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8c38ea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2.png)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然而,养殖泥鳅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正确的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为一种寄生虫。
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影响泥鳅的呼吸和食欲。
预防白点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加强泥鳅的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2. 眼球突出病。
眼球突出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眼部疾病,病因可能是由于水质恶化或者泥鳅之间的打斗引起。
预防眼球突出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洁养殖池、避免过度投喂、控制泥鳅数量,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3. 肠胃炎。
肠胃炎是泥鳅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是泥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
预防肠胃炎的方法包括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洁。
4. 寄生虫病。
泥鳅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鳃腔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合理使用驱虫药物。
二、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疾病的防治方法外,综合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更换水、清理废弃物,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
最后,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结语。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是泥鳅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才能保证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对泥鳅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合理管理养殖环境,提高泥鳅的免疫力,从而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所述的防治方法能够对泥鳅养殖者有所帮助,也希望泥鳅养殖能够蒸蒸日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b5fd51b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2.png)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味道鲜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泥鳅的
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
法。
1. 白点病: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害,病鱼体表出现白点,鱼体活动
不正常,摇头晃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患病的泥鳅浸泡在药物溶液中,一
般治疗5到7天,病情会得到改善。
2. 鳃虫病:鳃虫是一种寄生虫,常在泥鳅的鳃部寄生,导致泥鳅鳃部红肿、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浴,用医用碘酒或其他药物将泥鳅的鳃部进行浸泡,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3. 腹水病:腹水病是泥鳅的一种常见疾病,病鱼腹部膨胀,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病鱼,进行隔离并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更换水质,并添加鱼类营养剂,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4. 丝虫病:丝虫寄生在泥鳅的皮肤和鱼鳃中,导致皮肤破损、溃烂,鳃部出血,呼
吸困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用药物溶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浸泡,同时注意增强
饲料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5. 眼睛病:泥鳅的眼睛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生病变,如眼球变白、眼睑肿胀等。
防治
方法:应尽量避免泥鳅眼睛受到外界刺激,如水质过脏、饲料过硬等,同时可用药物滴眼
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治疗。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观察泥鳅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病害问题,并采取相应
的防治方法。
要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更换水质,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加强饲养管理,为泥鳅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其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 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272c56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1.png)
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泥鳅有哪些常见病害呢?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等。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泥鳅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1)泥鳅水霉病的防治症状:病鱼体表附着白色绒毛状的小霉菌。
病原:由一种霉菌引起。
此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尤其是冬季,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孵化过程中的鱼卵和幼苗也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捕捞、运输泥鳅时,应尽量避免受到机械损伤,水霉菌往往在受伤部位寄生繁衍。
