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磁州窑酒坛

合集下载

磁州窑——精选推荐

磁州窑——精选推荐

磁州窑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

该地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

磁州窑始烧于宋代,经元代、南宋⽽终于明。

品种繁多,主要烧⽩瓷和⿊瓷。

产品有瓶、壶、炉、枕、缸、瓮、钵、碗、盘、盆、盒等。

磁州窑产品胎有两种:⼀是胎质坚细,呈灰⽩⾊;另⼀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

⽩釉普遍带奶⽩⾊,不太透明。

均使⽤化装⼟,器内⼀般多挂釉。

碗、盘⼀类采⽤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烧痕。

在装饰⼯艺上除⿊、褐、绿彩绘外还有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等,所⽤装饰题材丰富,如马戏、熊戏、童⼦钓鱼、池塘赶鸭,跷球等等。

线条流畅,风格豪放,富有民间⽣活情趣。

同时还常见题写唐诗、宋词和民谚警句等,作为纹饰也颇具特⾊。

元代磁州窑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是⽩地⿊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艺结合在⼀起;其⼆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化遗产。

现藏于⼴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形枕,现藏于⼴东省博物馆的元代磁州窑⽩地赫彩“西游记”⽅型枕就是这⽅⾯的代表作。

磁州窑烧制瓷器历史悠久,影响很⼤,到唐、宋时已形成了⼀个庞⼤的窑系。

主要窑⼝包括有河北省磁县观台窑、河南省鹤壁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窑、登封曲河窑、江西省吉州窑等。

这些窑⼝产品在装饰技法和⼯艺上都与磁州窑相似,或者说都在模仿磁州窑,但因各地的胎、釉、彩的原料不同⼜各具有⾃⼰的特点。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磁州窑是中国北⽅最⼤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

因其窑⼚主要位于古磁州⽽得名。

磁州窑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

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郸的峰峰矿区、磁县和武安等地,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器早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这⼀地区曾多有发现仰韶⽂化时期的彩陶、龙⼭⽂化时期的⿊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战国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产已初具规模。

汉代磁州的釉陶臻于成熟,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转化,开始烧制⽩瓷。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征

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征

20磁州窑陶瓷工艺简练流畅、挥洒自如、历史悠久、中外闻名,其典型代表是白釉瓷、黑釉瓷和白地黑花釉下彩瓷。

这种表现手法,一改过去以刀在瓷胎上刻画的奔放笔法,转而以娴熟的绘画技巧,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还是诗文书法都洗练潇洒、简洁明快,将古代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高度结合,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烂多彩的奇葩。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一带,因地属磁州而得名。

磁州窑始烧于宋神宗元丰年间,是宋代北方民间瓷窑之一,所烧瓷器均供邻近地区百姓实用。

多少年来,由于民间色彩浓郁,一直不为士大夫阶层赏识,因此宋代文献不曾见记载,直到明初《格古要论》一书才提到它。

此后记载磁州窑的文献逐渐增多,但多数带有文人雅士的偏见,对磁州窑陶瓷艺术品缺乏公允的评价。

翼云磁州窑的陶瓷历史及艺术表现特征Ci zhou yao de Tao ci li shi jiYi shu biao xian Te zheng. All Rights Reserved.21上最早出现的釉上彩工艺。

到了元代器物造型变得硕大、浑圆、厚重、粗犷,以大型罐、盆、瓶类居多,其中白地黑花枕是主要产品之一,其枕面上绘满人物故事、花卉图案,或题以诗词,而且以“张家造”最为著名。

元代磁州窑装饰除白地黑花外,或加以棕色,或在黑花上罩以孔雀绿釉,色彩更显得丰富多彩。

磁州窑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千古民窑,虽说到了元代逐渐走向衰败,但也一直没有停止生产。

据《大明会典》记载:“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座,岁造瓷坛堆集官坛厂,舟运入京纳入光录寺。

明弘治十一年,进贡于皇家之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个。

”这段文字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窑场再次兴旺发达,上承宋、金、元民间工艺传统,下启清代粉彩装饰艺术。

特别是设立了官窑后,大批精美的瓶坛征用入宫,提高了磁州窑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更加稳定、秀气,无论是日用瓷的碗、盘、碟、罐,还是供皇家用的瓶、坛,都更加注重装饰,绘画娴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

磁州窑酒器制作的历史衍革

磁州窑酒器制作的历史衍革

磁州窑酒器制作的历史衍革马骁骅;张文娟【摘要】历史上我国北方盛产美酒,而磁州窑又是我国历史上北方影响最大的民窑体系,因此陶瓷酒器在历代磁州窑的烧造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磁州窑划分为四个发展时期:即北朝至隋唐五代的形成时期;宋金元的鼎盛时期;明清衰落期;民国至今转型变革期.并详细梳理论述磁州窑不同时期的酒器烧制情况,包括器型、釉色、纹饰的特点和演变以及市场的主要取向与销售情况.【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6)001【总页数】5页(P62-66)【关键词】磁州窑;酒器;梅瓶;陶瓷【作者】马骁骅;张文娟【作者单位】邯郸学院艺术传媒学院,河北邯郸056005;邯郸学院艺术传媒学院,河北邯郸056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3磁州窑是我国北方历史上最大的民窑体系,对于北方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磁州窑从北朝始烧,其中心窑场在今冀南地区滏漳流域的观台和彭城一带,宋金时期达到鼎盛,其影响力辐射北方广大地区,尤其是周边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等地的众多窑场如均窑、定窑、耀州窑也都普遍生产与磁州窑同一风格面貌的瓷器,从而形成我国北方历史上最大的民窑体系,有学者把这些非磁州本地窑口生产的而与磁州窑面貌相类似的瓷器称为磁州窑类型瓷器。

历史上中国北方盛产美酒,因此磁州窑从北朝创烧之日起,酒器就成为磁州窑烧造的重要品种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和酿酒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的发展转变,磁州窑酒器的生产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异着,不同时代的磁州窑酒器不仅凝聚了前辈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也为中国陶瓷艺术史留下了丰厚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一方面力图从工艺学的角度梳理磁州窑酒器在器型、釉色、纹饰方面的发展演变史,另一方面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磁州窑酒器生产的社会背景与市场销路。

据考古发现和文物遗存表明,磁州窑创烧于北朝时期(也有专家认为始于晋)。

现在发现的磁州窑早期窑址有今天磁县漳河流域的贾璧窑(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和峰峰的滏阳河流域临水窑(北朝晚期至宋元时期),均主要生产青瓷,其中贾璧窑有粗细两种,粗者胎色青灰,颗粒较粗,细者胎色灰白,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釉色青绿透明,器外壁施半釉,制作中规中矩,轮廓清晰。

磁州窑

磁州窑

磁州窑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概况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

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

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的历史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

