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疾病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7a1dbe5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1.png)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养殖泥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
活动。
泥鳅养殖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对泥鳅的生长和养殖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下面
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泥鳅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小白点,严重时可能
导致鱼体溃烂、损失食欲等。
白点病的发生与鱼缸水质不佳、水温波动大有关。
防治方法:
1. 注意鱼缸水质的调理,保持水质清洁、稳定,避免过度投喂和污染水质。
2. 加强饲料的营养,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3.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海洋石灰、过氧化苯甲酰等。
二、孔雀石绿病
孔雀石绿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症状是鱼体出现石绿色斑点或块状
病变。
该病主要由于环境污染引起。
三、头孢菌病
头孢菌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呈现红色肿胀,严重时
可能导致皮疹、出血等。
该病主要由于细菌的感染引起。
四、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是泥鳅体表出现寄生虫,如鳃蚤、虱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等。
总结:
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有白点病、孔雀石绿病、头孢菌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预防病害
的关键是保持水质清洁、稳定,注意饲料的营养,加强泥鳅的免疫力,并在必要时使用药
物进行治疗。
只有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泥鳅常见病的防治
![泥鳅常见病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c768881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a.png)
泥鳅常见病的防治
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扩大,其病害亦随之多发,下面介绍几种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气泡病
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
②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③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6公斤/亩;④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值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白尾病
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防治方法:①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10E-6;②将1公斤干乌桕叶(合4公斤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10E-6;③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10E-6。
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10E-6,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赤皮病
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
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
死亡率高达80%。
防治方法:鲜蟾酥10克,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0.5×10E-6,每3天1次。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8c38ea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2.png)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然而,养殖泥鳅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正确的防治方法对于泥鳅养殖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为一种寄生虫。
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影响泥鳅的呼吸和食欲。
预防白点病的方法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加强泥鳅的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2. 眼球突出病。
眼球突出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眼部疾病,病因可能是由于水质恶化或者泥鳅之间的打斗引起。
预防眼球突出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洁养殖池、避免过度投喂、控制泥鳅数量,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
3. 肠胃炎。
肠胃炎是泥鳅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是泥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
预防肠胃炎的方法包括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洁。
4. 寄生虫病。
泥鳅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鳃腔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等。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泥鳅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合理使用驱虫药物。