②将病鱼放入4%的食盐溶液中浸洗5-10分钟。
④成鳅患水霉病,用医用碘酒或10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涂抹伤口。
④50毫克/升的新洁尔灭液全池泼洒或用20毫克/升的浓度浸洗鱼体l小时。
(2)泥鳅腐鳍病的防治病因:由一种杆菌引起。
症状;病鱼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鱼体两侧从头部到尾部都浮肿,并有红斑。
防治:①0.2毫克/升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⑦按鳅鱼体重0.04%的氟苯尼考制成药饵连喂5天。
(3)泥鳅打印病的防治病因:由嗜水产气单胞菌引起。
症状:病鱼部位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病处主要在尾柄两侧,像打上印章。
防治:此病7-9月流行,对泥鳅危害较大,可用氯制剂或碘制剂全池泼洒。
(4)泥鳅赤皮病的防治病因;通常是在网具捕捉、长途运输后擦伤鱼体或水质恶化时,极易诱发赤皮病。
症状:泥鳅体表的局部或大部出血发炎,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破坏。
防治:①尽量减少网捕泥鳅和长途运输时的擦伤和碰伤。
②防治方法同腐鳍病。
(5)泥鳅红环自身病的防治病因: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
症状:病鱼体表及各鳍条呈灰白色,体表出现红色环纹,严重时患处溃疡。
防治;①泥鳅放养后用0.2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泼洒水体。
②可将病鱼移入净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能起到较好效果。
(6)泥鳅曲骨病的防治由于孵化时水温剧变或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过高或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引起的骨骼变形,预防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孵化水温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
泥鳅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_孙克年
![泥鳅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_孙克年](https://img.taocdn.com/s3/m/5449484833687e21af45a913.png)
箭250g的干粉煎汁, 遍洒全池。
严重时虫体密布, 严重影响生长, 甚至死亡。
四 、水 霉 病
2、防 治 方 法 :( 1) 放 养 前 用 生 石 灰 彻 底
1、主要症状: 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 霉菌 清塘消毒;( 2)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按5∶2配
孢子在伤口繁殖, 并侵入机体组织, 肉眼可以 合制成合剂全池泼洒, 浓度为0.7ppm。( 3) 每
看到发病处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状物。病鳅 667m2水深1m, 用苦楝树枝叶30kg煮水全池泼
行为迟缓, 食欲减退, 瘦弱致死。
洒, 或每亩用韭菜2kg加食盐500g研成浆喂鱼。
2008—9
- 65 -
水 , 用4~6kg/亩 食 盐 溶 液 泼 洒 。( 3) 每667m2 杆10kg, 扎成小捆放入池中。
水 面 用 捣 碎 的 烧 石 膏 4kg、鲜 嫩 车 前 草 4kg、黄
五 、烂 鳍 病
豆( 浸 泡 ) 5kg, 加 水 泡 胀 , 混 合 磨 浆 , 全 池 泼
1、主要症状: 背鳍附近表皮脱落, 呈灰白
分钟, 药汁及渣一起泼洒全池, 每亩
2、防 治 方 法 :( 1) 鲜 蟾 酥10g, 于 凉 水 中 750 ̄1000g苦 参 , 隔 日 可 再 用 一 次 , 连 用3次 。
搅 拌 均 匀 , 全 池 泼 洒 , 浓 度 为0.5ppm, 每3天1 ( 5) 用艾蒿根5kg捣烂取汁, 加石灰1.5kg/亩 ,
六 、打 印 病
每公斤饵料 中 添 加 土 霉 素1.5 ̄2.0g饲 喂 , 2次/
1、主要症状: 病鱼浮肿、红色, 呈椭圆形、
天。连喂3—4天。( 3) 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 圆 形 , 患 处 主 要 在 尾 柄 两 侧 , 似 打 过 印 章 , 主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f60bc1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2.png)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由于其生长迅速、繁殖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因而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然而,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的侵扰,给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因此,了解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对于提高泥鳅养殖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泥鳅常见病害的种类及症状。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细菌性病害、寄生虫病害和真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泥鳅体色发白、食欲不振、活动减少等;寄生虫病害则表现为泥鳅体表出现白点、体表有寄生虫等;真菌性病害则表现为泥鳅体表出现白色绒毛状物体、体表溃烂等。
针对不同的病害,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对于细菌性病害,首先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养殖水,避免水质污染。
其次,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预防细菌感染。
同时,注意控制泥鳅的饲料量,避免过度投喂,减少泥鳅排泄物对水质的影响。
2. 寄生虫病害的防治。
寄生虫病害的防治主要包括定期对泥鳅进行体表检查,及时发现寄生虫并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另外,可以在养殖水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盐类,对寄生虫的孳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 真菌性病害的防治。
针对真菌性病害,可以在水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甲醛或者甲酚类药物,对水质进行消毒。
同时,定期清理养殖池的残饵和泥沙,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
三、养殖管理的重要性。
除了针对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外,良好的养殖管理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定期清理养殖池,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