磁州窑系白地黑绘花酒坛

磁州窑系白地黑绘花酒坛

磁州窑系白地黑绘花酒坛近几年来,笔者在河北邯郸一带发现了数十个白地黑绘花酒坛,经过比较,可将其大致分为五种型号,并有大口、小口之分。

其基本器形皆为直口、卷沿、溜肩,由腹上部最宽处向下逐渐内收,也有少数斜肩器和异型器,均为小平底。

其中,最大的为特号(图一),大口平底,器自铭“大样海钵”,通高87厘米左右,口径44厘米左右,底径32厘米左右。

其余四种可分为:一号大口酒坛(图二),通高60厘米左右,口径28厘米左右,颈高3厘米左右;小口酒坛(图三),通高66厘米左右,最大腹径45厘米左右,口径16厘米左右,颈高7厘米左右,底径23厘米左右。

二号大口酒坛(图四),通高46厘米左右,口径20厘米左右;小口酒坛(图五),通高51厘米左右,口径11厘米左右,颈高5厘米左右,最大腹颈34厘米左右,底径17厘米左右。

3号大口酒坛(图六),通高34厘米左右,口径15厘米左右;小口酒坛(图七),通高38厘米左右,口径9厘米左右,颈高3厘米左右,最大腹径26厘米左右,底径14厘米左右。

4号大口酒坛(图八),通高22厘米左右,口径12厘米左右;小口酒坛(图九),通图七三号小口酒坛高25厘米左右,口径6厘米左右,最大腹径18厘米左右,底径10厘米左右。

小口坛肩部一周都有支钉痕十数个不等,这是由:于在其上扣烧大口坛而留下的。

在有的大口坛内底也留下支钉痕迹,这是由于在其内套烧其他器物的缘故。

装饰特点所见各类酒坛的器胎皆由浅米黄色耐火瓷料制成,俗称“大缸料”。

其制作工艺是先在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在白色化妆土表面再用深、浅褐色彩料勾绘出各种花卉图案或书写不同文字,而后器身满施白透明釉,器内满施深褐色或茶叶末色釉至口唇部,从而形成黑白反差强烈、图案醒目、层次感极强的装饰效果。

用于粉饰胎体的白化妆土(俗称“白碱”)和黑绘彩料的“斑花石”等原料均产自当地。

这类酒坛装饰的共同特征为白地黑绘花,俗称“酱彩”。

在施绘装饰方面,大口坛与小口坛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磁州窑的奇趣发展史

中国古代磁州窑的奇趣发展史

中国古代磁州窑的奇趣发展史 磁州窑的发展最早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兴盛时期,⽆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美观和经济。

单从装饰技法来讲,磁州窑突破了当时流⾏的五⼤名官窑的单⾊釉局限,运⽤了数⼗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

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掀起了⼀个制瓷⾼潮,除继承宋⾦时期传统品种外,⼜扩⼤了⽣产规模,⼤型器物的⽣产也增多。

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圆浑。

明清彭城磁州窑可以说历经⾟苦,终成正果,朝廷在彭城设置了官窑,于磁州南关设⽴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以备顺滏阳河⾈运⼊京。

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北⽅瓷都。

磁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最⼤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与⼀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

磁州窑以⽣产⽩釉⿊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汉族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装饰内容带有鲜明的民间⾊彩,多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物故事等,其中也随着磁州窑装饰⼯艺的演变⽽发⽣变化。

磁州窑前期,即北宋神宗时期(1068⼀1085),以剔、划为主要装饰⽅法时,装饰的纹样内容,以植物类的各种花卉、草叶最为多见,如缠枝忍冬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蔓草纹、连续草叶纹、莲花荷叶纹。

其次为动物类的鸦鹊、鸭、⿅、虎、鸳鸯、鹤、龙纹、凤纹、鱼纹等,还有⽂字。

磁州窑纹饰的题材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花鸟,龙凤,⼭⽔,⼈物等,线条都⽐较流利,画⾯⽣动活泼。

磁州窑剔花器中,最后罩透明釉烧成,但还有少量器物是罩了⼀层低温绿釉,⼗分难得,完整传世者就更为稀少,此北宋磁州窑绿釉⿊彩剔花牡丹纹撇⼝瓶便是⼀例,透明釉可以经受陶瓷器的烧成温度,但含铅的低温绿釉则不然,所以此类绿釉器必须⼆次⼊窑,⼯艺难上加难。

磁州窑调研报告

磁州窑调研报告

磁州窑调研报告磁州窑是中国陶瓷的珍贵遗产之一,被誉为“东方瓷都”。

为了进一步了解磁州窑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我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下是调研报告:一、磁州窑的历史:磁州窑创建于唐代,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曾经是中国北方的重要陶瓷生产基地。

在明代、清代,磁州窑的产品更是被皇室所钟爱,并广泛流传于国内外。

二、磁州窑的特色:1. 瓷质精细:磁州窑的陶瓷制品制作精细,采用高温烧制工艺,瓷质纯净,质地细腻。

2. 艳丽的彩绘:磁州窑的彩绘技艺独树一帜,采用了独特的釉料和彩绘工艺,色彩鲜艳且耐久。

3. 多样的款式:磁州窑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器皿、花瓶、茶具等,样式多样,设计精美。

三、磁州窑的现状:1. 陶瓷生产工艺的传承:磁州窑的陶瓷工艺在当地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许多传统的手工工艺仍在使用。

2. 陶瓷产品的销售情况:磁州窑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热捧,销售情况良好,尤其是茶具等礼品类产品更受欢迎。

3. 宣传推广的不足:磁州窑的品牌推广力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力度,以提高磁州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磁州窑的发展建议:1. 加强技艺传承:继续加强陶瓷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的陶瓷艺术人才,保护和发展磁州窑的传统工艺。

2. 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电商平台、展会等方式推广磁州窑的产品,提升销售规模。

3. 创新产品设计:磁州窑可以与当地文化和特色相结合,开发更多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增加市场竞争力。

4. 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推广磁州窑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结语:磁州窑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尽管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加强技艺传承、拓宽销售渠道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相信磁州窑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磁州窑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磁州窑的魅力。

磁州窑文化发展历程简述

磁州窑文化发展历程简述

磁州窑文化发展历程简述磁州窑文化是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下面将对磁州窑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述。

起初,磁州窑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以生产白瓷为主,采用的是传统的坯胎技术。

这一时期的磁州窑产品制作精细,器型简洁大气,瓷质坚硬洁白,受到了当时贵族和官宦人士的青睐。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成为了磁州窑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宋代,磁州窑逐渐发展为以青瓷和黑瓷为主要产品的窑场。