二、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针对单一疾病的防治方法外,综合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更换水、清理废弃物,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合理饲料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
最后,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结语。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是泥鳅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保持泥鳅的健康状态,才能保证泥鳅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养殖者需要加强对泥鳅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合理管理养殖环境,提高泥鳅的免疫力,从而保证泥鳅养殖的效益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所述的防治方法能够对泥鳅养殖者有所帮助,也希望泥鳅养殖能够蒸蒸日上,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b5fd51b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2.png)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味道鲜美,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泥鳅的
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下面将介绍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
法。
1. 白点病: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病害,病鱼体表出现白点,鱼体活动
不正常,摇头晃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患病的泥鳅浸泡在药物溶液中,一
般治疗5到7天,病情会得到改善。
2. 鳃虫病:鳃虫是一种寄生虫,常在泥鳅的鳃部寄生,导致泥鳅鳃部红肿、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浴,用医用碘酒或其他药物将泥鳅的鳃部进行浸泡,同时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3. 腹水病:腹水病是泥鳅的一种常见疾病,病鱼腹部膨胀,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及时发现病鱼,进行隔离并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更换水质,并添加鱼类营养剂,增强泥鳅的抵抗力。
4. 丝虫病:丝虫寄生在泥鳅的皮肤和鱼鳃中,导致皮肤破损、溃烂,鳃部出血,呼
吸困难。
防治方法:可采用药物浸泡法,用药物溶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浸泡,同时注意增强
饲料营养,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5. 眼睛病:泥鳅的眼睛易受外界刺激而发生病变,如眼球变白、眼睑肿胀等。
防治
方法:应尽量避免泥鳅眼睛受到外界刺激,如水质过脏、饲料过硬等,同时可用药物滴眼
液对患病泥鳅进行治疗。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要定期观察泥鳅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病害问题,并采取相应
的防治方法。
要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更换水质,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加强饲养管理,为泥鳅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其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287dd8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d.png)
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由于其温和的性格和易于繁殖的特点,被广泛饲养。
然而,泥鳅也容易受到一些常见的疾病的侵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泥鳅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1. 白点病(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又称霉菌病,是泥鳅常见的疾病之一。
患病泥鳅身上出现白色小颗粒,常伴有摇头、摆尾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药物治疗,并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
2. 回游虫病(Costia):回游虫是一种寄生在鱼体上的微型单细胞生物,感染泥鳅后会引起鱼体浑浊、活动力下降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药物治疗,并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
3. 鱼癣(Saprolegnia):鱼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感染泥鳅后会在鱼体上形成白色或灰色绒毛状物。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并减少泥鳅的壮体饲养,避免过度拥挤。
4. 蜡样背(Exophthalmia):蜡样背是一种泥鳅常见的体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珠突出和背部畸形。
防治方法包括提供均衡的饲料、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避免过度喂食和过度拥挤。
5. 肠蠕动虫病(Camallanus cotti):肠蠕动虫是一种寄生在泥鳅肠道内的线虫,感染泥鳅后会引起鱼体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驱虫药物治疗,定期清洁鱼缸和更换水质,避免污染传播。
6. 鱼白化病(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鱼白化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感染泥鳅后会导致鱼体出血、白化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提高水质、增加氧气供应,避免引入感染源,并根据需要使用特定的疫苗。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常见疾病,泥鳅还可能受到其他一些疾病的困扰,如鱼病、鳃脓病等。
对于泥鳅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下几点是常见的建议:1. 提高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和控制泥鳅疾病的关键。