其次,要注意泥鳅的饲料搭配和投喂量,避免因过度投喂而导致水质污染。
另外,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总结。
通过对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可以看出,预防病害的关键在于加强养殖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合理饲养泥鳅,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
只有在养殖过程中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才能有效预防泥鳅常见病害的发生,确保泥鳅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8abadfc55270722182ef79f.png)
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5年第5期霍成彪泥鳅是营养丰富的水产动物,自古都是人们餐桌上的珍品佳肴,泥鳅养殖产业也因此发展迅猛,且前景越来越好。
但随着泥鳅养殖产业的逐渐壮大,病害也逐渐呈现易发频发态势,特别是随着春夏季水温逐渐升高,池水易恶化,病害易发,因此,应全力做好此阶段的病害防治工作。
一、真菌性疾病防治1.水霉病由于鳅体受伤,开春后易感染水霉病。
症状为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
防治方法:①用2%~5%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分钟~10分钟;②也可用浓度为10mg/L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5分钟~30分钟,即可治愈水霉病。
2. 鳃霉病由鳃霉菌感染泥鳅鳃而引起。
症状为病鳅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黏液增多,鳃上有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镜检可见鳃上有大量霉菌。
防治方法:①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②用碘制剂配合食盐水全池泼洒,可同时杀细菌和灭真菌;③内服水霉药与杀菌药。
二、寄生虫疾病防治1.小瓜虫病由小瓜虫寄生到鳅体上引起。
症状为病鳅皮肤、鳍、鳃等处布满囊泡,表现为许多小白点,由于虫体的破坏和继发性细菌感染,使得病鳅体表黏液增多,鳍条腐烂,病鱼消瘦,游动异常,最后窒息而亡。
防治方法:①放鳅苗前,用15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浸洗10分钟~15分钟;②全池泼洒福尔马林,使池水呈15毫升/立方米~25毫升/立方米浓度。
隔天遍洒1次,共泼药2次~3次;③降低水位,提高水温,在水温28℃以上时,小瓜虫停止增殖,自行脱落。
2.车轮虫主要由车轮虫寄生于泥鳅鳃、体表引起。
症状为病鳅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有的在池边狂窜。
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鳅苗、鳅种的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②鳅种用3%食盐水浸泡10分钟~15分钟;③每立方米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使池水呈0.7毫克/升浓度;④用车轮速杀(高碘酸钠溶液)全池泼洒,夏花用量减半。
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
![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d200ced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4.png)
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所以水质容易恶化。
在防病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饵、施肥,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肥、活、爽”。
如是外购苗种,要做到预先消毒防病、剔除病弱苗种。
稻田养殖时,防止药、肥伤害。
现把泥鳅常见的疾病既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水霉病此病的病因是有水霉菌寄生。
病鳅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肉眼可见体表簇生白色棉絮状物,最后衰弱而死。
在孵化季节流行,能引起大批受精卵死亡。
此病多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
防治办法主要有:①避免鱼体受伤,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水霉病菌往往在受伤部位寄生繁衍。
②鳅种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浴5~10分钟。
③受精卵受感染,用4%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连续2天,鱼巢使用前预先用食盐水浸泡。
④泥鳅感染时用0.04%小苏打和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
同时还有一些方法供参考:①水深1米每亩用食盐0.5~1公斤,尿素0.5公斤、漂白粉1公斤(含氯为30%)化水溶解后全池泼洒、连用2~3天。
②水深1米每亩用五倍子1公斤捣碎用开水浸泡12小时后加盐0.5~1公斤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天。
③旱烟叶10公斤煮水后全池泼洒,连治3天。
④菖蒲2.5~5公斤加人尿5公斤或加尿素0.5公斤混合后全池泼洒(菖蒲与0.5~1公斤食盐捣烂成液体)。
⑤每亩水深1米用盐1公斤和3公斤菖蒲汁化开后全池泼洒。
⑥二氧化氯,浓度为20ppm(1方水配20克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⑦每立方米水体用2~3克亚甲基蓝全池泼洒,隔2天再泼洒1次。
烂鳍病此病是由短杆菌引起的。
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肌肉外露,停食,衰弱致死。
夏季易流行。
防治办法主要有:①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②用20g/m3的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鱼15~20分钟,或按0.04%的呋喃那斯拌入饲料连喂3天,或1%~5%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容易浸浴病鳅10~15分钟,每天1次,连用2天见效,5天即愈。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b1fa2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c.png)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泥鳅的病害防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养殖水体较浅,用药量一定要计算准确;二是用药后的池边不能离人,发现泥鳅出现异常现象要及时加新水等救急措施;三是禁用违禁药品。