青瓷因其绿色釉面和独特的质感备受推崇,而黑瓷则因其深沉的色彩和质朴的风格而受到追捧。

磁州窑的制瓷技术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其制作工艺与装饰技法也日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经过宋代的繁荣,明代成为了磁州窑文化发展的一个相对低谷期。

在明代,磁州窑的窑场数量减少,产量也大幅度下降。

然而,尽管如此,明代的磁州窑依然保持着高水平的制瓷工艺,产品质量上乘。

瓷器的装饰多以花草、人物、动物等图案为主题,形式多样,器型丰富。

清代是磁州窑文化发展的一个较为平稳的时期。

瓷器制作的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延续着宋、明两代的风格。

清代的磁州窑以破壁红、釉下彩等作为主要产品,这些瓷器以其独特的装饰和江南的浓厚风格而备受喜爱。

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需求,磁州窑的生产规模大幅度下降。

然而,磁州窑文化依然在学术界和收藏界中保持着重要地位,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综上所述,磁州窑文化经历了唐、宋、明、清,以及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从起初的白瓷,到宋代的青瓷和黑瓷,再到明清的破壁红和釉下彩,磁州窑文化在不同时期都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为中国陶瓷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磁州窑的研究

对磁州窑的研究

对磁州窑的研究磁州窑是中国传统的陶瓷窑炉之一,起源于唐朝,发展至明清时期。

它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磁县境内,因此得名磁州窑。

磁州窑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磁州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代时期,磁州窑主要生产瓷器的原料是红色陶土,经过精心制作和烧制,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红釉陶瓷。

这种红釉瓷器在唐代的宫廷和贵族中非常受欢迎,成为了时代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磁州窑的工艺逐渐发展,技术也逐步提高。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采用青瓷的制作工艺,并且在烧制过程中加入了铁元素,使得瓷器呈现出独特的青绿色。

这种青瓷瓷器在宋代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明代时期,磁州窑进一步发展壮大。

明代的磁州窑主要以青花瓷为主要产品,其特点是在瓷器表面绘制精美的蓝色花纹。

这种青花瓷器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备受青睐。

明代的磁州窑瓷器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畅销,还远销到东南亚和西亚等地。

磁州窑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还包括对瓷器的分类和鉴定。

根据烧制温度和釉色等特征,瓷器可以分为高温瓷和低温瓷。

高温瓷主要指的是以青瓷和白瓷为主的瓷器,其烧制温度在1200摄氏度以上。

低温瓷则是指烧制温度在1000摄氏度以下的瓷器,如黑瓷和青白瓷等。

通过对瓷器的分类和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磁州窑的历史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磁州窑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

通过对窑址的发掘和遗址的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磁州窑的生产规模和烧制工艺。

同时,科学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对瓷器的成分和年代进行准确的判断。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磁州窑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为相关的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磁州窑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磁州窑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也能够提高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磁州窑

磁州窑

造型
• 常见的器型有:各式的盘、碗、碟、盏、 盏托、渣斗、瓶(玉壶春瓶、梅瓶、花 口瓶、卷口瓶、瓜棱瓶、多管瓶)、壶、 罐、钵、洗、盆、缸、水盂、笔洗、砚 滴、镇纸、炉、香薰、唾盂、灯、盖盒, 仿古铜器式样的樽、奁等,尤以多种多 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 瓷枕始见于隋代,最初只是用于陪葬, 唐代多为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 入宋以后大量生产,形体变大。人们逐 渐认识到瓷枕具有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 从而开始把它作为驱火明目、延年益寿 的理想夏令寝具。磁州窑即有长方形、 腰圆形、如意头形、花瓣形、鸡心形、 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虎形、人形 等瓷枕,品种繁多,形式新颖别致,侧 重实用性。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
Modelling
The common types of utensils are: various plates, bowls, dishes, lamps, lamp holders, slag hoppers, bottles ( jade pot spring bottles, plum bottles, flower bottles, curling bottles, melon arris bottles, multi-tube bottles), pots, pots, washings, pots, jars, water jars, pen washes, ink drops, paperweights, stoves, aromatherapy, spittoons, lamps, lid boxes, antique copper bottles, caskets, etc., with various porcelain pillows being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orcelain pillows were first seen in the Sui Dynasty and were only used for burial. Most of them were medical pulse pillow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y were light in shape and small in shape. They were produced in large quantities after entering the Song Dynasty and became larger in shape.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porcelain pillows have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oling and removing heat, and began to use them as ideal summer bedding for dispelling fire, improving eyesight and prolonging life. Cizhou kilns have a wide variety of porcelain pillows, such as rectangular, waist-round, ruyi head-shaped, petalshaped, chicken heart-shaped, hexagonal, octagonal, silver ingotshaped, tiger-shaped, human-shaped and so on, with novel and unique forms and emphasis on practicality.

朴实无华的磁州窑酒器

朴实无华的磁州窑酒器

朴实无华的磁州窑酒器邮件群发在磁州窑酒器制品中,宋金时期之梅瓶、鸡腿瓶,元龙凤坛、四系瓶,明官坛,清酒罂、葫芦瓶等,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艺术特色。

品味磁州窑酒器,赏心悦目之感油然而生。

一、宋磁州窑酒器宋代以文兴国,从皇帝到平民都垂青文化艺术,整个社会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这种文化特色亦融入酒器制作中。

宋磁州窑酒器制工精致巧妙,器形端庄、清纯,纹饰典雅、秀美。

其中尤以洋溢着宋文化神韵的梅瓶为代表。

宋磁酒器造型之美,大多由优美线条简洁组合而成,在收藏界获得极高评价,国际学者认为宋磁州窑器物可与定窑碗、钧窑瓶与玉壶春瓶、汝官窑青瓷插花瓶、南宋官窑花瓶等相媲美,诚为中国陶瓷史上非常美之作品实例。

宋磁梅瓶,原称经瓶,实为盛酒器物。

器形特点为小口,圆唇,短径,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

梅瓶形体的主要部分圆球体实体空间大,以求得最大的容量,便于大量盛酒。

梅瓶胎体自腹部向下厚度逐渐增大形成厚重的足部,以降低器形的重心,增加器物的稳定感。

梅瓶亦由此形成了盛酒量大、放置稳固且亭亭玉立的造型视觉。

宋磁早期梅瓶多为素白釉或黑釉制品,没有纹样装饰。

这类朴实无华的酒器以造型饱满、挺拔俊秀、釉色温润而受人青睐。

其後采用了珍珠地刻花、剔花、白地黑剔花等装饰。

目前世界各博物馆收藏有许多宋磁梅瓶,尤其是技艺高超的白地黑剔花梅瓶。

宋磁还产一种墨绿釉鸡腿瓶,亦属盛酒用器,形体上通常有几条旋纹,借以增强器形强度,减轻重量。

此类酒瓶经整理有4-5种规格,亦表明其有用于不同的计量。

黑釉鸡腿瓶也是当时民众广泛使用的盛酒器皿。

二、金磁州窑酒器金是与南宋政权相对峙的女真人统治的国家。

宋《武林旧事》载:金“七夕佳节,多尚果令,茜鸡钉杯盘,以酒为乐大抵中原旧俗也。

”金磁州窑继承与发展了宋瓷文化及其艺术精华,酒器制作攀上新高峰。

金磁酒器有瓶、罐、盆、缸类,纹样装饰以白地黑花绘画为主,有刻花、剔花、黑地白花、宋三彩、饴釉釉下刻花、红绿彩等装饰技法。

观台窑出土一件草书写有“酒”的瓷盘,笔锋潇洒,飞龙走蛇。

关于磁州窑的介绍

关于磁州窑的介绍

关于磁州窑的介绍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业的珍品,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之一,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古代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时代,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