定期清洁鱼缸,定期更换水质,保持水温适宜、pH值稳定。
泥鳅常见病咋防治
![泥鳅常见病咋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16f0313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d.png)
泥鳅常见病防治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泥鳅常见病害概述•泥鳅常见病害及识别•病害防治方法•养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目录01泥鳅常见病害概述病害导致泥鳅食欲不振,摄食量减少,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
生长受阻死亡率增加产品质量下降病害严重时,泥鳅死亡率显著上升,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病害影响泥鳅的生理机能,可能导致其肉质变差、口感不佳等问题。
03病害对泥鳅养殖的影响0201如细菌性肠炎、败血症等,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表现为体色发黑、腹部膨大等症状。
细菌性病害如水霉病、鳃霉病等,由真菌侵袭导致,泥鳅体表出现白色絮状物等。
真菌性病害如车轮虫、小瓜虫等寄生虫感染,会引起泥鳅体表受损、鳃部受损等症状。
寄生虫病害常见的泥鳅病害种类病害防治的重要性保障养殖效益:有效的病害防治可以减少泥鳅死亡,提高产量,从而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提高产品质量:通过病害防治,可以减少泥鳅体内的药物残留,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维护生态平衡:控制病害有助于减少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养殖户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应加强对常见病害的认识和防范,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02泥鳅常见病害及识别•·病因:由车轮虫或小瓜虫等寄生虫寄生在泥鳅体表引起。
防治方法:提高水温至28℃以上,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如硝酸亚汞或甲基蓝等。
症状:体表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布满全身,鱼体失去光泽,摩擦缸壁或缸底。
由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
防治方法:改善水质,避免外伤,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呋喃西林或土霉素等。
症状:鳍条末端烂尾、溃烂,鱼体失去平衡。
病因:通常由水质恶化、外伤继发感染等引起。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鳍条烂尾。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
•·病因:摄食变质饲料、水质恶化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症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投喂新鲜、优质饲料,改善水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等。
5种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
![5种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9c37a83d87c24028915fc3bf.png)
5种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在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主要病害有赤皮病、曲骨病、水霉病、寄生虫病及气泡病等。
现将5种泥鳅主要病害的防治分析如下:一、赤皮病赤皮病的症状是鱼体出血发炎,鳍片脱落。
此病发生往往与鱼体受伤有关,如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都会诱发此病。
①预防方法:在起捕、放养时动作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越冬之前,要使用溴氯海因(0.3ppm)等消毒剂对池水进行消毒,并加深池水,保证鱼体不被冻伤。
来年开春后,尽早地开食,提高鱼体免疫力。
用时使用一次消毒剂(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等),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病原菌,即可起到预防效果。
疾病发生后要及时地采用杀虫剂与消毒剂相结合的方法,对水体进行处理。
②治疗方法:按1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浸洗病鳅15分钟~20分钟;也可用占全池鳅鱼体重0.04%的呋喃奈斯拌饵投喂,连喂3天,疗效比较显著。
二、曲骨病曲骨病又称弯体病,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病鳅往往背骨弯曲。
防治方法: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投喂混合饲料。
三、水霉病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寄生引起的。
常感染泥鳅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
水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鳅有什么异样。
一旦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到泥鳅伤口,向内外生长,吸取养料,长出棉毛状菌丝,俗称“生毛”。
泥鳅得了水霉病患处肌肉腐烂,病鳅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防治方法:发现此病,用2%~5%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分钟~10分钟,也可用浓度为10毫克/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5分钟~30分钟。
四、寄生虫病泥鳅种苗阶段常见有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
防治方法:发病鱼池可按1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制成的合剂全池泼洒。
五、气泡病鳅苗阶段,由于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易导致气泡病。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4111d17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2.png)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摘要】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包括霉菌病、细菌性病害和寄生虫病。