本文将介绍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气泡病1、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1)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2)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3)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kg/亩~6kg/亩;(4)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二、白尾病1、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2、防治方法:(1)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ppm;(2)将1千克干乌桕叶(合4千克鲜品)加入 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ppm;(3)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
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ppm,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防治方法:①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②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③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6公斤/亩;④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 值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三、赤皮病1、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
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
死亡率高达80%。
泥鳅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泥鳅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25449b2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9.png)
泥鳅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泥鳅虽然生命力较强,但泥鳅生活的水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受各种因素影响,依然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本文谈谈泥鳅常见疾病有哪些,以及如何防治这些病害。
1、泥鳅赤鳍病的防治技术由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引起。
症状为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有充血现象。
防治方法:①避免鱼体受伤,鱼苗放池前应用5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5分钟。
②病鳅用3%食盐水溶液浸泡10分钟。
③用10毫克/升的四环素浸泡一昼夜,或在饲料中混合氯霉素投喂。
2、泥鳅肠炎病的防治技术也叫烂肠瘟、乌头瘟,患病表现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
治疗方法:①每50千克泥鳅用磺胺咪5克,加抗坏血酸盐0.5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
②每50千克泥鳅用15克大蒜拌料投喂,2-6天后减半继续投喂。
另处还可用呋喃西林代替,每50千克泥鳞用2克拌料投喂。
3、泥鳅水霉病的防治技术该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尤其是冬季蓄水期。
症状为鱼体表面附着白色棉毛状水霉病。
本病的防治方法是:①将病鳅浸于10ml/升的孔雀石绿溶液中20分钟,或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②在孵化过程中,鱼卵易发生此病,可用1ml/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泡30分钟。
4、泥鳅发烧病的防治技术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泥鳅焦燥不安,互相纠缠而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减少放养密度,发现发病立即更换或补充新鲜凉水。
②发病后可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酒。
5、泥鳅寄生虫病的防治技术泥鳅在苗种培育阶段常见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寄生而引起死亡。
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防治方法:①车轮虫、舌杯虫可用0.7毫克/升硫酸铜化水全池泼酒治疗。
②三代虫可用0.5毫克/升敌百虫化水全池泼酒。
6、泥鳅白身红环病的防治技术此病系因捕捉后长地间流水蓄养所致。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e7eb127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b.png)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摘要】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
本文首先从泥鳅淡水养殖的概述入手,介绍了泥鳅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接着详细讨论了泥鳅常见的疾病及其病因,包括白点病、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寄生虫病害。
针对每种疾病,文章都提供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让养殖者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在强调了泥鳅病害防治的注意事项,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水质、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养殖者们更好地保护泥鳅的健康,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关键词:泥鳅、淡水养殖、病害、疾病、白点病、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寄生虫病害、防治、注意事项。
1. 引言1.1 泥鳅淡水养殖概述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及肉质鲜美而备受养殖者青睐。
泥鳅淡水养殖是一种传统的养殖方式,通常采用池塘或水塘进行养殖。
泥鳅适应性强,能在水质相对较差的环境下存活,因此适合在各种水域中进行养殖。