窑址位置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为磁州窑。

磁州窑集宋金陶瓷装饰之大成,并突破了宋代五大官窑的局限,以其十足的文化气息、浓郁的民间色彩、鲜明的民族特色、深远的世界影响声震古今、享誉海外。

磁州窑烧制技艺工序繁杂,原料、采集、拣选、加工等,总结下来有72道工序,磁州窑主要采用匣钵叠烧法、钵型盆对口套烧法、盘形支圈覆烧法等。

磁州窑酒坛铭文研究

磁州窑酒坛铭文研究
文化 内涵的基础上 , 将其分为广告性 质铭文、 商标性质铭 文、 俗语 吉祥语 铭文 、 诗词警 句铭 文等四类 , 简要分析 并
了其产生的原 因及社会背昔。
磁州窑是我 国古代著名的 民间瓷窑 , 窑
场 在河北 主要 分 布在漳 河 和滏 阳河 流动了酒 坛制 造 业 的长 足发 展 ,磁 州 窑 的酒 坛 制造 在
收 , 配使 用 。 分 酒具作 为酒 文化 的载 体之~ , 质地 、 其 形
惯等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笔者不揣浅陋 , 试对磁 州 窑酒坛 铭 文 的分 类 、成 因 以及在 明 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的论述 ,不当
之处 敬请方 家 指正 。 中 国古 代 的酒 文化 ,经过 漫 长的 历史 发
明嘉靖《 彰德府志 ・ 地理 ・ 县 条下记载 :彭 磁 》 “ 城 厂 , 滏 源 里 , 民善 陶缸 罂之 属 , 绘 以 在 居 或 五彩 , 浮于滏 , 达于卫 , 以售他郡……。在《 ” 建 置・ 磁县》 中又记 :彭城厂 , “ 在滏源里 , 官窑四 十余所 , 岁造磁坛于此 , 纳于光禄寺。”从 以 上 文献 记 载可 以看 出 ,当时 磁州 窑产 品以酒 缸、 酒坛 、 酒瓶为大宗 , 年产量十分可观。 明代 磁 州窑 产 品 已经得 到上 层社 会 的承 认 ,开始 为官府烧制瓷器 ,并被送进京城交光禄寺接
放 ,书写 随意而 不规 范 ,并有 不少错 白字
装饰题材多具 民间性 , 大多采用吉祥图案 , 寓
含着吉 庆祥 和 的构 图理念 。酒 坛虽 不是磁 州
现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工匠们文化水
平 低 下 的社 会现 实 。 磁 州窑 酒坛 上 的大量铭 文对 研究 有 明一
窑器中的精品 , 但作为其重要的产品之一 , 也 具有鲜 明的艺术风格 。明早期 的酒坛器型仍 继承元代风格 , 但也有所变化 , 如坛腹收敛 , 高度增加 , 在纹饰上则有了许多变化, 龙凤纹 样 不再 随意使 用 , 大量采 用菊 花蕉 叶纹 而 饰 I 2 ] 口酒坛 绝 大多数 在 肩部绘 缠枝 莲花 。大 纹、 牡丹纹 、 鱼纹 , 或在肩腹结合部开光 , 书写 “ 东阳好酒”“ 、 好酒一潭”等与酒有关的民间

本刊迁址通告

本刊迁址通告
维普资讯
文物春秋
2 0 年第 5 06 期
文物介绍与研究
层 流行 着“ 贵 子 、 富贵 ” 得 求 的心 理 , 坛制 造 酒
磁 州 窑酒 坛 之所 以有 如 此 多 的铭 文 , 和 磁 州窑 的 民窑性质 有关 。磁 州窑 的 陶瓷生产
者为迎合这种心理 , 将其 以铭文的形式书写
[ ]王兴:磁州窑的书法艺术》 《 3 《 ,邯郸师专学报} 00 20
年 4期 。
[ ]张兆祥 : 明代磁州 窑系瓷酒 坛考 》 《 物世界 》 4 《 ,文
20 0 3年 6期 。
日当耕不种田, 日 夏 徒身凉处眠, 秋天赖( ) 懒 堕( ) 惰 不收什 , 冬忍饥寒莫祭天” 等警句 , 则
利市”这些铭文主要是迎合商家发财致富的 ,
心理。
主动迎合人们的消费心理,无中出现的
大 量吉 祥语 和商业 广告 都是 这种 生产 理念 的 体现。 由于其 民窑 的性质 , 州窑 的各 个窑场 磁
第 四类 ,诗词警句。“ 世上人多君子希 ( )铭 酒 坛 , 肩 部 书写 一 周 “ 上人 多 君 稀 ” 环 世 子希( )山高石口口口口” 因烧造原 因, 稀 , , 字
迹 已漫 漶不 清 。“ 竹梅 也是 梅 ” 铭酒坛 书写 有
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如何在市场上取得优
势 是各酒 坛生 产者 首先要 考 虑 的问题 ,而在
“ 竹梅也是梅 , 孔子问颜 回” “ ;竹羊也是羊 , 韩 信与张 良 , ( ) 如 儒 门三招浪 , 男儿当 自强 ” ; “ 光阴似箭贵如梭, 为人不要苦奔波。积下黄 金唯北斗, 回空手见阎罗” “ 轮 ;山上虎笑山下 虎, 得时人笑失时人”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郭 树行先生藏有大 口白地黑绘花酒坛一个 , 酒 坛肩部有两处铭文 , 其一日:我今无钱谁敬 , “

千年香事话磁州——磁州窑香炉的演变

千年香事话磁州——磁州窑香炉的演变

香炉起源于何时,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

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云:“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

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

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千年香事话磁州——磁州窑香炉的演变西北工业大学 齐浩博磁州窑博物馆 齐守明中国古代香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雅士的重要推动,历代文人诗词、画作和香学著作都记录了大量文人与香的密切关联。

文人雅士不仅品香,很多还亲自编撰香谱、设计香具、制定香席仪规等,并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活美学和哲思。