为了预防这些病害,养殖者需要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隔离和治疗感染的泥鳅,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针对霉菌病,可以使用漂白水或氧化钙进行消毒。
对于细菌性病害,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寄生虫病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控制。
定期检查和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只有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注意泥鳅的健康状况,才能确保养殖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泥鳅淡水养殖、常见病害、防治、预防、诊断、治疗、霉菌病、细菌性病害、寄生虫病、水质清洁、定期检查。
1. 引言1.1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一种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扰。
为了保障泥鳅的健康和生长,及时发现、预防和治疗病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希望能为养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在泥鳅淡水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理池塘或水池,保持水质清洁。
其次要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集养殖,防止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养殖者还应定期检查泥鳅的行为和外观,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以防病害加重。
针对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的病害,比如霉菌病、细菌性病害和寄生虫病,养殖者应该根据不同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霉菌病,可以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对于细菌性病害,可以根据情况选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寄生虫病,可以使用驱虫药物或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泥鳅的安全性,避免产生药物残留或其他不良影响。
2. 正文2.1 泥鳅淡水养殖的病害预防泥鳅淡水养殖的病害预防非常重要,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保障泥鳅养殖的顺利进行。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dfc9fc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7.png)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和害虫的侵扰,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因此,对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养殖者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和害虫的侵扰,保障泥鳅的健康生长。
一、常见病害。
1. 白点病,泥鳅白点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患病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会导致泥鳅死亡。
2. 眼球虫病,泥鳅眼球虫病是由眼球虫寄生在泥鳅眼球内引起的疾病,患病泥鳅眼球会出现浑浊、肿胀等症状。
3. 鳃腔寄生虫病,泥鳅鳃腔寄生虫病是由寄生在泥鳅鳃腔内的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患病泥鳅鳃腔会出现充血、肿胀等症状。
二、防治方法。
1.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泥鳅疾病的重要措施,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加强通风换水,保持水质清澈,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2. 合理投喂,合理投喂可以提高泥鳅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养殖者应根据泥鳅的生长状态和水温情况,科学投喂,避免过度喂食或不足喂食。
3. 防止混养,混养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养殖者应避免将不同种类的鱼类混养在同一池塘中,以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 使用药物防治,对于已经患病的泥鳅,可以选择使用药物进行防治,但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和方法进行使用,避免药物残留对泥鳅造成伤害。
5. 加强饲料管理,饲料是泥鳅的主要营养来源,合理选择优质饲料,定期清理残余饲料,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
6. 定期检查,定期对泥鳅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和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疾病扩散和加重。
三、总结。
泥鳅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加强水质管理、合理投喂、防止混养、使用药物防治、加强饲料管理和定期检查等方面。
养殖者在日常养殖管理中,应该重视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对泥鳅的健康管理,提高养殖效益。
希望本文整理的泥鳅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对广大养殖者有所帮助,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保障泥鳅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f3ccce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5.png)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是一种著名的淡水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病害问题。
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淡水养殖中