泥鳅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食,是一种杂食性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泥鳅淡水养殖的发展对于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鱼类食品资源。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疾病,如白点病、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以及寄生虫病害等。
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防治,将会对泥鳅的生长和生存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养殖效益的下降。
了解并掌握泥鳅养殖中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对于养殖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 正文2.1 泥鳅常见疾病及病因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遭遇各种疾病,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泥鳅常见疾病及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高温病:在水温过高的情况下,泥鳅的新陈代谢增加,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菌。
3. 水质问题:水质污染、氧气含量不足、pH值波动等都会导致泥鳅患病。
4. 疫病传播:泥鳅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病原体易在鱼群内传播,加重疫情发生。
5. 饲料问题:饲料过多或过少,营养不均衡,都可能使泥鳅体质虚弱,易感染疾病。
泥鳅养殖过程常见疾病防治
![泥鳅养殖过程常见疾病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ea42e50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4.png)
动物诊所克,同调灌服。
可顺气消胀,缓泻制酵。
②香苏散:紫苏、香附、陈皮各60克,甘草20克,水煎,候温灌服。
发热的病牛,加黄芩30克。
行气宽中,理气活血。
③丁香汤:丁香、枳壳、广木香、牵牛子各30克,山楂、神曲、麦芽各40克,莱菔子、槟榔各25克,陈皮、青皮、厚朴各20克,大黄40克,以麻油300毫升为引,水煎,候温灌服。
消食导滞,排气消胀,缓泻制酵。
(276400山东沂水县长安南路畜牧发展促进中心侯天燕)一、肠炎症状:食欲减退或不吃,肛门部分红肿外突,稍压腹部有血水或黄色液体流出。
病因: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肠炎,属于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恶化、溶氧低、摄食变质饵料等引起抵抗力下降时,容易爆发此病。
预防:每千克饲料添加整肠生10克+黄芪多糖10克,进行周期性预防。
治疗:外用惠金碘3亩/瓶(1亩约667平方米,1瓶惠金碘为1升,下同),全池泼洒;内服每千克饲料添加10%阿莫西林5克+惠得力5克拌料使用,或新利美5克+大黄五倍子散10克拌料使用。
二、腐皮、烂身症状:早期体表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
中期病灶部位皮肤溃烂、肌肉坏死,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等。
后期溃烂的深度也逐渐加大,边缘出血发红,状似打了一个块状红色印记,尾部和头部可见皮肤发白溃疡。
病因:亚硝酸盐含量高、塘底有机物多等水质差的池塘较常见,以及各种原因引起泥鳅皮肤外伤后细菌感染所致。
预防:水易修+惠底安,定期使用,首日使用惠底安,2亩/包,隔天使用水易修3亩/包,定期使用惠金碘进行消毒。
治疗:外用惠金碘4亩/瓶全池泼洒;同时每千克饲料添加安泰素5克+10%爱福灭5克拌料投喂。
三、水霉病症状:一般感染部位有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摩擦现象,导致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泥鳅养殖过程常见疾病防治352021.4/动物诊所·养殖病因:水生动物真菌感染的一种常见病,病菌在水温5~26℃条件下生长繁殖,13~18℃水温下易大量繁殖。
泥鳅常见的疾病以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的疾病以及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cbd6a9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d.png)
泥鳅常见的疾病以及防治方法泥鳅常见的疾病有很多种,如果在养殖的时候没有即时的治疗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那么泥鳅常见的疾病有那些呢?有什么治疗方法?接下来就由来说说泥鳅常见的疾病。
水霉病: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或类白色棉絮状物,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在初春水温较低、鱼体受伤时较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1、捕捉、运输泥鳅时,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感染;2、鱼体感染此病时,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5~10min,对发病鱼池用4%的食盐水和4mg/L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赤皮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该病对泥鳅危害大,尤其在盛夏高温季节发病率高。
病鱼症状表现为鳍和腹部等皮肤呈灰白色,肛门冲血发红,继而肌肉溃烂,严重时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变成深红色,肠管糜烂,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避免鱼体受伤,全池泼洒1mg/L的漂白粉或0.3mg/L 的二氧化氯溶液。
打印病:患病部位主要在鱼体后半部,病灶红肿,多呈圆形或椭园形,此病多发生在7~9月份。
防治方法:用1mg/L的漂白粉或2~4mg/L的五倍子溶液全池泼洒。
寄生虫病:病鳅离群独游,摄食减少,鱼体瘦弱,常浮在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在鱼鳃部和体表所致,该病主要发生在5~8月。
防治:先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mg/L或0.7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杀虫药用后第二天或隔天再用0.3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
以上就是养殖泥鳅的时候常见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了,所以,在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预防此类疾病,在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发现泥鳅的不对劲一定要即时的采取措施。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287dd8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d.png)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由于其温和的性格和易于繁殖的特点,被广泛饲养。