可以说,用香是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风雅之事。

“”图1 唐 黑釉行炉标本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图2 唐 青白釉点彩行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图3 唐 青白釉点彩行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图4 五代 白釉绘彩香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焚香沐浴”,是奉天敬神、祭祀祖宗的一种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袅袅香烟、氤氲香气可以令人心醉神迷将祈祷者的请愿带往缥缈的上苍之神,以获得庇佑。

中国用香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大量引进各种香料以及用香的观念、方图5 五代 白釉香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图6 北宋 铁锈斑行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图7 北宋 酱紫釉行炉 2015年冶子窑址出土法,于是,香从生活中的祭祀用品,一跃而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香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雅士的重要推动,历代文人诗词、画作和香学著作都记录了大量文人与香的密切关联。

文人雅士不仅品香,很多还亲自编撰香谱、设计香具、制定香席仪规等,并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活美学和哲思。

可以说,用香是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风雅之事。

吟诗颂香、品香参禅、雅集斗香、怡情悦性都是文人雅士参与用香的方式,对香文化的发展图8 北宋 白地素面行炉 1987年观台窑址出土图9 北宋 白地绿斑行炉 1987年观台窑址出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磁州窑文化发展历程简述

磁州窑文化发展历程简述

磁州窑文化发展历程简述磁州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窑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磁州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朝,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色。

磁州窑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在今天的河北省武清区磁山附近的地方开始烧制陶瓷,磁州因此得名。

唐朝时期,磁州窑的陶瓷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其特点是线条简洁、造型端庄、釉色安静柔和。

宋朝是磁州窑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北宋时期,磁州窑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磁州窑瓷器以高温釉下彩为主要特色,釉色丰富多彩,形成了“彩点”、“彩带”、“彩条”等独特的装饰技法,表现出细腻的艺术效果。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族统治者的崛起,磁州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是磁州窑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生产规模,继续制作出许多精美的陶瓷器。

明朝时期,磁州窑经历了一段低迷期。

明朝初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使得磁州窑的生产陷入停滞。

但到了明朝中期,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使得磁州窑重新焕发了生机。

明朝时期的磁州窑主要以瓷杯和瓷碗为主,造型简洁美观,釉色纯净透明,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器型。

清朝是磁州窑的最后一个发展时期。

在清朝时期,磁州窑的发展比较稳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了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清朝晚期,磁州窑的装饰技法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纹饰细腻精致,釉色明亮清爽。

20世纪初,由于各种原因,磁州窑的产业逐渐衰落。

但是在近年来,人们对磁州窑的热爱和研究重新点燃了磁州窑的希望。

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重视磁州窑的保护和发展,努力挖掘和传承磁州窑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磁州窑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窑口,其陶瓷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深受后世影响,对于中国陶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磁州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经过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同时,磁州窑的发展也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当地的骄傲和自豪。