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1. 泥鳅白点病
泥鳅白点病是由白点虫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鱼体上出现白色小斑点。
感染白点病
的泥鳅会呈现疲惫、食欲不振、游动迟缓等症状。
治疗方法为在水中加入抗白点药物,同
时增加水温。
2. 泥鳅口部溃烂病
泥鳅口部溃烂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泥鳅口部出现黄色分泌物,并凸出一块食欲不振。
治疗方法为在水中加入抗菌药物,同时保持水质清洁。
3. 泥鳅细菌性病害
5. 泥鳅口腔炎
泥鳅口腔炎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泥鳅口腔肿胀、红、发炎。
最好
的治疗方法是提前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保持水温和水质清洁。
综上所述,泥鳅淡水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包括白点病、口部溃烂病、细菌性病害、霉病
和口腔炎。
为成功防治这些病害,应提前做好预防性措施,包括定期检查泥鳅、保持水质
清洁和加强饲养管理等。
当然,如果已经感染了病害,还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泥鳅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泥鳅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625449b2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9.png)
泥鳅常见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泥鳅虽然生命力较强,但泥鳅生活的水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受各种因素影响,依然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本文谈谈泥鳅常见疾病有哪些,以及如何防治这些病害。
1、泥鳅赤鳍病的防治技术由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引起。
症状为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有充血现象。
防治方法:①避免鱼体受伤,鱼苗放池前应用5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5分钟。
②病鳅用3%食盐水溶液浸泡10分钟。
③用10毫克/升的四环素浸泡一昼夜,或在饲料中混合氯霉素投喂。
2、泥鳅肠炎病的防治技术也叫烂肠瘟、乌头瘟,患病表现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
治疗方法:①每50千克泥鳅用磺胺咪5克,加抗坏血酸盐0.5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
②每50千克泥鳅用15克大蒜拌料投喂,2-6天后减半继续投喂。
另处还可用呋喃西林代替,每50千克泥鳞用2克拌料投喂。
3、泥鳅水霉病的防治技术该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尤其是冬季蓄水期。
症状为鱼体表面附着白色棉毛状水霉病。
本病的防治方法是:①将病鳅浸于10ml/升的孔雀石绿溶液中20分钟,或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②在孵化过程中,鱼卵易发生此病,可用1ml/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泡30分钟。
4、泥鳅发烧病的防治技术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泥鳅焦燥不安,互相纠缠而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减少放养密度,发现发病立即更换或补充新鲜凉水。
②发病后可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酒。
5、泥鳅寄生虫病的防治技术泥鳅在苗种培育阶段常见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寄生而引起死亡。
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防治方法:①车轮虫、舌杯虫可用0.7毫克/升硫酸铜化水全池泼酒治疗。
②三代虫可用0.5毫克/升敌百虫化水全池泼酒。
6、泥鳅白身红环病的防治技术此病系因捕捉后长地间流水蓄养所致。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7df6ff9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7.png)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泥鳅养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
在养殖过程中,泥鳅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困扰,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针对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常见病害及症状1. 白点病白点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
患病的泥鳅体表会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整个鱼体布满白色斑点。
受到感染的泥鳅会出现食欲不振、活动减少、呼吸急促等症状。
2. 霉菌病霉菌病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泥鳅体表和鳃出现白色的霉斑,严重时还伴有溃烂。
患病的泥鳅会出现食欲不振、活动迟缓、呼吸困难等症状。
3. 眼睛病泥鳅的眼睛是较为脆弱的部位,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患病的泥鳅会出现眼睛红肿、流泪、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眼睛脓肿。
4. 疥病5. 溃疡病溃疡病是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患病的泥鳅体表会出现溃疡,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动物死亡。
二、防治方法白点病的防治主要是采用药物浴浴法。
选择适合的药物,按照规定的浴浴方法进行处理。
注意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霉菌病的防治主要是加强饲料管理和环境清洁。
饲料中不要加入发霉的饲料,同时定期清理鱼缸或池塘,保持水质清洁。
眼睛病的防治主要是加强环境管理,保持泥鳅生长环境的清洁卫生。
同时可以添加一定剂量的盐,增加水质的饱和度,有利于泥鳅的健康成长。
疥病的防治可以采用药物浴浴法,选择适当的抗疥药物进行浸泡处理。
同时要注意加强饲料管理,保证泥鳅的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
溃疡病的防治主要是避免饲养密度过大,保持水质清洁,减少水产养殖压力。
同时也可以采用药物浴浴法进行治疗。
