了心脏的负荷和动脉血压。

总之,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和运动生理学紧密相关,通过心脏
收缩力、心脏收缩频率、外周阻力和血液容量等因素的改变来调节动脉血压的水平。

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

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

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家兔中,动脉血压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多个机制的相互协调。

本文将探讨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以增进对该领域的了解。

一、神经调节机制神经调节是维持家兔动脉血压稳定的关键机制之一。

它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来影响血压。

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动脉血压,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动脉血压。

这两个系统通过调节心脏收缩力、心率和血管阻力来实现血压的调节。

神经调节机制对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激素调节机制激素也是调节家兔动脉血压的重要机制之一。

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当血压下降时,肾素从肾脏释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将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随后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能够引起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分泌,进而提高血压。

这一过程是调节家兔动脉血压的重要途径。

三、体液调节机制体液调节也对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体液的调节主要包括钠离子浓度的调节、水分平衡的调节和酸碱平衡的调节。

钠离子是体液中的主要阳离子,在维持血压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体液中钠离子的摄入和排泄,可以影响血压的变化。

水分平衡的调节也是体液调节的重要部分,它通过调节饮水量和尿液排泄量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除了上述机制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对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产生影响。

例如,饮食习惯、生理状态、情绪状态、环境因素等。

饮食习惯对血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而低盐饮食可能降低血压。

生理状态如孕妇、哺乳期、老年人等都会对血压的调节产生影响。

情绪状态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海拔等也可能对血压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等多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影响动静脉的因素运动生理学

影响动静脉的因素运动生理学

影响动静脉的因素运动生理学
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和循环系统的血液充盈程度的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1)心脏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越多,则贮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中的血量也越多,管壁所受的张力也越大,收缩期血压的升高也就越明显。

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运动中,每搏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也升高。

(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没有变化时,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也就减少,所以心舒期末,贮存于大动脉中的血液就多,舒张期血压也就升高,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如果搏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时,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

外周阻力增加时,收缩期血压也升高,但由于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所以脉压变小。

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可
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也就是有减小脉压的作用。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老年时变化较大,老年人动脉血压的波动即脉压较青年人大。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才
能使血管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在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此时如果血
管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压必将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显著降低。

生理学简述动脉血压的因素

生理学简述动脉血压的因素

生理学简述动脉血压的因素摘要:一、动脉血压的定义与意义二、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1.心脏泵血功能2.血管弹性与阻力3.血容量与分布4.神经与体液调节三、心脏泵血功能对动脉血压的影响1.心率2.心输出量四、血管弹性与阻力对动脉血压的影响1.血管弹性2.血管阻力五、血容量与分布对动脉血压的影响1.血容量增加2.血容量减少六、神经与体液调节在动脉血压中的作用1.交感神经与肾上腺素2.副交感神经与血管扩张3.体液平衡与血压调节七、维持动脉血压的正常范围1.健康生活方式2.预防高血压病3.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正文:动脉血压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生理参数,它反映了心脏泵血功能、血管弹性与阻力、血容量及神经与体液调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效果。

了解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心血管健康,预防高血压等相关疾病。

一、动脉血压的定义与意义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内向前推进的压力,通常用收缩压和舒张压表示。

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60-80毫米汞柱。

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被认为是高血压,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1.心脏泵血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泵,通过心率和心输出量调节血压。

心率过快或过慢,以及心输出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血压异常。

2.血管弹性与阻力:血管弹性影响血压的波动,而血管阻力则决定了血流速度。

当血管弹性降低或阻力增加时,血压会上升。

3.血容量与分布:血容量增加会使血压升高,血容量减少则会导致血压下降。

血容量分布不均也会引起血压波动。

4.神经与体液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血压。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使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引起血管扩张,降低血压。

体液平衡也与血压调节密切相关。

三、心脏泵血功能对动脉血压的影响1.心率:心率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血压。

心率过快时,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心率过慢则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生理学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生理学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生理学动脉血压是衡量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维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1.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指心脏每分钟向全身动脉系统中泵出的血液量。

心输出量与动脉血压呈正相关关系,即心输出量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

心输出量受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增加和每搏输出量增加都会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2. 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是指血液在外周血管中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外周血管阻力与动脉血压呈正相关关系,即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

外周血管阻力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血管收缩和扩张、血液黏稠度、血管壁弹性等。

3. 血容量:血容量是指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总量。

血容量与动脉血压呈正相关关系,即血容量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

血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水盐平衡、肾脏调节尿量等。

4.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系统进行调节。

交感神经通过释放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使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导致动脉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通过释放乙酰胆碱等物质,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小,导致动脉血压降低。

5. 肾脏调节:肾脏通过调节体液容量和钠平衡来影响动脉血压。

肾脏通过调节尿量和尿液浓度,调节体液容量;通过调节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和排泄,调节体液中的钠含量。

肾脏调节动脉血压的机制复杂,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和前列腺素等。

6. 激素调节:多种激素对动脉血压具有调节作用。

如肾上腺素和醛固酮能够增加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胰岛素和肾素等激素对血管扩张有促进作用,导致血压降低。

7. 年龄和遗传:年龄和遗传因素也会影响动脉血压。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血压往往会升高。

同时,个体的遗传背景也会对血压水平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生理学非常复杂,包括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容量、神经调节、肾脏调节、激素调节、年龄和遗传等多个方面。

医学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

医学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其基本方式为反射。

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有时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控制,故可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自身调节是生理功能调节的最基本调控方式,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下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1.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其的形成原理主要是:(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为高K+,胞外为高Na+、Cl-。

(2)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形成K+电-化学平衡,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

(3)Na+的扩散: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K+- Na+渗漏通道。

(4)Na+- K+泵的活动也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之一。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发生短暂的、可逆的膜内电位变化。

其波形与形成原理:波形时相形成原理去极相(上升支)Na+通道开放,大量Na+内流形成超射值(最高点)Na+电-化学平衡电位复极相(下降支K+通道开放,大量K+外流形成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K+外流蓄积,K+外流停止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由生电性钠泵形成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格式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等5个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增大,动脉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

2、心率:在外周阻力和每搏输出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心率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但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升高幅度,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在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外周阻力增加,阻止动脉血流流向外周,在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升高幅度,脉压减小。

4、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主要起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当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以至收缩压过度升高和舒张压过度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

任何原因引起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如失血,或血管系统容积相对增大,都会使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专业资料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