元明时期考古材料中的酒海考释

元明时期考古材料中的酒海考释

元明时期考古材料中的酒海考释*邹敏茹(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元明时期是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又一鼎盛时期,因饮酒之风盛行,文献记载一种特别储酒具 酒海㊂酒海材质多样,金属酒海多在宫廷和权贵阶层使用,由于陶瓷铸造工艺的进步以及士人审美的推动,元明时期大型陶瓷酒海广泛出现于当时居民的宴饮场合㊁日常活动㊂发展到明代,皇家酒海还拥有固定的钦降式样,其纹饰和烧造工艺和民窑酒海有着较大的区别㊂酒海在我国古代的使用场合㊁功能演变和其他酒具有着一定的共性与差异㊂笔者以元墓出现的酒题材壁画和明代御窑厂制酒海与民窑酒海实物遗存对比分析,初探酒海的器型与纹饰,为其功能与使用场景提供些许辩证资料㊂关键词酒海储酒器墓室壁画御窑厂官窑中图分类号:T Q174.74;J5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3)08-0102-04酒海这一说法从何而起无从查证, 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 酒海是一种长期使用的储酒容器,可使贮存的液体长久不漏,味道历久弥新㊂古代文献中就有酒海的相关记载,且作为朝贡贸易陶瓷销往东南亚地区㊂元代墓室中各种饮酒题材的壁画,常见大型酒海身影㊂发展到明代时期,酒海可分官烧和民烧两类㊂元明时期的陶瓷酒海器型庞大,烧造技艺高超,在中国酒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㊂1酒海的相关资料元代陆宗仪撰‘南村辍耕录“卷五劈石斧: 天子登极㊁正旦㊁天寿节御大明殿会朝时,则人执之,立于酒海之前㊂ 卷二十一有关宫阙制度: 大明殿中设七宝元龙御榻 前置灯漏,贮水运机,小偶人当时刻捧牌而出㊂木质银裹漆瓮一,金云龙蛇绕之,高一丈七尺,贮酒可五十余石㊂雕象酒桌一,长八尺,阔七尺一寸㊂玉瓮一㊂ [1]两条记载对照大明殿外设,木质银裹漆瓮应为酒海是也㊂‘元史“卷一十三记 至元二十二年正月壬寅,造大樽于殿㊂樽以木为质,银内,而外镂为云龙,高一丈七尺㊂ [2]大樽与木质银裹漆瓮形制装饰相同,此条为元宫大明殿前所立酒海初造时的记录㊂元大都中有专门的酒房㊁酒人负责宴饮用酒,涉及安全问题,酒人职务通常为世袭[3]㊂元宫中所用酒瓮㊁大樽与酒海为同一储酒具,由酒人统一管理㊂‘元史㊃舆服志“中记 酒人凡六十人:主酒(国语曰答剌赤)二十人,主湩(国语曰郃剌赤)二十人,主膳(国语曰博儿赤)二十人㊂冠唐帽,服同司香㊂酒海直漏南,酒人北面立酒海南㊂ [4]与‘蒙古秘史“中保兀儿臣面北坐的遗制相同㊂清代吴允嘉‘天水冰山录“记载明代严嵩家藏酒具,其中 银酒海二个,共重五十两零八钱 古铜酒海一十四个,共重一百七十七斤零十两,内一个木盖有玉顶㊂ [5]酒海是器型硕大的盖罐,器盖顶纽可另行拼接㊂文献记载元明以前达官阶层使用的酒海材质多为金银器,因蒙古民族审美与需求,多偏爱大型器物,其创烧的青花器具胎质厚重,器型高大㊂元代时期陶瓷烧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大量的瓷质酒海㊂元代墓葬壁画大量的备酒㊁备茶题材中就有酒海的出现㊂明代以来,陶瓷产业在全国迎来爆发式发展,各地窑场均开始生产独具特色的地方性陶瓷产品㊂陶瓷酒海的相关记录也相应大量出现㊂万历‘大明会典“卷三十五中记载,景泰二年 依时估计物货价照旧折收钞贯酒坛土酒海每个 每副税钞,牙钱钞,塌房钞,各六百七十文㊂ [6]依记载酒坛即为土酒海㊂明代关于御窑厂烧造记录的官方文献中还出现御用瓷质酒海的降发样式,‘江西省大志“卷七御供记载,嘉靖三十六年 各样祭器笾㊁豆㊁罍㊁爵㊁樽㊁匾㊁壶㊁大羹碗六千三百六十 酒海青花白瓷五十四㊂ 万历十一年 降发瓷器式样四百四十三件 青花白地缠枝金莲花托篆寿字酒海二百㊂ [7]其中万历十一年间的二百个酒海纹饰为青花白地缠枝金莲花托篆寿字纹㊂嘉靖二十四年有记 青花白地转枝莲托百寿字花样坛四百九十 万历烧造㊃201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文化)2023年08月*作者简介:邹敏茹(1996-),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㊂的酒海纹样可能就是借鉴自嘉靖二十四年花样坛的纹样㊂明代史书中还有朝贡贸易中酒海与蕃夷贸易的折还物价记录㊂万历‘大明会典“卷一百一十三: 弘治间定 瓶每个五百贯㊁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㊂ [8]其中土酒海可能是指民窑生产的大酒坛,在朝贡贸易中质量稍差的民窑酒海,便以土酒海一称加以区分㊂图1龙泉窑青瓷酒海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主要记录时人雅士间的生活追求,其中在论哥官窑器时认为 方圆八角酒甏㊁酒杯㊁各制劝杯 中大酒海㊁方圆花盆 凡此皆二窑之中乘品也㊂ 论诸品窑器龙泉窑 有葫芦瓶,有酒海,有大小药瓶,上有凸起花纹,甚精㊂ [9]据其记载可知哥窑㊁龙泉窑两大窑场均有生产酒海,且哥窑生产的酒海大小还分中大二种,是此窑场所产中等品㊂考古遗存中出土大量元明时期刻划有 清香美酒 铭文的浙江龙泉窑青瓷酒海,与高濂记载酒海描述相一致㊂安徽省博物馆中藏青瓷酒海(见图1)应为中型酒海㊂器盖为荷叶型暗刻花卉纹,通体施青釉,釉面莹润肥厚㊂器身腹部四周采用菱形开光装饰,开光内刻划清香美酒铭文,下腹部绘有一圈菊瓣纹刻划装饰,直口,短颈,鼓腹,圈足,足底露胎,呈朱红色㊂2酒海的使用场所与功能组合黄金酒海赢千石,龙杓梯声给大筵㊂殿上千官多取醉,君臣胥乐太平年 元人尚酒,宗亲贵族社会各阶层均宴饮成风,祭祀㊁庆典㊁供奉礼仪等场合都有与之相对应的饮酒具㊂‘元史㊃舆服志“中规定 诸职官茶酒器除钑造龙凤文不得使用外,一品至三品许用金玉,四品五品惟台盏用金,六品以下台盏用镀金,余并用银㊂庶人酒器许用银壶瓶台盏孟镟,余并禁止㊂ [10]根据文献所记,元代金㊁玉酒器为禁器,仅限宫廷和三品以上官员使用,银酒器也有品级界限㊂我国古代金属材质的酒海多为达官贵人所使用,平民士人阶层则更多使用陶瓷材质的酒海㊂酒海与酒樽㊁酒瓮应属同一类酒具,目前青铜器酒具定名复杂未能得出标准称谓,陶瓷酒具也常有一物多名现象㊂以文献可知,酒海是指大型的储酒器,因其可容纳大量酒水故名酒海㊂其器型高大,可分有盖和无盖二类,大口,丰肩,鼓腹,可放入酒杓搭配使用,多出现在宴饮和备酒场合㊂元代墓葬壁画风格写实,是研究元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㊂墓葬壁画的备酒图㊁宴饮图㊁祭祀供奉图中经常出现的巨型陶瓷盖罐应是指此类酒海储酒具㊂2.1元墓备酒侍奉图的酒海及其组合器具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年元代汉人壁画墓中同样出现备酒题材壁画,该墓壁画(见图2(a))描绘了后厨侍人筹备酒食的场景[11]㊂壁画中央绘一长方形四脚方桌,桌上陈设青花盖罐㊁玉壶春瓶㊁大碗㊁食盒等㊂画中三人正在准备酒食,其中桌子中间的一名女侍从,头顶双螺髻,身穿红色窄袖长袍外套交领右衽短袖衫,腰上束带㊂手执红色玉壶春瓶正往大碗中倒酒㊂桌前有男女侍从二人,其中女侍从手端圆盘面向西壁墓主人方向站立,头顶红色包髻,身穿红色右衽长袍,外穿抱肚,束坤带㊂另外一男侍从背对画面,手捧圆盘面向桌子,头顶包巾,着褐色窄袖长袍,腰束带㊂该备酒图壁画桌上所绘的两件青花盖罐,器盖呈荷叶边,盖上似有顶钮,器盖绘有装饰花纹㊂盖罐器型高耸,丰肩鼓腹,器身饰有分层纹样,应为容量庞大的储酒具酒海㊂2.2元墓祭祀供奉图的酒海及其组合器具陕西蒲城洞耳村蒙古族元墓壁画中酒器出现在祭祀供奉场合㊂其墓室壁画北壁和东北㊁西北壁连为一体,墓室绘有墓主夫妇对坐图(见图2(b)),男女主人对坐在黄色屏障前㊂男主人身着蓝色交领左衽束袖长袍,头戴折沿披缨帽;女主人身着红色左衽束袖覆足罩袍,头顶姑姑头,墓主为蒙古族人㊂靠近女主人的东北壁画绘有一名女侍从,手捧果盒于胸前㊂其桌后摆放有花瓶㊁高足杯㊁红釉酒海等㊂该酒海器型高大,大口,短直颈,丰肩,鼓腹,容量巨大㊂壁画所绘应为蒙古族的祭祀供奉场合[12],画中出现的储酒具为红釉酒海,盛酒具为玉壶春瓶,饮酒具为匜㊁酒盏㊁高足杯等,出现的陶瓷器可组合为成套酒具㊂河北涿州至顺二年蒙古族元墓中同样有祭祀祈福题材壁画,其东西两壁(见图2(c))分别勾勒一周帷帐,帷帐下绘有屏风,屏风墨书记有墓主人生平和歌功颂德祈福的铭文㊂其中东壁中央绘有一张大方桌,桌上摆放大盖罐㊁玉壶春瓶等㊂桌前站有三人,左侧男子㊃301㊃(陶瓷文化)2023年08月陶瓷C e r a