除了以上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外,泥鳅在养殖过程中还会受到其他病害的困扰,比如鳃腐病、腹水病、胃涨病等。
为了保障泥鳅的健康生长,养殖户应加强养殖管理,合理饲喂,保持水质清洁,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
对于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只有加强管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保障泥鳅养殖的顺利进行。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e1ba082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3.png)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一种非常适合淡水养殖的鱼类,但在养殖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病害,影响泥鳅的健康和生长,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泥鳅养殖中的疾病及防治方法,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
一、常见病害1. 氧荒病氧荒病是泥鳅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原因是水质不纯,缺氧严重,导致泥鳅窒息死亡。
症状一般表现为泥鳅集中在水面或缺氧的底部,嘴张得大,呼吸急促。
2. 白点病白点病是一种泥鳅疾病,是由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引起的。
病症表现为鱼体上出现许多白点,鳞片周围有黑色暗示环,眼睑、鳃盖和鳞片下也可见到白点。
此病具有传染性,需注意隔离治疗。
3. 列缺病列缺病是由于缺锰引起的一种疾病。
在泥鳅鱼缸内,若缺锰,会使泥鳅身体表面产生一些斑点,后鳍上产生“Y”形的裂纹,影响鱼类的健康和生长。
4. 鱼体溃烂病这种病比较常见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
可以看到鱼体的表面开始出现坑洞,逐渐扩散至整个鱼体。
5. 肠炎肠炎是由于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引起的泥鳅疾病。
主要症状表现为泥鳅憔悴无精神,不爱进食、发病率高,鱼体肿胀,虹膜混浊。
6. 霉菌病霉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泥鳅疾病,主要由于环境污染或饲料发霉引起。
症状表现为泥鳅身体表面和肠道出现白色菌丝体和黑色霉斑。
二、防治方法1.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避免泥鳅疾病的重要措施。
保持水质清洁、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病菌的滋生和繁殖,预防泥鳅疾病的发生。
2.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对于预防泥鳅疾病也十分重要。
要用清洁、新鲜的饲料,并控制饲料量,避免过量饲喂。
当发现泥鳅患有疾病时,应及时进行疫病防治,可采用病死鱼的处理和消毒、药浴等方式,彻底杀死病菌,从而预防疾病的扩散和传染。
4. 科学养殖科学养殖是预防泥鳅疾病的根本措施。
在养殖过程中,要合理选址、控制密度、加强水质管理、合理饲喂,以保证泥鳅身体健康、生长发育良好,提高养殖效益。
总之,对于泥鳅养殖中的疾病,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防治方法,从而保证泥鳅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泥鳅常见的疾病以及防治方法
![泥鳅常见的疾病以及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cbd6a9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d.png)
泥鳅常见的疾病以及防治方法泥鳅常见的疾病有很多种,如果在养殖的时候没有即时的治疗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那么泥鳅常见的疾病有那些呢?有什么治疗方法?接下来就由来说说泥鳅常见的疾病。
水霉病: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或类白色棉絮状物,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在初春水温较低、鱼体受伤时较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1、捕捉、运输泥鳅时,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感染;2、鱼体感染此病时,用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5~10min,对发病鱼池用4%的食盐水和4mg/L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赤皮病:由于捕捞、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诱发此病,该病对泥鳅危害大,尤其在盛夏高温季节发病率高。
病鱼症状表现为鳍和腹部等皮肤呈灰白色,肛门冲血发红,继而肌肉溃烂,严重时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变成深红色,肠管糜烂,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避免鱼体受伤,全池泼洒1mg/L的漂白粉或0.3mg/L 的二氧化氯溶液。
打印病:患病部位主要在鱼体后半部,病灶红肿,多呈圆形或椭园形,此病多发生在7~9月份。
防治方法:用1mg/L的漂白粉或2~4mg/L的五倍子溶液全池泼洒。
寄生虫病:病鳅离群独游,摄食减少,鱼体瘦弱,常浮在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在鱼鳃部和体表所致,该病主要发生在5~8月。
防治:先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mg/L或0.7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杀虫药用后第二天或隔天再用0.3mg/L的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
以上就是养殖泥鳅的时候常见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了,所以,在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预防此类疾病,在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发现泥鳅的不对劲一定要即时的采取措施。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e647ec5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1.png)
泥鳅淡水养殖中常见病害及防治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由于其肉质细嫩,口感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损失。