然而,泥鳅也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的疾病的侵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泥鳅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又称霉菌病,是泥鳅常见的疾病之一。
患病泥鳅身上出现白色小颗粒,常伴有摇头、摆尾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药物治疗,并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
2. 回游虫病(Costia):回游虫是一种寄生在鱼体上的微型单细胞生物,感染泥鳅后会引起鱼体浑浊、活动力下降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药物治疗,并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
3. 鱼癣(Saprolegnia):鱼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感染泥鳅后会在鱼体上形成白色或灰色绒毛状物。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并减少泥鳅的壮体饲养,避免过度拥挤。
4. 蜡样背(Exophthalmia):蜡样背是一种泥鳅常见的体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珠突出和背部畸形。
防治方法包括提供均衡的饲料、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避免过度喂食和过度拥挤。
5. 肠蠕动虫病(Camallanus cotti):肠蠕动虫是一种寄生在泥鳅肠道内的线虫,感染泥鳅后会引起鱼体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驱虫药物治疗,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避免污染传播。
6. 鱼白化病(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鱼白化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泥鳅后会导致鱼体出血、白化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避免引入感染源,并根据需要使用特定的疫苗。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常见疾病,泥鳅还可能受到其他一些疾病的困扰,如鱼病、鳃脓病等。
对于泥鳅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下几点是常见的建议:1. 提高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和控制泥鳅疾病的关键。
定期清洁鱼缸,定期更换水质,保持水温适宜、pH值稳定。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f3ccce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5.png)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著名的淡水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淡水养殖中
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1. 泥鳅白点病
泥鳅白点病是由白点虫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鱼体上出现白色小斑点。
感染白点病
的泥鳅会呈现疲惫、食欲不振、游动迟缓等症状。
治疗方法为在水中加入抗白点药物,同
时增加水温。
2. 泥鳅口部溃烂病
泥鳅口部溃烂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泥鳅口部出现黄色分泌物,并凸出一块食欲不振。
治疗方法为在水中加入抗菌药物,同时保持水质清洁。
3. 泥鳅细菌性病害
5. 泥鳅口腔炎
泥鳅口腔炎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泥鳅口腔肿胀、红、发炎。
最好
的治疗方法是提前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保持水温和水质清洁。
综上所述,泥鳅淡水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包括白点病、口部溃烂病、细菌性病害、霉病
和口腔炎。
为成功防治这些病害,应提前做好预防性措施,包括定期检查泥鳅、保持水质
清洁和加强饲养管理等。
当然,如果已经感染了病害,还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泥鳅常见病咋防治
![泥鳅常见病咋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16f0313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d.png)
泥鳅常见病防治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泥鳅常见病害概述•泥鳅常见病害及识别•病害防治方法•养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目录01泥鳅常见病害概述病害导致泥鳅食欲不振,摄食量减少,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
生长受阻死亡率增加产品质量下降病害严重时,泥鳅死亡率显著上升,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病害影响泥鳅的生理机能,可能导致其肉质变差、口感不佳等问题。
03病害对泥鳅养殖的影响0201如细菌性肠炎、败血症等,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表现为体色发黑、腹部膨大等症状。
细菌性病害如水霉病、鳃霉病等,由真菌侵袭导致,泥鳅体表出现白色絮状物等。
真菌性病害如车轮虫、小瓜虫等寄生虫感染,会引起泥鳅体表受损、鳃部受损等症状。
寄生虫病害常见的泥鳅病害种类病害防治的重要性保障养殖效益:有效的病害防治可以减少泥鳅死亡,提高产量,从而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提高产品质量:通过病害防治,可以减少泥鳅体内的药物残留,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维护生态平衡:控制病害有助于减少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养殖户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对常见病害的认识和防范,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02泥鳅常见病害及识别•·病因:由车轮虫或小瓜虫等寄生虫寄生在泥鳅体表引起。
防治方法:提高水温至28℃以上,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如硝酸亚汞或甲基蓝等。
症状:体表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布满全身,鱼体失去光泽,摩擦缸壁或缸底。
由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
防治方法:改善水质,避免外伤,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呋喃西林或土霉素等。