m i c s手持骨朵,中间男子手捧托盘盘内有二盏,右侧女子手握一簇香举过肩头㊂桌后左侧男子拱手站立,另外两名男子分别手捧大碗㊁大盘㊂西壁中央也绘有一张大方桌,桌上同样摆有大盖罐和玉壶春瓶等㊂桌前站有三人,最左侧女子手端果盘,中间女子双手端一托盘盘中置一玉壶春瓶和高足杯,右侧男子手持骨朵㊂东西两壁描绘的应为祭祀祈福场景[13],东壁桌前女子持香祭拜,其他人分别奉茶㊁酒㊁瓜果等供奉㊂方桌上放置的各类盖罐就是储酒具酒海,其中画中酒海又可根据有无罐盖分为二类,无盖和有盖,有盖酒海中又可根据盖子造型分为折沿盖型㊁荷叶盖型㊁斗笠盖型等㊂酒海作为储存器,其容量巨大,元代尚饮,当时人们多以大型荷叶盖罐作酒海长期贮酒,其备酒时配合玉壶春瓶㊁执壶㊁大碗等盛酒具使用,宴饮时除盛酒器外还会搭配高足杯㊁盏等饮酒具㊂因酒海器型的局限,摆放位置大多在备宴桌上或后厨藏室内㊂(a)山西兴县红峪村元墓备酒图(b)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夫妇对坐图(c)河北涿州元墓供奉图图2元墓壁画3明代官窑与民窑生产的酒海3.1御窑厂官窑酒海北京市东城区出土了两件 大明万历年制 款青花缠枝莲托寿字纹盖罐和清宫旧藏 大明嘉靖年制 款青花缠枝莲托寿字纹盖罐作对比㊂其器型纹饰与‘江西省大志“明代御窑厂记载酒海式样一致,应为同一器皿[14]㊂清宫旧藏嘉靖制酒海(见图3(a))带盖㊂寿字纹笔划简单,寿字外有双圈套住与莲花纹互相分隔明显,缠枝莲叶肥大,写实,金莲花头较大几乎可托住整个 寿 字㊂器盖为伞型盖,盖上同样绘有缠枝金莲花 寿 字纹,盖钮为宝珠型㊂盖钮采用二次拼接,钮内中空㊂顶部正中带小孔㊂盖内唇部露胎㊂北京市东城区万历制酒海(见图3(b))带盖㊂寿字笔划复杂结合紧密,寿字外省略双圈装饰,缠枝莲叶叶子细长,笔画简化更加抽象,金莲花头变小仅占 寿 字的三分之一㊂罐盖弧面,垂沿,双唇,内唇和罐口相配为子母口,宝珠钮,钮部有浮雕的蟠龙,钮面和盖面以青花绘两层装饰,第一层为缠枝莲托寿字纹,第二层为如意云头纹㊂酒海腹部的纹饰是整个酒海的主要纹饰,缠枝金莲托字,主体的金莲体型较小,花头写实㊂金莲上托有 寿 字㊂金莲花装饰为宝相花,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属于明代官窑的代表纹饰㊂寿字纹多意代长寿祝愿,如意云头纹状似灵芝头部,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㊂北京市东城区的两件 大明万历年制 款青花缠枝莲托寿字纹酒海,出土时两罐内均装有类似炭灰的物质,其中掺有许多金粒,可确定此二罐为有意埋藏,罐中所装应是骨灰,还可作葬具使用㊂北京东城出土的万历制酒海与清宫旧藏嘉靖制酒海造型类似,大小体量基本相同,应为降发官样烧造的酒海㊂(a)清宫旧藏嘉靖制酒海(b)北京东城出土万历制酒海图3酒海3.2民窑生产酒海山西考古研究所藏一件白底黑花陶瓷酒海(见图4(a)),器身所绘烧造纪年和写景诗文都是具有研究价值的陶瓷文献材料[15],其器身绘有纪年文字 大明万历岁次丁亥夏孟月吉日匠人做造酒海㊂ ㊂大口,圆唇,小丰肩,深腹,平底,未配盖子㊂器身白釉褐彩装饰可分为三层,每一分层间以带状纹㊁波纹作分区㊂上层肩部分六组开光装饰,其中四组开光内绘不同花卉,另两组正背相对诗文两侧绘花叶纹㊁折枝牡丹㊁折枝莲花㊂开光之间填绘叶纹㊁鱼纹㊂第二层装饰自上层纪年文字下左向开光内分别绘折枝菊花㊁折枝牡丹㊁折枝莲花,各开光间补饰花叶纹㊂第三层开光内画四组变形㊃401㊃陶瓷C e r a m i c s(陶瓷文化)2023年08月叶纹㊂旅顺博物馆藏有一件磁州窑明代万历年制酒海(见图4(b )),其肩部有上下两圈文字纹饰,上部文字为 闻香千里来下马,知味百步且廷车㊂万历岁次辛丑年做造㊂ 小口,卷唇,短颈,小丰肩,孤腹,平底㊂主体纹饰为白釉褐彩,以弦纹㊁水波纹及卷草花卉纹等为主要装饰纹样㊂肩部有开光五处,每处内书楷体墨书铭文[16]㊂山西考古研究所和旅顺博物馆所藏酒海均为北方民窑磁州窑产,磁州窑陶瓷酒海以白地黑绘为主,其生产年代上起明嘉靖年间,下至清顺治初期,以明万历年造器最多㊂多绘有铭文,铭文的题材包括制造时间㊁具体的生产地点㊁写景诗文㊁吉祥庆语等㊂(a )山西考古研究所藏酒海 (b)旅顺博物馆藏酒海图4 酒海官窑酒海和民窑酒海对比可知,官窑酒海应该是由朝廷确定后,降发瓷器式样至御窑厂再进行生产制造,多见以花草缠枝莲花和应景字体的纹饰,有其专属的纹样要求和涵义㊂因嘉靖皇帝好黄老之道,所以嘉靖时期纹饰上相应多见道教思想的图案纹饰,如缠枝莲花纹㊁如意云纹㊁寿字纹等㊂官窑纹样要求严格,工匠需要在规定样式中作画㊂明代民窑酒海的绘画手法也相当成熟,布局严谨,题材多花鸟㊁鱼㊁草叶㊁文字等,开光装饰是这一时期民窑酒海的一大特点,民窑装饰清新㊁朴素,画面活泼自然,笔法简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当时人们热爱生活㊁向往自然的生活背景㊂由于官窑的质量要求高,官窑的酒海器型会略小于民窑,民窑酒海烧制难度降低,其体型会比官窑酒海更大㊂同时官窑酒海会配套专门的陶瓷盖,用于防止酒味消散和保证饮用的安全问题等㊂民窑酒海暂时没有发现配套的陶瓷罐盖㊂古代中国酒文化发达,酒具种类多样,不同场合使用的酒具㊂唐宋时期酒海的使用范围还多局限在权贵阶层,由于陶瓷行业的大规模扩张,北方大型民窑河北磁州窑,南方沿海的景德镇窑㊁浙江龙泉窑等窑场纷纷开始为各阶层生产大量陶瓷酒海㊂酒海这一储酒具与盛酒具㊁饮酒具构成宴饮场合的组合件酒具搭配使用㊂酒海除满足当时居民生活㊁宴饮等储盛酒水的需要,还是为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带来便利,功能多样可供贮水㊁存物㊁殓骨等,陶瓷酒海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㊂酒海明代中后期以后,民窑酒海还在文人集团内流行,瓷质酒海的釉色㊁纹样㊁铭文㊁造型㊁款式㊁套件组合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是我国酒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㊂酒海作为酒具中的大型储酒器,其铸造工艺高超,纹样繁复,为探究元明时期陶瓷烧造工艺提供重要实物资料㊂参考文献[1] (明)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M ].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59.[2] (明)宋濂等撰.元史全9册[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 杨印民著.帝国尚饮:元代酒业与社会[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4] 元史册十八选举舆服志卷79-83[M ].南京:江苏书局,1874.[5] (明)佚名撰.天水冰山录[M ].苏州:苏州振新书社,1736-1850.[6] (明)李东阳等敕撰.大明会典[M ].扬州:广陵书社,1989.[7] 王宗沐著.江西省大志[M ].黄长椿,左行培,许怀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8.[8] (明)李东阳等敕撰.大明会典[M ].扬州:广陵书社,1989.[9] (明)高濂著.遵生八笺[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10] 元史册十八选举舆服志卷79-83[M ].南京:江苏书局,1874.[11] 韩炳华,霍宝强.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J ].文物,2011(2):40-46+98+1.[12] 刘恒武.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壁画[J ].收藏家,1999(2):16-18.[13] 徐海峰,刘连强,李文龙,等.河北涿州元代壁画墓[J ].文物,2004(3):42-43+49-51+54-57+60-3.[14] 周高亮,李仅录.北京市出土万历款青花缠枝莲托寿字纹盖罐[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4):145-148+162.[15] 孟耀虎.明代万历大酒海[J ].收藏界,2003(12):11-12.[16] 孙慧珍,王珍仁.旅顺博物馆藏明万历磁州窑酒瓮[J ].文物,1996(4):95.㊃501㊃(陶瓷文化)2023年08月陶瓷 C e r a m i c s。