了解泥鳅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保证泥鳅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感染性腹水病感染性腹水病是泥鳅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腹部肿大、发胖,鱼体变软,体色晦暗,游动迟缓,食欲不振等。
该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易在水质污浊、水温过高或过低的环境下传播。
一旦感染,将严重影响泥鳅的生长和发育,严重者将导致死亡。
2. 谷氨酸盐池病谷氨酸盐池病是一种寄生虫病,主要表现为鱼体表面长出白色或浅黄色的盐粒状结构,形似盐粒。
并且该病还会导致泥鳅的皮肤变干燥、不耐光照,严重影响泥鳅的生长和健康。
3. 肝脏穿孔病肝脏穿孔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鱼体变白、鱼鳃充血、呼吸急促,严重者可能伴有内脏器官坏死。
该病主要由于饲料的污染或饲料缺乏养分,使得泥鳅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细菌。
4. 眼球突出病眼球突出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主要症状为泥鳅的眼球突出,并且伴有眼睛发黑或发绿的现象。
造成该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维生素缺乏、养殖环境不佳或浮游虫的感染。
1. 保证水质清洁保证水质的清洁是预防泥鳅疾病的首要措施。
应及时清理养殖池的杂物,保证通风,定期更换水质,并且保持水质的PH值适宜。
2. 合理投喂合理投喂是预防泥鳅疾病的重要措施。
不要过度投喂,及时清理残渣,防止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
应该根据泥鳅的生长发育状态和鱼塘的水温、水质情况合理安排饲料种类和饲喂量。
3. 检疫防疫定期对泥鳅进行检疫防疫,及时发现病害的症状和迹象。
一旦发现病害的症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扩散。
4. 加强管理加强养殖管理,确保泥鳅的生长环境稳定,充足的氧气和高质量的饲料。
定期清理养殖池,保持水质清洁,防止病原体在水体中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方米水体加人 250 mL 福尔马林,浸洗 15-20min。③用亚甲基蓝 1-3 mg/L 全塘泼洒,每 隔 4 天泼洒 1 次,连用 3 次。④每亩每米水深, 使用辣椒粉 250 g、生姜干片或鲜生姜 500 g, 混合加水 10 Kg 煮沸,熬成辣姜汤,冷却后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 3 次,晴天中 午泼洒。
侧殖吸虫病(俗称“闭口病”) 【病原病因】日本侧殖吸虫、东方侧殖吸虫引起【病症和病理变化】患病鳅苗闭口
不食,生长停滞,游动无力。群集下风口,俗称“闭口病”。解剖病鱼,可见吸虫充塞肠道, 前肠部尤为密集,肠内无食。
【流行情况】全国均有流行,泥鳅是其主要终末宿主,但危害不严重。 【诊断方法】采集病鱼肠中的虫体,染色制片后用显微镜观察鉴定, 也可用显微镜进 行活体观察。 【防治】①生石灰清塘,以杀灭螺蛳;②鱼种患病后,可用晶体敌百虫 0.2mg/L 全池泼 洒。
车轮虫病 【病原病因】由车轮虫寄生在泥鳅的体表及鳃部引起的寄生虫病。
【病症和病理变化】患病的泥鳅摄食量减少,影响鱼体生长;常出现白斑,甚至大面积 变白。离群独游,行动迟缓、呆滞,呼吸吃力。严重时虫体密布体表及鳃部,治疗不及时会 引起死亡。刚孵育不久的鳅苗感染严重时, 苗群沿池边绕游,狂躁不安,直至鳃部充血、 皮肤溃烂而死。
毛线吸虫病 【病原病因】毛线吸虫球入泥鳅肠道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患病泥鳅,大量寄生虫充满肠道,造成泥鳅消瘦,并伴有水膨胀病, 严重者死亡。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当年鱼种。 【诊断方法】刮去泥鳅肠道内容物,制片镜检可见虫体,即可进行诊断。 【防治】①泥鳅入池前,先用生石灰遍撒消毒。②发病后,可按每 50Kg 泥鳅用 5g 晶 体敌百虫拌入 1.5Kg 豆粉饼内, 做成绿豆大小的药丸投喂。③每立方米水体用含 90%的晶 体敌百虫 0.7-l.0g,溶水后泼洒。④用左旋咪唑拌料饲喂,每 10Kg 泥鳅用药 1.2g,连喂 3-5 天。
泥鳅疾病控制技术
赤鳍病 【病原病因】水质恶化,短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或鳍部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部发红,随即腹部体侧有 红斑,并渐渐深红。肠道糜烂,皮肤溃疡部同时引起各种继发性疾病。 【流行情况】夏季流行【诊断方法】凭外观发现鳍表皮脱落,肠道糜烂可初步诊断,确 诊需进行病理分析及病原菌分离鉴定。 【防治】① 用 0.2mg/L 的“水产用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 3-4 天。②治疗时用抗 生素:可以用 10mg/L 的四环素或用 10mg/L 的土霉素浸泡病鱼。
三代虫病 【病原病因】由三代虫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当少量寄生时,鱼体摄食及活动正常,仅鳃丝黏液增生;当大量寄 生时,泥鳅体表无光泽,游态蹒跚,无争食现象或根本不近食台。逆水窜游或在池壁磨擦, 鳃丝充血,鳃黏液分泌严重增加,严重时鳃水肿、粘连。
【流行情况】主要流行 5-6 月份,对幼苗危害较大。 【诊断方法】取病鳅鳃或体表粘液做成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大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①20mg/L 高锰酸钾的溶液,在水温 10-25℃的情况下浸洗鱼体 10-30min。② 用 95%晶体敌百虫浓度为 0.2-0.3mg/L 全池泼洒。③用 5%食盐溶液浸洗 5 min。④用 200-250mg/L 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鳅 25min 或 25-30mg/L 全池泼洒。
锥体虫 【病原病因】锥体虫引起。其传播与繁殖与蛭类有关:鱼蛭吸食病鱼血液后,锥体
虫随血液进入鱼蛭并在其消化道内繁殖,当鱼蛭再吸食鱼血时便将锥体虫传播给了下一条 鱼。
【病症和病理变化】一般没有明显异状,偶见食欲降低,精神萎靡,严重时鱼体虚弱消 瘦,并有贫血。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多种鱼类均会感染,虽然危害不大,但由于泥鳅极易 遭鱼蛭袭击,且习惯寄生泥鳅这一冬季入泥鱼类借以保温,故应多加防范。
病鳅体行为缓慢,食欲减退,瘦弱致死。 【发病情况】在低温阴雨天气,鳅卵孵化过程【诊断方法】根据体表炎症可初步诊断。 【防治】对鳅卵防治是,用 5‰食盐水浸洗卵 1h,连续用 2-3 天;或用 0.04 %的食盐
加 0.04 %的小苏打浸洗 20- 30 min。对病鳅用 2 %- 3 %的食盐水浸洗 5-10min;也可用医 用碘酒或 1 %的高锰酸钾涂于鳅病灶;还可用 0.04 % 的食盐加 0.04 %的小苏打全池泼洒。
病鱼不能进食,逐渐衰竭死亡。 【病症】病鳅呆滞水面或池底,行动迟缓,口部发白,病鳅上颌溃烂,成白色棉絮状,
或露出上颌骨,头部胡须或断,下颌轻微充血。 【诊断】根据颌部的病症可初步确诊,取病变部位进行镜检,发现有少量车轮虫等原虫
寄生。 【防治】①保证苗种质量;②放养前做好清塘消毒准备;③肥水下塘以提高苗种成活率;