症状:鳍条末端烂尾、溃烂,鱼体失去平衡。
病因:通常由水质恶化、外伤继发感染等引起。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鳍条烂尾。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
•·病因:摄食变质饲料、水质恶化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症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投喂新鲜、优质饲料,改善水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扩大,其病害亦随之多发,下面介绍几种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气泡病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②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③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6公斤/亩;④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值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白尾病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防治方法:①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10E-6;②将1公斤干乌桕叶(合4公斤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10E-6;③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10E-6。
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10E-6,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赤皮病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
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
死亡率高达80%。
防治方法:鲜蟾酥10克,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0.5×10E-6,每3天1次。
泥鳅打印病病因:泥鳅打印病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点状亚种感染而致。
症状:病泥鳅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
7-9月为主要流行季节防治:1、用1ppm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10-6。
2、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
3、每立方米水用1g漂白粉或2-4g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4、或用漂白粉和苦参交替治疗法:第一天,每立方米水泼洒1.5g漂白粉,第二天,每立方米水用5g苦参熬成的溶液,全池拨洒,连续3次交替使用,用药6天。
5、对患病成鳅还可用2%浓度的石炭酸或漂白粉直接涂于患处。
泥鳅疾病防治泥鳅在饲养过程中发病很少,泥鳅发病多是因为日常管理和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一旦发病,治疗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对泥鳅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一是泥鳅的饲养环境要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泥鳅养殖用水。
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二是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在鳅苗下池恰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鱼体上的病菌,同时使鱼体处以应激状态,促进泥鳅分泌大量黏液,在下池后,能避免病原体感染。
三是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太稀,则造成水面资源的浪费;放养过密,由容易导致泥鳅生病。
四是定期加注新水,改良池水水质,增加池水溶氧,调节池水水温,减少疾病的发生。
要注意的是,在加注新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以换掉池水的1/5左右为宜;在换水时要注意,在注入地下水或冷浸水时,要进行充分的曝气和自然升温,避免因池水温度忽高忽下二引发疾病。
五是加强饲料管理工作。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以及其他浮游生物;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是泥鳅贪食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发肠炎等疾病。
六是在饲养过程中,定期用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消毒,调节水质,杀灭池中的致病菌。
在成鳅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放养后根据水质使用追肥,保持水质一定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状态。
一是泥鳅的饲养环境要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泥鳅养殖用水。
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二是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在鳅苗下池恰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鱼体上的病菌,同时使鱼体处以应激状态,促进泥鳅分泌大量黏液,在下池后,能避免病原体感染。
三是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太稀,则造成水面资源的浪费;放养过密,由容易导致泥鳅生病。
四是定期加注新水,改良池水水质,增加池水溶氧,调节池水水温,减少疾病的发生。
要注意的是,在加注新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以换掉池水的1/5左右为宜;在换水时要注意,在注入地下水或冷浸水时,要进行充分的曝气和自然升温,避免因池水温度忽高忽下二引发疾病。
五是加强饲料管理工作。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以及其他浮游生物;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是泥鳅贪食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发肠炎等疾病。
六是在饲养过程中,定期用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消毒,调节水质,杀灭池中的致病菌。
在成鳅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量。