瓷器广告做得妙,瓷好词更好

瓷器广告做得妙,瓷好词更好

瓷好词更好丨 刘文涛(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磁州窑是中国古代瓷窑中的一朵奇葩。

窑址位于今天河北省南部的磁县和峰峰矿区境内,因该地古属磁州而得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朝晚期,历隋唐,至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

磁州窑瓷器的器型丰富,装饰艺术别具一格,全国许多窑口例如淄博窑、德州窑、大同窑、长治窑、介休窑等,都仿烧磁州窑瓷器风格,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磁州窑系。

磁州窑不同于大家熟悉的汝窑、钧窑那种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

磁州窑作为民窑,主要消费群体是民众,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产品不能像官窑一样不计工本,为了持续向好发展,既要保质量、促销量,还要提升产品档次,尤其在营销渠道上要迎合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当时的制瓷匠人们就把反映了市井阶层的喜怒哀乐,真善美好、心理需求的俚句、诗词作为瓷器装饰,这种文字装饰虽简单易懂,但却表露着当时人的现实与苟且,梦想和远方。

这种别样的装饰风格与营销宣传,在中国古代的瓷窑和瓷器产品中,别具一格,影响深远。

旷世少见的酒广告在临漳县邺城博物馆陈列中,有件明代磁州窑白地黑绘酒坛,坛肩部周圈书字:“文人饮三杯,进三场,连重(中)三元;武将吃一盏,杀一阵,官居一品。

”下书:“问酒谁家好?还答此处高”。

套用现代广告词几大要素——巧用修辞、注重押韵、简洁明了,巧用成语,强调产品功效等特点,在上述酒坛文字中,几乎都能找到。

不信我分析如下:文人喝酒用了文雅的“饮”。

“进三场”,宋代及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要先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之人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考得“秀才”之后,才能获得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资格。

接下来是参加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乡试”,又称“秋闱”,此考连考3场,每场3天,乡试考中称为“举人”,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只要考中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儒林外史》中那位考中之后高兴疯了的范老爷,便是乡试考中举人的情形。

通过乡试的举人,到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和“殿试”。

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也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磁州窑: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学术研究)

磁州窑: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学术研究)

磁州窑: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学术研究)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阅读提示它具有极为鲜明的民窑特色,所生产的瓷器被称为白与黑的艺术,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创造性地将中国毛笔书画,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开创了我国瓷器书法绘画装饰的新篇章。

它自北朝创烧,于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经明清至今,历千年而不衰。

它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蜚声中外,形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

它,就是中国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磁州窑。

在邯郸峰峰矿区彭城镇滏阳西路上,有一座特别的建筑——朱门、灰瓦、青砖,古香古色,造型朴素而不失别致。

门楣上鎏金的“中国磁州窑”几个大字和旁边的标识,让人轻易就能认出,这里是大名鼎鼎的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内,有元代、明代、民国窑址各一座,老作坊三间。

而在距此几公里外彭城镇富田村的南山坡上,是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

遗址内,两座完整的元代馒头窑,数座明、清、民国时期的馒头窑被保存至今。

在彭城镇,像这样大大小小的磁州窑窑址有数十处。

而在彭城镇数米深到数十米深不等的地下,更是有数以百计的古窑址在沉睡。

这些窑址,无不彰显着磁州窑——这个延续千年老窑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磁州窑真正为人们所熟知,却不过百年时间上世纪初的彭城老建筑(资料片)重现人间:巨鹿古镇的惊人发现“虽然磁州窑历史悠久,但因其民窑的身份,历史上关于它的记载不多,长期以来,人们都没能认识磁州窑,直到上世纪初巨鹿古城的那次出土……”磁州窑艺术文化研究会会长郭光华的一番话,把记者拉回到90多年前。

1918年,巨鹿县遇到罕见的大旱,当地人掘井自救,意外挖出了被埋在地下6米、已淹没长达810年的宋代城邑——巨鹿古城。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古城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白地黑花的古代瓷器。

惊人的发现让欣喜若狂的人们忘了挖井的初衷,一时间奔走相告。

然而,这个足以载入中国陶瓷史册的事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却演变成了一场文化灾难。

“巨鹿出土大量精美瓷器的消息不久就传遍各地,一时间,国内各地的古董商云集巨鹿,大量购买这些瓷器并运到京城,销往欧美等地区,获取巨额利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