赤皮病 【病原病因】于鳅体擦伤,水质恶化。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体表充血发炎,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 胸鳍充血并烂掉;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
【流行情况】全年均有流行。 【诊断方法】根据体表炎症和体色诊断。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机械 损伤史也有助于该的诊断。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 l g 痢特灵或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环丙沙星拌料投喂,每千 克泥鳅用药 10-15mg。
【流行情况】该病是由杯体虫附着在泥鳅的皮肤、鳃上引起的寄生虫病。全国各养鳅地 区都有发生, 若大量寄生在体长 1.5-2cm 的鳅苗上,会造成鳅苗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寄 主死亡。该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以 5-8 月较为普遍。
【诊断方法】取鳃丝制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吊钟状虫体附于鳃上。 【防治】①预防主要是在鳅种放养前用 8mg/L 硫酸铜溶液浸洗 15-20 分钟。②发病后, 每立方米水体用 0.7g 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
气泡病 【病因】水体中氧或其他气体过多引起的。
【病症】病鱼肠道充气,常腹部向上,静止漂浮于水面上。 【流行】该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防治】:①加水前充分曝气;②发病时,立即加人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 用量为 4-6Kg /亩;③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 pH 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白尾病
出血病 【病原病因】该病由综合因素诱发,具体由哪种细菌引起有待证实。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内脏也有出血,患病 多为群发或爆发,呈败血症现象。 【流行情况】早春至 10 月易发。 【诊断方法】根据患病鱼体表充血、出血等症状诊断【防治】用漂白粉或二氯异氰尿酸 钠全池泼沙,或每千克泥鳅使用 10-15mg 的环丙沙星拌料投喂。
【病因】由一种黏球菌引起的。 【病症】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 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防治】:①将“三黄散”加入 25 倍量的 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 浓度为 3g/m3。;② “强氯”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 1g/m3。待 4h 后,再泼洒 五倍子浸泡液使池水浓度为 3g/m3,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诊断方法】镜检鳅血时,可见血滴边缘扭曲运动的虫体,即可确诊。 【防治】①诱杀鱼蛭,切断蛭类的传播途径。②保持水体微生态平衡, 使水质符合渔 业水质标准。
三、真菌性疾病及其他 水霉病(又名肤霉病或白毛病) 【病原病因】由水霉、腐霉等真菌引起。主要是由于鳅体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
殖并侵入机体组织。 【病症和病理变化】肉眼可以看到发病处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状物,貌似“白毛”。患
小瓜虫病 【病原病因】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的皮肤、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肉眼可见,故又称白 点病。当病情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病鱼体色发黑、 消瘦、游动迟缓,不时在其他物体上摩擦,不久即离群死亡。
【流行情况】小瓜虫对脊柱没有年龄选择,从鳅苗到成鱼都受其侵害。是对当年的鳅苗、 鳅种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温度 15-25℃。
④对于已患病鳅,应先杀虫、后杀菌、再调水,同时内服药饵。 生物敌害 在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清除蛇、乌鳢、水蜈蚣、红娘华等,防止其侵袭和危害。
【防治】在放养鳅中种前彻底清塘,饲养管理期间,及时清除生物敌害,尤其加强鳅苗 鳅种池的管理。清除水蜈蚣、红娘华:全池泼洒 0.5-1g/m3 的敌百虫晶体化水;煤油灯诱捕 夹子虫和水蜈蚣;硫磺粉 1.5Kg/亩撒于池堤四周,驱赶水蛇。
非生物敌害 主要是由于农药中毒导致的。尤其在稻田养鳅时,常使用各种农药来防治水稻虫
害,但必须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
隐鞭毛虫 【病原病因】隐鞭毛虫寄生鱼体鳃部、鼻腔、皮肤及血液等处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镜检发现虫体,鳃部少量充血。严重时病鳅行 动迟缓,呼吸急促,浮于水面,食欲大减。体表暗淡无光,粘液厚重并有胶质感,最后僵硬 而死。
【流行情况】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东北等地均有发生,发病季节为 7-9 月。 【诊断方法】冲寄生部位去少量样制成涂片,镜检时能发现虫体扭曲运动,有前后各一 鞭毛。 【防治】①对入池前发现有隐鞭虫寄生的鱼种,用 8mg/L 的硫酸铜水溶液或硫酸铜和 硫酸亚铁合剂(5∶2)水溶液药浴 15-30min;或 15-20mg/L 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 15-30min; 或 2%-4%的食盐水药浴 5-10min。②流行季节, 食场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挂 袋。③鱼池发生此病时,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 0.7mg/L 的 浓度。
【流行情况】在我国泥鳅养殖地区都有发生,流行于 5-8 月份。是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 见疾病之一。
【诊断方法】取病鳅的鳃片或刮取体表黏液,置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车轮状的虫 体旋转游动。
【防治】①夏花鱼种下塘前用 2%食盐溶液浸洗 15 分钟, 视鱼种忍耐程度酌情增减时 间;或用 8mg/L 硫酸铜溶液浸洗 20-30 分钟进行鱼体消毒。②治疗时每立方米水体用 0.7g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连用 2 天。③每 100m2 面用苦楝新鲜枝叶 5kg 煎水后全池遍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