放养后根据水质使用追肥,保持水质一定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状态。
一、赤鳍病本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发病率较高,其病原体是液化产气单孢菌。
池水恶化、蓄养不当以及捕捞和运输中色体受伤均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患病泥鳅的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部位充血,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肠管糜烂,进而并发水霉病。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先用孔雀石绿溶液消毒,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若已发病,可用3%食盐水或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治疗。
二、水霉病水霉病又名肤霉病,其病原体是肤霉菌。
本病易发生于水温较低时,尤其在冬季。
在孵化过程中,鱼卵易患此病。
其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
受精卵感染此病后,可用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0分钟。
将患病的泥鳅浸入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中10~20分钟,或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三、腐鳍病本病主要由一种杆菌引起。
其症状为患病泥鳅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
对患病泥鳅可用每毫升含10~15微克的抗生素溶液浸洗治疗。
四、白鳍病本病是泥鳅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其主要是由于捕捉后长时间流水蓄养所致。
患病泥鳅体表和鳍呈灰白色,同时体表出现红色环纹。
放养后发现泥鳅患此病,可用百万分之三的孔雀石绿溶液喷洒于池中,以防治和治疗。
五、寄生虫病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发生三代虫、车轮虫、舌杯虫寄生而导致死亡。
患寄生虫病的泥鳅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发现有三代虫寄生的,可用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溶于水中进行全池泼洒;发现有车轮虫、舌杯虫寄生的,可用0.7毫克/升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以治疗。
泥鳅疾病控制技术作者:湖北蓝海春鳅业技术员邹聪技术总指导: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赤鳍病【病原病因】水质恶化,短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或鳍部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部发红,随即腹部体侧有红斑,并渐渐深红。
肠道糜烂,皮肤溃疡部同时引起各种继发性疾病。
【流行情况】夏季流行【诊断方法】凭外观发现鳍表皮脱落,肠道糜烂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理分析及病原菌分离鉴定。
【防治】①用0.2mg/L 的“水产用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3-4 天。
②治疗时用抗生素:可以用10mg/L的四环素或用10mg/L的土霉素浸泡病鱼。
赤皮病【病原病因】于鳅体擦伤,水质恶化。
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
病鳅体表充血发炎,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充血并烂掉;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
【流行情况】全年均有流行。
【诊断方法】根据体表炎症和体色诊断。
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机械损伤史也有助于该的诊断。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l g痢特灵或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环丙沙星拌料投喂,每千克泥鳅用药10-15mg。
出血病【病原病因】该病由综合因素诱发,具体由哪种细菌引起有待证实。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内脏也有出血,患病多为群发或爆发,呈败血症现象。
【流行情况】早春至10月易发。
【诊断方法】根据患病鱼体表充血、出血等症状诊断【防治】用漂白粉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全池泼沙,或每千克泥鳅使用10-15mg的环丙沙星拌料投喂。
肠炎病【病原病因】由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肠壁充血发炎,腹部膨大,有红斑,体色变黑,肛门红肿,肠道紫红色,有黄色粘液。
此病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流行情况】水温20℃以上易流行。
【诊断方法】根据病症可初步确诊。
【防治】犬齿泼洒漂白粉或口服呋喃唑酮。
打印病【病原病因】嗜水气单胞杆菌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在肛门附近出现溃疡红斑。
【流行情况】流行于7-9月。
【防治】1g/m3的二氧化氯化浆全池泼洒。
烂鳃病【病原病因】养殖密度大,水质差,鳅体感染柱状屈挠杆菌.引起鳃组织腐烂所致。
【病症和病理变化】。
病鳅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有污泥,多粘液,严重者“开天窗”。
【流行情况】水温15℃以上时均易发。
【防治】用漂白粉泼洒消毒或口服咈哌酸。
二、寄生虫病杯体虫病【病原病因】杯体虫引起【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漂浮水面,游动吃力,状似缺氧浮头。
鱼体发黑,仔细观察可见其鳃盖后缘略发红,鳍条残损。
刺激鳃丝黏液分泌增加,鳃丝水肿充血,血窦数量明显增加,大量虫体寄生时,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呼吸频率加快。
【流行情况】该病是由杯体虫附着在泥鳅的皮肤、鳃上引起的寄生虫病。
全国各养鳅地区都有发生,若大量寄生在体长1.5-2cm的鳅苗上,会造成鳅苗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寄主死亡。
该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以5-8 月较为普遍。
【诊断方法】取鳃丝制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吊钟状虫体附于鳃上。
【防治】①预防主要是在鳅种放养前用8mg/L 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 分钟。
②发病后,每立方米水体用0.7g 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
车轮虫病【病原病因】由车轮虫寄生在泥鳅的体表及鳃部引起的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